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1912U - 电池壳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壳和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11912U CN216311912U CN202120932740.4U CN202120932740U CN216311912U CN 216311912 U CN216311912 U CN 216311912U CN 202120932740 U CN202120932740 U CN 202120932740U CN 216311912 U CN216311912 U CN 2163119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 contact layer
- layer
- welding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池壳和电池,其中,将电池壳分为底壳和封盖,并将封盖分为外接触层、绝缘层和内接触层,其中,外接触层的电极接触部会穿过绝缘层和内接触层以与电芯的一极电导通,电芯的另一极会与底壳电导通,而内接触层与底壳焊接后可实现对电芯的封装,由于内接触层与外接触层通过绝缘层绝缘,因此底壳也会与外接触层绝缘,从而可防止电芯的两个电极相互导通短路;由于封盖的内接触层与外接触层已预先绝缘,因此在将封盖封装底壳时,只需焊接内接触层与底壳即可,无需再设置绝缘膜,由此可简化电池的封装过程,提高封装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壳和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纽扣电池,其电池壳由正极壳体和负极壳体拼接形成,正极壳体和负极壳体之间需要绝缘以避免纽扣电池短路;相关技术通过在正极壳体和负极壳体之间设置绝缘膜来实现绝缘,并将正极壳体与负极壳体焊接固定,在加工过程中,绝缘膜的设置难度较大,导致纽扣电池的加工难度较大,降低了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池壳,用于纽扣电池,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电池加工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壳包括杯形的底壳和用于密封所述底壳的开口的封盖;
所述底壳包括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底壁和环形的侧壁;
所述封盖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接触层、绝缘层和内接触层;
所述外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1小于所述内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2;
所述外接触层包括电极接触部和导电粘接部;
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粘接部、绝缘保护部和绝缘开孔部;
所述内接触层包括焊接部、焊接粘接部和焊接开孔部;
所述侧壁靠近开口处设置有焊接支撑部;
所述电极接触部通过所述绝缘开孔部和焊接开孔部朝所述电池壳内部凹设,用于与电芯的其中一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外接触层与所述电芯形成电导通,所述电极接触部的直径D3小于等于所述内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2的一半;
所述绝缘保护部填充所述电极接触部与绝缘开孔部、焊接开孔部之间的缝隙,用于增强对所述绝缘粘接部的保护;
所述导电粘接部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强度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电池壳内部;
所述焊接部用于与所述焊接支撑部焊接连接,以使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完成密封;
所述焊接粘接部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强度、减小所述绝缘粘接部与所述电池壳内部直接接触面积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所述电池壳内部;
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密封之前,所述绝缘粘接部与所述导电粘接部、所述焊接粘接部进行无缝粘接。
可选地,所述绝缘粘接部由在大于等于100℃时热收缩率为6%以下的绝缘防电解液腐蚀的材料融化后,与所述导电粘接部、所述焊接粘接部进行无缝粘接。
可选地,所述绝缘粘接部的厚度d4为0.01mm-2.5mm;和/或,所述绝缘粘接部与所述电池壳内部接触面积S0满足π*D3*D3*1/4<=S0<=π*D2*D2 *1/8。
可选地,所述外接触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外接触层的厚度d5为 0.1mm-0.25mm;和/或,所述内接触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内接触层的厚度 d6为0.1mm-0.25mm。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PP、PFA、PVDF、PTFE、ETFE和PVC 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绝缘粘接部在冷却常温下与所述导电粘接部、所述焊接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大于等于1.0N每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5.0N/平方毫米。
