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4563U -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4563U
CN216134563U CN202122637161.XU CN202122637161U CN216134563U CN 216134563 U CN216134563 U CN 216134563U CN 202122637161 U CN202122637161 U CN 202122637161U CN 216134563 U CN216134563 U CN 216134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hell
flanging
top surfa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71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宝县
张志刚
宋永刚
肖劲立
王相祥
姜元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ya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ya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ya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ya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71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4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4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4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该条形音箱包括:壳体;壳体前侧面的下端边沿设有向前凸伸的延伸壁,延伸壁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上盖,覆盖于壳体的顶面;及前网罩,包括前罩部、上翻边和下翻边;前罩部遮挡在壳体的前侧,上翻边和下翻边由前罩部的上下两端边沿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其中,下翻边抵靠并卡合在延伸壁的上方,上翻边设于壳体的顶面上,并夹设于壳体的顶面和上盖之间。利用上盖盖合在壳体的顶面,使音箱的顶面外观整洁美观;利用下翻边抵靠并卡合在延伸壁的上方,并配合上翻边夹设固定在壳体的顶面和上盖之间,进而使前网罩能够牢固、稳定地固定在壳体的前侧,优化音箱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音箱整体的产品品质。

Description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条形音箱(英文:Soundbar)是一个有立体声效的条形音箱,通常放置于显示屏的上方或下方,基于声学的考虑,此种条形音箱多为长条形设计;条形音箱一般设计为多声道,内置多个扬声器使声音在墙壁上反弹模拟出立体的效果,其好处是易于安装,免却传统扬声器拉线的烦恼。
在相关技术中,条形音箱通常在壳体前侧设置扬声器时,并在壳体前侧设置保护网罩,保护网罩用于遮挡和保护扬声器,并使扬声器的声音能够向前传播;为了不影响音箱的整体外观,现有的保护网罩的上下端边沿通常卡接在壳体上,长期使用时容易脱出对应的限位槽,因此结构不够稳定,容易影响产品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以优化相关技术中条形音箱的结构,提升音箱整体的产品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条形音箱,该条形音箱包括:壳体,其为两端开口的条形管状结构;所述壳体前侧面的下端边沿设有向前凸伸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上盖,覆盖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及前网罩,包括前罩部、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前罩部遮挡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由所述前罩部的上下两端边沿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其中,所述下翻边抵靠并卡合在所述延伸壁的上方,所述上翻边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上,并夹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和所述上盖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壁的顶面上凹设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下翻边上设有向下凸伸的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凸筋抵靠并卡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罩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上盖的前端边沿凸伸出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并向前延伸;所述前罩部的底端边沿与所述延伸壁的前端边沿平齐,且所述前罩部的顶端边沿与所述上盖的前端边沿平齐。