CN216401718U -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1718U
CN216401718U CN202123154494.3U CN202123154494U CN216401718U CN 216401718 U CN216401718 U CN 216401718U CN 202123154494 U CN202123154494 U CN 202123154494U CN 216401718 U CN216401718 U CN 216401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lted
control box
unmanned ship
moving plate
disaster relie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544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金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 Yua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31544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1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1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1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顶棚,所述顶棚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本实用新型通过步进电机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配合,可对螺纹杆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带动第一移动板和顶杆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带动水下成像仪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存活率,解决了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无法根据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从而无法对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领域,具体为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背景技术
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夏季是雨季多发时期,在江河流域地区易发生洪水灾害,在抗洪救灾中需要大量的船舶对受灾群众进行搜救并转移到安全地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大多使用无人驾驶船舶对受灾群众进行搜救,然而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在对洪水中的受灾群众进行搜救时,不能对水下成像仪在水下的深度进行调节,缩小了水下搜救的范围,从而导致水下搜救的不彻底,进而延长了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会导致受灾群众因搜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提高了受灾群众的死亡率,加大了救援人员的搜救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顶棚,所述顶棚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所述船体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控制箱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控制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步进电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螺纹杆、顶杆、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水下成像仪,所述控制箱内腔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板并栓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均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向一侧的两侧均嵌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表面的顶部与从动齿轮的内腔栓接,所述控制箱内腔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与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顶杆,所述顶杆远离第一移动板的一侧贯穿第二支撑板并栓接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第二移动板的一侧栓接有水下成像仪。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与控制箱内腔的底部栓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一移动板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二移动板配合使用的第二滑块。
优选的,所述船体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内腔系设有充气气囊。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栓接有挂钩,且挂钩的表面套设有救生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步进电机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配合,可对螺纹杆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带动第一移动板和顶杆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带动水下成像仪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存活率,解决了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无法根据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从而无法对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和控制箱之间进行弹性缓冲,增强了第二移动板和控制箱之间的缓冲效果,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配合,可对第一移动板进行滑动限位,增强了第一移动板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的滑行轨迹进行限位,避免了第二移动板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位移偏差,通过充气气囊的配合,扩大了船体在水面的接触面积,增强了船体在水面漂浮的稳定性,通过救生圈的配合,可对洪水中的受灾群众进行救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箱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板和螺纹杆结构的主视图。
图中:1、船体;2、支撑杆;3、顶棚;4、雷达电线;5、控制箱;6、第一支撑板;7、第二支撑板;9、升降机构;91、步进电机;92、主动齿轮;93、从动齿轮;94、螺纹杆;95、顶杆;96、第一移动板;97、第二移动板;98、水下成像仪;8、弹簧;10、第一滑槽;11、第一滑块;12、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14、充气气囊;15、救生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1,船体1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2,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顶棚3,顶棚3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4,船体1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6,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7,控制箱5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9,本实用新型通过步进电机91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92和从动齿轮93的配合,可对螺纹杆94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94带动第一移动板96和顶杆95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97带动水下成像仪98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98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存活率,解决了传统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无法根据需要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从而无法对受困群众快速搜救的问题。
升降机构9包括步进电机91、主动齿轮92、从动齿轮93、螺纹杆94、顶杆95、第一移动板96、第二移动板97和水下成像仪98,控制箱5内腔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步进电机91,步进电机91的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板6并栓接有主动齿轮92,主动齿轮92的两侧均啮合有从动齿轮93,第二支撑板7相向一侧的两侧均嵌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螺纹杆94,螺纹杆94表面的顶部与从动齿轮93的内腔栓接,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板96,第一移动板96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与螺纹杆94的表面螺纹连接,第一移动板96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顶杆95,顶杆95远离第一移动板96的一侧贯穿第二支撑板7并栓接有第二移动板97,第二移动板97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第二移动板97的一侧栓接有水下成像仪98,通过步进电机91提供动力来源,通过主动齿轮92和从动齿轮93的配合,可对螺纹杆94进行转动,从而使螺纹杆94带动第一移动板96和顶杆95进行升降移动,进而可利用第二移动板97带动水下成像仪98对不同深度的水位探测,降低了人工搜索救援的难度,同时扩大了水下成像仪98在水下搜救范围,缩短了救援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搜救时间。
第二移动板97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弹簧8,弹簧8的底部与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栓接,通过弹簧8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97和控制箱5之间进行弹性缓冲,增强了第二移动板97和控制箱5之间的缓冲效果。
控制箱5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0,第一滑槽10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一移动板96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11,通过第一滑槽10和第一滑块11的配合,可对第一移动板96进行滑动限位,增强了第一移动板96的稳定性。
控制箱5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2,第二滑槽1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二移动板97配合使用的第二滑块13,通过第二滑槽12和第二滑块13的配合,可对第二移动板97的滑行轨迹进行限位,避免了第二移动板97在移动过程中出现位移偏差。
船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内腔系设有充气气囊14,通过充气气囊14的配合,扩大了船体1在水面的接触面积,增强了船体1在水面漂浮的稳定性。
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挂钩,且挂钩的表面套设有救生圈15,通过救生圈15的配合,可对洪水中的受灾群众进行救援,提高了受灾群众的安全性。
工作原理:作业时,首先救援人员将无人驾驶的船舶移动到水面上,然后救援人员远程遥控雷达电线4对船体1进行遥控控制,开启步进电机91进行正转,接着步进电机91的输出轴带动主动齿轮92进行正转,随后主动齿轮92带动两个从动齿轮93进行正转,然后螺纹杆94带动螺纹套向下移动,接着螺纹套带动第一移动板96向下移动,从而第一移动板96带动顶杆95向下移动,然后顶杆95带动第二移动板97向下移动,随后第二移动板97带动水下成像仪98对不同深度的水位进行探测,进而可使救援人员的搜救更加仔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7)

