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54438U -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54438U
CN216354438U CN202122629084.3U CN202122629084U CN216354438U CN 216354438 U CN216354438 U CN 216354438U CN 202122629084 U CN202122629084 U CN 202122629084U CN 216354438 U CN216354438 U CN 2163544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module
battery pack
battery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290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占良
赵元淼
陈新伟
黄孝键
颜昱
但志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290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544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544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54438U/zh
Priority to JP2022554613A priority patent/JP7420962B2/ja
Priority to KR1020227030862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62472A/ko
Priority to PCT/CN2022/094652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162A1/zh
Priority to EP22760636.5A priority patent/EP4199188A4/en
Priority to US18/172,535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8282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3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88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9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 H02J7/00719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harg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non-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of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2The other DC source being a battery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first one, i.e. battery to battery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02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60L2240/545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21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having the same nominal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eversi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e.g. NTC, PTC or bimet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ells, e.g. by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9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charge maintenance, battery initiation or rejuven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35Electrical circuits used in resistive hea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19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3/002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by passing the current directly across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该电路包括: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并联的两个电池组的电芯温度,在所述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发出触发信号;第一开关模块,设置在第一电池组的充放电回路上,其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切断所述充放电回路,所述电池组包括所述第一电池组;激励模块,用于在所述充放电回路切断时,与两个所述电池组形成通路,并产生激励电流,使所述激励电流在两个所述电池组间往复流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Description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高的能量转换率,舒适的驾驶体验及温室气体的零排放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当新能源汽车处于低温环境时,需要对汽车内的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目前已有的方式主要通过电池连接加热装置,实现热传递,使电池加热,但这种方式加热能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旨在提供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获取并联的两个电池组的电芯温度,在所述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发出触发信号;
第一开关模块,设置在第一电池组的充放电回路上,其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切断所述充放电回路,所述电池组包括所述第一电池组;
激励模块,用于在所述充放电回路切断时,与两个所述电池组形成通路,并产生激励电流,使所述激励电流在两个所述电池组间往复流动。