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顶面的前端凹设有台阶槽;所述上翻边的后端伸入布置于所述台阶槽内,且所述上翻边的顶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面平齐;所述上翻边夹设在所述台阶槽的底面与所述上盖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台阶槽的底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上翻边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布置的通孔;所述上翻边通过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内的螺钉固定在所述台阶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顶部的前侧设有向前凸伸的卡筋;所述上翻边设于所述卡筋的上方,且所述上翻边上开设有穿孔;所述上盖前端的底面设有向下凸伸的卡扣,所述卡扣穿过所述穿孔分布与所述卡筋的前侧,并与所述卡筋相扣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网罩还包括由所述前罩部的两端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侧罩部;所述条形音箱还包括封堵在所述壳体部端的侧端盖;所述侧端盖前端的背离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缺位槽,所述侧罩部嵌合于所述缺位槽内,并与所述侧端盖的后端部拼接为一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网罩还包括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由所述侧罩部的后端向所述壳体中心侧弯折延伸;所述缺位槽与所述侧端盖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折边部的后端面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网罩还包括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由所述折边部的远离所述侧罩部的端部向后弯折延伸;所述台阶面上开设有卡孔,所述折边部卡接在所述卡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主体和上述的条形音箱;所述条形音箱与所述显示主体信号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条形音箱中,利用条形管状结构的壳体,使得壳体无需设计成上下壳相互拼装的壳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上盖盖合在壳体的顶面,使音箱的顶面外观整洁美观;利用前网罩的前罩部遮挡在壳体的前侧,同时壳体前侧面的下端边沿的延伸壁,配合下翻边抵靠并卡合在延伸壁的上方,并配合上翻边夹设固定在壳体的顶面和上盖之间,进而使前网罩能够牢固、稳定地固定在壳体的前侧,优化音箱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音箱整体的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条形音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壳体和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壳体切掉顶壁之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区域的结构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区域的一横向剖视图。
图13是图3中前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2的一断面图。
图16是图15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E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5中F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2的另一断面图。
图20是图19中G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显示主体;200、条形音箱;1、壳体;10、安装孔;101、左音腔;102、低音腔;103、电控腔;104、右音腔;105、第一通孔;106、第二通孔;107、前台阶槽;108、缓冲层;1081、窗口;109、支撑垫;11、显示板;12、延伸壁;121、限位槽;13、第一卡筋;14、第二卡筋;15、凸台部;151、收容槽;152、过线孔;16、接线板;17、触摸板; 2、喇叭;21、高音喇叭;22、全频喇叭;23、低音喇叭;3、倒相管;4、隔板;5、侧端盖;51、前固定部;511、第一固定孔;52、后固定部;521、第二固定孔;53、缺位槽;531、台阶面;532、卡孔;54、让位槽;6、上盖; 61、卡扣;62、过渡部;63、卡凸;7、前网罩;71、前罩部;72、侧罩部; 721、第一固定片;722、第二固定片;73、折边部;74、卡接部;75、下翻边;751、凸筋;76、上翻边;761、第三通孔;762、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主要包括显示主体100 和条形音箱200,条形音箱200通过与显示设备100信号连接,从而应用于多声道的音响系统,能够在保证较好的低音效果的同时,还满足了条形音箱 200体积小、轻量化的需求,利于条形音箱200更加自由地摆放,实用性强。
其中,显示主体100具有用以显示画面的显示屏,且内置有音响系统,为视频及音频的输入输出播放设备。因此,显示主体100不限于电视譬如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还包括电脑等其他具有显示屏的音频输入设备。显示主体100包括控制主板,以及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的电源接口、外部装置接口等。其中,外部装置接口用于连接外接设备,从而向外接设备发送媒资数据。
