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5437U -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65437U
CN216365437U CN202122354101.7U CN202122354101U CN216365437U CN 216365437 U CN216365437 U CN 216365437U CN 202122354101 U CN202122354101 U CN 202122354101U CN 216365437 U CN216365437 U CN 216365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inclined surface
supporting block
connecting plat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41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毓金
刘佳
黄可
卢贤哲
谢克恭
潘生才
陆敏安
王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23541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65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65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65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包括:连接板,其设有前后延伸的轴孔;第一支撑块,其与连接板卡接且能上下滑移;第二支撑块,其与连接板卡接且能上下滑移,第二支撑块与第一支撑块上下相对;第一调节块,其分别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抵接,第一调节块设有第一螺孔;第二调节块,其分别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抵接,第二调节块设有第二螺孔,第二调节块与第一调节块前后相对;调节杆,其穿过轴孔且设有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与第一螺孔连接,第二螺纹部与第二螺孔连接。连接板固定不动并旋转调节杆,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只能上下移动,使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能与上下椎间的终板进行较佳的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脊柱骨折、肿瘤、感染及退行性疾病相关疾病发病率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探索,手术治疗技术与工具的完善,应用脊柱钉棒-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胸腰椎相关疾病已成为常态。脊柱钉棒-椎间融合系统主要包含椎弓根螺钉、连接棒、横连装置以及椎间融合器,现有的椎间融合器主要包括整体型融合器和可撑开型融合器。
整体型融合器结构简单,容易生产,技术比较成熟,手术植入也比较方便,但是存在着如下问题:整体型融合器在手术植入后不具备进行椎体高度的撑开调节的功能,因此需要在手术前预先选择好合适高度的整体型融合器,才能够植入椎体,整体型融合器有着不同高度的规格,导致需要备货量大,以满足实际手术需求。
可撑开型融合器可以根据植入后的需求进行椎体撑开高度的调节,基于此,可撑开型融合器越来越受欢迎。如授权号为CN20600734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旋转位于固定块上的调节螺栓,能通过联动作用使融合器主体驱动上叶片和下叶片沿上下方向分别移动,实现融合器高度的可调节,同时,上叶片和下叶片相对固定块往前移动,也即在固定块不动的情况下进行高度调节时,上叶片和下叶片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难以保证上叶片和下叶片与上下椎体的终板之间具有较佳的连接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包括:连接板,其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轴线沿前后延伸;第一支撑块,其与所述连接板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连接板滑移;第二支撑块,其与所述连接板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连接板滑移,所述第二支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呈上下相对设置;第一调节块,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抵接,所述第一调节块设有第一螺孔;第二调节块,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抵接,所述第二调节块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调节块与所述第一调节块呈前后相对设置;调节杆,其穿过所述轴孔设置,所述调节杆设有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孔连接,所述第二螺纹部与所述第二螺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呈上下相对设置,且与连接板卡接,能够相对连接板上下移动,实现椎间融合器的高度可调;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设有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呈前后相对设置,调节杆穿过连接板的轴孔设置,且调节杆设有螺纹方向相反的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第一螺纹部与第一调节块的第一螺孔连接,第二螺纹部与第二调节块的第二螺孔连接,在旋转调节杆的过程中,能够驱使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相互靠近或远离,在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的抵接作用下,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沿上下方向移动,最终达到椎间融合器高度可调节的目的;而且,在连接板固定不动并进行调节杆旋转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只沿上下方向移动,实现平行撑开的功能,促使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能与上下椎间的终板进行较佳的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一植骨仓,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二植骨仓,所述第一植骨仓与所述第二植骨仓呈上下相对设置且连通。第一植骨仓和第二植骨仓的设置,可往第一植骨仓和第二植骨仓内填充碎骨块,且第一植骨仓和第二植骨仓相通,能够促进上下椎体间骨骼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第一多孔桁架,所述第一多孔桁架与所述第一植骨仓连通,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第二多孔桁架,所述第二多孔桁架与所述第二植骨仓连通。