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9937U -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9937U
CN216359937U CN202122376264.5U CN202122376264U CN216359937U CN 216359937 U CN216359937 U CN 216359937U CN 202122376264 U CN202122376264 U CN 202122376264U CN 216359937 U CN216359937 U CN 216359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view mirror
electronic rearview
vehicle
scree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762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英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ientron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Client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lientron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Clien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ientron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Clien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Clientron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762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9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9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99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主要是所述电子后视镜通过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来与所述控制显示平台或是所述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显示平台设有一触控显示屏,而所述控制器设有一至少一方向操控键,使所述电子后视镜能分别通过所述控制显示平台或是控制器来进行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的显示角度,使具有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尤指一种具有调整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果,并且适用于大型车辆或是小型车辆等各种型态的后视镜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的车辆不管是小型车辆如轿车、休旅车或巴士车等,或是大型车辆如公共汽车、大客车或游览车等,都有装设传统的后照镜,而传统的后照镜都是由平镜面组成,也就是通过平镜面的反射来后方的行进动态,以协助驾驶者判断。
而目前的后照镜大都是以手动方式来自己调整角度,或是通过以电动方式来调整后照镜角度,让驾驶者能取得较佳的视野角度,以方便于行驶过程中能通过所述后照镜来看到车身旁或是后方来车的行车状况。
但是,不管是采用手动方式或式电动方式,在行驶过程中都是很不方便的操作,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提出了一种具有调整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果的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使使用者可轻易操作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主要是所述电子后视镜通过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来与所述控制显示平台或是所述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显示平台设有一触控显示屏,而所述控制器设有一至少一方向操控键,使所述电子后视镜能分别通过控制显示平台或是控制器来进行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的显示角度,使具有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能,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且通过所述触控显示屏的视屏调整画面内设有至少一视窗,所述视窗能对应显示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并显示出所述第一视屏的主视角摄影镜头的影像信号画面,或是对应显示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二视屏,并根据所述第二视屏所连接的广角摄影镜头来显示影像信号画面,或是所连接的倒车摄影镜头来显示影像信号画面,让驾驶者能通过所述车辆内观赏所述视屏调整画面的视窗,以确认调整前与调整后的视野角度差异,进而增加整体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且通过所述控制器所设的至少一方向操控键或是所述触控显示屏的视屏调整画面内所设的至少一方向角度触控键来进行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的显示角度,其中角度可以设定为所需要的角度,如90度或130度等较大角度,也可以设定为5度、10度、15度、20度、25、30度等微调角度,使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能由驾驶者于所述车辆内通过所述控制器所设的至少一方向操控键来进行调整,或是所述触控显示屏的视屏调整画面内所设的至少一方向角度触控键来进行调整,以达到具有视野角度调整的效能,进而增加整体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通过所述电子后视镜内设有一温度检测仪,且所述电子后视镜设有一孔洞,以外露所述温度检测仪来进行温度侦测,并将温度侦测的数据传递至所述电子后视镜内或是所述控制显示平台的触控显示屏内来显示所侦测的温度,使具有温度检测的效能,进而增加整体的使用性。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装设于车辆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显示平台具有视屏调整画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视屏调整画面具有视窗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视屏调整画面具有方向角度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具有方向操控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操控键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装备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温度检测仪的架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数位视信录影机(DVR) 的架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1、侧柱;
12、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
20、电子后视镜;
201、左侧电子后视镜;
202、右侧电子后视镜;
21、第一视屏;
22、第二视屏;
23、孔洞;
30、控制显示平台;
31、触控显示屏;
32、视屏调整画面;
321、视窗;
322、方向角度触控键;
40、车用人机界面(HMI)控制器;
50、主视角摄影镜头;
