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34331U -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 Google Patents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34331U
CN216334331U CN202122661373.1U CN202122661373U CN216334331U CN 216334331 U CN216334331 U CN 216334331U CN 202122661373 U CN202122661373 U CN 202122661373U CN 216334331 U CN216334331 U CN 216334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rbage
cover plate
recoverable
wal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13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强
鲁杨涛
解知润
戈江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ramay Kuibu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ramay Kuibu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ramay Kuibu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ramay Kuibu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13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34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34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34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se Recepta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箱技术领域,是一种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和第二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可实现对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收集,能满足垃圾分类投放需求,功能齐全,另外还可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次分类,便于可回收垃圾的后续回收。

Description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箱技术领域,是一种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背景技术
现有垃圾箱功能少,不能很好的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特别是对于可回收垃圾的收集,由于可回收垃圾种类繁多、性质不同,往往需要再次分类回收,而现有的可回收垃圾箱多为单投口单盖板式,不同种类的可回收物品混杂在一起,不便于后续的再次分类回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垃圾箱存在功能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和第二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铰接有其他垃圾投口盖板;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其他垃圾投口可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柔性防护罩,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柔性防护罩,柔性防护罩能于内盖板前侧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时展开。
上述其他垃圾投口可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防护板,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防护板,对应防护板位置的开口内壁上设有安置槽,防护板位于安置槽内且内盖板前侧能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
上述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可还包括用于驱动外盖板翻转的盖板驱动机构,盖板驱动机构包括顶推臂和驱动件,铰接轴上铰接连接有能相对外盖板转动的顶推臂,顶推臂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且顶推臂能于绕铰接轴向上翻转时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顶推臂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的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垃圾箱体内;顶推臂包括顶推杆、连杆、铰接轴套和配重,铰接轴套转动套装在铰接轴外侧,顶推杆一端和铰接轴套固定连接,顶推杆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连杆一端与铰接轴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杆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驱动件包括铰接在第一垃圾箱体内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连杆中部铰接连接在一起,顶推杆能于电动推杆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绕铰接轴向上翻转以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盖板驱动机构还包括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推杆、感应器和蓄电池均与控制器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连接。
上述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内可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垃圾箱体内部分隔成其他垃圾容纳腔和工具存放腔,其他垃圾投口和其他垃圾容纳腔连通,工具存放腔位于其他垃圾容纳腔的后部上方,第一隔板包括垃圾挡板部和连接板部,垃圾挡板部上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垃圾挡板部下端和连接板部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对应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其他垃圾容纳腔内设有顶部敞口的垃圾桶,垃圾挡板部位于垃圾桶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30厘米,对应垃圾桶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垃圾桶更换口,垃圾桶更换口处设有清理箱门,对应工具存放腔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
