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机械固定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板状部件的线缆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包括该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板状部件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天线。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594207U公开了一种光缆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相对的卡套,所述两个相对的卡套分离时,用于取出或放置光缆,所述两个相对的卡套闭合时,用于固定所述光缆。这样的光缆固定装置不易于安装,必须借助于两个相对的卡套才能实现光缆固定的目的。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0783863A涉及一种线缆夹及电子设备,其中线缆夹包括:夹本体和阻挡筋;夹本体用于使传输线缆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夹本体包括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用于固定传输线缆,夹本体包括一对侧边;阻挡筋设置于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之间;侧边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部,阻挡筋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为侧边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形成的凸起,凸起的轮廓为弧形。本申请只需要一个线缆夹即可固定多根传输线缆,能够优化线缆夹的空间。该线缆夹虽然能够同时固定多根线缆,但是这样的线缆夹所固定的线缆容易脱落。
再者,上述两种线缆夹基本上都不是用在天线领域的,而在天线领域之中,又存在着特殊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对于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刻理解,即现有的线缆夹并不适合于用在天线领域的线缆固定,而且现有的线缆夹并不能实现线缆的良好固定,可能会发生线缆固定不牢甚至脱落的情形,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想到设计一种线缆固定装置,该线缆固定装置能够将线缆固定至诸如反射板的板状部件之中,其所固定的线缆绝对不会脱落,固定稳定。
具体而言,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线缆固定装置,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被构造具有用于夹持待固定线缆的夹持部,其中,所述夹持部由所述本体部的内轮廓形成;以及
固定悬臂,在组装状态下,所述固定悬臂穿过与之连接的板状部件的开口并且与所述板状部件卡合连接,以将所述待固定线缆经由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
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在安装之后,线缆被固定在线缆固定装置的夹持部上,并且该线缆被固定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和板状部件之间,所以不会脱落,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固定可靠并且稳定。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板状部件被构造为天线的反射板。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待固定的线缆可靠地固定至天线的反射板之上,从而提高整个天线的稳定性。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夹持部包括:
两个第一夹持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分别从所述两个固定悬臂的固定端朝向相反方向延伸,以从左右两侧夹持所述待固定线缆;以及
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的末端之间延伸。
借助于上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将线缆牢固地夹持住,进而借助于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将其固定至板状部件之上,实现牢固的固定。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一体成型。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例如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的本体部设置成主要用于安装着进行握持的外部本体以及用于夹持待固定的线缆的内部本体。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分离地成型,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借助于连接筋连接至所述本体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离设置,而此时的第二夹持部能够借助于在此设置的连接筋连接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的本体部之上。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由弹性材料制成。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能够对于待固定的线缆具有更高的容差范围,也就是说对于由于制造过程的缘故而生产出的具有一定公差的线缆均能够实现良好的固定。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本体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便于操作者握持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进而便于安装过程,提高安装效率。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在两个防滑纹之间设置有凹槽。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纹所带来的防滑性能,进一步便利化操作者的安装过程。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悬臂包括:
第一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被构造用于在插过所述开口时回弹并且与所述固定悬臂的根部分别卡接在所述板状部件的两侧。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能够借助于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作用卡接至诸如反射板的板状部件,实现固定的目的。
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悬臂还包括:
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二限位凸台被构造用于在插过所述开口时回弹并且与所述固定悬臂的根部分别卡接在所述板状部件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离所述根部的距离不同。
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板状部件,从而提高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的适配性。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限位凸台或者所述第二限位凸台的上表面与所述固定悬臂的根部平面不平行。在此,优选地,第二限位凸台的上表面例如是外张的,即第二限位凸台的上表面与第一限位凸台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例如是钝角,从而有利于装配。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被构造为悬臂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悬臂运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便利化操作者的安装过程。
