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78978U -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78978U
CN216378978U CN202121784101.4U CN202121784101U CN216378978U CN 216378978 U CN216378978 U CN 216378978U CN 202121784101 U CN202121784101 U CN 202121784101U CN 216378978 U CN216378978 U CN 216378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ody
permeable brick
water
buffer layer
br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841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二虎
韩云云
董芝浩
郝建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Jian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Jianneng Xinghui Ceram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Jianneng Xinghui Ceram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Jianneng Xinghui Ceram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841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78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78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78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包含有设置在路床上并且用于平面支撑的缓冲层体(2)、设置在缓冲层体(2)中并且用于侧面支撑的路缘石(5)、设置在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之间的透水砖层体(4),通过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实现了在路床上形成人行道的支撑基体,通过透水砖层体(4),实现了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因此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行道结构,尤其是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背景技术
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一般宽度为四米左右,因此人行道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物部件,在现有的人行道结构中,还没有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还都是使用一般的水泥砖进行铺设,由于水泥砖不能进行水渗透,从而可能在人行道上形成积水,影响了人行道的使用效果,
基于申请人于2021年7月8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因此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设置在路床上并且用于平面支撑的缓冲层体、设置在缓冲层体中并且用于侧面支撑的路缘石、设置在缓冲层体和路缘石之间的透水砖层体。
由于设计了缓冲层体、路缘石和透水砖层体,通过缓冲层体和路缘石,实现了在路床上形成人行道的支撑基体,通过透水砖层体,实现了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因此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缓冲层体、路缘石和透水砖层体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通过平面吸收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透水砖层体与缓冲层体和路缘石联接。
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增加对积水的吸收渗漏处理的方式,不再发生人行道存在积水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路床与缓冲层体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基层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与缓冲层体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平铺层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粘接层体。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基层体设置在路床上,缓冲层体设置在基层体上并且在缓冲层体上设置有平铺层体,在缓冲层体和平铺层体中设置有路缘石并且在路缘石和平铺层体之间设置有透水砖层体。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对基层体、缓冲层体、平铺层体、透水砖层体和路缘石,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缓冲层体设置为具有砂子和水泥的透水混凝土凝结体并且缓冲层体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包裹式联接,缓冲层体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基层体接触式联接,缓冲层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透水砖层体的底层平摊支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路缘石设置为条石块并且路缘石的下端头设置为与缓冲层体嵌入式联接,路缘石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铺层体和透水砖层体接触式联接并且路缘石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透水砖层体的侧面边界支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透水砖层体设置为具有透水砖的排列体并且透水砖层体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接触式联接,透水砖层体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透水砖层体中的微形孔体,实现了形成水流动通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基层体设置为处于压实状态的碎石集成体并且基层体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基层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缓冲层体的底层平摊支撑,提高了人行道的稳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平铺层体设置为砂子的集成体并且平铺层体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透水砖层体接触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透水砖层体的透水砖的微动态支撑,防止对透水砖层体产生硬性冲击作用力并且使透水砖层体的透水砖产生裂纹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基层体的碎石粒径设置为5-60mm并且基层体的厚度设置为98-120mm,基层体的压实系数设置为大于93%,缓冲层体的砂子和缓冲层体的水泥的重量比例设置为94-90:6-10,缓冲层体的厚度设置为68-72mm,平铺层体的砂子粒径设置为1-8mm并且基层体的厚度设置为28-32mm。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透水砖层体的支撑体参数的匹配,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透水砖层体的透水砖设置为呈T字形相互吻合排列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透水砖层体的透水砖之间的交错排列,提高了透水砖层体的平面度。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缓冲层体和路缘石与透水砖层体设置为按照硬质基体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缓冲层体、路缘石和透水砖层体与基层体设置为按照块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缓冲层体、路缘石和透水砖层体与平铺层体设置为按照粒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透水砖层体设置在两个路缘石之间,缓冲层体设置为沿基层体延伸分布,平铺层体设置为沿缓冲层体延伸分布,透水砖层体设置为沿平铺层体延伸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粘接层体设置为具有按照重量比例85%的砂子和15%的水泥的水泥砂浆体,粘接层体设置在透水砖层体和平铺层体之间。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透水砖层体的透水砖的下端端面不规则体的设置,增大与平铺层体的连接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透水砖层体的横向截面轮廓线设置为V字形并且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0.8-1.2°。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积水在流动状态下进行被排出,提高了对积水的消除效果。
在本技术方案中,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缓冲层体、路缘石和透水砖层体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基层体-1、缓冲层体-2、平铺层体-3、透水砖层体-4、路缘石-5。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基层体1、缓冲层体2、平铺层体3、透水砖层体4和路缘石5并且基层体1设置在路床上,缓冲层体2设置在基层体1上并且在缓冲层体2上设置有平铺层体3,在缓冲层体2和平铺层体3中设置有路缘石5并且在路缘石5和平铺层体3之间设置有透水砖层体4。
