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3864U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3864U
CN216133864U CN202120624754.XU CN202120624754U CN216133864U CN 216133864 U CN216133864 U CN 216133864U CN 202120624754 U CN202120624754 U CN 202120624754U CN 216133864 U CN216133864 U CN 216133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cover plate
display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475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胜明
陈江
黄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475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3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3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3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传导屏蔽层,传导屏蔽层位于显示面板的一侧,盖板位于显示面板远离传导屏蔽层的一侧,显示模组还包括导电薄膜,导电薄膜位于盖板靠近传导屏蔽层的一侧,且导电薄膜分别与盖板和传导屏蔽层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盖板靠近传导屏蔽层的一侧设置导电薄膜,并使导电薄膜分别与盖板和传导屏蔽层连接,从而将盖板上产生的电荷通过导电薄膜传导至传导屏蔽层,以实现对静电的释放,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的影响,提高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显示装置通过显示模组进行图像显示。
现有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保护盖板,在使用或测试过程中,保护盖板上会产生大量电荷,例如,保护盖板表面通常设置有防指纹(Anti-Fingerprint layer)镀层,防指纹镀层中防指纹的主要作用成分为氟(F)原子,在使用显示模组时,保护盖板经过手指摩擦后,F原子容易得电子,使得保护盖板表面经手指摩擦后产生大量负电荷;在显示模组的测试过程中,会使用铜棒摩擦保护盖板以测试触控功能,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电荷(有正电荷亦有负电荷),产生的大量电荷会形成静电累积,静电会传导至显示面板上,从而对显示面板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显示面板出现显示偏绿或显示为四分屏(屏幕不同位置亮度不一)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的影响。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传导屏蔽层;
所述传导屏蔽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传导屏蔽层的一侧;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导电薄膜,所述导电薄膜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传导屏蔽层的一侧,且所述导电薄膜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传导屏蔽层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盖板靠近传导屏蔽层的一侧设置导电薄膜,并使导电薄膜分别与盖板和传导屏蔽层连接,从而将盖板上产生的电荷通过导电薄膜传导至传导屏蔽层,以实现对静电的释放,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的影响,提高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沿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沿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沿F-F’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沿G-G’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盖板11和传导屏蔽层12,传导屏蔽层12位于显示面板10的一侧,盖板11位于显示面板10远离传导屏蔽层12的一侧。显示模组还包括导电薄膜13,导电薄膜13位于盖板11靠近传导屏蔽层12的一侧,且导电薄膜13分别与盖板11和传导屏蔽层12连接。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10用于进行显示,显示面板10可以为柔性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刚性OLED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显示面板10的一侧设置有盖板11,盖板11用于对显示面板10进行保护,其中,盖板可采用玻璃盖板,也可选用其他透明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设置有传导屏蔽层12,传导屏蔽层12用于传导热量、传导静电以及起到屏蔽信号作用,从而保证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其中,传导屏蔽层12可以为铜箔或其他金属材料,例如,传导屏蔽层12采用SCF(Super-Composite-Film,铜箔胶带),SCF由泡棉、PI(Polyimide,聚酰亚胺)和铜箔复合而成,能够起到良好的散热和保护作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传导屏蔽层12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1和图2,盖板11靠近传导屏蔽层12的一侧还设置有导电薄膜13,且导电薄膜13分别与盖板11和传导屏蔽层12连接,导电薄膜13用于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20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即电荷20依次通过导电薄膜13和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形成静电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连接,可以是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直接接触连接,也可以是导电薄膜13通过其他导电介质与盖板11进行连接,只要保证盖板11上的静电能够传导至导电薄膜13上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在盖板11靠近传导屏蔽层12的一侧设置导电薄膜13,并使导电薄膜13分别与盖板11和传导屏蔽层12连接,从而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20通过导电薄膜13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以实现对静电的释放,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提高显示模组的可靠性。
图3为图1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21和围绕显示区21设置的非显示区22,导电薄膜13位于非显示区22。显示面板10包括主体部101和后折部102,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导电薄膜13与后折部102不交叠。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显示模组的显示区21可通过设置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进行发光,以实现图像显示。围绕显示区21设置的非显示区22用于设置移位寄存器等驱动电路;也可用于设置驱动芯片,以对显示区21的子像素进行驱动;非显示区22还可用于设置连接走线,以将显示区21的子像素与驱动芯片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电薄膜13设置于非显示区22,可避免导电薄膜13对显示模组的显示造成影响。
继续参考图1-3,显示面板10包括主体部101和后折部102,后折部102可以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者驱动芯片(IC),具体的,后折部102上设置有连接走线,以通过连接走线将显示区21的子像素与柔性电路板或者驱动芯片进行连接。其中,后折部102可以朝向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进行弯折,以使柔性电路板或者驱动芯片弯折到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从而减小边框的宽度,提高显示模组的视觉效果。