如此设置,在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两个电池组之间存在电流流动,从而使电池组内部发热,实现自加热,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外部加热方式,加热能耗低,由此提供了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由于内部自加热的方式所需能耗较低,因此也减少了电池加热技术对充电时间和电池续航的影响。相同温度条件下,电池自加热的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提升了电池续航,充电时间更短,且不需要对电池组内部做改进,降低了成本,简单方便。
可选地,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
第一继电器,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极连接,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通过第一继电器的设置给出了第一开关模块的可选结构,帮助在电芯温度过低时,及时改变充放电回路的状态,为激励模块促进电池组自加热做准备。
可选地,所述激励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激励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激励模块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二极连接。
在这些示例中,通过第一继电器配合激励模块的连接结构,给出了并联的两个电池组如何从正常充放电切换为与激励模块形成通路,为激励模块促进电池组自加热提供了硬件基础。
可选地,所述激励模块包括储能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极连接的第一开关、与第二电池组的第一极连接的第二开关以及均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二极连接的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的公共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的公共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且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的导通时序与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的导通时序不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激励模块的结构组成,结合控制模块向四个开关的时序控制,使激励模块内部产生了振荡激励电流,结构简单,帮助电池组实现了自加热,热量损耗大幅减小,电池组加热效率高,且不需要改动电池组内部结构,兼容性好。
可选地,所述储能单元为电感或电容。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开关和所述第四开关为 MOS管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的一者。
可选地,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和所述激励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通过第一壳体的设置,能够避免内部电路受到外界干扰,利于电路集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加热控制系统,包括:
并联的两个电池组;
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自加热控制电路。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高压控制电路;所述高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接口、用电接口、充电接口和第二开关模块;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经所述第一接口与两个所述电池组的公共端连接,经所述用电接口接入用电装置,经充电接口接入充电装置;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用于在经所述用电接口接收到用电信号时,控制两个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用电装置之间形成放电回路;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用于在经所述充电接口接收到充电信号时,控制两个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形成充电回路;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充电回路和所述放电回路关断。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开关模块接收到的不同信号,即用电信号、充电信号或触发信号,借助开关控制,导通电池组与不同装置/模块之间的回路,实现高压用电切换。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池组包括串联的多个电芯以及串接在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维修开关。
由此可以手动切断电池组的高压主回路,实现另一电池组的独立工作,第一维修开关的设置能为维修人员提供安全保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组的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触发第一开关模块切断第一电池组的充放电回路,使激励模块与两个电池组之间形成通路。而激励模块在此时产生激励电流,使激励电流在电池组间往复流动。如此设置,在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两个电池组之间存在电流流动,从而使电池组发热,实现自加热,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外部加热方式,加热能耗低,由此提供了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加热控制电路的一种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加热控制电路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加热控制电路的另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加热控制系统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控制模块11、第一开关模块12、激励模块13、第一壳体14、第一电池组 21、第二电池组22、电芯23、第一维修开关24、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 K2、第三继电器K3、第四继电器K4、第五继电器K5、第六继电器K6、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第四开关Q4、储能单元L、预充组件 R、高压控制电路31、第二开关模块32、第一接口33、用电接口34、充电接口35、电流传感器36、第二维修开关37、第二壳体38、第一正向接口41、第二正向接口42、第一负向接口43、第二负向接口44、第三正向接口45、第四正向接口46、第三负向接口47、第四负向接口4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 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 (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新能源领域中,动力电池可作为用电装置(例如车辆、船舶或航天器等)的主要动力源,而储能电池可作为用电装置的充电来源,二者的重要性均不言而喻。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动力电池可为用电装置中的电池,储能电池可为充电装置中的电池。为了便于描述,在下文中,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均可统称为电池。
