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74283U -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74283U
CN216374283U CN202121965249.8U CN202121965249U CN216374283U CN 216374283 U CN216374283 U CN 216374283U CN 202121965249 U CN202121965249 U CN 202121965249U CN 216374283 U CN216374283 U CN 216374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ovable
chair
rotating shaft
tru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652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瑞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9652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74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74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74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具体包括设置于后备厢前方的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的椅背由两侧的侧椅背和中间的活动椅背相接组成,侧椅背与活动椅背相互独立,且至少一侧的侧椅背的宽度小于后排座椅椅背整体宽度的1/3,活动椅背的宽度小于后备箱内两侧轮拱之间的间距;所述后排座椅设有用于调节活动椅背角度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后排座椅做了改进,使后排座椅的中间部分可以利用后备厢的空间来增加椅背角度的调节范围,从而能够根据实际乘坐人员情况将后排座椅在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坐椅与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躺椅或一人座躺椅之间切换,有利于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

Description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具有新型后排座椅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座椅是影响乘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小汽车都设计为五座的,分为驾驶员和副驾驶的两个前排座椅,以及后排的三位乘客座椅。由于受到汽车的结构和轴距的限制,后排座椅都比较紧凑,腿部空间较小,后排座椅的靠背的角度无法调整或者只能微调,长时间乘坐会非常不舒服。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些汽车制造商把轴距加长,以影响驾驶操控性为代价来增加后排座椅腿部空间,但是由于后排座椅椅背的角度问题和腿脚部的空间还有限制,上述措施对乘客舒适性的改善并不明显。
现在社会的物流非常发达、方便,所以家庭用车很少会在后备厢装满行李物品,甚至大部分的人行车时都是空着后备厢。特别是现在渐渐普及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没有了车头上的燃油发动机,车头处也会设置一个前置的行李仓,这样就可以把不多的行李物品放在前置的行李仓,后备厢的闲置空间更多了。但是,由于汽车后备厢的两侧恰好位于汽车后轮的上方,而传统的后排座椅均为四六组合座椅,后备厢中对应于汽车两侧后轮上方的弧形结构(即轮拱部分)分别与后排座椅的两侧相抵,限制了后排座椅的椅背调节角度,导致现有汽车无法利用后备厢的空间来增大后排座椅椅背角度调节范围,即使在后排座椅上只坐二个人或一个人时,也无法提高后排座椅的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可以根据后排座椅的乘坐人员的需要,将后排座椅在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坐椅与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躺椅或一人座躺椅之间切换,以提高后排乘客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包括设置于后备厢前方的后排座椅,关键在于,所述后排座椅的椅背由两侧的侧椅背和中间的活动椅背相接组成,侧椅背与活动椅背相互独立,且至少一侧的侧椅背的宽度小于后排座椅椅背整体宽度的1/3,活动椅背的宽度小于后备箱内两侧轮拱之间的间距;所述后排座椅设有用于调节活动椅背角度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四六组合的后排座椅进行了改进,将后排座椅的椅背部分分成两侧的侧椅背和中间的活动椅背,并使至少一侧侧椅背的宽度小于传统单人座椅的宽度(即排座椅椅背整体宽度的1/3)而基本与对应侧的轮拱部宽度相同,由于活动椅背的宽度小于后备箱内两侧轮拱之间的间距,因此将活动椅背向后调节角度时,就不会与两侧的轮拱发生干涉,可以利用后备厢的空间实现较大范围的角度调节,在乘员少于三人时,可以形成躺椅而提高乘客的舒适性。上述两侧的侧椅背可以是宽度相同的对称结构,也可以是一侧较宽,而另一侧较窄的非对称结构,只要能够保证活动椅背在调节角度时不与两侧轮拱干涉即可。在切换变形为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时,后排座椅对应侧椅背处的位置都可以坐人,在切换变形为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或单人座时,只能闲置或放置物品,侧椅背仍可象传统后排座椅那样固定或者向前进行折叠等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后排座椅的座垫由对应于侧椅背的侧座垫和对应于活动椅背的活动座垫组成,侧座垫与活动座垫相互独立,所述活动座垫活动安装于车身地板的导轨上,所述导轨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导轨的后端延伸至后备厢内。