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5622U -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65622U CN216365622U CN202122120611.8U CN202122120611U CN216365622U CN 216365622 U CN216365622 U CN 216365622U CN 202122120611 U CN202122120611 U CN 202122120611U CN 216365622 U CN216365622 U CN 2163656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d
- rod
- telescopic
- bottom plat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abstract 1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下肢运动康复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包括底板,水平设置的承重支架,其底面均匀的固设了多个承重脚,脚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伸缩床架,两个所述伸缩床架对称设置,每个所述伸缩床架的脚端底面也都固定了承重脚,全部所述承重脚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上,能够减少患者的转移次数,并且能够收缩减少病床的尺寸和占用空间,能通过万向轮和支撑脚的切换,使得本装置便于移动也能稳定支撑,并且本装置能够移动至康复科室后,本装置可以直接辅助患者进行站立进行康复训练,不再需要转移至另外的起立床上进行操作,不需要将患者多次转移,减少陪护和家属转移患者的操作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肢运动康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背景技术
当人脑部受损或者受伤时,很可能导致肢体肌肉无法控制,比如中风、早期脑血管疾病或者脑外伤患者,都可能导致肢体无法控制的情况,这种类似的疾患者者,需要及时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尤其是下肢无法控制的患者,更加难以康复,如果不进行训练,很可能导致患者再也不能站立,而这类患者,往往都是下肢运动受损严重的,根本无法坐着,只能平躺,所以需要能够帮助患者站立的辅助装置,用以帮助患者进行站立的适应性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一般是医生对站立的患者进行肢体上的引导和帮助完成有助于患者恢复的康复动作,首先是要让患者站立适应站立体位,才能进行康复训练。
而这类患者是无法靠自己站立起来的,而靠医生和家属辅助帮助患者站立时非常困难的,医生和家属也会操作不便,所以需要一种能够帮助患者从平躺的姿势翻转为站立状态,有的辅助起立装置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目前,一些起立床在医疗康复机构已有应用,通过调整起立床的倾斜翻转角度帮助患者由平躺到站立,由于患者本身的重力作用,患者站立后可以锻炼患者下肢的负重能力,为将来患者的自主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市场上起立床的床面是整块结构,体积大不方便移动。
这种床只能在固定位置,通过固定姿势进行站立的康复训练,当患者距离康复训练室较远,就需要将患者移动至康复训练的科室进行训练,而往往很多患者都是脑部受损的患者,有的是在外科住院,有的是在脑血管科室住院,因为不同的科室的设备和医生护士对所熟悉的患者并发症和紧急处理的方式完全不同,康复训练科的医生和设备不可能拥有所有类型患者的紧急处理知识和设备,所以患者都需要住在自己本科室进行观察和治疗,以避免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也能够使相同类型的患者得到集中管理和治疗,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一般的住院病床是比较宽的,大约有1.2米-1.5米宽,这么宽的病床在医院内转移推动非常不方便,而常用的移动病床只有1米宽,适于移动,所以很多不同类型的患者都需要进行下肢的康复训练,在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时,现有的医疗设备只能将患者抬到一般的移动病床上,然后推着移动病床到康复训练的科室外等待治疗,很多情况是需要进行排队等候的,然后将患者再从移动病床转移至起立辅助床上,只能通过起立辅助床帮助患者站立,完成康复训练后,再将患者抬起至移动病床,然后运送回原本的住院科室,重新抬起转移到原本的住院病床上,操作非常麻烦,不仅家属陪护人员费力,患者也很难受。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能够减少患者的转移次数,并且能够收缩减少病床的尺寸和占用空间,能通过万向轮和支撑脚的切换,使得本装置便于移动也能稳定支撑,并且本装置能够移动至康复科室后,本装置可以直接辅助患者进行站立进行康复训练,不再需要转移至另外的起立床上进行操作,不需要将患者多次转移,减少陪护和家属转移患者的操作次数,而且本装置能够折叠,不仅能够训练下肢站立进行康复训练,还能训练上肢对坐姿的稳定性康复训练。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包括:
底板,水平设置的承重支架,其底面均匀的固设了多个承重脚,脚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伸缩床架,两个所述伸缩床架对称设置,每个所述伸缩床架的脚端底面也都固定了承重脚,全部所述承重脚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升降架,多个所述升降架均匀的安装在底板底面,每个所述升降架都通过弹簧浮动悬挂在底板上,每个所述升降架底部都安装了一个万向轮,所述升降架与底板之间安装了凸轮,所述升降架底部的万向轮通过凸轮的转动能升降的架设在底板上;
床板,脚头端通过转轴安装了折叠坐板,所述折叠坐板的脚端固设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与折叠坐板相互垂直;
姿态调节杆,下端支撑在底板头端顶部,上端能转动角度的支撑在床板底面,所述姿态调节杆与床板的连接位置固定;
转动撑杆,一端固设于底板的脚端顶部,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折叠坐板连接;
当所述伸缩床架伸长时,所述伸缩床架的脚端与竖直状态的脚踏板竖向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脚垂直于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坐板底面还固设了两根坐板撑杆,两根所述坐板撑杆对称设置,所述坐板撑杆垂直于折叠坐板设置;
当所述折叠坐板转动至水平时,所述坐板撑杆垂直的支撑在底板与折叠坐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撑杆不少于两根,两根所述转动撑杆对称的固设在底板的左右两侧;
每根所述转动撑杆上还固定有加强杆,每根所述加强杆都竖直设置,所述加强杆的下端与承重脚下端在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床架包括定位杆、伸缩插杆和弹簧销,所述定位杆水平的固设于底板的脚端,所述定位杆的脚端能水平伸缩的插设有一伸缩插杆,所述定位杆与伸缩插杆为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杆与伸缩插杆通过弹簧销能分开的卡紧。
进一步地,所述凸轮上固定有扭力杆,所述凸轮能转动的夹设在升降架和底板之间,所述底板上通过铰链安装了锁扣,所述锁扣与扭力杆能分离的锁紧,所述锁扣为方形的环状锁扣。
进一步地,所述姿态调节杆为电动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通过伸缩底板脚端的伸缩床架来达到缩短整个床体的目的,便于移动时将整体的体积缩小,长度变短,不容易在移动时碰撞东西,而且更容易进入电梯,并且在走廊转向时更容易;
2、本装置能够既有床的作用,能够使患者舒适的躺卧,又能够方便的转移卧床的患者,能够方便的对稳固支撑和移动状态进行切换,只需要通过扭转扭力杆即可将凸轮转动,从而将万向轮降下进行支撑,而承重脚就相当于缩回不再支撑,方便移动,本装置不仅只是一个移动病床,而且能够通过折叠缩短长度,从而便捷的移动,因而本装置的宽度可以做到更宽,躺卧更加舒适;
3、本装置能够移动到康复训练的科室后,不必在更换别的起立床,本装置本身就具有让患者起立的辅助能力,通过姿态调节杆能够省力的将患者上肢抬起转换角度,将患者直立,护理人员和医生只需要扶着患者即可,因为有了本装置,在进行训练时,就不需要患者再次更换别的起立床了,省去了搬抬患者的步骤;
4、本装置通过折叠的角度变化,通过姿态调节杆伸出的长度不同,可以调节折叠坐板的位置不同,从而使得本装置可以调节更多姿态,适合不同需求的患者,本装置可以调节直立、正坐、躺卧和平躺多种姿态,适用于不同体态的康复训练。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床板升起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躺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坐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万向轮和升降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万向轮和升降架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伸缩床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板,11-伸缩床架,111-定位杆,112-伸缩套杆,113-弹簧销,12-万向轮,13-承重脚,2-床板,21-折叠坐板,22-脚踏板,23-坐板撑杆,3-姿态调节杆,31-转动撑杆,32-加强杆,4-升降架,41-扭力杆,42-凸轮,43-锁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包括:
底板1,水平设置的承重支架,其底面均匀的固设了多个承重脚13,脚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伸缩床架11,两个所述伸缩床架11对称设置,每个所述伸缩床架11的脚端底面也都固定了承重脚13,全部所述承重脚13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升降架4,多个所述升降架4均匀的安装在底板1底面,每个所述升降架 4都通过弹簧浮动悬挂在底板1下方,每个所述升降架4底部都安装了一个万向轮12,所述升降架4与底板1之间安装了凸轮42,所述升降架4底部的万向轮12通过凸轮42的转动能升降的架设在底板1上;
床板2,脚头端通过转轴安装了折叠坐板21,所述折叠坐板21的脚端固设有脚踏板22,所述脚踏板22与折叠坐板21相互垂直;
姿态调节杆3,下端支撑在底板1头端顶部,上端能转动角度的支撑在床板2底面,所述姿态调节杆3与床板2的连接位置固定;
转动撑杆31,一端固设于底板1的脚端顶部,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折叠坐板21连接;
当所述伸缩床架11伸长时,所述伸缩床架11的脚端与竖直状态的脚踏板22竖向齐平,能够减少患者的转移次数,并且能够收缩减少病床的尺寸和占用空间,能通过万向轮12和支撑脚13的切换,使得本装置便于移动也能稳定支撑,并且本装置能够移动至康复科室后,可以直接辅助患者进行站立,开始康复训练,不再需要转移至康复室中别的起立床上进行操作,不需要将患者多次转移,减少陪护和家属转移患者的操作次数,而且本装置能够折叠,不仅能够训练下肢站立进行康复训练,还能训练上肢对坐姿的稳定性康复训练。
其中,承重脚13垂直于底板1,能够形成稳定支撑;
折叠坐板21底面还固设了两根坐板撑杆23,两根所述坐板撑杆23对称的设置在,所述坐板撑杆23垂直于折叠坐板21设置;
当所述折叠坐板21转动至水平时,所述坐板撑杆23垂直的支撑在底板1 与折叠坐板21之间,使得折叠坐板21水平时架设稳定,受力均匀;
转动撑杆31不少于两根,两根所述转动撑杆31对称的固设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
每根所述转动撑杆31上还固定有加强杆32,每根所述加强杆32都竖直设置,所述加强杆32的下端与承重脚13下端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折叠坐板 21架设更加稳定;
伸缩床架11包括定位杆111、伸缩插杆112和弹簧销113,所述定位杆 111水平的固设于底板1的脚端,所述定位杆111的脚端能水平伸缩的插设有一伸缩插杆112,所述定位杆111与伸缩插杆112为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杆 111与伸缩插杆112通过弹簧销113能分开的卡紧,便于伸长使得本装置架设更加稳定,缩短使得本装置移动时不易碰撞障碍物,方便移动;
凸轮42上固定有扭力杆41,所述凸轮42能转动的夹设在升降架4和底板1之间,所述底板1上通过铰链安装了锁扣43,所述锁扣43与扭力杆41 能分离的锁紧,所述锁扣43为方形的环状锁扣,方便的调节升降架4的升起或者降低,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姿态调节杆3为电动伸缩杆,伸缩方便省力,不需要人手动,并且本装置能够在不同的长度,都可以进行固定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目前的肢体运动受限障碍的患者,有些只能平躺移动,而又必须在患病的初期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否则后期很难恢复,患病初期训练效果最佳,可是此时的患者身体根本不能用力,移动起来非常困难,只能靠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抬起患者转移,并且需要从病床抬至较窄的移动病床,就是在救护车上常用的移动病床,宽度只有1米,长度正常,然后转移至指定的康复训练室后,再次需要抬移患者至另外的起立床上,进行康复训练,结束后还要重复将患者抬移至移动病床,移动到病房后,在转移至正常的1.5 米宽的住院病床上,操作非常麻烦,而且非常费力,并且这样的操作至少需要2两个以上的医护人员才能完成这样的成年患者的稳定抬移,这给本就资源紧张的住院医护人员增加更多的负担,并且康复训练时要等待患者,直至将患者最后转移返回至正常病床,这个治疗项目才能结束,期间需要抬移4次患者,而且在康复训练室外也需要抬移两次,医护人员根本没办法长时间等待,在实际临床治疗时,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医护人员和病患造成非常大的困扰;2、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一般都是刚刚做完手术的,也有很多是带有外伤的患者,这样的患者根本不能较大动作的挪移和翻转,一般这类患者没办法独自坐起,只能平躺,而且转移时只能稳定抬移,不能发生大幅度的挪移和震动,为了确保抬移的稳定,抬移这类患者时需要的医护人员就更多,而且即使稳定的抬移,只要更换病床就会增加磕碰和患者受损的风险;3、目前的这类起立穿,基本没办法普及,因为这类床只能躺卧或者起立,不符合病床的实际需求,正常的病床是为了缓解患者肌肉长期同一姿势导致的压迫性损伤,就使病床的床头可以调节高度,来缓解患者的肌肉疲劳,所以目前的起立床和移动床都没有办法做到,这是最麻烦的问题,导致起立床功能单一,不能作为病床的关键技术问题,没有人从这个方向对起立床进行研发;