目前,市面上的电池多为可充电的蓄电池,最常见的是锂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等。但在电池充电时,其充电功率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温度过低的情况下,充电功率降低,甚至电池可能出现停止充电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电池加热技术。
相关技术通常是通过电池连接加热膜形成加热回路,而加热膜进一步贴附在电池包内部的电芯表面,通过加热回路运行,使加热膜产生热量热传递至电芯,从而实现电池加热。
但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使用加热膜贴附在电芯表面的加热技术,其实质是一种外部加热方案,这种外部加热方案的热传递过程存在损耗,进而使得电池加热速率慢,加热损耗较大。此外,由于加热损耗较大,使得电池电能大量消耗在自身加热上,因此外部加热方案还导致了电池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充电时间长、电池续航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通过在电池组的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触发第一开关模块切断第一电池组的充放电回路,使激励模块与两个电池组之间形成通路。而激励模块在此时产生激励电流,使激励电流在两个电池组间往复流动。
如此设置,在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两个电池组之间存在电流流动,从而使电池组内部发热,实现自加热,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外部加热方式,加热能耗低,由此提供了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由于内部自加热的方式所需能耗较低,因此也减少了电池加热技术对充电时间和电池续航的影响。相同温度条件下,电池自加热的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提升了电池续航,充电时间更短,且不需要对电池组内部做改进,降低了成本,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可以与电池连接后,设置在用电装置中。其中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
参看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自加热控制电路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1、第一开关模块12和激励模块13。
其中,控制模块11,可以用于获取并联的两个电池组的电芯温度,在所述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发出触发信号。
上述控制模块11可以是电池组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或者,在用电装置为车辆时,控制模块11还可以是电池组所在车辆的VCU(VehicleControl Unit,整车控制器)。控制模块11还可以是独立的控制芯片,该控制芯片可以与电池组内的BMS或温度传感器连接,通过对应连接的BMS或温度传感器获得电芯温度,本申请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上述控制模块11还可以由VCU和可以发送触发信号的控制单元,或者, BMS和控制单元共同组成,对应由VCU/BMS确定电芯温度是否低于阈值,在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向控制单元发送电信号,使控制单元发送触发信号给第一开关模块12。
上述阈值可以根据电池组中电芯的最佳充电功率所对应的温度范围确定,或者,上述阈值可以根据电芯无法执行充电操作的临界温度值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最佳充电功率对应的温度范围是[a,b],则阈值可以设置为a。
示例性的,临界温度值为c摄氏度,则阈值可以设置为c摄氏度,当然,阈值还可以是c上下浮动一定范围。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对于电芯温度以及电芯温度结合阈值的比较,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控制模块11以及相关硬件连接的结构实现设计,对于可能涉及的软件实现过程在本申请中没有变动,可以参考本领域现有技术进行设计。
可以是1个电池组的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发出触发信号;也可以是所有电池组的电芯温度均低于阈值,发出触发信号。
第一开关模块12,设置在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上,第一开关模块 12的控制端与控制模块11连接。第一开关模块12可以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关断,从而切断充放电回路,两个电池组包括上述第一电池组21。
激励模块13,可以用于在充放电回路切断时,与两个电池组形成通路,并产生激励电流,使激励电流在两个电池组间往复流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组的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触发第一开关模块12切断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使激励模块13与两个电池组之间形成通路。而激励模块13在此时产生激励电流,使激励电流在两个电池组间往复流动。如此设置,在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两个电池组之间存在电流流动,从而使电池组发热,实现自加热,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外部加热方式,加热能耗低,由此提供了一种加热能耗小的电池加热方式。
由于内部自加热的方式所需能耗较低,因此也减少了电池加热技术对充电时间和电池续航的影响。相同温度条件下,电池自加热的方案相比现有技术提升了电池续航,充电时间更短,且不需要对电池组内部做改进,降低了成本,简单方便。
具体来说,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模块12未接收到触发信号时,两个电池组可以共同作为动力电池向用电装置供电,或者,可以接收充电装置的充电信号进行充电。即两个电池组在电芯温度正常的情况下,与用电装置或充电装置形成回路,这条回路在电池充电或放电阶段是共用的,又称为充放电回路。
