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67444U - 回针组件 - Google Patents

回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67444U
CN216167444U CN202122345202.8U CN202122345202U CN216167444U CN 216167444 U CN216167444 U CN 216167444U CN 202122345202 U CN202122345202 U CN 202122345202U CN 216167444 U CN216167444 U CN 216167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assembly
backstitch
driving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452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仕文
钱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ascience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ascience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ascience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ascience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452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67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67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674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针组件,被配置在植入器外壳中,所述植入器外壳中还至少配置有驱动组件;所述回针组件包括回针壳体和配置在回针壳体内的针组件,所述针组件包括针组件壳体、针座、配置在针座上的穿刺针以及配置在针座和针组件壳体之间的回针弹簧;所述回针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组件以在第一过程压缩回针弹簧和在第二过程释放回针弹簧。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传感器电极的植入过程中对回针弹簧进行压缩,并实现在传感器电极植入完成后自动退针。

Description

回针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植入器的回针组件。
背景技术
一些生理性的疾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需要实时地对宿主的某些生理参数进行监测,以能更好的跟踪治疗。比如糖尿病,需要对宿主血糖进行实时的监测。准确的血糖自我监测,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多的是指血血糖仪,患者需要自行采集手指末梢血来测量该时刻的血糖水平。但这种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无法获知两次测量之间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患者可能会遗漏血糖峰值和谷值,从而引起一些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二、每日多次的指尖穿刺采血,给糖尿病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楚。为克服上述缺陷,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连续监测患者血糖的方法,方便患者实时了解自己的血糖状况,并据此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针对上述需求,技术人员开发了可以植入皮下组织进行持续监测皮下血糖的监测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皮下组织刺入一个传感器电极,传感器电极在患者的组织间液与体内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反应时会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器将电信号转换为血糖读数,并每隔1~5分钟将血糖读数传输到无线接收器上,在无线接收器上显示相应的血糖数据以及形成图谱,供患者及医生参考。
传感器电极刺入皮下组织需要使用植入器,现有的植入器结构,为了减轻宿主佩戴过程中的痛苦,通常通过缩短植入时间来实现,如利用驱动弹簧实现传感器电极的植入,并在植入完成时自动切换到预应力的回针弹簧驱动穿刺针退回以将传感器电极留置在宿主皮肤,这种结构由于需要事先将回针弹簧进行压缩,导致在产品装配过程中操作难度较高,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零部件的变形或损坏,进而导致产品不合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回针组件,能够在传感器电极的植入过程中对回针弹簧进行压缩,并实现在传感器电极植入完成后自动退针。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针组件,被配置在植入器外壳中,所述植入器外壳中还至少配置有驱动组件;
所述回针组件包括回针壳体和配置在回针壳体内的针组件,所述针组件包括针组件壳体、针座、配置在针座上的穿刺针以及配置在针座和针组件壳体之间的回针弹簧;
所述回针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组件以在第一过程压缩回针弹簧和在第二过程释放回针弹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向机构、驱动弹簧、以及耦接在导向机构上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弹簧被配置为提供使得驱动机构沿着导向机构朝向近端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间接作用于回针组件的针座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耦接到植入器外壳上的支架;
所述导向机构为形成于支架上并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导向柱;