条形音箱200卧式放置,并位于显示主体100的底部上,当然,条形音箱200也可以间隔地放置显示主体100的前侧,也可以挂壁,用以进行音乐的播放。
条形音箱200作为具有音频输出功能的外部设备。条形音箱200可以通过特定的接口规范,如HDMI、USB等,通过线缆接入显示主体100的外部装置接口。例如,条形音箱200可以通过USB接口连接显示主体100。当显示主体100需要输出音频时,可以通过USB接口将音频数据发送给条形音箱 200,条形音箱200再将音频数据转化为声音信号,实现音频输出。
可以理解的是,条形音箱200也可以通过内置的蓝牙模块或者WIFI模块,与显示主体100实现无线信号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音箱200还可以对显示主体100传输的音频执行音质处理,以按照特定的输出方式播放音频数据,获得相应的音质效果。因此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动作实现对数据处理功能控制,即实现对输出方式的设置。例如,条形音箱200所能够支持的设置内容包括音效模式、环绕开关、高音调节、低音调节、显示屏亮度调节、恢复出厂设置等。
在本实施例中,条形音箱200整体设计为内置低音炮的2.1声道系统。
所谓2.1声道就是在常见的2.0声道(双扬声器形成左右声道)上多增加了一个低音炮,以形成除左右声道以外的第三声道。由于目前的音箱趋向于轻量化,在减小音箱的体积的同时,会影响低音还原。因此,通过低音炮能够来弥补由于音箱体积的减小带来的低音损失,增强低音。
上述条形音箱200紧凑型地集成了左声道、右声道、低音炮,以及电源板、功放板、显示板11等,在体积最小化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音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多元化的需求,该条形音箱200还可以与其他音响设备组合使用,形成5.1声道和7.1声道,实现更加丰富的环绕立体音响。
在相关技术中,条形音箱通常采用上壳和下壳相互拼装形成的壳体1结构,上下壳的方式需要分别设计制造相对复杂的模具,开模制造成本高。也有部分条形音箱采用整体管状成型的壳体1,其左右两端部需要设置端盖进行封堵,容易在端盖与壳体1的端部之间形成拼接线,进而影响音箱的整体外观。
在使用时,条形音箱200一般呈卧式放置。为了方便描述,以图1的视图方向为准,壳体1以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为“前”,背离使用者的方向为“后”,并以上述方位确定“上、下、左、右”。
图2是图1中条形音箱2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一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壳体1和侧端盖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壳体1切掉顶壁之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条形音箱200主要包括壳体1、喇叭2、倒相管3、隔板4、侧端盖5、上盖6及前网罩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条形音箱200中,主要采用整体管状的壳体1 结构,并采用侧端盖5对壳体1的左右两端进行封堵,并通过增加上盖6的方式,优化条形音箱200的顶部结构,进而提升音箱整体的外观品质。
其中,壳体1呈长条形管状结构,壳体1的左右两端开口。壳体1可以采用PVC材料通过挤出成型的方式形成的拉管进行制作。
壳体1的内部空间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分割布置有多个腔室,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音腔101、低音腔102、电控腔103及右音腔104。左音腔 101位于壳体1内部的左端,以用于形成左声道。右音腔104位于壳体1内部的右端,以用于形成右声道。低音腔102位于壳体1内部,并位于左音腔 101和右音腔104之间,以用于形成低音声道或重低音声道。电控腔103位于低音腔102与右音腔104之间的位置,主控板、电源板、端子板、功放板、显示板11等电子器件均可集成安装在电控腔103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低音腔102和电控腔103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电控腔103也可以设置在左音腔101与低音腔102之间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截面大致呈方形结构,壳体1内的各个腔室也大致呈方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也能够采用其它的多边形结构。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底面设置有支撑垫109,支撑垫109用于支撑壳体1,进而通过支撑垫109可以将条形音箱200支撑于桌面上。支撑垫109可以采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支撑,如橡胶。因此支撑垫109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以缓冲条形音箱200工作对桌面的振动。
