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84966U -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84966U
CN216184966U CN202122503074.5U CN202122503074U CN216184966U CN 216184966 U CN216184966 U CN 216184966U CN 202122503074 U CN202122503074 U CN 202122503074U CN 216184966 U CN216184966 U CN 2161849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x
longitudinal beam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030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圣良
于童
张羽翼
高兴
陈正一
陈春龙
刘虎
郑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Yizhen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EVC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EVC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030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849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84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84966U/zh
Priority to EP22882649.1A priority patent/EP4292908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24023 priority patent/WO202306603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前端立柱总成、前围板总成、前纵梁总成、左A柱内板总成、右A柱内板总成和前地板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前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前纵梁总成,前端立柱总成的底部连接吸能盒,前纵梁总成的两侧分别连接左A柱内板总成和右A柱内板总成,前地板总成安装在前纵梁总成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吸能效果更好、承载能力高、具有通用性、更加稳定安全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车辆也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但是随之而来的交替事故也困扰着大家。在某些车型上,前机舱的传力结构较少,在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能量向上及左右向传递不充分,传力上下不均衡,因此会引起前机舱的碰撞变形,严重时会危及车辆前排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受碰撞时更加稳定安全的车辆前机舱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前端立柱总成、前围板总成、前纵梁总成、左A柱内板总成、右A柱内板总成和前地板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和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所述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端立柱总成的底部连接所述吸能盒,所述前纵梁总成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A柱内板总成和右A柱内板总成,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前纵梁总成,所述前地板总成安装在所述前纵梁总成上。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两侧均设有相互靠拢的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位于所述长方形一侧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长方形的四角均为弯角。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立柱总成的底部设有连接爪,该连接爪包括连接柱、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柱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还分别连接所述吸能盒,并位于所述凹陷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爪连接在所述吸能盒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立柱总成还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立柱横梁、外连接杆和内连接杆,所述立柱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底部均设有所述连接爪,所述外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立柱横梁的中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内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柱或第二立柱,另一端连接所述吸能盒,并位于吸能盒与前纵梁总成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前纵梁总成的端面设有吸能盒连接板,所述前纵梁总成靠近所述吸能盒的端面设有纵梁连接板,该纵梁连接板通过螺接连接所述吸能盒连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机舱纵梁和纵梁连接件,所述机舱纵梁连接所述吸能盒,所述机舱纵梁为内部中空的型材结构,所述吸能盒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机舱纵梁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机舱纵梁的截面为梯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设置前防撞梁通过吸能盒连接前纵梁总成,形成一个传力路径,吸能盒在前碰撞产生时进行溃缩,达到吸能效果,吸能盒还受前端立柱总成连接固定,能更稳定地支撑吸能盒,使得吸能盒可设置更长的长度,碰撞吸能更多,更加稳定安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前机舱结构可整体作为一个通用化的前机舱基础结构,应用在不同的车型中时无需再进行结构调整,可通过连接不同的前舱中前流水槽及前风窗结构来切换各个不同车型的变化,实现通用化设计。
(2)吸能盒两侧凹陷的设置,相比于长方形的截面设计,有着更高的刚性,因此可将吸能盒设计为更大的截面,既能提升吸能效果,又能保证吸能盒的承载能力。