继续参考图1-3,由于后折部102上设置有连接走线,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导电薄膜13与后折部102不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后折部102所在区域不设置导电薄膜13,导电薄膜13仅位于显示模组中未设置后折部102的区域,避免导电薄膜13与后折部102上的连接走线接触而造成短路,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不同结构之间的不交叠或者至少部分交叠,均是指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不同结构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不交叠或者至少部分交叠,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对此不在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驱动芯片(IC)可以采用多种封装技术,以降低边框的宽度,提高显示模组的屏占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以显示面板10为柔性OLED显示面板为例,驱动芯片(IC)可以采用COP(Chipon PI)技术,即将驱动芯片直接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后折部102上,并将后折部102弯折到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从而可以减小边框的宽度,提高显示模组的屏占比。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芯片(IC)还可以采用COF(Chip on Flex或Chip On Film)的封装技术,即设置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与显示面板10进行连接,驱动芯片(IC)设置于柔性电路板上,即驱动芯片(IC)通过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10的子像素进行连接。此时,柔性电路板作为显示面板10的后折部102,将柔性电路板弯折到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从而可以减小边框的宽度,提高显示模组的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仅示出了显示面板10的后折部102未弯折时的结构,在驱动芯片(IC)进行封装后,后折部102会弯折到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
示例性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以驱动芯片24通过柔性电路板23与显示面板10的后折部102进行连接为例,后折部102弯折到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以使柔性电路板23和驱动芯片24设置于显示面板10背离盖板11的一侧,从而减小边框的宽度,提高显示模组的屏占比。其中,后折部102和/或柔性电路板23可与传导屏蔽层12电连接,以导出后折部102和/或柔性电路板23上的静电,从而进一步降低静电对显示模组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1,可选的,导电薄膜13位于显示区21的至少一侧。
其中,导电薄膜13可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等,在实际设置时,导电薄膜13的具体设计方案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以导电薄膜13位于显示区21的四侧为例,在显示区21的四周均设置有导电薄膜13,以增大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其中,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是指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导电薄膜13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即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增大导电薄膜13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实现盖板11四周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上,提高静电的消散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其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25和第二边界26,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均设置有导电薄膜13,以增大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上,提高静电的消散速度,进一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以导电薄膜13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为例,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25和第二边界26,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仅在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或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设置有导电薄膜13(图5仅以导电薄膜13设置在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为例),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进一步地,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仅在局部区域设置导电薄膜13,以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可根据整机要求或模组抗静电能力进行调整,导电薄膜13的设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和图6,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异形区29,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导电薄膜13与异形区29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1和图6所示,异形区29是指形状不是规则的矩形的区域,异形区可通过异形切割(将规则的矩形切割为不规则的异形图形)的方式形成。例如,如图1和图6所示,在规则的矩形的显示模组的四个顶角的位置进行倒角结构切割,以提升显示模组的强度,该倒角结构可包括倒圆角(R角),R角的弧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倒角结构也可包括倒直角(C角),其中,C角的角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注意的是,图1和图6所示的显示模组仅以在显示模组的四个顶角的位置设置倒角结构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行槽口(notch)结构切割,以放置前置摄像头、距离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元件,该槽口结构可包括V型槽、U型槽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它形状的槽口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一些显示面板10,例如刚性OLED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在异形区29更容易被静电击伤,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设置导电薄膜13与异形区29至少部分交叠,以将异形区29的静电快速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上,提高异形区29静电的消散速度,从而避免显示面板10在异形区29被静电击伤。
其中,导电薄膜13与异形区29至少部分交叠包括导电薄膜13与异形区29部分交叠(如图1所示),还包括导电薄膜13位于异形区29内(如图6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导电薄膜13包括银浆。
其中,银浆是由高纯度(例如,99.9%)的金属银的微粒、粘合剂、溶剂、助剂所组成的一种机械混和物的粘稠状的浆料。银浆具有固化温度低、粘接强度极高、电性能稳定等特点,从而能够保证导电薄膜13有效、可靠的连接盖板11及传导屏蔽层12。
并且,由于银浆的电阻率较小,有利于降低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此外,银浆在常温环境中可以为液态,通过人工点胶方式,将银浆滴加在需要电连接的位置即可形成导电薄膜13,工艺简单,容易实现。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6,在显示面板10的异形区29点银浆,从而局部形成导电薄膜13,在保证导电薄膜13有效、可靠地传导静电的同时,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可选的,导电薄膜13包括氟化剂和导电粒子,导电粒子包括碳粉、铜粉、铝粉和铁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氟化剂可形成厚度较薄的薄膜,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的厚度,进而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减小导电薄膜13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他液体制剂,以形成导电薄膜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氟化剂中设置有导电粒子,以降低导电薄膜13的电阻率,使得盖板11上的静电更容易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其中,导电粒子可包括碳粉、铜粉、铝粉和铁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碳粉、铜粉、铝粉和铁粉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的电阻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导电粒子进行选择,例如,导电粒子采用碳粉,碳粉的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从而提高导电薄膜13的可靠性。
