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89952U -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89952U
CN213989952U CN202023248103.XU CN202023248103U CN213989952U CN 213989952 U CN213989952 U CN 213989952U CN 202023248103 U CN202023248103 U CN 202023248103U CN 213989952 U CN213989952 U CN 213989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antilever
cantilever portion
arm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481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林锋
黄俊阳
皇甫幼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senberg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481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89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89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89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臂部,第一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一悬臂部分和用于将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线缆固定装置连接的板状部件的第二悬臂部分;以及第二臂部,第二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三悬臂部分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的第四悬臂部分,其中,第四悬臂部分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相连接,其中,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进行连接。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在安装之后,所固定线缆的张力能够进一步使得线缆固定装置与所连接至的板状部件之间的固定更为紧固。

Description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固定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板状部件的线缆固定装置以及一种包括该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板状部件的线缆固定装置的天线。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594207U公开了一种光缆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相对的卡套,每个卡套的内部有多个球冠形凸台;所述两个相对的卡套分离时,用于取出或放置光缆,所述两个相对的卡套闭合时,用于固定所述光缆。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9891695A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线缆固定至支撑结构的线缆吊架,其包含:具有相对的端部的基座面板;一对臂,其附接至所述基座面板的相应的端部并且具有自由端部;一对锁定突起,所述锁定突起中的每一个附接至所述臂的相应的自由端部;一对夹持构件,每个夹持构件与相应的臂附接在一起或者附接至所述基座面板,其中所述臂以及锁定突起舒展开以使第一线缆能够被插入于所述臂之间,其中所述夹持构件接合并夹持所述第一线缆,并且所述锁定突起被插入至所述支撑结构的孔中;以及至少一个指状物,其附接至所述臂中的一个或所述基座面板并且从其延伸,所述指状物被构造成偏转并且抵靠所述臂或者基座面板抓持第二线缆。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0783863A涉及一种线缆夹及电子设备,其中线缆夹包括:夹本体和阻挡筋;夹本体用于使传输线缆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夹本体包括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用于固定传输线缆,夹本体包括一对侧边;阻挡筋设置于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之间;侧边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部,阻挡筋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分别设置有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为侧边朝向第一理线槽和第二理线槽的方向形成的凸起,凸起的轮廓为弧形。本申请只需要一个线缆夹即可固定多根传输线缆,能够优化线缆夹的空间。
但是上述三种线缆夹基本上都不是用在天线领域的,而在天线领域之中,又存在着特殊的需求,例如:首先是装配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需要人工辅助将电缆位置预固定之后再组装电缆夹,安装操作困难。其次是空间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主体主要集中于反射板背面,在目前5G设备及常规天线背面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普通电缆夹普遍无法满足要求。再者是可靠性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卡扣需要同时固定电缆夹本身以及电缆,电缆对电缆夹卡扣固定不能起到强化作用,普通电缆夹卡扣悬臂大小由反射板厚度决定,导致卡扣与反射板干涉量受限,电缆受力晃动易使电缆夹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对于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刻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想到设计一种线缆固定装置,该线缆固定装置的两个夹持线缆的臂部并不直接连接,而是通过在安装状态下处于被安装至的板状部件的另一侧的臂部结构进行连接的,这样使得当线缆夹持在其上之后会使得两个夹持线缆的臂部产生相互分离的力,该力将进一步使得该线缆固定装置能够牢固地固定至上述板状部件。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
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一悬臂部分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连接的板状部件的第二悬臂部分;以及
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三悬臂部分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的第四悬臂部分,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进行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在安装之后,所固定线缆的张力能够进一步使得线缆固定装置与所连接至的板状部件之间的固定更为紧固。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在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一悬臂的外侧上具有第一凹进部,并且在所述第三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二悬臂的外侧上具有第二凹进部。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在线缆未装入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的情况下,第一凹进部和第二凹进部卡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中。而当线缆装入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的情况下,线缆将会使得第一凹进部和第二凹进部与板状部件的接合更为牢靠。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凹进部和所述第二凹进部被构造用于将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的开口之中。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开口被构造为矩形开口。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或所述第三悬臂部分具有圆弧状的内表面。可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被构造用于夹持待固定的线缆。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远离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远端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远离所述第四悬臂部分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之间的最大距离。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装入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的线缆不易脱落。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之间的连接处被构造具有机械应力,以确保所述线缆固定装置的形状相对稳定。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在未装入相应的线缆的情况下,在将所述线缆固定装置挤压之后装入板状部件相应的开口之中之后能够依据回弹力固定在相应的板状部件之中。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在将线缆卡入所述线缆固定装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臂部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一臂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凹进部和所述第二凹进部承受到远离彼此方向的力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如下目的:线缆将会使得第一凹进部和第二凹进部与板状部件的接合更为牢靠。