可选地,所述绝缘粘接部的面积S1与所述绝缘层的面积S2满足 S1/S2>=0.6;和/或,所述绝缘粘接部的面积S1与所述外接触层的面积S3满足S1/S3>=0.5。
可选地,所述导电粘接部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的第一表层设置有第一粘接增强层,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和/或,所述焊接粘接部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的第二表层设置有第二粘接增强层,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
可选地,所述侧壁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凸出所述焊接支撑部并向外延伸一定高度h,所述延伸高度h满足大于等于所述绝缘粘接部的厚度 d4和所述外接触层的厚度d5之和。
可选地,所述电池壳还包括保护件,所述保护件由在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密封之后设置在所述延伸部、所述焊接部、所述绝缘粘接部和所述外接触层的外边缘之间的空隙填充液体胶在常温下固化形成。
可选地,所述绝缘保护部设置有增强单元,所述增强单元分别向所述电池壳的中心和边缘延展,用于增强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内接触层的紧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包括电芯和如上所述的电池壳,所述电芯的其中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外接触层电连接,另外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内接触层和/或底壳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电池壳分为底壳和封盖,并将封盖分为外接触层、绝缘层和内接触层,其中,外接触层的电极接触部会穿过绝缘层和内接触层以与电芯的一极电导通,电芯的另一极会与底壳电导通,而内接触层与底壳焊接后可实现对电芯的封装,由于内接触层与外接触层通过绝缘层绝缘,因此底壳也会与外接触层绝缘,从而可防止电芯的两个电极相互导通短路;由于封盖的内接触层与外接触层已预先绝缘,因此在将封盖封装底壳时,只需焊接内接触层与底壳即可,无需再设置绝缘膜,由此可简化电池的封装过程,提高封装效率;此外,将绝缘粘接部与电池壳内部的接触面积S0限定为π*D3*D3 *1/4<=S0<=π*D2*D2*1/8,可减少绝缘粘接部暴露于电解液中的面积,从而减轻电解液对绝缘层的腐蚀,以保证绝缘层对外接触层和内接触层的粘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壳一实施例的剖面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壳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封盖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壳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底壳 | 20 | 封盖 | 11 | 底壁 |
12 | 侧壁 | 21 | 外接触层 | 22 | 绝缘层 |
23 | 内接触层 | 211 | 电极接触部 | 212 | 导电粘接部 |
221 | 绝缘粘接部 | 222 | 绝缘保护部 | 223 | 绝缘开孔部 |
231 | 焊接部 | 232 | 焊接粘接部 | 233 | 焊接开孔部 |
121 | 焊接支撑部 | 213 | 第一粘接增强层 | 234 | 第二粘接增强层 |
122 | 延伸部 | 30 | 保护件 | 224 | 增强单元 |
225 | 第一粘接层 | 226 | 防导通层 | 227 | 第二粘接层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 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壳,用于纽扣电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该电池壳包括杯形的底壳 10和用于密封所述底壳10的开口的封盖20;所述底壳10包括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底壁11和环形的侧壁12;所述封盖20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接触层21、绝缘层22和内接触层23;所述外接触层21的最大外径D1小于所述内接触层23的最大外径D2;所述外接触层21包括电极接触部211和导电粘接部212;所述绝缘层22包括绝缘粘接部221、绝缘保护部222和绝缘开孔部223;所述内接触层23包括焊接部231、焊接粘接部232和焊接开孔部233;所述侧壁12靠近开口处设置有焊接支撑部121;所述电极接触部211通过所述绝缘开孔部223和焊接开孔部233朝所述电池壳内部凹设,用于与电芯的其中一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外接触层21与所述电芯形成电导通,所述电极接触部211 的直径D3小于等于所述内接触层23的最大外径D2的一半;所述绝缘保护部222填充所述电极接触部231与绝缘开孔部223、焊接开孔部233之间的缝隙,用于增强对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保护;所述导电粘接部212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20强度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电池壳内部;所述焊接部231用于与所述焊接支撑部121焊接连接,以使所述封盖20与所述底壳10完成密封;所述焊接粘接部232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20强度、减小所述绝缘粘接部221与所述电池壳内部直接接触面积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所述电池壳内部;
