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68819U -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68819U
CN216268819U CN202122938704.1U CN202122938704U CN216268819U CN 216268819 U CN216268819 U CN 216268819U CN 202122938704 U CN202122938704 U CN 202122938704U CN 216268819 U CN216268819 U CN 216268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angle
bottom support
height adjustment
angl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387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家乐
朱勋
陈国刚
朱妤嘉
薛磊
刘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Se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Se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Se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gna Se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387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68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68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68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该座椅本体包括底座骨架、靠背骨架,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前连杆,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角度调节连杆、驱动连杆、前连杆、上连杆,底部支撑件、前连杆、上连杆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的共用部件,所述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和前连杆相邻之间依次采用旋转副连接,后连杆连接一高度调节驱动源,该高度调节驱动源工作时带动后连杆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本实用新型方便生产制造,减小了座椅的布置空间和制造成本,使汽车座椅运动更加平稳,进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驾驶人密切接触的汽车座椅,其安全和舒适程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能够更好地为驾驶人或乘车人提供便捷的汽车座椅调节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
终端客户对于座椅的姿态调节越来越高,比如针对于座椅倾角调节和座椅高度调节。然而,对于此两项调节功能,目前现有的调节装置多为独立调节,如高度调节,现有方案为利用四连杆形式,E-pump电机(即齿轮电机)驱动,齿轮传动,又或者四连杆形式,丝杆电机驱动,丝杆传动等方案,如倾角调节,坐盆前倾角调节,以丝杆电机驱动,采用摇杆滑块形式,倾角最大调节角度基本固定在10°左右,或如摇杆滑块装置,两个丝杆电机直接往上推动座椅运动,使座椅产生较大角度倾斜20°左右,但以上实现角度和高度调节,均需要采用两套独立的机构实现,对于具备此两项功能的座椅来说,空间上和成本上均不存在优势,尤其是目前对于座椅高度要求要来越小的电动汽车而言,现有技术的设计在空间上已不占优势,座椅高度更低有利于增加更多的电池空间以潜在提升汽车续航。所以降低座椅告诉将来是汽车座椅的一大趋势。
汽车座椅高度是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标准,当今社会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和资源的越来越紧缺,电动汽车越来越被推广应用,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结合在一体的汽车座椅,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简化了结构,便于制造,降低了布置空间和制造成本,使座椅运动平稳,提升了乘坐舒适度。
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该座椅本体包括底座骨架、靠背骨架,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前连杆,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角度调节连杆、驱动连杆、前连杆、上连杆,所述底部支撑件、前连杆、上连杆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的共用部件,所述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和前连杆相邻之间依次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后连杆连接一高度调节驱动源,该高度调节驱动源工作时带动后连杆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到角度调节连杆的中部,该角度调节连杆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前连杆的底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另一端采用旋转副连接驱动连杆的一端,该驱动连杆的另一端和底部支撑件之间以旋转副连接,所述驱动连杆连接一角度调节驱动源,该角度调节驱动源工作时,所述驱动连杆带着角度调节连杆沿着驱动连杆杆身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角度调节。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驱动连杆包括滑块、滑杆,所述滑杆后端和底部支撑件的中部之间以旋转副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滑块在滑杆上可以滑动,所述滑块和角度调节连杆之间采用旋转副连接。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中部和底部支撑件的前端以旋转副连接,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的前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另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的上方。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副具体结构采用铰链或者合页形式。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底部支撑件固定在车身支架、车身、或滑轨上。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上连杆固定在底座骨架的侧板上,或者上连杆直接由底座骨架替代。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源和角度调节驱动源各自独立工作。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源采用E-pump电机带动齿板运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角度调节驱动源采用电动驱动、液压驱动、气动驱动或电磁驱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角度调节连杆被旋转副分为两段,这两段角度调节连杆的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呈锐角、直角或者钝角。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两段角度调节连杆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呈15-85度、30-80度、35-75度或40-70度的锐角,这样的锐角结构可以使得角度调节连杆通过小幅度的运动就可以实现角度调节机构整体的原位大角度调节,从而使座椅本体原位形成大倾角状态或者从大倾角状态复位。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与滑杆后端相结合的底部支撑件的中部是从底部支撑件在中部向上延伸出的分支,以便固定旋转副,该分支可以固定在底部支撑件在中部上方、或者该分支与底部支撑件一体成型,同时更便于连杆之间的物理力学传递。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所述中部的定义为:沿着底部支撑件或角度调节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离开杆两端点1/3~2/3。