实现了的技术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1脚端的伸缩床架11来达到缩短整个床体的目的,便于移动时将整体的体积缩小,长度变短,不容易在移动时碰撞东西,而且更容易进入电梯,并且在走廊转向时更容易;
2、本装置能够既有床的作用,能够使患者舒适的躺卧,又能够方便的转移卧床的患者,能够方便的对稳固支撑和移动状态进行切换,只需要通过扭转扭力杆41即可将凸轮42转动,从而将万向轮12降下进行支撑,而承重脚 13就相当于缩回不再支撑,方便移动,本装置不仅只是一个移动病床,而且能够通过折叠缩短长度,从而便捷的移动,因而本装置的宽度可以做到更宽,躺卧更加舒适;
3、本装置能够移动到康复训练的科室后,不必在更换另外的起立床,本装置本身就具有让患者起立的辅助能力,通过姿态调节杆3能够省力的升起床板2进而将患者上肢抬起转换角度,将患者直立,护理人员和医生只需要扶着患者即可,因为有了本装置,在进行训练时,就不需要抬移患者再次更换另外的起立床了,省去了搬抬患者的步骤;
4、本装置通过姿态调节杆3伸出的长度不同,可以调节床板2和折叠坐板21折叠的角度变化,折叠坐板21的位置不同,从而使得本装置可以调节更多姿态,适合不同需求的患者,本装置可以调节直立、正坐、躺卧和平躺多种姿态,适用于不同体态的康复训练,也能作为正常的病床使用,便于调节床头角度,从而缓解肌肉疲劳,本装置既能够作为正常的病床使用,也能够做为康复训练的起立床使用,还能够作为移动床使用,还能够坐着当做移动椅子使用,将起立床、病床和移动床完全的结合起来了;
5、在移动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始终是要抬移的,这就可能会给患者的外伤造成再次伤害,本装置的使用,如果本装置给所有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住院患者都配置,患者都不再需要挪移,可以省去抬移的困扰,还避免了患者因为抬移受伤的可能性,本装置也可以只用于转移患者去康复训练,这样就减少患者的转移次数,只需要从常规病床和本装置之间挪移即可,减少挪移带来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在制作安装时,先制作底板1,底板1需要保持平稳架设,且架设完成后处于水平状态,能够更稳定的支撑,在底板1底面固定多个承重脚13,在底板1的脚端也水平的设置两个伸缩床架11,伸缩床架11是由定位杆111、伸缩套杆112相互套装而成的,定位杆111固定在底板1的脚端,有两根对称的设置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并且水平设置,固定不可活动,定位杆111要与底板1连接为一个整体,定位杆111为方管,每个定位杆111 内插设一个伸缩套杆112,每个定位杆111与伸缩套杆112之间通过弹簧销 113和定位孔的配合进行锁紧和调节,属于常用的伸缩调节装置,伸缩床架 11的作用就是在本装置稳定支撑时提供更大的支撑面和更稳定均衡的支撑力,而当移动时,可以收起减少整体体积,便于移动,不易发生磕碰。
伸缩床架11是能够向脚端方向伸出,也能向底板1的头端方向收回,并且伸缩床架11底面也需要安置承重脚13,承重脚13的数量和位置要求能够将整个装置稳定的支撑,并且所有的承重脚13要求高度齐平,能够将底板1 和伸缩床架11水平稳定支撑为准,然后在底板1上升降架4,升降架4底部安装了万向轮12,升降架4是与底板1弹性连接的,弹簧能够持续的将升降架4向下拉动,使升降架4底部的万向轮12始终处于向下伸出的状态,然后在升降架4和底板1之间安置一个凸轮42,凸轮42可以通过扭力杆41转动,凸轮42转动至突起状态时,凸轮42克服弹力作用将升降架4顶住,使升降架4抵抗了弹簧的作用,升降架4能够缩回,并且用一个锁扣43将扭力杆41 锁止,避免凸轮转动42,凸轮42是与扭力杆41为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如此就能使扭力杆41通过锁扣43就能将凸轮42锁紧避免万向轮12与地面接触,当松开锁扣43时,转动扭力杆41,升降架4收到弹簧的弹力下降,万向轮 12与地面进行支撑,而支撑脚13升起,并且升降架42与地面是弹性的,使得本装置移动时能够有弹簧进行缓冲,然后在本装置的底板1顶面安装转动撑杆31,在转动撑杆31上安装加强杆32,如图1所示,而转动撑杆31是对称的设置在底板1顶部的,左右两侧各一个并且转动撑杆31是固定在底板1 上的,加强杆32的下端与所有的承重脚13底部齐平,也就是加强杆32与承重脚13一起进行支撑,而在底板1靠近床头的位置安装姿态调节杆3,姿态调节杆3以固定位置支撑在底板1顶部,姿态调节杆3通过万向接头安装在床板2的底部,通过万向接头的连接原理,能够使姿态调节杆3在床板2的底部位置固定但是可以多角度转动,使得床板2和姿态调节杆3之间的角度可以通过伸缩姿态调节杆3进行调节,姿态调节杆3的调节端设置了万向接头,而姿态调节杆3本身为电动伸缩杆或者液压杆都可以,只要确保能够多个不同的长度进行支撑固定床板2即可,姿态调节杆3可以是两根或者一根,以稳定支撑为前提,然后在姿态调节杆3的顶端安装床板2,在转动撑杆31 