请参阅图6和图7,壳体1的前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10,多个安装孔10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布置。安装孔10贯穿壳体1的前侧壁,并连通壳体1的内部空间。多个安装孔10连通并正对于不同的音腔,并可以用于安装不同的喇叭2。可以理解的是,对应于不同的音腔,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安装孔10,即安装孔1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前侧壁上设有两个正对于左音腔101的安装孔10、两个正对于右音腔104的安装孔10及三个正对于低音腔102的安装孔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0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 的顶面或者是后侧壁上,甚至是壳体1的底面上。
请参阅图5至图7,喇叭2又称扬声器,设于壳体1内部,并正对于安装孔10进行布置。喇叭2的前侧能够通过安装孔10外露于壳体1,进而使喇叭2发出的声音能够向壳体1的前侧进行传播。
在一些实施例中,喇叭2包括盆架、连接板、振动膜以及驱动磁铁。
盆架的外轮廓呈锥形结构,使得盆架形成有前端大的大头端和后端小的小头端。盆架位于壳体1内部,大头端朝前并朝向安装孔10,小头端朝后伸入壳体1内部,并远离安装孔10。
连接板由大头端的边缘沿喇叭2的径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板用于连接安装孔10的周缘,进而使喇叭2固定安装在安装孔10处。连接板与安装孔 10的周缘密封相接,进而保证音腔内部的密封性。
振动膜又称纸盆,振动膜用于振动发声。振动膜位于安装孔10的中心区域,进而能够使喇叭2向安装孔10的前侧发生。
驱动磁铁连接在盆架的小头端,驱动磁铁设于壳体1内部,并用于驱动振动膜进行振动发声。
喇叭2设有多个,多个喇叭2呈左右间隔地分别布置在左音腔101、低音腔102及右音腔104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喇叭2中包括高音喇叭21、全频喇叭22和低音喇叭23。左音腔101内设置有一高音喇叭21一全频喇叭22,分别安装在一安装孔10处。右音腔104内也设置有一高音喇叭21和一全频喇叭22,分别安装在一安装孔10处。一组高音喇叭21和全频喇叭22配合在左音腔101 内形成左声道,另一组高音喇叭21和全频喇叭22配合在右音腔104内形成右声道,进而可以提升音箱的音效和音质。
低音腔102内设有两个低音喇叭23,分别安装在一安装孔10处。两个低音喇叭23配合在低音腔102内形成低音声道。低音喇叭23也可以换成重低音喇叭,以增强重低音的声效。
请参阅图6和图7,倒相管3设于壳体1内的低音腔102中,并安装在其中以安装孔10处。倒相管3既可以增强低音腔102中低音音效,又能提供为低音腔102提供散热途径。
倒相管3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倒相管3的外端通过安装孔10与壳体 1的外部相连通。倒相管3的内端伸入低音腔102内部,并与低音腔102内部相连通。
倒相管3的工作原理具体为:倒相管3的一端与对应音腔内的空气连通,另一端通过倒相孔通往壳体1外。当低音喇叭23的振膜运动时,一方面直接对外辐射声波,另一方面在压缩或者扩张低音腔102内的空气,使得壳体1 内的空气流到倒相管3内,并通过倒相管3排出壳体1外。如此,倒相管3 成为了振动空气的“第二振膜”。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倒相管3能够将振膜后向外辐射的声波倒相180度,这样从倒相管3处辐射出去的声波与振膜前方辐射出去的声波同相,而同相的辐射能够使得声能得到叠加,从而能够加强音箱总体上的低频响应。
在本实施例中,倒相管3与两个低音喇叭23配合,形成了条形音箱200 的内置低音炮的结构,进而与左音腔101、右音腔104内的音喇叭2和全频喇叭22配合,提升音箱的音效和音质,并形成条形音箱200的内置低音炮的 2.1声道系统。
仍请参阅图5至图7,隔板4设于壳体1内部,并用于对壳体1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隔板4设有多个,并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布置,进而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布置成多个腔室。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设有五个,呈左右间隔布置,进而能够将壳体1 的内部空间从左至右依次分隔为的左音腔101、低音腔102、电控腔103及右音腔104。
隔板4可采用EVA泡棉的材质,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设置壳体1 内部,进而有利于各个腔室形成独立的密闭腔体,有效地提高腔体的密封性能,保证各个腔室之间的封闭性,有效地防止左音腔101、低音腔102及右音腔104之间声音的相互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各个腔室内的喇叭2能够通过线路穿过隔板4与壳体1内壁之间的间隙相互连接,仍能保证各个腔室之间的封闭性。
请参阅图6和图7,显示板11设于壳体1的前侧面上,并与电控腔103 相对。主控板、电源板、端子板、功放板等电子器件均可集成安装在电控腔 103内,与左音腔101、右音腔104及低音腔102密封隔离。显示板11能够就近与主控板、电源板、端子板、功放板等电子器件相连。
图8是图2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5至图9,侧端盖5设有两个,并分别封堵在壳体1的左右两端的端口处,以确保壳体1内部的空间与外部进行隔离。需要说明的是,侧端盖5靠近壳体1的一侧为内侧,背离壳体1的一侧为外侧。
图10是图9区域的结构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11是图1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9区域的一横向剖视图。
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中以侧端盖5设置在壳体1右端为例,对侧端盖5的结构进行说明。侧端盖5设置在壳体1左端的结构,可以参考右端的侧端盖5的镜像结构。