可选的,设置氟化剂的电阻值R1满足R1≤106Ω,以保证氟化剂的导电性,使得盖板11上的静电更容易传导至传导屏蔽层12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薄膜13的剖面形状由导电薄膜13的材料以及导电薄膜13的制备工艺决定,例如,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以导电薄膜13包括银浆为例,通过点银浆的方式形成的导电薄膜13的剖面形状为不规则形状;或者,继续参考图2,以导电薄膜13包括氟化剂和导电粒子为例,形成的导电薄膜13的剖面形状为较薄的一层薄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导电薄膜13的剖面形状并不作限定。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沿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导电层14,第一导电层14位于盖板11靠近导电薄膜13的一侧,且第一导电层14分别与盖板11和导电薄膜13连接。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
其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盖板11靠近导电薄膜13的一侧设置第一导电层14,且第一导电层14分别与盖板11和导电薄膜13连接,第一导电层14用于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20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20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即电荷20依次通过第一导电层14、导电薄膜13和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形成静电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连接,可以是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直接接触连接,也可以是第一导电层14通过其他导电介质与盖板11进行连接,只要保证盖板11上的静电能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8和图9,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即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电薄膜13在第一导电层14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一导电层14的交叠面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较大,有助于快速收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降低电荷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并且,由于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较大,已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降低了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因此,可设置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较小,在保证导电薄膜13有效、可靠地连接第一导电层14及传导屏蔽层12的同时,可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图10为图8沿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10所示,可选的,显示面板10包括主体部101和后折部102,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由于第一导电层14无需直接与传导屏蔽层12接触连接,设置第一导电层14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并不会影响后折部102上的连接走线。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以将后折部102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提高后折部102所在区域的静电的消散速度,在不影响后折部102上连接走线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在后折部102所在区域被静电击伤。
继续参考图8,可选的,第一导电层14位于显示区21的至少一侧。
其中,第一导电层14可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等,在实际设置时,第一导电层14的具体设计方案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以第一导电层14位于显示区21的四侧为例,在显示区21的四周均设置有第一导电层14,以增大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实现盖板11四周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具体的,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25和第二边界26,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导电层14,以增大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电薄膜13也可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等,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也均设置有导电薄膜13,以增大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从而将第一导电层14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导电薄膜13上,进而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示例性的,仅在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或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设置有导电薄膜13(图11仅以导电薄膜13设置在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为例),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进一步地,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仅在局部区域设置导电薄膜13,以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可根据整机要求或模组抗静电能力进行调整,第一导电层14的设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层14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8-12,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21和围绕显示区21设置的非显示区22,第一导电层14位于非显示区22。
具体的,如图8-12所示,显示模组的显示区21可通过设置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进行发光,以实现图像显示。围绕显示区21设置的非显示区22用于设置移位寄存器等驱动电路;也可用于设置驱动芯片,以对显示区21的子像素进行驱动;非显示区22还可用于设置连接走线,以将显示区21的子像素与驱动芯片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导电层14设置于非显示区22,可避免第一导电层14对显示模组的显示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电层14并不局限于设置在非显示区2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4还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设置第一导电层14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使得第一导电层14不会对光线形成遮挡,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显示区21设置第一导电层14,以将显示区21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提高显示区21的静电的消散速度,在不影响显示区21显示效果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21被静电击伤。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还可设置第一导电层14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于盖板11重合,即盖板11的边缘与盖板11的边缘重合。
其中,通过在盖板11上设置整层第一导电层14,增大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实现盖板11上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1-12,显示模组还包括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15,光学胶层15位于显示面板10和盖板11之间,显示面板10通过光学胶层15与盖板11进行贴合。其中,OCA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高、胶结强度良好、固化收缩小等特点,从而在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的同时,对显示面板10和盖板11进行良好的固定。
继续参考图8-12,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不交叠。
