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62026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62026U
CN216362026U CN202122738304.6U CN202122738304U CN216362026U CN 216362026 U CN216362026 U CN 216362026U CN 202122738304 U CN202122738304 U CN 202122738304U CN 216362026 U CN216362026 U CN 216362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layer
common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383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雄
李阳恒
李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Eswin 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Eswin 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383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62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62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62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微发光二极管、公共电极层和光学传感器;微发光二极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公共电极层设置在微发光二极管远离衬底一侧并与微发光二极管电连接,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公共电极块,多个公共电极块中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通过将公共电极层划分为多个公共电极块,并设置光学传感器,每个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的亮度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所检测的环境亮度独立地调节,克服了显示面板在环境光不足、环境光过强以及环境光不均匀时存在显示效果较差的缺点,进一步提升了显示效果和观感体验。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显示技术作为实现信息交换和智能化的关键环节,逐渐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在现代社会中起着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微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Micro-Led技术,是一种可以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微型至1微米(μm)~10微米(μm),并通过矩阵化技术及巨量转移技术嫁接于面板中,实现高清显示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Micro-LED由于像素点距离减小至微米甚至纳米量级,集合了高分辨率、低功耗、高亮度、高色彩饱和度等优点,可视为超越液晶显示和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最新一代显示技术。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现有Micr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会受到影响。例如,当环境光过强、过暗或者不均匀时,Micro-LED显示面板上不同区域反映到人眼的显示亮度不一致,导致在观看时显示面板不同区域的亮度不均,影响了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在不同亮度的环境光下显示时,显示效果会受到影响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
公共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远离所述衬底一侧,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公共电极块,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光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错开设置,用于获取环境光信号,并将所述环境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传感器;
显示集成电路,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所述显示集成电路分别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和所述公共电极块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调节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对应的公共电极块的电压。
可选的,每个公共电极块所在的区域内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传感器。
可选的,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所述光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极层和吸收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包括沿所述衬底指向所述薄膜晶体管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接触层、量子阱层以及第二接触层;
所述公共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接触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电连接,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吸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N型半导体层、本征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
可选的,所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层、有源层以及源漏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可选的,所述光学传感器包括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吸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同层设置且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公共电极块所在的区域中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所述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之间,或,所述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
可选的,所述显示集成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和电压补偿电路;
所述控制模块用以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获取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理想驱动电压,以及当理想驱动电压大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当理想驱动电压小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电压补偿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增大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电压,以及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减小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电压。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一侧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衬底的一侧的显示功能层,显示功能层位于显示区内,包括公共电极层,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多个公共电极块中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显示集成电路,分别与多个光学传感器和多个公共电极块电连接,用于接收电信号,并根据电信号调节与光学传感器对应的公共电极块的电压。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公共电极层划分为多个公共电极块,并在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设置光学传感器,当显示面板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光不均一时,不同区域的光学传感器获取的环境光的强弱会不同,进而环境光转换得到的电信号也不同,而显示集成电路可以根据电信号调节与光学传感器对应的公共电极块的电压,以调节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的亮度,以使显示面板可以随着环境光的不同改变其亮度,克服了在环境光不足、环境光过强以及环境光不均匀时存在显示效果较差的缺点,进一步提升了显示效果和观感体验。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集成电路内部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
