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55435U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55435U
CN216255435U CN202122035360.3U CN202122035360U CN216255435U CN 216255435 U CN216255435 U CN 216255435U CN 202122035360 U CN202122035360 U CN 202122035360U CN 216255435 U CN216255435 U CN 216255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aerosol
aerosol generating
bottom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536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峰
郭聪慧
刘小力
黄祖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536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55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55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55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活动件和发热件,固定件具有安装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收容于安装腔内,且与固定件滑动连接;发热件可分离设置于安装腔的底壁,用于在磁场中发热并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本申请中气溶胶产生组件插入套管并将活动件从第一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发热件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发热件插设在气溶胶产生组件内且与安装腔的底壁分离,且发热件与套管间隔设置,以使发热件产生的热量更多的用于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减少发热件产生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雾化装置为加热不燃烧器具,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发热组件大多数采用中心加热和周圈加热的方式对待雾化基质进行加热。由于发热体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较低,发热体上产生的热量仅有一小部分用于加热待雾化基质,使得生成的气溶胶含量较少;而大部分热量通过与发热体接触的固体部件传导至电子雾化装置的整机器具上,使电子雾化装置中的各部件以及外壳被加热。为了提高气溶胶的含量,则需要提高发热体的发热量,但是这将造成更多的问题。例如,电子雾化装置功耗较大、整体以及外壳温度较高、续航能力较短、预热时间较长等;同时电子雾化装置的温度上升,对电芯、线路板等电器件的可靠性造成较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容易损失,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包括:固定件,固定件具有安装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收容于安装腔内,且与固定件滑动连接;发热件,可分离设置于安装腔的底壁,用于在磁场中发热并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其中,气溶胶产生组件插入安装腔并将活动件从第一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发热件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发热件保持插设在气溶胶产生组件内且与安装腔的底壁分离,且发热件与活动件间隔设置。
其中,活动件具有通孔,通孔允许发热件的第一端穿过且限制发热件的第二端穿过;当活动件处于第二位置,发热件穿过通孔,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且与活动件间隔设置。
其中,活动件为套管,套管具有容纳气溶胶产生组件的插入腔;套管包括第一环形侧壁以及与第一环形侧壁一端连接的第一底壁;第一底壁上设有通孔。
其中,当套管处于第一位置,发热件的第二端与安装腔的底壁可分离连接,发热件的第一端通过通孔插设于插入腔。
其中,第一底壁上还设有进气孔。
其中,发热件包括插接部以及与插接部一端固定连接的阻挡部,插接部远离阻挡部的一端作为第一端,阻挡部远离插接部的端部作为第二端,通孔的内径大于插接部的横截面尺寸,通孔的内径小于阻挡部的横截面尺寸。
其中,固定件包括第二环形侧壁以及与第二环形侧壁一端连接的第二底壁,第二环形侧壁与第二底壁形成安装腔,第二底壁靠近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固定发热件,以保持发热件直立。
其中,固定件和/或套管具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将套管限位于第二位置,并使得套管与发热件的阻挡部间隔设置。
其中,固定部为凹槽,凹槽用于收容和固定发热件的阻挡部。
其中,凹槽的深度大于阻挡部的高度,以使凹槽的侧壁用作限位部。
其中,凹槽和发热件的第二端均为锥形结构。
其中,第二底壁与固定部对应的部分还设置有磁吸件,用于与发热件磁吸连接;磁吸件对发热件之间的吸引力小于发热件与气溶胶产生组件之间的摩擦力。
其中,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弹性件用于为活动件从第一位置复位至第二位置提供回复力。
其中,弹性件包括弹簧,弹簧设置于安装腔内,且弹簧的一端与套管抵接,另一端与固定件抵接。
其中,弹性件包括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的磁性相同,第一磁性体设置于套管上,第二磁性体设置于固定件上。
其中,还包括磁场发生件,磁场发生件套设于固定件的外壁面上,用于产生磁场。
其中,磁场发生件包括线圈以及套设于线圈远离固定件一侧的屏蔽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安装空间;发热组件,收容于安装空间,且与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发热组件如上述的发热组件;电源组件,收容于安装空间,为发热组件供电并控制发热组件工作。
其中,还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气溶胶产生组件包括气溶胶产生部和吸嘴部;吸嘴部包括中空段和过滤段,过滤段设置于中空段的一端,气溶胶产生部设置于中空段远离过滤段的一端,气溶胶产生部收容于安装腔,至少过滤段远离中空段的端部裸露于壳体外。
其中,气溶胶产生组件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标记,第一标记与壳体的外壁面平齐,表示气溶胶产生组件与活动件抵接且活动件处于第一位置。
其中,气溶胶产生组件的外壁面还设置有第二标记,第二标记与壳体的外壁面平齐,表示活动件处于第二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该发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活动件和发热件,固定件具有安装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收容于安装腔内,且与固定件滑动连接;发热件可分离设置于安装腔的底壁,用于在磁场中发热并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本申请中气溶胶产生组件插入套管并将活动件从第一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发热件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发热件插设在气溶胶产生组件内且与安装腔的底壁分离,且发热件与套管间隔设置,以使发热件产生的热量更多的用于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减少发热件产生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发热组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固定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套筒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发热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弹性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通过加热不燃烧方式产生气溶胶。电子雾化装置100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消遣等。
