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3328U -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3328U
CN216123328U CN202121918490.5U CN202121918490U CN216123328U CN 216123328 U CN216123328 U CN 216123328U CN 202121918490 U CN202121918490 U CN 202121918490U CN 216123328 U CN216123328 U CN 216123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ipeline
state
cooling liquid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184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184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3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3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3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中,该散热系统包括:第一腔体,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第二腔体,用于存储冷却液体;循环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循环;控制阀,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电子设备中水冷系统存储的液体无法排出而造成泄露等风险,影响电子设备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使用中产生的热量会影响其产品性能,因此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是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电子设备常用的散热方案包括风扇、散热板、水冷系统及均热板/管等,其中水冷系统通过液体为媒介,散热效果明显优于以气体为媒介的风扇等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水冷系统,尤其针对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可移动的电子设备,如果设备内一直有液体,则存在液体泄露损坏电路的风险,若在低温地区,还会存在液体结冰导致水箱开裂的风险,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电子设备中水冷系统存储的液体无法排出而造成泄露等风险,影响电子设备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第一腔体,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第二腔体,用于存储冷却液体;循环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循环;控制阀,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充满所述冷却液体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排空的状态。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用于将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内存储的冷却液导入所述第一腔体;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冷却液导回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的循环。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循环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用于为所述循环管路中的流体提供动力。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的与所述第二腔体连接的端部连通有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支管或所述第二支管的连通或截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并与所述第二支管截止时,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为所述冷却液体,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呈现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支管连通,并与所述第一支管截止时,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为气体,以使所述第一腔体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测温装置,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用于检测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值;主板,与所述测温装置及所述控制阀信号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测得的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控制阀。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体,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发热器件;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对应于所述发热器件,用于与第二腔体配合,以通过具有所述第二腔体的散热装置对所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腔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充满所述冷却液体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排空的状态。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第二腔体,用于存储冷却液体,且与第一腔体配合,以通过所述散热装置为具有第一腔体的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循环管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循环;控制阀,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互分隔的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循环管路、所述控制阀及主板;其中,所述第三腔体内还设置有供电装置,至少用于为所述控制阀和所述主板供电。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连通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循环管路,能够实现向第一腔体内注入冷却液以及使冷却液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的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可通过第一腔体内的冷却液将对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可通过冷却液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循环的过程中释放,以维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发热器件的降温结束后,通过控制阀进行切换,实现对第一腔体的注气排液过程,直至第一腔体中的水排空,从而可实现自动排水,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且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系统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系统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出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装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装置的第三腔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第一腔体1、第一接口101、第二接口102、第二腔体2、循环管路3、第一管路31、第一支管311、第二支管312、第二管路32、控制阀4、循环驱动装置5、主板6、供电装置7、箱体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目前,电子设备常用的散热方案包括风扇、散热板、水冷系统及均热板/管等,其中水冷系统通过液体为媒介,散热效果明显优于以气体为媒介的风扇等方式。