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71587U -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71587U
CN216371587U CN202122664403.4U CN202122664403U CN216371587U CN 216371587 U CN216371587 U CN 216371587U CN 202122664403 U CN202122664403 U CN 202122664403U CN 216371587 U CN216371587 U CN 216371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upporting
brush
plates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44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如学
张成祥
刘春晓
樊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opp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opp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opp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opp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44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71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71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71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包括底部支撑梁和两条平行设置的换辊导轨,底部支撑梁架设于两条换辊导轨上并可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滑动;底部支撑梁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底部支撑梁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底部支撑梁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的容纳区域,且两个支撑板相对的板面上均设置有承托件,所述承托件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底部支撑梁的位置上;容纳区域内置有刷辊时,承托件可承托所述刷辊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的容纳区域而未设置有侧板,不仅节省了成本,且在放置刷辊的过程中,不需要担心刷辊上的磨料丝与侧板发生干涉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刷辊换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背景技术
钢板在被生产出来到实际使用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因钢板自身属性原因会导致钢板表面生锈,影响实际使用,因而在用钢板进行金属制品加工前需要对生锈钢板进行除锈处理。
目前钢板表面除锈的方法一般为酸洗除锈法。其原理是利用酸洗液中的酸与金属氧化物进行化学反应,使金属氧化物溶解,而除去钢材表面的锈蚀和污物。但钢板在酸洗除锈后一定要大量清水清洗并钝化处理,它所形成的大量废水、废酸、酸雾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金属表面过蚀,形成麻点。当然也有一些物理除锈的方式,目前该技术领域内对钢板表面的除锈抛光工艺采用的是盘刷或砂带除锈机械装置,但是实践中一方面这种除锈方式,除锈的质量不佳,除锈的效率低下且不能对钢板表面进行全面清理;另一方面当盘刷或是砂带工作磨损需要更换时,往往需要人工长时间操作,费时费力。
申请号为“201921666811.X”的破鳞辊换辊作业车中提出了一种在底座上并排安装有两个导辊座,每个导辊座上都设有一个用于承托破鳞辊的换辊承托装置,且换辊承托装置可在第二传动机构作用下沿导辊座长度方向行走以实现换辊的机构。但是上述换辊作业车中的换辊承托装置包括移动座,移动座包括左右对称的侧边条以及间隔设置的用以连接两个侧边条的横条,两个横条与两个侧边条之间形成用于承载破鳞辊的承载区域。但是在承载破鳞辊的过程中,若破鳞辊与承载区域的位置有些许偏差,破鳞辊极易与侧边条发生干涉导致破鳞辊上的磨料丝受到侧边条的压迫而受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承托刷辊的过程中刷辊与托辊组件发生些许错位也可以避免对刷辊上的磨料丝发生挤压的托辊组件。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即使刷辊与托辊组件发生些许错位也可以对刷辊进行引导承放,且便于后续刷辊的拿取或是配合轴承座进行安装固定的刷辊承托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托辊组件,包括底部支撑梁和两条平行设置的换辊导轨,所述底部支撑梁架设于两条换辊导轨上并可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底部支撑梁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底部支撑梁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底部支撑梁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的容纳区域,且两个支撑板相对的板面上均设置有承托件,所述承托件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底部支撑梁的位置上;所述容纳区域内置有刷辊时,所述承托件可承托所述刷辊。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于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以使得所述支撑板构成倒梯形结构,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两侧的延伸部上均设有所述承托件,所述底部支撑梁的宽度与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宽度一致。