所述封盖20与所述底壳10密封之前,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由在大于等于100℃时热收缩率为6%以下的绝缘防电解液腐蚀的材料融化后,与所述导电粘接部212、所述焊接粘接部232进行无缝粘接,且在冷却常温下与所述导电粘接部212、所述焊接粘接部232之间的粘接强度大于等于1.0N每平方毫米,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d4为0.01mm-2.5mm,所述绝缘粘接部221 与所述电池壳内部接触面积S0满足π*D3*D3*1/4<=S0<=π*D2*D2*1/8。具体的举例说明,d4可以为0.01mm、0.05mm、0.1mm、0.15mm、0.2mm、0. 25mm、0.3mm、0.35mm、0.5mm、1.0mm、1.2mm、1.4mm、1.6mm、 1.8mm、2.0mm、2.5mm具体设计,对于小型的扣式电池,优选的选择厚度 d4为0.15mm-0.25mm,应该理解为具体的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可以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具体设计,优选的,绝缘粘接部221与绝缘层22为一体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电池壳与传统的相比,密封采用焊接,这样很好的提高了密封性和稳定性,而不是依靠壳体之间的物理受力挤压进行密封,并且由于封盖20是提前做好的,通过绝缘粘接部221来进行绝缘,可以提高绝缘性,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进一步,本申请的电池壳的封盖20采用了三层结构,其结构的稳定性和牢靠性加强,由于绝缘粘接部221处于两层不锈钢之间,其防水和防电解液腐蚀的性质都很强,绝缘粘接部221与电池壳外部接触面积很少,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的水分进入到电池壳内,同时在接触面积小的同时,绝缘粘接部221电池壳外部与电池壳内的路径长度比较长,这样进一步的避免了外界的水分等对电池壳内部电芯和电解液的影响;同理,对于电池壳内部来说,绝缘粘接部221仅仅内部边缘可与电池壳内的电解液接触,能有效的减少电解液与绝缘粘接部221的接触面积,能有效的对绝缘粘接部221进行保护,避免电解液对绝缘粘接部221的软化、腐蚀等影响,有效的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绝缘粘接部221 从电池壳内部到电池壳外界的路径也较长,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底壳10可采用不锈钢板制成,底壳10的开口朝上,用以容纳电芯和电解液;其中,底壁11和侧壁12可一体注塑成型,也可焊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制。封盖20的外接触层21和内接触层23可采用不锈钢板连接,其中,外接触层21用以与电芯的其中一电极连接,内接触层23通过连接于底壳10来与电芯的另一电极连接。由于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之间具有绝缘层22,因此,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相互绝缘,从而使底壳10和封盖20可相互绝缘,以防止电芯的两个电极相互导通,由此,既可使封盖20和底壳10 的底壁11分别形成电池的两个输出电极,又可避免两个输出电极相互导通而短路。与现有技术相比,目前扣式电池的壳体采用上下壳体配合,中间为塑料绝缘圈,对于电池壳体侧壁而言,其具有三层结构,而本申请的电池壳侧壁12仅仅可以为一层,相同大小壳体的情况下,本申请的电池壳提高了内部可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整个电池的容量。
焊接部231即内接触层23用于与焊接支撑部121焊接的位置,焊接部231 设于内接触层23的周壁。外接触层21的最大外径D1小于内接触层23的最大外径D2,即焊接部231会沿径向凸出于外接触层21的周壁,以使外接触层21的周壁与焊接支撑部121之间形成间距,避免外接触层21与侧壁12接触。焊接开孔部233即内接触层23开孔的位置,焊接粘接部232用于与绝缘层22粘接。其中,焊接部231与侧壁12焊接,既可实现封盖20与底壳10 的相互固定,又可实现内接触层23与侧壁12的电导通。绝缘层22的绝缘开孔部223与内接触层23的焊接开孔部233对应,从而外接触层21的电极接触部211可通过绝缘开孔部223和焊接开孔部233朝电池壳内部凹设。绝缘开孔部223和焊接开孔部233可开设于封盖20的中部,以使电极接触部211 能与侧壁12各个位置均保持足够的间距。
电极接触部211朝电池壳内部凹设时会穿过绝缘开孔部223和焊接开孔部233,以缩短与电芯的间距,从而使电芯的电极更容易与电极接触部211接触,并使该电极更容易避位内接触层23。绝缘粘接部22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导电粘接部212和焊接粘接部232粘固,以实现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 的绝缘连接。内接触层23与侧壁12焊接密封,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 通过绝缘层22无缝粘接,可实现封盖20对底壳10的封闭。其中,在焊接内接触层23与侧壁12时,内接触层23与外接触层21已预先实现绝缘连接,因此无需再另外设置绝缘膜。