在本实施例中,基层体1设置为处于压实状态的碎石集成体并且基层体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基层体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接触式联接。
通过基层体1,形成了对缓冲层体2的支撑连接点,由基层体1,实现了与缓冲层体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缓冲层体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体2设置为具有砂子和水泥的透水混凝土凝结体并且缓冲层体2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包裹式联接,缓冲层体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基层体1接触式联接,缓冲层体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接触式联接。
通过缓冲层体2,形成了对基层体1、平铺层体3和路缘石5的支撑连接点,由缓冲层体2,实现了与基层体1的连接,实现了与平铺层体3的连接,实现了与路缘石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基层体1和路缘石5进行固定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平铺层体3设置为砂子的集成体并且平铺层体3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透水砖层体4接触式联接。
通过平铺层体3,形成了对缓冲层体2、透水砖层体4和路缘石5的支撑连接点,由平铺层体3,实现了与缓冲层体2的连接,实现了与透水砖层体4的连接,实现了与路缘石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透水砖层体4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路缘石5设置为条石块并且路缘石5的下端头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嵌入式联接,路缘石5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和透水砖层体4接触式联接并且路缘石5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
通过路缘石5,形成了对缓冲层体2、平铺层体3和透水砖层体4的支撑连接点,由路缘石5,实现了与缓冲层体2的连接,实现了与平铺层体3的连接,实现了与透水砖层体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透水砖层体4进行侧面界定支撑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具有透水砖的排列体并且透水砖层体4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接触式联接,透水砖层体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接触式联接。
通过透水砖层体4,形成了对平铺层体3和路缘石5的支撑连接点,由透水砖层体4,实现了与平铺层体3的连接,实现了与路缘石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人行道结构的路面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基层体1的碎石粒径设置为5-60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98-120mm,基层体1的压实系数设置为大于93%,缓冲层体2的砂子和缓冲层体2的水泥的重量比例设置为94-90:6-10,缓冲层体2的厚度设置为68-72mm,平铺层体3的砂子粒径设置为1-8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28-32mm。
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增加对透水砖层体4的支撑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砖设置为呈T字形相互吻合排列分布。
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增加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砖之间相互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与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按照硬质基体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与基层体1设置为按照块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与平铺层体3设置为按照粒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透水砖层体4设置在两个路缘石5之间,缓冲层体2设置为沿基层体1延伸分布,平铺层体3设置为沿缓冲层体2延伸分布,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沿平铺层体3延伸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支持例之一,基层体1的碎石粒径设置为5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98mm,基层体1的压实系数设置为93%,缓冲层体2的砂子和缓冲层体2的水泥的重量比例设置为94:6,缓冲层体2的厚度设置为68mm,平铺层体3的砂子粒径设置为1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28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支持例之二,基层体1的碎石粒径设置为60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120mm,基层体1的压实系数设置为98%,缓冲层体2的砂子和缓冲层体2的水泥的重量比例设置为90: 10,缓冲层体2的厚度设置为72mm,平铺层体3的砂子粒径设置为8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32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支持例之三,基层体1的碎石粒径设置为28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112mm,基层体1的压实系数设置为95%,缓冲层体2的砂子和缓冲层体2的水泥的重量比例设置为92:8,缓冲层体2的厚度设置为70mm,平铺层体3的砂子粒径设置为5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30mm。
按照人行道的宽度,把粒径为5-60mm的碎石平铺在路床上,使碎石层的厚度为98-120mm,使用压路机或使用夯实机对碎石层进行压实处理,使碎石层的压实系数设置为大于93%,得到基层体1,按照重量比例把94-90%的砂子和6-10%的水泥进行搅拌混合制得透水混凝土,把透水混凝土平铺在基层体1上,使透水混凝土层的厚度为68-72mm,把路缘石5安装在透水混凝土层的侧面,使路缘石5的下端头埋入到透水混凝土层中,等到透水混凝土层凝结后得到缓冲层体2,把粒径为1-8mm的砂子平铺在缓冲层体2上,使砂子层的厚度为28-32mm,制得平铺层体3,在平铺层体3上,按照T字形把透水砖进行排列,制得透水砖层体4。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粘接层体并且粘接层体设置为具有按照重量比例85%的砂子和15%的水泥的水泥砂浆体,粘接层体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和平铺层体3之间。
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增加透水砖层体4与平铺层体3之间的连接强度。
按照重量比例把85%的砂子和15%的水泥进行搅拌混合,制得水泥砂浆体,把水泥砂浆体涂抹在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砖下端端面部上。再把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砖安装在平铺层体3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透水砖层体4的横向截面轮廓线设置为V字形并且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4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0.8-1.2°。
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增加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面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支持例之一,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4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0.8°。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支持例之二,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4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1.2°。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支持例之三,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4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1.0°。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通过平面吸收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透水砖层体4与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路床与缓冲层体2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基层体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与缓冲层体2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平铺层体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粘接层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通过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实现了在路床上形成人行道的支撑基体,通过透水砖层体4,实现了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因此提高了人行道的使用效果。