(3)本实用新型在前端立柱总成上还增设外连接杆和内连接杆,外连接杆为前防撞梁提供进一步地固定支撑,内连接杆为吸能盒与前纵梁总成的连接处进行支撑固定,与连接在吸能盒中部的连接爪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吸能盒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具有控制吸能盒的变形模式,防止中部过快折断的效果。
(4)机舱纵梁具有大截面,自身保证良好的强度、刚度及承载,也可在中低速碰撞依然保持碰撞稳定传力,也可在高速碰撞时实现折弯二次吸能,确保乘员舱侵入安全。
(5)本实用新型满足ENCAP及CNCAP五星要求,在国内市场梳理技术标杆,满足国内顾客日益提升的安全关切。在国际市场,超越一线主流竞品的安全水平,满足企业开发全球车的战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的截面图,图中虚线区域为吸能盒;
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图;
图4为图2中的B-B截面图;
图5为图2中的C-C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与前流水槽总成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前防撞梁总成,11、前防撞梁,12、吸能盒,121、凹陷,122、弯角,123、吸能盒连接板,2、前端立柱总成,21、第一立柱,22、第二立柱,23、立柱横梁,24、连接爪,241、连接柱,242、第一连接板,243、第二连接板,25、外连接杆,26、内连接杆,3、前围板总成,4、前纵梁总成,41、机舱纵梁,411、纵梁连接板,42、纵梁连接件,5、左A柱内板总成,6、右A柱内板总成,7、前地板总成,8、前流水槽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1、前端立柱总成2、前围板总成3、前纵梁总成4、左A柱内板总成5、右A柱内板总成6和前地板总成7,前防撞梁总成1包括前防撞梁11和吸能盒12,前防撞梁11通过吸能盒12连接前纵梁总成4,前端立柱总成2的底部连接吸能盒12,顶部连接前纵梁总成4,前纵梁总成4的两侧分别连接左A柱内板总成5和右A柱内板总成6,前地板总成7安装在前纵梁总成4上。
本实施例设置前防撞梁11通过吸能盒12连接前纵梁总成4,形成一个传力路径,吸能盒12在前碰撞产生时进行溃缩,达到吸能效果,吸能盒12还受前端立柱总成2连接固定,能更稳定地支撑吸能盒12,使得吸能盒12可设置更长的长度,碰撞吸能更多,本实施例中,吸能盒12相比其他车多一倍以上长度。
另外,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述车辆前机舱结构可整体作为一个通用化的前机舱基础结构,应用在不同的车型中时无需再进行结构调整,可通过连接不同的前舱的前流水槽总成8及前风窗结构来切换各个不同车型的变化,实现通用化设计。
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接、卡接等,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连接过程如下:
前防撞梁总成1与前纵梁总成4进行螺接,形成一个传力路径,前纵梁溃缩区域在前碰撞产生时进行溃缩,达到吸能效果;
前端立柱总成2与前纵梁总成4进行螺接,前端立柱总成2提供大灯安装点、前保安装点及前机盖锁安装点;
前围板总成3与前纵梁总成4焊接后,将前地板总成7从Z向往下落,进行焊接,最后左A柱内板总成5和右A柱内板总成6进行Y向推入后进行焊接连接,使整个前舱结构进行加固。
关于吸能盒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吸能盒12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两侧均设有相互靠拢的凹陷121。吸能盒12两侧凹陷121的设置,相比于长方形的截面设计,有着更高的刚性,因此可将吸能盒12设计为更大的截面,既能提升吸能效果,又能保证吸能盒12的承载能力。
优选的,凹陷121位于长方形一侧的中部。
优选的,长方形的四角均为弯角122,该弯角122可以为圆角也可以为由一个或多个连接板依次连接构成的折弯角。
在上述设有凹陷121的吸能盒12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关于前端立柱总成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2和5所示,前端立柱总成2的底部设有连接爪24,该连接爪24包括连接柱241、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分别连接在连接柱241的两侧,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还分别连接吸能盒12,并位于凹陷121的上方,实现前端立柱总成2与吸能盒的连接固定。
优选的,连接爪24连接在吸能盒12的中部。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前端立柱总成2还包括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立柱横梁23、外连接杆25和内连接杆26,立柱横梁2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的底部均设有连接爪24,外连接杆25的一端连接在立柱横梁23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前防撞梁11;内连接杆26的一端连接第一立柱21或第二立柱22,另一端连接吸能盒12,并位于吸能盒12与前纵梁总成4的连接处。
本实施例在前端立柱总成2上还增设外连接杆25和内连接杆26,外连接杆25为前防撞梁11提供进一步地固定支撑,内连接杆26为吸能盒12与前纵梁总成4的连接处进行支撑固定,与连接在吸能盒12中部的连接爪24配合,形成三角固定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吸能盒12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并具有控制吸能盒12变形模式,防止中部过快折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外连接杆25的数量为两个,一端均连接在立柱横梁23的中部,另一端分别连接在前防撞梁11的两端;
前防撞梁11的两侧均连接有一个吸能盒12,内连接杆26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一端连接第一立柱21或第二立柱22,另一端连接对应的吸能盒12与前纵梁总成4的连接处。
吸能盒12靠近前纵梁总成4的端面设有吸能盒连接板123,前纵梁总成4靠近吸能盒12的端面设有纵梁连接板411,该纵梁连接板411通过螺接连接吸能盒连接板123。
关于前纵梁总成4,前纵梁总成4包括相互连接的机舱纵梁41和纵梁连接件42,机舱纵梁41连接吸能盒12,机舱纵梁41为内部中空的型材结构,吸能盒12的截面面积小于机舱纵梁41的截面面积。
本实施例中,机舱纵梁41的截面为梯形。