其中,如图8-12所示,由于第一导电层14具有一定的厚度,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14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与光学胶层15不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光学胶层15所在区域不设置第一导电层14,第一导电层14仅位于显示模组中未设置光学胶层15的区域,可避免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接触,从而避免光学胶层15在第一导电层14边缘形成的段差处形成气泡。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沿E-E’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光学胶层15所在区域设置第一导电层14,有助于增大可以设置第一导电层14的区域,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一导电层14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进一步加快盖板11上的静电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的速度,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8-14,可选的,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为D1,其中,5μm≤D1≤15μm。
其中,如图8-14所示,若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过薄,会使第一导电层14的电阻率较大,使得盖板11上的静电不容易传导至第一导电层14上,提高了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并且,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过薄,也会提高第一导电层14的制备难度,增加工艺成本;若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过厚,会提高第一导电层14所占用的空间,增大第一导电层14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在本实施中,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满足5μm≤D1≤15μm,在保证第一导电层14的导电性能的同时,降低第一导电层14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此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至少部分交叠时,通过设置的厚度D1满足5μm≤D1≤15μm,使得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不致过厚,避免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D1过厚,而导致第一导电层14与光学胶层15接触的位置形成较大的段差,从而使得光学胶层15在第一导电层14的边缘处形成气泡的现象,改善了光学胶层15中形成气泡的问题。
可选的,第一导电层14包括导电油墨层或氧化铟锡层。
其中,若第一导电层14包括导电油墨层,一方面导电油墨层具有导电性能,可保证第一导电层14作为静电消散路径的一部分,以将静电导出;另一方面,导电油墨层可遮挡显示模组中驱动电路和连接走线等部件,起到修饰的作用,提升显示模组的美感。
此外,若第一导电层14包括氧化铟锡层,一方面氧化铟锡层具有导电性能,可保证第一导电层14作为静电消散路径的一部分,以将静电导出;另一方面,氧化铟锡层较为轻薄,有助于降低第一导电层14的厚度,进而降低第一导电层14所占用的空间,减小第一导电层14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他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导电层14,在第一导电层14位于非显示区22时,只要保证第一导电层14具有导电性能即可,在第一导电层14部分设置在显示区21时,只要保证第一导电层14具有导电性能的同时,具有透明特性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沿F-F’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5-16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盖板11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6和遮挡层17,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21和围绕显示区21设置的非显示区22,遮挡层17位于非显示区22,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1-16所示,可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盖板11靠近显示面板10一侧的遮挡层17,遮挡层17位于非显示区22,用于对非显示区22中的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连接走线等部件进行遮挡,以起到修饰的作用,提升显示模组的美感。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遮挡层17可与非显示区22重合,即遮挡层17的边缘与非显示区22的边缘重合,使得遮挡层17对非显示区22中的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和连接走线等部件进行全面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模组的美感。
进一步地,遮挡层17包括油墨层,以实现对非显示区22的遮挡。其中,油墨层可通过丝印的方式形成,工艺成熟,容易实现。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16,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盖板11靠近导电薄膜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且第一透明导电层16分别与盖板11和导电薄膜13连接,第一透明导电层16用于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20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20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即电荷20依次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6、导电薄膜13和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形成静电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导电薄膜13连接,可以是第一透明导电层16通过其他导电介质与导电薄膜13进行连接,也可以是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导电薄膜13直接接触连接,只要保证盖板11上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6传导至导电薄膜13上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导电薄膜13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显示区21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以将显示区21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提高显示区21的静电的消散速度,避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21被静电击伤;同时,由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不会对光线形成遮挡,从而不会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通过将第一透明导电层16设置于盖板11和遮挡层17之间,在制备第一透明导电层16时,可先在盖板11上制备整层第一透明导电层16,再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制备遮挡层17,从而避免在表面凹凸不平、且吸附性较弱的遮挡层17上制备第一透明导电层16,降低了工艺难度,结构容易实现。
继续参考图15和图16,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
其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是指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是指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导电薄膜13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即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电薄膜13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使得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较大,有助于快速收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降低电荷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并且,由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较大,已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快速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6,降低了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因此,可设置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较小,在保证导电薄膜13有效、可靠的连接第一透明导电层16及传导屏蔽层12的同时,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图17为图15沿G-G’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5和图17所示,可选的,显示面板10包括主体部101和后折部102,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后折部102所在区域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以将后折部102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提高后折部102所在区域的静电的消散速度,避免显示面板10在后折部102所在区域被静电击伤;同时,由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6无需直接与传导屏蔽层12接触连接,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后折部102至少部分交叠,不会对后折部102上的连接走线造成影响。
