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00845U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00845U CN216300845U CN202123182730.2U CN202123182730U CN216300845U CN 216300845 U CN216300845 U CN 216300845U CN 202123182730 U CN202123182730 U CN 202123182730U CN 216300845 U CN216300845 U CN 2163008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frame
- assembly
- lifting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换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换电过程中将车辆抬升后导致的驾驶员上下车不便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第二抬升装置和随动平台组件,第一抬升装置与第二抬升装置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随动平台组件设置于换电平台的一侧,并且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装置和第二抬升装置连接,随动平台组件被设置成能够在待换电车辆被抬升时随待换电车辆上升。通过在换电平台的一侧设置可随待换电车辆上升的随动平台组件,可以在抬升车辆后利用随动平台组件作为上下车踏板,方便车辆驾驶员上下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换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背景技术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由于其节能环保的特点,正得到大力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例,作为整车的唯一动力来源,动力电池的能量快速补给成为车厂和用户关心的主要问题。目前主流的电能补给方式包括充电方案和换电方案,相比于充电方案,换电方案以其换电速度快、对电池伤害小等优势,得到了用户的广泛青睐。
电池更换方案一般在充换电站内进行,充换电站内设置有换电平台、电池仓和换电机器人,通过换电机器人在电池仓与换电平台之间的往复移动,实现将亏电电池从电动汽车上拆下以及将满电动力电池安装到电动汽车的操作。但是,当前的充换电站在换电过程中,需要先将电动汽车抬升一定高度,以满足换电机器人进出车底的需求。这样一来,在车辆被抬升一定高度后,给车辆驾驶员上下车造成不便。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换电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换电过程中将车辆抬升后导致的驾驶员上下车不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电平台,所述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第二抬升装置和随动平台组件,所述第一抬升装置与所述第二抬升装置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随动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电平台的一侧,并且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装置和所述第二抬升装置连接,所述随动平台组件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待换电车辆被抬升时随所述待换电车辆上升。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抬升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一抬升组件,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升降,所述第二抬升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机构和第二抬升组件,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升降,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连接。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随动平台组件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上侧的条形踏板,所述第一框架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铰接。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条形踏板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一框架。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丝杠螺母组件,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包括第一抬升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抬升框内的第一车轮定位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丝杠螺母组件的丝杠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杠螺母组件的螺母与所述第一抬升框连接;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丝杠螺母组件,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包括第二抬升框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抬升框内的第二车轮定位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丝杠螺母组件的丝杠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螺母组件的螺母与所述第二抬升框连接。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中间平台组件,所述中间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抬升装置与所述第二抬升装置之间并与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紧邻。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平台组件包括本体、移动平台和第三动力机构,所述第三动力机构的连接端设置于所述换电平台的待安装面,所述第三动力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移动平台相对于所述本体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二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上侧的第一盖板,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第三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框架上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内并且所述第三框架被设置成至少能在所述第二框架的范围内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上述换电平台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平台组件还包括轨道部,所述轨道部被设置成允许换电机器人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进出所述移动平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换电站,所述充换电站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第二抬升装置和随动平台组件,第一抬升装置与第二抬升装置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随动平台组件设置于换电平台的一侧,并且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装置和第二抬升装置连接,随动平台组件被设置成能够在待换电车辆被抬升时随待换电车辆上升。
