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65385U -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65385U
CN216165385U CN202122379507.0U CN202122379507U CN216165385U CN 216165385 U CN216165385 U CN 216165385U CN 202122379507 U CN202122379507 U CN 202122379507U CN 216165385 U CN216165385 U CN 216165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mask body
edge
pressing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795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灏
萧天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Bio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Bio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Bio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Biostr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795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65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65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65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构造了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上封边或/和下封边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且所述上封边或/和下封边与所述口罩本体重叠部分的两侧与所述口罩本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更好的适配不同大小脸型,展开上封边或者下封边时,上下封边会自然形成一种上下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上下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同时口罩本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压边和右压边,左压边与左封边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左密封部,右压边与右封边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右密封部,会与佩戴者的面部更加贴合,口罩佩戴后口罩本体两侧不会形成拱起,密封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口罩技术领域,特别是属于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无纺布、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过滤作用。
但是现有平面口罩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密合性不佳,口罩上方以及下方跟面部的贴合不紧密,导致人佩戴后呼入以及呼出的气体直接从口罩上方或/和下方处进出,从而使得口罩根本就没有起到防护作用且对于戴眼镜的使用者来说镜片容易起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的密合性更好的口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上封边或/和下封边向所述口罩本体内侧折叠,且所述上封边或/和下封边与所述口罩本体重叠部分的两侧与所述口罩本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口罩本体上封边展开后与所述口罩本体形成上密合区,所述上密合区在所述口罩展开状态时会自然形成一种上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优选地,所述口罩本体下封边展开后与所述口罩本体形成下密合区,所述下密合区在所述口罩展开状态时会自然形成一种上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优选地,所述口罩本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压边和右压边,所述左压边、右压边中部分别到口罩本体左、右两侧的距离为8-15mm。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右压边通过将口罩本体每层的不同材料连接在一起形成。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右压边上下两端延伸至口罩顶部和底部。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和右压边为竖直的直线。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和右压边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和右压边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V型。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和右压边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龟壳括号型。
优选地,所述左压边、右压边宽度为0.8-1.2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是否展开上下封边,以更好的适配不同大小脸型;展开上封边或者下封边时,由于上下封边均向内折,且内折后上下封边与口罩本体重叠的两侧与口罩本体连接在一起,所以展开时上下封边会自然形成一种上下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上下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同时口罩本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压边和右压边,左压边与左封边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左密封部,右压边与右封边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右密封部,左密封部和右密封部相对于左封边和右封边来说面积更大,因此也会与佩戴者的面部更加贴合,口罩佩戴后口罩本体两侧不会形成拱起,密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面未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侧未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面对折时的效果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侧对折时的效果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外面展开时的效果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侧展开时的效果图。
附图序号说明:
1-口罩本体,2-左压边,3-右压边,4-左封边,5-右封边,6.上封边,7.下封边,8.上密合区,9.下密合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是“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所述口罩本体1上封边6和下封边7向所述口罩本体1内侧折叠,且所述上封边6与所述口罩本体1重叠部分的两侧与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连接,同时所述下封边7与所述口罩本体1重叠部分的两侧与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与原理:
口罩上下封边均向内折,且内折后上下封边与口罩本体重叠的两侧与口罩本体连接在一起;使口罩在使用时通过展开或不展向内折的上下封边,以更好的适配不同大小脸型;且在使用时不展开向内折的上封边时,则该上封边此时刚好形成一个阻气带,增加鼻梁处的密合性,可有效起到防起雾的作用;如口罩使用时展开向内折的上下封边,则因受内折后上下封边的两端与口罩侧边连接固定的影响,口罩使用时展开向内折的上下封边,会自然形成一种上下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上下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压边2和右压边3,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中部分别到口罩本体1左、右两侧的距离为8-15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与原理: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左压边2和右压边3,而设置的左压边2和右压边3较硬,因此佩戴后口罩不易拱起,此外左压边2与左封边4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左密封部,右压边3与右封边5相互配合就会形成一个右密封部,左密封部和右密封部相对于左封边4和右封边5来说面积更大,因此也会与佩戴者的面部更加贴合,密封效果更好,口罩佩戴后口罩本体1两侧不会形成拱起,此外左封边4和右封边5会压缩口罩佩戴时的中间隆起部分,从而减少口罩死腔的形成。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通过将口罩本体1每层的不同材料连接在一起形成。因为现有口罩不同层次的材料都是连接而成,因此左压边2、右压边3也可以通过连接而形成,技术简单容易实现。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上下两端延伸至口罩顶部和底部。将左压边2、右压边3上下两端延伸至口罩顶部和底部效果更好。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竖直的直线。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竖直的直线,因为直线加工比较简单。
实施例6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因为人体脸部可以看成一个立体圆弧状,因此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圆弧型,这样贴合更加圆滑,贴合的也更加紧密。
其中,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的圆弧型时,左压边2和右压边3等于是向外延伸的,而耳带的拉力也是向外的,因此左压边2和右压边3的延伸是顺应拉力的,这样左压边2与左封边4相互配合形成的左密封部,右压边3与右封边5配合的右密封部,会更加紧密的贴合佩戴者的面部。
其中,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时,因为口罩佩戴时的中间部分会隆起,而隆起部分在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下压底部会定型,定型的形状根据左压边2和右压边3来定,因此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时,隆起部分更像一个杯状。
实施例7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V型。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V型,因为人体脸部可以看成一个立体圆弧状,这样贴合更加圆滑,贴合的也更加紧密。
其中,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的V型时,左压边2和右压边3等于是向外延伸的,而耳带的拉力也是向外的,因此左压边2和右压边3的延伸是顺应拉力的,这样左压边2与左封边4相互配合形成的左密封部,右压边3与右封边5配合的右密封部,会更加紧密的贴合佩戴者的面部。
其中,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V型时,因为口罩佩戴时的中间部分会隆起,而隆起部分在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下压底部会定型,定型的形状根据左压边2和右压边3来定,因此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时,隆起部分更立体。
实施例8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龟壳括号型。所述龟壳括号型其实就是为龟壳括号型,该龟壳括号型由上斜线、中直线和下斜线组成,中直线竖直设置,上斜线和下斜线倾斜设置,上斜线下端与中直线上端相承接,下斜线上端与中直线下端相承接,上斜线和下斜线倾斜以中直线的水平平分线为对称轴相互对称。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龟壳括号型,因为人体脸部可以看成一个立体圆弧状,这样贴合更加圆滑,贴合的也更加紧密。
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的龟壳括号型时,左压边2和右压边3等于是向外延伸的,而耳带的拉力也是向外的,因此左压边2和右压边3的延伸是顺应拉力的,这样左压边2与左封边4相互配合形成的左密封部,右压边3与右封边5配合的右密封部,会更加紧密的贴合佩戴者的面部。
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龟壳括号型时,因为口罩佩戴时的中间部分会隆起,而隆起部分在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下压底部会定型,定型的形状是根据左压边2和右压边3来定,因此将左压边2和右压边3设计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时,隆起部分更像一个杯状。
实施例9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1~图6所示,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宽度为0.8-1.2mm。

Claims (9)

1.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上封边(6)或/和下封边(7)向所述口罩本体(1)内侧折叠,且所述上封边(6)或/和下封边(7)与所述口罩本体(1)重叠部分的两侧与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上封边展开后与所述口罩本体(1)形成上密合区(8),所述上密合区(8)在所述口罩展开状态时会自然形成一种上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下封边展开后与所述口罩本体(1)形成下密合区(9),所述下密合区(9)在所述口罩展开状态时会自然形成一种上封边向内收的拉力,从而增加口罩与脸部贴合部位的密合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压边(2)和右压边(3),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中部分别到口罩本体(1)左、右两侧的距离为8-1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通过将口罩本体(1)每层的不同材料连接在一起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上下两端延伸至口罩顶部和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竖直的直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边(2)和右压边(3)为开口向外或者向内的圆弧型、V型以及龟壳括号型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压边(2)、右压边(3)宽度为0.8-1.2mm。
CN202122379507.0U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Active CN216165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9507.0U CN216165385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9507.0U CN216165385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65385U true CN216165385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2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79507.0U Active CN216165385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65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7248B2 (en) Stiffened filter mask
WO2020168947A1 (zh) 具吸食吹哨多功能防护口罩
CN112437687A (zh) 口罩
TWM579045U (zh) Multi-function protective mask with smoking whistle
WO2010000129A1 (zh) 全罩式防菌口罩
CN106037090A (zh) 可折叠式罩杯口罩
CN216165385U (zh) 一种防起雾的密合性口罩
CN210492749U (zh) 一种防护口罩
CN211048470U (zh) 口罩
CN216089010U (zh) 一种全方位增强密合性的口罩
CN203416832U (zh) 新型无纺布口罩
KR20200139588A (ko) 형상 유지 및 밀폐 강화형 주름 마스크
CN210747406U (zh) 一种口罩固定结构以及口罩
CN113749334A (zh) 一种全方位增强密合性的口罩
CN213281596U (zh) 无鼻梁条的折叠口罩
CN214962773U (zh) 具饮食功能的防护口罩
CN213587496U (zh) 立体袋型口罩
TW202138025A (zh) 平面式立體口罩
CN212345439U (zh) 挂耳一体式折叠口罩
KR102346995B1 (ko) 2차 용융 접합점을 갖는 마스크
CN216165363U (zh) 一种带有插管口的口罩
CN214179262U (zh) 一种口罩
CN213587476U (zh) 一种口罩
CN212088293U (zh) 口罩
CN213639746U (zh) 一种新型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