在第一开关模块12接收到控制模块11发送的触发信号时,表征电池组中电芯温度过低,需要对电池组加热。由此第一开关模块12关断,使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切断,使激励模块13从未接入回路转而与两个电池组形成通路。
而激励模块13在与两个电池组形成通路时,内部产生了激励电流,激励电流能够在两个电池组之间往复流动,由此使得电池组因内部电流流动,电芯自发热,形成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自加热现象。由于是内部电流流动所导致的电芯自发热现象,相比于使用加热膜的外部贴附加热方式,热量损耗大幅减小,且不需要改动电池组内部结构,电池组加热效率高,兼容性好。
请一并参看图1和图2,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电池组除第一电池组21以外,另一电池组为第二电池组22。基于前述结构,在一可选示例中,第一开关模块 12可以包括第一继电器K1。或者,第一开关模块12也可以为某些复合型开关,例如用多个MOS管并联组成。
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池组21的第一极连接,第一继电器K1 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控制端可以与控制模块11连接。
上述第一继电器K1可以为常闭继电器,其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继电器 K1的两个常闭触点,在未经控制端接收到信号时,保持常闭状态,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此时可以正常使用。
在经控制端接收到触发信号时,常闭触点打开,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状态转为打开状态,由此切断了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第一电池组21不能继续充电/放电,转而通过激励模块13进入自加热状态。
通过第一继电器K1的设置给出了第一开关模块12的可选结构,帮助在电芯23温度过低时,及时改变充放电回路的状态,为激励模块13促进电池组自加热做准备。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另一可选示例中,在设置了第一继电器K1的基础上,激励模块13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端连接,激励模块 13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端连接,激励模块13的第三端可以与第一电池组21的第二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图1至图3以第一电池组21的第一极和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均为正极,第二极均为负极进行示例说明,上述第一电池组21 的第一极和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也可以为负极,对应第二极为正极。
参看图2所示,第一继电器K1打开后,第一电池组21经第一电池组21 的正极、激励模块13的第一端、激励模块13的第三端至第一电池组21的负极形成通路,第二电池组22经第二电池组22的正极、激励模块13的第二端、激励模块13的第三端、第二电池组22与第一电池组21连接的负极公共端至第二电池组22的负极形成通路。
在这些示例中,通过第一继电器K1配合激励模块13的连接结构,给出了并联的两个电池组如何从正常充放电切换为与激励模块13形成通路,为激励模块13促进电池组自加热提供了硬件基础。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3,其中图3示出了自加热控制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激励模块13可以包括储能单元L、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和第四开关Q4。
第一开关Q1可以与第一电池组21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开关Q2可以与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连接,第三开关Q3可以与第一电池组21的第二极连接,第四开关Q4也可以与第一电池组21的第二极连接。
第一开关Q1和第三开关Q3的公共端,以及第二开关Q2和第四开关Q4 的公共端还可以与储能单元L连接。
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以及第四开关Q4的控制端均与控制模块11连接,且第一开关Q1和第四开关Q4的导通时序与第二开关Q2和第三开关Q3的导通时序不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单元L可以为电感,还可以为电容等储能元件。
上述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和第四开关Q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为MOS管,例如PMOS管,可以为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也可以为三极管,二极管的组合,或者其他集成开关芯片,只要能够实现本实施例的开关切换,为激励模块13与电池组间形成通路,实现电流激励即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关Q1、第四开关Q4和储能单元L连接于第一电池组21所在通路上,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和储能单元L连接于第二电池组22所在通路上。由于第一开关Q1、第四开关Q4与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 Q3的导通时序不同,第一开关Q1、第四开关Q4和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 Q3可以依据时序控制,周期性切换开关状态,即在第一周期内第一开关Q1 和第四开关Q4导通,第二开关Q2和第三开关Q3关断,在第二周期内第一开关Q1和第四开关Q4关断,第二开关Q2和第三开关Q3导通,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交替出现,进而使储能单元L不断充电放电,激励模块13与两个电池组的通路间的电流方向不断变化,电流在两个电池组之间往复流动,进而使得电池组内电芯自发热,由此实现了电池组在低温环境下的自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激励模块13的结构组成,结合控制模块11向四个开关的时序控制,使激励模块13内部产生了振荡激励电流,结构简单,帮助电池组实现了自加热,热量损耗大幅减小,电池组加热效率高,且不需要改动电池组内部结构,兼容性好。
请继续参看图1至图3,除上述结构外,在自加热控制电路的又一实施例中,该电路还包括第一壳体14,控制模块11、第一开关模块12和激励模块13 可以容置于第一壳体14。通过第一壳体14的设置,能够避免内部电路受到外界干扰,利于电路集成。
在此基础上,第一壳体14上还可以设置八个高压接口,图3中壳体左侧的四个接口可以方便与电池组连接,右侧的四个接口可以方便电池组正负极的接出,方便接入用电装置例如电机、空调等或充电装置例如充电桩。