所述驱动机构为套接到导向柱上的驱动壳体,所述驱动壳体下方形成有间接作用于针座的驱动端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驱动壳体被部分限定在导向槽中以在导向槽中朝向近端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端子与针座之间配置有中间件,所述中间件的远侧端部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被配置为以操作方式解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部包括镜像配置的两个第二弹性限位销,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限位销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且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限位销的远侧端部的外侧表面形成有第二钩部,所述回针壳体的远侧端部镜像配置有两个与第二钩部配合限位的限位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件上形成有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驱动臂,每个所述驱动臂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定位口,所述针座上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弹性定位臂,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被配置在针座的两侧并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且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的活动部分别配合定位在两个驱动臂的定位口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定位臂被配置为在回针壳体中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的瞬间被驱使从定位口中脱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回针壳体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凸点,所述凸点被配置为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的瞬间驱使弹性定位臂从定位口中脱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穿刺针被配置为从回针弹簧中穿过。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植入过程中对回针弹簧进行压缩,并实现在传感器电极植入完成后自动退针,从而降低了产品装配的难度,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因对回针弹簧进行预压缩处理而造成的装配效率低、零部件变形或损坏等问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与发射器装配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植入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机构和触发机构布置在植入器中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机构安装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机构移动至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机构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回针组件处于第一过程起始时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回针组件处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瞬间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回针组件处于第二过程终止时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壳体与导向柱的装配剖面图。
其中:100、宿主;200、传感器;210、传感器电极;220、传感器底座; 230、粘合剂贴片;240、离型层;300、接收器;400、发射器;500、植入器;510、植入器外壳;511、植入器上壳体;5111、通孔;512、植入器下壳体;520、保险机构;521、滑动部;5211、滑块;52111、安装槽;5212、滑块开关;52121、卡扣;522、限位部;530、触发机构;531、第一触发部件;5311、第一驱动部;5312、第一操作部;5313、第一臂;5314、第一枢转部;5315、第一凸缘;5316、第一弹性部;532、第二触发部件;5321、第二驱动部;5322、第二操作部;5323、第二臂;5324、第二枢转部;5325、第二凸缘;5326、第二弹性部;540、驱动组件;541、支架;542、导向柱; 543、驱动壳体;5431、驱动弹簧;544、导向槽;545、第一弹性限位销; 546、第一钩部;547、限位柱;548、固定构件;549、驱动端子;550、回针组件;551、回针壳体;5511、限位孔;5512、凸点;552、针组件;553、穿刺针;554、针组件壳体;555、回针机构;5551、针座;5552、回针弹簧;5553、弹性定位臂;5554、中间件;55541、驱动臂;55542、定位口; 556、响应部;5561、第二弹性限位销;5562、第二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例子详细说明了所公开的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实用新型存在由其范围包括的许多变化和修改。因此,某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
请参见图1所示,是附接到宿主100上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包括皮肤上传感器200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其通过一次性传感器底座(未示出)固定到宿主100的皮肤。系统包括传感器200和用于将传感器200监测到的血糖信息发送到接收器300的发射器400,接收器300 通常可以为智能电话、智能手表、专用设备和类似物。在使用过程中,传感器电极210部分位于宿主100皮肤的下方,并且传感器电极210电性连接至发射器400。发射器400与传感器底座220接合,该传感器底座220 附接到粘合剂贴片230,并通过粘合剂贴片230固定到宿主100的皮肤。
传感器200可以用植入器500附接到宿主100皮肤,该植入器500适于提供便利和安全的植入操作。这样的植入器500还可以用于穿过宿主100 的皮肤将传感器电极210插入。一旦传感器电极210已经插入,植入器500 就从传感器200脱开。
传感器
请参见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传感器的结构,其包括一次性的传感器底座220、配置在传感器底座220上的电极组件和接合到传感器底座220 上的发射器400,传感器底座220的下表面附接有粘合剂贴片230,并通过粘合剂贴片230固定到宿主100的皮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射器400 扣合到传感器底座220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粘合剂贴片230上预先附接有离型层240,当需要使用传感器200时,先撕去离型层240,再将传感器底座220通过粘合剂贴片230贴附在宿主100皮肤即可。
植入器
请参见图3所示,示出了植入器500的外部结构,植入器500包括植入器外壳510和配置在植入器外壳510内的内部构件,其中,内部构件包括保险机构520、触发机构530和驱动组件540,且保险机构520部分配置在植入器外壳510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植入器外壳510包括植入器上壳体511和植入器下壳体512,植入器上壳体511与植入器下壳体512通过卡扣固定组装在一起。
