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1240U - 一种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1240U
CN219271240U CN202123359793.0U CN202123359793U CN219271240U CN 219271240 U CN219271240 U CN 219271240U CN 202123359793 U CN202123359793 U CN 202123359793U CN 219271240 U CN219271240 U CN 219271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rame
guide
end plat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597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学林
陈政宇
晏怡果
彭文
陈柔合
李敏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itaib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itaib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itaib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itaib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597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1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1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1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能够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降低终板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因弹性模量过高所导致的应力屏蔽,确保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能够受到良好的应力刺激,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

Description

一种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融合术,是一种通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以微创的手术方式进行病变椎间盘摘除,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的操作技术,该技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患者手术创伤小,能在可视化镜下进行操作和椎间处理彻底等优势,已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的重要术式。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完成椎间盘摘除后需要对椎间进行有效的支撑以及植骨融合,目前根据实际临床使用情况以及解剖参数的分析,腰椎椎间隙高度大多位于10-12mm区间范围内,因此所采用的椎间融合器高度大多在10-12mm之间,而现有的常规内镜通道直径仅能容纳10mm以下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因此术者需要对患者关节突进行更大范围的切除,以便容纳更大直径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并能够进入手术操作区域内,从而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操作。但该方案造成了患者脊柱后柱结构更大范围的医源性损害,同时由于植入过程中融合器的锤击操作,也增加了神经根以及骨性终板损伤的风险。
针对现有椎间融合器所存在的问题,一种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可膨胀融合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器本身的结构设计,在植入过程中,使其高度始终保持在10mm以下,可以顺利通过常规大小的通道,并进入椎间隙内。在完成初步植入后,再对椎间融合器进行结构的调整,使其在椎间隙内增加高度,从而达到10-12mm的实际支撑高度需求。目前的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大多采用钛合金材料作为融合器终板结构的主体材料,但是常用的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高达110Gpa,而人体松质骨弹性模量仅有3.2-7.8Gpa,皮质骨弹性模量也仅有17-20Gpa,彼此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异巨大。在此基础上,在融合器植入后膨胀过程中,由于撑开力度无法控制,极易造成融合器上下端终板结构损伤双侧接触的骨性终板的现象,增加患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
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
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撑开机构和终板集成在框架上,在对常规的椎间进行手术时,先将椎间融合器植入到椎间隙中,在此过程中,使其高度始终保持在10mm以下,可以顺利通过常规大小的通道,并进入椎间隙内,在完成初步植入后,使用撑开机构将上终板向上推,将下终板向下推,使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隙内增加高度,从而达到10-12mm的实际支撑高度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终板为多孔结构,与现有的终板相比,弹性模量更低,终板的弹性模量符合椎体骨性终板的弹性模量需求,能够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降低终板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因弹性模量过高所导致的应力屏蔽,确保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能够受到良好的应力刺激,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椎间融合器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撑开块,所述框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撑开块位于所述通孔内且能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撑开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下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上,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块处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撑开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向块互为镜像对称,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互为镜像对称,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上;
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终板连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终板连接。
