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21154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21154U
CN216221154U CN202121150252.4U CN202121150252U CN216221154U CN 216221154 U CN216221154 U CN 216221154U CN 202121150252 U CN202121150252 U CN 202121150252U CN 216221154 U CN216221154 U CN 216221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mounting
piece
heat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502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仙福
李泽涌
邓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502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21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21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21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底座组件、锅体组件、导热件和复位件;感温组件设置于底座组件;锅体组件可分离地设置在底座组件的上方,锅体组件包括外壳组件和设置在外壳组件中的内锅,外壳组件的对应感温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导热件和复位件均设置于安装孔,导热件分别与感温组件和内锅接触,以将内锅的热量传递给感温组件;复位件的外周缘连接至外壳组件;导热件包括位于顶部的外沿和设置在外沿的下方的限位槽,外沿搭接至外壳组件,复位件的内周缘延伸进入限位槽,并且可弹性变形,使得导热件相对于外壳组件沿竖向可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内锅的保温效果较好,并且还可以提升烹饪器具的美观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诸如电饭煲的烹饪器具,在内锅的下方设置有感温组件,以用于测量内锅的热量。对于分体式的烹饪器具,需要在锅体组件的外壳上开孔以避让感温组件。由于开设有孔,导致内锅的保温效果较差,并且还降低了烹饪器具的美观性,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底座组件;
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
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可分离地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的上方,所述锅体组件包括外壳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中的内锅,所述外壳组件的对应所述感温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
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导热件分别与所述感温组件和所述内锅接触,以将所述内锅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感温组件;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连接至所述外壳组件,
其中,所述导热件包括位于顶部的外沿和设置在所述外沿的下方的限位槽,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外壳组件,并且所述复位件的内周缘延伸进入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件可弹性变形,使得所述导热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组件沿竖向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在外壳组件的对应感温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导热件,导热件的外沿能够搭接至外壳组件,以防止导热件从安装孔的底部退出,复位件的内周缘设置在限位槽中,能够防止复位件从安装孔的顶部退出,使得导热件能够相对于外壳组件沿竖向可移动,并且能够紧密贴合内锅,以将内锅的热量传递给感温组件,以此检测内锅的温度,不仅内锅的保温效果较好,而且感温组件测量的内锅的温度更加准确,还可以提升烹饪器具的美观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包括主体部,所述外沿构造为从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底端周缘,并且构造为沿所述主体部的侧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并且/或者
限位槽沿水平方向的尺寸L满足:0.5mm≤L≤6mm,限位槽沿竖直方向的尺寸H满足:0.5mm≤H≤8mm。
根据本方案,导热件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于限位槽位于主体部的底端周缘,并且复位件的内周缘可以沿限位槽的周向设置在限位槽中,复位件不仅能够对导热件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得导热件设置在安装孔的中心,而且能够防止污渍和杂质通过导热件下端的安装间隙进入到导热件与外壳组件的安装空间,从而能够降低难以清洗、生锈、发霉或者产生异味的可能性;当限位槽的尺寸满足上述范围时,使得复位件与限位槽之间的配合尺寸足够大,以避免复位件的内周缘从限位槽脱出,使得复位件和导热件之间的连接较为牢靠。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
其中,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外壳体分体设置,或者
所述复位件和所述外壳体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方案,外壳体能够对内锅起到保温作用,并且导热件可活动地安装至外壳体,另外复位件可以与外壳体分体设置,也可以与外壳体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优化设计复位件和外壳体的结构,当复位件与外壳体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连接在一起时,使得复位件的固定较为牢靠,并且能够省略用于固定复位件的结构或者零件。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第一孔,并且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搭接至所述外壳体,所述导热件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孔,并且所述导热件的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安装件。
根据本方案,安装件的外周缘搭接至外壳体,使得安装件不能够从安装孔的底部退出,导热件的外沿搭接至安装件,使得导热件不能从第一孔的底部退出,因此便于安装和拆卸导热件。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安装件从外壳体的安装孔的上方向下安装至安装孔,然后再将导热件从安装件的上方向下安装至第一孔,装配工艺简单,能够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拆卸导热件时,只需将导热件从第一孔向上移出即可,因此便于维修、清洗和更换导热件,以便于定期清洁导热件的限位槽中的脏污。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一孔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隙G满足:0<G≤3mm,并且/或者