其中,左侧的四个接口分别是第一正向接口41、第二正向接口42、第一负向接口43、第二负向接口44,对应连接第二电池组22的正极、第一电池组 21的正极、第一电池组21的负极、第二电池组22的负极。
右侧的四个接口分别是第三正向接口45、第四正向接口46、第三负向接口47、第四负向接口48。
在第一壳体14内部,第一正向接口41与第三正向接口45可以通过高压线束连接,第二正向接口42经过高压线束与第一继电器K1连接后,经第四正向接口46接出。
第一负向接口43则通过高压线束连接第三负向接口47,第二负向接口44 通过高压线束连接第四负向接口48。激励模块13的第三端可以连接第一负向接口43和第三负向接口47。
还需要说明的是,右侧的四个接口在两个电池组与激励模块13形成通路时,可以是第三正向接口45与第四正向接口46连接,第三负向接口47与第四负向接口48连接,同时右侧的四个接口均断开与用电装置和充电装置的连通,保证电池自加热时电池组不与外界高压连通。
通过第一壳体14以及接口的设置,使得电池组的接口和高压线束均是复用的,自加热控制电路能够快速接入电池组,同时不影响电池组的正常供电或放电,方便实现快速切换。
上文结合图1至3,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自加热控制电路。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加热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电池组以及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自加热控制电路,因此自加热控制系统具有上述自加热控制电路的全部有益效果。
请参看图4,基于上述结构,提出本申请自加热控制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每个电池组可以包括串联的多个电芯23以及串接在电芯 23之间的第一维修开关24。第一维修开关24可以放置在电池组的正极至电池组的负极之间的任意位置,由此可以手动切断电池组的高压主回路,实现另一电池组的独立工作,第一维修开关24的设置能为维修人员提供安全保护。
为了给电池组提供稳定的高压系统,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看图4,除上述结构外,系统还包括高压控制电路31。
高压控制电路31可以包括第二开关模块32、第一接口33、用电接口34 和充电接口35;其中,第二开关模块32,经第一接口33与两个电池组的公共端连接,经用电接口34接入用电装置图未示,经充电接口35接入充电装置图未示。
第二开关模块32,可以用于在经用电接口34接收到用电信号时,控制两个电池组与用电装置之间形成放电回路。
第二开关模块32,还可以用于在经充电接口35接收到充电信号时,控制两个电池组与充电装置之间形成充电回路。
第二开关模块32,还可以用于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控制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关断。
上述第二开关模块32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38内,第二壳体38上开设槽口,并安装有第一接口33、用电接口34和充电接口35。通过第二壳体38的容纳设计,方便实现高压控制回路的切换,保证用电安全。
其中,第一接口33可以有四个,四个第一接口33分别连接第三正向接口 45、第四正向接口46、第三负向接口47、第四负向接口48。用电接口34可以有两个,分别连接用电装置的正负极。充电接口35也可以有两个,分别连接直流充电装置的正负极。
还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第三正向接口45和第四正向接口46的两个第一接口33还可以通过高压线束在第二壳体38内部连接,使两个电池组的正极连接,形成电池组的正向公共端。电池组的负向公共端的形成亦是如此,在此不过多赘述。
高压控制电路31还可以包括两个电流传感器36,两个电流传感器36可以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池组21和第二电池组22的正向充放电回路上,由此实现高压下的电流检测,避免启动瞬间电流过大损坏回路中的器件。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开关模块32接收到的不同信号,即用电信号、充电信号或触发信号,借助开关控制,导通电池组与不同装置/模块之间的回路,实现高压用电切换。
请继续参考图4,上述第二开关模块32可以包括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第四继电器K4、第五继电器K5和第六继电器K6,其中第二继电器 K2还与预充组件R串联,该预充组件R例如可以为预充电阻,其串联所形成的支路与第三继电器K3并联。
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电池组的正向公共端,第二端通过用电接口34连接用电装置的正极。第四继电器K4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电池组的负向公共端,第二端通过用电接口34连接用电设备的负极。
第五继电器K5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电池组的正向公共端,第二端通过充电接口35连接直流充电装置的正极。第六继电器K6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电池组的负向公共端,第二端通过充电接口35连接直流充电装置的负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电池组向用电装置放电的初始阶段,第二继电器 K2和第四继电器K4导通,在导通一段时间后,第二继电器K2关断,第三继电器K3导通,由此通过预充电阻的串联设置,防止因瞬态电流过大损毁用电装置,提升用电安全。
除启动瞬间,第三继电器K3和第四继电器K4的导通/关断状态可以一致,通过调整第三继电器K3和第四继电器K4的通断可以决定放电回路是否导通。第五继电器K5和第六继电器K6的导通/关断状态也可以一致,通过调整第五继电器K5和第六继电器K6的通断可以决定充电回路是否导通。
此外,在电芯23温度低于阈值时,第二继电器K2至第六继电器K6均关断,使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均处于断开状态,保证在电池组自加热时,电池组不与外界高压连通。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高压控制电路31还包括第二维修开关37,该第二维修开关37与电池组的负向公共端连接,还与第四继电器K4以及第五继电器K5的公共端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维修开关24和第二维修开关37 均可以为手动维修开关。通过第二维修开关37的设置,方便高压系统出现故障时,断开第二维修开关37,为检修人员提供保护。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 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自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模块(11),用于获取并联的两个电池组的电芯温度,在所述电芯温度低于阈值时,发出触发信号;
第一开关模块(12),设置在第一电池组(21)的充放电回路上,其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11)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切断所述充放电回路,所述电池组包括所述第一电池组(21);
