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080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30805U CN210930805U CN201920756745.9U CN201920756745U CN210930805U CN 210930805 U CN210930805 U CN 210930805U CN 201920756745 U CN201920756745 U CN 201920756745U CN 210930805 U CN210930805 U CN 2109308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ring
- heat insulating
- pot
- cooking appliance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和隔热圈。煲体中设置有内锅。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当盖合在煲体上时,其和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隔热圈为圆筒形,其设置于煲体内侧,隔热圈上侧具有围边,该围边支撑在煲体的顶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隔热圈的围边能够支撑在煲体的顶部使隔热圈在上下方向精确定位,可以减小装配误差,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些烹饪器具,比如电饭煲等,大多具有设置于内锅的锅口处支撑件,以及设置于内锅的侧部的保温圈。其中,支撑件用于将内锅的锅口与煲体的顶部隔开,避免煲体的顶部接触烹饪时内锅的高温锅口而损坏。保温圈用于将内锅与煲体内的其他零部件隔开,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通常支撑件和保温圈分体制作,并且支撑件结构较小。在生产制造时,需要专门制作不同的模具,生产成本较高。而在装配时,支撑件和保温圈之间容易出现段差和间隙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
因此,需要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隔热圈,所述隔热圈为圆筒形,所述隔热圈设置于所述煲体内侧,所述隔热圈的上侧具有围边,所述围边支撑在所述煲体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隔热圈的围边能够支撑在煲体的顶部使隔热圈在上下方向精确定位,可以减小装配误差,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可选地,所述煲体设置有覆盖所述煲体的顶部的装饰片,所述装饰片具有供所述内锅通过的开口,所述围边压在所述装饰片的所述开口的边缘上方。由此,可以利用围边覆盖装饰片与煲体之间的缝隙,使结构紧凑。
可选地,所述煲体内设置有竖向的定位筋,所述定位筋从所述隔热圈的外侧抵靠在所述隔热圈上以对所述隔热圈定位。由此,可以使隔热圈保持固定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隔热圈的外侧面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筋延伸进入所述定位槽内。由此,可以实现周向的定位。
可选地,所述隔热圈的上端设置有沿所述隔热圈的轴向向下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包括至少两个并且沿所述隔热圈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由此,可以利用凹部取放内锅。
可选地,所述隔热圈设置有相对于所述隔热圈的内侧面横向向内突出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抵靠所述内锅的外侧面以使所述内锅居中放置。由此,可以使内锅居中。
可选地,所述定位块构造为相对于所述隔热圈独立的部件,并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热圈上。由此,分体制作使隔热圈和定位块便于生产制造。
可选地,所述定位块包括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向两侧延伸的翼部,所述隔热圈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突出部从所述隔热圈的外侧穿过所述安装孔向内突出,所述翼部抵靠所述隔热圈的外侧面。由此,隔热圈和定位块的结构便于装配。
可选地,所述内锅具有横向向外延伸的锅沿,所述围边支撑所述锅沿。由此,隔热圈的围边能够起到支撑内锅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隔热圈通过螺钉连接和/或卡合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煲体。由此,隔热圈的固定方式简单,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立体视图,其中省略了内锅;
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隔热圈的立体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定位块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煲体的竖向局部剖切视图;以及
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电加热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各种功能。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包括煲体10和盖体20。煲体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煲体10中可以设置内锅13(如图3所示)。盖体20的形状与煲体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图1中所示的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20可开合地枢转连接至煲体10,以盖合煲体10。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3之上,且和内锅13之间构成烹饪空间。盖体20上通常还具有密封圈(未示出)。密封圈可以由例如橡胶材料制成,且设置在盖体20和内锅13之间,用于在盖体20处于盖合状态时密封烹饪空间。
参考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煲体10主要包括底座11和中板12。其中,底座11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围成容纳空间,以容纳设置于煲体10中的各种零部件。中板12设置在底座11的上方以封闭底座11,使煲体10内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起到保护内部零件的作用。