10-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2-非显示区;
11-衬底;12-显示功能层;120-公共电极层;1201-公共电极块;
121-薄膜晶体管;122-微发光二极管;123-光学传感器;124-像素单元;1240-子像素单元;
1210-栅极绝缘层;1211-栅极层;1212-有源层;1213-源漏极层;1221-第一接触层;1222-第二接触层;1223-量子阱层;1231-第一电极层;1232-第二电极层;1233-吸收层;
1233a-N型半导体层;1233b-本征半导体层;1233c-P型半导体层;
13-显示集成电路;131-控制模块;132-电压补偿电路;1321-降压电路;1322-升压电路;133-存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在不同的环境下,现有的Micr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会受到影响。当环境光过强时,如果Micro-LED显示面板的亮度不够,会导致人看不清显示画面,当环境光过暗时,如果Micro-LED显示面板的亮度太大又会让人觉得刺眼;当环境光不均匀时,Micro-LED显示面板上不同区域所反射的环境光的光强不同,然而显示面板所发出的光在不同区域是一致的,因此人眼会观察到Micro-LED显示面板上不同区域的亮度不一致,导致在观看时显示面板不同区域的亮度不均;以上都对Micr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造成了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显示区101和位于显示区101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102,图1中仅示出了位于显示区101上侧的非显示区102,显示面板10包括:
衬底11;
微发光二极管122,设置在衬底11的一侧,且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
公共电极层120,设置在微发光二极管122远离衬底11一侧,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公共电极块1201,公共电极层120与微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衬底11的一侧,且与微发光二极管122错开设置,用于获取环境光信号,并将环境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中,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123;
显示集成电路13,位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非显示区102位于显示区101至少一侧,显示集成电路13分别与光学传感器123和公共电极块1201电连接,用于接收光学传感器123转换形成的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调节与光学传感器123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以调节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设置在衬底11一侧的薄膜晶体管121、微发光二极管122和公共电极层120,薄膜晶体管121、微发光二极管122和公共电极层120构成显示功能层12。公共电极层120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公共电极块1201,薄膜晶体管121包括有源层1212、栅极层1211、栅极绝缘层1210以及源漏极层1213,在薄膜晶体管121远离衬底11的一侧设置有微发光二极管122(Micro-Led),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一端与源漏极层1213电连接,另一端与公共电极层120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集成电路13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102,显示集成电路13包括时序控制、显示驱动、电源管理等模块,以实现显示所需的各项功能。显示集成电路13与薄膜晶体管121电连接,以控制薄膜晶体管121的开启和关闭。显示集成电路13还与源漏极层1213和公共电极块1201电连接,当薄膜晶体管121开启时,显示集成电路13为源漏极层1213输出一预设电压,以使源漏极层1213向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一端提供像素电压,以及显示集成电路13根据接收到的光学传感器123转换的电信号为公共电极块1201输出调节后的电压(具体调节方式在后文将进行详细介绍),以使公共电极层120向微发光二极管122的另一端提供驱动电压,使微发光二极管122发光,以实现显示面板10的正常显示功能,像素电压以及驱动电压的大小决定着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衬底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光学传感器123与显示集成电路13电连接。其中,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中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光学传感器123用于获取环境光信号,并将环境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将电信号传输至显示集成电路13,显示集成电路13可以根据该电信号调整与光学传感器123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上的电压,以调节与公共电极块1201所对应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是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多个微发光二极管122电连接,不同公共电极块1201上的电压可以独立调节,以使不同区域中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不同。
当环境光较亮时,显示集成电路13可以通过调整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提高与公共电极块1201所对应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当环境光较暗时,显示集成电路13可以通过调整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减小与公共电极块1201所对应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以实现根据光学传感器123所获取的光信号调节与光学传感器123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由此实现显示面板10的亮度随着环境光的亮度自动调节,避免了当环境光过强、过暗或者不均匀时,Micro-LED显示面板10上不同区域反映到人眼的显示亮度不一致,保证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公共电极块1201越大,其所在区域中的微发光二极管122越多;公共电极块1201越小,其所在区域中的微发光二极管122越少,因此较小尺寸的公共电极块1201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的精细化调节。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中,可以是部分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中设置有光学传感器,可以是所有公共电极块所在的区域中均设置有光学传感器。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内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因此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内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都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23所检测的环境光信号进行调节,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显示面板10包括的显示区101可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变化调节亮度,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质量。
