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8293U - 口罩 - Google Patents

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8293U
CN212088293U CN202022050467.0U CN202022050467U CN212088293U CN 212088293 U CN212088293 U CN 212088293U CN 202022050467 U CN202022050467 U CN 202022050467U CN 212088293 U CN212088293 U CN 212088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mask
cover body
layer
mas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504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kanghu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kanghu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kanghu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kanghu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8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8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口罩,所述口罩包括罩体和设在所述罩体两侧的挂耳,所述罩体的内侧设有侧折片和底折片,所述侧折片设在所述罩体在该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底折片设在所述罩体的下沿,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翻折,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均与所述罩体的内侧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侧折片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底折片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解决了口罩的底部和两侧性密封性差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口罩的防护密封效果。

Description

口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卫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一种卫生防护用具,用于减少或阻止空气中有害颗粒包括病菌、病毒、悬浮颗粒、有害气体等吸入肺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佩戴者吸入纯净的空气,广泛应用于劳动防护、保健领域。特别是在某些污染程度高的环境,口罩已经成为必须配备的防护工具。
为了保证口罩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需要口罩与面部尤能很好的贴合,否则有害气体容易从口罩与面部的空隙进入内部呼吸空间。相关技术中,往往只在口罩的上沿设置压条来增加口罩与鼻梁之间的密封性,而口罩的两侧和底部的密封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口罩,该口罩与用户的下颚和脸部之间的密封性好,防护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包括罩体和设在所述罩体两侧的挂耳,所述罩体的内侧设有侧折片和底折片,所述侧折片设在所述罩体在该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底折片设在所述罩体的下沿,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翻折,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均与所述罩体的内侧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侧折片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底折片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通过在罩体的底部设置底折片,在罩体的两侧设置侧折片,解决了口罩的底部和两侧性密封性差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口罩的防护密封效果。此外,底折片与侧折片相互配合,形成了支撑结构,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口罩的罩体直接贴合在脸部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佩戴口罩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折片包括在所述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以及在所述罩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底折片的第一边沿与所述罩体的下边沿相连,所述底折片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均与所述罩体相连,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与所述罩体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所述侧折片包括在所述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以及在所述罩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侧折片的第一边沿与所述罩体在该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外沿相连,所述侧折片的第三边沿与所述罩体相连,所述侧折片的第四边沿与所述底折片的第一边沿相连,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与所述罩体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和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均设有弹性封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的材料均为柔性面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布置的面层、芯层和里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层包括无纺布层和熔喷布层,所述无纺布层设在靠近所述面层一侧,所述熔喷布层设在靠近所述里层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纺布层采用触媒技术加工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上设有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的至少部分大体位于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条为弹性支撑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上还设有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为弹性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罩体上交叉布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交叉点位于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罩体上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焊痕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焊痕,所述罩体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支撑条穿过的第一通道和供所述第二支撑条穿过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形成在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在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端部均为球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在打开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口罩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罩体1,
挂耳2,
底折片3,底折片的第一边沿31,底折片的第二边沿32,底折片的第三边沿33,底折片的第四边沿34,
侧折片4,侧折片的第一边沿41,侧折片的第二边沿42,侧折片的第三边沿44,侧折片的第四边沿44,
第一支撑条5,第一焊痕51,第一通道52,
第二支撑条6,第二焊痕61,第二通道62,
弹性封边7,
压条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包括罩体1和设在所述罩体1两侧的挂耳2,罩体1的内侧设有侧折片4和底折片3。罩体1的内侧是指口罩在使用过程中,罩体1与脸部贴合的一侧。
