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9575U - 椎弓根植入物 - Google Patents

椎弓根植入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9575U
CN214549575U CN202022633841.XU CN202022633841U CN214549575U CN 214549575 U CN214549575 U CN 214549575U CN 202022633841 U CN202022633841 U CN 202022633841U CN 214549575 U CN214549575 U CN 214549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lant
pedicle
hole
implant body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38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危石
魏崇斌
邹达
石小龙
黄朝阳
钟沃权
孙卓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226338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49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9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9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弓根植入物,包括:植入物主体,所述植入物主体内部设置有内孔,所述植入物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植入物主体上并与所述内孔连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弓根植入物主体植入后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Description

椎弓根植入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弓根植入物。
背景技术
椎弓根植入物主体是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内固定器械和最常见的植入物之一。脊椎双侧的椎弓根结构是连接脊椎前方的椎体和后方椎板等附件的关键结构,从脊椎后方贯穿椎弓根向前方椎体内植入的椎弓根植入物主体,可以为脊柱使得“前-中-后”三柱保持力学稳定状态。植入椎弓根植入物主体后,利用内固定棒将每一侧植入的植入物主体尾侧连接固定,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固定系统。
在相关技术中,针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植入椎弓根植入物主体后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进而会导致椎体滑脱的问题甚至会导致脊柱畸形矫正丢失的问题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弓根植入物,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弓根植入物主体植入后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椎弓根植入物,包括:植入物主体,植入物主体内部设置有内孔,植入物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设置于植入物主体上并与内孔连通。
进一步地,植入物主体和螺纹之间形成有多个凹部,第一通孔为多个,每个凹部内均设置有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每个凹部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每个凹部内的多个第一通孔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每个凹部内的第一通孔的数量相等,多个凹部内的位置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直线与植入物主体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椎弓根植入物还包括连接段和圆锥段,连接段和圆锥段位于植入物主体的同一端,连接段位于植入物主体和圆锥段之间,
进一步地,连接段上设置有与内孔连通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螺纹、连接段以及圆锥段的表面均为光滑面。
进一步地,椎弓根植入物还包括微孔结构,微孔结构位于凹部的底部,第一通孔位于微孔结构上。
进一步地,微孔结构的孔隙率在10%至40%之间,微孔结构的孔径在100μm至500μm之间,微孔结构的丝径在200μm至500μm之间。
进一步地,植入物主体为圆柱状,植入物主体的直径为a,a≤12毫米,内孔的直径为b,
Figure BDA0002777665530000021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植入物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内孔,同时植入物主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内孔连通。将椎弓根植入物植入至患者体内后,椎弓根植入物与患者的骨质接触,骨质能够生长至第一通孔中,同时,在手术中将内孔中添加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能够使得更好地使得患者的骨质生长至内孔中,并与内孔中的骨结构结合,进而实现生物固定。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弓根植入物主体植入后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椎弓根植入物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植入物主体;11、内孔;12、螺纹;13、凹部;14、连接段;141、第二通孔;15、圆锥段;20、通孔;30、微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增加椎弓根植入物植入人体后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椎弓根植入物包括:植入物主体10和第一通孔20。植入物主体10内部设置有内孔11,植入物主体10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12;第一通孔20设置于植入物主体10上并与内孔11连通。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植入物主体10的内部设置有内孔11,同时植入物主体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0,第一通孔20与内孔11连通。将椎弓根植入物植入至患者体内后,椎弓根植入物与患者的骨质接触,骨质能够生长至第一通孔20中,同时,在手术中将内孔11中添加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能够使得更好地使得患者的骨质生长至内孔11中,并与内孔11中的骨结构结合,进而实现生物固定。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椎弓根植入物主体植入后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考虑到椎弓根植入物的侧壁的厚度,为了使得人体骨结构能够更快地实现生物固定。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植入物主体10和螺纹12之间形成有多个凹部13,第一通孔20为多个,每个凹部13均设置有第一通孔20。螺纹12的设置便于椎弓根植入物植入人体,当植入后,椎弓根植入物与人体骨结构接触,将第一通孔20设置在凹部13内,使得骨结构更容易生长至内孔11中,能够缩短生物固定所需的时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部13包括多个,每个凹部13内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0,每个凹部13内的多个第一通孔20间隔设置。植入物主体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0,能够提高固定的效果,并且第一通孔20的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凹部13内的第一通孔20的数量相等,多个凹部13内的位置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20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直线与植入物主体10的轴线平行。第一通孔20的布置方式更加简单,便于加工。在本实施例中,每的凹部13中的第一通孔20的数量是4个。当然每个凹部13中的第一通孔20的数量在2个至6个之间均可。竖直方向上的第一通孔20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使得与骨结构接触效果更好,进一步提高了固定效果。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由植入物主体的底部至植入物主体的顶部的凹部中的第一通孔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便于椎弓根植入物的植入操作,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椎弓根植入物还包括连接段14和圆锥段15,连接段14和圆锥段15位于植入物主体10的同一端,连接段14位于植入物主体10和圆锥段15之间。圆锥段15的设置便于椎弓根植入物植入人体骨结构中,使得医生进行手术时更加方便省力,同时能够便于医生对椎弓根植入物转入方向的把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14上设置有与内孔11连通的第二通孔141,人体骨结构同样能够通过第二通孔141长入至内孔11中。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螺纹12、连接段14以及圆锥段15的表面均为光滑面,便于医生进行植入,螺纹12的表面粗糙度Ra≤3.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植入物主体10上还设置有微孔结构30,微孔结构30位于凹部13内,第一通孔20位于微孔结构30上。微孔结构30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椎弓根植入物与人体骨结构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结构与椎弓根植入物的快速融合,骨结构能实现对椎弓根植入物的内部和外部的同时长入,融合强度和效率显著提高,尤其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能在植入早期即形成融合,提高了椎弓根植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避免椎弓根植入物植入后出现松动或者脱落的问题发生。微孔结构30能够为骨长入提供锚定点,同时表面微纳结构有效地增大植入物的比表面积,使得椎弓根植入物在植入早期能够具有骨诱导和骨长入的生物活性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椎弓根植入物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孔结构30的孔隙率在10%至40%之间,微孔结构30的孔径在100μm至500μm之间,微孔结构30的丝径在200μm至500μm之间。上述的尺寸的设计能够使得骨结构更好地生长至微孔结构30中。