2、由于设计了基层体1,实现了大粒径块体的堆积支撑。
3、由于设计了平铺层体3,实现了小粒径颗体的环绕支撑。
4、由于设计了粘接层体,实现了透水砖层体4的粘接连接。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设置在路床上并且用于平面支撑的缓冲层体2、设置在缓冲层体2中并且用于侧面支撑的路缘石5、设置在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之间的透水砖层体4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路床上并且用于平面支撑的缓冲层体(2)、设置在缓冲层体(2)中并且用于侧面支撑的路缘石(5)、设置在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之间的透水砖层体(4),
按照通过平面吸收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透水砖层体(4)与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按照形成对积水进行渗透处理的方式把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路床与缓冲层体(2)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基层体(1),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与缓冲层体(2)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平铺层体(3),
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粘接层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基层体(1)设置在路床上,缓冲层体(2)设置在基层体(1)上并且在缓冲层体(2)上设置有平铺层体(3),在缓冲层体(2)和平铺层体(3)中设置有路缘石(5)并且在路缘石(5)和平铺层体(3)之间设置有透水砖层体(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缓冲层体(2)设置为具有砂子和水泥的透水混凝土凝结体并且缓冲层体(2)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包裹式联接,缓冲层体(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基层体(1)接触式联接,缓冲层体(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接触式联接,
或,路缘石(5)设置为条石块并且路缘石(5)的下端头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嵌入式联接,路缘石(5)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和透水砖层体(4)接触式联接并且路缘石(5)的外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
或,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具有透水砖的排列体并且透水砖层体(4)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接触式联接,透水砖层体(4)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平铺层体(3)接触式联接,
或,基层体(1)设置为处于压实状态的碎石集成体并且基层体(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路床接触式联接,基层体(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接触式联接,
或,平铺层体(3)设置为砂子的集成体并且平铺层体(3)的侧面部设置为与路缘石(5)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缓冲层体(2)接触式联接,平铺层体(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透水砖层体(4)接触式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基层体(1)的碎石粒径设置为5-60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98-120mm,基层体(1)的压实系数设置为大于93%,缓冲层体(2)的厚度设置为68-72mm,平铺层体(3)的砂子粒径设置为1-8mm并且基层体(1)的厚度设置为28-32mm,
或,透水砖层体(4)的透水砖设置为呈T字形相互吻合排列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缓冲层体(2)和路缘石(5)与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按照硬质基体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与基层体(1)设置为按照块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缓冲层体(2)、路缘石(5)和透水砖层体(4)与平铺层体(3)设置为按照粒状物支撑的方式分布,透水砖层体(4)设置在两个路缘石(5)之间,缓冲层体(2)设置为沿基层体(1)延伸分布,平铺层体(3)设置为沿缓冲层体(2)延伸分布,透水砖层体(4)设置为沿平铺层体(3)延伸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粘接层体设置在透水砖层体(4)和平铺层体(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其特征是:透水砖层体(4)的横向截面轮廓线设置为V字形并且位于两侧面的透水砖层体(4)的斜坡的倾斜角度设置为0.8-1.2°。
CN202121784101.4U 2021-08-02 2021-08-02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Active CN216378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4101.4U CN216378978U (zh) 2021-08-02 2021-08-02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84101.4U CN216378978U (zh) 2021-08-02 2021-08-02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78978U true CN216378978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39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84101.4U Active CN216378978U (zh) 2021-08-02 2021-08-02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78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7733A (zh) 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及城市道路
CN103669145A (zh)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的铺装方法
CN109944125B (zh) 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铺装工艺
CN205653671U (zh) 一种海绵型城市透水沥青路面
CN103669167A (zh)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CN110924255A (zh) 园林透水路面结构
CN216378978U (zh) 基于透水砖的人行道结构
CN206368314U (zh) 一种用于人行道铺装的预制嵌锁透水混凝土砖
CN208293331U (zh) 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及城市道路
CN210561536U (zh) 一种防堵塞的透水行道
CN213328519U (zh) 一种透水砖
CN211734904U (zh) 园林透水路面结构
KR100243567B1 (ko) 투수성 보도포장방법
CN210194383U (zh) 一种彩色跑道的路面结构
CN107354843A (zh) 一种透水路面及其铺设方法
CN210916876U (zh) 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
CN113774749A (zh) 一种汽车试车场动态广场的路面结构施工方法
CA3170734A1 (en) Paving device
CN206245160U (zh) 一种炉渣细集料的沥青面层结构
CN210561543U (zh) 一种聚氨酯彩色碎石路面结构
CN220952764U (zh) 一种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CN212388283U (zh) 一种市政道路沥青混泥土路面构造
CN220352535U (zh) 一种市政道路施工路基排水结构
CN216141831U (zh) 一种利用了旧石材的铺装道路
CN219793489U (zh) 路基路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014300 sanlongliang Industrial Park, Dalate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Inner Mongolia Jianhe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014300 sanlongliang Industrial Park, Dalate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Inner Mongolia Jianneng Xinghui Ceram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