激励模块(13),用于在所述充放电回路切断时,与两个所述电池组形成通路,并产生激励电流,使所述激励电流在两个所述电池组间往复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还包括第二电池组(22);所述第一开关模块(12)包括:
第一继电器(K1),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21)的第一极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连接,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模块(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激励模块(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激励模块(13)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21)的第二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励模块(13)包括储能单元(L)、与所述第一电池组(21)的第一极连接的第一开关(Q1)、与所述第二电池组(22)的第一极连接的第二开关(Q2)以及均与所述第一电池组(21)的第二极连接的第三开关(Q3)和第四开关(Q4);
所述储能单元(L),与所述第一开关(Q1)和所述第三开关(Q3)的公共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Q2)和所述第四开关(Q4)的公共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Q1)、所述第二开关(Q2)、所述第三开关(Q3)以及所述第四开关(Q4)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块(11)连接,且所述第一开关(Q1)和所述第四开关(Q4)的导通时序与所述第二开关(Q2)和所述第三开关(Q3)的导通时序不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L)为电感或电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Q1)、所述第二开关(Q2)、所述第三开关(Q3)和所述第四开关(Q4)为MOS管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中的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第一壳体(14),所述控制模块(11)、所述第一开关模块(12)和所述激励模块(13)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4)内。
8.一种自加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并联的两个电池组;
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自加热控制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高压控制电路(31);所述高压控制电路(31)包括第一接口(33)、用电接口(34)、充电接口(35)和第二开关模块(32);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32),经所述第一接口(33)与两个所述电池组的公共端连接,经所述用电接口(34)接入用电装置,经充电接口(35)接入充电装置;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32),用于在经所述用电接口(34)接收到用电信号时,控制两个所述电池组与所述用电装置之间形成放电回路;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32),还用于在经所述充电接口(35)接收到充电信号时,控制两个所述电池组与所述充电装置之间形成充电回路;
所述第二开关模块(32),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控制所述充电回路和所述放电回路关断。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组包括串联的多个电芯(23)以及串接在所述电芯(23)之间的第一维修开关(24)。
CN202122629084.3U 2021-10-29 2021-10-29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Active CN2163544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9084.3U CN216354438U (zh) 2021-10-29 2021-10-29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JP2022554613A JP7420962B2 (ja) 2021-10-29 2022-05-24 自己加熱制御回路及びシステム
KR1020227030862A KR20230062472A (ko) 2021-10-29 2022-05-24 자가 가열 제어 회로 및 시스템
PCT/CN2022/094652 WO2023071162A1 (zh) 2021-10-29 2022-05-24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EP22760636.5A EP4199188A4 (en) 2021-10-29 2022-05-24 SELF-REGULATORY CONTROL CIRCUIT AND SYSTEM
US18/172,535 US20230198282A1 (en) 2021-10-29 2023-02-22 Self-heating control circuit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9084.3U CN216354438U (zh) 2021-10-29 2021-10-29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54438U true CN216354438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33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29084.3U Active CN216354438U (zh) 2021-10-29 2021-10-29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98282A1 (zh)
EP (1) EP4199188A4 (zh)
JP (1) JP7420962B2 (zh)
KR (1) KR20230062472A (zh)
CN (1) CN216354438U (zh)
WO (1) WO202307116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1953A (zh) * 2022-08-12 2022-10-25 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变换电路、方法及车辆