通过在换电平台的一侧设置可随待换电车辆上升的随动平台组件,可以在抬升车辆后借助随动平台组件作为上下车踏板,方便车辆驾驶员上下车。
进一步地,通过将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组件和第二抬升组件连接,使得随动平台组件设置方式简单易行;通过将随动平台组件两端与第一抬升组件和第二抬升组件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
进一步地,通过将条形踏板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第一框架,可以使用条形踏板将第一框架分别与第一抬升组件和第二抬升组件的铰接位置覆盖,提高换电平台整体性,避免铰接位置存在缝隙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三动力机构驱动移动平台相对于本体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可以适用于不同车辆的电池、底盘结构。
通过设置允许换电机器人进出的轨道部,使得换电过程中,换电机器人可以利用轨道部实现在移动平台上的定位,使得换电机器人的定位更加精准,并且还可以方便换电机器人避开车辆的前轮或后轮而从前后轮之间进出,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待换电车辆的举升高度,提高车上人员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第一抬升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第二抬升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随动平台组件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随动平台组件拆除条形踏板后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中间平台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换电过程图(一);
图8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换电过程图(二)。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抬升装置;11、第一动力机构;111、第一驱动电机;112、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3、第一支架;12、第一抬升组件;121、第一抬升框;122、第一车轮定位组件;2、第二抬升装置;21、第二动力机构;211、第二驱动电机;212、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3、第二支架;22、第二抬升组件;221、第二抬升框;222、第二车轮定位组件;3、随动平台组件;31、第一框架;32、条形踏板;4、中间平台组件;41、本体;411、第二框架;412、第一盖板;42、移动平台;421、第三框架;422、第二盖板;43、第三动力机构;44、轨道部;441、齿轮齿条组;442、滑轨;45、滑块导轨组件;51、第一铰接件;52、第二铰接件;6、待换电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有关方向的描述均以待换电车辆停放在换电平台为基准。其中,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指车头至车尾的方向,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指与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换电平台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换电过程中将车辆抬升后导致的驾驶员上下车不便的问题,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1、第二抬升装置2、随动平台组件3和中间平台组件4,第一抬升装置1与第二抬升装置2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随动平台组件3设置于换电平台的一侧,并且随动平台组件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连接,随动平台组件3被设置成能够在待换电车辆被抬升时随待换电车辆上升。中间平台组件4设置于第一抬升装置1与第二抬升装置2之间并与随动平台组件3紧邻。如此,第一抬升装置1、第二抬升装置2、随动平台组件3和中间平台组件4构成一个完整的供车辆停于其上的换电平台。
以图1所示设置方式为例,在换电过程中,驾驶员操作待换电车辆倒入换电平台后,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启动抬升车辆,与此同时,随动平台组件3与车辆一同上升。当车辆被抬升至指定高度时,驾驶员可以打开车门并借助随动平台组件3作为踏板上下车。
通过在换电平台的一侧设置可随待换电车辆上升的随动平台组件3,可以在抬升车辆后借助随动平台组件3作为上下车踏板,方便车辆驾驶员上下车。
此外,参照图1,本申请的换电平台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抬升装置1紧邻设置的引导斜面,以及与第二抬升装置2紧邻设置的限位杆组件等,这些部件或组件非本申请的发明点所在,因此不再赘述。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引导斜面和限位杆组件等也可以不设置。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6,对本申请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申请的第一抬升装置和第二抬升装置进行介绍。其中,图2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第一抬升装置的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第二抬升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抬升装置1包括第一动力机构11和第一抬升组件12。第一动力机构1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动力机构11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换电平台的两侧。每个第一动力机构11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11和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第一驱动电机111设置在第一支架113的顶部,其输出轴向下延伸,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设置在第一支架113内,第一驱动电机111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的丝杠传动连接,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的螺母螺接在丝杠上。第一抬升组件12包括第一抬升框121和设置于第一抬升框121内的第一车轮定位组件122,第一抬升框121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其两端外侧分别与一个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的螺母铰接。第一车轮定位组件122优选地为V型辊筒组,其设置有两组,两个V型辊筒组固定设置在第一抬升框121的两端内侧。