通过支撑板的顶端于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支撑板的顶端两侧的延伸部上均设有所述承托件来承托固定板,而底部支撑梁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底端宽度一致,就可以缩小底部支撑梁的宽度,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两个支撑板相背离的板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底部支撑梁相连。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一种刷辊承托机构,包括刷辊及上述方案中的托辊组件,所述刷辊包括辊芯,所述辊芯的头尾两端设有用于连接轴承座的轴头,所述辊芯的外壁于头尾两端设有空闲部,辊芯的外壁于头尾两端的空闲部之间形成磨刷部,所述辊芯于磨刷部的外壁上分布有磨料丝,所述承托件为导轮,且同一支撑板上导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轮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刷辊置于所述容纳区域内时,所述两个导轮分别与所述辊芯的空闲部相抵以形成底部支撑,且刷辊的两侧轴头分别露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上方。
导轮与辊芯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避免辊芯磨损,且辊芯若未位于两个导轮之间,也可以通过导轮进行引导,使得辊芯落至两个导轮之间实现定位。且当刷辊的辊芯空闲部与两个导轮相抵时,轴头露于支撑板的上方,也便于后续刷辊的拿取或是配合轴承座进行安装固定。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抵接件,所述容纳区域内置有刷辊时,所述抵接件与相对的辊芯端面相抵,且所述导轮与所述磨料丝之间留有间隔。避免导轮与磨料丝之间发生干涉。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由于底部支撑梁架设于换辊导轨的上方,缩小了设备的横向宽度,且由于底部支撑梁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的容纳区域,未设置有侧板,不仅节省了成本,且在放置刷辊的过程中,不需要担心刷辊上的磨料丝与侧板发生干涉的问题。同时又通过支撑板上的承托件承托刷辊,不用担心刷辊脱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钢板表面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钢板表面处理装置中下刷辊与基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下刷辊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刷辊组配合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钢板表面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钢板表面处理装置配合换辊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钢板表面处理装置配合换辊装置的局部正视图;
图10为换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2为换辊装置的俯视图。
各附图标记为:1-换辊装置,2-机架,3-输送通道,4-进出通道,5-承载座,5a-上承载座,5b-下承载座,6-刷辊,6a-上刷辊,6b-下刷辊,7-工作区域,7a-第一工作区域,7b-第二工作区域,8-换辊区域,8a-第一换辊区域,8b-第二换辊区域,9-横梁,10-基座,11-移动通槽,12-安装座,13-第一平移驱动电机,14-第二平移驱动电机,15-齿轮,16-齿条,17-外罩,18-导轨,19-连接块,20-滑动槽,21-侧挡板,22-固定件,23-防护罩,24-限位轮,25-换辊通道,26-行走轨道,27-行走轮,28-行走电机,29-底座,30-换辊驱动组件,31-支撑座,32-换辊机构,33-第一托辊座,34-第二托辊座,35-换辊滑块,36-换辊导轨,37-底部支撑梁,38-托板,39-连接部,40-加强板,41-支撑板,42-容纳区域,43-承托件,44-延伸部,45-加强筋板,46-限位板,47-螺杆,48-轴承座,49-辊芯,50-轴头,51-轴座驱动组件,52-空闲部,53-磨刷部,54-抵接件,55-支撑架,56-换辊升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如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其均为钢板表面处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下面将对钢板表面处理系统展开具体描述。钢板表面处理系统包括换辊装置1和多个钢板表面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每个钢板表面处理装置均包括机架2和多个承载座5,机架2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钢板的输送通道3,输送通道3贯穿机架2相对立的前后两端。