CN115939680A (zh) * 2022-08-26 2023-04-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系统、用电装置、电池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WO2023071162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WO2023226567A1 (zh) * 2022-05-27 2023-11-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充放电电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WO2024032318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组合、电池包、电动工具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31167B (zh) * 2023-05-08 2023-08-08 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液冷储能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0661A (en) * 1998-04-30 1999-11-23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Circulating current battery heater
DE102009001047A1 (de) * 2009-02-20 2010-08-26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wärmen von Speicherzellen
US8452490B2 (en) * 2009-12-14 2013-05-28 Control Solutions LLC Electronic circuit for charging and heating a battery
JP2013037785A (ja) * 2011-08-03 2013-02-21 Toyota Motor Corp 組電池の充放電制御装置及び充放電制御方法
JP5726705B2 (ja) * 2011-10-13 2015-06-03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組電池の昇温制御装置
JP6094493B2 (ja) * 2014-01-09 2017-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電池の昇温装置
CN110165334B (zh) * 2018-02-12 2020-07-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系统的加热方法、加热装置及电池系统
US11258288B2 (en) * 2019-02-11 2022-02-2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Circuit for inducing multi-directional current in a battery
CN212373187U (zh) * 2020-05-29 2021-01-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自加热装置和车辆
CN212587580U (zh) * 2020-05-29 2021-02-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能量处理装置和车辆
CN216354438U (zh) * 2021-10-29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1162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WO2023226567A1 (zh) * 2022-05-27 2023-11-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充放电电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WO2024032318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组合、电池包、电动工具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15241953A (zh) * 2022-08-12 2022-10-25 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变换电路、方法及车辆
CN115939680A (zh) * 2022-08-26 2023-04-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系统、用电装置、电池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1162A1 (zh) 2023-05-04
KR20230062472A (ko) 2023-05-09
EP4199188A1 (en) 2023-06-21
JP2023550861A (ja) 2023-12-06
US20230198282A1 (en) 2023-06-22
EP4199188A4 (en) 2023-06-21
JP7420962B2 (ja) 202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54438U (zh) 自加热控制电路和系统
US9889751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643506B2 (en) Portable backup charger
US9108521B2 (en) Battery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367875B1 (ko) 배터리 팩 연결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2738856B (zh) 电池电压控制装置
CN20363170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加热系统的控制电路
CN216389527U (zh) 电池加热系统、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US20150303726A1 (en) Hybrid battery
CN104300606A (zh) 一种多串电池保护系统
KR102644606B1 (ko) 충전 방법 및 전력 변환 장치
CN116001572A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池包管理方法
CN110112804A (zh) 一种锂电池和铅酸电池通用充电器
CN112311050A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65960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电池的加热保温系统
CN202218054U (zh) 一种具有双电池的移动终端
CN115832525A (zh) 一种加热系统、加热方法及装置、用电设备
CN105743188A (zh) 铅酸电池组保护系统
CN113162139A (zh) 一种适用于超低温启动的自动检测手持式启动装置
CN106816654B (zh) 用于保护电池包的系统和电池包保护方法
CN202832935U (zh) 一种汽车点火装置
WO2023029048A1 (zh) 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电路和动力装置
CN215870802U (zh) 一种电动工具锂电池状态检测、保护装置
CN221137987U (zh) 一种混合储能电源及车辆
CN202333776U (zh) 一种电动车锂电池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