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46784U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46784U
CN216346784U CN202122996225.5U CN202122996225U CN216346784U CN 216346784 U CN216346784 U CN 216346784U CN 202122996225 U CN202122996225 U CN 202122996225U CN 216346784 U CN216346784 U CN 216346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refrigerating
assembly
box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62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志尧
程超
彭杰林
田俊
魏留柱
李凯龙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962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46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46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46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箱体、制冷组件和风机组件,箱体限定出容纳腔并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制冷组件包括制冷箱和可蓄冷的制冷液,制冷液设置在制冷箱内,蓄冷后的制冷组件可拆卸地放置在容纳腔内,风机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风机组件转动以使得经过进风口进入到容纳腔内的空气与制冷箱换热后从出风口送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制冷箱内的制冷液与风机组件配合即可达到制冷目的,从而实现制冷效果,以减小制冷装置整体的结构零部件,从而使得本申请的制冷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体积小巧便于移动存放。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炎热的天气通常用空调器来调节室内温度,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但是传统空调器的用电量大且占用空间大,导致在使用空调器时会产生高昂的电费,降低用户体验;在不使用空调器时,空调器通常被闲置在室内并占用较大的空间,并且占用空间大的空调器需要安装且不便于移动,从而降低空调器的应用灵活性。同时,空调器还存在结构复杂等问题,进而导致空调器的生产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生产效率高、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且制冷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限定出容纳腔并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箱和可蓄冷的制冷液,所述制冷液设置在所述制冷箱内,蓄冷后的所述制冷组件可拆卸地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机组件转动以使得经过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腔内的空气与所述制冷箱换热后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在制冷箱内设置可蓄冷的制冷液,以降低制冷箱自身的温度,这样当风机组件转动并将与制冷箱换热后的空气从出风口送出后,即可达到对制冷装置所处空间进行制冷的效果,以调节制冷装置所处空间内的温度,满足用户需求,由此可知,本申请的制冷装置通过可蓄冷的制冷液与风机组件配合即可实现制冷效果,从而使得制冷装置的结构简单,并提高制冷装置的生产效率,相应地,也可减小制冷装置的占用空间,且本申请的制冷装置无需安装,可随意调节制冷装置的位置,从而提高制冷装置应用的灵活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箱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至少一部分空气流经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制冷箱换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正对设置,所述散热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分别与所述箱体和所述制冷箱配合以锁止所述制冷箱的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进风口或所述出风口设有格栅件,所述格栅件设有装配孔,所述制冷箱内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与所述装配孔活动配合以使得所述定位件可伸入或伸出所述定位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定位件与所述装配孔转动配合以伸入或伸出所述定位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箱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设有多个散热片,所述多个散热片沿所述散热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一端围绕出所述定位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制冷箱上设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口正对的第二进液口,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二进液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第二进液口时与所述第一进液口配合以封堵所述第一进液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箱体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设在所述本体部上;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本体部上封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制冷