上述第一垃圾箱体可由第一前箱壁、第一后箱壁、第一上箱壁、第一下箱壁、第一左箱壁和第一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一前箱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竖板部、斜板部及上竖板部,斜板部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其他垃圾投口设置于斜板部上,垃圾桶更换口设置于下竖板部上,垃圾挡板部上端与斜板部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后箱壁固定连接在一起,对应工具腔位置的第一后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垃圾挡板部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连接板部呈水平设置,垃圾桶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15厘米,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第一后箱壁40厘米至65厘米。
上述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可均铰接连接在第二垃圾箱体内侧,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
上述第二垃圾箱体可为由第二前箱壁、第二后箱壁、第二上箱壁、第二下箱壁、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箱体,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于第二前箱壁的左上部,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设置于第二前箱壁的左下部,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右侧位置的第二前箱壁上设有进出箱门。
上述第二隔板可包括前固定板部和后旋转板部,前固定板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垃圾箱体内,后旋转板部前端和前固定板部后端铰接连接在一起,后旋转板部后端与第二后箱壁可拆卸安装在一起,对应前固定板部左侧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的挡板,挡板后端和第二下箱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板,挡板、竖板、前固定板和第二垃圾箱体的箱壁围成与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连通的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
上述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可均为矩形形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均为矩形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的宽度均为20厘米至50厘米。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功能齐全,其不仅能满足垃圾分类投放需求,可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次分类,便于可回收垃圾的后续回收,而且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并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保证垃圾箱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具有推广性好、使用安全便捷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内盖板抬起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的立体图。
附图4为附图1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2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垃圾箱体在外盖板抬起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1中沿C-C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附图1中沿D-D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在内盖板抬起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附图11的立体图。
附图13为附图10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附图11中沿A-A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第一垃圾箱体在外盖板抬起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附图1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其他垃圾投口,9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为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1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为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3为外盖板,14为内盖板,15为柔性防护罩,16为铰接轴,17为内环槽,18为顶推杆,19为连杆,20为配重,21为电动推杆,22为其他垃圾容纳腔,23为工具存放腔,24为垃圾挡板部,25为连接板部,26为清理箱门,28为第一后箱壁,29为第一上箱壁,30为第一下箱壁,33为下竖板部,34为斜板部,35为上竖板部,48为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9为第二前箱壁,50为第二后箱壁,51为第二上箱壁,52为第二下箱壁,53为进出箱门,54为水平支撑板,55为限位杆,56为加强杆,57为前固定板部,58为后旋转板部,59为竖板,60为挡板,61为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62为安置槽,63为单板,64为下挡边,65为上挡边,66为第一限位挡边,67为垃圾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一:如附图1-9所示,该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和第二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1,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铰接有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
本申请中,第一垃圾箱体用于收集其他垃圾,第二垃圾箱体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功能齐全,适用于现有国家垃圾分类要求,另外第二垃圾箱体中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由此可在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由此推动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左腔室中,而推动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右腔室中,投放可回收垃圾时,将塑料和金属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落入左腔室中,玻璃和废纸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落入右腔室中,塑料和金属混在一起后续两者很容易分离,玻璃和废纸混在一起后续两者也很容易分离,较塑料、金属、玻璃和废纸四者混在一起而言,本申请在垃圾投放时可按塑料和金属为一类、玻璃和废纸为另一类,提前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次分类,由此便于可回收物的后期分类回收,加快后期分类速度,由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由此当投入的垃圾体积较大时,可同时推开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此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相当于组合成一个大投口,由此可供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进入第二垃圾箱体内,然后向左或向右移动将垃圾投入到隔板左侧或右侧。