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8866U - 一种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8866U
CN215228866U CN202121474411.6U CN202121474411U CN215228866U CN 215228866 U CN215228866 U CN 215228866U CN 202121474411 U CN202121474411 U CN 202121474411U CN 215228866 U CN215228866 U CN 215228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movable block
spreading
ho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44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佳
唐毓金
谢克恭
黄可
杨成亮
王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14744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8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8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8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主体和固定组件;融合器主体包括:第一撑开块;第二撑开块,其与第一撑开块平行设置,第二撑开块的一侧边部设有与第一撑开块连接的连接部,第二撑开块和第一撑开块之间形成容纳腔;撑开组件,其设于容纳腔内且设有能撑开容纳腔的活动端;固定组件包括:脊柱螺钉,其设有用于连接脊柱的第一连接端;连接螺钉,其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撑开块的第二连接端;脊柱板,其设有供第一连接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第二连接端穿过的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能通过手术器械调节融合器主体撑开的高度,贴合不同患者的脊柱生理结构,并能通过固定组件将融合器主体固定于脊柱,以防止术后融合器主体沉陷入患者椎体、发生移位。

Description

一种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外伤和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腰椎间盘破裂、突出或脱出,压迫或刺激神经、血管而出现在椎间盘和相连椎间关节机器附属组织之间的一系列病例变化,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以恢复腰椎三维结构的连续性及正常的生理曲度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原则。而要实现复位减压,需要植入的融合器的高度规格和外形尺寸与患者的脊柱正常生理结构贴合,而常规椎间融合器产品的高度和角度是固定的,而且为了方便植入融合器,所选的融合器规格不能过大,所以在实际临床手术中很难实现融合器与患者生理弧度的完全贴合。
目前市面的传统椎间融合器产品,多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制造,该材料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最接近人体骨质弹性模量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的脆性相对较大,在承受较大形变时容易暴裂。市面上也有一些可撑开高度的融合器,但是为了获得好的撑开效果,防止产品暴裂,往往会选用弹性模量较高、且韧性较好的钛合金材质制造,防止术中、术后发生产品的断裂/失效,而钛合金材质的弹性模量与人体骨质的弹性模量相差太大,很容易造成术后融合器沉陷入患者椎体、融合器移位等问题,从而造成椎间隙塌陷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最终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其包括:
融合器主体,其包括:第一撑开块;第二撑开块,其与所述第一撑开块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撑开块的一侧边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撑开块连接,所述第二撑开块和第一撑开块之间形成容纳腔;撑开组件,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撑开组件设有能撑开容纳腔的活动端;
固定组件,其包括:脊柱螺钉,其设有用于连接脊柱的第一连接端;连接螺钉,其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撑开块的第二连接端;脊柱板,其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所述第二连接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融合器主体包括第一撑开块、第二撑开块和撑开组件,第一撑开块与第二撑开块平行设置,且通过连接部与第二撑开块连接,并且,撑开组件设在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之间的容纳腔内,能通过撑大容纳腔,促使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绕连接部摆动,从而实现融合器主体的撑开高度可调节,以更好的贴合不同患者的脊柱生理结构。固定组件包括脊柱螺钉、连接螺钉和脊柱板,通过连接螺钉将脊柱板与融合器主体相固定,再利用脊柱螺钉将脊柱板与患者椎体相固定,从而有效防止融合器主体出现沉陷、移位的问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一端设有调节螺孔;所述撑开组件包括:
第一活动块,其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一卡部;
第二活动块,其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二卡部,所述第二卡部和第一卡部适配连接且能沿所述调节螺孔的轴向相对滑移,所述第二活动块的一端设有卡槽;
调节螺钉,其一端设有限位部,另一端设有螺纹部,所述限位部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且卡在所述卡槽,所述螺纹部与所述调节螺孔连接。