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固定悬臂被构造为从所述本体部的开口侧向外延伸。在该实施例之中,固定悬臂被设置在本体部的开口侧,从而能够实现待固定线缆的稳定固定。
此外,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发射板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在安装之后,线缆被固定在线缆固定装置的夹持部上,并且该线缆被固定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和板状部件之间,所以不会脱落,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固定可靠并且稳定。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示出并阐明实施例。这些附图用于阐明基本原理,从而仅仅示出了对于理解基本原理必要的方面。这些附图不是按比例的。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特征。
图1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2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后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3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后的示意图。
本公开内容的其它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公开内容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公开内容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下技术问题,即现有的线缆夹并不适合于用在天线领域的线缆固定,而且现有的线缆夹并不能实现线缆的良好固定,可能会发生线缆固定不牢甚至脱落的情形。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内容的发明人分别提出了如下的解决的方法,即设计一种线缆固定装置,该线缆固定装置能够将线缆固定至诸如反射板的板状部件之中,其所固定的线缆绝对不会脱落,固定稳定。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内容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进行详细的阐述,即以下参照附图1A和附图1B来描述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其中,图1A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立体图,而图1B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正视图。从图1A和图1B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公开内容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包括本体部110(图1A上部的虚线框所示)和固定悬臂120(图1A下部的虚线框所示)。其中,所述本体部110被构造具有用于夹持待固定线缆的夹持部111、112和113,其中,所述夹持部111、112和113由所述本体部110的内轮廓形成。
此外,该线缆固定装置100还包括固定悬臂120,在组装状态下,所述固定悬臂120穿过与之连接的板状部件(将在图2和图3之中示出并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的开口并且与所述板状部件(将在图2和图3之中示出并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卡合连接,以将所述待固定线缆经由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将在图2和图3之中示出并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在安装之后,线缆被固定在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夹持部111、112以及113上,并且该线缆被固定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和将参照图2和图3加以阐述的板状部件之间,所以不会脱落,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固定可靠并且稳定。
在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此处的夹持部111、112和113图示为由三个部分组成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示例之中,夹持部111、112和113包括三个分离的部分,分别是分别从所述两个固定悬臂121和122的固定端朝向相反方向(例如图1A和图1B所示方向的向上方向)延伸的夹持部111和113,以便从左右两侧夹持所述待固定线缆,此外,夹持部还包括在上述的两个夹持部111和113的末端之间延伸的夹持部112。借助于上述的夹持部111、113以及夹持部112能够将线缆牢固地夹持住,进而借助于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将其固定至板状部件(将在图2和图3之中示出并详细地加以解释说明)之上,实现牢固的固定。在此,板状部件被构造为天线的反射板,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待固定的线缆可靠地固定至天线的反射板之上,从而提高整个天线的稳定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一体成型的夹持部也是可行的,例如夹持部111、112和113不是像图1A和图1B所示出的那样分别独立成型,而是连接在一起一体成型。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例如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的本体部设置成主要用于安装着进行握持的外部本体以及用于夹持待固定的线缆的内部本体,即一体成型的夹持部。
但是,在依据本公开内容图1A和图1B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所述夹持部111、112和113相互分离地成型,其中,所述夹持部112借助于连接筋114和115连接至所述本体部110。以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夹持部111、112和113分离设置,而此时的中间的夹持部112能够借助于在此设置的连接筋114和115连接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本体部110之上。在此,夹持部112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能够对于待固定的线缆具有更高的容差范围,也就是说对于由于制造过程的缘故而生产出的具有一定公差的线缆均能够实现良好的固定。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体部110的夹持部111、112和113并不会形成外圈密封的夹持部,因为需要留有出入口,让待固定的线缆能够进入该夹持部所形成的区域,以便夹持住待固定线缆;或者当需要将待固定线缆从夹持部111、112和113所形成的夹持区域移除掉时,能够将待固定线缆从该夹持区域移除。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夹持部111、112和113形成朝图示方向向下的开口,此时,待固定线缆能够经由此开口进入由夹持部111、112和113所形成的夹持区域,或者能够从由夹持部111、112和113所形成的夹持区域移除出去。