多个钢板表面处理装置中的机架2沿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在本方案中,每个机架2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刷辊组,每个刷辊组由两个刷辊6组合构成,两个刷辊6均沿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机架2内还设有工作区域7,而机架2外的旁侧则设有换辊区域8。上述承载座5可于工作区域7与换辊区域8之间移动。且承载座5与上述刷辊6一一对应,每个刷辊6均安装于对应的承载座5上,同时承载座5上还设置有磨刷驱动组件。磨刷驱动组件包括磨刷驱动电机,磨刷驱动电机与承载座5上的刷辊6相连以驱动刷辊6转动从而对钢板进行磨刷。本方案中,刷辊6包括辊芯49,辊芯49的外壁裹有磨料丝,磨料丝为蕴含有刚性磨料粒子的棍状树脂基材,其形状为长条形柱状体结构。
当需要对钢板板面进行磨刷时,将承载座5整体移动至工作区域7,磨刷驱动电机驱动刷辊6绕自身轴线转动以磨刷输送通道3内的钢板的表面。如图5所示,在本方案中,同一刷辊组中的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错开,并共同作用于所述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同一板面并使得钢板同一板面上的每一处都得到磨刷。
且为了可以对钢板的上下板面同时进行磨刷。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刷辊组分为上刷辊6a与下刷辊组,上刷辊组包括两个上刷辊6a,下刷辊组包括两个下刷辊6b(可参见图5)。上刷辊组与下刷辊组分别位于所述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上下两端。通过上刷辊组与下刷辊组同时对钢板的上下两端板面进行磨刷。
而当需要对刷辊6进行装卸或检修时,将所需要装卸或检修的刷辊6错处的承载座5整体移动至换辊区域8,即可以对承载座5上的刷辊6进行装卸或检修。
为了使得承载座5可于工作区域7与换辊区域8之间移动,如图1所示,机架2上设置有进出通道4,该进出通道4贯穿所述机架2相对立的两端,且进出通道4的延伸方向与输送通道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工作区域7与换辊区域8均位于进出通道4的延伸方向上。
同样的,为了匹配上刷辊6a与下刷辊6b,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承载座5也包括上承载座5a和下承载座5b,上刷辊6a设置于上承载座5a上,下刷辊6b设置于下承载座5b上。工作区域7包括第一工作区域7a和第二工作区域7b,其中第一工作区域7a位于输送通道3的上方,第二工作区域7b位输送通道3的下方。换辊区域8包括第一换辊区域8a和第二换辊区域8b,上承载座5a可承载上刷辊6a于第一工作区域7a与第一换辊区域8a之间移动,而下承载座5b可承载下刷辊6b于第二工作区域7b与第二换辊区域8b之间移动。
为了使得上承载座5a可于第一工作区域7a和第一换辊区域8a内移动。在本方案中,机架2的顶端设置有横梁9,横梁9沿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横梁9的一端伸出于机架2外,且横梁9伸出于机架2外的一端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55以提供底部支撑。上述第一工作区域7a位于横梁9位于机架2内的位置上,而第一换辊区域8a则位于该横梁9位于机架2外的位置上。
且在本方案中横梁9上还设置有与上承载座5a数量对应的移动通槽11,如图1和图2所示,该移动通槽11沿横梁9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横梁9的上下端面。上承载座5a架于该横梁9上。上刷辊6a则位于横梁9的下方,且刷辊6的轴座穿过横梁9移动通槽11安装于上承载座5a上。具体的,上承载座5a的下方还设置有贯穿移动通槽11的安装座12,上刷辊6a的轴座安装于该安装座12上。
容易理解的,若将上承载座5a安装于横梁9的下方,那么为了满足钢板的高度及上承载座5a及刷辊6的高度,横梁9的位置就需要很高,机架2的高度也就需要很高,就增大了设备成本。上承载座5a的顶端穿过移动通槽11露出于横梁9的上方,上承载座5a与横梁9于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设备整体高度也缩小了,且机架2也不需要设置的很高,也减少了成本。且横梁9也对上承载座5a起到了承托支撑的作用,其结构更加稳固。
为了避免上承载座5a从横梁9上脱离,该横梁9上还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作用于上承载座5a上用于迫使上承载座5a于竖直方向上与横梁9保持相对固定。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方案中,限位组件包括导轨18,导轨18设置于横梁9上移动通槽11的旁侧,且导轨18沿移动通槽11的长度方向延伸。同时上承载座5a的旁侧设置有连接块19,连接块19的底端设置有滑块,滑块与导轨18滑动配合。
且横梁9上还设置有平移驱动组件,该平移驱动组件为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第一平移驱动组件作用于上承载座5a上,用以上承载座5a沿移动通槽11的长度方向于第一换辊区域8a与第一工作区域7a之间移动。具体的,第一平移驱动组件包括平移驱动电机,该平移驱动电机为第一平移驱动电机13,第一平移驱动电机13安装于上承载座5a上。第一平移驱动电机13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齿轮15,横梁9上导轨18的旁侧设置有齿条16,该齿条16沿横梁9上导轨18的长度方向延伸,且该齿条16与第一平移驱动电机13输出轴上的齿轮15咬合。通过齿轮15与齿条16的配合来驱动上承载座5a移动,且齿条16设置于导轨18的一侧,结构更加紧凑。