所述导热件的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安装件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E满足:0.5mm≤E≤6mm。
根据本方案,导热件与第一孔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隙满足上述范围时,不仅便于将导热件安装至第一孔,并且避免两者之间的径向间隙过大;导热件的外沿搭接在安装件上的尺寸满足上述范围时,使得导热件的外沿与安装件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表面,并且能够避免导热件从第一通孔的底部退出。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和连接至所述外壳体的安装件,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根据本方案,安装件和外壳体能够共同夹持复位件,以固定复位件,并且便于安装和拆卸复位件。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复位件安装至安装孔,使得复位件的外周缘搭接至外壳体,然后再将安装件安装至安装孔,使得安装件搭接至复位件的外周缘,之后将安装件连接至外壳体,便可固定复位件,因此复位件的装配工艺简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便于维修、更换和清洗复位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卡扣扣接至所述卡接部连接至所述外壳体,或者
所述安装件粘接至所述外壳体,或者
所述安装件经由紧固件连接至所述外壳体。
根据本方案,安装件和外壳体的装配工艺简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工艺将安装件装配至外壳体,以便优化烹饪器具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件主体、从所述复位件主体的内周缘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和从所述复位件主体的外周缘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所述延伸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部沿横向限位在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其中,所述复位件为密封圈,和/或所述复位件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
根据本方案,通过设置延伸部,能够使得复位件的与限位槽配合的部位的尺寸较厚,以能够进一步对导热件进行定位,并且进一步防止污渍和杂质通过导热件下端的安装间隙进入到导热件与外壳组件的安装空间。限位部被横向限位在安装件和外壳体之间,使得限位件的固定较为牢靠。复位件为密封圈,或者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不仅能够对导热件施加弹性力,并且能够防止污渍和杂质通过导热件下端的安装间隙进入到导热件与外壳组件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和安装件,所述外壳体包括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并且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搭接至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
根据本方案,外壳体的结构简单,支撑部能够支撑安装件,使得安装件不能够从安装孔的底部退出,并且安装部的侧表面能够对安装件进行横向限位。
可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中心,并且向上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内锅的底部设置有向上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安装部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内侧,并且/或者
所述感温组件沿竖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置有承载面,所述感温组件的顶部凸出于所述承载面。
根据本方案,通过安装部和凹陷部的配合,能够对内锅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内锅横向移位,或者放置不稳;由于感温组件的顶部凸出于承载面,使得当锅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上方时,感温组件能够接触导热件的下表面。
可选地,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所述安装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卡扣扣接至所述卡接部而连接至所述配合件,并且所述支撑部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和所述配合件的外周缘之间,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的内周缘和所述配合件的内周缘之间。
根据本方案,安装件和配合件的装配工艺简单,并且两者能够共同夹持支撑部,以安装至外壳体,同时安装件和配合件能够共同夹持复位件,以固定复位件。
可选地,当所述锅体组件未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的上方时,所述导热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锅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并且/或者
所述导热件的下表面和所述外壳组件的下表面平齐。
根据本方案,能够使得当锅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上时,导热件的上表面抵靠内锅,并且导热件的下表面抵靠感温组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底座组件仅示出了局部结构;
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锅体组件、复位件和导热件;
图3为图2中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锅体组件的外壳组件、复位件和导热件;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的外壳组件的外壳体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3中的外壳组件的安装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的外壳组件的安装件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的导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底座组件仅示出了局部结构;
图12为图11中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锅体组件的外壳组件、复位件和导热件;
图13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个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1中的烹饪器具的配合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锅体组件、复位件和导热件;
图18为图17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10/210:底座组件
111/211:感温组件 112/212:加热装置
113/213:承载面 120/220/320:锅体组件
130:盖体组件 140/240/340:外壳组件
141/241/341:外壳体 142/242:安装件
243:配合件 144/244/344:安装部
145/245/345:安装孔 146/246/346:第一凹台
147/247:第一孔 148/248:卡扣