绝缘粘接部221采用具有绝缘性能和防电解液腐蚀的材料制成,其在大于等于100℃时的热收缩率为6%以下,热收缩率是指热塑性材料因其固有的热膨胀率而产生的体积变化,也就是说,在温度大于等于100℃时,绝缘粘接部221的体积变化量不超过原体积的6%,由此可使绝缘粘接部221充分融化后与内接触层23和外接触层21充分连接,以保证粘接效果。绝缘粘接部221 在冷却常温下与导电粘接部212、所述焊接粘接部232之间的粘接强度大于等于1.0N每平方毫米,可保证绝缘粘接部221与内接触层23和外接触层21的粘接稳定性;具体地,所述绝缘粘接部221在冷却常温下与所述导电粘接部 212、所述焊接粘接部232之间的粘接强度小于等于5.0N/平方毫米,以防止封盖20内部应力过高,从而可避免在后续的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封盖20因内部作用力而破损。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d4设置为0.01mm-2.5mm,使得绝缘粘接部221能稳定承受温度或外部作用力的变化,以提高绝缘粘接部221 的粘固稳定性,同时能合理控制封盖20的整体厚度尺寸。
电极接触部211穿过绝缘开孔部223和焊接开孔部233后,其周壁与焊接开孔部233之间会形成环形间隙,绝缘保护部222呈环形设置并填充于该间隙,以遮挡住绝缘粘接部221与焊接粘接部232的边缘连接处,防止电解液腐蚀,从而保证绝缘粘接部221与焊接粘接部232的粘接稳定性。而绝缘开孔部223的孔壁可以延伸至与电极接触部211的周壁连接,其凸出焊接开孔部233的部分会暴露于电解液中,该凸出部分的面积也就是绝缘粘接部221与电池壳内部的接触面积。
所述绝缘粘接部221与所述电池壳内部接触面积S0满足π*D3*D3 *1/4<=S0<=π*D2*D2*1/8;其中,π*D3*D3*1/4是电极接触部211的面积,π*D2*D2*1/8是内接触层23面积的一半;由此,既可减少绝缘粘接部221 暴露于电解液中的面积,以减少电解液对绝缘粘接部221的腐蚀损坏,又可保证绝缘粘接部221与导电粘接部212的粘接面积,以保证粘接强度,同时还能保证电极接触部211的面积,以使电芯的电极与电极接触部211有足够的焊接面积。
本实用新型将电池壳分为底壳10和封盖20,并将封盖20分为外接触层 21、绝缘层22和内接触层23,其中,外接触层21的电极接触部211会穿过绝缘层22和内接触层23以与电芯的一极电导通,电芯的另一极会与底壳10 电导通,而内接触层23与底壳10焊接后可实现对电芯的封装,由于内接触层23与外接触层21通过绝缘层22绝缘,因此底壳10也会与外接触层21绝缘,从而可防止电芯的两个电极相互导通短路;由于封盖20的内接触层23 与外接触层21已预先绝缘,因此在将封盖20封装底壳10时,只需焊接内接触层23与底壳10即可,无需再设置绝缘膜,由此可简化电池的封装过程,提高封装效率;此外,将绝缘粘接部221与电池壳内部的接触面积S0限定为π*D3*D3*1/4<=S0<=π*D2*D2*1/8,可减少绝缘粘接部221暴露于电解液中的面积,从而减轻电解液对绝缘层22的腐蚀,以保证绝缘层22对外接触层21和内接触层23的粘接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外接触层21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外接触层21的厚度d5 为0.1mm-0.25mm;和/或,所述内接触层23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内接触层 23的厚度d6为0.1mm-0.25mm。具体的举例说明,d5和d6可以为0.1mm、 0.15mm、0.2mm、0.25mm、0.3mm、0.35mm、0.5mm、1.0mm、1.2mm、 1.4mm、1.6mm、1.8mm、2.0mm、2.5mm具体设计。不锈钢可为304不锈钢,含有较高的镍且在室温下呈奥氏体单相组织,具有较高的耐蚀性,较好的冷作成型和焊接性,在低温、室温及高温下均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将外接触层21和内接触层23设置为SUS304,可保证封盖20在加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作为电池壳体使用时的化学稳定性。
将外接触层21的厚度d5和内接触层23的厚度d6设置为0.1mm-0.25mm,既可使外接触层21和内接触层23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又可合理控制封盖 20的整体厚度尺寸。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绝缘层22的材质为PP(聚丙烯)、 PFA(少量全氟丙基全氟乙烯基醚与聚四氟乙烯的共聚物)、PVDF(聚偏氟乙烯)、PTFE(聚四氟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PVC(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面积S1与所述绝缘层22的面积 S2满足S1/S2>=0.6;和/或,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面积S1与所述外接触层 21的面积S3满足S1/S3>=0.5,由此,可有效保证绝缘层22与外接触层21 的粘接面积,提高绝缘层22与外接触层21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还能合理控制绝缘开孔部223的大小,以有效控制电极接触部211的面积,提高外接触层21的面积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导电粘接部212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第一表层设置有第一粘接增强层213,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 之间的粘接强度;和/或,所述焊接粘接部232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第二表层设置有第二粘接增强层234,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之间的粘接强度。