本文中,术语“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一体化”是指高度调节机构与角度调节机构一体化,尤其是指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包含一个以上、优选两个以上、更优选三个以上共用部件、尤其是共用的可活动部件以及与所述可活动部件相配合的相对固定的部件,该共用部件的运动和配合可以同时起到调节汽车座椅高度和调节汽车座椅倾角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驱动连杆运动的电机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电机类型,包括、但不限于E-pump电机。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目前追求较小座椅高度是一种趋势,可以提高许多驾乘者的乘坐舒适度。但另一方面,增加座椅高度有利于增加更多的电池空间以便提升汽车续航。为了达到两种追求的较佳平衡,将电动汽车的座椅座椅高度控制在适当范围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在于,同时能实现汽车座椅的调节高度和角度功能,同时又要减小汽车的座椅高度。鉴于此,实用新型人采用两组电机,巧妙地将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共用一些结构部件,由于每位用户的的需求不同,所以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的功能,需要分开,分别独立进行,以满足用户乘坐舒适需求,为此,本申请在进行高度调节时,角度调节的关键部件——角度调节连杆是锁死的,而在进行角度调节时,高度调节的关键部件——后连杆也是锁死的,进而实现了两种不同的功能调节能够独立进行,互不影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两组独立的电机分别实现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两组电机分别独立工作,互不干涉,且共用部分结构部件,结构得到大大简化,方便生产制造,减小了座椅的布置空间和制造成本,使汽车座椅运动更加平稳,进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角度处于设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角度处于中间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角度处于最大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力学驱动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力学运动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的三种高度状态下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包括图8a、8b、8c)。
图9为如图2、图3、图4三个角度状态下的汽车座椅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包括图9a、9b、9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该座椅本体1包括底座骨架10、靠背骨架11,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2、后连杆6、上连杆5、前连杆4,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2、角度调节连杆3、驱动连杆、前连杆4、上连杆5,所述底部支撑件2、前连杆4、上连杆5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的共用部件,所述底部支撑件2固定在车身支架、车身、或滑轨上。所述上连杆5固定在底座骨架的侧板上,或者上连杆直接由底座骨架替代。
所述底部支撑件2、后连杆6、上连杆5和前连杆4相邻之间依次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后连杆6连接一E-pump电机,该E-pump电机工作时带动后连杆6旋转,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
驱动连杆包括滑块8、滑杆7,所述滑杆7后端和底部支撑件2的中部之间以旋转副连接,所述底部支撑件2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到角度调节连杆3的中部,角度调节连杆3分为两段,这两段的轴线之间呈锐角、直角或者钝角,其中一段位于旋转副23和旋转副38之间,另一段位于旋转副23和旋转副34之间。所述角度调节连杆3的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2的前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3的另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的上方。
优选地,角度调节连杆3的两段的轴线之间呈15-85度、优选30-80度、优选35-75度、更优选40-70度的锐角。这样的锐角结构可以使得角度调节连杆3通过小幅度的运动就可以实现角度调节机构整体的原位大角度调节,从而使座椅本体1原位形成大倾角状态(后仰)或者从大倾角状态(后仰)复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滑杆7后端相结合的底部支撑件2的中部是从底部支撑件2在中部向上延伸出的分支,以便固定旋转副27。该分支可以固定在底部支撑件2在中部上方、或者该分支与底部支撑件2一体成型。该分支的设置既有利于用于驱动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工作的驱动装置(高度调节驱动源和角度调节驱动源,未图示)比如丝杆电机等布置的位置/空间具有更多选择,也有利于保持底部支撑件2的结构完整性从而保障底部支撑件2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中部的定义为:沿着底部支撑件或角度调节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离开杆两端点1/3~2/3。
该角度调节连杆3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前连杆4的底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3的另一端采用旋转副连接滑块8,所述驱动连杆连接一丝杆电机,该丝杆电机工作时,所述滑块8在滑杆7上滑动,所述驱动连杆带着角度调节连杆3沿着驱动连杆杆身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角度调节。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源和角度调节驱动源之间是独立工作的。所述旋转副具体结构可以采用铰链。
本申请中的旋转副可以都是一样的,为了便于表述各连杆之间的连接结构关系,此处将旋转副标注不同符号,作用仅限于指代结构位置没有任何区别:旋转副23;旋转副26;旋转副27;旋转副34;旋转副38;旋转副45、旋转副56、旋转副78。
如图2、3、4所示,分别为角度处于设计、中间、最大状态的座椅结构示意图,图4中包括底部支撑件2、角度调节连杆3、前连杆4、上连杆5、后连杆6、滑杆7、滑块8,图4状态时的座椅适合乘坐着平躺休息。
如图5所示,为汽车座椅的力学驱动原理结构示意图,左侧代表高度调节机构,右侧代表角度调节机构。其中,高度调节机构采用E-pump电机带动齿板运动,B代表大齿轮,S代表小齿轮。角度调节机构采用丝杆电机,图中3为角度调节连杆。其余符号含义同上。
如图6所示,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虽然共用了一些连杆,但是在工作时,两套机构是独立工作的,当高度调节机构发挥作用时,E-pump电机带动后连杆6向上旋转,后连杆6的旋转带动上连杆5往上移动,上连杆5往上移动进而带动前连杆4向前旋转,从而实现了座椅的高度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座椅进行高度调节时,角度调节连杆3一直处于锁死状态。
如图6、7所示,图7为座椅角度从设计状态到最大状态的力学运动方式分析图。当角度调节机构发挥作用时,丝杆电机启动,带动滑块8在滑杆7上向后下方滑动,从而带动处于旋转副23和旋转副38之间角度调节连杆3向下旋转,在旋转副23的作用下,从而使处于旋转副23和旋转副34之间角度调节连杆3向上旋转,进而带动前连杆4向上移动,前连杆4向上移动带动了上连杆5的往后旋转,从而实现了座椅的角度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座椅进行角度调节时,后连杆6相对于上连杆5一直处于锁死状态。