机舱纵梁41具有大截面,自身保证良好的强度、刚度及承载,也可在中低速碰撞依然保持碰撞稳定传力,也可在高速碰撞时实现折弯二次吸能,确保乘员舱侵入安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总成(1)、前端立柱总成(2)、前围板总成(3)、前纵梁总成(4)、左A柱内板总成(5)、右A柱内板总成(6)和前地板总成(7),所述前防撞梁总成(1)包括前防撞梁(11)和吸能盒(12),所述前防撞梁(11)通过吸能盒(12)连接所述前纵梁总成(4),所述前端立柱总成(2)的底部连接所述吸能盒(12),所述前纵梁总成(4)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左A柱内板总成(5)和右A柱内板总成(6),所述前围板总成(3)连接所述前纵梁总成(4),所述前地板总成(7)安装在所述前纵梁总成(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2)的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两侧均设有相互靠拢的凹陷(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121)位于所述长方形一侧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的四角均为弯角(1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立柱总成(2)的底部设有连接爪(24),该连接爪(24)包括连接柱(241)、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所述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柱(241)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板(242)和第二连接板(243)还分别连接所述吸能盒(12),并位于所述凹陷(121)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爪(24)连接在所述吸能盒(12)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立柱总成(2)还包括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立柱横梁(23)、外连接杆(25)和内连接杆(26),所述立柱横梁(2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所述第一立柱(21)和第二立柱(22)的底部均设有所述连接爪(24),所述外连接杆(2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立柱横梁(23)的中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前防撞梁(11);所述内连接杆(2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柱(21)或第二立柱(22),另一端连接所述吸能盒(12),并位于吸能盒(12)与前纵梁总成(4)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12)靠近所述前纵梁总成(4)的端面设有吸能盒连接板(123),所述前纵梁总成(4)靠近所述吸能盒(12)的端面设有纵梁连接板(411),该纵梁连接板(411)通过螺接连接所述吸能盒连接板(12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4)包括相互连接的机舱纵梁(41)和纵梁连接件(42),所述机舱纵梁(41)连接所述吸能盒(12),所述机舱纵梁(41)为内部中空的型材结构,所述吸能盒(12)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机舱纵梁(41)的截面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纵梁(41)的截面为梯形。
CN202122503074.5U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Active CN216184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3074.5U CN216184966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EP22882649.1A EP4292908A1 (en) 2021-10-18 2022-10-09 Lower vehicle body architecture structure
PCT/CN2022/124023 WO2023066039A1 (zh) 2021-10-18 2022-10-09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3074.5U CN216184966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84966U true CN216184966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83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03074.5U Active CN216184966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849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6039A1 (zh) * 2021-10-18 2023-04-2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66039A1 (zh) * 2021-10-18 2023-04-2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289082B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EP3305628A1 (en)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CN216184966U (zh) 一种车辆前机舱结构
US6189952B1 (en) Motor vehicle
CN113734298A (zh) 一种大型商乘两用纯电车型下车体架构结构
CN211731294U (zh) 前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7504053A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車両フェンダ
EP0473650B1 (en) Hollow beams forming a part of a car body
JP44796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216185520U (zh) 一种大型商乘两用纯电车型下车体架构结构
ES2290205T3 (es) Carroceria de automovil.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5052083U (zh) 一种桥梁护栏的梁柱式组件及桥梁护栏
JP2007283999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4373553B2 (ja) 車体用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構造
CN114802480B (zh) 提升柱碰的车身以及车辆
CN218751027U (zh) 车身前舱结构及车辆
RU2200105C1 (ru) Пере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219904518U (zh) 三段式车架及车辆
CN215553599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
CN21972834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8204080U (zh) 一种缓冲防护栏
CN217575393U (zh) 一种电动客车前围骨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Yizhen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Yinglun electric vehic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