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壳体1、发热组件2、电源组件3以及气溶胶产生组件4。壳体1用于安装或容置发热组件2、电源组件3以及气溶胶产生组件4。电源组件3包括电池31、气流传感器(图未示)以及控制器32等;电源组件3用于为发热组件2供电并控制发热组件2工作,以加热雾化气溶胶产生组件4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其中,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100中气流变化,控制器32根据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变化启动电池31为发热组件2供电。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气流传感器,控制器32根据用户输入的控制信号启动电池31为发热组件2供电。气溶胶产生组件4包括气溶胶产生部42和吸嘴部41,气溶胶产生部42可以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例如药叶、植物草叶等固态基质。当然,该电子雾化装置100还包括现有电子雾化装置100中的其它部件,比如,密封件、指示灯、支架等,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本申请的电子雾化装置100也可以指不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4的其他部件。
壳体1具有安装空间11,且壳体1上设有开口(图未标),以使安装空间11与壳体1的外部通过开口连通。发热组件2收容于安装空间11,且发热组件2的安装位置与壳体1上的开口对应设置,从而使得发热组件2通过开口暴露或与外界连通。发热组件2与壳体1可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发热组件2和电源组件3收容于安装空间11,电源组件3为发热组件2供电并控制发热组件2工作。气溶胶产生组件4通过壳体1上的开口插设于内部,以使发热组件2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4生成气溶胶。壳体1的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为了避免壳体1在磁场环境中形成涡流产生热量,壳体1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为矩形塑料壳,壳体1的顶壁中央位置具有开口,发热组件2与壳体1的顶壁的内壁面固定连接并与壳体1的侧壁间隔设置,即,发热组件2通过壳体1的顶壁悬空设置于安装空间11内。
请参阅图3至图7,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发热组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固定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套筒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发热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热组件中弹性件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发热组件2包括固定件21、活动件22、发热件23、电磁产生件24以及弹性件25。
具体参阅图4,固定件21为桶状结构,固定件21具有安装腔211,固定件21上设有开窗215,安装腔211通过开窗215与固定件21的外部连通,以方便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设于安装腔211。其中,固定件21与壳体1的顶壁固定连接的端部设有开窗215,且开窗215与壳体1上的开口对应设置并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21具体包括第二环形侧壁212以及与第二环形侧壁212一端连接的第二底壁213。第二环形侧壁212与第二底壁213围设形成安装腔211。固定件21还可以包括与第二环形侧壁21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顶壁,且第二顶壁上开设有开窗215。可以理解,固定件21也可以不包括第二顶壁,第二环形侧壁212的另一端为敞口,直接形成开窗215。第二顶壁可以与第二环形侧壁212可拆卸连接,便于将活动件22装入安装腔211。或者,也可以将第二底壁213与第二环形侧壁212可拆卸连接,便于将活动件22装入安装腔211。第二底壁213还可以设置进气口。固定件21的形状、大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为了避免固定件21在磁场环境中形成涡流产生热量,固定件21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例如塑料。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21为圆柱形塑料桶。第二底壁213靠近第二环形侧壁212的表面设置有固定部214,固定部214用于固定发热件23,以使发热件23保持直立状态。固定部214可以为凹槽或凸块,其中,凹槽用于收容发热件23的一端并相互卡接,凸块用于插入发热件23的一端的凹槽内并相互卡接。
发热件23包括插接部231和阻挡部232,阻挡部232与插接部231的一端固定连接。插接部231远离阻挡部232的一端作为发热件23的第一端233;阻挡部232远离插接部231的端部作为发热件23的第二端234,或阻挡部232直接作为发热件23的第二端234。发热件23的第一端233为尖端,便于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其中,发热件23的第二端234可分离设置于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上,发热件23的第一端233用于插设于气溶胶产生组件4内。发热件23用于在磁场内发热并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4生成以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其中,插接部231的横截面尺寸小于阻挡部232的横截面尺寸。发热件23的材料为金属材料。例如,发热件23的材料可以为铜或铝或合金。发热件23可以为金属柱,也可以为金属片。具体地,发热件23可以为T型结构、L型结构,也可以为锥型结构,只要在其第二端234形成阻挡部232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23为条形金属片,条形金属片的一端形成倒三角尖端,另一端的侧边具有凸缘从而形成阻挡部232。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底壁213的内表面具有收容槽2142,收容槽2142作为上述固定部214。收容槽2142用于收容和固定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收容槽2142可以通过在第二底壁213的内表面设置凹陷形成,也可以第二底壁213的内表面设置收容槽2142形成。在其它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底壁213靠近第二环形侧壁212的表面具有环形凸起2141,环形凸起2141围设成收容槽2142,收容槽2142作为上述的固定部214,收容槽2142用于收容并固定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其中,凹槽/收容槽2142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阻挡部232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进而便于收容和固定阻挡部232,以使发热件23的插接部231保持直立状态,方便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内。