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4327U -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4327U
CN216304327U CN202120858426.6U CN202120858426U CN216304327U CN 216304327 U CN216304327 U CN 216304327U CN 202120858426 U CN202120858426 U CN 202120858426U CN 216304327 U CN216304327 U CN 216304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bamboo
filling
backfil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84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加甜
陈亮
曹虹
张伟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gda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584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04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4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4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便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填充结构、竹桩结构、管涵结构、回填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填充结构设置于河道内两侧;竹桩结构设置于河道中心线处,与河底固定连接;管涵结构固定安装于竹桩结构上;回填结构用于填补河道,回填结构上表面与填充结构上表面齐平;混凝土结构浇筑于填充结构和回填结构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便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领域,运输便道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便道虽是临建设施,但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主体工程建设的总进度和作业成本。在江浙沪市域水系复杂的农用地块中,多为软土地基,且河滨众多,河道宽度不大,水流平缓,变道跨河段常采用填河埋管的方式。然而,现有的埋管地基不会进行预先处理,直接开挖、埋管、回填,因地基土下部均为不均匀软土,力学性能极差,在施工过程中若没有进行可靠的软基处理,后期路基填筑过程中极易发生质量问题。故需在农用地块河床埋管管涵地基进行加固,常规的地基加固方式有搅拌桩、旋喷桩、施打预制管桩等,对于临时便道修筑来说,上述方法既不经济实用,增加施工成本,又给后期便道拆除河床修复等作业带来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
填充结构,所述填充结构设置于河道内两侧;
竹桩结构,所述竹桩结构设置于所述河道中心线处,与河底固定连接;
管涵结构,所述管涵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竹桩结构上;
回填结构,所述回填结构用于填补所述河道,所述回填结构上表面与所述填充结构上表面齐平;以及
混凝土结构,所述混凝土结构浇筑于所述填充结构和所述回填结构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填充结构的材料为片石或砖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竹桩结构包括插竹和竹网,所述插竹设置有多个,所述插竹的一端插入所述河底,所述竹网铺设于所述河底,所述插竹的另一端与所述竹网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插竹的一端削尖插入所述河底,所述插竹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河底伸出9cm-11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竹网包括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横竹片和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竖竹片,多根所述横竹片与多根所述竖竹片间通过铁丝绑扎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管涵结构包括垫层、管座和管涵,所述垫层浇筑于多个所述插竹和所述竹网上,所述管座与所述垫层固定连接,且沿所述河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管涵固定安装于所述管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填结构包括多个回填层,每层所述回填层厚度不超过5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垫层的厚度范围为15cm-2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垫层与所述管座一体浇筑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相邻两根所述插竹的间距范围为30cm-5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填充结构、竹桩结构、管涵结构、回填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对河道开挖清表后,在河道进行填充,使得填充结构填充河道内两侧壁,将部分竹桩结构打入河底,管涵结构安装于竹桩结构上,回填结构用于回填河道,混凝土结构浇筑于填充结构和回填结构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不仅使地基加固方便,提高了地基的施工效率,而且不影响后期对河道的复原,尤其适用于农用地块软土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一;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二;
图4是图3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三;
图6是图5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四;
图8是图7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五;
图10是图9中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六;
图12是图11中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图七;
图14是图13中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沿H-H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
1、填充结构;2、竹桩结构;21、插竹;22、竹网;3、管涵结构;31、垫层;32、管座;33、管涵;4、回填结构;41、回填层;5、混凝土结构;
100、河道;101、河底;102、淤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中,图1-图14为跨河施工便道结构施工过程示意图,图15和图16为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包括填充结构1、竹桩结构2、管涵结构3、回填结构4和混凝土结构5,填充结构1设置于河道100内两侧;竹桩结构2设置于河道100中心线处,与河底101固定连接;管涵结构3固定安装于竹桩结构2上;回填结构4用于填补河道100,回填结构4上表面与填充结构1上表面齐平;优选地,填充结构1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稳定性强;混凝土结构5浇筑于填充结构1和回填结构4的上表面。
优选地,竹桩结构2包括插竹21和竹网22,插竹21设置有多个,插竹21的一端插入河底101,竹网22铺设于河底101,插竹21的另一端与竹网2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插竹21长约2.5m,直径15cm左右,根据河道100地基条件决定,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插竹21的一端削尖插入河底101,插竹21的另一端相对于河底101伸出9cm-11cm,优选伸出10cm左右。优选地,相邻两根插竹21的间距范围为30cm-50cm,优选采用满插方式,满插于河底101。优选地,竹网22包括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横竹片和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竖竹片,本实施例中,横竹片与竖竹片宽约3cm-5cm,多根横竹片与多根竖竹片间通过铁丝绑扎固定连接。竹制材料既环保可再生,又经济实惠,符合农用地块环境。