参见图1和图3,与第一抬升装置1类似地,第二抬升装置2包括第二动力机构21和第二抬升组件22。第二动力机构2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动力机构21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换电平台的两侧。每个第二动力机构21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11和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第二驱动电机211设置在第二支架213的顶部,其输出轴向下延伸,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设置在第二支架213内,第二驱动电机211的输出轴与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的丝杠传动连接,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的螺母螺接在丝杠上。第二抬升组件22包括第二抬升框221和设置于第二抬升框221内的第二车轮定位组件222,第二抬升框221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其两端外侧分别与一个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的螺母铰接。第二车轮定位组件222优选地为I型辊筒组,其设置有两组,两个I型辊筒组固定设置在第二抬升框221的两端内侧。
在上述设置方式情况下,驾驶员操作车辆倒入换电平台后,车辆的两个前轮卡置在两个V型辊筒组,车辆的两个后轮被支撑于两个I型辊筒组上,从而可以实现车辆在长度方向上的初定位。
换电开始时,第一动力机构11和第二动力机构21启动运行,两组动力机构通过驱动电机与丝杠螺母组件的传动分别带动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沿竖直方向抬升,从而实现车辆的整体抬升。
通过设置V型辊筒组和I型辊筒组支撑车轮并进行抬升,使得待换电车辆无需被抬升很高即可实现换电机器人进出车底。
下面参照图1、图4和图5,对本申请的随动平台组件进行介绍。其中,图4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随动平台组件的结构图;图5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随动平台组件拆除条形踏板后的结构图;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随动平台组件3设置于换电平台的一侧,优选地设置在待换电车辆倒入换电平台时靠近驾驶员的一侧。随动平台组件3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框架31和固定设置于第一框架31上侧的条形踏板32,第一框架31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外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铰接件51,相应地,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铰接件52,通过第一铰接件51和第二铰接件52之间的连接,实现第一框架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之间的铰接。优选地,条形踏板32的宽度(即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第一框架31平齐,条形踏板32的长度(即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框架31的长度并且条形踏板32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第一框架31。
当两组动力机构通过驱动电机与丝杠螺母组件的传动分别带动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沿竖直方向抬升时,随动平台组件3在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的带动下与二者一同上升。
通过将随动平台组件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抬升组件12和第二抬升组件22连接,使得随动平台组件3设置方式简单易行。通过将随动平台组件3两端与第一抬升组件12和第二抬升组件22铰接,可以提高抬升过程的平顺性,减少抬升过程的卡滞。通过将条形踏板32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第一框架31,可以使用条形踏板32将第一框架31分别与第一抬升组件12和第二抬升组件22的铰接位置覆盖,提高换电平台整体性,避免铰接位置存在缝隙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6,对本申请的中间平台组件进行介绍。其中,图6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中间平台组件的结构图。
如图1和图6所示,中间平台组件4设置于第一抬升装置1与第二抬升装置2之间并与随动平台组件3紧邻。中间平台组件4包括本体41、移动平台42和第三动力机构43,第三动力机构43被设置成能够驱动移动平台42相对于本体41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具体地,本体41包括第二框架411和固定设置于第二框架411上侧的多块第一盖板412,第二框架411与换电平台的待安装面(如充换电站的地面或集装箱式充换电站的集装箱底面等)固定连接,设置好后第二框架411的外围封闭,内部分为三部分,其中两部分(图6示出的上、下部分)框体上固定盖设第一盖板412,另一部分(图6示出的中间部分)形成移动平台42的安装位。移动平台42包括第三框架421和固定设置于第三框架421上的多块第二盖板422,第四框架421位于第二框架411内形成的安装位内,并在第二框架411的所圈设的范围内相对于第二框架411在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继续参照图6,换电平台还包括滑块导轨组件45,第三框架421可以借助滑块导轨组件45实现小阻力滑动。优选地,滑块导轨组件45可以设置多组,每组中的滑块与第三框架421固定连接,导轨与第二框架411固定连接。第三动力机构43优选地为电缸,电缸的底座铰接设置于换电平台的待安装面(如充换电站的地面或集装箱式充换电站的集装箱底面等),电缸的输出轴与第三框架421铰接。其中,电缸的输出轴以及滑块导轨组件45的导轨均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继续参照图6,中间平台组件4还包括轨道部44,轨道部44倍设置成允许换电机器人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进出移动平台42。具体地,轨道部44包括齿轮齿条组441和滑轨442,齿轮齿条组441中的齿条分为两段,两段齿条共线设置并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本体41和移动平台42,齿轮齿条组441中的齿轮与齿条啮合,且齿轮可与换电机器人的行走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滑轨442设置有两条,两条滑轨442相对于齿条对称地设置,每条滑轨442也分为两段,两段滑轨共线设置并且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本体41和移动平台42,每条滑轨442可以与换电机器人上的导向滑块相配合。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电缸通过驱动其输出轴伸缩,可以带动第三框架421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框架411移动。换电机器人在齿轮齿条组441和滑轨442的导向下,可以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进出换电平台。