同时,上承载座5a的顶端罩有外罩17,外罩17包括相互平行的前挡板与后挡板,以及位于前挡板与后挡板之间的侧挡板21,其中侧挡板21沿横梁9上导轨18的长度方向延伸。横梁9上的导轨18贯穿外罩17的前挡板与后挡板,且导轨18位于外罩17的侧挡板21与相邻承载座5的侧壁之间。通过外罩17对导轨18起到防水防尘的保护作用。
且为了进一步保证防护的严密性,横梁9上还设置有滑动槽20,该滑动槽20沿导轨18的长度方向延伸。侧挡板21的底端伸入该滑动槽20内,并可相对于滑动槽20滑动。
再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本方案中横梁9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且横梁9的头端与尾端上均设置有固定件22,每个固定件22与相邻的外罩17罩壁之间均设置有防护罩23,露出于外罩17外的导轨18罩于防护罩23内,从而对露出于外罩外的导轨18起到保护作用。当上述平移驱动组件驱动上承载座5a沿移动通槽11的长度方向移动时,两侧防护罩23相应地拉伸或折叠。
另外,为了使得下承载座5b可以于第二工作区域7b与第二换辊区域8b之间移动。本方案中还包括基座10,上述机架2安装于该基座10上。基座10沿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基座10的一端伸出于机架2外。上述第二工作区域7b位于基座10上与机架2的重合位置,而第二换辊区域8b则位于基座10伸出于机架2外的位置上。上述下承载座5b可移动设置于基座10上,且基座10上设置有第二平移驱动组件,第二平移驱动组件与下承载座5b相连以驱动下承载座5b于第二工作区域7b与第二换辊区域8b之间移动。与上述第一平移驱动组件相同的,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平移驱动组件也包括平移驱动电机,该平移驱动电机为第二平移驱动电机14,第二平移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也一样设置有齿轮15,且基座10上设有沿基座10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18,下承载座5b的底端设置有滑块,该滑块可滑动设置于基座10上的导轨18上。且基座10上的导轨18侧壁设有齿条16,该齿条16与第二平移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上的齿轮15咬合。
如图7所示,机架2上还设置有多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刷辊6一一对应,所述限位件与对应的刷辊6分别作用于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上下两端板面,所述限位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轮24,所述限位轮24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2上。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如图1和图7所示,图中的这个机架2上仅设有一个上刷辊6a,但是容易理解的,该图中的装置仅为多个钢板表面处理装置其中的一个装置内的机架2,在该钢板表面处理系统于钢板的输送方向上必然还有其它机架2,相邻机架2上必然还设置有与该单元的上刷辊6a相互错开的另一个上刷辊6a,这两个上刷辊组合构成上述上刷辊组。当然的,在保证机架2宽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两个上刷辊6a及两个下刷辊6b都设置于同一个单元中的机架2上。
当下刷辊6b移动至第二换辊区域8b时,如图1所示,由于下刷辊6b于竖直方向上位于输送通道3的下方,其高度便于人工取放。所以本方案中不需要通过换辊装置1对下刷辊6b进行更换,只需要人工取放下刷辊6b即可。
而当上刷辊6a移动至第一换辊区域8a时,本方案中通过换辊装置1对上刷辊6a进行更换。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8所示,机架2的旁侧设有供换辊装置1行走移动的换辊通道25,换辊通道25沿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机架2旁侧的第一工作区域7a均位于换辊通道25的上方并沿换辊通道25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本方案中换辊装置1即为换辊车,换辊车包括底座29和行走机构,底座29在行走机构的作用下可沿换辊通道25的长度方向于换辊通道25内来回移动。
请参阅图8-11,本方案中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轨道26、行走轮27和行走电机28,行走轨道26沿换辊通道25的长度方向铺设于换辊通道25内,行走轮27与行走电机28均设置于换辊车的底座29上,行走电机28与行走轮27相连以驱动行走轮27于行走轨道26上转动,从而使得换辊车于换辊通道25内来回移动。
换辊车的底座29上还设置有换辊升降组件56和支撑座31,该换辊升降组件56作用于所支撑座31上以使得支撑座31可相对于底座29进行升降。同时,支撑座31上设置有换辊机构32,换辊机构32包括第一托辊座33与第二托辊座34,第一托辊座33与第二托辊座34并排设置,第一托辊座33与第二托辊座34均可相对于支撑座31于上刷辊6a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支撑座31上还设置有换辊驱动组件30,该换辊驱动组件30仅与第一托辊座33相连用以驱动第一托辊座33相对于支撑座31于上刷辊6a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在本方案中,换辊驱动组件30包括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安装于支撑座31上,且电动推杆与第一托辊座33相连以带动一托辊座相对于支撑座31于上刷辊6a的长度方向上移动。需要强调的是,该换辊驱动组件30并不作用于第二托辊座34。
