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7521U - 一种门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7521U
CN216157521U CN202122266702.2U CN202122266702U CN216157521U CN 216157521 U CN216157521 U CN 216157521U CN 202122266702 U CN202122266702 U CN 202122266702U CN 216157521 U CN216157521 U CN 216157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oor
door frame
sides
plat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67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Tiantian Rerenrui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Tiantian Rerenrui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Tiantian Rerenrui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Tiantian Rerenrui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667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75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7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75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创新提供了一种门体组件,包括门套与门,所述门设置于门套内,所述门的一侧铰接于门套上,所述门套包括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所述第一门框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以及由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分隔形成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设置于第一弯折部两侧,所述第二板件与第三板件设置于第二弯折部两侧,所述第二门框包括第一折动部与第二折动部以及由第一折动部、第二折动部分隔形成的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和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设置于第一折动部两侧,所述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设置于第二折动部两侧,且所述第三板材与第三板件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门抵压于第三板材上。

Description

一种门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门体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家庭的装饰越来越重视,门套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在门套安装过程中,在墙体上预留有门洞,门套卡设在门洞内;由于门洞与与门套之间为设置有紧固件连接,门套在门洞内的紧固效果较差,长时间使用会发生变形脱离,影响门套的使用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体组件,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门体组件,包括门套与门,所述门设置于门套内,所述门的一侧铰接于门套上,所述门套包括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所述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分别设置于墙体两侧,所述第一门框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以及由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分隔形成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和第三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设置于第一弯折部两侧,所述第二板件与第三板件设置于第二弯折部两侧,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分别设置于墙角两侧,且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三板件位于第二板件的同侧,所述第二门框包括第一折动部与第二折动部以及由第一折动部、第二折动部分隔形成的第一板材、第二板材和第三板材,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设置于第一折动部两侧,所述第二板材与第三板材设置于第二折动部两侧,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分别设置于墙角两侧,且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三板材分别位于第二板材两侧,所述第三板材与第三板件相平行,且所述第三板材与第三板件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三板材与第三板件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门抵压于第三板材上。
作为优选,所述所述门套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支架,若干个所述支架均设置于第一门框与墙体之间,所述支架均为L型板件,所述支架的一外侧面固定连接在墙体上,所述支架的另一外侧面上固定连接于第三板件上,且所述支架与第二板件位于第三板件的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折动部上设置有缓冲条,所述缓冲条设置于第三板材远离第三板件的一侧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门框上设置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板件经过第三弯折部弯折形成第四板件与第五板件,所述第四板件的两侧分别于第二板件以及第五板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五板件与第二板件位于第四板件同侧,所述第二门框上设置有第三折动部,所述第一板材经过第三弯折部弯折形成第四板材与第五板材,所述第四板材的两侧分别于第二板材以及第五板材相连接,且所述第五板材与第二板材位于第四板材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五板件与第五板材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门框上还设置有第六板件,所述第六板件为L型板件,且所述第六板件设置于第一折弯部,所述第六板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件以及第四板件相连,且所述第六板件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所述第二门框上设置有第六板材,所述第六板材为L型板件,所述第六板材设置于第一折动部,所述第六板材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材以及第四板材相连,且所述第六板材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一折动部以及第二折动部的弯折角度均为90度。
作为优选,所述门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发泡物。