的顶端安装折叠坐板21,并且折叠坐板21是通过转轴与转动撑杆31连接的,折叠坐板21能够在转动撑杆31的顶端调节角度,而转动撑杆31是不能转动的,折叠坐板21与床板2也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的,使得折叠坐板21与床板2之间的角度可以调节,在折叠坐板21的脚端安装脚踏板22,在折叠坐板21的底面安装坐板撑杆23,当折叠坐板21处于水平时,坐板撑杆23的长度刚好能够稳定的支撑在底板1顶部,如此本装置就完成安装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需要平躺时,按压弹簧销113,使定位杆111与伸缩套杆112相互解锁,然后将伸缩套杆112拉出,将伸缩套杆112与定位杆111的较长的定位孔对齐,然后弹簧销113弹出将伸缩套杆112与定位杆 111卡住,伸缩床架11此时不能在进行伸缩了,已经被固定卡紧了;
然后转动扭力杆41,将扭力杆41,与锁扣43套紧,此时凸轮42就转动了,升降架4就会被顶起,而万向轮12就离开地面,所有的支撑脚13和加强杆32都支撑在地面上,并且定位杆111底面的支撑脚13也与地面支撑了;
控制姿态调节杆3缩短,如图2所示,坐板撑杆23支撑在底板1顶部,转动撑杆31一直都是支撑在底板1上,如此折叠坐板21就被稳定支撑了,而床板2通过姿态调节杆3稳定支撑和拉紧,整个床体就水平的稳定架设了,然后需要调节至床板2时,伸长姿态调节杆3即可,如图3所示,别的支撑杆都没有变化,只有姿态调节杆3伸长,而床板2与姿态调节杆3之间的支撑稳定同时角度发生变化,使床板2与折叠坐板21之间转动,角度发生变化,可以方便的给患者调整姿势,姿态调节杆3伸缩不同的长度,床板2就给患者带来不同的仰卧角度,不需要手动费力,只需要通过电动伸缩杆即可完成,非常方便。
当患者需要移动至康复训练室时,先收缩姿态调节杆3,使得整个床板2 和折叠坐板21都水平的架设在底板1上,使患者平躺,然后解开锁扣43,转动扭力杆41,凸轮42转动,升降架4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开下降,万向轮12 与地面撑起,支撑脚13离开地面,接下来按压弹簧销113,使定位杆111与伸缩套杆112相互解锁,将伸缩床架11缩回至最短,将弹簧销113卡住定位杆111,然后就可以推动本装置了,并且本装置与地面时弹性支撑的,起到减震效果,患者移动时更舒适,减少地面不平带来的较大震动,能够保护患者稳定的移动;
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需要站立时,伸长姿态调节杆3,使整个床板2直立,而折叠坐板21也要直立,人就站立在脚踏板22上了,医生将患者扶住,然后指示和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适应站立的体位,完成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转移;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负重和控制,为平衡打下基础;
通过自身重力对关节和肌肉的挤压,刺激患侧肌体的触通,增加肌张力;矫正足内翻等姿势异常,防止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锥脊性肺炎、跟腱挛缩、废用性骨质疏松、预防关节粘连、关节活动受限等等并发症。
本装置床板2和折叠坐板21之间的转轴处,需要安装一个转动限位卡销,属于常用装置,增加限位卡销,能够使在使用时更加便捷一些,例如内外套管都设有限位孔,通过插销卡住限位孔锁紧的装置即可实现该功能。
本装置的顶面是指床体支撑人体的一面,底面为正对地面的一面,床头端是人躺在床上时,头所在床体的一端,脚端为脚所在的一端;左右两侧则为人躺在床上的左右手两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1),水平设置的承重支架,其底面均匀的固设了多个承重脚(13),脚端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伸缩床架(11),两个所述伸缩床架(11)对称设置,每个所述伸缩床架(11)的脚端底面也都固定了承重脚(13),全部所述承重脚(13)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升降架(4),多个所述升降架(4)均匀的安装在底板(1)底面,每个所述升降架(4)都通过弹簧浮动悬挂在底板(1)上,每个所述升降架(4)底部都安装了一个万向轮(12),所述升降架(4)与底板(1)之间安装了凸轮(42),所述升降架(4)底部的万向轮(12)通过凸轮(42)的转动能升降的架设在底板(1)上;
床板(2),脚头端通过转轴安装了折叠坐板(21),所述折叠坐板(21)的脚端固设有脚踏板(22),所述脚踏板(22)与折叠坐板(21)相互垂直;
姿态调节杆(3),下端支撑在底板(1)头端顶部,上端能转动角度的支撑在床板(2)底面,所述姿态调节杆(3)与床板(2)的连接位置固定;