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具有相互对称的结构。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臂部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进一步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臂部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然后再变小。
可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被构造用于将线缆固定至电路板。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被构造用于将线缆固定至反射板。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发射板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有效节省安装空间,突破普通电缆夹安装空间极限;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改善了电缆夹安装工艺,安装简单方便,提高效率;而且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使得电缆受到固定的同时会对电缆夹本体固定提供强化作用,借助电缆反作用力促使整体配合更加牢固可靠;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具有高容错率,降低材料收缩以及误差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示出并阐明实施例。这些附图用于阐明基本原理,从而仅仅示出了对于理解基本原理必要的方面。这些附图不是按比例的。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特征。
图1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中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中而且装入相应的线缆之后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下技术问题:
首先是装配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需要人工辅助将电缆位置预固定之后再组装电缆夹,安装操作困难。其次是空间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主体主要集中于反射板背面,在目前5G设备及常规天线背面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普通电缆夹普遍无法满足要求。再者是可靠性问题:现有普通电缆夹卡扣需要同时固定电缆夹本身以及电缆,电缆对电缆夹卡扣固定不能起到强化作用,普通电缆夹卡扣悬臂大小由反射板厚度决定,导致卡扣与反射板干涉量受限,电缆受力晃动易使电缆夹脱落。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分别提出了如下的解决的方法:
针对装配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改善电缆夹安装工艺,优先将电缆夹卡入反射板特征孔中,再将电缆嵌入电缆夹中,分步装配高效简单。
针对空间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电缆后嵌入固定形式,有效减小电缆固定部分结构,从而有效节省反射板背面安装空间,突破了普通电缆夹安装空间的极限,对于背面高度要求5mm以内的5G产品十分有效。
针对可靠性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电缆夹仅需要保证电缆与电缆夹之间固定的可靠性,电缆的嵌入能够保证电缆夹不从反射板中脱落。
在安装过程中,优先固定电缆夹,将电缆夹由反射板背面卡入,通过电缆夹固定部分进行自锁限位,电缆夹固定部分装配之后位于反射板正面,配合电缆嵌入结构形式,背面电缆夹紧部分高度仅有电缆线径大小,极大程度地节省背面空间。电缆夹固定结束将电缆嵌入,通过电缆夹紧部分与电缆的干涉引起形变对电缆产生夹紧力,调整夹紧部分的变形量以保证电缆固定的可靠性。电缆嵌入后反向作用电缆夹紧部分,反作用力对电缆夹固定部分起到强化作用,能够保证电缆夹无法从反射板中脱落,从而保证电缆夹安装的可靠性。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有效节省安装空间,突破普通电缆夹安装空间极限;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改善了电缆夹安装工艺,安装简单方便,提高效率;而且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使得电缆受到固定的同时会对电缆夹本体固定提供强化作用,借助电缆反作用力促使整体配合更加牢固可靠;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具有高容错率,降低材料收缩以及误差造成的影响。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进行详细的阐述。
图1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正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线缆固定装置100,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臂部110,所述第一臂部11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1之中未示出)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连接的板状部件(图1之中未示出)的第二悬臂部分114。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臂部120,所述第二臂部12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1之中未示出)的第三悬臂部分12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图1之中未示出)的第四悬臂部分124,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相连接。从图1之中可以看出,第二悬臂部分114和第四悬臂部分124通过下端部进行连接。在图1所示出的示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进行连接。
图2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130之中的示意图。从图2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臂部110,所述第一臂部11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2之中未示出)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连接的板状部件130的第二悬臂部分114。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臂部120,所述第二臂部12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2之中未示出)的第三悬臂部分12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130的第四悬臂部分124,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相连接。从图2之中可以看出,第二悬臂部分114和第四悬臂部分124通过下端部进行连接。在图2所示出的示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进行连接。
此外,从图1的示例之中能够看出,即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在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一悬臂110的外侧上具有第一凹进部113,并且在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二悬臂120的外侧上具有第二凹进部123。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在线缆未装入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的情况下,第一凹进部113和第二凹进部124卡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例如图2和图3的板状部件130)之中。而当线缆(例如图4的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线缆140)装入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的情况下,线缆140将会使得第一凹进部113和第二凹进部123与板状部件130的接合更为牢靠。此外,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凹进部113和所述第二凹进部123被构造用于将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130的开口之中。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开口被构造为矩形开口。总而言之,在操作时,操作人员可能会将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沿着相对于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加按压力,从而使得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的间隙变小,进而使得该线缆固定装置100能够比较容易地安装在板状部件130的开口之中,其中开口的形状和尺寸与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形状以及尺寸相互配合,以便能够形成机械接合,进而实现牢固的安装效果。该线缆固定装置100例如可应用于内含各类电缆的移动通讯系统及设备中,目前主要应用于天线设备,是一种能够将电缆与反射板固定的夹具。