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一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9所示,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包括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柔性防护罩15,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16,外盖板13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1处,外盖板13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1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13上方盖有内盖板14,内盖板14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14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柔性防护罩15,柔性防护罩15能于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展开。
于本实施例中,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前上方,现有垃圾箱投口盖板多为单板式,在直观上难以辨别垃圾箱内部是否装满,经常出现因垃圾箱内垃圾投满而顶起盖板的情况,从而导致垃圾箱内部气味外泄、垃圾外溢,影响周围环境,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柔性防护罩15,当需要投放垃圾时,只需抬起外盖板13打开其他垃圾投口1就可投放垃圾,而当第一垃圾箱体内垃圾投满后,垃圾会通过开口顶起内盖板14,然而由于柔性防护罩15的设置,内盖板14被顶起时柔性防护罩15展开,通过防护罩对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由此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垃圾经由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的开口外泄、外溢,保证了垃圾箱周围的环境,另外由于投放垃圾人员可直观的观察到内盖板14被顶起、折叠套展开的情况,由此可知该垃圾箱内部垃圾已经投满,从而将垃圾投向另外的垃圾箱,即可对垃圾投放人员起到提示作用,本申请结构设计巧妙,其不仅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而且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
进一步的,外盖板13和内盖板14均为矩形,外盖板13中部开设有矩形开口,开口后端延伸至外盖板13后端,柔性防护罩15为环绕在开口前侧周边、左侧周边和右侧周边的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后的“匚”字形柔性防护罩15。由此当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内盖板14和外盖板13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开口,“匚”字形柔性防护罩15可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很好的封挡。
进一步的,如附图4-7所示,开口内壁顶部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内环槽17,柔性防护罩15下端固定连接在内环槽17底壁上。内盖板14未被抬起时,柔性防护罩15位于内环槽17内,由此对柔性防护罩15起到保护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柔性防护罩15为风琴式防护罩。由此柔性防护罩15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来源广泛。
进一步的,柔性防护罩15外侧设有警示标识层。通过设置警示标示层便于人员更直观的观察到展开状态下的柔性防护罩15,于本实施例中,警示标识层可为涂覆在柔性防护罩15外侧的红色涂层。
如附图4-7所示,该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还包括用于驱动外盖板13翻转的盖板驱动机构,盖板驱动机构包括顶推臂和驱动件,铰接轴16上铰接连接有能相对外盖板13转动的顶推臂,顶推臂和外盖板13下表面相抵且顶推臂能于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时推动外盖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顶推臂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的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垃圾箱体内;顶推臂包括顶推杆18、连杆19、铰接轴16套和配重20,铰接轴16套转动套装在铰接轴16外侧,顶推杆18一端和铰接轴16套固定连接,顶推杆18和外盖板13下表面相抵,连杆19一端与铰接轴16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杆19另一端连接有配重20,驱动件包括铰接在第一垃圾箱体内的电动推杆21,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与连杆19中部铰接连接在一起,顶推杆18能于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以推动外盖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盖板驱动机构还包括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推杆21、感应器和蓄电池均与控制器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连接。
根据需求,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感应器可为雷达感应器,控制器为PLC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设置感应器由此当人员靠近垃圾箱时,感应器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伸出以抬起外盖板13打开垃圾投口,由此当人员远离垃圾箱时,感应器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缩回,外盖板13下降再次关闭垃圾投口,由此实现自动启闭垃圾投口的目的,通过设置太阳能电池板为盖板驱动机构的控制系统供电,由此节约了运行成本,通过驱动件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进而推动外盖板13绕铰接轴16向上翻转以实现自动打开垃圾投口的目的,另外由于顶推臂与外盖板13只是相抵而非固定连接,由此可直接手动抬起外盖板13以打开垃圾投口,通过设置配重20,由此在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动作时,避免了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单方向受力,使得电动推杆21的活塞杆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延长电动推杆21的使用寿命。