综上所述,当机架2内旧的上刷辊6a移动至第一换辊区域8a时,现在第二托辊座34上置入新的上刷辊6a。随后换辊装置1中的底座29先在行走机构的作用下沿着换辊通道25移动至所要更换的上刷辊6a所处第一换辊区域8a的下方。底座29上的换辊升降组件56驱动支撑座31上升,使得第一托辊座33承托旧的上刷辊6a。容易理解的,承载座5上为了承载刷辊6还都设置有两个轴承座48,两个轴承座48的两端分别与刷辊6的两个轴头50连接以使得刷辊6不会与承载座5脱离。且为了便于刷辊6的更换,承载座5上还设置有轴座驱动组件51,轴座驱动组件51与其中一个轴承座48相连以驱动所连轴承座48与刷辊6的轴头50脱开或连接。此时旧的上刷辊6a两端的其中一个轴承座48在轴座驱动组件51的驱动下与旧的上刷辊6a的轴头50脱离。随后换辊驱动组件30驱动第一托辊座33带动旧的上刷辊6a移动,使得旧的上刷辊6a的另一侧轴头50与另一侧的轴承座48脱开,完成拆卸。换辊装置1中的底座29在行走机构的作用下继续移动使得第二托辊座34处于两个轴承座48之间,预先脱离的轴承座48在轴座驱动组件51的驱动下回退并配合另一个轴承座48夹紧第二托辊座34上新的上刷辊6a以完成装配。最后换辊装置1中的底座29经在行走机构的作用下退出第一换辊区域8a的下方。
为了避免第二托辊座34从支撑座31上脱出,第二托辊座34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和尾端,支撑座31上设置有两个限位件,第二托辊座34于所述两个限位件之间移动。且第二托辊座34移动至行程终点时,两个限位件可分别与第二托辊座34的头端和尾端相抵。具体的,如图11所示,该限位件包括限位板46,且限位板46上穿过有螺杆47,螺杆47与限位板46螺纹连接。挡第二托辊座34移动至行程终点时,两个限位板46上螺杆47的螺纹头可分别与第二托辊座34的头端和尾端相抵以实现限位。且在换辊之前可以通过旋拧螺杆47来调节两个螺杆47之间的间距,从而调节第二托辊座34的移动距离。
而为了使得第一托辊座33与第二托辊座34均可相对于支撑座31于上刷辊6a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本方案中于支撑座31上设置有两个导向组件,两个导向组件分别与第一托辊座33、第二托辊座34相对应。每个导向组件均包括换辊导轨36,换辊导轨36沿第一托辊座33的长度方向延伸,换辊导轨36上可滑动设置有换辊滑块35,换辊滑块35与其所属导向组件相对应的第一托辊座33或第二托辊座34相连。通过换辊导轨36与换辊滑块35的配合对第一托辊座33、第二托辊座34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也使得第一托辊座33、第二托辊座34的滑动更加顺畅。第一托辊座33、第二托辊座34均配合其对应的导向组件构成上述托辊组件。托辊组件配合其所承载的刷辊6构成所述刷辊承托机构。
且在本方案中第一托辊座33与第二托辊座34均包括底部支撑梁37,底部支撑梁37与上述换辊滑块35相连。具体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方案中每个导向组件中换辊导轨36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换辊轨道平行设置。底部支撑梁37的宽度小于两条换辊轨道的间距,且底部支撑梁37于水平方向上位于两条换辊轨道之间居中的位置,底部支撑梁37通过位于其左右两侧的换辊滑块35架设于两条换辊导轨36上并可沿换辊导轨36的长度方向滑动。再具体的,底部支撑梁37的下方设有托板38,托板38沿底部支撑梁37的宽度方向延伸并露出于底部支撑梁37的左右两侧形成连接部39,两侧连接部39与两根换辊轨道上的换辊滑块35相连,且换辊滑块35设置于连接部39的底端。
且为了避免托板38断裂。如图11所示,本方案中托板38的板面与水平面相平行,换辊滑块35设置于托板38于连接部39的下板面,托板38于连接部39的上板面设置有加强板40,加强板40分别与托板38、底部支撑梁37相连。
底部支撑梁37沿换辊导轨36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底部支撑梁37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底部支撑梁37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41,两个支撑板41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41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6的容纳区域42。且两个支撑板41相对的板面上均设置有承托件43,承托件43位于支撑板41远离底部支撑梁37的位置上。当容纳区域42内置有刷辊6时,该承托件43可承托刷辊6使得刷辊6与底部支撑梁37保持相对固定。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本方案中每个支撑板41的顶端均于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44以使得支撑板41构成倒梯形结构。支撑板41的顶端两侧的延伸部44上均设有上述承托件43。同时底部支撑梁37的宽度与其上方的支撑板41的底端宽度一致。通过支撑板41的顶端于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44,支撑板41的顶端两侧的延伸部44上均设有承托件43来承托刷辊6,扩大其承托面积。但是底部支撑梁37的宽度与支撑板41的底端宽度一致,就可以缩小底部支撑梁37的宽度,缩小了底部支撑梁37的体积,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本方案中,由于底部支撑梁37架设于换辊导轨36的上方,缩小了设备的横向宽度,且由于底部支撑梁37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41,两个支撑板41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41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6的容纳区域42,未设置有侧板,不仅节省了成本,且在放置刷辊6的过程中,不需要担心刷辊6上的磨料丝与侧板发生干涉的问题。但是由于仅设有两个支撑板41,为了避免上刷辊6a过重导致支撑板41断裂,两个支撑板41相背离的板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板45,加强筋板45沿竖直方向延伸,加强筋板45分别与支撑板41、底部支撑梁37相连。通过设置有加强筋加强支撑板41的结构强度。