继续参考图15,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透明导电层16在盖板11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于盖板11重合,即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边缘与盖板11的边缘重合。
其中,通过在盖板11上整层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增大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实现盖板11上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电薄膜13可位于显示区21的至少一侧,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和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均设置有导电薄膜13,以增大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导电薄膜13的交叠面积,从而将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导电薄膜13上,进而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示例性的,仅在第一边界25、第二边界26、第三边界27或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设置有导电薄膜13(图18仅以导电薄膜13设置在第四边界28远离显示区21的一侧为例),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进一步地,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仅在局部区域设置导电薄膜13,以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可根据整机要求或模组抗静电能力进行调整,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设置位置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大于导电薄膜13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6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铟锡锌、氧化锑锡、氧化铝锌、氧化镓锌、氧化锌或氧化铟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上述材料的导电性较好,并且不会影响光线的透过率,从而在保证第一透明导电层16作为静电消散路径的的同时,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6也可采用其他透明导电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5-19,可选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为D2,其中,1μm≤D2≤2μm。
其中,在本实施中,通过设置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D2满足1μm≤D2≤2μm。一方面保证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导电性能、降低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制备难度;避免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D2过薄,使得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电阻率较大,导致盖板11上的静电不容易传导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6上的问题,提高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影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同时,解决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D2过薄带来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制备难度提高,以及增加工艺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所占用的空间,并提高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透过率。避免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D2过厚,使得第一透明导电层16所占用的空间增大,最终影响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问题。并且,解决了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厚度D2过厚而使得第一透明导电层16的透过率降低,最终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出导电薄膜13与显示面板10的相对位置关系,本申请所提供的俯视图(如图1、图5、图6、图8、图11、图12、图13、图15、图18、图19)中绘出了导电薄膜13与显示面板10的结构,实际上,在俯视图中,导电薄膜13与显示面板10会被盖板11遮挡。此外,由于遮挡层17位于盖板11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在上述俯视图中遮挡层17被盖板11遮挡,因此,在上述俯视图中并未体现遮挡层17。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偏光片18、光学胶层15和第二导电层19,偏光片18位于显示面板10靠近盖板11的一侧,光学胶层15位于偏光片18靠近盖板11的一侧,第二导电层19位于偏光片18与光学胶层15之间,且第二导电层19与导电薄膜13连接。
其中,如图1-20所示,显示面板10靠近盖板11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18,偏光片18能够减少显示模组中金属层的反射光,从而有助于改善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可选的,偏光片18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可设置胶层,从而将偏光片18显示面板10进行贴合。
继续参考图1-20,可选的,偏光片18靠近盖板11的一侧还设置有光学胶层(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15,偏光片18通过光学胶层15与盖板11进行贴合。其中,OCA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高、胶结强度良好、固化收缩小等特点,从而在保证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的同时,对显示面板10和盖板11进行良好的固定。
继续参考图20,可选的,偏光片18与光学胶层15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层19,且第二导电层19与导电薄膜13连接,其中,第二导电层19用于将盖板11上产生的电荷20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20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即电荷20依次通过第二导电层19、导电薄膜13和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形成静电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20,可选的,第二导电层19位于非显示区22,且第二导电层19位于显示区21的至少一侧。
其中,通过将第二导电层19设置于非显示区22,可避免第二导电层19对显示模组的显示造成影响。
此外,第二导电层19可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等,只要保证第二导电层19与导电薄膜13连接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可选的,第二导电层19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导电层19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21所示,设置第二导电层19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使得第二导电层19不会对光线形成遮挡,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导电层19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显示区21设置第二导电层19,以将显示区21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二导电层19上,提高显示区21的静电的消散速度,在不影响显示区21显示效果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21被静电击伤。