149/249:卡接部 150/250/350:内锅
151:避让孔 153/253:支撑部
154/254/354:底壁 155/255/355:凹陷部
156:第二凹台 160/260/360:导热件
161/261/361:主体部 162/262/362:外沿
163/263/363:限位槽 170/270/370:复位件
171/271/371:复位件主体 172/272/372:延伸部
173/273/373: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的烹饪器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0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底座组件110、锅体组件120、感温组件111、导热件160和复位件170,其中图1中仅示出了底座组件110的局部结构。
锅体组件120可分离地设置在底座组件110的上方,以便于用于移动和清洗锅体组件120。锅体组件120包括外壳组件140、设置在外壳组件140中的内锅150和能够盖合在外壳组件140上的盖体组件130,盖体组件130和内锅150之间能够形成烹饪空间。感温组件111沿竖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组件110,以用于测量内锅150的温度。底座组件110设置有承载面113,感温组件111的顶部凸出于承载面113。底座组件110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112。加热装置112设置在内锅150的正下方,以用于对内锅150中的食物进行加热。感温组件111设置在内锅150的底部中心,并且设置在加热装置112的中心。感温组件111沿竖向可移动,以用于测量内锅150的温度。
如图3至图6所示,外壳组件140的对应感温组件111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145,安装孔145构造为通孔。导热件160和复位件170均设置在安装孔145的内侧,并且复位件170的外周缘连接至外壳组件140。导热件160的顶部能够与内锅150接触,导热件160的底部能够与感温组件111接触,以能够将内锅150的热量传递给感温组件111,使得感温组件111能够检测内锅150的温度。优选地,导热件160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
如图4至图6和图10所示,导热件160包括主体部161、设置在主体部161的顶部的外沿162和设置在主体部161的侧部并且位于外沿162的下方的限位槽163。外沿162构造为从主体部161的外周缘沿主体部161的径向向外延伸。限位槽163设置在主体部161的底端周缘,并且构造为从主体部161的侧表面向内凹陷的环状凹槽。外沿162能够搭接至外壳组件140,以能够防止导热件160从安装孔145的底部退出。优选地,限位槽163沿水平方向的尺寸L满足:0.5mm≤L≤6mm,限位槽163沿竖直方向的尺寸H满足:0.5mm≤H≤8mm(参见图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限位槽163的尺寸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件170的内周缘延伸进入到限位槽163中,以能够将导热件160定位在安装孔145的中心位置处,并且能够防止污渍和杂质进入到限位槽163和复位件170之间的安装间隙,从而能够降低难以清洗、生锈、发霉或者产生异味的可能性。
复位件170可弹性变形,使得导热件160能够相对于外壳组件140沿竖向可移动。优选地,复位件170由诸如硅胶或者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复位件170能够对导热件160施加向下的弹力,使得导热件160能够复位,并且复位件170能够防止导热件160从安装孔145的顶部退出。导热件160的外沿162和限位槽163之间的间距限定了导热件160沿竖向移动的距离,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导热件160外沿162和限位槽163之间的间距。
具体地,复位件170包括复位件主体171、从复位件主体171的内周缘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72以及从复位件主体171的外周缘向上延伸的限位部173,延伸部17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槽163中。由此,能够使得复位件170的与限位槽163配合的部位的尺寸较厚,以防止污渍和杂质进入到导热件160与外壳组件140的安装空间。
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组件140包括外壳体141和安装件142。外壳体141包括底壁154、与底壁154连接的安装部144以及与安装部144连接的支撑部153(参见图7)。内锅150设置在外壳体141的内侧,并且设置在底壁154的上方。内锅150的底部设置有向上凹陷的凹陷部155,安装部144的顶部设置在凹陷部155的内侧,以此能够对内锅150进行横向限位,防止内锅横向移动。安装部144设置在底壁154的中心,并且向上凸出于底壁154。安装孔145设置在安装部144上,并且对应内锅150的底部中心。支撑部153沿周向设置在安装孔145的内侧,并且与安装部144连接。支撑部153的上表面低于安装部144的上表面,支撑部153的下表面高于安装部144的下表面,或者与安装部144的下表面平齐。
安装件142设置在安装孔145中,并且设置在支撑部153的顶部,安装件142的外周缘搭接至支撑部153的上表面。安装件142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148。支撑部153对应地设置有卡接部149,安装件142通过卡扣148扣接至卡接部149而连接至外壳体141。当安装件142安装至外壳体141时,复位件170的外周缘被夹持在安装件142和外壳体141的支撑部153之间,并且复位件170的限位部173沿横向限位在安装件142和外壳体141的支撑部153之间。也即是说,复位件170是独立于外壳体141的零件,与外壳体141分体设置。可以理解,根据需要,卡扣148可以设置于外壳体141(例如,设置于支撑部153),卡接部149可以设置于安装件142。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安装件142设置有第一凹台146和贯穿第一凹台146的第一孔147。第一凹台146构造为从安装件14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第一孔147设置在第一凹台146的中心,并且构造为圆形通孔。导热件160延伸穿过第一孔147,并且与第一孔147间隙配合。优选地,导热件160(具体地指导热件160的主体部161)和第一孔147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隙G(即径向间隙)满足:0<G≤3mm。导热件160的外沿162设置在第一凹台146中,并且能够搭接至第一凹台146。优选地,导热件160的外沿162搭接在安装件142上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E满足:0.5mm≤E≤6mm。
如图5至图7所示,支撑部153设置有第二凹台156和至少两个避让孔151。第二凹台156设置在支撑部153的内周缘,并且构造为从支撑部15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避让孔151设置在支撑部153的外周缘,并且大致构造为横截面为方形的通孔。复位件170的外周缘设置在第二凹台156中,并且抵靠至第二凹台156。卡接部149设置在避让孔151中,卡扣148在避让孔151处扣接至卡接部149。
如图5和图6所示,当锅体组件120没有设置在底座组件110上时,此时导热件160在重力以及复位件170的弹力的作用下,搭接至安装件142。优选地,当锅体组件120没有设置在底座组件110上时,导热件160的上表面与内锅15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并且导热件160的下表面可以和外壳组件140(例如,外壳体141的支撑部153)的下表面平齐。
如图4所示,当锅体组件120座设在底座组件110上时,感温组件111接触导热件160的下表面,并向上推动导热件160,使得导热件160向上移动,以抵靠至内锅150的下表面,内锅150的温度通过导热件160传递给感温组件111。