通过将后排座椅的座垫分为两侧的侧座垫和中间的活动坐垫,使得后排座椅的中间部分的灵活性更大,可以沿着导轨前后移动,从而充分利用后备厢内的空间来扩大腿部空间,甚至使后排座椅的中间部分形成躺椅,大大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座垫通过垂直升降机构活动安装于车身地板的导轨上,以调节活动座垫的高度,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侧椅背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内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安装有活动桌板,所述活动桌板由第二转轴及固定连接于转轴上的铰接折叠板构成,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转轴座与第一转轴的侧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垂直,所述转轴座设有用于限制折叠板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在将活动椅背向后调节角度后,可以从第一凹部内拉出并展开活动桌板,在后排座椅的中间位置形成用于临时放置物品的桌体,以方便中间的乘客使用。上述限位凸块能够对折叠板形成支撑,使其保持在水平角度。上述活动桌板的使用步骤如下:首先拉动活动桌板,使活动桌板绕第一转轴转动,从而将活动桌板从第一凹部内拉出,然后再将铰接折叠板展开呈一块平板,最后将该平板绕第二转轴转动,使该平板呈水平位置,此时限位凸块的顶面与该平板的底面相抵,对该平板形成支撑及限位作用,保证该平板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椅背由单个椅背构成,活动椅背一侧的第一侧椅背的侧面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活动椅背另一侧的第二侧椅背的侧部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的连接结构。在将活动椅背向后调节角度后,可以从第二凹部处拉出辅助安全带,并将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与第二侧椅背的侧部相连接,对乘客进行保护,当然,原来中间座椅处的安全带仍可使用,原来的三人座座椅的安全带的锁扣最好在座垫上设置相应的凹口容纳,以免得人员移位时锁扣碰触身体,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所述辅助安全带由弹性板制成,所述辅助安全带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第一侧椅背的内部,第一侧椅背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所述连接结构由设置于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的通孔以及设置于第二侧椅背侧部的卡钩组成,所述卡钩通过第四转轴活动安装于第二侧椅背的侧部,所述第二侧椅背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四转轴转动的卡钩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相连;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还与活动座椅安全带的端部相连。上述辅助安全带能够自动操作,具体过程如下:在将活动椅背向后调节角度后,通过控制器来分别控制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的动作,首先是安全带电机带动第三转轴转动,使辅助安全带从第二凹部向外部转动,直到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处的通孔套入到卡钩上,然后卡钩电机带动第四转轴转动,使卡钩的方向改变,从而勾住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解锁辅助安全带的步骤与上述步骤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或者,所述活动椅背由两个独立的椅背构成,活动椅背两侧的侧椅背的侧面均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所述辅助安全带由弹性板制成,所述辅助安全带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侧座椅的内部,侧座椅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所述两个独立椅背在交界面处均设有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处通过销轴设有活动板,两个侧椅背的内部均设有用于驱动活动板转动的活动板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活动板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活动板上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的连接结构。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两个独立椅背的安全带可以独立操作,适合于乘坐两个人的情况。