而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水冷系统,尤其针对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可移动的电子设备,由于水冷系统通常与设备内的发热器件相邻设置,如果设备内一直有液体,则存在液体泄露损坏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或其他电子器件、电路的风险,若在低温地区,还会存在液体结冰导致水箱开裂的风险,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若在散热后将冷却液排空,则用户需要打开水箱将冷却液倒出,操作较为不便,且存在冷却液残留等风险,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附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第一腔体1,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第二腔体2,用于存储冷却液体;循环管路3,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之间的流体循环;控制阀4,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3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这里的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散热系统用于为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降温;散热系统包括: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其中,第一腔体1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内部,且位置对应于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具体可以与发热器件接触,以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实现对发热器件的有效降温;第二腔体2用于存储冷却液体,第二腔体2可以为电子设备内部的一个独立且封闭的腔体,或者还可以为设置于电子设备外部,相对于电子设备独立设置的腔体,可以与电子设备配合或独立使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连接有循环管路3,能够实现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的流体循环,这里的流体包括气体和冷却液体,且通过控制阀4能够切换循环管路3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具体可以为:参考附图1,当控制阀4控制循环管路3内循环的流体为冷却液体时,循环管路3可将第二腔体2内存储的冷却液体传导至第一腔体1的内部,直至冷却液充满第二腔体2并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循环,第一腔体1内部不断循环的冷却液能够源源不断的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带出,以实现对发热器件的可靠且高效的降温;参考附图2,而当发热器件降温结束,控制阀4控制循环管路3内循环的流体由冷却液体切换为气体,循环管路3将气体充入第一腔体1的内部可将第一腔体1内部的冷却液体逐步排出,将排出的冷却液导回第二腔体2,直至第一腔体1处于排空状态,将第一腔体1排空可避免第一腔体1内持续存水造成的液体泄露损坏电路的风险,可提高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通过控制阀4的控制能够实现第一腔体1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可配置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这里的第一状态可以为第一腔体1内部充满冷却液的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第一腔体1内部的冷却液完全排出后的排空状态;此外,附图1和附图2的状态仅为一种示意,通过控制阀4的控制以及循环管路3的配合能够自动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过程以及排空过程,能够有效实现对于电子设备内的发热器件的有效降温,以及相比于用户手动排空第一腔体1的操作,能够更加便捷、高效以及彻底的将第一腔体1排空。
具体的,当第二腔体2为电子设备内部的一个独立且封闭的腔体时,第二腔体2可以与电子设备的电子器件处于不同的封闭空间内,且电子设备上可设置一对应于第二腔体2、能够向第二腔体2内添加冷却液体的加液口,并可配合可拆卸密封结构等,此时循环管路3也可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内部,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控制阀4可以设置在循环管路3上;或者当第二箱体设置在电子设备外部,相对于电子设备独立设置时,循环管路3也可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外部,且在电子设备上提供一能够使循环管理与第一腔体1连通的连接位置即可,使循环管路3与电子设备的第一腔体1可拆卸连接,既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又不影响电子设备的日常状态下的使用。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系统,通过设置第一腔体1、第二腔体2及连通于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的循环管路3,能够实现向第一腔体1内注入冷却液以及使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的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可通过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将对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可通过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循环的过程中释放,以维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发热器件的降温结束后,通过控制阀4进行切换,实现对第一腔体1的注气排液过程,直至第一腔体1中的水排空,从而可实现自动排水,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且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循环管路3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之间的第一管路31和第二管路32,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1与所述第二腔体2之间的流体的循环。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循环管路3可以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管路31和第二管路32,第一管路31和第二管路32分别与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连接,其中,当第一管路31连通第二腔体2内的冷却液时,能够将第二腔体2内存储的冷却液导入第一腔体1内,逐渐将第一腔体1充满后,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能够通过第二管路32回到第二腔体2,实现冷却液循环过程,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进行有效降温;而当第一管路31与空气连通时,能够将气体导入第一腔体1,并逐渐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排出使第一腔体1内排空,实现气体循环过程,能够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排空。上述的第一管路31与冷却液以及与空气连通的可通过控制阀4进行控制,具体的连接以及控制方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将在下文进行详述。参考附图3,可在第一腔体1上设置用于连接第一管路31的第一接口101,以及设置用于连接第二管路32的第二接口102。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管路31与所述第二腔体2连接的端部连通有第一支管311和所述第二支管312的一端,所述第一支管3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2连通,所述第二支管312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所述控制阀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31与所述第一支管311或所述第二支管312的连通或截止。