第一粘接增强层213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可增大与绝缘粘接部221的连接面积,以加强粘接强度即可。举例而言,第一粘接增强层 213可设置为凸起。第二粘接增强层234的具体形式和作用可参考第一粘接增强层2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接增强层213与第二粘接增强层234可隔着绝缘层22间接配合,以进一步提高外接触层21、绝缘层22和内接触层23三者的结合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粘接增强层213为所述第一不锈钢层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第一表层通过喷砂进行处理,形成均匀的第一毛面层;和/或所述第二粘接增强层234为所述第二不锈钢层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 221的第二表层通过喷砂进行处理,形成均匀的第二毛面层。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均匀并非指绝对均匀,而是第一表层经喷砂处理后形成的自然均匀毛面。第一毛面层能使第一表层各个部位与绝缘粘接部221的粘附力更加均匀,从而避免应力集中。同样地,第二毛面层也能使第二表层各个部位与绝缘粘接部221的粘附力更加均匀。通过喷砂处理来形成第一粘接增强层213 和第二粘接增强层234,可简化第一粘接增强层213和第二粘接增强层234的加工方式,以提高加工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增强层213为凸出所述第一表层并与所述第一表层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第一倾斜片,所述第一倾斜片的高度小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所述第二粘接增强层234为凸出所述第二表层并与所述第二表层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第二倾斜片,所述第二倾斜片的高度小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所述第一倾斜片与所述第二倾斜片倾斜方向相反,彼此相互交替设置。第一倾斜片的数量为多个并分布于第一表层,融化的粘接绝缘层22可填充于相邻两第一倾斜片之间的空间,以与各第一倾斜片的侧面粘附连接。第一倾斜片的高度即第一倾斜片末端与第一表层的垂直间距,第一倾斜片的高度小于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可避免第一倾斜片穿过绝缘粘接部221后与第二不锈钢层接触。第二倾斜片的分布方式和作用可参考第一倾斜片。第一倾斜片和第二倾斜片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互交替设置,可使插入绝缘粘接部221后的第一倾斜片和第二倾斜片能彼此相邻,从而可在不减少绝缘粘接部221厚度的基础上使外接触层21和内接触层23能更加靠近,以提高封盖20的结构强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增强层213为凹陷所述第一表层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陷方向远离所述绝缘粘接层方向;和/或第二粘接增强层234为凹陷所述第二表层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方向远离所述绝缘粘接层方向。第一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凹槽分布于第一表层,融化的绝缘粘接部221能填充于第一凹槽中,以增加与第一表层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强外接触层21与绝缘粘接部221的粘接强度。第二凹槽的排布方式和作用可参考第一凹槽,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侧壁12还设置有延伸部122,所述延伸部122凸出所述焊接支撑部121并向外延伸一定高度h,所述延伸高度h满足大于等于所述绝缘粘接部221的厚度d4和所述外接触层21的厚度 d5之和。延伸部122自焊接支撑部121的顶部朝上延伸,且延伸部122的顶部凸出于外接触层21的顶面,以使延伸部122能与盖设于外接触层21的保护盖连接,从而对封盖20形成有效保护。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池壳还包括保护件30,所述保护件 30由在所述封盖20与所述底壳10密封之后设置在所述延伸部122、所述焊接部231、所述绝缘粘接部221和所述外接触层21的外边缘之间的空隙填充液体胶在常温下固化形成。绝缘粘接部221凸出于外接触层21周壁的部分的顶面形成凹槽的槽底,外接触层21的周壁和延伸部122的内周壁形成凹槽的槽壁,使得凹槽沿外接触层21的周向延伸。保护件30既可以覆盖住绝缘粘接层凸出部分的顶面,又可以将外接触层21与延伸部122有效隔离,从而防止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或侧壁12形成电导通。