优选地,管涵结构3包括垫层31、管座32和管涵33,垫层31浇筑于多个插竹21和竹网22上,优选地,垫层31的浇筑厚度范围为15cm-20cm,管座32与垫层31固定连接,且沿河道100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垫层31与管座32一体浇筑成型。此外,还可先浇筑垫层31,待垫层31硬度达标后,再在其上浇筑管座32,不以本实施例为限。管涵33固定安装于管座32上。
优选地,回填结构4包括多个回填层41,每层回填层41厚度不超过50cm。本实施例中,回填结构4采用分层回填法,且每层回填层41的厚度不超过50cm,保证回填后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的施工过程如下:
首先,如图1-图2所示,根据现场情况调查河道100宽度、地质、水文等条件,选择合适直径尺寸管涵33,根据实际工况确定管涵33的埋设长度和深度。
其次,如图3-图4所示,对河道100两侧路面1m范围内清表开挖30cm-50cm厚,除去两侧路面的植被及杂物,并由河道100一侧向另一侧进行填充结构1的填充(沿图3箭头方向),排挤河底101上的淤泥102,本实施例中的填充结构1的材料优选为片石或砖渣,回填好后,采取重型机械进行反复碾压。
其次,如图5-图6所示,当填充结构1的沉降量小于一定范围内时,在河道中心线处开挖施工工作空间,露出河底101。本实施例中,沿河道中心线挖出梯型施工工作空间,河道100内两侧的填充结构1的截面呈平行四边形。
其次,如图7-图8所示,在河底101处打入插竹21,安装绑扎竹网22。
其次,如图9-图10所示,在插竹21和竹网22上浇筑C20混凝土15cm-20cm厚的垫层31,并浇筑好管座32。
其次,如图11-图12所示,当垫层31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管涵33固定安装于管座32上。
其次,如图13-图14所示,待管涵33安装后,在其上方进行回填结构4的填充,每层回填层41的厚度不超过50cm,距管涵33顶高50cm以内的回填层41采用人工回填压实,超过管涵33顶高50cm以外的回填层41由机械回填压实方式形成,直至回填结构4上方与填充结构1上方齐平。
最后,如图15-图16所示,在填充结构1和回填结构4上方浇筑混凝土结构5,浇筑路面,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完成。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填充结构(1),所述填充结构(1)设置于河道(100)内两侧;
竹桩结构(2),所述竹桩结构(2)设置于所述河道(100)中心线处,与河底(101)固定连接;
管涵结构(3),所述管涵结构(3)固定安装于所述竹桩结构(2)上;
回填结构(4),所述回填结构(4)用于填补所述河道(100),所述回填结构(4)上表面与所述填充结构(1)上表面齐平;以及
混凝土结构(5),所述混凝土结构(5)浇筑于所述填充结构(1)和所述回填结构(4)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结构(1)的材料为片石或砖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桩结构(2)包括插竹(21)和竹网(22),所述插竹(21)设置有多个,所述插竹(21)的一端插入所述河底(101),所述竹网(22)铺设于所述河底(101),所述插竹(21)的另一端与所述竹网(2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竹(21)的一端削尖插入所述河底(101),所述插竹(21)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河底(101)伸出9cm-11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网(22)包括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横竹片和多根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竖竹片,多根所述横竹片与多根所述竖竹片间通过铁丝绑扎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涵结构(3)包括垫层(31)、管座(32)和管涵(33),所述垫层(31)浇筑于多个所述插竹(21)和所述竹网(22)上,所述管座(32)与所述垫层(31)固定连接,且沿所述河道(100)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管涵(33)固定安装于所述管座(3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结构(4)包括多个回填层(41),每层所述回填层(41)厚度不超过50c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31)的厚度范围为15cm-20c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31)与所述管座(32)一体浇筑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河施工便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插竹(21)的间距范围为30cm-50cm。
CN202120858426.6U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Active CN216304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426.6U CN216304327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426.6U CN216304327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4327U true CN216304327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1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8426.6U Active CN216304327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04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4357B (zh) 一种高架桥下桩基承台伸入路基的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080051B (zh) 一种土工袋桥式路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965416B (zh) 一种针对山区高填方路基加固的竹材加筋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8221528B (zh) 路基建筑搭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2865796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护岸结构
CN112681043B (zh) 路基拼接拓宽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6836034B (zh) 一种高填方盖板涵柔性减载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10507006U (zh) 一种道路路堤的高强钢丝网加筋材填筑结构
CN109537389B (zh) 一种eps下路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6304327U (zh) 一种跨河施工便道结构
CN102704437A (zh) 一种适用复杂山区的采煤塌陷区耕作水源再造方法
AU2021102288A4 (en) Composite Replacement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for Soft Base of Coastal Mudflat
CN214459270U (zh) 路基拼接拓宽结构
CN108316077A (zh) 一种下伏浅埋窑洞路基处治结构及方法
CN212128696U (zh) 一种路桥衔接段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基结构
CN210658236U (zh) 一种堆渣结构
CN109355990B (zh) 低洼沼泽地区吹填特细砂路基结构
CN210529395U (zh) 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
CN209307794U (zh) 低洼沼泽地区吹填特细砂路基结构
CN216809739U (zh) 一种施工场地受限区域内既有河道改迁施工结构
CN219604048U (zh) 一种既有铁路高填方路基拓宽结构
CN213926292U (zh) 一种道路软基处理和基坑支护联合结构
CN220888179U (zh) 一种防桥头跳车的台背路堤与桥头搭接结构
CN214574140U (zh) 道路检查井施工结构
CN213804956U (zh) 一种位于高水位砂性土质环境的箱涵排水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