在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中,光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处不作限定。为了提高对环境光的检测精度,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中可以设置多个光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的具体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选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中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单元124,一个像素单元124包括三个子像素单元(红色子像素单元1240,绿色子像素单元1240和蓝色子像素单元1240),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124之间,或者,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综合考虑对环境光的检测精度和光学传感器的制作工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124之间,通过将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124之间,可以避免光学传感器123设置在像素单元124所在区域内时影响显示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功能层12包括薄膜晶体管121和微发光二极管122,薄膜晶体管121层设置在衬底11的一侧,微发光二极管122设置在薄膜晶体管121层远离衬底11的一侧,微发光二极管122和薄膜晶体管121电连接,薄膜晶体管121和显示集成电路13电连接;光学传感器123包括第一电极层1231和吸收层1233,第一电极层1231设置在衬底11的一侧,吸收层1233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231远离衬底1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1231与显示集成电路13电连接。
具体的,显示集成电路13通过第一电极层1231向光学传感器123提供驱动电压,以控制光学传感器123的开启。光学传感器123还包括第二电极层1232,第二电极层1232与显示集成电路13连接。光学传感器123开启后,吸收层1233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转换的电信号通过第一电极层1231传递至显示集成电路13,由此使显示集成电路13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23转换形成的电信号调节与光学传感器123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进而能够调节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感器中的第一电极层1231与薄膜晶体管121中的源漏极层1213同层设置,第一电极层1231与源漏极层1213同层设置是指,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第一电极层1231与源漏极层1213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由此简化了显示面板的结构和制作工艺,节约了制作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1232设置在吸收层1233远离衬底11的一侧,其中,第二电极层1232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复用显示面板中的现有膜层。为了简化显示面板的结构,节约制作成本,可选的,如图2所示,公共电极层120复用为第二电极层1232,即使公共电极层120对应光学传感器123位置的部分作为光学传感器123的第二电极层12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公共电极层120复用为光学传感器123的第二电极层1232时,光学传感器123的吸收层1233通过跳孔(图中未示出)与公共电极线(图中未示出)连接。具体的,公共电极线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公共电极线通过跳孔与公共电极块120电连接,公共电极块120与光学传感器123电连接,由此以使光学传感器123与公共电极线实现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微发光二极管122包括沿衬底11指向薄膜晶体管121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接触层1221、量子阱层1223以及第二接触层1222;公共电极层120设置在微发光二极管122远离衬底11一侧,第一接触层1221与薄膜晶体管121电连接,第二接触层1222与公共电极层120电连接,公共电极层120与显示集成电路13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接触层1221可以是N型接触层,相应地,第二接触层1222为P型接触层;或者,第一接触层1221为P型接触层,相应地,第一接触层1221为N型接触层。第一接触层1221通过设置在该第一接触层1221表面的第一电极(图中未示出)与源漏极层1213电连接,第二接触层1222通过设置在该第二接触层1222表面的第二电极(图中未示出)与公共电极层120电连接。通过将微发光二极管122设置为垂直结构,微发光二极管122内部的电流沿垂直方向流动,改善了横向结构的微发光二极管因为内部电流横向流动而产生的电流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发光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光学传感器123的吸收层123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N型半导体层1233a、本征半导体层1233b和P型半导体层1233c。其中,吸收层1233的具体制作方法包括:首先沉积第一层非晶硅层,并对第一层非晶硅层进行图形化,然后进行P型掺杂,以形成P型半导体层1233c;然后再沉积第二层非晶硅层,并对第二层非晶硅层进行图形化,以形成本征半导体层1233b;然后再沉积第三层非晶硅层,并对第三层非晶硅层进行图形化,然后进行N型掺杂,以形成N型半导体层1233a。采用非晶硅材料制作吸收层1233,光学传感器所能吸收光信号的波长范围较大,有利于提高光学传感器的光电转化效率,以提高显示面板10根据环境光调节显示亮度的灵敏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3所示,显示集成电路13包括控制模块131和电压补偿电路132;控制模块131用以接收光学传感器123转换形成的电信号,并根据电信号获取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的理想驱动电压,以及当理想驱动电压大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当理想驱动电压小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电压补偿电路132包括升压电路1322和降压电路1321,升压电路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以增大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降压电路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以减小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的电压。
具体的,可以在控制模块131中设置存储模块133,并在存储模块133中存储不同环境光强度下使微发光二极管122达到最佳亮度时公共电极块1201的理想驱动电压,即存储不同的环境亮度与公共电极块1201上理想驱动电压的对应关系。控制模块13根据当前环境光下光学传感器123所检测的环境光信号,以及存储模块133中所存储的不同的环境光亮度与公共电极块1201上理想驱动电压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环境光下公共电极块1201的理想驱动电压。
控制模块13将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至公共电极块1201的驱动电压(即实际驱动电压)与理想驱动电压进行比对,计算出公共电极块1201上需要调整的电压值,然后通过电压补偿电路132对公共电极块1201上的驱动电压进行补偿和调整。当实际驱动电压大于理想驱动电压时,控制模块13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电压补偿电路132中的降压电路1321,降压电路1321对实际驱动电压进行负向补偿,以减小实际驱动电压;当实际驱动电压小于理想驱动电压时,控制模块13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至电压补偿电路132中的升压电路1322,升压电路1322对实际驱动电压进行正向补偿,以增大实际驱动电压。因此可以将驱动电压的大小调整为理想驱动电压的大小,由此调节与公共电极块1201对应电连接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进而调节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基于同一种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10。由于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10,因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显示面板10相同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地实现显示面板10可随环境光调整亮度,进一步地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质量,下面介绍一种显示面板10的驱动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
S101、在一帧显示时间内,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控制显示面板10显示的电信号,电信号包括输出给公共电极块1201的第一电信号,以及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第二电信号,以控制光学传感器123关闭;