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端盖5的内侧壁的前端凸设有前固定部51。前固定部51伸入布置于壳体1内,以用于与壳体1进行固定连接。
前固定部51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511,壳体1的前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511相对布置的第一通孔105。通过螺钉穿设于第一通孔105和第一固定孔511内,进而能够将侧端盖5的前端部固定在壳体1端部的前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固定部51设有两个,并呈上下间隔布置。第一固定孔511设有两个,并呈上下间隔布置。同时,第一通孔105设有两个,并与第一固定孔511一一对应布置。可以理解的是,前固定部5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前固定部51上第一固定孔51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第一通孔105与第一固定孔511一一对应布置即可。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端盖5的内侧壁后端凸设有后固定部52。后固定部52均伸入布置于壳体1内,以用于与壳体1进行固定连接。
后固定部52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固定孔521,壳体1的后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固定孔521相对布置的第二通孔106。通过螺钉穿设于第二通孔106和第二固定孔521内,进而能够将侧端盖5的后端部固定在壳体1端部的后侧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后固定部5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后固定部 52上第二固定孔52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第二通孔106与第二固定孔521一一对应布置即可。
请参阅图9至图11,上盖6装设于壳体1的顶面上,用于覆盖壳体1的顶面。同时,侧端盖5的顶面外露于壳体1的端部,进而在侧端盖5的顶面与壳体1的端部之间形成有拼接缝。上盖6的端部能够覆盖该拼接缝,并完全覆盖侧端盖5的顶面,进而使条形音箱200的顶面整洁、美观。
图13是图3中前网罩7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C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9至图13,前网罩7设于壳体1的前侧,以用于遮挡壳体1的前侧面。因此喇叭2遮挡在前网罩7的内侧,第一通孔105也能够遮挡在前网罩7的内侧。
前网罩7上正对于高音喇叭21、全频喇叭22、低音喇叭23及倒相管3 的位置密布有音孔(图中示出),进而使高音喇叭21、全频喇叭22、低音喇叭23及倒相管3发出的声音均能够通过音孔向壳体1的前侧传播。
前网罩7的两端分别与壳体1两端的侧端盖5相接,进而使前网罩7能够固定在壳体1的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包括前罩部71和由前罩部71的两端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侧罩部72。前罩部71遮挡在壳体1的前侧,侧罩部72用于与侧端盖5相接,并与侧端盖5拼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端盖5的外侧壁的前端部开设有缺位槽53,缺位槽 53的后侧与侧端盖5外侧壁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531。侧罩部72嵌合于该缺位槽53内,且侧罩部72的后端边沿能够与台阶面531相抵,以使侧罩部72能够与侧端盖5后端部的外侧壁平滑地拼接为一体,共同作为音箱端部的外观面,进而保持条形音箱200端部外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并提升音箱整体的外观品质。
仍请参阅图10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还包括折边部73,折边部73由侧罩部72的后端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即向壳体1中心侧弯折延伸形成。折边部73与台阶面531相平行布置,进而使折边部73的后端面能够抵靠在台阶面531上,进而使侧罩部72与侧端盖5的后端部之间的拼接间隙更为美观,进而提升音箱整体的外观品质。
仍请参阅图10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还包括卡接部74,卡接部74由折边部73的内端向后弯折延伸形成,即远离侧罩部72的端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卡接部74与侧罩部72相平行布置。同时在侧端盖5的台阶面531上开设有卡孔532,卡接部74能够伸入并卡接在卡孔532内,以使侧罩部72和折边部73稳定地固定在侧端盖5上,进而保持整个前网罩7与侧端盖5之间结构连接的稳定性,并且便于对前罩部71进行安装固定。
仍请参阅图10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还包括设于侧罩部 72的顶部的第一固定片721。第一固定片721由侧罩部72的顶部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即向壳体1中心侧弯折延伸形成。同时,在侧端盖5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固定片721相对的让位槽54,让位槽54与缺位槽53相连通。第一固定片721能够固设于让位槽54内,以使侧罩部72及第一固定片721的顶面不凸出于侧端盖5的顶面,以便于上盖6的端部完全覆盖侧端盖5的顶面及侧罩部72的顶部,并使第一固定片721夹设在上盖6和侧端盖5的顶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可在第一固定片721和侧端盖5的顶部设置相对应的螺孔,以通过螺钉将第一固定片721固定安装在侧端盖5上。