考虑到椎弓根植入物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植入物主体10为圆柱状,植入物主体10的直径为a,a≤12毫米,内孔11的直径为b,
Figure BDA0002777665530000041
内孔11的直径小于植入物主体10的直径的一半,该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椎弓根植入物整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使得通孔20的长度合适,使得人体骨结构能够更快地生长至内孔11中。
本实施例的椎弓根植入物具有内孔,在内孔里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等生物材料。并且椎弓根植入物的表面经过改性后,具有生物活性,植入后骨组织可以迅速与椎弓根植入物实现骨性结合。内孔内的自体骨或人工骨与植入物外表面长入的骨组织相融合,使椎弓根植入物与宿主骨融合为一体。最终形成的骨融合状态可达到长久有效地防止该融合型脊柱内固定螺钉发生松动、退行、脱位的作用,特别是在骨质疏松的骨组织中,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骨性融合器,实现有效固定,并且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实施例的椎弓根植入物可以通过3D打印形成,并通过机加工,形成螺纹。微孔结构同样可通过3D打印形成,为骨小梁结构。当然还可以为不定形孔结构、立方结构、六棱柱结构、金刚石结构、菱形十二面体结构、截角八面体结构。微孔结构上的孔通过激光立体成形制造,当然还可以为选择性激光烧结、熔化以及电子束熔融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制造。椎弓根植入物的材质为钛合金,具体为Ti-6Al-4V,当然还可以为Ti-6Al-17Nb、Ti-13Nb-13Zr或Ti-5Zr-3Mo-15Nb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植入物主体(10),所述植入物主体(10)内部设置有内孔(11),所述植入物主体(10)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12);
第一通孔(20),所述第一通孔(20)设置于所述植入物主体(10)上并与所述内孔(11)连通;
所述植入物主体(10)和所述螺纹(12)之间形成有多个凹部(13),所述第一通孔(20)为多个,每个所述凹部(13)内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通孔(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凹部(13)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0),每个所述凹部(13)内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0)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凹部(13)内的所述第一通孔(20)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凹部(13)内的位置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20)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直线与所述植入物主体(10)的轴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椎弓根植入物还包括连接段(14)和圆锥段(15),连接段(14)和圆锥段(15)位于所述植入物主体(10)的同一端所述连接段(14)位于所述植入物主体(10)和所述圆锥段(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14)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孔(11)连通的第二通孔(14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12)、所述连接段(14)以及所述圆锥段(15)的表面均为光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椎弓根植入物还包括微孔结构(30),所述微孔结构(30)位于所述凹部(13)的底部,所述第一通孔(20)位于所述微孔结构(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结构(30)的孔隙率在10%至40%之间,所述微孔结构(30)的孔径在100μm至500μm之间,所述微孔结构(30)的丝径在200μm至500μ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植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主体(10)为圆柱状,所述植入物主体(10)的直径为a,a≤12毫米,所述内孔(11)的直径为b,
Figure DEST_PATH_FDA0003245180220000011
CN202022633841.XU 2020-11-13 2020-11-13 椎弓根植入物 Active CN214549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3841.XU CN214549575U (zh) 2020-11-13 2020-11-13 椎弓根植入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3841.XU CN214549575U (zh) 2020-11-13 2020-11-13 椎弓根植入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9575U true CN214549575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58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33841.XU Active CN214549575U (zh) 2020-11-13 2020-11-13 椎弓根植入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49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14777B2 (ja) マトリックス・インプラント
US20200237526A1 (en) Spinal Implant
US11213403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ed spinal fixation
US8734487B2 (en) Spinal fixation with selectively applied bone growth promoting agent
EP2055267B1 (en) Radiolucent bone graft
CN108348342A (zh) 线圈状的植入物和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20150142114A1 (en) Intervertebral Disk Cage and Stabilizer
CN108514465B (zh) 填充有人工骨的椎间融合器
US20190117410A1 (en) Porous implantable interbody devices
US10660766B2 (en) Bone trabecular fusion cage
CN102232881A (zh) 一种椎体间融合装置
CN214549575U (zh) 椎弓根植入物
CN209236344U (zh) 一种新型内固定多孔股骨颈支撑器
CN210962458U (zh) 一种髋关节假体柄结构及髋关节假体组件
CN215875103U (zh) 一种3d打印多孔椎间融合器
CN112006818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植入工具
CN112237471A (zh) 椎弓根植入物及其制备方法
CN212630973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植入工具
CN117017590B (zh) 人工椎体假体组件
CN218528866U (zh) 一种含多孔支架内芯的3d打印侧孔椎弓根螺钉
CN216495887U (zh) 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
CN221106145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CN219126886U (zh) 一种骨植入物
CN210250169U (zh) 一种多孔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
CN216365437U (zh)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