此外,从图1A和图1B所示的示例能够看出,两个固定悬臂121和122朝下延伸,即所述固定悬臂121和122被构造为从所述本体部110的开口侧(图1中向下的一侧)向外延伸。在该实施例之中,固定悬臂121和122被设置在本体部110的向下的开口侧,从而能够实现待固定线缆的稳定固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此处示出两个固定悬臂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一个固定悬臂或者三个或更多个固定悬臂也是可行的,只要能够将线缆固定装置100良好地固定至相应的板状部件则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当然,此处的固定悬臂121和122也不一定必须被构造为从本体部110的根部向下延伸,也可以例如从本体部110的侧壁向下延伸,只要能够实现良好的固定即可。
此外,从图1A之中还可以看出,所述本体部1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116和118,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便于操作者握持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进而便于安装过程,提高安装效率。进一步优选地,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之中,在两个防滑纹116和118之间设置有凹槽117。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滑纹116和118所带来的防滑性能,进一步便利化操作者的安装过程。
以下将具体介绍固定悬臂121或122的可能的结构。从图1A和图1B之中可以看出,所述固定悬臂122能够包括第一限位凸台122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被构造用于在插过所述开口时回弹并且与所述固定悬臂122的根部分别卡接在所述板状部件的两侧。以这样的方式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能够借助于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的作用卡接至诸如反射板的板状部件,实现固定的目的。除此之外,如图1A和图1B所示,所述固定悬臂122还能够包括一个第二限位凸台1222,所述第二限位凸台1222被构造用于在插过所述开口时回弹并且与所述固定悬臂122的根部分别卡接在所述板状部件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和所述第二限位凸台1221离所述根部的距离不同。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能够适配不同厚度的板状部件,从而提高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适配性。在图1A和图1B所示出的示例之中,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离所述根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凸台1221离所述根部的距离,以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一限位凸台1221和固定悬臂的根部能够卡住相对更薄的板状部件,而第二限位凸台1222和固定悬臂的根部能够卡住相对更厚的板状部件。
除此之外,图1B所示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第二限位凸台1222的上表面与所述固定悬臂122的根部平面不平行。在此,优选地,第二限位凸台1222的上表面例如是外张的,即第二限位凸台1222的上表面与第一限位凸台1221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例如是钝角,例如图1B所示的95度角,从而有利于装配。在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此处的95度角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其他类似的角度设置也将落入本公开内容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从图1A可以看出,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被构造为悬臂结构,即其四周并不是均与固定悬臂122的本体固定连接的,与之相反地,第一限位凸台1221只有其下部是与固定悬臂122相连接的,而其他三个方向上都是悬空的,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凸台1221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悬臂122运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便利化操作者的安装过程。
图2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2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后的示意图。从图2之中可以看出,线缆固定装置200的固定悬臂221和222分别插入板状部件230的开口231和232之中,在插入开口231和232的过程之中,固定悬臂221和222向中间靠拢会发生形变,随着固定悬臂221和222从开口231和232分别插过去之后,由于弹性张力的缘故,固定悬臂221和222外张回弹接近其固有形状,此时,由于板状部件230的厚度能够适配第一限位凸台2221和固定悬臂222的根部之间的间隔,此时,板状部件230被卡接在第一限位凸台2221和固定悬臂222的根部之间。
图3示出了依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3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后的示意图。从图3之中可以看出,线缆固定装置300的固定悬臂321和322分别插入板状部件330的开口331和332之中,在插入开口331和332的过程之中,固定悬臂321和322向中间靠拢会发生形变,随着固定悬臂321和322从开口331和332分别插过去之后,由于弹性张力的缘故,固定悬臂321和322外张回弹接近其固有形状,此时,由于板状部件330的厚度能够适配第二限位凸台3222和固定悬臂322的根部之间的间隔,此时,板状部件330被卡接在第二限位凸台3222和固定悬臂322的根部之间。在此过程之中,第二限位凸台3222并不一定必须完全回弹,在部分回弹的情况下,由于第二限位凸台3222的上表面与第一限位凸台3221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例如是钝角,此时完全可能使得第二限位凸台3222的上表面和板状部件330的下表面良好贴合,从而实现良好的固定效果。
此外,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发射板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图1A、图1B、图2或者图3所示出的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100、200或300。综上所述,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在安装之后,线缆被固定在线缆固定装置的夹持部上,并且该线缆被固定在依据本公开内容的线缆固定装置和板状部件之间,所以不会脱落,即依据本公开内容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固定可靠并且稳定。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不同示例性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进行不同的改变和修改,其能够在并未背离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畴的情况下实现本公开内容的优点中的一个或一些优点。对于那些在本领域技术中相当熟练的技术人员来说,执行相同功能的其他部件可以适当地被替换。应当了解,在此参考特定的附图解释的特征可以与其他附图的特征组合,即使是在那些没有明确提及此的情况中。此外,可以或者在所有使用恰当的处理器指令的软件实现方式中或者在利用硬件逻辑和软件逻辑组合来获得同样结果的混合实现方式中实现本公开内容的方法。这样的对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案的修改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