仍请参阅图10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还包括设于侧罩部 72的底部的第二固定片722。第二固定片722由侧罩部72的底部向内弯折延伸形成,即向壳体1中心侧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固定片722抵靠并固定在缺位槽53的底面上。缺位槽53没有贯穿侧端盖5的底面,故在侧端盖5的底面上看不到缺位槽53的结构,进而使侧端盖5及条形音箱200底部的外观更为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可在第二固定片722和侧端盖5的底面上设置相对应的螺孔,以通过螺钉将第二固定片722固定安装在侧端盖5上。
图15是图2的一断面图。图16是图15中D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5中E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4至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网罩7还包括下翻边75和上翻边76。
下翻边75由前罩部71的底端边沿向后弯折延伸形成。同时,在壳体1 的前侧面的下端边沿设有向前凸伸的延伸壁12,延伸壁1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下翻边75与延伸壁12相对,下翻边75能够抵靠并卡合在延伸壁 12的上方。
请参阅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壁12的顶面上凹设形成有限位槽 121,该限位槽121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同时,下翻边75上设有向下凸伸的凸筋751,凸筋751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下翻边75抵靠在延伸壁12上时,凸筋751抵靠并卡合在限位槽121内,进而使下翻边75卡接在延伸壁12的上方。
请参阅图16,上翻边76由前罩部71的顶端边沿向后弯折延伸形成。上翻边76能够贴合固定在壳体1的顶面上,且上翻边76固定在壳体1顶面的同时,能够被上盖6的前端完全覆盖,进而保持条形音箱200前侧及顶侧外观的完整和美观。
请参阅图16和图17,下翻边75与延伸壁12的卡接结构配合上翻边76 的固定结构,能够使前网罩7的连接固定更为稳定、可靠,有效地保证前网罩7不会从壳体1的前侧松脱、分离,进而能够提升音箱整体的产品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6的前端边沿凸伸出壳体1的前侧壁并向前延伸,延伸壁12的前端边沿与上盖6的前端边沿平齐。同时,前罩部71的底端边沿与延伸壁12的前端边沿平齐,且前罩部71的顶端边沿与上盖6的前端边沿平齐,进而使得前罩部71能够平行间隔地设于壳体1前侧壁的前侧,使前罩部71与壳体1的前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请参阅图16和图17,壳体1顶面的前端凹设有前台阶槽107。上翻边 76的后端伸入布置于该前台阶槽107内,且上翻边76的顶面能够与壳体1 的顶面平齐,以便于上盖6能够平稳地盖合在壳体1及上翻边76的顶面,并使上翻边76稳定地夹设在前台阶槽107的底面与上盖6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翻边76上开设有第三通孔761,壳体1的前台阶槽 107内开设有与第三通孔761相对布置的第三固定孔(图中未标示),进而通过穿设于第三通孔761和第三固定孔内的螺钉,能够将上翻边76牢固地固定在前台阶槽107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孔761与第三固定孔一一对应为一组。第三通孔 761和第三固定孔可以设置多组,并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排布,进而使上翻边76能够沿边固定在前台阶槽107上。
图18是图15中F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5和图18,壳体1的顶部的前侧设有向前凸伸的第一卡筋13,壳体1顶部的后侧设有向后凸伸的第二卡筋14。第一卡筋13和第二卡筋14 均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进而可以在管体挤出成型时,一体成型在壳体 1上。同时,第一卡筋13和第二卡筋14向相反反向延伸,能够便于上盖6 的前后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一卡筋13和第二卡筋14上,进而使上盖6能够实现无螺钉地固定在壳体1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筋13位于前台阶槽107的前侧,上翻边76设于第一卡筋13的上方。同时,上盖6的底面设有向下凸伸的卡扣61,上翻边76上开设有与卡扣61相对布置的穿孔762,卡扣61能够穿过上翻边76 上的穿孔762伸入布置于第一卡筋13的前侧,并与第一卡筋13相扣接。因此,上盖6通过卡扣61与第一卡筋13相扣接时,同时能够将上翻边76夹持固定在前台阶槽107的底面与上盖6的底面之间。
请参阅图18,并结合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筋14与壳体1的背面具有间隔。上盖6的后端设有向下弧形弯折延伸的过渡部62,过渡部62 的底部设有向前凸伸的卡凸63。过渡部62的底部能够伸入第二卡筋14的背侧,并与第二卡筋14的背面相抵,同时,卡凸63与第二卡筋14相扣接,以使上盖6的后端与第二卡筋14相卡接。此外,过渡部62的背侧端面能够与壳体1的背面保持平齐,进而使上盖6的后端与壳体1的背部之间实现圆滑过渡、无缝拼接。