转动撑杆(31),一端固设于底板(1)的脚端顶部,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折叠坐板(21)连接;
当所述伸缩床架(11)伸长时,所述伸缩床架(11)的脚端与竖直状态的脚踏板(22)竖向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脚(13)垂直于底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坐板(21)底面还固设了两根坐板撑杆(23),两根所述坐板撑杆(23)对称设置,所述坐板撑杆(23)垂直于折叠坐板(21)设置;
当所述折叠坐板(21)转动至水平时,所述坐板撑杆(23)垂直的支撑在底板(1)与折叠坐板(2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撑杆(31)不少于两根,两根所述转动撑杆(31)对称的固设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
每根所述转动撑杆(31)上还固定有加强杆(32),每根所述加强杆(32)都竖直设置,所述加强杆(32)的下端与承重脚(13)下端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床架(11)包括定位杆(111)、伸缩插杆(112)和弹簧销(113),所述定位杆(111)水平的固设于底板(1)的脚端,所述定位杆(111)的脚端能水平伸缩的插设有一伸缩插杆(112),所述定位杆(111)与伸缩插杆(112)为间隙配合,所述定位杆(111)与伸缩插杆(112)通过弹簧销(113)能分开的卡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42)上固定有扭力杆(41),所述凸轮(42)能转动的夹设在升降架(4)和底板(1)之间,所述底板(1)上通过铰链安装了锁扣(43),所述锁扣(43)与扭力杆(41)能分离的锁紧,所述锁扣(43)为方形的环状锁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姿态调节杆(3)为电动伸缩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0611.8U CN21636562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0611.8U CN21636562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65622U true CN216365622U (zh) | 2022-04-26 |
Family
ID=81241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20611.8U Active CN216365622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65622U (zh) |
-
2021
- 2021-09-03 CN CN202122120611.8U patent/CN2163656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182019C (en) | Foot egress chair bed | |
CN106390375A (zh) | 一种用于四肢综合训练的康复训练床 | |
CN109984892A (zh) | 多功能室内活动椅 | |
CN106580581A (zh) | 一种用于上肢训练的康复训练床 | |
CN110522582A (zh) | 多功能转移装置 | |
CN210812166U (zh) | 一种转移辅助装置 | |
CN111789743A (zh) | 重症康复机器人 | |
CN216365622U (zh) | 一种移动式电动起立床 | |
CN215652101U (zh) | 一种多功能下楼救护车担架床 | |
CN114305915A (zh) | 一种具有坐便功能的电动护理床 | |
CN208877203U (zh) | 一种辅助站立架 | |
CN211068923U (zh) | 一种中风偏瘫康复器 | |
CN111870442B (zh) | 一种用于转移失能人群的可折叠轮椅 | |
CN204501319U (zh) | 心衰病人专用多功能病床 | |
CN211750838U (zh) | 一种下肢康复训练床 | |
CN217245408U (zh) | 一种儿童康复站立架 | |
CN209059763U (zh) | 一种用于护理床的床板支架 | |
CN219127123U (zh) | 一种多功能骑跨椅 | |
CN113171244B (zh) | 护理床 | |
CN113081583A (zh) | 多功能转移助行装置 | |
CN215020884U (zh) | 辅助站立护理床 | |
CN218607285U (zh) | 一种可变底盘步行车 | |
CN116966027A (zh) | 一种多功能站立床 | |
CN222533599U (zh) | 康复训练机器人 | |
CN215307586U (zh) | 一种医疗用方便调节护理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