进一步地,活动椅背的顶部设有固定式头枕或水平移动式头枕或隐藏式头枕,以使活动座垫上的乘客的头部得到支撑,上述固定式头枕可以是覆盖于活动椅背部分或整个顶部的头枕,该头枕的宽度比传统中间座椅的头枕要宽;而水平移动式头枕可以是架设在活动椅背的顶部所设有的导轨上,根据需要来调整水平移动式头枕的位置;而隐藏式头枕是在活动椅背的顶部开设一个凹部,在不使用时,隐藏式头枕的高度降低,隐藏在该凹部内,而在需要时,可以将该隐藏式头枕的高度升高,为乘客的头部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椅背与侧椅背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插销、插销孔,在未调节活动椅背角度时,可以将插销插入到插销孔内,使活动椅背与侧椅背连接在一起,以辅助活动椅背的椅背调节机构来使活动椅背更加稳定。当然,也可以通过电控方式来控制插销的移动,以方便操作,电控方式可以参考电子门锁,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后备厢的地板上在活动椅背的后方设有一块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由两块板铰接而成。平时在后备厢没有行李物品时,活动挡板向后平铺在后备厢的地板上,如需要装载行李物品时,可以掀起活动挡板,使活动挡板靠着物品向后形成倾倒状态,座椅的向后倾斜的最大角度不能大于活动挡板的最大角度(也可以在后背处设置一个感应器,以免后背碰压到活动挡板),活动挡板可以使所有物品整齐堆放,不会因为小部分凸出而被活动座椅压坏,也可以防止因刹车等情况导致行李物品撞击到活动座垫上的乘客。
另外,活动座椅的座垫下部还可以相应地设置ー个或两个活动腿托,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也能够掩盖住垂直升降机构,比较美观;活动座椅如后面有盖板必须设置为可以活动的,以避免干涉活动座椅;有些小汽车的后备厢比较大,增设了第三排座椅,这样就不需要活动挡板,在第三排没有乘客人员时也可以向后调节活动座椅。
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后排座椅做了改进,使后排座椅的中间部分可以利用后备厢的空间来增加椅背角度的调节范围,从而能够根据实际乘坐人员情况将后排座椅在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坐椅与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躺椅或一人座躺椅之间切换,有利于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活动桌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辅助安全带锁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活动椅背向后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活动椅背向后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4中活动椅背向后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省略部分活动椅背)。
图6是实施例5中后排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6中活动椅背向前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示:1、第一侧椅背;2、第二侧椅背;3、活动椅背;4、第一侧座垫;5、第二侧座垫;6、活动座垫;7、导轨;8、固定式头枕;9、插销;10、插销孔;11、第一凹部;12、第二转轴;13、铰接折叠板;14、第二凹部;15、辅助安全带;16、卡钩;17、控制器;18、活动板;19、活动挡板;20、头枕导轨;21、水平移动式头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以提高后排乘客的舒适性。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包括设置于后备厢前方的后排座椅,所述后排座椅的椅背由两侧的侧椅背(分别为图1中左侧的第一侧椅背1和右侧的第二侧椅背2)和中间的活动椅背3组成,侧椅背与活动椅背3相互独立并靠拢,上述两侧的侧椅背是一侧较宽,而另一侧较窄的非对称结构,其中较窄一侧的侧椅背宽度与对应侧的轮拱部宽度基本相同,较宽一侧的侧椅背宽度与传统单人座椅的宽度基本相同,侧椅背仍可象传统后排座椅那样固定或进行折叠等操作。所述后排座椅设有用于调节活动椅背3角度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图中未画出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其结构与传统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相同);后排座椅的座垫由对应于侧椅背的侧座垫(分别为图1中左侧的第一侧座垫4和右侧的第二侧座垫5)和对应于活动椅背3的活动座垫6组成,侧座垫与活动座垫6相互独立并靠拢,当然,座垫的宽度与对应椅背的宽度是相同的,所述活动座垫6通过垂直升降机构(图中未画出垂直升降机构,其结构与传统的垂直升降机构相同)活动安装于车身地板的导轨7上,所述导轨7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导轨7的后端延伸至后备厢内。
座椅(座垫及椅背)上的皮质花纹应该要根据情况多种设置,最好有一条花纹设在活动座垫6与侧坐垫,以及活动椅背3与侧椅背的交界处,这样在不调节活动椅背3的角度时,由于花纹的遮掩,人们不容易看到上述交界处的缝隙,因此更加美观。
因为在横向空间充裕的三人座与纵向空间充裕的二人座或一人座之间切换变形时,座椅的形状和人员的坐姿位置有明显的变动移位,所以在保持原有的传统三人座座椅的头枕和安全带时,在切换变形为二人座或一人座时,就需要辅助安全带,并对头枕加以改进,以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椅背3设有覆盖于活动椅背3整个顶部的固定式头枕8,该头枕的宽度比传统中间座椅的头枕要宽;在活动椅背3与侧椅背为相同角度时,该固定式头枕8可以供中间乘客和第一侧座垫4上的乘客共同使用,而在将活动椅背3的角度向后调整时,该固定式头枕8能够使活动座垫6上的乘客的头部得到支撑。