1.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顶部的四周均栓接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顶棚(3),所述顶棚(3)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雷达电线(4),所述船体(1)底部的左侧嵌设有控制箱(5),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横向栓接有第一支撑板(6),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横向栓接有第二支撑板(7),所述控制箱(5)的内腔设置有升降机构(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9)包括步进电机(91)、主动齿轮(92)、从动齿轮(93)、螺纹杆(94)、顶杆(95)、第一移动板(96)、第二移动板(97)和水下成像仪(98),所述控制箱(5)内腔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步进电机(91),所述步进电机(91)的输出轴贯穿第一支撑板(6)并栓接有主动齿轮(92),所述主动齿轮(92)的两侧均啮合有从动齿轮(93),所述第二支撑板(7)相向一侧的两侧均嵌设有轴承,且轴承的内腔转动连接有螺纹杆(94),所述螺纹杆(94)表面的顶部与从动齿轮(93)的内腔栓接,所述控制箱(5)内腔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第一移动板(96),所述第一移动板(96)顶部的两侧均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与螺纹杆(94)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96)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顶杆(95),所述顶杆(95)远离第一移动板(96)的一侧贯穿第二支撑板(7)并栓接有第二移动板(97),所述第二移动板(97)底部的中心处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第二移动板(97)的一侧栓接有水下成像仪(9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板(97)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底部与控制箱(5)内腔的底部栓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5)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0),所述第一滑槽(10)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一移动板(96)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块(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5)内腔两侧的底部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2),所述第二滑槽(1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与第二移动板(97)配合使用的第二滑块(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栓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内腔系设有充气气囊(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的顶部栓接有挂钩,且挂钩的表面套设有救生圈(15)。
CN202123154494.3U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Active CN216401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4494.3U CN216401718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54494.3U CN216401718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1718U true CN216401718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8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54494.3U Active CN216401718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1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57474U (zh) 海上救援救生舱
CN107792318B (zh) 一种水上救援装置
CN210592370U (zh) 一种用于海上救援的捕捞器
CN216401718U (zh) 一种抗洪救灾无人驾驶船舶
CN108622336A (zh) 一种水面救援装置
CN109094756A (zh) 一种便携履带式冰面救援装置
CN105292401A (zh) 一种用于应急救援的救生艇
CN112498630A (zh) 一种海上救援型多功能无人机
CN102530204B (zh) 冰窟落水救生装置
CN102398668A (zh) 溺水救援设备
CN111055979A (zh) 一种基于机械视觉游泳池救生装置
CN208731194U (zh) 一种水面救援装置
CN109552574A (zh) 俯卧式救援浮舟
CN209142355U (zh) 带电动旋转救生翻板的无人救生艇
CN202226039U (zh) 溺水救援设备
CN108622335A (zh) 一种水面救援装置
CN214112823U (zh) 一种船舶下水用螺旋桨快速固定装置
CN204775942U (zh) 一种深水载人潜水器
CN208731195U (zh) 一种水面救援装置
CN109956012B (zh) 一种河湖传输救生装置
CN221068385U (zh) 一种船舶逃生设备
CN220865633U (zh) 一种机动灵活的救援船
CN211472121U (zh) 一种基于缓冲装置的应急浮桥
CN110040228A (zh) 一种便携式航海航行用自救装置
CN205131597U (zh) 一种用于应急救援的救生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Ren Yua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nf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nf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11

Address after: No.26 Yinglun Shangjun, Lingang Street, Jiangyin City,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400

Patentee after: Ren Yuan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 11, yaochi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ang Ji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