第一支撑块设有与第一植骨仓连通的第一多孔桁架,第二支撑块设有与第二植骨仓连通的第二多孔桁架,能诱导骨骼的生长,提高上下椎体间骨骼的融合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植骨仓和第二植骨仓均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多孔桁架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多孔桁架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植骨仓和第二植骨仓均设置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能够增大椎间融合器的植骨空间,而且,第一多孔桁架和第二多孔桁架均设置多个,能起到诱导骨骼的生产、提升椎体间的植骨融合效果的作用,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能避免连接板对第一多孔桁架和第二多孔桁架造成阻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第三多孔桁架,所述第三多孔桁架与所述空腔连通。连接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与空腔连通的第三多孔桁架,第三多孔桁架具有较好的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增加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性,在植入后融合过程中,骨细胞与微细血管长入第三多孔桁架内,以形成紧密的椎间融合器-骨组织嵌合结构,增加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承载性,以使后期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理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沿上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第一卡位销,所述第一卡位销与所述卡位槽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第二卡位销,所述第二卡位销与所述卡位槽连接。第一支撑块设置第一卡位销,通过第一卡位销对应插入连接板的卡位槽,促使第一支撑块与连接板卡接,能沿上下方向移动,且保证第一支撑块与连接板保持连接而不分离;同样,第二支撑块通过第二卡位销对应插入连接板的卡位槽内,实现第二支撑块卡接于连接板且能上下移动,并保证第二支撑块与连接板保持连接而不分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块,所述卡块从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延伸至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与所述卡块适配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与所述卡块适配连接的第二卡槽。连接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沿上下延伸的卡块,并且,第一支撑块设置第一卡槽,第二支撑块设置第二卡槽,通过第一卡槽与卡块的上部分适配连接,第二卡槽与卡块的下部分适配连接,促使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在上下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避免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出现晃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底部设有第一前斜面和第一后斜面,所述第一前斜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一后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顶部设有第二前斜面和第二后斜面,所述第二前斜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二后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调节块设有第一上斜面和第一下斜面,所述第一上斜面与所述第一前斜面抵接,所述第一下斜面与所述第二前斜面抵接;所述第二调节块设有第二上斜面和第二下斜面,所述第二上斜面与所述第一后斜面抵接,所述第二下斜面与所述第二后斜面抵接。
由于在调节杆的旋转过程中,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会相互靠近或远离,因此,第一支撑块的底部设置第一前斜面和第一后斜面,第一前斜面和第一后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调节块设置第一上斜面,第二调节块设置第二上斜面,在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相互靠近或远离时,第一上斜面相对第一前斜面滑移,第二上斜面相对第一后斜面滑移,最终实现第一支撑块的上升或下降;同理,第二支撑块的顶部设置第二前斜面和第二后斜面,第一调节块设置第一下斜面,第二调节块设置第二下斜面,在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相互靠近或远离时,第一下斜面相对第二前斜面滑移,第二下斜面相对第二后斜面滑移,最终实现第二支撑块的上升或下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节块的前侧面设有呈V形的凹槽,所述凹槽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第一卡位斜面,所述第二支撑块设有第二卡位斜面,所述第一卡位斜面与所述凹槽的上壁面适配连接,所述第二卡位斜面与所述凹槽的下壁面适配连接。
第一调节块的前侧面设置V形的凹槽,第一支撑块设置第一卡位斜面,第二支撑块设置第二卡位斜面,在椎间融合器的高度达到最小值时,第一卡位斜面与凹槽的倾斜的上壁面贴合连接,第二卡位斜面与凹槽的倾斜的下壁面贴合连接,通过凹槽、第一卡位斜面和第二卡位斜面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在椎间融合器填充碎骨块后、植入椎体间之前出现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从而降低椎间融合器的植入难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固定齿,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固定齿,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块的下表面均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比所述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固定槽。