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盖体连接在所述制冷组件上以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制冷组件限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风机组件限定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定位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本体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盖体与提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组件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省去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省去部分结构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制冷装置;
100、箱体;
110、容纳腔;
120、本体部;
121、进风口;122、出风口;123、第一开口;124、第二开口;
125、第三固定孔;126、限位部;127、插扣;
130、格栅件;131、装配孔;
140、第二进液口;
150、底座;
151、第一限位槽;152、第二限位槽;
153、凸起部;154、插槽;155、第四固定孔;
160、盖体;161、第一固定孔;
170、提手;
200、制冷组件;
210、制冷箱;
211、散热通道;2111、进风端;2112、出风端;
212、散热片;213、定位孔;214、第一进液口;215、第二固定孔;
300、风机组件;
400、定位件;410、第一限位凸起;
500、封堵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1-附图1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0。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0包括:箱体100、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箱体100限定出容纳腔110,箱体100具有与容纳腔110连通的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
如图3和图4所示,制冷组件200包括制冷箱210和可蓄冷的制冷液,制冷液设置在制冷箱210内,蓄冷后的制冷组件200可拆卸地放置在容纳腔110内。
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组件300设置在容纳腔110内,风机组件300转动以使得经过进风口121进入到容纳腔110内的空气与制冷箱210换热后从出风口122送出。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0,通过在箱体100内限定出容纳腔110,容纳腔110主要起到避让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的作用,确保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均能设置在箱体100内,以避免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占用箱体100以外的空间,从而减小制冷装置1000的体积,确保制冷装置1000不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并提高制冷装置1000的美观度,且箱体100可起到保护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的作用,以延长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制冷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箱体100上设置与容纳腔110连通的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进风口121确保外部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21进入容纳腔110内,出风口122确保容纳腔110内的空气可通过出风口122排出至容纳腔110的外部,从而实现容纳腔110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连通。
通过设置可蓄冷的制冷液并将制冷液设置在制冷箱210内,可以理解为,制冷箱210用于盛放制冷液,这样将制冷箱210放置在容纳腔110内后,即可实现将制冷液放置在容纳腔110内,容纳腔110内的制冷液用于提供冷源,制冷液将冷量传递至制冷箱210以及容纳腔110内,以降低容纳腔110内的温度,这样在制冷装置1000工作的过程中,外部的常温空气经箱体100一侧的进风口121进入容纳腔110内,并在容纳腔110内与容纳腔110内的低温空气以及制冷箱210上的冷量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低温空气从出风口122排出至箱体100的外部,以达到对箱体100外部空气进行降温的目的,从而达到制冷效果,满足用户需求。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制冷箱210、可蓄冷的制冷液以及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即可实现制冷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传统空调器而言,本申请的制冷装置1000结构简单、节能省电且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将制冷组件200可拆卸地放置在容纳腔110内,这样当可蓄冷的制冷液需要蓄冷时,可将制冷组件200从容纳腔110内取出,方便对制冷液进行蓄冷,而当制冷液蓄冷完成后,还可将制冷组件200重新放置在容纳腔110内,便于通过制冷组件200实现制冷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制冷液可选用水,制冷箱210形成为水箱,当需要对制冷液进行蓄冷时,将制冷组件200从容纳腔110内取出并放置在冰箱内,利用冰箱将制冷箱210内的水冻成冰,从而达到蓄冷的效果,此时再将蓄冷后的制冷液连通制冷箱210一同放置在容纳腔110内作为冷源,同时上述设置还可降低制冷组件200的使用成本。
综上可知,本申请的制冷装置1000主要通过液冷方式进行制冷。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制冷液也可直接为冰块,将冰块直接放置在制冷箱210内也可作为冷源。