在装配时,先将复位件170从外壳体141的安装孔145的上方向下安装至安装孔145,使得复位件170的外周缘设置在第二凹台156的内侧。再将安装件142从外壳体141的支撑部153的上方向下装入到安装孔145中,使得安装件142的卡扣148从避让孔151向下移动,并最终扣接至卡接部149,并且安装件142和外壳体141的支撑部153共同夹持复位件170的外周缘。然后将导热件160从安装件142的上方向下放入到安装件142的第一孔147中,使得导热件160的外沿162搭接至第一凹台146,最后再把复位件170的内周缘卡入到限位槽163中。由此可见,导热件160的装配工艺较为简单,并且方便拆卸和维修,导热件160和安装件142在受力向下压后不会出现分裂、塌陷、脱出等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1至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200进行详细的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20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大致相同的结构,其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如图11至图15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200同样包括底座组件210、锅体组件220、导热件260和复位件270。底座组件210同样地设置有感温组件211。锅体组件220同样地包括外壳组件240、内锅250和盖体组件230。导热件260同样包括主体部261、外沿262和限位槽263。为了简化起见,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组件240除了包括外壳体241和安装件242之外,还包括配合件243。外壳体241包括底壁254、与底壁254连接的安装部244以及与安装部244连接的至少两个支撑部253。
如图12和图15所示,外壳体241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开设置的支撑部253。支撑部253设置在安装孔245的内侧并且与安装部244连接。支撑部253的上表面低于安装部244的上表面,并且支撑部253的下表面高于安装部244的下表面。安装件242设置在支撑部253的顶部,并且安装件242的外周缘搭接并抵靠支撑部253的上表面,支撑部253的侧表面能够对安装件242进行横向限位。配合件243设置在支撑部253的底部,并且配合件243的外周缘能够抵靠支撑部253的下表面,支撑部253的侧表面能够对配合件243进行横向限位。
如图12至图16所示,安装件242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248,配合件243设置有卡接部249,安装件242通过卡扣248扣接至卡接部249而连接至配合件243。具体地,卡接部249设置在配合件243的顶部,并且构造为沿配合件243的周向延伸。支撑部253被夹持在安装件242的外周缘和配合件243的外周缘之间,由此避免安装件242和配合件243从安装孔245退出。卡扣248能够从相邻两个支撑部253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以在该间隙处扣接至卡接部249。复位件270的外周缘被夹持在安装件242的内周缘和配合件243的内周缘之间,以此安装至安装件242和配合件243。也即是说,复位件270是独立于外壳体141的零件,与外壳体141分体设置。可以理解,根据需要,卡扣248可以设置于配合件243,卡接部249可以设置于安装件242。
在装配时,先将配合件243从外壳体241支撑部253的下方装入到安装孔245中,然后将复位件270从支撑部253的上方向下放置在配合件243的上方,再把安装件242从支撑部253的上方向下装入到安装孔245中,使得卡扣248从相邻两个支撑部253之间的间隙向下移动,并最终扣接至卡接部249,并且安装件242和配合件243共同夹持复位件270的外周缘。然后将导热件260放入到安装件242的第一孔247中,使得导热件260的外沿262搭接至安装件242的第一凹台246,最后再把复位件270的内周缘卡入到限位槽263中。由此可见,导热件260的装配工艺较为简单,并且方便拆卸和维修,导热件260和安装件242在受力向下压后不会出现分裂、塌陷、脱出等问题。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7和图1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进行详细的说明。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大致相同的结构,其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同样包括底座组件(未示出)、锅体组件320、导热件360和复位件370。底座组件同样地设置有感温组件(未示出)。锅体组件320同样地包括外壳组件340、内锅350和盖体组件330。导热件360同样包括主体部361、外沿362和限位槽363。为了简化起见,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组件340包括外壳体341,外壳体341包括底壁354和与底壁354连接的安装部344。安装部344设置有第一凹台346和贯穿第一凹台346的安装孔345。第一凹台346构造为从安装部34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并且安装孔345为通孔。导热件360设置在安装孔345中,并且导热件360的外沿362搭接至第一凹台346。
复位件370围绕安装孔345的周向设置,并且复位件370和外壳体341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连接在一起。具体地,复位件370的外周缘与外壳体341的安装部344连接在一起,并且外壳体341的安装部344包覆在复位件370的外周缘的外表面,复位件370的内周缘延伸进入到导热件360的限位槽363中。
在装配时,先将导热件360从安装孔345的上方向下装入到安装孔345,使得导热件360的外沿361搭接至第一凹台346,最后将复位件370的内周缘插入到导热件360的限位槽363中。由此可见,导热件360的装配工艺较为简单,并且方便拆卸和维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组件;
感温组件,所述感温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
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可分离地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的上方,所述锅体组件包括外壳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中的内锅,所述外壳组件的对应所述感温组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
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导热件分别与所述感温组件和所述内锅接触,以将所述内锅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感温组件;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连接至所述外壳组件,
其中,所述导热件包括位于顶部的外沿和设置在所述外沿的下方的限位槽,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外壳组件,并且所述复位件的内周缘延伸进入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件可弹性变形,使得所述导热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组件沿竖向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包括主体部,所述外沿构造为从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周缘向外延伸,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底端周缘,并且构造为从所述主体部的侧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并且/或者
限位槽沿水平方向的尺寸L满足:0.5mm≤L≤6mm,限位槽沿竖直方向的尺寸H满足:0.5mm≤H≤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