第一固定齿和第二固定齿的设置,能提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分别与椎体间的终板连接的效果,增强椎间融合器的咬着力,防止椎间融合器出现移位的现象;定位凸起的设置,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撑开椎体的时候,定位凸起能插入椎体间的上、下终板内,起到锚定椎间融合器位置的作用;连接板设置固定槽,固定槽能与持取器械的夹头配合,方便操作人员使用持取器械,实现椎间融合器的持取和松开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支撑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支撑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调节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调节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调节杆的结构立体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110、第一支撑块;111、第一固定齿;112、第一植骨仓;113、第一多孔桁架;114、第一卡槽;115、第一卡位销;116、第一后斜面;117、第一前斜面;118、第一卡位斜面;120、第二支撑块;121、第二固定齿;122、第二植骨仓;123、第二多孔桁架;124、第二卡槽;125、第二卡位销;126、第二后斜面;127、第二前斜面;128、第二卡位斜面;129、避空槽;
200、连接板;210、轴孔;220、固定槽;230、卡位槽;240、第三多孔桁架;250、卡块;310、第一调节块;311、凹槽;312、第一螺孔;313、第一支撑面;320、第二调节块;321、第二螺孔;322、第二支撑面;400、调节杆;410、头部;420、第一螺纹部;430、第二螺纹部;440、内角孔;500、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X方向是由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的后侧指向前侧;Y方向是由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的左侧指向右侧;Z方向是由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的下侧指向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举出若干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包括:连接板200、第一支撑块110、第二支撑块120、第一调节块310、第二调节块320和调节杆400。
其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连接板200设有轴孔210,轴孔210的轴线沿前后延伸,轴孔210可以是圆孔、台阶孔、锥形孔等。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块110与连接板200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连接板200滑移;第二支撑块120与连接板200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连接板200滑移,第二支撑块120与第一支撑块110呈上下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110位于第二支撑块120的上方。
具体的,连接板20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位槽230,卡位槽230沿上下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卡位槽230从左视角度看呈腰型状,并且,在连接板200同一侧面设置两个卡位槽230,两个卡位槽230是分别对应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
并且,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卡位销115,第一卡位销11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连接板200的左侧和右侧,将两个第一卡位销115对应插入位于连接板200左侧和右侧的卡位槽230并连接,促使第一支撑块110能相对连接板200上下移动,且保证第一支撑块110与连接板200保持连接而不分离。第一卡位销115可以是圆柱状,另外,第一卡位销115可以是与第一支撑块110一体成型,或者通过过盈配合方式插入至第一支撑块110的安装孔。
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卡位销125,第二卡位销12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连接板200的左侧和右侧,将两个第二卡位销125对应插入位于连接板200左侧和右侧的卡位槽230并连接,促使第二支撑块120能相对连接板200上下移动,且保证第二支撑块120与连接板200保持连接而不分离。第二卡位销125可以是圆柱体,另外,第二卡位销125可以是与第二支撑块120一体成型,或者通过过盈配合方式插入至第二支撑块120的安装孔。
卡位槽230、第一卡位销115和第二卡位销125的设置,能起到限位作用,促使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能相对连接板200上升或下移,并且,能防止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从连接板200上脱离。
当然,在连接板200的同一侧面可以只设置一个卡位槽230,也能满足连接板200与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卡接。
进一步的,连接板20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块250,卡块250可以是与连接板200一体成型。卡块250从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延伸至连接板200的下表面,卡块250可以位于卡位槽230的前侧或后侧。在本实施例中,卡块250位于卡位槽230的后侧。
第一支撑块110设有与卡块250的上部分适配连接的第一卡槽114,第一卡槽114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支撑块120设有与卡块250的下部分适配连接的第二卡槽124,第二卡槽124的两端沿上下方向延伸。此处适配连接指的是第一卡槽114的内壁面与卡块250的外表面贴合相接,第二卡槽124的内壁面与卡块250的外表面贴合相接,促使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在上下移动过程中运动更加平稳,避免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出现晃动。
如图1、图2、图5至图8所示,第一调节块310设有第一螺孔312,第一螺孔312的轴线沿前后延伸。第二调节块320设有第二螺孔321,第二螺孔321的轴线沿前后延伸。第二调节块320与第一调节块310呈前后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块310位于第二调节块320的前侧。
并且,调节杆400穿过轴孔210设置,能绕其轴线旋转。调节杆400包括头部410和杆部,头部410呈锥形状,头部410的前端面设有内角孔440,内角孔440可以是四角孔、六角孔等,方便使用内角扳手对调节杆400进行转动操作。杆部设有第一螺纹部420和第二螺纹部430,第一螺纹部420位于第二螺纹部430的前侧,第一螺纹部420和第二螺纹部430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螺纹部420与第一螺孔312连接,第二螺纹部430与第二螺孔321连接。