通过横截面呈圆形的限位部卡在卡槽,实现调节螺钉与第二活动块相连接,且调节螺钉能绕其轴线相对第二活动块转动;而且,通过螺纹部与第一撑开块的调节螺孔连接,可以调整调节螺钉相对调节螺孔的位置,进而能驱动第二活动块沿调节螺钉的轴向移动;并且,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均位于容纳腔内,通过第二卡部与第一卡部适配连接,且能沿调节螺孔的轴向相对滑动,在第二活动块沿调节螺钉的轴向移动,能促使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能撑开容纳腔,实现融合器主体的撑开高度可调节,以更好的贴合不同患者的脊柱生理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撑开块朝向第二撑开块的表面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撑开块朝向第一撑开块的表面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限定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活动块均与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相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均与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相抵接,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二撑开块靠近第二活动块的一侧,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度自其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朝向第一活动块呈增大。
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均与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相抵接,并且,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二撑开块靠近第二活动块的一侧,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度自其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朝向第一活动块呈增大,促使第一活动块在第二活动块的作用力背向第二活动块移动,即往容纳腔内开口度变小的区域移动,使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绕连接部反向转动,从而完成调节融合器主体的撑开高度,更好的贴合不同患者的脊柱生理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部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一活动块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部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二活动块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
第一卡部和第二卡部均采用直角梯形设计,在驱动第二活动块沿调节螺孔的轴向移动时,第一卡部容易相对第二卡部发生滑移,促使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之间的距离增大,使第一活动块朝向容纳腔内开口度变小的区域移动,从而撑开容纳腔,致使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反向摆动,实现融合器主体的撑开高度可调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活动块远离第一卡部的一侧设有导向部。通过设置导向部,促使第一活动块能更加容器插入容纳腔内开口度变小的区域,从而撑大容纳腔,实现融合器主体的撑开高度可调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钉设有内角孔,所述内角孔位于所述螺纹部。调节螺钉设置位于螺纹部的内角孔,方便临床医生使用内角扳手对调节螺钉操作,而且调节螺钉能隐藏于调节螺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融合器主体还包括卡接板;所述卡接板设有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设有能与脊柱卡接的齿部;第一撑开块远离第二撑开块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的背面连接,所述第二撑开块远离第一撑开块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的背面连接。第一撑开块设置卡接板,第二撑开块设置卡接板,并且卡接板设置齿部,通过齿部能更好的咬住脊柱的骨质,防止融合器主体术后发生偏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接板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均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将卡接板安装在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上,方便卡接板的拆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均设有与卡接板相适配的定位槽。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均设置定位槽,能够对卡接板进行定位,降低卡接板安装的难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连接螺钉连接的连接螺孔。连接螺孔与调节螺孔均位于第一撑开块的一端,方便临床医生对调节螺钉和连接螺钉进行拧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融合器主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撑开块与第二撑开块连接时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撑开块与第二撑开块连接时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卡接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活动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节螺钉的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融合器主体在未撑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融合器主体在撑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100、固定组件;110、脊柱板;120、脊柱螺钉;130、连接螺钉;200、融合器主体;210、第一撑开块;211、连接螺孔;212、调节螺孔;220、第二撑开块;230、卡接板;231、安装孔;240、第一活动块;241、第一卡部;250、第二活动块;251、卡槽;252、第二卡部;260、调节螺钉;261、限位部;262、螺纹部;263、内角孔;270、连接孔;281、定位槽;282、容纳腔;290、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X方向是由椎间融合器的后侧指向前侧;Y方向是由椎间融合器的左侧指向右侧;Z方向是由椎间融合器的下侧指向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11,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举出若干实施例。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200和固定组件100。