如图8所示,图8a为座椅设计高度状态下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b为座椅中间高度状态下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图8a为座椅最大高度状态下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图9a为座椅设计角度状态下的汽车座椅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图9b为座椅中间角度状态下的汽车座椅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图9c为座椅最大角度状态下的汽车座椅的力学分析原理结构示意图。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3)

1.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该座椅本体包括底座骨架、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前连杆,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底部支撑件、角度调节连杆、驱动连杆、前连杆、上连杆,所述底部支撑件、前连杆、上连杆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的共用部件,所述底部支撑件、后连杆、上连杆和前连杆相邻之间依次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后连杆连接一高度调节驱动源,该高度调节驱动源工作时带动后连杆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高度调节,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到角度调节连杆的中部,该角度调节连杆的前端采用旋转副连接所述前连杆的底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另一端采用旋转副连接驱动连杆的一端,该驱动连杆的另一端和底部支撑件之间以旋转副连接,所述驱动连杆连接一角度调节驱动源,该角度调节驱动源工作时,所述驱动连杆带着角度调节连杆沿着驱动连杆杆身运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角度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连杆包括滑块、滑杆,所述滑杆后端和底部支撑件的中部之间以旋转副连接,在外力驱动下,所述滑块在滑杆上可以滑动,所述滑块和角度调节连杆之间采用旋转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中部和底部支撑件的前端以旋转副连接,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的前端,所述角度调节连杆的另一端位于底部支撑件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副具体结构采用铰链或者合页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件固定在车身支架、车身、或滑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固定在底座骨架的侧板上,或者上连杆直接由底座骨架替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源和角度调节驱动源各自独立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源采用E-pump电机带动齿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驱动源采用电动驱动、液压驱动、气动驱动或电磁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连杆被旋转副分为两段,这两段角度调节连杆的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呈锐角、直角或者钝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段角度调节连杆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呈15-85度、30-80度、35-75度或40-70度的锐角,这样的锐角结构可以使得角度调节连杆通过小幅度的运动就可以实现角度调节机构整体的原位大角度调节,从而使座椅本体原位形成大倾角状态或者从大倾角状态复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与滑杆后端相结合的底部支撑件的中部是从底部支撑件在中部向上延伸出的分支,以便固定旋转副,该分支可以固定在底部支撑件在中部上方、或者该分支与底部支撑件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或12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的定义为:沿着底部支撑件或角度调节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离开杆两端点1/3~2/3。
CN202122938704.1U 2021-11-28 2021-11-28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Active CN216268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8704.1U CN216268819U (zh) 2021-11-28 2021-11-28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8704.1U CN216268819U (zh) 2021-11-28 2021-11-28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68819U true CN216268819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9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38704.1U Active CN216268819U (zh) 2021-11-28 2021-11-28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68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42431A (zh)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CN110435501B (zh) 汽车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CN114801933B (zh) 一种座椅电动头枕
CN216268819U (zh) 一种高度调节及角度调节一体化的汽车座椅
CN108146300A (zh) 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
CN106004535A (zh) 一种汽车前排电动六向驾驶员座椅
CN218892464U (zh)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CN112140952A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辅助装置
KR20120136556A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US20230166643A1 (en) Automobile seat integrated with height adjustment and angle adjustment
CN209616967U (zh) 可调脚踏装置及交通工具
CN201354018Y (zh) 汽车座椅电动调节机构总成
CN220700962U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机构
CN210047365U (zh) 座椅总成及车辆
CN220785541U (zh) 一种具有随动扶手的汽车座椅装置
CN217477158U (zh) 一种零重力汽车座椅
CN205344574U (zh) 用于调整汽车座椅的装置
CN219883722U (zh) 一种低坐姿的汽车零重力座椅
CN2415968Y (zh) 汽车电动后座椅
CN113547963B (zh) 双自锁多功能旋转座椅
CN213007754U (zh) 车辆扶手及车辆
CN210707006U (zh) 一种带abts的靠背肩部电动调节机构
CN220089023U (zh) 一种多功能铁架及坐具
CN215663086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扶手安装结构
CN218966760U (zh) 一种腿托及汽车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