通过设置可转动的风机组件300,风机组件300、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配合,在风机组件300工作的过程中,风机组件300可加快空气的流通,确保外界的常温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21进入容纳腔110内,随后与容纳腔110内的低温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低温空气在风机组件300的作用下通过出风口122快速排出,从而保证空气通畅稳定的排出,达到制冷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设置风机组件300可加快空气的流动速度,确保箱体100外部的空气可快速进入容纳腔110内,同时保证在容纳腔110内换热后的空气可快速排出,以提升制冷效率,进而提升制冷效果,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用户体验,其中,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装置1000内部空气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而言,本申请的制冷装置1000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制冷,使得制冷装置1000的整体结构简单,从而减小制冷装置1000的体积以及占用空间,这样在使用制冷装置1000的过程中,用户即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化设置制冷装置1000的位置,提升制冷装置1000的位置灵活性,同时,制冷装置1000还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可选地,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可将箱体100制成内部中空的结构以在箱体100内形成容纳腔110,同时在箱体100的两个侧壁上开设贯穿侧壁的通孔,以形成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
可选地,如图8所示,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开设在箱体100的相对两个侧壁上,从而使得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相对设置,如此设置,在缩短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之间距离的同时,还可使得制冷箱210的大部分结构均能够参与换热,提高制冷效果;并且,上述设置可使得通风路径较为简单,可以降低通风风阻,提高通风效率,进而提高制冷效率。
可选地,制冷箱210形成内形成有盛放腔,盛放腔内用于盛放制冷液,从而实现将制冷液设置在制冷箱210内,便于后续通过制冷液进行制冷。
可选地,风机组件300可选用风扇,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以加快空气流通,提升制冷效果,同时,风扇成本低,可进一步降低制冷装置1000的生产成本。
有利地,风机组件300可选用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具有通风换气效果好、能耗低、噪音小、维护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将从进风口121进入的空气导入至离心风扇内,并通过离心风扇的排风口导出,实现将容纳腔110内的低温空气排出,达到制冷的目的。
可选地,风机组件300位于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之间并靠近出风口122设置,这样从进风口121进入至容纳腔110内的空气即可顺利朝向出风口122处流动,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换热并通过出风口122排出,以降低制冷装置1000所处空间内的温度,达到制冷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制冷箱210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211,至少一部分空气流经散热通道211与制冷箱210换热。也就是说,散热通道211贯穿制冷箱210设置,这样当外部的常温空气通过进风口121进入容纳腔110内时,常温空气可沿着散热通道2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并在流动的过程中与制冷箱210进行换热,散热通道211一方面可限定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进入制冷箱210内的空气可沿着既定方向进行流动;另一方面,散热通道211的设置可增加空气与制冷箱210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制冷箱210上的冷量能够快速地与常温空气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升制冷效果。
可选地,散热通道21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片212。制冷箱210内的制冷液会将自身的冷量同时传递至多个散热片212上,此时沿着散热通道2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的空气即可顺利与散热片212的冷量进行换热,且多个散热片212配合还可加速制冷箱210的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设于散热通道211内壁上的多个散热片212直接与散热通道211的内壁接触,也就是多个散热片212直接与制冷箱210接触,制冷箱210将冷量传递至散热片212上,便于后续通过散热片212与常温空气进行换热。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散热片212也可通过导热胶、导热结构件等零部件间接与制冷箱210接触,制冷箱210通过导热胶或导热结构件将自身冷量传递至多个散热片212上。
可选地,多个散热片212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散热片212之间形成气流间隙,气流间隙可增加多个散热片2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并保证从进风口121进入散热通道211内的空气可顺利穿过多个散热片212朝向出风口122的方向流动。
可选地,多个散热片212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通道211的延伸方向一致,确保空气能够充分接触散热片212以提升换热效率,同时,还可避免散热片212阻碍空气流通,从而使得从进风口121进入的空气可顺利沿着散热通道2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散热通道211的进风端2111与进风口121正对设置,散热通道211的出风端2112与出风口122正对设置。以减小进风端2111与进风口121之间的距离并相应减小出风端2112与出风口122之间的距离,这样从进风口121进入的常温空气即可直接通过散热通道211的进风端2111进入散热通道211内,进入散热通道211内的空气沿散热通道2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换热并朝向散热通道211的出风端2112流动,流至出风端2112的低温空气直接从出风口122排出,以达到制冷效果。