具体的,为了实现控制阀4对于循环管路3内可循环的流体种类的切换,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31与第二腔体2连接的一端具有两条支路,分别为第一支管311和第二支管312,其中,第一支管311与第二腔体2连通,能够用于向第一腔体1导入第二腔体2内部的冷却液,第二支管312可设置于第二腔体2的外部,或者还可以仅将第二支管312的端部设置于第二腔体2的外部,使其与空气连通,能够将气体导入第一腔体1内;控制阀4用于控制第一管路31与第一支管311或第二支管312的连通或截止,具体可以为:当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需要进行冷却降温时,控制阀4控制第一支管311与第一管路31导通,此时第二支管312与第一管路31之间处于截止状态,从而可通过第一支管311以及第一管路31将第二腔体2内部存储的冷却液导入第一腔体1内部,持续将第一腔体1内部充满冷却液体,使第一腔体1处于第一状态后,再通过第二支管312将第一腔体1内部的冷却液导回第二腔体2内,实现冷却液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循环的过程;而当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降温过程结束时,控制阀4控制第二支管312与第一管路31导通,此时第一支管311与第一管路31之间处于截止状态,可通过第二支管312及第一管路31将气体导入第一腔体1内部,并利用气体压力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管路32导回第二腔体2内,直至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排空。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和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系统还包括:循环驱动装置5,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31和/或所述第二管路32,用于为所述循环管路3中的流体提供动力。
具体的,为了提高循环管路3内流体的循环效率,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在第一管路31或第二管路32上设置循环驱动装置5,这里的循环驱动装置5可以配置为泵体,能够增大第一管路31或者第二管路32内流通的流体的压力,为第一管路31或第二管路32内流通的流体提供动力,使其高速循环;为进一步提高循环效率,还可以在第一管路31和第二管路32上分别设置循环驱动装置5。
进一步的,上述的控制阀4可以通过用户手动进行控制,和/或,为提高对于第一腔体1状态切换的精确性以及便捷性,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系统还包括:测温装置,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用于检测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值;主板6,与所述测温装置及所述控制阀4信号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测得的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控制阀4。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还可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测温装置,具体可以配置为温度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发热器件的温度值,且主板6能够获取测温装置测得的温度值,并可根据温度值对控制阀4进行控制,这里的主板6可以为电子设备内部的主板6,或者还可以为独立于电子设备以外的包括第二腔体2、循环管路3及控制阀4等结构的散热装置的主板6。主板6对于控制阀4的控制方式可以为:在循环管路3将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连通后,当测温装置测得发热器件的温度值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主板6向控制阀4发送第一信号,使控制阀4控制第一管路31和第一支管311连通,并与第二支管312截止,可实现冷却液体在第二腔体2和第一腔体1之间循环,使第一腔体1可处于第一状态,从而对发热器件进行有效降温;当测温装置测得发热器件的温度值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主板6向控制阀4发送第二信号,使控制阀4控制第一管路31和第二支管312连通,并与第一支管311截止,可通过第二支管312及第一管路31将气体导入第一腔体1内部,并利用气体压力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管路32导回第二腔体2内,直至将第一腔体1处于第二状态;通过设置测温装置能够根据发热器件的温度调节第一腔体1的状态,从而可高效便捷的实现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降温,以及在发热器件降温后将第一腔体1排空的操作。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1-附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发热器件;
第一腔体1,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对应于所述发热器件,用于与第二腔体2配合,以通过具有所述第二腔体2的散热装置对所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腔体1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1内充满所述冷却液体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1内排空的状态。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或还可以为机箱、显示器、服务器等固定使用式电子设备,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电子设备本体的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且设置有发热器件,发热器件为本体内部由于长时间运行容易升温发热的电子器件;为实现对发热器件的散热降温,以保证其运行的可靠性及延长其使用寿命,本体的容置空间内还设置有第一腔体1,第一腔体1的位置对应于发热器件,且可对应于一个或多个发热器件,保证第一腔体1与发热器件充分的接触面积,可提高对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及效率,第一腔体1的尺寸可以根据发热器件的尺寸设置,或者还可具体根据本体内部的空间进行布置;第一腔体1可与包括第二腔体2的散热装置配合,且通过散热装置的控制阀4还能够控制连接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的循环管路3内部流通的流体的种类,以实现对第一腔体1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第一腔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其内部充满冷却液,能够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对发热器件进行有效降温;而当第一腔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其内部的冷却液排空,能够避免电子设备内部一直有液体,所存在的液体泄露损坏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或其他电子器件、电路的风险。
实施例三
参考附图1-附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出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
第二腔体2,用于存储冷却液体,且与第一腔体1配合,以通过所述散热装置为具有第一腔体1的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循环管路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1和所述第二腔体2之间的流体循环;控制阀4,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3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装置用于对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尤其配合于具有第一腔体1的电子设备;散热装置包括:第二腔体2、循环管路3及控制阀4,循环管路3能够连通第二腔体2和电子设备的第一腔体1,并通过控制阀4还能够控制连接在第一腔体1和第二腔体2之间的循环管路3内部流通的流体的种类,以实现对第一腔体1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第一腔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循环管路3内部流通的流体为第二腔体2内部存储的冷却液,循环管路3能够将冷却液传导至第一腔体1并使第一腔体1内部充满冷却液,能够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对发热器件进行有效降温;而当第一腔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循环管路3内部流通的流体为气体,通过将气体导入第一腔体1,并逐渐将第一腔体1内的冷却液排出,使第一腔体1内排空处于第二状态,能够避免电子设备内部一直有液体,所存在的液体泄露损坏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或其他电子器件、电路的风险。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和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出的散热系统还包括:箱体8,所述箱体8包括相互分隔的所述第二腔体2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循环管路3、所述控制阀4及主板6;其中,所述第三腔体内还设置有供电装置7,至少用于为所述控制阀4和所述主板6供电。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一箱体8可将散热装置的结构全部容纳在内,箱体8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二腔体2和第三腔体,第二腔体2用于存储冷却液,且可布置于第三腔体的上侧;第三腔体可用于容纳部分的循环管路3、循环驱动装置5、控制阀4以及主板6等结构,还可设置供电装置7,用于为散热装置的主板6、控制阀4以及循环驱动装置5等结构供电,且可设置接口,以连接外部电源为供电装置7提供电量。