为保证安全,活动椅背3的侧部与第一侧椅背1侧部设有相互配合的插销9、插销孔10,在未调节活动椅背3角度时,可以将插销9插入到插销孔10内,使活动椅背3与第一侧椅背1连接在一起,以辅助活动椅背3的椅背调节机构来使活动椅背3更加稳定。上述插销9可以参考门锁锁舌的结构,具有导向斜面,并与弹性机构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电控方式来控制插销9的移动,以方便操作,具体的电控方式可以参考电子门锁,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椅背1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11,第一凹部11内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安装有活动桌板,所述活动桌板由第二转轴12及固定连接于转轴上的铰接折叠板13构成,所述第二转轴12通过转轴座与第一转轴的侧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12相互垂直,所述转轴座设有用于限制折叠板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在将活动椅背3向后调节角度后,可以从第一凹部11内拉出并展开活动桌板,在后排座椅的中间位置形成用于临时放置物品的桌体,以方便中间的乘客使用。上述限位凸块能够对折叠板形成支撑,使其保持在水平角度。上述活动桌板的使用步骤如下:首先拉动活动桌板,使活动桌板绕第一转轴转动,从而将活动桌板从第一凹部11内拉出,然后再将铰接折叠板13展开呈一块平板,最后将该平板绕第二转轴12转动,使该平板呈水平位置,此时限位凸块的顶面与该平板的底面相抵,对该平板形成支撑及限位作用,保证该平板的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椅背3由单个椅背构成,其宽度略大于传统单人座椅椅背的宽度,第一侧椅背1的侧面设有第二凹部14,所述第二凹部14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15;第二侧椅背2的侧部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15的连接结构。具体来说,所述辅助安全带15由弹性板制成,弹性板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一定的形变,但是在垂直方向上是无法变形的,具体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柔韧性和拉伸强度的塑料板等。辅助安全带15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第一侧椅背4的内部,第一侧椅背4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所述连接结构由设置于辅助安全带15的自由端的通孔以及设置于第二侧椅背2侧部的“7”字形的卡钩16组成,所述卡钩16通过第四转轴活动安装于第二侧椅背2的侧部,所述第二侧椅背2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四转轴转动的卡钩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分别与控制器17相连;辅助安全带15的自由端还与活动座椅安全带的端部相连。上述辅助安全带15能够自动操作,具体过程如下:在将活动椅背3向后调节角度后,通过控制器17来分别控制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的动作,首先是安全带电机带动第三转轴转动,使辅助安全带15从第二凹部14向外部转动,直到辅助安全带15的自由端处的通孔套入到卡钩16上,然后卡钩电机带动第四转轴转动,使卡钩16的方向改变,从而勾住辅助安全带15的自由端。解锁辅助安全带15的步骤与上述步骤相反,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上述卡钩16也可以设置一个外露的拨杆,可以手动改变卡钩16的角度,来实现辅助安全带15的锁紧及解锁。在不使用时,辅助安全带15被收纳隐藏于第二凹部14内,不会影响美观及与乘客身体发生干涉。当然,辅助安全带15也可以全部设置为传统的安全带形式。
本实施例将传统的四六组合的后排座椅进行了改造,将后排座椅的椅背分成两侧的侧椅背和中间的活动椅背3,由于活动椅背3的宽度小于后备箱内两侧轮拱之间的间距,因此将活动椅背3向后调节角度时,就不会与两侧的轮拱发生干涉,可以利用后备厢的空间实现较大范围的角度调节,从而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在需要时,还可以将中间的活动座垫6沿着导轨7前后移动,从而充分利用后备厢内的空间来扩大腿部空间,甚至使后排座椅的中间部分形成躺椅,大大提高乘客的舒适性;还可以通过垂直升降机构来调节活动座垫6的高度,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为方便使用,可以将控制器17分别与垂直升降机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等连接,并将控制器17设置在侧椅背处,活动座垫6上的乘客可以通过控制器17来实现座椅自动移动、椅背角度自动调整、安全带自动锁紧、解锁等操作。上述控制器17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说语音控制等。
在将活动椅背3向后调节角度时,除了活动座垫6处坐一个人外,只有第二侧座垫5处可以坐人,另一侧的第一侧座垫4由于较窄,一般只能用来放置物品等。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活动座垫6由一个单独的座垫构成,活动椅背3由一个单独的椅背构成。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两侧的侧椅背的宽度是相同的,其宽度都基本与轮拱部宽度相同,这样活动椅背3较宽,可以形成坐一人躺椅或并排坐二人躺椅。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椅背3由两个独立的椅背构成,活动座垫6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座垫构成,每个座垫均独立安装于对应的导轨7上,活动座椅两侧的侧椅背宽度一致,其宽度都基本与轮拱部宽度相同,而中间的活动椅背3的宽度接近于传统双人座椅的宽度,因此可以坐两个人,并可以各自单独调节,以形成单人坐椅或单人躺椅。