可选地,散热通道211的进风端2111和出风端2112相对设置,以适应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的设置位置,确保散热通道211的进风端2111能够正对进风口121设置,同时,保证散热通道211的出风端2112能够正对出风口122设置。且上述设置还可使散热通道211的布置能够充分利用制冷箱210的内部空间,便于形成一段长直(这里的直当作广义理解,不限于必须是直线,例如可以是近似直线的斜线或曲线等)的散热通道211,并确保制冷箱210的大部分结构均能够参与换热,进一步提升制冷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制冷装置1000还包括定位件400,定位件400分别与箱体100和制冷箱210配合以锁止制冷箱210的位置。定位件400用于限定制冷箱210的位置,也就是限定制冷组件200的位置,确保制冷组件200相对于箱体100位置稳定,从而使得制冷组件200能够稳定地连接在箱体100内部,这样进入箱体100内部的常温空气即可顺利与制冷组件200进行换热。
可选地,如图4所示,进风口121或出风口122设有格栅件130,格栅件130设有装配孔131,制冷箱210内设有定位孔213,定位件400与装配孔131活动配合以使得定位件400可伸入或伸出定位孔213。当定位件400伸入定位孔213内时,定位件400实现将制冷箱210定位在箱体100内;当定位件400伸出定位孔213内时,定位件400与定位孔213脱离配合,此时制冷箱210可顺利从箱体100内取出,从而实现制冷组件200与箱体100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取出制冷箱210对制冷箱210内的制冷液进行蓄冷,从而实现通过制冷组件200达到制冷目的。
也就是说,本申请主要通过定位件400实现制冷组件200与箱体100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均设有格栅件130,装配孔131设置在进风口121的格栅件130上,因风机组件300靠近出风口122设置且位于制冷箱210与出风口122之间,若将装配孔131设置在出风口122的格栅件130上,为了保证定位件400能伸入定位孔213内,势必要在风机组件300上开设避让定位件400的避让孔,如此设置,会增加制冷装置1000的制造难度,因此,本申请将装配孔131设置在进风口121的格栅件130上,以使得定位件400远离风机组件300设置,此时定位件400穿过箱体100可直接连接在制冷箱210上,无需在风机组件300上开孔,在降低制冷装置1000的制造难度的同时还可增加制冷箱210与箱体100的连接强度。
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当风机组件300靠近进风口121设置且位于制冷箱210与进风口121之间时,装配孔131可形成在出风口122的格栅件130上,以使得定位件400远离风机组件300设置,降低定位件400的定位难度。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定位件400也可形成在进风口121或出风口122处的任意一个格栅件130上,无需考虑风机组件300的设置位置,只需保证定位件400能够实现制冷组件200与箱体1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上设置格栅件130,呈格栅状的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可起到对空气进行过滤的作用,避免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如:毛发、织物等)进入箱体100的内部,以延长制冷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4所示,格栅件130包括多个,多个格栅件130连接在进风口121处且沿装配孔131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当多个格栅件130连接完成后,即可在多个格栅件130形成装配孔131,如此设置,就无需在箱体100上单独开设一个通孔以形成装配孔131,从而降低箱体100的制造难度。
可选地,定位件400与装配孔131转动配合以伸入或伸出定位孔213。也可以理解为,定位件400可相对于装配孔131转动,以配合连接在箱体100上,从而实现对制冷箱210的定位。
可选地,如图5所示,定位件40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410,装配孔131上内周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凸起410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凸起,当需要固定制冷箱210时,首先将定位件400通过装配孔131伸入定位孔213内,随后转动定位件400,实现将第一限位凸起410的远离散热通道211的一侧面抵接在第二限位凸起上,以实现将定位件400固定连接在箱体100上,此时因定位件400伸入定位孔213内,从而实现将制冷箱210锁止在箱体100内。
可选地,如图4所示,制冷箱210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211,散热通道211的内壁设有多个散热片212,多个散热片212沿散热通道21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散热片212的一端围绕出定位孔213。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创造性设置多个散热片212与散热通道211的相对位置关系,当多个散热片212装配完成后,即可在制冷箱210上形成定位孔213,如此设置,就无需在制冷箱210上单独开设一个通孔以形成定位孔213,从而降低制冷箱210的制造难度,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制冷箱210上设有第一进液口214。第一进液口214用于实现制冷箱210内部与外部的连通,确保外部的制冷液可顺利设置在制冷箱210内,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进液口214还方便更换制冷箱210内的制冷液,以保证制冷液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3所示,箱体100上设有与第一进液口214正对的第二进液口140。第一进液口214和第二进液口140配合,这样当制冷箱210设置在箱体100内时,也可实现朝向制冷箱210内输送制冷液,无需将制冷箱210从箱体100内取出,使得制冷液的添加更加方便、快速,从而保证制冷组件200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装置1000还包括封堵件500,封堵件500打开或封堵第二进液口140。当封堵件500打开第二进液口140时,第二进液口140可实现第一进液口214与外部流路的连通,一方面外部制冷液可通过第二进液口140、第一进液口214顺利导入至制冷箱210内,方便后续对制冷液进行蓄冷,另一方面可方便将制冷箱210内的制冷液排出,从而方便更换制冷液;当封堵件500封堵第二进液口140时,封堵件500可避免制冷箱210内的制冷液从第二进液口140处溢出,这样在制冷装置1000和制冷组件200移动的过程中即可有效避免制冷液的溢出,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同时还可避免制冷液的浪费,以节约制冷液的用量,从而降低制冷装置1000的使用成本。