51、影像信号画面;
60、广角摄影镜头;
61、影像信号画面;
70、倒车摄影镜头;
81、温度检测仪;
82、数位视信录影机(DVR);
90、控制器;
91、方向操控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而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的最佳实施方式可运用于大型车辆或是小型车辆等各种型态的车辆,且具有调整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能。
而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两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一种实施方式为一车辆10、两个电子后视镜20及一控制显示平台30的组合设计(如图1及图2所示),而第二种实施方式为一车辆10、两个电子后视镜20及一控制器90的组合设计(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车辆10为大型车辆或是小型车辆等各种型态的车辆,而本实用新型的图式以大型车辆(如公共汽车、客运车、游览车等)为示,但不以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附图为限。另外所述电子后视镜20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所述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可为12.3吋,且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采用720x1920解析度并为竖屏方向,其宽高比为3:8及16.7万像素,但不以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附图为限。
另外所述电子后视镜2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外边的车侧处(也就是前车窗旁),或是所述车辆10的内部位于前挡风玻璃的侧柱11(也就是俗称为A柱)上的其中任一位置或是同时安装皆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以侧柱11(也就是俗称为A柱)(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来表示,用以取代原传统的后照镜(也就是前车窗旁),但不以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附图为限,且所述电子后视镜20具有左侧电子后视镜201及右侧电子后视镜202(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而不管是左侧电子后视镜201或是右侧电子后视镜202,其所述电子后视镜20显示出一第一视屏21及一第二视屏22(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而所述第一视屏21为主视屏,所述第一视屏21采用为720x1280解析度,且所述第二视屏22为广角视屏或是倒车辅助视屏,所述第二视屏22采用为720x640解析度,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屏21与所述第二视屏22为相邻排列。
另外所述车辆10设有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如第7图及第8图所示),以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来让所述车辆10内的电子设备与晶片间能相互通信并传递信息协定。而所述电子后视镜20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与一车用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控制器4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车用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控制器40能够让所述车辆的内饰朝向智慧化与个人化发展,且车用人机界面(HMI)以整合化及多重互动模式为趋势,内装采多用途空间设计,使未来驾驶舱将成为人机互动的平台。
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显示平台30设于所述车辆10内,主要是设在驾驶座位旁(如图1及图2所示),让驾驶者能轻易碰触到,而所述控制显示平台30设有一触控显示屏31,所述触控显示屏31具有触控功能,可直接于所述触控显示屏31上来进行点选操作,而所述控制显示平台30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来与所述电子后视镜20连接,并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与所述车用人机界面(HMI)控制器4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且所述触控显示屏31显示一视屏调整画面32(如图3A及图3B所示),使能经由操作所述触控显示屏31的视屏调整画面32,再通过所述车用人机界面(HMI)控制器40来传递操作控制信号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以能通过所述视屏调整画面32来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及第二视屏22的显示角度(如图1及图2所示),而具有显示出最佳视野角度的效能。
而所述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主视角摄影镜头5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侧处(也就是原来传统后照镜的位置)(如图6所示),或是车前处(如传统后照镜架的延伸架体上)的其中任一位置皆可,而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具有范围为80度视角至100度视角的其中任一角度视角,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佳的视角为90度视角,且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能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51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如图1及图2所示),使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的影像信号画面51通过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来显示。
另所述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广角摄影镜头6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侧处(也就是原来传统后照镜的位置) (如图6所示),或是车前处(如传统后照镜架的延伸架体上)的其中任一位置皆可,而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是具有范围为110度视角至150度视角的其中任一角度视角,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佳的视角为130度视角,且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能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61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如图1及图2所示),使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的影像信号画面61通过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来显示。