如附图1-7所示,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垃圾箱体内部分隔成其他垃圾容纳腔22和工具存放腔23,其他垃圾投口1和其他垃圾容纳腔22连通,工具存放腔23位于其他垃圾容纳腔22的后部上方,第一隔板包括垃圾挡板部24和连接板部25,垃圾挡板部24上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垃圾挡板部24下端和连接板部25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板部25后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对应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其他垃圾容纳腔22内设有顶部敞口的垃圾桶67,垃圾挡板部24位于垃圾桶67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30厘米,对应垃圾桶67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垃圾桶67更换口,垃圾桶67更换口处设有清理箱门26,对应工具存放腔23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
由于其他垃圾投口1位于垃圾桶67的前上方,垃圾挡板部24位于其他垃圾投口1的后方并位于垃圾桶67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30厘米,由此在垃圾挡板部24的阻挡作用下,从其他垃圾投口1投入的垃圾会先落至垃圾桶67前部空间内,在垃圾高出垃圾桶67前,在垃圾桶67内垃圾堆高过程中部分垃圾会滚落至垃圾桶67后部空间内,当垃圾高出垃圾桶67时,由于垃圾挡板部24的阻挡,高出垃圾桶67的垃圾都位于垃圾挡板部24的前方,位于峰顶的垃圾无法再滚落至垃圾桶67后部,由此保证垃圾桶67内后上部有剩余空间,在拉出垃圾桶67对垃圾进行清理时,被垃圾桶67更换口顶部箱壁阻挡的垃圾会滚落至垃圾桶67的后上部剩余空间内,由此能防止顶部垃圾被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阻挡而散落的情况发生,无需再花时间另外清理散落的垃圾,极大的提升了垃圾清理效率,而通过工具存放腔23的设置对垃圾桶67后部上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第一垃圾箱体的空间利用率,于本实施例中,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垃圾桶67顶部5厘米。
如附图1-7所示,第一垃圾箱体由第一前箱壁、第一后箱壁28、第一上箱壁29、第一下箱壁30、第一左箱壁和第一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一前箱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竖板部33、斜板部34及上竖板部35,斜板部34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其他垃圾投口1设置于斜板部34上,垃圾桶67更换口设置于下竖板部33上,垃圾挡板部24上端与斜板部34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部25后端和第一后箱壁28固定连接在一起,对应工具腔位置的第一后箱壁28上设有工具箱门;垃圾挡板部24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连接板部25呈水平设置,垃圾桶67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67顶部2厘米至15厘米,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第一后箱壁40厘米至65厘米。
垃圾挡板部24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由此对应垃圾挡板部24前方位置的垃圾桶67顶部可堆积更多的垃圾,由此可选择使用更大容量的垃圾桶67,增加了垃圾容量,于本实施例中,垃圾桶67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67顶部2厘米,垃圾挡板部24下端距离后箱壁60厘米。
如附图8、9所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上侧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上侧均铰接连接在第二垃圾箱体内侧,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由此推动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经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左腔室中,而推动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经由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投入的可回收垃圾会落至右腔室中,由此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初次分类,另外由于第二隔板低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由此当第二隔板左右两侧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空间投满时,位于第二隔板上方的第二垃圾箱体的内部空间仍能用来存放垃圾,从而增加了第二垃圾箱体的内部容积,而通过设置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由此便于清理第二垃圾箱体内的可回收垃圾。
如附图8、9所示,第二垃圾箱体为由第二前箱壁49、第二后箱壁50、第二上箱壁51、第二下箱壁52、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箱体,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位于第二前箱壁49的左上部,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设置于第二前箱壁49的左下部,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右侧位置的第二前箱壁49上设有进出箱门53。由此对应进出箱门53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相当于一个物品存放室,如此可在其内放置一些清洁工具。
进一步的,如附图9所示,对应进出箱门53位置的第二后箱壁50内侧设有物品放置架,物品放置架包括水平支撑板54、限位杆55和加强杆56,水平支撑板54后端铰接连接在第二后箱壁50上,水平支撑板54底部固定连接有竖直限位杆55,限位杆55和第二后箱壁50内侧相抵,限位杆55下端和水平支撑板5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由此水平支撑板54可用来放置工具。
如附图8所示,上述第二隔板可包括前固定板部57和后旋转板部58,前固定板部57固定安装在第二垃圾箱体内,后旋转板部58前端和前固定板部57后端铰接连接在一起,后旋转板部58后端与第二后箱壁50可拆卸安装在一起,对应前固定板部57左侧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下方的挡板60,挡板60后端和第二下箱壁52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板59,挡板60、竖板59、前固定板和第二垃圾箱体的箱壁围成与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48连通的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61。
通过挡板60和竖板59的设置将第二垃圾箱体内位于隔板左侧的空间分隔成独立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61和可回收垃圾存放腔,进一步增加了本装置的功能多样性、空间利用率,根据需求,对应第二后箱壁50上可设有门碰座,后旋转板部58后端可设有与门碰座相配合的门碰头,由此可将后旋转板部58后端定位安装到第二后箱壁50上,挡板60可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由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投入的可回收垃圾可沿挡板60滑落至位于隔板左侧、竖板59后侧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当要回收上述可回收垃圾时,可使后旋转板部58后端与第二后箱壁50分离,然后向前旋转后旋转板部58,由此回收人员就可经前固定板部57与第二后箱壁50之间的通道进入位于第二隔板左侧的空间内回收可回收垃圾。