中板12的中部设置有供内锅13通过的开口。煲体10内部设置有与该开口连通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3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具体地,煲体10内设置有隔热圈30和位于隔热圈30下方的加热装置40。如图3和图4所示,隔热圈30大致构造为筒形。加热装置40构造为碗状,其可以是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的线圈盘。隔热圈30和加热装置40形成该内锅收纳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煲体10内设置的隔热圈30能够起到支撑内锅13以及隔热保温的作用。具体地,在煲体10的内部,隔热圈30主要从内锅13的侧部起到围绕隔离的作用,将内锅13与煲体10内的除加热装置40之外的其他零部件隔离开。另外,隔热圈30的上端向上突出于煲体10的顶部(也即中板12的上表面)。当内锅13放置在内锅收纳部内时,隔热圈30的环形的上端支撑内锅13的锅沿131,使其与煲体10的顶部间隔,避免二者的直接接触。
由此,在烹饪时,内锅13在加热装置40的加热作用下温度升高。在煲体10的内部,隔热圈30可以避免内锅13的热量传递至其他零部件造成损坏,同时也可以减轻内锅13的热量流失,提高加热效率。而在煲体10的顶部的位置,隔热圈30的上端的支撑作用可以避免内锅13的锅沿131将热量直接传递至煲体10的顶部(例如中板12),避免煲体10的顶部在高温的作用下损坏。上述功能要求隔热圈30需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并且能够保持预定的支撑强度。因此,隔热圈30可以由尼龙、PET塑料等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通过注塑的方式制作成型,方便加工。
优选地,隔热圈30在上端的位置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围边32。如图2、图6和图7所示,隔热圈30通过围边32支撑在煲体10的顶部(也即中板12的上表面)上。通过围边32与煲体10的顶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可以沿上下方向实现对隔热圈30的精确定位,从而减小装配误差,并提升对隔热圈30的固定作用。并且,围边32还可以支撑内锅13的锅沿131,增加隔热圈30的上端与内锅13的锅沿131的下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支撑内锅13。
进一步优选的,有些烹饪器具在中板12的上表面还覆盖有金属或塑胶材质的装饰片14,以保护中板12,避免刮花,并且在煲体10的顶部形成光滑的表面。如图7所示,隔热圈30的围边32可以构造为压在装饰片14的供内锅13通过的开口的边缘上方。一方面,隔热圈30的围边32可以起到固定装饰片14的作用,避免其边缘翘起。另一方面,还可以隐藏装饰片14和中板12在供内锅13通过的开口处的安装缝隙,避免水或灰尘等通过该缝隙进入装饰片14和中板12之间,从而减少卫生死角的产生。
优选地,为了便于取放内锅13,如图3所示,隔热圈30的上端设置有沿其轴向向下凹陷的凹部37。如此,当内锅13的锅沿131由隔热圈30的上端支撑时,锅沿131的下表面在凹部37处形成间隔空间。用户可以将手指或其他取放工具伸入到该凹部37内以抓握锅沿131。优选地,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凹部37,并且沿隔热圈30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以便于使内锅13在取放时沿周向受力均匀。
为了提高隔热圈30的装配精度,使其在水平方向上与加热装置40对齐,如图3所示,煲体10内设置有定位筋121。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筋121设置在中板12上,并且位于中板12的供内锅13通过的开口的下方。定位筋121其大致为竖向延伸的竖条状结构,并且沿上述开口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当隔热圈30装配至煲体10内时,定位筋121抵靠在隔热圈30的外侧面上,对隔热圈30进行横向地定位。
优选地,如图4所示,隔热圈30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定位筋121对应的定位槽34。定位槽34同样地竖向延伸。在装配时,定位筋121延伸进入到相对应的定位槽34内。通过定位筋121和定位槽34的相互作用,可以对隔热圈30进行周向地定位,避免其绕轴线转动,从而方便装配时的定位。
隔热圈30可以固定连接至煲体10以沿上下方向保持固定。具体地,隔热圈30可以通过由诸如螺钉、销钉之类的紧固件连接固定,或者也可以不使用紧固件而采用卡合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实施方式中,隔热圈30通过螺钉连接和卡合连接的方式固定。参考图3和图4,隔热圈30的侧壁上设置有扣位35,中板12上设置有卡扣123。当隔热圈30从上向下套入到中板12中并安装到位时,卡扣123与扣位35卡合连接,其状态如图7所示。由此,隔热圈30沿上下方向保持固定。当然,也可以在隔热圈30上设置卡扣,而将扣位设置在中板12上。
另外,隔热圈30的围边3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螺柱36。相应地,中板12上设置有螺钉孔122。当隔热圈30从上向下套入到中板12中并安装到位时,使用螺钉从中板12的下方穿过螺钉孔122与螺柱36连接,将隔热圈30与中板12紧固为一体。
可以理解,隔热圈也可以只采用上述固定方式中的一种进行固定。
通常,内锅13与隔热圈30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便于内锅13的取放。优选地,隔热圈30上设置有从其内侧面横向向内突出的定位块31。当内锅13放置在内锅收纳部中时,定位块31抵靠在内锅13的外侧面上,使内锅居中放置。在该位置,内锅13能够与加热装置40以及盖体20上的密封圈对齐,在加热时受热均匀,当盖体20盖合时,密封圈能够与内锅13配合实现良好密封。定位块31设置有多个并且沿周向均匀地间隔设置。
优选地,定位块31可以构造为相对于隔热圈30独立的部件,并安装在隔热圈30上。由此,可以简化隔热圈30的结构,便与制作。如图3至图5所示,隔热圈30上设置有安装孔33。定位块31包括突出部311和从突出部311的两侧延伸的翼部312。在装配时,突出部311从隔热圈30的外侧穿过安装孔33,其卡在安装孔33内并从隔热圈30的内侧面向内突出,而翼部312被安装孔33的边缘阻挡无法通过。由此,定位块31安装在隔热圈30上。
优选地,定位块31可以由较软的材质制成,例如硅胶或橡胶等。这样其硬度较低,并且可产生一定变形,在与内锅13的外壁长期接触并相对滑动时不会使内锅13的外壁产生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只需要一个隔热圈即可同时起到在煲体内隔离内锅以及在煲体顶部支撑内锅的作用,并且围边能够支撑在煲体的顶部使隔热圈在上下方向精确定位,从而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减小装配误差,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10),所述煲体(10)中设置有内锅(13);