继续参考图21,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导电层19在偏光片18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于偏光片18重合,即第二导电层19的边缘与偏光片18的边缘重合。
其中,通过在偏光片18上设置整层第二导电层19,增大第二导电层19与盖板11的交叠面积,实现盖板11上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盖板11上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二导电层19上,降低静电传导到显示面板10的概率,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还包括保护层30和第三导电层31,保护层30位于显示面板1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第三导电层31位于显示面板10与保护层30之间,和/或,第三导电层31位于保护层3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第三导电层31与导电薄膜13连接。
其中,如图1-22所示,显示面板1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设置有保护层30,保护层30可包括PI(Polyimide,聚酰亚胺)等材料,以对显示面板10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继续参考图22,可选的,显示面板10与保护层30之间,和/或,保护层3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设置有第三导电层31,且第三导电层31与导电薄膜13连接,第三导电层31可将显示面板10上的电荷20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20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即电荷20依次通过第三导电层31、导电薄膜13和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在显示面板10上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图22仅以第三导电层31位于显示面板10与保护层30之间为例,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第三导电层31还可位于保护层3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层31还可同时位于显示面板10与保护层30之间,以及保护层30与传导屏蔽层12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22和图23,可选的,第三导电层31位于非显示区22,且第三导电层31位于显示区21的至少一侧。
其中,通过将第三导电层31设置于非显示区22,可避免第三导电层31对显示模组的显示造成影响。
此外,第三导电层31可位于显示区21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等,只要保证第三导电层31与导电薄膜13连接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4和图25所示,可选的,第三导电层31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导电层31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设置第三导电层31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使得第三导电层31不会对光线形成遮挡,通过设置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导电层31与显示区21至少部分交叠,即沿盖板11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显示区21设置第三导电层31,以将显示区21所在区域的静电快速传导至第三导电层31上,提高显示区21的静电的消散速度,在不影响显示区21显示效果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21累积大量电荷。
继续参考图24和图25,可选的,沿垂直于盖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导电层31在保护层3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于保护层30重合,即第三导电层31的边缘与保护层30的边缘重合。
其中,通过在保护层30上设置整层第三导电层31,增大第三导电层31与显示面板10的交叠面积,实现显示面板10上全方位的电荷释放,从而将显示面板10上的电荷快速传导至第三导电层31上,降低显示面板10上的电荷累积,从而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1-25,可选的,导电薄膜13与偏光片18、显示面板10和保护层30等膜层的侧壁均有接触,从而有助于将各膜层上的电荷20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20通过传导屏蔽层12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在各膜层上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1-25,可选的,导电薄膜13的厚度为D3,其中,D3≤50μm。
其中,如图1-25所示,若导电薄膜13的厚度D3过厚,会提高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增大导电薄膜13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电薄膜13的厚度D3满足D3≤50μm,降低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继续参考图1-25,可选的,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D4,其中,D4≤0.3mm,第一方向X为非显示区22指向显示区21的方向。
其中,如图1-25所示,若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4过大,会提高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增大导电薄膜13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在本实施中,通过设置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4满足D4≤0.3mm,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4并不局限于D4≤0.3mm,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4进行设置。
例如,在图8-14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由于第一导电层14的位置存在工艺误差,可设置D4≤0.5mm,保证导电薄膜13与遮挡层17具有足够大的接触区域,从而保证导电薄膜13的导电性能。
继续参考图1-25,可选的,导电薄膜13与传导屏蔽层12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D5,其中,0.5mm≤D3≤2.0mm,第一方向X为非显示区22指向显示区21的方向。
其中,如图1-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电薄膜13与传导屏蔽层12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5满足0.5mm≤D3≤2.0mm,一方面,避免了导电薄膜13与传导屏蔽层12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5过小,提高导电薄膜13的制备难度,增加工艺成本;另一方面,导电薄膜13与传导屏蔽层12的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D5过大,会提高导电薄膜13所占用的空间,增大导电薄膜13对结构(模组与整机配合)设计的影响。从而实现了降低了工艺难度的同时,降低导电薄膜13对整机组装空间的影响。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6所示,以显示面板10为柔性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为例,可选的,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设置于衬底基板103一侧的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单元60,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单元60发光,以实现显示功能。其中,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50,薄膜晶体管50包括在衬底基板103一侧层叠设置的有源层51、栅极层52和源漏电极层53。发光单元60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61、像素定义层62、有机发光层63和阴极层64,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层64和阳极61注入到有机发光层63,在有机发光层63内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从而使有机发光层63发出可见光。
继续参考图26,可选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有源层51和栅极层52之间的栅绝缘层70、位于栅极层52和源漏电极层53之间的层间绝缘层71、位于源漏电极层53和阳极61之间的平坦化层72。
继续参考图26,可选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阴极层64远离衬底基板103一侧的封装层73,封装层73用于对发光单元60进行水氧防护。其中,封装层73可以为薄膜封装层,且薄膜封装层可包括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三层结构,隔绝水汽的同时,具有轻薄、柔性等优势。