其中,所述复位件与所述外壳体分体设置,或者
所述复位件和所述外壳体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第一孔,并且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搭接至所述外壳体,所述导热件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孔,并且所述导热件的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安装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和所述第一孔的内表面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隙G满足:0<G≤3mm,并且/或者
所述导热件的所述外沿搭接至所述安装件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的尺寸E满足:0.5mm≤E≤6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和连接至所述外壳体的安装件,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外壳体,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卡扣扣接至所述卡接部连接至所述外壳体,或者
所述安装件粘接至所述外壳体,或者
所述安装件经由紧固件连接至所述外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件主体、从所述复位件主体的内周缘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和从所述复位件主体的外周缘向上延伸的限位部,所述延伸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部沿横向限位在所述安装件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其中,所述复位件为密封圈,和/或所述复位件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体和安装件,所述外壳体包括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并且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搭接至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壁,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中心,并且向上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内锅的底部设置有向上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安装部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内侧,并且/或者
所述感温组件沿竖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设置有承载面,所述感温组件的顶部凸出于所述承载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一者设置有卡扣,所述安装件和所述配合件中的另一者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卡扣扣接至所述卡接部而连接至所述配合件,并且所述支撑部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的外周缘和所述配合件的外周缘之间,所述复位件的外周缘被夹持在所述安装件的内周缘和所述配合件的内周缘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锅体组件未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的上方时,所述导热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内锅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并且/或者
所述导热件的下表面和所述外壳组件的下表面平齐。
CN202121150252.4U 2021-05-26 2021-05-26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221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50252.4U CN216221154U (zh) 2021-05-26 2021-05-26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50252.4U CN216221154U (zh) 2021-05-26 2021-05-26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21154U true CN216221154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39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50252.4U Active CN216221154U (zh) 2021-05-26 2021-05-26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211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24373B1 (en) Split type rice cooker
CN110811313B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221154U (zh) 烹饪器具
CN220917183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155259U (zh) 排气盖、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19000067U (zh) 可拆盖组件、盖体、烹饪器具
CN109303501B (zh) 杯盖组件、搅拌杯组件和料理机
CN107912987B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5686737U (zh)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720385U (zh) 烹饪器具
CN211155258U (zh) 排气盖、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203243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操作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371317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0930805U (zh) 烹饪器具
CN216020532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234162U (zh)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CN204427656U (zh) 压力锅
CN220494857U (zh) 空气炸锅
CN213371316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20572032U (zh) 一种烹饪锅和空气炸锅装置
CN211533920U (zh)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883841U (zh) 烹饪器具
CN215838446U (zh) 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09878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686888U (zh) 上盖组件以及具备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