请参见图4所示,示出了植入器500揭开植入器上壳体511后的内部构件示意图,内部构件包括保险机构520、触发机构530、驱动组件540、以及回针组件55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触发机构530包括镜像配置的第一触发部件531和第二触发部件532,其中,第一触发部件531包括相对于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方向的远侧端部的第一驱动部5311和相对于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方向的近侧端部的第一操作部5312,第二触发部件532 包括相对于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方向的远侧端部的第二驱动部5321和相对于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方向的近侧端部的第二操作部5322,第一驱动部5311和第一操作部5312之间配置连接有第一臂5313,第一臂5313上配置有第一枢转部5314,第一驱动部5311、第一臂5313、第一操作部5312 和第一枢转部5314配合构成第一杠杆结构,通过该第一杠杆结构将第一操作部5312的动作关联到第一驱动部5311的动作;第二驱动部5321和第二操作部5322之间配置连接有第二臂5323,第二臂5323上配置有第二枢转部5324,第二驱动部5321、第二臂5323、第二操作部5322和第二枢转部5324配合构成第二杠杆结构,通过该第二杠杆结构将第二操作部5322的动作关联到第二驱动部5321的动作。具体表现为,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靠近时,第一驱动部5311与第二驱动部5321彼此远离,以及当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远离时,第一驱动部5311 与第二驱动部5321彼此靠近。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枢转部5314包括位于第一臂5313上的第一轴孔和位于植入器下壳体512上的第一枢轴;第二枢转部5324包括位于第二臂5323上的第二轴孔和位于植入器500的植入器下壳体512上的第二枢轴。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孔与第一枢轴的位置可以对调,第二轴孔与第二枢轴的位置可以对调。
请参见图4和5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臂5313上位于第一操作部5312和第一枢转部5314之间配置有朝向第二臂5323隆起的第一凸缘 5315,第二臂5323上位于第二操作部5322和第二枢转部5324之间配置有朝向第一臂5313隆起的第二凸缘5325;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 被配置为当保险机构520移动至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之间时,阻止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靠近。此外,触发机构530 支持复位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臂5313上自第一枢转部5314和第一凸缘5315之间向第一操作部5312延伸出第一弹性部5316;第二臂5323上自第二枢转部5324和第二凸缘5325之间向第二操作部5322延伸出第二弹性部5326;第一弹性部5316和第二弹性部5326被配置为当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靠近时,第一弹性部5316与第二弹性部5326 弹性抵接以提供使得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远离的回复力,以及当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远离时,第一弹性部 5316与第二弹性部5326之间形成供保险机构520通过的间隙。具体地,第一弹性部5316的一端配置在第一臂5313上并位于第一枢转部5314和第一凸缘5315之间,另一端向第一操作部5312延伸并朝向第二操作部5322 偏移;第二弹性部5326的一端配置在第二臂5323上并位于第二枢转部5324 和第二凸缘5325之间,另一端向第二操作部5322延伸并朝向第一操作部 5312偏移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保险机构520包括耦接到植入器500上壳体的滑动部521和配置在滑动部521下表面上的限位部522,限位部522被配置为当保险机构520移动至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 之间时,限位部52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上,从而阻止第一操作部5312与第二操作部5322彼此靠近。
请参见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滑动部521包括滑块5211和以可拆卸方式耦接到滑块5211上的滑块开关5212,滑块5211与限位部522 一体成型,滑块5211上配置有两条平行的安装槽52111,安装槽521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保险机构520的移动方向,植入器上壳体511上配置有两个对应安装槽52111的通孔5111,滑块开关5212的下表面上配置有两个卡扣52121,两个卡扣52121依次穿过通孔5111和安装槽52111并扣接在滑块5211的下表面上,以将保险机构520安装到植入器上壳体511上。
请继续参见图4和5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5311配置有第一卡口(图中未示出),第二驱动部5321配置有第二卡口(图中未示出),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的开口均朝下设置;驱动组件540包括耦接到植入器500的植入器下壳体512的支架541、形成于支架541上并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导向柱542和套接到导向柱542上的驱动壳体543,驱动壳体543与导向柱542之间配置有一驱动弹簧5431,驱动弹簧5431提供使得驱动壳体543沿着导向柱542朝向近端方向移动的弹力。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架541上开设有导向槽544,驱动壳体543被部分限定在导向槽544中以在导向槽544中朝向近端方向移动。驱动壳体543的远侧端部镜像形成有两个第一弹性限位销545,两个第一弹性限位销545具有彼此靠近的趋势,每个第一弹性限位销545的远侧端部的内侧表面形成有第一钩部546,支架541上镜像配置有两个限位柱547,第一弹性限位销545通过第一钩部546与限位柱547的配合限位使得驱动组件540处于待触发激活状态,此时,驱动壳体543无法移动,驱动弹簧543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分别咬合在两个第一弹性限位销545的远侧端部。
请参见图7和8所示,当将保险机构520从远端位置移动至近端位置时,限位部522从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之间移走,使得第一凸缘5315和第二凸缘5325彼此可以靠近,此时同步按压第一操作部5312和第二操作部5322,可使得第一驱动部5311和第二驱动部5321彼此分开,从而带动被其咬合的两个第一弹性限位销545向两侧打开至第一钩部546从限位柱547上脱离,此时,驱动壳体543在驱动弹簧5431的作用下沿着导向柱542朝向近端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植入器500的针组件将传感器电极210植入宿主100的皮肤。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操作部5312和第二操作部5322被配置为椭圆形按钮,为提升操作体验,椭圆形按钮的按压面上形成有贴合指腹的凹部(图中未示出)。