第一导向块和第一导向槽均为倾斜设置,在撑开块前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块能在第一导向槽上发生相对滑动,由于上连接板在通孔内无法前后移动,因此第一导向槽能够沿着第一导向块的边缘移动,第一导向块和通孔共同配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使得上连接板只能沿着通孔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另外由于镜像对称,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的移动方向相反,即通过撑开块的前后移动能够实现上终板和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撑开椎间隙,实现撑开和支撑的效果,操作起来更加简单。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撑开柱,所述框架的后侧面设有操作孔,所述撑开柱的一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撑开柱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操作孔,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操作孔活动连接,使用撑开柱沿前后方向推动撑开块,从而实现上终板和下终板的上下移动,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块的后侧面设有限位孔,所述撑开柱的前端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上,所述撑开柱的前端与所述撑开块转动连接,所述操作孔设有内螺纹,所述撑开柱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操作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框架螺纹连接,通过拧动撑开柱推动撑开块沿前后方向移动,撑开柱与框架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将撑开柱固定在框架上,即撑开柱能够稳稳地将撑开块顶住,防止撑开块回退,从而能够防止上终板和下终板回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柱的后端设有六边形凹槽,方便使用内六角扳手拧动撑开柱,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的前侧面设有导向孔,所述撑开块的前侧面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柱能在所述导向孔上沿前后方向移动,使撑开块能够更加平稳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块的内部设有植骨仓,所述植骨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撑开块,所述框架和所述撑开块上均设有植骨孔,所述撑开柱上设有植骨通道,所述植骨通道与所述植骨仓连通,所述植骨孔与所述植骨仓连通,撑开终板后,可以进行植骨操作,即将生物骨水泥从植骨通道注入到植骨仓中,生物骨水泥可以从植骨孔进入到椎间隙中,从而能够完成植骨操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上设有夹持孔,可以使用夹持工具,例如手术钳等,将整个椎间融合器放入到椎间隙中,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终板为钛合金制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以及骨诱导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终板为3D打印制件,加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去除终板后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去除终板后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去除终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去除终板后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撑开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终板与连接板结合为一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框架;200、终板;210、上终板;220、下终板;300、撑开机构;310、撑开块;320、第一导向块;330、第二导向块;340、撑开柱;350、导向柱;360、撑开销钉;400、连接板;410、上连接板;420、第一导向槽;430、下连接板;440、第二导向槽;500、植骨仓;600、植骨孔;700、植骨通道;800、夹持孔;900、操作孔;1000、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框架100、终板200和撑开机构300。
在本实施例中,终板200为3D打印制件,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而成,其余部件可由机加工切削成形,也可以采用3D打印出外形和大部分结构再进行组合拼接。
在本实施例中,终板200为钛合金制件,而且终板200为多孔结构,根据材料力学强度的不同和临床上不同使用部位对于力学性能的需求,通过调整多孔钛合金的结构、分布的位置、终板200上的整体占比以及与接触面弧度等,协调出合适的生物学性能和力学性能。
更具体的是,终板200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十四面体结构的双孔径多孔钛合金材料,并且通过多孔钛合金的孔隙结构优化,所制备的多孔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为1.47Gpa,略低于人体松质骨弹性模量配合以支撑应力的实心结构,总体弹性模量符合椎体骨性终板200的弹性模量需求,能够在融合器膨胀过程中降低终板200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融合器植入后因弹性模量过高所导致的应力屏蔽,确保融合器内外植骨能够受到良好的应力刺激,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
除此以外,多孔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以及骨诱导效果,除了具有良好的应力状态外,多孔钛合金的内部具有规则、中空且连通的孔隙结构,能够为血管、组织以及骨的长入和形成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和营养物质交换通道,并且能够通过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组织的形成,最终实现融合器与笼内外植骨以及周边椎体间的良好骨性融合。
如图5所示,终板200包括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上终板210位于框架100的上方,下终板220位于框架100的下方,框架100内设有一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该通孔贯穿整个框架100,撑开机构300设在通孔内,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分别位于通孔的上方和下方,撑开机构300用于驱使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沿上下方向移动,更具体的是,上终板210的移动方向与下终板220的移动方向相反,即撑开机构300在将上终板210向上推的同时会将下终板220向下推,从而实现膨胀的效果,撑起椎间的空间,实现支撑的作用。
如图1至图5以及图8所示,椎间融合器还包括连接板400,连接板400包括上连接板410和下连接板430,上连接板410位于通孔的上方,上终板210位于上连接板410的上方,上终板210与上连接板41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者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将上终板210卡接在上连接板410上,下终板220位于下连接板430的下方,下终板220与下连接板43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者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将下终板220与下连接板430卡接。