作为优选,所述门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连接有装饰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均采用钢板制成,利用钢板,增加门套的美观性以及强度;在第一门框上设置有第三板件,在第二门框上设置有第三板材,第三板件与第三板材相对设置,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实现门套的安装;利用第二门框上的第二折动部,实现对们的固定;在门上设置有腔体,在腔体内填充有聚氨酯或PVC填充物,在增大门强度的同时,起到隔音保温的效果,同时,门不易变形,延长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门套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门框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门框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门套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门套;2、第一门框;21、第一弯折部;22、第二弯折部;23、第三弯折部;242、第二板件;243、第三板件;244、第四板件;245、第五板件;246、第六板件;25、支架;3、第二门框;31、第一折动部;32、第二折动部;33、第三折动部;342、第二板材;343、第三板材;344、第四板材;345、第五板材;346、第六板材;4、门;41、凹槽;42、装饰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如图1-6所示,一种门4体组件,包括门套1和门4,门套1设置在门框上,且门4设置在门套1内,且门4的一侧铰接于门套1上;利用门套1,实现对墙体的装饰,同时利用门套1,实现对门4的限位与固定。
如图1、图2所示,门套1包括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分别设置在墙体两侧,且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拼接形成门套1,且设置在门框的两侧以及上端;墙体包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以及连接面,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分别设置在墙体两侧,并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上。
如图1、图3所示,第一门框2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21与第二弯折部22,在第一门框2包括由第一弯折部21、第二弯折部22分隔形成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242以及第三板件243,且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242分别设置于第一弯折部21的两侧,第二板件242与第三板件243设置于第四弯折部的两侧;第一弯折部21与第二弯折部22的弯折角度均为90度,即第一板件与第三板件243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二板件242两侧,且第一板件与第三板件243位于第二板件242的同侧;第一板件平行与第一端面设置,第二板件242平行于连接面设置且向连接面所在侧延伸,第三板件243垂直于连接面设置;第一门框2上设置有第三弯折部23,第一板件经过第三折弯部折弯后形成第四板件244与第五板件245,且第三弯折部23与第一弯折部21、第二弯折部22相平行,第四板件24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件242以及第五板件245相连接,且第五板件245与第二板件242位于第四板件244的同侧;在安装过程中,第四板件244与墙体的第一端面相平行,且第五板件245垂直于第一端面设置,且第五板件245与第四板件244相连,第五板件245的另一端向第一端面所在侧延伸,利用第四板件244、第二板件242,实现对第一端面与连接面的覆盖与保护,增加墙体的美观性,避免墙体受损;利用第五板件245,增大第四板件244与第一端面之间的间距,避免第四板件244直接与墙体相接触,减小第一门框2与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第一门框2上还设置有第六板件246,第六板件246为L型板件,且第六板件246上设置在第一折弯部上,第六板件246的两端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二板件242以及第四板件244上并相连,且第六板件246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即第六板件246向墙体所在侧凹陷,增加了门套1的美观性。
在门套1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架25,支架25设置在第一门框2与连接面之间,且支架25均为L型板件;支架25的一外侧面固定安装在连接面上,支架25的另一侧面抵压在第三板件243上,且第二板件242与支架25位于第三板件243的同侧;在连接面上设置有多个支架25,利用支架25实现第二板件242与连接面之间的支撑,以及第一门框2与墙体之间的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第二门框3上设置有第一折动部31与第二折动部32,在第二门框3包括由第一折动部31、第二折动部32分隔形成的第一板材、第二板材342以及第三板材343,且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342分别设置于第一折动部31的两侧,第二板材342与第三板材343设置于第四折动部的两侧;第一折动部31与第二折动部32的弯折角度均为90度,即第一板材与第三板材343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二板材342两侧,且第一板材与第三板材343分别位于位于第二板材342的两侧;第一板材平行与第二端面设置,第二板材342平行于连接面设置且向连接面所在侧延伸,第三板材343垂直于连接面设置;第二门框3上设置有第三折动部33,第一板材经过第三折弯部折弯后形成第四板材344与第五板材345,且第三折动部33与第一折动部31、第二折动部32相平行,第四板材34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材342以及第五板材345相连接,且第五板材345与第二板材342位于第四板材344的同侧;在安装过程中,第四板材344与墙体的第二端面相平行,且第五板材345垂直于第二端面设置,且第五板材345与第四板材344相连,第五板材345的另一端向第二端面所在侧延伸,利用第四板材344、第二板材342,实现对第二端面与连接面的覆盖与保护,增加墙体的美观性,避免墙体受损;利用第五板材345,增大第四板材344与第二端面之间的间距,避免第四板材344直接与墙体相接触,减小第二门框3与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第二门框3上还设置有第六板材346,第六板材346为L型板材,且第六板材346上设置在第一折弯部上,第六板材346的两端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二板材342以及第四板材344上并相连,且第六板材346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即第六板材346向墙体所在侧凹陷,增加了门套1的美观性。
如图5所示,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门框2上的第三板件243与第二门框3上的第三板材343相接触,且第三板件243与第三板材343平行设置,且第三板件243与第三板材343的延伸方向相反;在第三板件243与第三板材343上均设置有通孔,在通孔内放置有紧固件,利用紧固件,实现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之间的固定连接,实现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在墙体上的固定;在第三板材343远离第三板件243的一侧,设置有缓冲条,利用缓冲条与门4相接触,避免门4与第二门框3直接接触,造成磨损,影响门4以及门套1的美观性;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均采用钢板制成,利用钢板,增加门4套的美观性以及强度。