通过设置第三动力机构43驱动移动平台42相对于本体41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本申请的换电平台可以适用于不同车辆的电池、底盘结构。通过只设置移动平台42移动,还可以降低第三动力机构43的选型功率,节约成本。通过设置允许换电机器人进出的轨道部44,使得换电过程中,换电机器人可以利用轨道部44实现在移动平台42上的定位,使得换电机器人定位更加精准,并且还可以方便换电机器人避开车辆的前轮或后轮而从前后轮之间进出,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待换电车辆的举升高度,提高车上人员的体验。通过将电缸与第三框架421铰接,可以避免电缸伸缩过程中的卡滞。通过设置滑块导轨组件45,可以提高移动平台42的动作平顺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的具体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能够实现车辆抬升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的具体设置形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例如,第一抬升装置1和/或第二抬升装置2的动力机构可以替换为驱动电机与链传动的形式、或者驱动电机带动蜗轮蜗杆的传动形式等,在这种替换方式下,驱动电机可以设置在支架上,也可以设置在地面上。再如,第一抬升组件12和第二抬升组件22可以设置为抬升板,通过抬升板支撑车辆底盘的形式实现车辆的抬升。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在满足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1、第二抬升装置2和随动平台组件3的前提下,其装置整体或者装置上的部分部件均可以有选择性地省略,以便省略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中间平台组件4可以被省略,转而将第一抬升装置1、第二抬升装置2和随动平台组件3均设置在充换电站的地面设置的凹槽中。再如,中间平台组件4的第三动力机构43、轨道部44可以被省略,只保留本体41。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结合随动平台组件3的第一框架31与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铰接进行介绍的,但是这种设置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第一框架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丝杠螺母组件112的螺母和第二丝杠螺母组件212的螺母连接,同样可以实现随动平台组件3与车辆的同步升降。再如,第一框架31与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之间除了铰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连接,如螺接、焊接等。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中间平台组件4中的移动平台42可移动进行说明的,但是本申请的范围不止于此,在满足能够通过移动使换电机器人调整沿待换电车辆长度方向的位置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将中间平台组件4设置为整体可移动。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方式是以第三框架421位于第二框架411内进行说明的,但显然这种设置方式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其他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本体41与移动平台42整体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使得移动平台42相对于本体41错位移动。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第三框架421的移动范围是结合在第二框架411的圈设范围内进行介绍的,但是这种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性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改变第二框架411的设置方式,比如将第二框架411与移动平台42的移动方向相干涉的位置打断或做减薄处理,使得移动平台42可以穿过第二框架411而获得更大的移动范围。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滑块导轨组件45的导轨除了与第二框架411固定连接外,还可以选择与待安装面固定连接,电缸的底座除了与待安装面铰接外,还可以选择与第二框架411铰接,这些实施方式的调整均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因此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移动平台42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具体方式本申请中是以在移动平台42与本体41之间设置滑块导轨组件45进行说明的,但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本体41的移动。如通过在第三框架421下方设置滚轮,相应地在地面上设置滚轮轨道等。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动力机构43的具体形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只要调整后的方案满足能够推动移动平台42的条件即可。举例而言,第三动力机构43还可以采用驱动电机与丝杠螺母组件的组合、或者驱动电机与传动链的组合等形式。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换电站,该充换电站包括上述的换电平台。可以理解的是,充换电站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其可以是集装箱式充换电站,也可以是大型充换电站。
通过在充换电站内设置上述的换电平台,使得换电过程中驾驶员可以借助随动平台组件3上下车,提高上下车便利性。
下面结合图7至图8,对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换电过程进行简要描述。其中,图7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换电过程图(一);图8为本申请的换电平台的换电过程图(二)。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换电过程中:
(1)驾驶员操作待换电车辆6倒车进入换电平台,直至两前轮卡入第一抬升装置1的两个V型辊筒组内,此时,两后轮支撑于第二抬升装置2的两个I型辊筒组上。
(2)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共同动作,使得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同时升高。与此同时,与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同时连接的随动平台组件3也一同被抬升,直至待换电车辆6被抬升至一定高度停止抬升过程。
(3)换电机器人在中间平台组件4的轨道部44的导向下,由车辆副驾驶一侧进入车底。
(4)在到达车底后,第三动力机构43动作调节移动平台42沿待换电车辆6长度方向的位置,使换电机器人对准亏电电池。待对准后,换电机器人将亏电电池卸下,并在第三动力机构43反向动作的配合下,托运亏电电池由车底移出至电池仓。
(5)换电机器人将亏电电池转移至电池仓,并从电池仓中承接满电电池。
(6)换电机器人以前述相同的移动方式托运满电电池至车底,将满电电池安装至待换电车辆6后,空载移出车底。
(7)换电机器人移出车底后,第一抬升装置1和第二抬升装置2共同动作,使得第一抬升框121和第二抬升框221同时下降至最低位置。
(8)驾驶员驾驶车辆驶离换电平台,换电过程结束。