如图1至图6以及图8所示,撑开机构300包括撑开块310,撑开块310位于通孔内且只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上连接板410和下连接板430均与撑开块310活动连接,上连接板410和下连接板430均只能沿上下方向移动,更具体的是,以上连接板410为例,上连接板410包括位于通孔内的第一部分和位于通孔外的第二部分,上连接板410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的下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一体式结构,通孔的形状为长方形,第一部分的形状为与通孔的形状相适宜的长方形,第一部分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即第一部分在通孔内只能沿上下方向移动,而第二部分则位于通孔外,第二部分的形状为长方形,第二部分的尺寸稍大于通孔,因此第二部分位于通孔外且不能进入到通孔中,框架100的上边缘起到了一个限位的作用,而上终板210则与上连接板410的第二部分连接。
更具体的是,下连接板430与上连接板410互为镜像对称,可以理解的是,下连接板430的各部分结构与上连接板410的各部分结构互为镜像对称,即下连接板430也包括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下连接板430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下方,下终板220与下连接板430的第二部分连接。
如图1至图8所示,以上连接板410和撑开块310的连接关系为例,撑开块31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向块320,上连接板410上设有第一导向槽420,更具体的是,第一导向槽420位于上连接板410的第一部分,第一导向块320的下端与撑开块310连接,第一导向块320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滑动连接在第一导向槽420上,第一导向块320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之间设有夹角,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即夹角为锐角,第一导向槽420与第一导向块320处于同一直线上,更具体的是,从正面看,第一导向块320的整体向右上方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撑开块310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向块330,第二导向块330与第一导向块320互为镜像对称,下连接板430上设有第二导向槽440,第二导向槽440与第一导向槽420互为镜像对称,第二导向块330滑动连接在第二导向槽440上,根据上述的上连接板410和撑开块310的连接关系,可以理解的是,从正面看第二导向块330的整体向右下方倾斜。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块320的整体也可以向左上方倾斜,而第二导向块330的整体则向左下方倾斜。
如图1至图8所示,以上连接板410为例,第一导向块320和第一导向槽420均为倾斜设置,而撑开块310只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上连接板410只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在前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块320能在第一导向槽420上发生相对滑动,由于上连接板410在通孔内无法前后移动,因此第一导向槽420能够沿着第一导向块320的边缘移动,第一导向块320和通孔共同配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使得上连接板410只能沿着通孔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另外由于镜像对称,下连接板430与上连接板410的移动方向相反,即通过撑开块310的前后移动能够实现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撑开椎间隙,实现撑开和支撑的效果,操作起来更加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块320和第二导向块330的数量均为四个,以第一导向块320为例,撑开块310的左侧设有两个第一导向块320,撑开块310的右侧设有两个第一导向块320,撑开块310的左侧和右侧互为镜像对称,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向块330也以同样的方式连接在撑开块310的下侧。
如图1至图8所示,撑开机构300还包括撑开柱340,框架100的后侧面设有操作孔900,操作孔900贯穿框架100的后端和连接板400的后端,撑开柱340呈水平设置,撑开柱340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延伸,撑开柱340的前端与撑开块310连接,撑开柱340的后端向后延伸并贯穿操作孔900,撑开柱340与操作孔900活动连接,撑开柱340能在操作孔900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即使用撑开柱340沿前后方向能够推动撑开块310,如上所述,撑开块310前后移动能够带动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整个椎间融合器的膨胀操作,操作更加方便。
如图1至图8所示,撑开块310的后侧面设有限位孔,撑开柱340的前端卡接在限位孔上,撑开柱340的前端与撑开块310转动连接,操作孔900设有内螺纹,撑开柱340的表面设有与操作孔900相配合的外螺纹,撑开柱340与框架100螺纹连接,通过拧动撑开柱340推动撑开块310沿前后方向移动,撑开柱340与框架100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将撑开柱340固定在框架100上,即撑开柱340能够稳稳地将撑开块310顶住,防止撑开块310回退,从而能够防止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回位。
更具体的是,撑开柱340的前端设有撑开销钉360,撑开销钉360前端的直径大于其后端的直径,撑开销钉360的后端与撑开柱340的前端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卡接,撑开销钉360的前端和撑开柱340的前端留有一定的距离,即会形成一个凹槽,该凹槽卡接在限位孔上,可以理解的是,撑开销钉360的前端位于限位孔的前侧,撑开销钉360的后端位于限位孔的后侧,撑开销钉360能够起到一个限位和过渡连接的作用,使撑开柱340可以与撑开块310连接并能发生相对转动,即撑开柱340、撑开销钉360、操作孔900和限位孔形成一个丝杆传动的结构,当拧动撑开柱340时,撑开柱340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撑开块310沿前后方向移动,但撑开块310不会随撑开柱34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撑开柱340的后端设有六边形凹槽,方便使用内六角扳手拧动撑开柱340,操作更加方便。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撑开柱340的后端也可以设为梅花形或一字形凹槽,然后采用相应形状的扳手拧动撑开柱340。
如图1至图8所示,框架100的前侧面设有导向孔1000,导向孔1000贯穿框架100的前端和连接板400的前端,撑开块310的前侧面设有导向柱350,导向柱350的后端与撑开块31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导向柱350的前端向前延伸,导向柱350与框架100活动连接,导向柱350能在导向孔1000上沿前后方向移动,使撑开块310能够更加平稳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3和图4所示,撑开块310的内部设有植骨仓500,植骨仓500沿上下方向贯穿撑开块310,框架100和撑开块310上均设有植骨孔600,更具体的是,植骨孔600设在框架100的前后两侧和撑开块310的前后两侧,撑开柱340上设有植骨通道700,植骨通道700沿前后方向贯穿整个撑开柱340,植骨通道700与植骨仓500连通,植骨孔600与植骨仓500连通,在椎间融合器植入并撑开终板200后,可以进行植骨操作,即将生物骨水泥从植骨通道700注入到植骨仓500中,生物骨水泥可以从植骨孔600进入到椎间隙中,从而能够完成植骨操作。可通过植骨通道700在椎间融合器内部注射生物骨水泥,并且依靠3D打印的多孔钛合金终板200和植骨孔600向椎间融合器内外进行弥漫,最终解决融合器笼内外植骨操作繁琐且耗时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框架100上设有夹持孔800,更具体的是,夹持孔800位于框架100上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框架100上靠后的一端,可以使用夹持工具,例如手术钳等,将整个椎间融合器放入到椎间隙中,操作更加方便。