另所述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倒车摄影镜头7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后处(如图6所示),且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传输一倒车影像信号画面,当所述电子后视镜20接收到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所传输的倒车影像信号画面时,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所显示画面主动由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的影像信号画面61切换成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的倒车影像信号画面,使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具有切换显示画面功能。
另所述触控显示屏31所显示的视屏调整画面32内设有至少一视窗321(如图3A及图3B所示),所述视窗321能对应显示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并显示出所述第一视屏21的主视角摄影镜头50的影像信号画面51,或是对应显示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并根据所述第二视屏22所连接的广角摄影镜头60来显示所述影像信号画面61,或是所连接的倒车摄影镜头70来显示所述倒车影像信号画面,让驾驶者能通过于所述车辆10内观赏所述视屏调整画面32的视窗321,以确认调整前与调整后的视野角度差异。
另所述触控显示屏31所显示的视屏调整画面32内设有至少一方向角度触控键322(如图3A及图3B所示),其中所述方向角度触控键322为单一方向角度触控键、四方向角度触控键、八方向角度触控键、十六方向角度触控键的其中任一的图像显示或是图框显示,而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以单一方向角度触控键(如图3A及图3B所示)来表示,但不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限,且所述方向角度触控键322除了可以配合方向来设定为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外,其中所述角度亦可以设定为所需要的角度,如90度或130度等较大角度,也可以设定为5度、10度、15度、20度、25、30度等微调角度,使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及第二视屏22能由驾驶者于所述车辆10内通过所述方向角度触控键322来进行调整,以达到具有视野角度调整的效能。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90设于所述车辆10内(如图4所示),主要是设在驾驶座位旁,让所述驾驶者能轻易碰触到,而所述控制器90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来与所述电子后视镜20连接,且所述控制器90设有至少一方向操控键91(如图4及图5所示),其中所述方向操控键91为单一方向操控键、四方向操控键、八方向操控键、十六方向操控键的其中任一种具塑胶材质按键或是金属材质按键,而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以四方向操控键(如图5所示)来表示,但不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限,且所述方向操控键91除了可以配合方向来设定为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外,其中所述角度亦可以进行如5度、10度、15度、20度、25、30度等角度微调,使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及第二视屏22能由驾驶者于所述车辆10内通过所述方向操控键91来进行调整,以达到具有视野角度调整的效能。
而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主视角摄影镜头5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侧处(也就是原来传统后照镜的位置)(如图6所示),或是车前处(如传统后照镜架的延伸架体上)的其中任一位置皆可,而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具有范围为80度视角至100度视角的其中任一角度视角,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佳的视角为90度视角,且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能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51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如图4所示),使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50的影像信号画面51通过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一视屏21来显示。
另所述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广角摄影镜头6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侧处(也就是原来传统后照镜的位置) (如图6所示),或是车前处(如传统后照镜架的延伸架体上)的其中任一位置皆可,而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具有范围为110度视角至150度视角的其中任一角度视角,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佳的视角为130度视角,且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能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61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如图4所示),使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的影像信号画面61通过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来显示。
另所述上述的电子后视镜20与至少一倒车摄影镜头70连接(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中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装设于所述车辆10的车后处(如图6所示),且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传输一倒车影像信号画面,当所述电子后视镜20接收到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所传输的倒车影像信号画面时,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所显示画面主动由所述广角摄影镜头60的影像信号画面61切换成所述倒车摄影镜头70的倒车影像信号画面,使所述电子后视镜20的第二视屏22具有切换显示画面功能。
另外,不管是第一种实施方式或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皆可以设有一温度检测仪81(如图7所示)或是一数位视信录影机(DVR)82(如图8所示),其中所述数位视信录影机(DVR)82与所述车用区域网络(CAN BUS)12连接,以能将所述电子后视镜20、至少一主视角摄影镜头50、至少一广角摄影镜头60、至少一倒车摄影镜头70所摄录的影像或是画面来进行影像资料的储存。而所述电子后视镜20设有一孔洞23(如图1、图2及图4所示),以外露所述温度检测仪81来进行温度侦测,其中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检测仪81与所述控制显示平台30的触控显示屏31连接,以将温度侦测的数据传递至所述控制显示平台30的触控显示屏31内来显示所侦测的温度,另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检测仪81与所述电子后视镜20连接,以将温度侦测的数据传递至所述电子后视镜20内来显示所侦测的温度,使所述电子后视镜20具有温度检测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辆,所述车辆设有车用区域网络;
两个电子后视镜,所述电子后视镜装设于所述车辆上,所述电子后视镜显示出一第一视屏及一第二视屏;