请参见图9至11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回针组件550包括回针壳体551和配置在回针壳体551内的针组件552,穿刺针553配置在针组件 552中,针组件552被配置为在回针壳体551中朝向近端方向驱动穿刺针 553移动以将传感器电极210部分植入宿主100皮肤。针组件552包括针组件壳体554和配置在针组件壳体554内的回针机构555,回针机构555 包括针座5551、设置在针座5551上的穿刺针553和套设在穿刺针553外围并固定在针座5551与针组件壳体554之间的回针弹簧5552,在针座5551 与驱动端子549之间配置有中间件5554,具体而言,中间件5554的远侧端部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响应部556,响应部556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组件的驱动。请参见图1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端子549设置在驱动壳体543的下表面上,该驱动端子549与响应部556传动连接,即响应部556响应于驱动端子549提供的驱动,具体地,驱动端子549通过作用在响应部556将针组件552朝向近端方向推动。
请继续参见图9至11所示,中间件5554上形成有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驱动臂55541,每个驱动臂55541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定位口55542,所述针座5551上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弹性定位臂5553,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5553分别被配置在针座5551 的两侧并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且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5553的活动部分别配合定位在两个驱动臂55541的定位口55542中。回针壳体551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凸点5512,所述凸点5512被配置为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的瞬间驱使弹性定位臂5553从定位口55542中脱离。
响应部556的两侧镜像形成有两个第二弹性限位销5561,第二弹性限位销5561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第二弹性限位销5561的外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二钩部5562;回针壳体551的远侧端部镜像配置有两个限位孔5511,第二钩部5562与限位孔5511配合限位;具体地,在针组件552的响应部 556响应于驱动时第二钩部5562从限位孔5511中脱离,从而使得针组件 552能够朝向近端方向移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称的第一过程为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过程,第二过程为传感器电极210植入完成后穿刺针553从宿主100的皮肤完全退出的过程。请继续参见图9所示,在回针组件处于第一过程起始时,弹性定位臂5553的活动部抵靠在驱动臂55541的定位口55542中,此时,针座5551、中间件5554和驱动壳体543一起向近端方向移动,此时,回针弹簧5552被压缩。请继续参见图10所示,当针座5551、中间件 5554和驱动壳体543移动至穿刺针553刺入宿主100的皮肤将传感器电极 210植入完成时,弹性定位臂5553被回针壳体551内表面上的凸点5512 向内侧挤压至弹性定位臂5553的活动部从定位口55542中脱离,从而允许针座5551在回针弹簧5552的回复力的驱动下相对于中间件5554向远端方向移动,此时,进入第二过程。请继续参见图11所示,在第二过程中,回针弹簧5552持续推动针座5551带动穿刺针553向远端方向移动,直至穿刺针553完全从宿主100的皮肤退出,而该过程中间件5554和驱动壳体 543在驱动弹簧5431的作用下基本保持不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回针弹簧 5552是在传感器电极210的植入过程中被压缩的,因此在产品装配时无需对回针弹簧5552进行预压缩,从而降低了产品装配的难度,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因对回针弹簧进行预压缩处理而造成的装配效率低、零部件变形或损坏等问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所称“远端部”、“近端部”、“远端位置”、“近端位置”、“远侧端部”、“近侧端部”中的远和近是在植入传感器组件过程中相对于传感器组件而言的,具体为,将靠近传感器组件定义为近,将远离传感器组件定义为远。
上述说明以这样完全、清楚、简明且准确的措辞提供了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能想到的最佳模式,以及制造和使用的方式和过程,以便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制造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易于做出对上述说明进行完全等同的修改和替换构造。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相反,在大致由以下的权利要求表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覆盖所有的修改和替换构造,以下的权利要求特别指出且区分地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主题。虽然在附图和前面的说明中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图示和描述,但此类图示和描述应视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所有的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取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普通且习惯的意义,并且并不用来限制特定或专门的意义,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限定。应该指出的是,当描述公开的某些特征或方面时使用特定术语不应当暗指该术语在本文中被重新定义而被限制为包括与该术语相关的任何公开的特定特征或方面。本申请中所用的术语和短语及其变型,尤其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除非另外明确表明,否则应当构成为开放式的而非限制性的。作为前述的例子,术语“包括”应当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或类似意义。