其中,如图3至图5所示,融合器主体200包括:第一撑开块210、第二撑开块220和撑开组件。
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可以是由钛合金材质制成,可承受变形能力较强,避免造成术中撑开或者术后患者正常活动的时候融合器主体200断裂。
第二撑开块220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平行设置,第二撑开块220可以位于第一撑开块210的上方或下方。所述第二撑开块220的一侧边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连接,连接部均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设在第二撑开块220的左侧边部。当然,不排除连接部设在第二撑开块220的右侧边部、前侧边部或后侧边部。
如此设计,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能绕连接部反向摆动,从而有利于实现融合器主体200的撑开高度可调。
所述第二撑开块220和第一撑开块210之间形成容纳腔282,具体的,所述第一撑开块210朝向第二撑开块220的表面(即第一撑开块21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撑开块220朝向第一撑开块210的表面(即第二撑开块220的下表面)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限定所述容纳腔282。
撑开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282内,所述撑开组件设有能撑开容纳腔282的活动端,通过活动端对第一撑开块210、第二撑开块220施力,促使容纳腔282被撑大,从而实现融合器主体200的撑开高度可调整。
具体的,如图3、图7至图11所示,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第一活动块240、第二活动块250和调节螺钉260。
第一活动块240的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一卡部241,第一卡部241与第一活动块240一体成型,第二活动块250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二卡部252,第二卡部252与第二活动块250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部252和第一卡部241适配连接,此处适配连接指的是第一活动块240和第二活动块250相嵌接,而且,第二卡部252能沿所述调节螺孔212的轴向(即X方向)相对第一卡部241滑移。
另外,所述第一撑开块210的一端(即第一撑开块210的后端)设有调节螺孔212。
并且,所述第二活动块250的一端(即第二活动块250的后端)设有卡槽251,调节螺钉26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261,调节螺钉260的另一端设有螺纹部262,所述限位部261和螺纹部262均与调节螺钉260一体成型。所述限位部26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限位部261可以是圆柱状或圆台状,且卡在所述卡槽251,第二活动块250设有与卡槽251连通的开口,方便调节螺钉260能通过该开口卡入卡槽251内。
所述螺纹部262与所述调节螺孔212连接。所述调节螺钉260设有内角孔263,所述内角孔263位于所述螺纹部262,内角孔263可以是内四角孔、内六角孔或其他,方便使用内角扳手拧动调节螺钉26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块240可以设于第二活动块250的上方,第一卡部241设在第一活动块240的下表面,第二卡部252设在第二活动块250的上表面。将调节螺钉260拧进调节螺孔212内,促使第二活动块250沿X方向直线移动时,由于第二卡部252相对第一卡部241滑移,促使第一活动块240相对第二活动块250沿Z方向移动,使第一活动块240和第二活动块250之间的距离增大,促使容纳腔282在第一活动块240施以的作用力影响下被撑开,实现融合器主体200的撑开高度可调。
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部241设在第一活动块240的右侧面,第二卡部252设在第二活动块250的左侧面。
并且,所述第一活动块240均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即第一活动块240的上表面与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第一活动块240的下表面与第一撑开块210相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250均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即第二活动块250的上表面与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第二活动块250的下表面与第一撑开块210相抵接。
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二撑开块220靠近第二活动块25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位于第二撑开块220的左侧。所述容纳腔282的开口度自其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朝向第一活动块240呈增大,即容纳腔282的开口度自融合器主体200的右侧往左侧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从YZ平面上看,容纳腔282的外形可以由等腰梯形和方形构成,如图10所示。
所述第一卡部241可以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一活动块240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部252可以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二活动块250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部241沿第一活动块2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三个,第二卡部252沿第二活动块25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三个,如图7和图8所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块240远离第一卡部241的一侧设有导向部,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设于第一活动块240的右侧,导向部呈等腰梯形状,且导向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容纳腔282的内壁面相接触,如图10所示,方便第一活动块240插入容纳腔282内开口度变小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将调节螺钉260拧进调节螺孔212中,驱使第二活动块250沿X方向直线移动时,由于第二卡部252相对第一卡部241滑移,促使第一活动块240相对第二活动块250沿Y方向移动,从而增大第一活动块240和第二活动块250之间的距离,促使第一活动块240伸入至容纳腔282内开口度变小的区域,进而增大融合器主体200的撑开高度。