可以理解,将保护件30 设置为由液体胶固化形成,既可实现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或延伸部122 的绝缘,又可减少保护件30对外接触层21或延伸部122的作用力压强,以方便外接触层21或延伸部122变形,从而保证电池壳的结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保护部222设置有增强单元224,所述增强单元224分别向所述电池壳的中心和边缘延展,用于增强所述绝缘层22和所述内接触层23的紧固性。增强单元224沿绝缘保护部222 的周向延伸,增强单元224抵接于电极接触部211的底部和内接触层23的底部,以增强封盖20中部的结构强度,防止封盖20中部被挤压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绝缘层22可包括层叠的第一粘接层225、防导通层226和第二粘接层227,其中,第一粘接层225将外接触层21与防导通层226粘接,第二粘接层227将内接触层23与防导通层226粘接,而防导通层226可保证外接触层21与内接触层23相互绝缘。如此,第一粘接层 225和第二粘接层227只需具有粘接性能即可,防导通层226只需具有绝缘性能即可,通过不同功能层级来实现绝缘层22的两种性能,可使相应层级的粘接性能和绝缘性能更加强化,以提高绝缘层22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电芯和电池壳,该电池壳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池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电芯的其中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外接触层21电连接,另外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内接触层23和/或底壳10电连接。该电池可设置为纽扣电池,纽扣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为电子产品提供电能。其中,电子产品可以为耳机、手表等,使用电压较小的电子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纽扣电池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壳包括杯形的底壳和用于密封所述底壳的开口的封盖;
所述底壳包括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底壁和环形的侧壁;
所述封盖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接触层、绝缘层和内接触层;
所述外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1小于所述内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2;
所述外接触层包括电极接触部和导电粘接部;
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粘接部、绝缘保护部和绝缘开孔部;
所述内接触层包括焊接部、焊接粘接部和焊接开孔部;
所述侧壁靠近开口处设置有焊接支撑部;
所述电极接触部通过所述绝缘开孔部和焊接开孔部朝所述电池壳内部凹设,用于与电芯的其中一极电连接,以使所述外接触层与所述电芯形成电导通,所述电极接触部的直径D3小于等于所述内接触层的最大外径D2的一半;
所述绝缘保护部填充所述电极接触部与绝缘开孔部、焊接开孔部之间的缝隙,用于增强对所述绝缘粘接部的保护;
所述导电粘接部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强度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电池壳内部;
所述焊接部用于与所述焊接支撑部焊接连接,以使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完成密封;
所述焊接粘接部用于与所述绝缘粘接部无缝粘接,加强所述封盖强度、减小所述绝缘粘接部与所述电池壳内部直接接触面积以及防止外部水渗透到所述电池壳内部;
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密封之前,所述绝缘粘接部与所述导电粘接部、所述焊接粘接部进行无缝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触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外接触层的厚度d5为0.1mm-0.25mm;和/或,所述内接触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内接触层的厚度d6为0.1mm-0.2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PP、PFA、PVDF、PTFE、ETFE和PVC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粘接部在冷却常温下与所述导电粘接部、所述焊接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大于等于1.0N每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5.0N/平方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粘接部的面积S1与所述绝缘层的面积S2满足S1/S2>=0.6;和/或,所述绝缘粘接部的面积S1与所述外接触层的面积S3满足S1/S3>=0.5。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粘接部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的第一表层设置有第一粘接增强层,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和/或,所述焊接粘接部靠近所述绝缘粘接部的第二表层设置有第二粘接增强层,用于加强与所述绝缘粘接部之间的粘接强度。