如附图1、2、8、9所示,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均为矩形形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1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12均为矩形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的宽度均为20厘米至50厘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9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10的宽度均为30厘米,两者高度均为37厘米。
实施例二:如附图10-1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仅在于:其他垃圾投口1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1盖板包括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防护板,对应其他垃圾投口1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16,外盖板13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1处,外盖板13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1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13上方盖有内盖板14,内盖板14后侧铰接在铰接轴16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14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防护板,对应防护板位置的开口内壁上设有安置槽62,防护板位于安置槽62内且内盖板14前侧能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
通过设置外盖板13、内盖板14和防护板,当需要投放垃圾时,只需抬起外盖板13打开第一垃圾箱体上的其他垃圾投口1就可投放垃圾,而当第一垃圾箱体内垃圾投满后,垃圾会通过开口顶起内盖板14,然而由于防护板的设置,内盖板14被顶起时防护板能对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由此防止第一垃圾箱体内的气味、垃圾经由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的开口外泄、外溢,保证了垃圾箱周围的环境,另外由于投放垃圾人员可直观的观察到内盖板14被顶起、防护板高出安置槽62的情况,由此可知该垃圾箱内部垃圾已经投满,从而将垃圾投向另外的垃圾箱,即可对垃圾投放人员起到提示作用。本申请结构设计巧妙,其不仅能在垃圾箱内垃圾投满时起到提示作用,而且能防止垃圾箱内的气味外泄、垃圾外溢,且防护板便于制造、制造成本低。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二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0-16所示,防护板包括若干块由内至外依次套装在一起的单板63,位于最内侧的一块单板63其上端与内盖板14底面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两相邻的两块单板63中,位于内侧的一块单板63其底部外侧设有一条下挡边64,位于外侧的一块单板63其顶部内侧设有一条上挡边65,该下挡边64能于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上行与上挡边65相抵;位于最外侧的一块单板63其下端外侧设有一条第一限位挡边66,对应第一限位挡边66上方位置的安置槽62内壁上设有第二限位挡边,第一限位挡边66能于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上行与第二限位挡边相抵。当内盖板14相对外盖板13抬起的高度较高时,内盖板14与外盖板13之间形成的楔形开口的高度就越高,由此需要较高的防护板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封挡,然而为了便于垃圾投放防护板高度不能很高,由此就限制了内盖板14的抬起高度,而本申请中,防护板为由若干块单板63依次套装在一起的伸缩式防护板结构,防护板处于收缩状态时的总高度不是很高,完全可收缩在安置槽62内,而当内盖板14向上抬起时,一块块单板63伸出,防护板伸展开由此保证内盖板14能相对外盖板13抬起更高的高度,于本实施例中,防护板包括3块由内至外依次套装在一起的单板63。
如附图10-16所示,其他垃圾投口1为矩形投口,外盖板13和内盖板14均为矩形,外盖板13中部开设有矩形开口,开口后端延伸至外盖板13后端,单板63为环绕在开口前侧周边、左侧周边和右侧周边的上下贯通且开口朝后的“匚”字形板,单板63后端铰接连接在铰接轴16上,单板63的左右两侧板的高度由前至后逐渐降低。由此当内盖板14前侧相对外盖板13向上抬起时,内盖板14和外盖板13之间形成前大后小的楔形开口,“匚”字形防护板可对该楔形开口进行很好的封挡。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Claims (10)

1.一种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和第二垃圾箱体,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其他垃圾投口,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铰接有其他垃圾投口盖板;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置的垃圾箱本体上铰接有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左右并列设置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其他垃圾投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柔性防护罩,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柔性防护罩,柔性防护罩能于内盖板前侧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时展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其他垃圾投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他垃圾投口盖板包括外盖板、内盖板和防护板,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上设有铰接轴,外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并封盖在其他垃圾投口处,外盖板上设有与其他垃圾投口连通的上下贯通的开口,对应开口位置的外盖板上方盖有内盖板,内盖板后侧铰接在铰接轴上,对应开口周边位置的内盖板上设有环绕开口设置的防护板,对应防护板位置的开口内壁上设有安置槽,防护板位于安置槽内且内盖板前侧能相对外盖板向上抬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外盖板翻转的盖板驱动机构,盖板驱动机构包括顶推臂和驱动件,铰接轴上铰接连接有能相对外盖板转动的顶推臂,顶推臂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且顶推臂能于绕铰接轴向上翻转时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顶推臂上连接有用于驱动顶推臂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的驱动件,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垃圾箱体内;顶推臂包括顶推杆、连杆、铰接轴套和配重,铰接轴套转动套装在铰接轴外侧,顶推杆一端和铰接轴套固定连接,顶推杆和外盖板下表面相抵,连杆一端与铰接轴套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杆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驱动件包括铰接在第一垃圾箱体内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与连杆中部铰接连接在一起,顶推杆能于电动推杆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