在图1至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或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具有圆弧状的内表面。可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被构造用于夹持待固定的线缆(例如图3中所示出的线缆140)。
图3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装入相应的板状部件之中而且装入相应的线缆之后的示意图。从图3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臂部110,所述第一臂部11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140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连接的板状部件130的第二悬臂部分114。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臂部120,所述第二臂部12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140的第三悬臂部分12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130的第四悬臂部分124,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相连接。从图3之中可以看出,第二悬臂部分114和第四悬臂部分124通过下端部进行连接。在图3所示出的示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进行连接。在操作时,操作人员可能会将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沿着相对于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加按压力,从而使得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的间隙变小,进而使得该线缆固定装置100能够比较容易地安装在板状部件130的开口之中,其中开口的形状和尺寸与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形状以及尺寸相互配合,以便能够形成机械接合,进而实现牢固的安装效果。然后,操作人员能够将线缆140例如按压进入线缆140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
当线缆140被按压入线缆140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之后,如图3所示,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将会沿着图3中所示出的力FN的方向向线缆140施加按压力,以将线缆140牢固地固定在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与之相对应地,作为反作用力,线缆140也会沿着图中FN相反的方向向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施加反作用力。概括地讲,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在安装之后,所固定线缆140的张力能够进一步使得线缆固定装置100与所连接至的板状部件130之间的固定更为紧固。为了使得线缆140能够较为容易地按压进入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在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的端部具有弧形引导面,该端部的弧形引导面的开口稍大,由此适于将线缆压入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远离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的远端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远离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2之间的最大距离,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装入第一悬臂110和第二悬臂120之间的线缆140不易脱落,通俗地讲,就是要使得线缆固定装置100具有较小的开口部分。此外,为了在没有按压线缆140至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时能够将线缆固定装置100较好地固定在板状部件130之上,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之间的连接处被构造具有机械应力,以确保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的形状相对稳定,以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在未装入相应的线缆140的情况下,在将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挤压之后装入板状部件130相应的开口之中之后能够依据回弹力固定在相应的板状部件130之中。此外,在将线缆140卡入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臂部110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二臂部120,所述第二臂部120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一臂部110,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凹进部113和所述第二凹进部123承受到远离彼此方向的力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如下目的:线缆140将会使得第一凹进部113和第二凹进部123与板状部件130的接合更为牢靠。从图3之中可以看出,在将线缆140按压进入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第三悬臂部分122之间之后,线缆140将会沿着图3中力S所标示的方向给线缆固定装置100施加一定的力,从而使得线缆固定装置100不易从与之连接的板状部件130中脱落,即使得它们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此外,从图1至图3所示出的示例之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一臂部110和所述第二臂部120具有相互对称的结构。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臂部110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120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进一步优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臂部110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120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然后再变小。可选地,在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之中,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被构造用于将线缆140固定至板状部件130。在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该板状部件130既可以是用于天线的反射板,也可以是例如用于其他器件的电路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发射板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100。