具体地,在上盖6进行安装时,可先将上盖6后端的卡凸63与第二卡筋 14相卡接,再将上盖6前端的卡扣61与第一卡筋13相扣接,使上盖6能够很方便地卡接安装在壳体1的顶面上,实现上盖6的无螺钉固定,音箱外观上无可见螺钉,进而实现音箱顶部的外观品质的提升。
请参阅图15,并结合图10和图11,第一卡筋13与第二卡筋14呈前后间隔布置,进而在壳体1的顶部的中部形成有向上凸伸的凸台部15。凸台部 15位于第一卡筋13和第二卡筋14之间,凸台部15的顶面高于第一卡筋13 和第二卡筋14的顶部。当上盖6盖合在壳体1顶面时,上盖6的底面能够贴靠固定在凸台部15的顶面上。
请参阅图15,并结合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音箱200还包括缓冲层108。缓冲层108贴设在壳体1的顶面上,并夹设于上盖6与壳体1的顶面之间。在音箱发声并产生振动时,缓冲层108能够有效地缓冲上盖6与壳体1之间的振动,进而防止音箱整体的机震。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108的前端能够向前延伸,并伸入布置于上盖 6与上翻边76之间,使缓冲层108的前端能够夹设在上盖6与上翻边76之间,有效地缓冲上盖6与上翻边76之间的振动。
请参阅图15,并结合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部15的顶部凹设有收容槽151,收容槽151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同时,条形音箱200内还包括接线板16,接线板16用于连接不同音腔内的喇叭2。接线板16设于收容槽151内,并夹设于壳体1的顶部与上盖6之间。接线板16可通过螺钉固定在收容槽151内。因此,接线板16能够分布在壳体1外部,并且接线板16位于多个腔室内的上方,以与对应的腔室内的喇叭2或电路板相连。
具体地,接线板16面向腔室的底面上设有多个接线口,收容槽151内开设有与多个接线口一一对应布置的过线孔152。进而使各个腔室内的喇叭2 或电路板等器件通过线路与接线口相连,进而有效地减少壳体1内部各个腔室之间的线路连接,有效地提高各个腔室的相对封闭性。
图19是图2的另一断面图。图20是图19中G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9和图20,并结合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音箱 200内还包括触摸板17,触摸板17设于壳体1的顶部。触摸板17夹持在上盖6的底面与壳体1的顶面之间。在缓冲层108上开设有与触摸板17相对的窗口1081,进而使触摸板17能够外露于缓冲层108与上盖6的底面相接触,以便于用户在触摸上盖6时,触摸板17能够产生感应,并产生相应地控制信号,进而控制音箱进行工作,实现不同的功能。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条形音箱200中,利用条形管状结构的壳体1,使得壳体1无需设计成上下壳相互拼装的壳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利用上盖6盖合在壳体1的顶面,使音箱的顶面外观整洁美观;利用前网罩7的前罩部71遮挡在壳体1的前侧,同时壳体1前侧面的下端边沿的延伸壁12,配合下翻边75抵靠并卡合在延伸壁12的上方,并配合上翻边76夹设固定在壳体1的顶面和上盖6之间,进而使前网罩7能够牢固、稳定地固定在壳体1的前侧,优化音箱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音箱整体的产品品质。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为两端开口的条形管状结构;所述壳体前侧面的下端边沿设有向前凸伸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上盖,覆盖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及
前网罩,包括前罩部、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前罩部遮挡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由所述前罩部的上下两端边沿分别向后弯折延伸;
其中,所述下翻边抵靠并卡合在所述延伸壁的上方,所述上翻边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上,并夹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面和所述上盖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壁的顶面上凹设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下翻边上设有向下凸伸的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凸筋抵靠并卡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罩部与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上盖的前端边沿凸伸出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并向前延伸;
所述前罩部的底端边沿与所述延伸壁的前端边沿平齐,且所述前罩部的顶端边沿与所述上盖的前端边沿平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面的前端凹设有台阶槽;
所述上翻边的后端伸入布置于所述台阶槽内,且所述上翻边的顶面与所述壳体的顶面平齐;所述上翻边夹设在所述台阶槽的底面与所述上盖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槽的底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上翻边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布置的通孔;所述上翻边通过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所述固定孔内的螺钉固定在所述台阶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的前侧设有向前凸伸的卡筋;