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凸出所述焊接支撑部并向外延伸一定高度h,所述延伸高度h满足大于等于所述绝缘粘接部的厚度d4和所述外接触层的厚度d5之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还包括保护件,所述保护件由在所述封盖与所述底壳密封之后设置在所述延伸部、所述焊接部、所述绝缘粘接部和所述外接触层的外边缘之间的空隙填充液体胶在常温下固化形成。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保护部设置有增强单元,所述增强单元分别向所述电池壳的中心和边缘延展,用于增强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内接触层的紧固性。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壳,所述电芯的其中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外接触层电连接,另外一极与所述电池壳的内接触层和/或底壳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32740.4U CN216311912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电池壳和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932740.4U CN216311912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电池壳和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11912U true CN216311912U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08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932740.4U Active CN216311912U (zh) | 2021-04-30 | 2021-04-30 | 电池壳和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119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31048A (zh) * | 2021-04-30 | 2021-07-16 | 国研新能(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壳和电池 |
-
2021
- 2021-04-30 CN CN202120932740.4U patent/CN2163119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31048A (zh) * | 2021-04-30 | 2021-07-16 | 国研新能(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壳和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31049A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113131047A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KR101233554B1 (ko) | 이차 전지 | |
US8679672B2 (en) | Flat battery | |
CN107204408A (zh) | 一种全极耳方形锂电池的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2651222U (zh) | 一种盖板组件、含有该盖板组件的单体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5451564U (zh) | 电池壳组件和具有其的锂电池 | |
KR100778993B1 (ko) | 수지도관형 측면커버 구비 이차전지 | |
KR101023878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216311912U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215527815U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215578756U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113131048A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113611961A (zh) | 电池壳和电池 | |
CN215070154U (zh) | 不锈钢复合板和电池 | |
CN215644579U (zh) | 一种电池 | |
JP7056466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KR100614353B1 (ko) | 이차 전지 | |
JP7079695B2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KR102143626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215988959U (zh) | 一种纽扣电池 | |
CN113161653B (zh) | 不锈钢复合板和电池 | |
CN218849679U (zh) | 一种电池 | |
CN219435996U (zh) | 一种电池单元和电池 | |
KR101975390B1 (ko) | 배터리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