本方案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刷辊6的辊芯49的头尾两端设有用于连接轴承座48的轴头50。如上文中所述的,辊芯49的外壁裹有磨料丝。该裹有磨料丝的部分构成磨刷部53,而辊芯49的外壁于头尾两端设有空闲部52,上述磨刷部53位于两端空闲部52之间。上述承托件43为导轮,且同一支撑板41上导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轮均可转动设置于支撑板41上。当刷辊6置于容纳区域42内时,两个导轮分别与辊芯49的空闲部52相抵以形成底部支撑,且刷辊6的两侧轴头50分别露于所述两个支撑板41的上方。作为举例,当新的上刷辊6a置于第二托辊座34上时,新的上刷辊6a的辊芯49经由第二托辊座34上的导轮承托,且新的上刷辊6a的两端轴头50露出于第二托辊座34两个支撑板41的上方。同样的,但第一托辊座33承托旧的上刷辊6a时,由第一托辊座33上的导轮承托旧的上刷辊6a,旧的上刷辊6a的两端轴头50露出于第一托辊座33两个支撑板41的上方。通过导轮与刷辊6辊芯49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避免辊芯49磨损。且容易理解的,当第一托辊座33移动时出现些许误差导致第一托辊座33并未位于旧的上刷辊6a的整下方。在承托的过程中上刷辊6a的辊芯49并未位于两个导轮之间也可以通过导轮进行引导,使得辊芯49落至两个导轮之间实现定位。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导轮与其所承托的上刷辊6a上的磨料丝之间发生干涉。本方案中,支撑板41上设置有抵接件54。当底部支撑梁37上的容纳区域42内置有上刷辊6a时,支撑板41上的抵接件54与该抵接件54相对的辊芯49的端面相抵。且此时导轮与上刷辊6a上的磨料丝之间留有间隔,从而避免导轮与磨料丝之间发生干涉。
另外,本方案中,上刷辊组中的刷辊6与下刷辊组中的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避免对钢板夹的过紧,导致钢板难以输送。且进一步地,上刷辊6a与下刷辊6b沿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设置。由于同一刷辊组中的两个刷辊6是必须要于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的,通过上刷辊6a与下刷辊6b沿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设置,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同时,请参阅图5和图6,在本方案中同一刷辊组中的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错开,两个刷辊6共同作用于所述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同一板面并使得钢板同一板面上的每一处都得到磨刷。由于通过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错开,两个刷辊6分别用于磨刷所述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同一板面上的左右两部分板面,相较于用一根沿钢板宽度方向横跨钢板左右两端的刷辊6,在相同的驱动立下上述两个刷辊6作用于钢板的压强更大,容易将钢板压至平整,两个刷辊6与钢板的接触更加充分,除锈效果相对较好。
而为了使得钢板于宽度方向上都可以磨刷到,同一刷辊组中的两个刷辊6的总长大于输送钢板内钢板的宽度。同时,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且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合。由于本方案中刷辊6可于工作区域7与换辊区域8之间移动,那么也意味着每个刷辊6均可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移动并停留于指定位置,可以根据钢板的长度移动刷辊6使得两个刷辊6始终可以充分磨刷钢板的板面。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方案中同一刷辊组中的两个刷辊6的总长大于输送钢板内钢板的宽度,且两个刷辊6于输送通道3的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合以使得整个钢板的板面都可以得到磨刷。但是在保证整个钢板的板面都可以得到磨刷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输送通道3内的钢板于宽度方向上具有中线,同一刷辊组中两个刷辊6分别用于磨刷输送通道3内的钢板于中线两侧的板面。