可选地,封堵件500选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材料等,这样可使得封堵件500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量,当封堵件500封堵第二进液口140时,封堵件500可根据第二进液口140的形状进行变形以紧密贴合在第二进液口140的内周壁上,以提高封堵效果,避免制冷液从封堵件500和第二进液口140的连接处排出。
可选地,封堵件500封堵第二进液口140时与第一进液口214配合以封堵第一进液口214。也就是说,封堵件500用于同时封堵第一进液口214和第二进液口140,这样即可有效避免制冷液从第一进液口214溢出至箱体100与制冷箱210之间,确保制冷液能够有效设置在制冷箱21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箱体100包括本体部120、底座150和盖体160,本体部1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23和第二开口124。第一开口123和第二开口124配合使得本体部120形成开口结构,从而方便将制冷组件200以及风机组件300放置在箱体100内或从箱体100内取出,实现制冷组件200与箱体100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体部120限定出容纳腔110,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分别设在本体部120上。也就是说,箱体100的容纳腔110形成在本体部120内,将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分别设在本体部120上即可实现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与容纳腔110连通,从而实现容纳腔110内部空气与外部常温空气的换热。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7所示,底座150设在本体部120上封闭第一开口123。利于将箱体100形成封闭的结构,且底座150还可起到支撑设置在本体部120内的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的作用,以提高制冷组件200和风机组件300的位置稳定性,此外,底座150还可实现容纳腔110与外部的隔绝,确保容纳腔110内的空气只能沿既定方向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50还可起到支撑整个制冷装置1000的作用,这样在使用制冷装置1000的过程中,无需安装制冷装置1000,只需通过底座150将制冷装置1000支撑在桌面、地面或其他支撑面上即可,使得制冷装置1000的使用和移动更加方便。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本体部120和底座150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插扣127,本体部120和底座150的另一个上设置有插槽154,插扣127插接在插槽154内,以实现将底座150设置在本体部120上,用于封闭第一开口123。
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插扣127设置在本体部120上,插槽154设置在底座150上,当装配箱体100时,将插扣127插接在插槽154内以实现本体部120与底座150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8所示,本体部120具有第三固定孔125,底座150具有第四固定孔155(第四固定孔155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3或图14),本体部120和底座150通过穿设于第三固定孔125、第四固定孔155的第一紧固件实现连接。在本体部120和底座150具体装配的过程中,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三固定孔125、第四固定孔155,以实现将底座150连接在本体部120上,提高本体部120和底座150的连接强度,确保底座150能够稳定地连接在本体部120上,进而提高箱体10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上述所说的第一紧固件可以是螺钉,第三固定孔125、第四固定孔155分别形成为螺钉孔,螺钉与螺钉孔固定连接,以实现将底座150连接在本体部120上。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第一紧固件也可以是螺栓或螺柱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本体部120上还设置有限位部126,底座150上形成有与限位部126相配合的凸起部153,凸起部153限位在限位部126内,以实现对本体部120与底座150的预定位。
综上可知,本申请在底座150与本体部120装配的过程中,可首先将本体部120上的插扣127插接在底座150上的插槽154内,同时将底座150的凸起部153限位在本体部120的限位部126内,以实现对底座150和本体部120预定位,定位完成后,可使得第三固定孔125正对第四固定孔155设置,此时再利用第一紧固件穿设在第三固定孔125、第四固定孔155内,以实现第一紧固件与第三固定孔125、第四固定孔155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将底座150固定连接在本体部120上。
可选地,制冷组件200通过第二开口124设置在容纳腔110内。第二开口124用于避让制冷组件200,从而确保制冷组件200可设置在容纳腔110内,便于实现制冷组件200与容纳腔1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达到制冷的目的。