第一螺纹部420和第二螺纹部430的设置,驱使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相互靠近或远离。比如,在调节杆400顺时针转动时,能实现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相互靠近;在调节杆400逆时针转动时,能实现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相互远离。
如图1至图4、图6和图7所示,第一调节块310设于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抵接。第二调节块320设于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之间且分别与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抵接。
具体的,第一支撑块110的底部设有第一前斜面117和第一后斜面116,第一前斜面117位于第一后斜面116的前侧,第一前斜面117的倾斜方向和第一后斜面116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斜面117从前往后倾斜向下,第一后斜面116从前往后倾斜向上。当然,不排除是,第一前斜面117从前往后倾斜向上,第一后斜面116从前往后倾斜向下。
第二支撑块120的顶部设有第二前斜面127和第二后斜面126,第二前斜面127位于第二后斜面126的前侧,第二前斜面127的倾斜方向和第二后斜面126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前斜面127从前往后倾斜向上,第二后斜面126从前往后倾斜往下。当然,不排除是,第二前斜面127从前往后倾斜向下,第二后斜面126从前往后倾斜往上。
第一调节块310设有第一上斜面和第一下斜面,第一上斜面位于第一下斜面的上方,第一上斜面与第一前斜面117抵接,第一下斜面与第二前斜面127抵接。由于第一上斜面与第一前斜面117相贴合,第一下斜面与第二前斜面127相贴合,在第一调节块31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第一前斜面117会相对第一上斜面滑移,实现第一支撑块110上升或下移,同时,第二前斜面127会相对第一下斜面滑移,实现第二支撑块120下移或上升。
第二调节块320设有第二上斜面和第二下斜面,第二上斜面位于第二下斜面的上方,第二上斜面与第一后斜面116抵接,第二下斜面与第二后斜面126抵接。由于第二上斜面与第一后斜面116相贴合,第二下斜面与第二后斜面126相贴合,在第二调节块32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第一后斜面116会相对第二上斜面滑移,实现第一支撑块110上升或下移,同时,第二后斜面126会相对第二下斜面滑移,实现第二支撑块120下移或上升。
第二调节块320的设置,能够对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的后部施以支撑作用。通过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的共同作用,促使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可以是结构一致,且关于上下对称设置。因此,在第一调节块310中,第一上斜面和第一下斜面均为第一支撑面313,两个第一支撑面313关于上下对称设置。在第二调节块320中,第二上斜面和第二下斜面均为第二支撑面322,两个第二支撑面322关于上下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调节块310的前侧面设有呈V形的凹槽311,凹槽311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卡位斜面118,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卡位斜面128,第一卡位斜面118与凹槽311的上壁面适配连接,第二卡位斜面128与凹槽311的下壁面适配连接。
在椎间融合器的高度达到最小值(也即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之间的距离最小)时,第一卡位斜面118与凹槽311的倾斜的上壁面贴合连接,第二卡位斜面128与凹槽311的倾斜的下壁面贴合连接,通过凹槽311、第一卡位斜面118和第二卡位斜面128的设置,能对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起到卡位作用,能防止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在椎间融合器填充碎骨块后、植入椎体间之前出现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从而降低椎间融合器的植入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中,通过旋转调节杆400,能够驱使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相互靠近或远离,在第一调节块310和第二调节块320的抵接作用下,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沿上下方向移动,最终达到椎间融合器高度可调节的目的;而且,在连接板200固定不动并进行调节杆400旋转时,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只沿上下方向移动,实现平行撑开的功能,促使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能与上下椎间的终板进行较佳的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110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一植骨仓112,第二支撑块120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二植骨仓122,第一植骨仓112与第二植骨仓122呈上下相对设置且连通。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的设置,可往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内填充碎骨块,且因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相通,因此,能促进上下椎体间骨骼有效融合。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只需满足能填充碎骨块。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多孔桁架113,第一多孔桁架113与第一植骨仓112连通,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多孔桁架123,第二多孔桁架123与第二植骨仓122连通。第一多孔桁架113和第二多孔桁架123为多孔结构中的一种。第一多孔桁架113可以设在第一支撑块110的左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二多孔桁架123可以设在第二支撑块120的左侧面、右侧面和后侧面中的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的,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均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多孔桁架113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多孔桁架123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均设置两个,第一多孔桁架113设有三个,分别位于第一支撑块110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中部,位于第一支撑块110中部的第一多孔桁架113将两个第一植骨仓112连通。第二多孔桁架123同样设置三个,分别位于第二支撑块120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中部,位于第二支撑块120中部的第二多孔桁架123将两个第二植骨仓122连通。