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参阅图6,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远离插接部231的表面设有定位槽2144,第二底壁213连接第二环形侧壁212的表面具有定位柱2143,定位柱2143作为固定部214。其中,定位柱2143的形状与定位槽2144的形状匹配,发热件23与第二底壁213接触时,定位柱2143插接于定位槽2144内,实现发热件23与第二底壁213的可分离连接,进而使插接部231可以保持直立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或整个发热件23采用铁材料,或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一端设置磁吸材料。相应地,第二底壁213与固定部214对应的部分还设置有磁吸件216,磁吸件216用于与发热件23磁吸连接,方便发热件23与安装腔211的底壁通过磁吸作用连接。磁吸件216与发热件23之间的吸引力小于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之后与气溶胶产生组件4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气溶胶产生组件4通过摩擦力使发热件23与第二底壁213分离。其中,磁吸件216可以设置于第二底壁213的内表面,例如,收容槽2142的底面,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底壁213的外表面,或设置于第二底壁213的外表面的凹槽内。磁吸件216也可以埋设于第二底壁213内,通过磁吸力固定发热件23。磁吸件216可以为磁铁。在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一端设置磁铁,磁吸件216也可以为铁。
具体参阅图5,活动件22收容于安装腔211内,且活动件22与固定件21滑动连接。具体地,活动件22可沿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入或拔出安装腔211的方向滑动。活动件22具有通孔225,通孔225用于使发热件23的第一端233穿过,以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内。优选,通孔225允许发热件23的第一端233穿过且限制发热件23的第二端234穿过,从而使得气溶胶产生组件4拔出的过程中,使气溶胶产生组件4与发热件23分离。可以理解,如果通孔225不能使气溶胶产生组件4与发热件23分离,每次更换气溶胶产生组件4时,发热件23就会被带出,需要手动放回并安装在第二底壁213上,带来使用不便。具体地,通孔225的内径大于插接部231的横截面尺寸,且通孔225的内径小于阻挡部232的横截面尺寸。通孔225的内径大于插接部231的横截面尺寸,使得发热件23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之后,发热件23与通孔225的内表面间隔设置,避免发热件23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到至活动件22,从而将发热件23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用于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4。为了避免活动件22在磁场环境中形成涡流产生热量,活动件22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例如塑料。
固定件21和/或活动件22具有限位部(未图示),限位部用于限制活动件2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其中,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活动件22处于第一位置时,发热件23部分插入通孔225;活动件22处于第二位置时,活动件22的端面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间隔设置。由于活动件22处于第一位置时,发热件23部分插入通孔225,使得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入安装腔211并抵接活动件22的过程中,发热件23部分已经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通过气溶胶产生组件4对发热件23进行固定限位,可以防止气溶胶产生组件4将活动件22从第一位置推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发热件23发生偏移。由于活动件22处于第二位置时,活动件22的端面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间隔设置,可以确保活动件22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后,发热件23不仅与第二底壁213分离且保持插入在气溶胶产生组件4内,且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保持与活动件22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避免发热件23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到至活动件22,从而将发热件23产生的热量尽可能的用于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4。本申请中,活动件22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后,发热件23仅与气溶胶产生组件4接触,而不与其他固体元件接触,可以提高发热件23对气溶胶产生组件4的加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腔211的侧壁上设置有凸块,凸块与安装腔2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的高度且小于发热件23整体的高度,凸块与发热件23间隔设置,凸块作为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安装腔211的底壁上设置有凸块,凸块的高度大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的高度且小于发热件23整体的高度,凸块与发热件23间隔设置,凸块作为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底壁213上的收容槽2142的深度大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的高度且小于发热件23整体的高度,收容槽2142的侧壁用作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22与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凸块,凸块的高度大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的高度且小于发热件23整体的高度,且凸块与发热件23错位设置,凸块作为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22与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凸块,安装腔211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凸块,第一凸块设置于活动件22上的位置与第二凸块设置于安装腔211的底壁上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的总高度大于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的高度且小于发热件23整体的高度,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均与发热件23间隔设置,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用作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