侧折片4设在罩体1在罩体1的长度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底折片3设在罩体1的下沿,侧折片4和底折片3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翻折,在闭合位置,侧折片4和底折片3均与罩体1的内侧贴合,在打开位置,侧折片4的至少部分和/或底折片3的至少部分远离罩体1。
可以理解的是,侧折片4设在罩体1的两侧,底折片3设在罩体1的下沿,在闭合位置时,侧折片4和底折片3均与罩体1相贴合,罩体1为平面结构,占用空间小。如图2 所示,在打开位置时,底折片3和侧折片4向外翻折,翻折后的底折片3位于用户下颚的下方,并与下颚贴合,两侧的侧折片4与用户的两侧的脸部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通过在罩体1的底部设置底折片3,在罩体1的两侧设置侧折片4,解决了口罩的底部和两侧性密封性差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口罩的防护密封效果。此外,底折片3与侧折片4相互配合,形成了支撑结构,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口罩的罩体1直接贴合在脸部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佩戴口罩的舒适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底折片3包括在罩体1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31和第二边沿32以及在罩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33和第四边沿34,底折片3 的第一边沿34与罩体1的下边沿相连,底折片3的第三边沿33和第四边沿34均与罩体1 相连,在闭合位置,底折片3的第二边沿32与罩体1贴合,在打开位置,底折片3的第二边沿32的至少部分远离罩体1。底折片3的第一边沿31、第三边沿33和第四边沿34与罩体1相连,底折片3的第二边沿32可翻折。
侧折片4包括在罩体1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41和第二边沿42以及在罩体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43和第四边沿44,侧折片4的第一边沿41与罩体 1在罩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外沿相连,侧折片4的第三边沿43与罩体1相连,侧折片4的第四边沿44与底折片3的第一边沿31相连,在闭合位置,侧折片4的第二边沿42与罩体1贴合,在打开位置,侧折片4的第二边沿42的至少部分远离罩体1。侧折片4的第一边沿41、第三边沿43和第四边沿44与罩体1或者底折片3相连,侧折片4的第二边沿42 可翻折。
需要说明的是,侧折片4的数量为两个,侧折片4的第一边沿41指的是与罩体1左右两侧相连的边沿,如图1所示,位于左侧的侧折片4的左边沿为第一边沿41,右边沿为第二边沿42。位于右侧的侧折片4的右边沿为第一边沿41,左边沿为第二边沿42。
可以理解的是,在闭合位置,底折片3位于侧折片4的内侧,因此侧折片4的第四边沿与底折片3的第一边沿相连,如此设置,用户在向下翻折底折片3的同时,底折片3会带动侧折片4向外翻折,底折片3和侧折片4同时由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变化,使用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折片3的第二边沿32和侧折片4的第二边沿42均设有弹性封边7。例如,弹性封边7可以为松紧带,弹性封边7用于为底折边和侧折边增加预紧力,使底折边更好的贴附在下颚,侧折边更好的贴附在面颊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口罩与脸部的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口罩的防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折片4和底折片3的材料均为柔性面料。如此设置,用户的脸部与底折片3和侧折片4接触更加舒适,并且柔性面料可以完全贴合在用户的脸部以及下颚下方,口罩的密封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罩体1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布置的面层、芯层和里层。具体地,里层为普通的无纺布层,面层为蓝色无纺布层。
具体地,芯层包括无纺布层和熔喷布层,无纺布层设在邻近面层的一侧,所述熔喷布层设在邻近里层的一侧,所述无纺布层为触媒技术加工的无纺布材料制成的触媒e+加工无纺布层,该无纺布层能够对空气中的流感病毒、致病菌能有效的抑制并分解异味的功效,该材料经日本NPO法人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会实验证明,确认其有效率≥99%,对人体接触无毒副作用,取得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特许第:5995100号”保护。
相较于传统的三层防护的口罩,本实用新型设有四层面料,防护效果更好,并且芯层内还使用了触媒e+加工无纺布层,大大增加了口罩过滤病毒的效果及口罩内空气的清新度。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罩体1上设有第一支撑条5,第一支撑条5的至少部分大体位于罩体的中心位置,第一支撑条5为弹性支撑条,用户在佩戴口罩时,在脸部的作用下,罩体1朝向外侧凸出,第一支撑条5两端的直线距离变短,第一支撑条5发生弯曲,将罩体1撑起,由此使得罩体1与用户的脸部之间留有充足的空间,而不是口罩直接贴合在用户的脸部。
进一步地,罩体1上还设有第二支撑条6,第一支撑条5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支撑条6的长度方向在罩体1上交叉布置,且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的交叉点大体上位于罩体1的中心位置。
同样地,用户在佩戴口罩时,第二支撑条6发生弯曲,且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 的交叉点向外侧凸起,罩体1向外凸出并形成于类似半球的形状,并且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的交叉点大体上位于罩体1的中心位置,可以更好的避免罩体1与用户的口鼻相贴合,影响呼吸。用户在摘下口罩后,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可在外力作用下或通过自身恢复原状,减小口罩的体积,便于携带以及存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一方面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呼吸更加顺畅,另一方面避免了用户呼出的水汽直接透入口罩,提高了口罩的有效使用时间,除此之外,罩体1向外凸起,罩体1的边沿与用户脸部之间形成夹角,而不是直接贴合在脸部,罩体1的边沿更容易形成与脸部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增加口罩的气密性,口罩的防护效果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罩体1上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焊痕51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焊痕61,第一焊痕51和第二焊痕61均是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的焊痕,罩体1上设有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62,第一通道52用于供第一支撑条5穿过,第二通道62用于供第二支撑条6穿过,第一通道52形成在两条第一焊痕51之间,第二通道62形成在两条第二焊痕 61之间,且当第一支撑条5进入第一通道52和第二支撑条6进入第二通道62后,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62的两端均通过超声波焊接封口,由此,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62可以将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固定在罩体1内部,防止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 在罩体1内部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实施例中的将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设在罩体1内部,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同样可以设置在罩体1的表面,如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设在罩体1的内侧(靠近脸部的一侧),或者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设在罩体1 的外侧(远离脸部的一侧)。只要可以将罩体1撑起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条5的端部和/或第二支撑条6的端部为球形,相较于普通的带状结构,球形结构不仅更为平滑,可以增加第一支撑条5端部和第二支撑条6的端部与罩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第一支撑条5或第二支撑条6的端部戳破罩体1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罩体1的上沿还设有压条8,压条8优选为环保型全塑条,压条8可以使罩体1的上沿与鼻梁更好的贴合,有利于提高口罩的密封性。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的口罩。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口罩包括罩体1和设在罩体1两侧的挂耳2,罩体1的内侧设有侧折片4和底折片3,侧折片4设在罩体1在罩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底折片3设在罩体1的下沿,侧折片4和底折片3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翻折,在闭合位置,侧折片4和底折片3均与罩体1的内侧贴合,在打开位置,底折片3 和侧折片4向外翻折,翻折后的底折片3位于用户下颚的下方,并与下颚贴合,两侧的侧折片4与用户的两侧的脸部贴合。