S102、在相邻帧之间的时间内,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第三电信号,以控制光学传感器123打开,光学传感器123获取环境光信号,并将环境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显示集成电路13,显示集成电路13用于根据电信号确定与光学传感器123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的理想电压,并根据理想电压对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进行调整;
S103、在下一帧显示时间内,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给公共电极块1201,以使显示面板10在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的控制下显示,以及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第二电信号,以控制光学传感器123关闭。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集成电路13根据理想电压对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进行调整,以使显示面板10在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的控制下显示,包括:
若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所述理想电压,减小公共电极块1201接收的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以降低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若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小于理想电压,增大公共电极块1201接收的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以提高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驱动过程包括正常显示阶段、感光阶段、计算和补偿阶段,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该驱动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工作过程。
首先,在正常显示阶段,即在一帧显示时间内,显示集成电路13向显示功能层12输出电信号,以使显示面板10显示。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集成电路13向公共电极块1201输出第一电信号,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的电信号还包括施加在薄膜晶体管121栅极层1211上的栅极驱动电压,以及施加在源漏极层1213上的像素电压,输出栅极驱动电压后,薄膜晶体管121处于开启状态,源漏极层1213向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一端提供像素电压,公共电极层120向微发光二极管122的另一端提供驱动电压,使微发光二极管122发光。同时,显示集成电路13通过第一电极层1231向光学传感器123输出第二电信号,第二电信号的极性和大小和公共电极层120上的电压(即第一电信号)保持一致,使光学传感器123处于关闭状态。
接着,在上一帧与下一帧之间的时间内,即在非显示时间内,在该时间段内,光学传感器123处于感光阶段,显示集成电路13工作在计算和补偿阶段。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时间段内,保持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控制显示面板10显示的电信号不变,同时显示集成电路13通过第一电极层1231向光学传感器123输出第三电信号,具体的,第三电信号为使光学传感器123开启的电压,通常为-6V至-5V。当环境光入射时,显示面板内不同区域设置的光学传感器123中的吸收层1233接收外部的环境光信号,当环境光信号的光强量不同时,光学传感器123根据不同的光强度产生不同的电压信号,并通过PN结的电子跃迁,存储在吸收层1233中,光学传感器123通过吸收层1233收集到足够光强信号量后,转换成相应的电压信号,然后通过第一电极层1231将转化的电压信号反馈至显示集成电路13。
显示集成电路13接收到来自光学传感器123的电压信号后,将该电压信号由模拟信号转化为芯片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显示集成电路13中的控制模块131根据存储模块133中预先存储的不同外部光信号与公共电极上理想驱动电压的对应关系,得到当前光学传感器123所检测的外部光信号所对应的公共电极块1201的理想驱动电压值(当前外部光环境下使显示效果最优的公共电极电压)。接着,控制模块131将第一电信号(即当前公共电极块1201上的实际电压)与所需的理想驱动电压进行比较,计算得到需要使第一电信号和理想驱动电压大小相同时的电压补偿值。显示集成电路13根据计算得到的电压补偿值对不同公共电极块1201上的第一电信号进行调整。
具体地,若第一电信号大于理想驱动电压,则通过电压补偿电路132包括的降压电路降低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以对第一电信号进行负向补偿,减小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后得到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即减小公共电极块1201的实际驱动电压),以降低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若第一电信号小于理想驱动电压,则通过电压补偿电路132包括的升压电路增加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以对第一电信号进行正向补偿(即增大公共电极块1201的实际驱动电压),增大第一电信号的电压值后得到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以提高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
接着,在下一帧的显示时间内,显示集成电路13输出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给公共电极块1201,以使显示面板10在调整后的第一电信号的控制下显示,由此实现了显示面板10的亮度可随着环境光调节,避免了环境光过强、过暗或者不均匀时,显示面板10上不同区域反映到人眼的显示亮度不一致,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质量。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包括包括衬底11、微发光二极管122、公共电极层120和光学传感器123;微发光二极管1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1,公共电极层120设置在微发光二极管122远离衬底11一侧并与微发光二极管122电连接,公共电极层12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公共电极块1201,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中至少部分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123;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102的显示集成电路13,分别与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和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电连接。通过将公共电极层120划分为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并在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设置光学传感器123,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的亮度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23所检测的环境亮度独立地调节,克服了显示面板10在环境光不足、环境光过强以及环境光不均匀时存在显示效果较差的缺点,进一步提升了显示效果和观感体验。
2.通过将多个公共电极块1201中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的区域内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因此每个公共电极块1201所在区域内的微发光二极管122的亮度都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123所检测的环境光信号进行调节,即使显示面板10上显示区101内的全部区域都可以实现根据环境光的变化调节亮度,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质量。
3.通过将微发光二极管122设置为垂直结构,微发光二极管122内部的电流沿垂直方向流动,改善了横向结构的LED因为内部电流横向流动而产生的电流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了发光效率。
4.通过将公共电极层120复用为第二电极层1232,即使公共电极层120上对应光学传感器123位置的部分作为光学传感器123的第二电极层1232,可以简化阵列基板的结构,节约制作成本。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