活动件22的形状不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例如活动件22可以为板状或管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活动件22为套管221,套管221有容纳气溶胶产生组件4的插入腔222。套管221一端具有插入口229,气溶胶产生组件4通过插入口229插设于插入腔222。套管221上的插入口229与固定件21上的开窗215对应,且套管221处于第一位置时,套管221设有插入口229的端部与安装腔211的顶壁内表面抵接。具体地,插入口229的中轴线与固定件21上开窗215的中轴线以及壳体1上的开口的中轴线重合。具体地,套管221包括第一环形侧壁223以及与第一环形侧壁223一端连接的第一底壁224,第一底壁224上设有通孔225,通孔225与插入口229相对设置。其中,通孔225设置于第一底壁224的中心位置。第一底壁224上还设置有进气孔226,进气孔226用于使外界大气传输至插入腔222,以便于气流携带发热件23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4生成气溶胶并将其传输至用户口中。具体地,套管221为圆柱形塑料管,通孔225设置于第一底壁224的中心位置,多个进气孔226环绕通孔225一周设置。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活动件22也可以为滑动板。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入安装腔211且插入端与滑动板抵接,滑动板上具有通孔225和进气孔226。具体通孔225与进气孔226与套管221上的通孔225和进气孔226的结构、位置以及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弹性件25设置于固定件21与活动件22之间,弹性件25用于为活动件22从安装腔211的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提供回复力。进一步,弹性件25还可以使活动件22保持在第一位置,防止弹性件25晃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为弹簧251。弹簧251可以设置于固定件21的安装腔211内,弹簧251的一端与活动件22抵接,另一端与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抵接,活动件22通过弹簧251在安装腔211内滑动,以实现活动件22与固定件21的滑动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环形侧壁223靠近第一底壁224的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块228,环形凸块228靠近第二底壁213的表面形成安装槽227,弹簧251远离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的端部套设在第一环形侧壁223外并与收容在安装槽227内,避免弹簧251在压缩过程中出现移位。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安装腔211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槽,套管221的外侧壁上设有凸环,凸环收容于环形槽内,弹簧251的一端与凸环靠近第一底壁224的表面抵接,另一端与环形槽靠近第二底壁213的表面抵接,套管221通过弹簧251沿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入或拔出的方向在安装腔211内滑动,以实现套管221与固定件21的相对滑动。
为了避免弹簧251受磁场发生件24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导致自身发热,影响弹簧251的弹性及使用寿命,弹簧251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例如橡胶。为了避免弹簧251压缩至极限时的高度影响活动件22与安装腔211底壁之间的距离,弹簧251可以为喇叭状结构,同时还可以避免在压缩时的弹簧251自身的接触碰撞。可以理解,当弹簧251为柱状结构时,弹簧251压缩至极限时的高度可以高于阻挡部232的高度,此时,柱状结构的弹簧251可以用作限位部,以将活动件22限制在第二位置。
在其它可选实施例中,具体参阅图7,弹性件25包括磁性相同的第一磁性体252和第二磁性体253。第一磁性体252设置于套管221的底面上,第二磁性体253设置于安装腔211的底壁上,且第二磁性体253与安装腔211底壁上设置的固定部214间隔设置。由于第一磁性体252与第二磁性体253的磁性相同,当套管221向靠近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滑动时,套管221上的第一磁性体252与固定件21上的第二磁性体253的排斥力增大,第一磁性体252与第二磁性体253上的排斥力会产生回复力,回复力能够带动套管221从安装腔211的第一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
磁场发生件24套设于固定件21的外壁面上,且与电源组件3电连接。磁场发生件24通电后可以产生磁场,以使发热件23发热。磁场发生件24包括线圈241以及套设于线圈241远离固定件21一侧的屏蔽层242。具体地,线圈241套设于固定件21中间位置,当活动件22处于第一位置且气溶胶产生组件4与活动件22抵接时,气溶胶产生组件4的气溶胶产生部42位于线圈241内,发热件23的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内也位于线圈241内。
气溶胶产生组件4包括气溶胶产生部42和吸嘴部41;吸嘴部41包括中空段412和过滤段411,过滤段411设置于中空段412的一端,气溶胶产生部42设置于中空段412远离过滤段411的一端,气溶胶产生部42收容于安装腔211,至少过滤段411远离中空段412的端部裸露于壳体1外,以便于用户接触吸嘴部41。气溶胶产生部42被加热雾化产生的气溶胶随气流传输至中空段412的出气通道,再经过过滤段411过滤后传输至用户口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组件4包括收容管,收容管内的一端设置过滤材料形成过滤段411,另一端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形成气溶胶产生部42,中间段形成中空段412。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组件4的外壁面间隔设置有第一标记43和第二标记44,其中,第二标记44靠近过滤段411设置,第一标记43设置于第二标记44远离过滤段411的一侧。当第一标记43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表示气溶胶产生组件4与活动件22抵接且活动件22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二标记44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表示活动件22处于第二位置。其中,第一标记43和第二标记44均为标记线。当第一标记43/第二标记44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时,第一标记43/第二标记44也与壳体1的外壁面平齐。当安装腔211或插入腔222的端口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时,也可以观察第一标记43或第二标记44与安装腔211或插入腔222的端口平齐来判断。