图4示出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从图4之中可以看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臂部110,所述第一臂部11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4之中未示出)的第一悬臂部分11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100连接的板状部件130的第二悬臂部分114。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缆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臂部120,所述第二臂部120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图4之中未示出)的第三悬臂部分122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130的第四悬臂部分124,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相连接。从图4之中可以看出,第二悬臂部分114和第四悬臂部分124通过下端部进行连接。在图4所示出的示例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2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122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14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124进行连接。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有效节省安装空间,突破普通电缆夹安装空间极限;此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改善了电缆夹安装工艺,安装简单方便,提高效率;而且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使得电缆受到固定的同时会对电缆夹本体固定提供强化作用,借助电缆反作用力促使整体配合更加牢固可靠;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线缆固定装置具有高容错率,降低材料收缩以及误差造成的影响。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进行不同的改变和修改,其能够在并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畴的情况下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中的一个或一些优点。对于那些在本领域技术中相当熟练的技术人员来说,执行相同功能的其他部件可以适当地被替换。应当了解,在此参考特定的附图解释的特征可以与其他附图的特征组合,即使是在那些没有明确提及此的情况中。此外,可以或者在所有使用恰当的处理器指令的软件实现方式中或者在利用硬件逻辑和软件逻辑组合来获得同样结果的混合实现方式中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方法。这样的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修改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所覆盖。

Claims (15)

1.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包括:
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一悬臂部分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连接的板状部件的第二悬臂部分;以及
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包括用于接触待固定的线缆的第三悬臂部分和用于将所述待固定的线缆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的第四悬臂部分,其中,所述第四悬臂部分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配合以固定待固定的线缆,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仅经由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一悬臂的外侧上具有第一凹进部,并且在所述第三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的连接处在所述第二悬臂的外侧上具有第二凹进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进部和所述第二凹进部被构造用于将所述线缆固定装置固定至所述板状部件的开口之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被构造为矩形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或所述第三悬臂部分具有圆弧状的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被构造用于夹持待固定的线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远离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远端和所述第三悬臂部分远离所述第四悬臂部分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之间的最大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和所述第四悬臂部分之间的连接处被构造具有机械应力,以确保所述线缆固定装置的形状相对稳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线缆卡入所述线缆固定装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臂部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被驱使远离所述第一臂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凹进部和所述第二凹进部承受到远离彼此方向的力的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具有相互对称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内侧和所述第二臂部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从开口处向连接处的方向上先变小后变大然后再变小。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被构造用于将线缆固定至反射板。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固定装置被构造用于将线缆固定至电路板。
15.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发射板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固定装置。
CN202023248103.XU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Active CN213989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8103.XU CN213989952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48103.XU CN213989952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89952U true CN213989952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49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48103.XU Active CN213989952U (zh) 2020-12-29 2020-12-29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899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69678B1 (ko) 통신 및 데이타 시스템의 플러그 연결체용 변형 완화 장치
US6491541B2 (en) USB cable fixture for preventing USB connector from being unplugged
JPS6346541B2 (zh)
CN213989952U (zh)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JP2835675B2 (ja) 電子ユニットのロック装置
US6494413B1 (en) Wire harness-fixing clamp
KR100384738B1 (ko) 어스용 클립단자
KR100993105B1 (ko) 통전용 탄성편 및 이를 구비한 차폐 커넥터 세트
CN114696267A (zh)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CN210397375U (zh) 一种卡扣组件与电子装置
US5496185A (en) Connecting device of data cable
CN210576789U (zh) 线材连接器及具有该线材连接器的电子装置连接系统
JP4124865B2 (ja) 弾性ケージの取り付けられた接続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CN216390408U (zh) 一种线缆固定装置和一种天线
KR200448593Y1 (ko) 커넥터
KR102644963B1 (ko) 커넥터 클립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109994970B (zh) 电缆线槽
CN211146164U (zh) 灯头以及台灯
CN211229755U (zh) 抱杆支臂组件和杆路结构
JPH0431750Y2 (zh)
KR101830435B1 (ko) 배선장치
CN116995418A (zh) 辐射单元底座和基站天线
KR20240070055A (ko) 클립 및 클립장착장치
KR20220164269A (ko) 커넥터 및 이 커넥터를 가진 커넥터조립체
JP4132752B2 (ja) 電線クラ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300 No.6 Shen'an Road, Dianshanh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ProLogi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345 No. 6 Shen'an Road, Dianshan Lake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Rosenberg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