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椅背3两侧的侧椅背的侧面均设有第二凹部14,所述第二凹部14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15,所述辅助安全带15由弹性板制成,所述辅助安全带15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侧座椅的内部,侧座椅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所述两个独立椅背在交界面处均设有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处通过销轴设有活动板18,两个侧椅背的内部均设有用于驱动活动板18转动的活动板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活动板电机分别与控制器17相连;所述活动板18上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为向上延伸的卡钩,辅助安全带15向下转动时,其自由端处的通孔可以向下卡住活动板18上的卡钩,从而将辅助安全带15与活动板18固定连接。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单个辅助安全带15的长度可以做得较短,以便于隐藏在侧椅背的第二凹部14内,而且两个独立椅背的辅助安全带15可以独立操作,适合于乘坐两个人的情况。当然,辅助安全带15也可以全部设置为传统安全带形式。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板18的长度较长,可以放下来作为扶手,而且活动板18上的连接结构为卡槽,可以与辅助安全带自由端的卡槽进行配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后备厢的地板咋活动椅背3的后方设置一块活动挡板19,活动挡板19由两块板铰接而成,平时在后备厢没有行李物品时,活动挡板19向后平铺在后备厢的地板上,如需要装载行李物品时,可以掀起活动挡板19,使活动挡板19靠着物品向后形成倾倒状态,座椅的向后倾斜的最大角度不能大于活动挡板19的最大角度(也可以在后背处设置一个感应器,以免后背碰压到活动挡板19),活动挡板19可以使所有物品整齐堆放,不会因为小部分凸出而被活动座椅压坏,也可以防止因刹车等情况导致行李物品撞击到活动座垫6上的乘客。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后排座椅的座垫是一个整体,这样只能调节活动椅背3的角度,而不能调节后排座椅的座垫的前后位置及高度。
实施例6:
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活动椅背3采用了水平移动式头枕21,该水平移动式头枕21架设在活动椅背3的顶部所设有的头枕导轨20上,根据需要来调整水平移动式头枕21的位置:在活动椅背3未向后调节角度时,头枕向第一侧椅背1方向移动,以供中间及侧方两个人共同使用,在活动椅背3向后调节角度时,头枕向中间方向移动,以供活动座垫6上的人单独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座垫及椅背)在活动座垫6与侧坐垫,以及活动椅背3与侧椅背的交界处设有条形花纹,以遮掩间隙,这样在不调节活动椅背3的角度时,就会形成与传统三人座相同的外观,在后排座椅同时乘坐三位乘员时,两边至少一人的身体是同时背靠在侧椅背和活动椅背3上。
当然,除了实施例1的固定式头枕8和本实施例的水平移动式头枕21,还可以采用隐藏式头枕,具体做法是在活动椅背3的顶部开设一个凹部,在不使用时,隐藏式头枕的高度降低,隐藏在该凹部内,而在需要时,可以将该隐藏式头枕的高度升高,为乘客的头部提供支撑。
上面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不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形下进行相互的组合或替换,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设计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包括设置于后备厢前方的后排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的椅背由两侧的侧椅背和中间的活动椅背相接组成,侧椅背与活动椅背相互独立,且至少一侧的侧椅背的宽度小于后排座椅椅背整体宽度的1/3,活动椅背的宽度小于后备箱内两侧轮拱之间的间距;所述后排座椅设有用于调节活动椅背角度的椅背角度调节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座椅的座垫由对应于侧椅背的侧座垫和对应于活动椅背的活动座垫组成,侧座垫与活动座垫相互独立,所述活动座垫活动安装于车身地板的导轨上,所述导轨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导轨的后端延伸至后备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垫通过垂直升降机构活动安装于车身地板的导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椅背的侧面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内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安装有活动桌板,所述活动桌板由第二转轴及固定连接于转轴上的铰接折叠板构成,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转轴座与第一转轴的侧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垂直,所述转轴座设有用于限制折叠板转动角度的限位凸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椅背由单个椅背构成,活动椅背一侧的第一侧椅背的侧面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活动椅背另一侧的第二侧椅背的侧部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的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安全带由弹性板制成,所述辅助安全带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第一侧椅背的内部,第一侧椅背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所述连接结构由