如图6所示,在门4上设置有腔体,在腔体内填充有聚氨酯或PVC填充物,在增大门4强度的同时,起到隔音保温的效果,同时,门4不易变形,延长门4的使用寿命;门4采用钢板制成,且在门4上设置有凹槽41,钢板焊接处设置在凹槽41内,且在凹槽41内设置有装饰条42,装置条为U型板,且U型板开口朝向凹槽41内,并利用胶水,实现门4与装饰条42的固定连接;利用装饰条42,覆盖于焊接处,提高门4的美观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门体组件,包括门套(1)与门(4),所述门(4)设置于门套(1)内,所述门(4)的一侧铰接于门套(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1)包括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所述第一门框(2)与第二门框(3)分别设置于墙体两侧,所述第一门框(2)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21)与第二弯折部(22)以及由第一弯折部(21)、第二弯折部(22)分隔形成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242)和第三板件(243),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242)设置于第一弯折部(21)两侧,所述第二板件(242)与第三板件(243)设置于第二弯折部(22)两侧,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242)分别设置于墙角两侧,且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三板件(243)位于第二板件(242)的同侧,所述第二门框(3)包括第一折动部(31)与第二折动部(32)以及由第一折动部(31)、第二折动部(32)分隔形成的第一板材、第二板材(342)和第三板材(343),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342)设置于第一折动部(31)两侧,所述第二板材(342)与第三板材(343)设置于第二折动部(32)两侧,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342)分别设置于墙角两侧,且所述第一板材与第三板材(343)分别位于第二板材(342)两侧,所述第三板材(343)与第三板件(243)相平行,且所述第三板材(343)与第三板件(243)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三板材(343)与第三板件(243)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门(4)抵压于第三板材(34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套(1)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支架(25),若干个所述支架(25)均设置于第一门框(2)与墙体之间,所述支架(25)均为L型板件,所述支架(25)的一外侧面固定连接在墙体上,所述支架(25)的另一外侧面上固定连接于第三板件(243)上,且所述支架(25)与第二板件(242)位于第三板件(243)的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动部(32)上设置有缓冲条,所述缓冲条设置于第三板材(343)远离第三板件(243)的一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框(2)上设置有第三弯折部(23),所述第一板件经过第三弯折部(23)弯折形成第四板件(244)与第五板件(245),所述第四板件(244)的两侧分别于第二板件(242)以及第五板件(245)相连接,且所述第五板件(245)与第二板件(242)位于第四板件(244)同侧,所述第二门框(3)上设置有第三折动部(33),所述第一板材经过第三弯折部(23)弯折形成第四板材(344)与第五板材(345),所述第四板材(344)的两侧分别于第二板材(342)以及第五板材(345)相连接,且所述第五板材(345)与第二板材(342)位于第四板材(344)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板件(245)与第五板材(345)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框(2)上还设置有第六板件(246),所述第六板件(246)为L型板件,且所述第六板件(246)设置于第一折弯部,所述第六板件(24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件(242)以及第四板件(244)相连,且所述第六板件(246)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所述第二门框(3)上设置有第六板材(346),所述第六板材(346)为L型板件,所述第六板材(346)设置于第一折动部(31),所述第六板材(34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板材(342)以及第四板材(344)相连,且所述第六板材(346)上的开口背离墙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21)、第二弯折部(22)、第一折动部(31)以及第二折动部(32)的弯折角度均为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4)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发泡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4)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4)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凹槽(41),所述凹槽(41)内固定连接有装饰条(42)。
CN202122266702.2U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门体组件 Active CN2161575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6702.2U CN216157521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门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6702.2U CN216157521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门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7521U true CN216157521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52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6702.2U Active CN216157521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门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75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87371U (zh) 无包边钢质隔热防火门
CN216157521U (zh) 一种门体组件
CN216865803U (zh) 一种新型蜂窝金属保温装饰板
CN214090491U (zh) 一种隔断铝型材模块安装结构
CN206529948U (zh) 一种隐框玻璃幕墙构造系统
CN205778206U (zh) 一种隔热条及保温型材
CN205276597U (zh) 一种金属面复合幕墙板及其幕墙
CN216197446U (zh) 一种窗框型材
CN215332425U (zh) 蜂窝板门及其封边结构
CN1488828A (zh) 托板内固定幕墙
CN216714208U (zh) 一种嵌入隐藏式幕墙用通风系统
CN218265706U (zh) 一种带有密封条的侧转门
CN218265707U (zh) 一种角盖板及使用该角盖板的机库侧转门用窗
CN215718257U (zh) 一种高密封性的门窗用铝型材
CN213359907U (zh) 一种幕墙开启窗的封边结构
CN211692132U (zh) 一种薄饰面板隐藏包边装甲门扇
CN215260744U (zh) 一种冰箱门体结构及应用有该冰箱门体结构的冰箱
CN214062737U (zh) 一种双向推拉门之间的密封结构
CN217924276U (zh) 一种错位式玻璃幕墙连接结构
CN218644132U (zh) 一种带护边的开启扇
CN211173809U (zh) 一种铜木复合窄框推拉门
CN217712351U (zh) 一种压条型材及使用该型材的机库侧转门小窗
CN219061385U (zh) 一种门窗玻璃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门窗
CN217439905U (zh) 压覆式密封条及门扇与门框的密封结构
CN209958653U (zh) 一种板材的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