所述上翻边设于所述卡筋的上方,且所述上翻边上开设有穿孔;
所述上盖前端的底面设有向下凸伸的卡扣,所述卡扣穿过所述穿孔分布与所述卡筋的前侧,并与所述卡筋相扣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网罩还包括由所述前罩部的两端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侧罩部;
所述条形音箱还包括封堵在所述壳体部端的侧端盖;所述侧端盖前端的背离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缺位槽,所述侧罩部嵌合于所述缺位槽内,并与所述侧端盖的后端部拼接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网罩还包括折边部;所述折边部由所述侧罩部的后端向所述壳体中心侧弯折延伸;
所述缺位槽与所述侧端盖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折边部的后端面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条形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网罩还包括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由所述折边部的远离所述侧罩部的端部向后弯折延伸;
所述台阶面上开设有卡孔,所述折边部卡接在所述卡孔内。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条形音箱;所述条形音箱与所述显示主体信号连接。
CN202122637161.XU 2021-10-29 2021-10-29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16134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161.XU CN216134563U (zh) 2021-10-29 2021-10-29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7161.XU CN216134563U (zh) 2021-10-29 2021-10-29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4563U true CN216134563U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73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7161.XU Active CN216134563U (zh) 2021-10-29 2021-10-29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4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1275B1 (ko) 스탠드-벽걸이 전환이 가능한 사운드 플레이트를 채용한 전자 기기
FI93070C (fi) Äänijärjestelmä, erityisesti televisiovastaanottimiin tarkoitettu stereofoninen äänijärjestelmä, jossa on siihen integroituna mitoiltaan suuri matalien taajuuksien kaiutin
KR100663648B1 (ko) 모니터장치
CN216134563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216057394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216057392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JPH1169474A (ja) 薄型テレビ用スピーカ装置
CN216357143U (zh) 音箱设备
CN213522338U (zh) 一种三分频线阵列音柱式音箱
CN112788492B (zh) 显示装置及扬声器组件
CN111629288B (zh) 一种扬声器箱
CN216217382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216134558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217693597U (zh) 显示设备及其条形音箱
JP2001145186A (ja)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CN216134559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216057391U (zh) 显示设备及其条形音箱
CN216134560U (zh) 条形音箱及显示设备
CN115696131A (zh) 显示模组、音箱以及电子系统
CN216134561U (zh) 显示设备、音箱系统及条形音箱
CN217770279U (zh) 显示设备及其条形音箱
CN213846934U (zh) 音频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391343U (zh) 一种装配更合理的音箱
CN216134557U (zh) 条形音箱及包括条形音箱的显示设备
CN218183467U (zh) 一种蓝牙音响的喇叭组合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