以及一控制显示平台,所述控制显示平台设于所述车辆内,所述控制显示平台设有一触控显示屏,所述控制显示平台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来与所述电子后视镜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屏显示一视屏调整画面,以通过所述视屏调整画面来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的显示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屏的视屏调整画面内进一步设有至少一视窗及至少一方向角度触控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角度触控键进一步为单一方向角度触控键、四方向角度触控键、八方向角度触控键、十六方向角度触控键的其中任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进一步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与一车用人机界面控制器连接,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装设于所述车辆的外边的车侧处或是所述车辆的内部位于前挡风玻璃的侧柱的其中任一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主视角摄影镜头连接,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来显示,而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广角摄影镜头连接,所述广角摄影镜头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二视屏来显示,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倒车摄影镜头连接,所述倒车摄影镜头传输一倒车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二视屏来显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内进一步设有一温度检测仪,而电子后视镜设有一孔洞,以外露该温度检测仪,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一数位视信录影机连接,所述数位视信录影机用于储存影像资料。
7.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车辆,所述车辆设有车用区域网络;
两个电子后视镜,所述电子后视镜装设于所述车辆上,所述电子后视镜显示出一第一视屏及一第二视屏;以及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车辆内,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来与所述电子后视镜连接,所述控制器设有至少一方向操控键,以通过所述控制器的方向操控键来调整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及第二视屏的显示角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操控键进一步为单一方向操控键、四方向操控键、八方向操控键、十六方向操控键的其中任一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进一步通过所述车用区域网络与一车用人机界面控制器连接,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装设于所述车辆的外边的车侧处或是所述车辆的内部位于前挡风玻璃的侧柱的其中任一位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主视角摄影镜头连接,所述主视角摄影镜头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一视屏来显示,而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广角摄影镜头连接,所述广角摄影镜头传输一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二视屏来显示,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至少一倒车摄影镜头连接,所述倒车摄影镜头传输一倒车影像信号画面至所述电子后视镜的第二视屏来显示。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后视镜内进一步设有一温度检测仪,而电子后视镜设有一孔洞,以外露该温度检测仪,且电子后视镜进一步与一数位视信录影机连接,所述数位视信录影机用于储存影像资料。
CN202122376264.5U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59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6264.5U CN216359937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6264.5U CN216359937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9937U true CN216359937U (zh) 2022-04-22

Family

ID=8118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7626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359937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59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31678B2 (ja) 車両用周囲状況表示装置
US10116873B1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adjust the field of view displayed on an electronic mirror using real-time, physical cues from the driver in a vehicle
US7969294B2 (en) Onboard display device, onboard display system and vehicle
US7190259B2 (en) Surrounding surveillance apparatus and mobile body
EP2627538B1 (en) Dual-sided display for vehicle rear-viewing system
KR20020028853A (ko) 이동체용 주위 감시 장치
JP2005110207A (ja) カメラ装置及び車両周辺監視装置
JP5036891B2 (ja) 車両に搭載されるカメラ装置及び車両周辺監視装置
JP3753681B2 (ja) 監視システム
KR20020033816A (ko) 감시시스템
US12086308B2 (en) Vehicular driver assist system with adjustable display
KR20110080985A (ko) 차량용 다시점 룸미러
JP4274785B2 (ja) 運転支援画像生成装置
CN100352281C (zh) 车辆后视系统
CN212500139U (zh) 车载显示系统、流媒体内后视镜及车辆
JP2011189775A (ja) 車両の後側方確認装置
JP2010006129A (ja) 車両後方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車両後方情報表示方法
CN216359937U (zh) 一种电子后视镜控制系统
US11584299B2 (en) Driver-assisting system for an industrial vehicle
JP7166725B2 (ja)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および表示プログラム
TWM622519U (zh) 電子後視鏡控制系統
CN113051997A (zh) 用于监视车辆周围环境的设备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05088759A (ja) 幅寄せカメラ
JP7037896B2 (ja) 視認補助装置
JPH04243639A (ja) 車載視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