请参阅图8至图10,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处于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8,在未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4时,套管221处于安装腔211的第一位置,弹簧251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当需要使用电子雾化装置100时,需要将气溶胶产生组件4中的气溶胶产生部42朝向套管221穿过插入口229进入插入腔222,直至气溶胶产生部42远离吸嘴部41的端部与插入腔222的底壁抵接。此时,气溶胶产生组件4上的第一标记43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套管221依然处于安装腔211的第一位置,穿过通孔225的部分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内,发热件23的第二端234与安装腔211的底壁上设置的固定部214固定连接,发热件23的插接部231与通孔225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继续向气溶胶产生组件4施力,使套管221从安装腔211的第一位置滑动至安装腔211的第二位置,更多的气溶胶产生组件4插入安装腔211内,使气溶胶产生组件4带动套管221向靠近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滑动,弹簧251被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同时发热件23的插接部231更多的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此时,待气溶胶产生组件4外壁面的第二标记44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时,表明套管221的底面恰好与安装腔211底壁上设置的收容槽2142的侧壁端面抵接,套管221处于安装腔211的第二位置,如图9所示。当套管221处于安装腔211的第二位置,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内,且插接部231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的长度等于气溶胶产生部42的高度,套管221与阻挡部232靠近插接部231的端面间隔设置,弹簧251依然处于压缩状态。
停止向气溶胶产生组件4施力,处于第二压缩状态的弹簧251产生回复力,回复力推动套管221向远离安装腔211的第二底壁213的方向滑动,使套管221从安装腔211的第二位置滑动复位至安装腔211的第一位置,套管221带动气溶胶产生组件4向远离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滑动,插入气溶胶产生部42的发热件23也随着气溶胶产生组件4向远离安装腔211底部的第二底壁213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与固定部214分离。待气溶胶产生组件4外壁面的第一标记43再次与壳体1的开口平齐时,表明套管221与安装腔211的顶壁抵接,即复位至第一位置,且弹簧251恢复至第一压缩状态,此时,发热件23仅通过插接部231与气溶胶产生部42接触,如图10所示。发热件23与固定件21和套管221均不接触,仅发热件23与气溶胶产生部42接触,使发热件23处于悬空状态,发热件23产生的热量均传输给气溶胶产生部42,避免造成热量损失。
通过电源组件3为线圈241供电,以使线圈241产生磁场,发热件23在磁场中产生涡流而发热,以加热气溶胶产生部42,使气溶胶产生部42生成气溶胶,外界大气通过进气孔226进入插入腔222,气流携带生成的气溶胶传输至中空段412,再经过过滤段411传输至用户口中。
当需要更换气溶胶产生组件4时,施加拉力,使气溶胶产生组件4向远离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移动,气溶胶产生组件4带动发热件23向远离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滑动,直至阻挡部232与套管221的底面抵接。继续施加拉力,使发热件23与气溶胶产生组件4分离,发热件23由于重力作用,向靠近安装腔211底壁的方向坠落,由于通孔225的限制和/或磁吸件216的吸引作用,使发热件23的阻挡部232落入安装腔211底壁上设置的固定部214内,且由于磁吸件216的作用,使发热件23的插接部231能够保持直立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发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活动件和发热件,固定件具有安装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收容于安装腔内,且与固定件滑动连接;发热件可分离设置于安装腔的底壁,用于在磁场中发热并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本申请中气溶胶产生组件插入套管并将活动件从第一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发热件插入气溶胶产生组件;活动件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发热件插设在气溶胶产生组件内且与安装腔的底壁分离,且发热件与套管间隔设置,以使发热件产生的热量更多的用于加热气溶胶产生组件,减少发热件产生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安装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组件;
活动件,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
发热件,可分离设置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用于在磁场中发热并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
其中,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插入所述安装腔并将所述活动件从第一位置驱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发热件插入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发热件保持插设在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内且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分离,且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活动件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允许所述发热件的第一端穿过且限制所述发热件的第二端穿过;当所述活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发热件穿过所述通孔,插入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且与所述活动件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为套管,所述套管具有容纳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的插入腔;所述套管包括第一环形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一端连接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底壁上设有所述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套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发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底壁可分离连接,所述发热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通孔插设于所述插入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上还设有进气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插接部以及与所述插接部一端固定连接的阻挡部,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阻挡部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端,所述阻挡部远离所述插接部的端部作为所述第二端,所述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插接部的横截面尺寸,所述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阻挡部的横截面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二环形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一端连接的第二底壁,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