绕铰接轴向上翻转以推动外盖板绕铰接轴向上翻转;盖板驱动机构还包括感应器、控制器、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推杆、感应器和蓄电池均与控制器连接,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对应其他垃圾投口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垃圾箱体内部分隔成其他垃圾容纳腔和工具存放腔,其他垃圾投口和其他垃圾容纳腔连通,工具存放腔位于其他垃圾容纳腔的后部上方,第一隔板包括垃圾挡板部和连接板部,垃圾挡板部上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垃圾挡板部下端和连接板部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固定连接,对应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其他垃圾容纳腔内设有顶部敞口的垃圾桶,垃圾挡板部位于垃圾桶的中部上方,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30厘米,对应垃圾桶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垃圾桶更换口,垃圾桶更换口处设有清理箱门,对应工具存放腔位置的第一垃圾箱体的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第一垃圾箱体由第一前箱壁、第一后箱壁、第一上箱壁、第一下箱壁、第一左箱壁和第一右箱壁围合而成,第一前箱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下竖板部、斜板部及上竖板部,斜板部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倾斜设置,其他垃圾投口设置于斜板部上,垃圾桶更换口设置于下竖板部上,垃圾挡板部上端与斜板部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板部后端和第一后箱壁固定连接在一起,对应工具腔位置的第一后箱壁上设有工具箱门;垃圾挡板部呈由前至后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连接板部呈水平设置,垃圾桶更换口顶部高于垃圾桶顶部2厘米至15厘米,垃圾挡板部下端距离第一后箱壁40厘米至65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上侧均铰接连接在第二垃圾箱体内侧,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能于向第二垃圾箱体内翻转时开启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连接处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的第二垃圾箱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前侧设有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第二垃圾箱体为由第二前箱壁、第二后箱壁、第二上箱壁、第二下箱壁、第二左箱壁和第二右箱壁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箱体,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位于第二前箱壁的左上部,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设置于第二前箱壁的左下部,对应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右侧位置的第二前箱壁上设有进出箱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第二隔板包括前固定板部和后旋转板部,前固定板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垃圾箱体内,后旋转板部前端和前固定板部后端铰接连接在一起,后旋转板部后端与第二后箱壁可拆卸安装在一起,对应前固定板部左侧位置的第二垃圾箱体内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下方的挡板,挡板后端和第二下箱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竖板,挡板、竖板、前固定板和第二垃圾箱体的箱壁围成与可回收垃圾回收箱门连通的厨余垃圾回收桶放置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6或8或9所述的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其特征在于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均为矩形形状,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盖板均为矩形盖板;第一可回收垃圾投口和第二可回收垃圾投口的宽度均为20厘米至50厘米。
CN202122661373.1U 2021-11-02 2021-11-02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Active CN216334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1373.1U CN216334331U (zh) 2021-11-02 2021-11-02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1373.1U CN216334331U (zh) 2021-11-02 2021-11-02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34331U true CN216334331U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33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1373.1U Active CN216334331U (zh) 2021-11-02 2021-11-02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34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94582A (en) Waste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system
CN108190318A (zh) 一种市政园林用双腔隐藏式垃圾桶
KR101871260B1 (ko) 다목적 쓰레기 수거차량
CN216334331U (zh) 垃圾分类用组合式垃圾箱
CN216188021U (zh) 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
CN210213580U (zh) 一种大容量分类垃圾收集箱
CN113895814A (zh) 组合式地面分类垃圾箱
CN216188018U (zh) 组合式垃圾箱
CN216334332U (zh) 垃圾投口盖板及垃圾箱
CN206984864U (zh) 一种地埋式垃圾分离收集装置
CN216188020U (zh) 垃圾投放口盖板及垃圾箱
CN114056792A (zh) 垃圾投口盖板及垃圾箱
CN212150187U (zh) 一种垃圾分类收集亭
CN210593602U (zh) 一种防臭型城市垃圾桶
CN114834801A (zh) 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屋
CN112110110A (zh) 一种新型智能无臭垃圾房
CN216334330U (zh) 组合式多功能垃圾箱
CN217295785U (zh) 并联双投口垃圾箱
CN113895815A (zh) 多功能垃圾箱
CN216188019U (zh) 自驱动垃圾投口盖板及垃圾箱
CN113895813A (zh) 垃圾投放口盖板及垃圾箱
CN216334329U (zh) 分类垃圾箱
CN215827579U (zh) 一种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
CN208102991U (zh) 一种市政园林用双腔隐藏式垃圾桶
CN213110983U (zh) 一种桌面垃圾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