具体的,通过采用相对电子设备独立设置的散热装置,既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内部的发热器件的高效、可靠散热降温,以提高发热器件运行的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又避免将第二腔体等结构布置在电子设备内部造成的增大电子设备的体积以及重量的问题,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量化设计,便于用户的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系统,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腔体,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
第二腔体,用于存储冷却液体;
循环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循环;
控制阀,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充满所述冷却液体的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排空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管路包括:
第一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用于将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内存储的冷却液导入所述第一腔体;
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冷却液导回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的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循环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或所述第二管路,用于为所述循环管路中的流体提供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路的与所述第二腔体连接的端部连通有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支管或所述第二支管的连通或截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支管连通,并与所述第二支管截止时,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为所述冷却液体,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呈现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支管连通,并与所述第一支管截止时,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为气体,以使所述第一腔体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测温装置,对应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设置,用于检测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值;
主板,与所述测温装置及所述控制阀信号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测得的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控制阀。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发热器件;
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对应于所述发热器件,用于与第二腔体配合,以通过具有所述第二腔体的散热装置对所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第一腔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充满所述冷却液体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第一腔体内排空的状态。
9.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腔体,用于存储冷却液体,且与第一腔体配合,以通过所述散热装置为具有第一腔体的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循环管路,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流体循环;
控制阀,用于切换在所述循环管路中循环的流体的种类,以使所述第一腔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所述冷却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相互分隔的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循环管路、所述控制阀及主板;
其中,所述第三腔体内还设置有供电装置,至少用于为所述控制阀和所述主板供电。
CN202121918490.5U 2021-08-16 2021-08-16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123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18490.5U CN216123328U (zh) 2021-08-16 2021-08-16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18490.5U CN216123328U (zh) 2021-08-16 2021-08-16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3328U true CN216123328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6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18490.5U Active CN216123328U (zh) 2021-08-16 2021-08-16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33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0712A (zh) * 2022-03-31 2022-06-21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50712A (zh) * 2022-03-31 2022-06-21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13728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new energy vehicle
US8839848B2 (en) Cabinet, and cabinet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CN107732371B (zh) 储热系统和电动汽车
US20110058637A1 (en) Pressure control unit and method facilitating single-phase heat transfer in a cooling system
CN216123328U (zh) 散热系统、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3233442A (ja) 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の冷却液タンク、並びに冷却液の充填・補充・回収機構
CN112984954A (zh) 制冷组件、液冷装置及体外诊断设备
CN209843903U (zh) 液冷温控机柜及系统
WO2019126996A1 (zh) 一种浸没式的动力电池散热装置
CN219553732U (zh) 一种浸没式电池储能系统
WO2024000890A1 (zh) 一种液冷装置
CN216085698U (zh) 一种针对便携式大功率激光器的蓄冷式散热系统
CN219676535U (zh) 移动终端的散热系统
CN20736011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分布式直冷冷却装置
CN215869546U (zh) 一种温控管理系统及其机器人
CN218182310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218788413U (zh) 一种冷却循环系统及热管理装置
CN221036382U (zh) 一种冷水箱
CN220653836U (zh) Nfc芯片智能调节装置
CN220584373U (zh) 一种机架式水冷负载箱
CN219534658U (zh) 一种液冷储能系统
CN215988933U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
CN220963469U (zh) 电子设备
CN219533741U (zh)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CN219459603U (zh) 浸没式液冷机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