盖体(20),所述盖体(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0)上,当所述盖体(20)盖合在所述煲体(10)上时,所述盖体(20)和所述内锅(13)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隔热圈(30),所述隔热圈(30)为圆筒形,所述隔热圈(30)设置于所述煲体(10)内侧,所述隔热圈的上侧具有围边(32),所述围边(32)支撑在所述煲体(10)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10)设置有覆盖所述煲体(10)的顶部的装饰片(14),所述装饰片(14)具有供所述内锅(13)通过的开口,所述围边(32)压在所述装饰片(14)的所述开口的边缘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10)内设置有竖向的定位筋(121),所述定位筋(121)从所述隔热圈(30)的外侧抵靠在所述隔热圈(30)上以对所述隔热圈(30)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30)的外侧面设置有定位槽(34),所述定位筋(121)延伸进入所述定位槽(3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30)的上端设置有沿所述隔热圈(30)的轴向向下凹陷的凹部(37),所述凹部(37)包括至少两个并且沿所述隔热圈(30)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30)设置有相对于所述隔热圈(30)的内侧面横向向内突出的定位块(31),所述定位块(31)抵靠所述内锅(13)的外侧面以使所述内锅(13)居中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31)构造为相对于所述隔热圈(30)独立的部件,并固定安装在所述隔热圈(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31)包括突出部(311)和从所述突出部(311)向两侧延伸的翼部(312),所述隔热圈(30)上设置有安装孔(33),所述突出部(311)从所述隔热圈(30)的外侧穿过所述安装孔(33)向内突出,所述翼部(312)抵靠所述隔热圈(30)的外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13)具有横向向外延伸的锅沿(131),所述围边(32)支撑所述锅沿(13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30)通过螺钉连接和/或卡合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煲体(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6745.9U CN210930805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6745.9U CN210930805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30805U true CN210930805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86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56745.9U Active CN210930805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30805U (zh) |
-
2019
- 2019-05-23 CN CN201920756745.9U patent/CN2109308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93080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90255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46942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109452879B (zh) | 蒸汽阀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07741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842655U (zh) |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21383283U (zh) | 煲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1408562U (zh) | 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2326177U (zh) |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2307599U (zh) |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1083412U (zh) | 干蒸组件及电蒸锅 | |
CN215271975U (zh) |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 |
CN210433304U (zh) |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 |
CN216020407U (zh) | 一种早餐机 | |
CN211355046U (zh) | 蒸汽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609325U (zh) | 蒸汽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70427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86327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999589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548943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72038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533920U (zh) | 容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JP3243229U7 (ja) | マイクロ波鍋 | |
CN21324832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383101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