此外,尽管为了简明和理解的目的已经借助于图示和例子详细描述了前述内容,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可以实施某些变化和改变。因此,描述和例子不应当看作是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为本文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和例子,而是还涵盖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真实范围和精神的所有修改和替代形式。

Claims (10)

1.一种回针组件,被配置在植入器外壳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器外壳中还至少配置有驱动组件;
所述回针组件包括回针壳体和配置在回针壳体内的针组件,所述针组件包括针组件壳体、针座、配置在针座上的穿刺针以及配置在针座和针组件壳体之间的回针弹簧;
所述回针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驱动组件以在第一过程压缩回针弹簧和在第二过程释放回针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向机构、驱动弹簧、以及耦接在导向机构上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弹簧被配置为提供使得驱动机构沿着导向机构朝向近端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间接作用于回针组件的针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耦接到植入器外壳上的支架;
所述导向机构为形成于支架上并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导向柱;
所述驱动机构为套接到导向柱上的驱动壳体,所述驱动壳体下方形成有间接作用于针座的驱动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驱动壳体被部分限定在导向槽中以在导向槽中朝向近端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端子与针座之间配置有中间件,所述中间件的远侧端部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被配置为以操作方式解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包括镜像配置的两个第二弹性限位销,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限位销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且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限位销的远侧端部的外侧表面形成有第二钩部,所述回针壳体的远侧端部镜像配置有两个与第二钩部配合限位的限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上形成有朝向近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驱动臂,每个所述驱动臂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定位口,所述针座上形成有朝向远端方向延伸的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弹性定位臂,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分别被配置在针座的两侧并具有彼此远离的趋势,且两个所述弹性定位臂的活动部分别配合定位在两个驱动臂的定位口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定位臂被配置为在回针壳体中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的瞬间被驱使从定位口中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针壳体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呈镜像对称的两个凸点,所述凸点被配置为从第一过程切换到第二过程的瞬间驱使弹性定位臂从定位口中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被配置为从回针弹簧中穿过。
CN202122345202.8U 2021-09-27 2021-09-27 回针组件 Active CN216167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5202.8U CN216167444U (zh) 2021-09-27 2021-09-27 回针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45202.8U CN216167444U (zh) 2021-09-27 2021-09-27 回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67444U true CN216167444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2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45202.8U Active CN216167444U (zh) 2021-09-27 2021-09-27 回针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674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99126B (zh) 植入器及植入方法
CN113499067B (zh) 分离式传感器电极固定结构
CN113499127B (zh) 传感器底座的固定结构及取下传感器底座的方法
US20240008779A1 (en) Medical device inserters and processes of inserting and using medical devices
CN216167446U (zh) 植入器
US20060247671A1 (en) Compact, multi-use micro-sampling device
EP2269671A1 (en) Blood sugar level control system
CN110664415A (zh) 一种敷贴装置
CN215606134U (zh) 医疗器械的推送装置
CN114391836B (zh) 经皮分析物传感器系统
CN114431855A (zh) 经皮分析物传感器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4391838A (zh) 植入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6167444U (zh) 回针组件
CN216167443U (zh) 传感器
CN215227655U (zh) 触发装置
CN215227654U (zh) 植入器中回针组件的固定装置
CN219166416U (zh)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装置
CN217090727U (zh) 植入器的缓冲机构
CN215227657U (zh) 电极组件转移装置
CN114767104A (zh) 一种固定释放机构及体表单元植入装置
CN217090730U (zh) 灭菌组件
CN114831634B (zh) 持续分析物监测系统
CN217090725U (zh) 传感器电极的安装结构
CN216167445U (zh)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
CN217219010U (zh) 预连接分析物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