可选地,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以封闭第二开口124。盖体160一方面确保容纳腔110内部的空气不会通过第二开口124与外部空气连通,也就是实现容纳腔110与外部的隔绝,确保容纳腔110内的空气只能沿既定方向流出;另一方面,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还可起到保护制冷组件200的作用,以延长制冷组件2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盖体160具有第一固定孔161,制冷箱210具有与第一固定孔161相配合的第二固定孔215,盖体160和制冷箱210通过穿设于第一固定孔161、第二固定孔215的第二紧固件实现连接。在盖体160和制冷箱210具体装配的过程中,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固定孔161、第二固定孔215,以实现将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箱210上,也就是实现将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提高盖体160和制冷箱210的连接强度,确保盖体160能够稳定地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进而提高制冷装置10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上述所说的第二紧固件可以是螺钉,第一固定孔161、第二固定孔215分别形成为螺钉孔,螺钉与螺钉孔固定连接,以实现将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第二紧固件也可以是螺栓或螺柱等。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申请的制冷组件200可拆卸连接在容纳腔110内,容纳腔110形成在本体部120的内部,因此,将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并将制冷组件200设置在容纳腔110内时,即可实现利用盖体160封闭第二开口124,本申请的盖体160与本体部120不需要连接,这样在后续需要取出制冷组件200时,还可降低制冷组件200的取出难度。
可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盖体160上设置有提手170,盖体160固定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当需要将制冷组件200从箱体100内取出时,可通过提手170将制冷组件200更方便的取出,并且通过提手170还可方便将制冷组件200放置在箱体100内,同时,当制冷组件200安装到位需要移动制冷装置1000时,也可通过提手170提起制冷装置1000以移动制冷装置1000。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在盖体160上设置有提手170,可使得制冷组件200或制冷装置1000的移动更加方便。
可选地,提手170可通过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连接在盖体160,以增加提手170与盖体160的连接强度,确保通过提手170能顺利移动制冷组件200和制冷装置1000。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座150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51,制冷组件200限定在第一限位槽151内。第一限位槽151用于实现对制冷组件200的定位,这样当制冷组件200通过第二开口124设置在容纳腔110内时,制冷组件200首先限定在第一限位槽151内,随后再通过定位件400将制冷箱210连接在箱体100上,从而实现对制冷组件200的定位。
由此可知,本申请的制冷组件200在进行装配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底座150上的第一限位槽151实现预定位,以将制冷组件200定位在箱体100内,随后在通过定位件400将制冷组件200锁止在箱体100内,以此实现对制冷组件200的定位,以提高制冷组件200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底座150上还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52,风机组件300限定在第二限位槽152内。第二限位槽152用于实现对风机组件300的定位,以提高风机组件300的结构稳定性,确保风机组件300能够稳定地加快空气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装置1000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风机组件300通过第二限位槽152定位在底座150上,随后,本体部120连接在底座150上以将风机组件300限定在本体部120的内部,此时底座150和本体部120配合以限定风机组件300的位置,以进一步提高风机组件300的位置稳定性。其中,图13和图14均示出了制冷组件200限定在第一限位槽151内以及风机组件300限定在第二限位槽152内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10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中,本申请的制冷装置1000可定义为冷风机或节能环保空调。
如图3和图4所示,制冷装置1000包括箱体100、制冷组件200、风机组件300、定位件400和封堵件500。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箱体100包括本体部120、底座150和盖体160,本体部120内形成容纳腔110,本体部1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23和第二开口124以及相对设置的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22,底座150设在本体部120上封闭第一开口123,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当制冷组件200设置在容纳腔110内时,盖体160封闭第二开口124。
制冷组件200包括制冷箱210和制冷液,如图11所示,制冷箱210上设有第一进液口214,制冷液通过第一进液口214设置在制冷箱210内,制冷液可将自身的冷量传递至制冷箱210上,相应地,如图10所示,盖体160上设有与第一进液口214正对的第二进液口140,当盖体160连接在制冷组件200上时,制冷液可依次通过第二进液口140、第一进液口214输送至制冷箱210内。
封堵件500配合连接在第一进液口214和第二进液口140上,用于封堵或打开第一进液口214和第二进液口140。
如图12所示,制冷箱210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211,散热通道21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片212,多个散热片212沿散热通道21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散热片212的一端围绕出定位孔213,至少一部分空气流经散热通道211时与多个散热片212进行换热,其中,散热通道211的进风端2111与进风口121正对设置,散热通道211的出风端2112与出风口122正对设置。