公共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远离所述衬底一侧,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公共电极块,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光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且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错开设置,用于获取环境光信号,并将所述环境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公共电极块所在区域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传感器;
显示集成电路,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所述显示集成电路分别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和所述公共电极块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调节与所述光学传感器对应的公共电极块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公共电极块所在的区域内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和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所述光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极层和吸收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吸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发光二极管包括沿所述衬底指向所述薄膜晶体管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接触层、量子阱层以及第二接触层;
所述公共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微发光二极管远离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接触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电连接,所述公共电极层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N型半导体层、本征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层、有源层以及源漏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感器包括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在所述吸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公共电极层同层设置且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块所在的区域中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所述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像素单元之间,或,所述光学传感器设置在两个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集成电路包括控制模块和电压补偿电路;
所述控制模块用以接收所述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电信号获取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理想驱动电压,以及当理想驱动电压大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当理想驱动电压小于实际驱动电压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电压补偿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增大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电压,以及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减小所述公共电极块的电压。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2738304.6U 2021-11-09 2021-11-0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362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8304.6U CN2163620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38304.6U CN2163620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62026U true CN216362026U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89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38304.6U Active CN216362026U (zh) 2021-11-09 2021-11-0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62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835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CN101290744B (zh) 背光模块的亮度补偿装置与方法
CN10199569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4514674B2 (ja) 表示装置、表示パネル用基板および表示パネル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0578307C (zh) 驱动液晶显示组件的方法
US10580351B2 (e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7893916B2 (en) Luminance compens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for backlight module
CN110148374A (zh) 显示面板
KR20190070633A (ko) 마이크로led 표시장치
US20110205258A1 (en) B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uminance control method, luminance control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2501633A (ja)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
CN101996554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6278368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3646827A (zh) 视频墙、驱动器电路、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10518044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71164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亮度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KR10080117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대형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783099A (zh) 自带驱动控制的led平板显示单元及其生产方法
CN101707031B (zh) Led电视机显示面板装置
CN10975474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203061A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7295192B2 (en) Compensating color shift of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CN216362026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43509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627350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HEFEI YISIWEI INTEGRATED CIRCUI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HEFEI YISIWEI INTEGRATED CIRCUIT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Hefei Yisiwei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101, 1f, building 3, yard 18, Kechuang 10th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ESWIN Comput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HEFEI YISIWEI INTEGRATED CIRCUI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