第一多孔桁架113和第二多孔桁架123的设置,能起到诱导骨骼的生产、提升椎体间的植骨融合效果的作用;并且,第一多孔桁架113和第二多孔桁架123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能避免连接板200对第一多孔桁架113和第二多孔桁架123造成阻碍。
第二支撑块120的中部顶面设有避空槽129,以使得调节杆400通过。同理,第一支撑块110的中部底面也设有避空槽。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5所示,连接板200设有空腔,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第三多孔桁架240,第三多孔桁架240与空腔连通。第三多孔桁架240的设置,具有较好的骨长入、骨诱导效果,增加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性,在植入后融合过程中,骨细胞与微细血管长入第三多孔桁架240内,以形成紧密的椎间融合器-骨组织嵌合结构,增加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承载性,以使后期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理想。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支撑块11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固定齿111,第一固定齿111与第一支撑块110一体成型,且在第一支撑块110的上表面排列密布。第二支撑块120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固定齿121,第二固定齿121与第二支撑块120一体成型,且在第二支撑块120的下表面排列密布。第一固定齿111和第二固定齿121的设置,能提升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分别与椎体间的终板连接的效果,增强椎间融合器的咬着力,防止椎间融合器出现移位的现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块110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块120的下表面均设有定位凸起500,第一支撑块110与定位凸起500一体成型,第二支撑块120与定位凸起500一体成型。定位凸起500比第一固定齿111和第二固定齿121长,定位凸起500可以是为圆柱状,且端部为针尖状。定位凸起500的设置,在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撑开椎体的时候,定位凸起500能插入椎体间的上、下终板内,起到锚定椎间融合器位置的作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固定槽220。固定槽220可以位于连接板200的中部,且固定槽220贯穿连接板200的前侧面。从俯视角度看,固定槽220呈U形。固定槽220能与持取器械的夹头配合,方便操作人员使用持取器械,实现椎间融合器的持取和松开的功能。
在持取该椎间融合器并送至椎体前,需要预先将人工骨骼或者患者身上取出的骨骼植入到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内,并且通过配套手术器械进行压实。
接着,在持取该椎间融合器时,需要将该椎间融合器调节到可平行撑开的最低高度,也即第一支撑块110与第二支撑块120之间的距离最小。
然后,将该椎间融合器植入于椎间合适的位置,并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旋动调节杆400,促使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平行撑开两个相邻的两个椎体,以恢复椎体间的正常高度和生理弧度,解除椎体间的压迫。
最后,按照常规的脊柱钉棒系统手术操作流程完成手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板(200),其设有轴孔(210),所述轴孔(210)的轴线沿前后延伸;
第一支撑块(110),其与所述连接板(200)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连接板(200)滑移;
第二支撑块(120),其与所述连接板(200)卡接且能沿上下方向相对所述连接板(200)滑移,所述第二支撑块(120)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呈上下相对设置;
第一调节块(310),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抵接,所述第一调节块(310)设有第一螺孔(312);
第二调节块(320),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和第二支撑块(120)抵接,所述第二调节块(320)设有第二螺孔(321),所述第二调节块(320)与所述第一调节块(310)呈前后相对设置;
调节杆(400),其穿过所述轴孔(210)设置,所述调节杆(400)设有第一螺纹部(420)和第二螺纹部(430),所述第一螺纹部(420)和第二螺纹部(430)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螺纹部(420)与所述第一螺孔(312)连接,所述第二螺纹部(430)与所述第二螺孔(3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一植骨仓(112),所述第二支撑块(120)设有贯穿上下的第二植骨仓(122),所述第一植骨仓(112)与所述第二植骨仓(122)呈上下相对设置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多孔桁架(113),所述第一多孔桁架(113)与所述第一植骨仓(112)连通,所述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多孔桁架(123),所述第二多孔桁架(123)与所述第二植骨仓(12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骨仓(112)和第二植骨仓(122)均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多孔桁架(113)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多孔桁架(123)设有多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0)设有空腔,所述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第三多孔桁架(240),所述第三多孔桁架(240)与所述空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位槽(230),所述卡位槽(230)沿上下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卡位销(115),所述第一卡位销(115)与所述卡位槽(230)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卡位销(125),所述第二卡位销(125)与所述卡位槽(23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有卡块(250),所述卡块(250)从所述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延伸至连接板(200)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块(110)设有与所述卡块(250)适配连接的第一卡槽(114),所述第二支撑块(120)设有与所述卡块(250)适配连接的第二卡槽(124)。