如图8所示,进风口121设有格栅件130,格栅件130设有装配孔131,定位件400与装配孔131活动配合以使得定位件400伸入定位孔213内,从而实现将制冷箱210锁止在箱体100内。
如图7和图13所示,风机组件300连接在底座150上使得风机组件300位于容纳腔110内,风机组件300转动以使得经过进风口121进入到容纳腔110内的空气与制冷箱210换热后从出风口122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风机组件300的工作原理以及驱动过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限定出容纳腔并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箱和可蓄冷的制冷液,所述制冷液设置在所述制冷箱内,蓄冷后的所述制冷组件可拆卸地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机组件转动以使得经过所述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腔内的空气与所述制冷箱换热后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箱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至少一部分空气流经所述散热通道与所述制冷箱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正对设置,所述散热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正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分别与所述箱体和所述制冷箱配合以锁止所述制冷箱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或所述出风口设有格栅件,所述格栅件设有装配孔,所述制冷箱内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与所述装配孔活动配合以使得所述定位件可伸入或伸出所述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与所述装配孔转动配合以伸入或伸出所述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箱内设有贯穿其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内壁设有多个散热片,所述多个散热片沿所述散热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一端围绕出所述定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箱上设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箱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液口正对的第二进液口,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二进液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第二进液口时与所述第一进液口配合以封堵所述第一进液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设在所述本体部上;
底座和盖体,所述底座设在所述本体部上封闭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制冷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盖体连接在所述制冷组件上以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制冷组件限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风机组件限定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CN202122996225.5U 2021-11-30 2021-11-30 制冷装置 Active CN216346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6225.5U CN216346784U (zh) 2021-11-30 2021-11-30 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6225.5U CN216346784U (zh) 2021-11-30 2021-11-30 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46784U true CN216346784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57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6225.5U Active CN216346784U (zh) 2021-11-30 2021-11-30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46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4598B (zh) 一种冰箱
CN108548355B (zh) 风道集成模块及具有该风道集成模块的冰箱
CN108800732B (zh) 冷柜用内胆组件及卧式风冷冷柜
WO2012076511A2 (en) Refrigerator and air duct system for refrigerator compartment
CN106879233B (zh) 一种自带应急通风功能的空调机柜
CN110953802B (zh) 一种冰箱
CN216557832U (zh) 制冷设备
CN216346784U (zh) 制冷装置
KR100481896B1 (ko) 냉장고
CN216557833U (zh) 制冷设备
CN216557838U (zh)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2109156U (zh) 冰箱
CN108571849A (zh) 一种嵌入式冰箱
CN208588131U (zh) 一种嵌入式冰箱
CN219160710U (zh) 冰箱
CN218154981U (zh) 冰箱
CN218154982U (zh) 冰箱
CN214065393U (zh) 一种风冷冷柜
CN218846590U (zh) 冰箱
CN219037295U (zh) 冰箱
CN217464676U (zh) 空调器
CN220338783U (zh) 冰箱
CN218864618U (zh) 一种食物储存组件
CN220017802U (zh) 卧式冷柜
CN213747437U (zh) 卧式风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