继续参考图26,可选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封装层73远离衬底基板103一侧的触控电极层74,以实现触控功能。
继续参考图26,可选的,衬底基板103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1031、缓冲层1032和第二衬底1033,其中,缓冲层1032能够起到防震、缓冲和隔离的作用。在制作显示面板10时,可以首先在刚性基板上涂布一层衬底材料,形成第一衬底1031,然后在第一衬底1031上形成缓冲层1032,之后再涂布一层衬底材料,形成第二衬底1033,然后在第二衬底1033上制作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单元60,之后可以对显示面板10进行封装。最后通过激光剥离工艺将第一衬底1031从刚性基板上剥离,在剥离时激光未照射到的部分可能会破损,采用双层衬底可以防止第一衬底1031在激光剥离工艺中破损后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单元60失去保护。
继续参考图26,可选的,导电薄膜13与显示面板10中的绝缘层(衬底基板103、栅绝缘层70、层间绝缘层71、平坦化层72、封装层73等)均形成接触,从而在不影响显示面板10显示的同时,有助于将各膜层上的电荷传导至导电薄膜13,进而将电荷进行释放,避免大量电荷在显示面板10上累积,从而以降低静电对显示面板10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显示面板为柔性OLED显示面板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显示面板10类型和结构进行任意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7所示,该显示装置40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41,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4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40可以为图27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4)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盖板和传导屏蔽层;
所述传导屏蔽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传导屏蔽层的一侧;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导电薄膜,所述导电薄膜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传导屏蔽层的一侧,且所述导电薄膜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传导屏蔽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导电薄膜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体部和后折部,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导电薄膜与所述后折部不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异形区,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导电薄膜与所述异形区至少部分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薄膜包括银浆导电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导电薄膜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导电薄膜连接;
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盖板的交叠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导电薄膜的交叠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导电油墨层或氧化铟锡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和遮挡层;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遮挡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所述显示区至少部分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盖板的交叠面积大于所述导电薄膜与所述盖板的交叠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氧化铟锡层、氧化铟锌层、氧化铟锡锌层、氧化锑锡层、氧化铝锌层、氧化镓锌层、氧化锌层或氧化铟层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偏光片、光学胶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胶层位于所述偏光片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光学胶层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导电薄膜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保护层和第三导电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传导屏蔽层之间;
所述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保护层之间,和/或,所述第三导电层位于所述保护层与所述传导屏蔽层之间;
所述第三导电层与所述导电薄膜连接。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120624754.XU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133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4754.XU CN216133864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4754.XU CN216133864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3864U true CN216133864U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65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4754.XU Active CN216133864U (zh) 2021-03-26 2021-03-26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38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09069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30299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359658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6930715B2 (ja) 表示モジュール、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WO2015133041A1 (ja) 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005849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EP3929713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734469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90163306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as amended)
CN113948563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EP2558904B1 (en) Internal stack-up structure of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2433636A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3394355A (zh)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JP2009053472A (ja)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70242177A1 (en)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apparatus
CN216133864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4002875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0271563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192065A1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US12013997B2 (en) In-cell touch panel
CN217112957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3207857A1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129093A1 (en) Display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light guide touch module
CN115223451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755457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