且在本方案中,每个承载座5上还设置有刷辊升降组件,刷辊升降组件与安装座12相连。当承载座5处于工作区域7时,刷辊升降组件可驱动所连安装座12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以使得安装座12上的刷辊6相对于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板面做靠近或远离动作。通过设置有刷辊升降组件控制安装座12进行升降,从而使得安装座12上的刷辊6相对于输送通道3内钢板的板面做靠近或远离动作,从而适配于不同厚度的钢板。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托辊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撑梁和两条平行设置的换辊导轨,所述底部支撑梁架设于两条换辊导轨上并可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底部支撑梁沿换辊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底部支撑梁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底部支撑梁的头尾两端上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对向设置,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可承载刷辊的容纳区域,且两个支撑板相对的板面上均设置有承托件,所述承托件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底部支撑梁的位置上;所述容纳区域内置有刷辊时,所述承托件可承托所述刷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于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以使得所述支撑板构成倒梯形结构,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两侧的延伸部上均设有所述承托件,所述底部支撑梁的宽度与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宽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辊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支撑板相背离的板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底部支撑梁相连。
4.一种刷辊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刷辊及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托辊组件,所述刷辊包括辊芯,所述辊芯的头尾两端设有用于连接轴承座的轴头,所述辊芯的外壁于头尾两端设有空闲部,辊芯的外壁于头尾两端的空闲部之间形成磨刷部,所述辊芯于磨刷部的外壁上分布有磨料丝,所述承托件为导轮,且同一支撑板上导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轮均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刷辊置于所述容纳区域内时,所述两个导轮分别与所述辊芯的空闲部相抵以形成底部支撑,且刷辊的两侧轴头分别露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刷辊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抵接件,所述容纳区域内置有刷辊时,所述抵接件与相对的辊芯端面相抵,且所述导轮与所述磨料丝之间留有间隔。
CN202122664403.4U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Active CN216371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403.4U CN216371587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4403.4U CN216371587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71587U true CN216371587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49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4403.4U Active CN216371587U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71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29838A (zh) 一种便于换辊的钢板表面处理装置
JP6990372B2 (ja) 鋼板スケール除去装置
CN111687975B (zh) 一种板材生产制造防腐防霉处理工艺
CN111760702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板材打磨喷漆装置
CN110744415A (zh) 一种钢板表面除锈装置的破鳞辊自动更换机构
CN216371587U (zh) 一种托辊组件及刷辊承托机构
CN216371699U (zh) 一种刷辊换辊装置
CN216371589U (zh) 一种用于换辊车的换辊辅助机构
CN213409840U (zh) 一种进料导向装置
CN216371588U (zh) 一种半辊式钢板表面处理设备
CN216371591U (zh) 一种刷辊移动机构
CN216371586U (zh) 一种钢板上表面处理设备
CN216371592U (zh) 板带表面氧化皮处理装置
CN114029840B (zh) 一种钢板表面处理系统
CN114029839A (zh) 一种用于处理钢板上表面的刷辊的换辊方法
CN110732956A (zh) 一种破鳞辊换辊作业车切换装置及切换系统
CN112847085B (zh) 一种破鳞辊换辊机构及换辊方法
CN112847071B (zh) 破鳞辊换辊工作车
CN214351576U (zh) 破鳞辊换辊车
CN114535292A (zh) 一种钛板生产工艺
CN110842728A (zh) 一种破鳞辊换辊作业车及其工作方法
CN214351579U (zh) 用于换辊车的进给驱动组件及行走机构
CN216066906U (zh) 一种高利用率的钢板侧边除鳞机
CN1247261A (zh) 建筑平面钢模板清理装置
CN217413609U (zh) 一种磨刷组件锁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