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的底部设有第一前斜面(117)和第一后斜面(116),所述第一前斜面(117)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一后斜面(116)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支撑块(120)的顶部设有第二前斜面(127)和第二后斜面(126),所述第二前斜面(127)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二后斜面(126)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调节块(310)设有第一上斜面和第一下斜面,所述第一上斜面与所述第一前斜面(117)抵接,所述第一下斜面与所述第二前斜面(127)抵接;所述第二调节块(320)设有第二上斜面和第二下斜面,所述第二上斜面与所述第一后斜面(116)抵接,所述第二下斜面与所述第二后斜面(126)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块(310)的前侧面设有呈V形的凹槽(311),所述凹槽(311)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块(110)设有第一卡位斜面(118),所述第二支撑块(120)设有第二卡位斜面(128),所述第一卡位斜面(118)与所述凹槽(311)的上壁面适配连接,所述第二卡位斜面(128)与所述凹槽(311)的下壁面适配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固定齿(111),所述第二支撑块(120)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固定齿(121),所述第一支撑块(110)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块(120)的下表面均设有定位凸起(500),所述定位凸起(500)比所述第一固定齿(111)和第二固定齿(121)长;所述连接板(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固定槽(220)。
CN202122354101.7U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6365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4101.7U CN216365437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4101.7U CN216365437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65437U true CN216365437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43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4101.7U Active CN216365437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65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3531B2 (en) Prosthetic device
US11213403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ed spinal fixation
US7815681B2 (en) Orthopedic support locating or centering feature and method
US9463096B2 (en) Apparatus for anterior intervertebral spinal fixation and fusion
US7500992B2 (en) Distractable body augmenter capable of being planted through a pedicle for 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AU2020421709B2 (en) Expandable lumbar cage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the same
US6562074B2 (en) Adjustable bone fusion implant and method
US20210290407A1 (en) Modular plate and cage elem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6365437U (zh)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CN115252236A (zh) 颈椎椎体嵌入式椎间隙融合器
CN219271240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9461545U (zh) 椎间融合器
CN216021552U (zh) 一种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
CN212816656U (zh) 穹形仿生颈椎椎间融合器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US11399959B2 (en) Expandable lumbar cage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the same
CN214549575U (zh) 椎弓根植入物
US20230046487A1 (en) Height-adjustable spinal fusion cage
CN220442781U (zh) 人工椎体和人工椎体系统
US20220409389A1 (en) Interbody implant with adjusting shims
CN219042821U (zh) 一种人工椎体连接系统
CN219148066U (zh) 颈椎椎体嵌入式椎间隙融合器
CN215228866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2630973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植入工具
CN118000979A (zh) 模块化椎间植入物单体及椎间植入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