若反向拧动调节螺钉260,可驱使第二活动块250沿X反方向直线移动,由于第一卡部241能相对第二卡部252滑移,且第一活动块240受到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的挤压作用,因此,第一活动块240能沿Y反方向移动,从而促使容纳腔282回复至未撑开状态,引致融合器主体200的撑开高度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融合器主体200还包括卡接板230。
所述卡接板230设有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设有能与脊柱卡接的齿部。齿部与卡接板230一体成型。卡接板230为聚醚醚酮(PEEK)材料制成,能更好的与人体骨质配合,促进术后愈合。
第一撑开块210远离第二撑开块220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所述第二撑开块220远离第一撑开块210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撑开块210的下表面与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第二撑开块220的上表面与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如图3所示。
由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置卡接板230,且卡接板230设置密集的齿形结构,因此,融合器主体200能更好的咬住骨质,有效防止融合器主体200术后发生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卡接板230设有安装孔231,安装孔231可以设有内螺纹或不设内螺纹。安装孔231位沉头孔。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有与所述安装孔231对应的连接孔270,连接孔270设有内螺纹。使用紧固螺钉290穿过安装孔231并与连接孔270螺纹连接,促使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与卡接板230可拆连接。紧固螺钉290可以为沉头螺钉。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5、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有与卡接板230相适配的定位槽28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撑开块210的下表面凹陷形成定位槽281,第二撑开块22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定位槽281。若卡接板230为方板,则定位槽281为方形凹槽。在卡接板230安装工作中,可将卡接板230置于定位槽281内,以完成定位工作,此时,连接孔270与安装孔231相对应,定位槽281的设置,方便完成对孔工作。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卡接板230设有贯通正面和背面的开孔,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有与该开孔连通的凹槽,开孔和凹槽限定了植骨仓,方便临床医生将自体骨碎骨或同种异体骨的碎骨植入融合器主体200的植骨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撑开块210的凹槽与第二撑开块220的凹槽相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组件100包括:脊柱螺钉120、连接螺钉130和脊柱板110。
其中,脊柱螺钉120设有用于连接脊柱的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为外螺纹部,方便旋进脊柱内,促使脊柱螺钉120与脊柱相固定。
连接螺钉130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撑开块210的第二连接端。
脊柱板110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所述第二连接端穿过的第二通孔。在本实施例中,脊柱板110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两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可以设置内螺纹,脊柱板110的中部设有一个第二通孔。
通过连接螺钉130可将脊柱板110与融合器主体200相固定,通过脊柱螺钉120将脊柱板110与脊柱相固定,从而有效防止术后椎间融合器发生偏移。
所述第一撑开块21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连接螺钉130连接的连接螺孔21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螺孔211设于第一撑开块210的后端,第二连接端设为外螺纹部,方便连接螺钉130穿过第二通孔并与连接螺孔211连接。
在临床手术时先按照斜侧方入路(OLIF)手术方式,从侧前路打开手术空间,按照手术方式完成病变椎间盘的病灶清除,将全部椎间盘处理干净,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开始手术操作。
首先,选用合适规格的融合器主体200,用手术器械,将自体骨碎骨或同种异体骨的碎骨植入融合器主体200的内部植骨仓中,并压实。
接着,用相关手术器械持稳融合器主体200,将融合器主体200打进完成病灶清除的椎体间隙。
然后,用手术工具拧动调节螺钉260,直至获得合适的撑开高度,促使卡接板230的齿部能紧紧咬住脊柱的骨质。
随后,选用合适规格的脊柱板110,将脊柱板110贴住患者的椎体前缘位置,调整脊柱板110的位置,促使连接螺孔211与脊柱板110的第二通孔相对应,并将连接螺钉130穿过脊柱板110中部的第二通孔与连接螺孔211连接,经连接螺钉130拧入融合器主体200的连接螺孔211中,将脊柱板110和融合器主体200固定在一起。
接着,用手术工具将脊柱螺钉120穿过脊柱板110的第一通孔,拧入患者上、下椎体中,并锁紧。
最后,清理并缝合伤口,即可完成手术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椎间融合器与患者椎体生理弧度不贴合、钛合金材质椎间融合器术后可能会发生移位或沉陷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融合器主体(200),其包括:
第一撑开块(210);
第二撑开块(220),其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撑开块(220)的一侧边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连接,所述第二撑开块(220)和第一撑开块(210)之间形成容纳腔(282);
撑开组件,其设于所述容纳腔(282)内,所述撑开组件设有能撑开容纳腔(282)的活动端;
固定组件(100),其包括:
脊柱螺钉(120),其设有用于连接脊柱的第一连接端;
连接螺钉(130),其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撑开块(210)的第二连接端;
脊柱板(110),其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端穿过的第一通孔和供所述第二连接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的一端设有调节螺孔(212);所述撑开组件包括:
第一活动块(240),其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一卡部(241);
第二活动块(250),其一侧面凸起形成第二卡部(252),所述第二卡部(252)和第一卡部(241)适配连接且能沿所述调节螺孔(212)的轴向相对滑移,所述第二活动块(250)的一端设有卡槽(251);
调节螺钉(260),其一端设有限位部(261),另一端设有螺纹部(262),所述限位部(261)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且卡在所述卡槽(251),所述螺纹部(262)与所述调节螺孔(2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朝向第二撑开块(220)的表面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撑开块(220)朝向第一撑开块(210)的表面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限定所述容纳腔(282);所述第一活动块(240)均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所述第二活动块(250)均与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相抵接,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二撑开块(220)靠近第二活动块(250)的一侧,所述容纳腔(282)的开口度自其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朝向第一活动块(240)呈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部(241)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一活动块(240)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卡部(252)呈直角梯形,且沿所述第二活动块(250)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块(240)远离第一卡部(241)的一侧设有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钉(260)设有内角孔(263),所述内角孔(263)位于所述螺纹部(26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主体(200)还包括卡接板(230);所述卡接板(230)设有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设有能与脊柱卡接的齿部;第一撑开块(210)远离第二撑开块(220)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所述第二撑开块(220)远离第一撑开块(210)的表面与所述卡接板(230)的背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230)设有安装孔(231),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有与所述安装孔(231)对应的连接孔(27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和第二撑开块(220)均设有与卡接板(230)相适配的定位槽(28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块(21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连接螺钉(130)连接的连接螺孔(211)。
CN202121474411.6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5228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4411.6U CN21522886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4411.6U CN21522886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8866U true CN215228866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4411.6U Active CN21522886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8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5960B2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US7527640B2 (en) Bone fixation system
US11833060B2 (en) Laterally insertable intervertebral spinal implant
US10864081B2 (en) Wedge osteotomy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9895237B2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EP3024418B1 (en) Fusion plate with directional holes and implant systems employing the same
US7468069B2 (en) Static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US9675384B2 (e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CN108969163B (zh)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装置
US9839449B2 (en) Translational plate and compressor instrument
EP3280339A1 (en) Spinal stabiliz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CN215228866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5228874U (zh) 一种脊柱前路钛网固定钉板装置
CN100349552C (zh) 腰椎体前方自锁固定钉板
CN219323547U (zh) 一种olif入路腰椎一体化椎间融合系统
US8062335B1 (en) Plate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CN217162246U (zh) 一种新型脊柱前路固定板
TW201018449A (en) Interface stabilising device for facies articularis of centrum
CN115916118A (zh) 可扩张植入物组件
CN112773577A (zh) 椎体假体
WO2008100239A2 (en) Improved static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