设置于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的通孔以及设置于第二侧椅背侧部的卡钩组成,所述卡钩通过第四转轴活动安装于第二侧椅背的侧部,所述第二侧椅背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四转轴转动的卡钩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卡钩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相连;辅助安全带的自由端还与活动座椅安全带的端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椅背由两个独立椅背构成,活动椅背两侧的侧椅背的侧面均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处安装有辅助安全带,所述辅助安全带由弹性板制成,所述辅助安全带的固定端通过第三转轴安装于侧座椅的内部,侧座椅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转动的安全带电机;两个所述独立椅背在交界面处均设有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处通过销轴设有活动板,两个侧椅背的内部均设有用于驱动活动板转动的活动板电机,所述安全带电机、活动板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所述活动板上设有用于连接辅助安全带的连接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椅背的顶部设有固定式头枕或水平移动式头枕或隐藏式头枕。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椅背与侧椅背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插销、插销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后备厢的地板上在活动椅背的后方设有一块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由两块板铰接而成。
CN202121965249.8U 2021-08-20 2021-08-20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Active CN216374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65249.8U CN21637428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65249.8U CN21637428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74283U true CN216374283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39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65249.8U Active CN216374283U (zh) 2021-08-20 2021-08-20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742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536A (zh) * 2021-08-20 2021-11-16 陈瑞仙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536A (zh) * 2021-08-20 2021-11-16 陈瑞仙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6730B2 (en) Passenger sea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CN103085692A (zh) 折叠的车辆座椅
CN209336531U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JP3712880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
CN103448580A (zh) 汽车后排座椅
CN216374283U (zh)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US8016341B2 (en) Stowable seat
US20050269853A1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11884185B2 (en) Vehicle seat
CN218558653U (zh) 一种实现多场景的座椅骨架
CN209336530U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3042957B (zh) 改进的系列座卧两用交通工具及其多用途座卧两用椅
CN113650536A (zh) 利用后备厢空间来使后排座椅变形的汽车
CN2728831Y (zh) 汽车座椅
CN219133925U (zh) 一种适用于多实用场景的后排座椅
CN113479120A (zh) 一种利用后备厢空间形成反向后排座椅的汽车
CN115871529A (zh) 一种后排的中间座椅可活动以拓展乘坐空间的汽车
CN218536437U (zh) 一种前部空间可增大的躺卧座椅
CN209336532U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9591664A (zh) 汽车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607183U (zh) 具有可变双躺椅式的前后座椅的汽车
KR102332001B1 (ko) 캠핑카용 운전석 및 조수석 회전구조
CN114889505B (zh) 车辆后排座椅及车辆
JP3792380B2 (ja) 乗降補助構造付きシートおよびその乗降補助具
JP3050514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