(9)换电过程中,如果驾驶员需要上下车,可以借助随动平台组件3作为上下车踏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包括第一抬升装置、第二抬升装置和随动平台组件,所述第一抬升装置与所述第二抬升装置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随动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电平台的一侧,并且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装置和所述第二抬升装置连接,所述随动平台组件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待换电车辆被抬升时随所述待换电车辆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一抬升组件,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升降,所述第二抬升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机构和第二抬升组件,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升降,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平台组件包括整体呈长条状的第一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上侧的条形踏板,所述第一框架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和所述第二抬升组件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踏板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所述第一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丝杠螺母组件,所述第一抬升组件包括第一抬升框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抬升框内的第一车轮定位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丝杠螺母组件的丝杠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杠螺母组件的螺母与所述第一抬升框连接;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丝杠螺母组件,所述第二抬升组件包括第二抬升框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抬升框内的第二车轮定位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丝杠螺母组件的丝杠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螺母组件的螺母与所述第二抬升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平台还包括中间平台组件,所述中间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抬升装置与所述第二抬升装置之间并与所述随动平台组件紧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平台组件包括本体、移动平台和第三动力机构,所述第三动力机构的连接端设置于所述换电平台的待安装面,所述第三动力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机构被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移动平台相对于所述本体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二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上侧的第一盖板,所述移动平台包括第三框架和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三框架上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内并且所述第三框架被设置成至少能在所述第二框架的范围内沿待换电车辆的长度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平台组件还包括轨道部,所述轨道部被设置成允许换电机器人沿待换电车辆的宽度方向进出所述移动平台。
10.一种充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换电站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平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82730.2U CN216300845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82730.2U CN216300845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00845U true CN216300845U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085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82730.2U Active CN216300845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00845U (zh) |
-
2021
- 2021-12-17 CN CN202123182730.2U patent/CN2163008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602460U (zh) | 车辆定位装置 | |
CN106800015B (zh) | 底盘后置电池箱的纯电动汽车快速换电池系统及操作方法 | |
CN209813946U (zh) | 车轮定位装置以及车辆换电平台 | |
CN216300846U (zh)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
CN216942766U (zh) | 移载机构及换电设备 | |
CN216300845U (zh) |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 |
CN210634534U (zh) | 一种重型卡车电池单边更换站 | |
CN111823938B (zh) | 不同换电车型电动小客车的共享智能快速换电控制方法 | |
CN112937357B (zh) | 带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换电式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及换电方法 | |
CN220884122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兼容换电平台 | |
CN109204247B (zh) | 一种电动汽车换电柜用换电转换台 | |
CN106800014B (zh) | 龙门式换电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自动换电池系统 | |
CN114834340B (zh) | 一种移动换电站及控制方法 | |
CN115848321A (zh) | 换电站停车机构和换电设备 | |
CN109263479B (zh) | 一种无轨电车受电系统 | |
CN109175934B (zh) | 工业装配实用传输轨道系统 | |
CN221585376U (zh) |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 |
CN221477047U (zh) |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 |
CN112644301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平台 | |
CN208698740U (zh) | 举升平台和换电站 | |
CN219194367U (zh) | 一种汽车换电站车辆举升机构 | |
CN113291196B (zh) | 用于换电站的换电系统 | |
CN220764336U (zh) |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 |
CN221477049U (zh) | 载车平台及包含其的换电站 | |
CN210617870U (zh) | 一种可升降调节与可横向调节充电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