更具体的是,使用器械,例如手术钳,通过框架100尾部两侧的夹持孔800把持住椎间融合器,使用另一把器械,例如内六角扳手,拧动撑开柱340的尾部,转动撑开柱340实现椎间融合器上终板210和下终板220的撑开或收缩,撑开柱340完全进入椎间融合器内时达到最大的撑开高度,术中撑开椎间融合器后,再通过植骨通道700注入生物骨水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
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
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撑开块,所述框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撑开块位于所述通孔内且能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撑开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下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上,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块处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撑开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向块互为镜像对称,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互为镜像对称,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上;
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终板连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终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撑开柱,所述框架的后侧面设有操作孔,所述撑开柱的一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撑开柱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操作孔,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操作孔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块的后侧面设有限位孔,所述撑开柱的前端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上,所述撑开柱的前端与所述撑开块转动连接,所述操作孔设有内螺纹,所述撑开柱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操作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框架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柱的后端设有六边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前侧面设有导向孔,所述撑开块的前侧面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柱能在所述导向孔上沿前后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块的内部设有植骨仓,所述植骨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撑开块,所述框架和所述撑开块上均设有植骨孔,所述撑开柱上设有植骨通道,所述植骨通道与所述植骨仓连通,所述植骨孔与所述植骨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有夹持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终板为钛合金制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终板为3D打印制件。
CN202123359793.0U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9271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9793.0U CN21927124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59793.0U CN21927124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1240U true CN219271240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4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59793.0U Active CN219271240U (zh) 2021-12-29 2021-12-29 一种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12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3144B2 (en)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CN104023675B (zh) 可膨胀椎间植入物
US9808352B2 (en) Expandable spinal interbody spacer and method of use
US11833060B2 (en) Laterally insertable intervertebral spinal implant
CN109758272B (zh) 一种可中间植骨高度可调的可撑开融合器
CN104023674B (zh) 可膨胀椎间植入物
US20220110765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pinal implantation
US20120271423A1 (en) Spinal interbody spacer with semi-constrained screws
CN204033456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其安装工具
CN104116552A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其安装工具
US20190117410A1 (en) Porous implantable interbody devices
US20200093610A1 (en) Spinal Implant
CN113727676A (zh) 脊柱植入物系统和方法
CN219271240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
EP4094730A1 (en) Height-adjustable spinal fusion cage
CN215307057U (zh) 一种可用于微创的人工椎间盘融合器
CN212630973U (zh) 一种椎间融合器及植入工具
CN212522096U (zh) 一种双向横行撑开式腰椎间融合器
CN1600280A (zh) 人工髂骨置换装置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N216365437U (zh) 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CN220632295U (zh) 脊柱内镜可视化椎间融合器
CN117017590B (zh) 人工椎体假体组件
CN213963781U (zh) 一种多功能腰椎铰链融合器
CN219323547U (zh) 一种olif入路腰椎一体化椎间融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