底折片3包括第一边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底折片3的第一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与罩体1相连,底折片3的的第二边沿可翻折,底折片3的第二边沿处设有弹性封边7。
侧折片4设在罩体1与底折片3之间,侧折片4包括第一边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侧折片4的第一边沿和第三边沿与罩体1相连,侧折片4的第四边沿与底折片3的第一边沿相连,侧折片4的的第二边沿可翻折,侧折片4的第二边沿处设有弹性封边7。
罩体1上设有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第一支撑条5沿罩体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二支撑条6沿罩体1的宽度方向布置,且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的交叉点大体上位于罩体1的中心位置,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的材料均为弹性材料,且第一支撑条5和第二支撑条6的端部均为球形。
如图3所示,罩体1上设有供第一支撑条5穿过的第一通道52和供第二支撑条6穿过的第二通道62,第一通道52形成在两条第一焊痕51之间,第二通道62形成在两条第二焊痕61之间,且当第一支撑条5进入第一通道52和第二支撑条6进入第二通道62后,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62的两端均通过超声波焊接封口。
罩体1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布置的面层、芯层和里层,罩体1的芯层为双层结构,包括无纺布层和熔喷布层,无纺布层设在邻近面层的一侧,所述熔喷布层设在邻近里层的一侧,所述无纺布层为触媒技术加工的无纺布材料制成的触媒e+加工无纺布层,罩体1的里层为普通的无纺布层,罩体1的面层为蓝色无纺布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和设在所述罩体两侧的挂耳,所述罩体的内侧设有侧折片和底折片,所述侧折片设在所述罩体在该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底折片设在所述罩体的下沿,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翻折,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均与所述罩体的内侧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侧折片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底折片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折片包括在所述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以及在所述罩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底折片的第一边沿与所述罩体的下边沿相连,所述底折片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均与所述罩体相连,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与所述罩体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
所述侧折片包括在所述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以及在所述罩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布置的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侧折片的第一边沿与所述罩体在该罩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外沿相连,所述侧折片的第三边沿与所述罩体相连,所述侧折片的第四边沿与所述底折片的第一边沿相连,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与所述罩体贴合,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罩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折片的第二边沿和所述侧折片的第二边沿均设有弹性封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折片和所述底折片的材料均为柔性面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布置的面层、芯层和里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包括无纺布层和熔喷布层,所述无纺布层设在靠近所述面层一侧,所述熔喷布层设在靠近所述里层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层采用触媒技术加工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上设有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的至少部分大体位于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条为弹性支撑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上还设有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为弹性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罩体上交叉布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交叉点位于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上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焊痕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焊痕,所述罩体上设有供所述第一支撑条穿过的第一通道和供所述第二支撑条穿过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形成在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所述第二通道形成在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端部均为球形。
CN202022050467.0U 2020-04-01 2020-09-17 口罩 Active CN2120882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7746 2020-04-01
CN2020204877460 2020-04-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8293U true CN212088293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28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50467.0U Active CN212088293U (zh) 2020-04-01 2020-09-17 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8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06038B1 (en) Universal fit face mask
WO2020103656A1 (zh) 一种新气密防护口罩
US20210298385A1 (en) Respirator and filtration devices
WO2018045913A1 (zh) 置入式鼻垫的防护口罩
JP6473860B1 (ja) マスク
CN206062218U (zh) 一种可变平面‑腔式医用防护口罩
CN112437687A (zh) 口罩
TWM576468U (zh) New airtight protective mask
CN107549897A (zh) 一种双呼吸阀防臭口罩
TWI587888B (zh) 置入式鼻墊之防護口罩
KR20200002649A (ko) 마스크
TWM593267U (zh) 口罩
CN207383599U (zh) 一种双呼吸阀防臭口罩
CN212088293U (zh) 口罩
KR20210059836A (ko) 마스크
GB2045093A (en) Respirator
CN207119068U (zh) 一种石墨烯防护口罩
CN213128125U (zh) 一种塑胶鼻线结构及口罩
TWM565046U (zh) Mask for placement of nasal elastic
CN213463915U (zh) 一种侧面与脸部贴合密封的平面口罩
TWI708624B (zh) 氣密防護口罩及其製法
CN210203460U (zh) 一种呼气隔离型口罩
CN206119263U (zh) 一种防护面罩
CN210492729U (zh) 一种改良型感染护理口罩
CN207519667U (zh) 一种呼吸内科门诊用面罩式双层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