与所述第二底壁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二底壁靠近所述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发热件,以保持所述发热件直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和/或所述套管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将所述套管限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并使得所述套管与所述发热件的阻挡部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和固定所述发热件的阻挡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阻挡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凹槽的侧壁用作所述限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发热件的第二端均为锥形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部分还设置有磁吸件,用于与所述发热件磁吸连接;所述磁吸件与所述发热件之间的吸引力小于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之间的摩擦力。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活动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为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二位置提供回复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管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的磁性相同,所述第一磁性体设置于所述套管上,所述第二磁性体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场发生件,所述磁场发生件套设于所述固定件的外壁面上,用于产生磁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发生件包括线圈以及套设于所述线圈远离所述固定件一侧的屏蔽层。
18.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空间;
发热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发热组件如上述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
电源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为所述发热组件供电并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工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溶胶产生组件,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包括气溶胶产生部和吸嘴部;所述吸嘴部包括中空段和过滤段,所述过滤段设置于所述中空段的一端,所述气溶胶产生部设置于所述中空段远离所述过滤段的一端,所述气溶胶产生部收容于所述安装腔,至少所述过滤段远离所述中空段的端部裸露于所述壳体外。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标记,所述第一标记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平齐,表示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与所述活动件抵接且所述活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产生组件的外壁面还设置有第二标记,所述第二标记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平齐,表示所述活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CN202122035360.3U 2021-08-26 2021-08-26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Active CN216255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360.3U CN216255435U (zh) 2021-08-26 2021-08-26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360.3U CN216255435U (zh) 2021-08-26 2021-08-26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55435U true CN216255435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60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5360.3U Active CN216255435U (zh) 2021-08-26 2021-08-26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554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68196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09931490U (zh) 雾化芯、烟弹及电子烟
EP3005890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09931491U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109965349B (zh) 一种电子烟
WO2015013926A1 (zh) 电子烟
KR20210005918A (ko)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11449292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系统及气溶胶生成方法
CN2156031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电池组件及雾化器
CN111067149A (zh) 雾化器、气溶胶产生装置及采用该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吸合方法
CN21625543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110693088A (zh) 电子烟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113907433A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KR20230019119A (ko)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CN216315620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796486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0250590A (zh) 一种电子烟烟雾器及电子烟
CN210611027U (zh) 电池组件及电子烟
CN21174693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09825211U (zh) 带温控的供电装置及电子烟
CN218219140U (zh) 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242701U (zh) 一种无限位结构的可拆卸的电子烟
CN219645081U (zh) 一种便于维护的电子烟
CN217791450U (zh) 雾化装置
CN219249221U (zh) 多口味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