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3741U -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3741U
CN219533741U CN202223443739.9U CN202223443739U CN219533741U CN 219533741 U CN219533741 U CN 219533741U CN 202223443739 U CN202223443739 U CN 202223443739U CN 219533741 U CN219533741 U CN 219533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inner cavity
refrigerant
cavity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37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景亮
张鹏
伊波力
郭双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wning Data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37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3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3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3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冷却壳体具有密封的第一内腔空间,第一内腔空间用于容纳发热主体,冷却壳体具有连通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一转接口,换热元件具有换热内腔以及连通换热内腔的第一换热接口和第二换热接口,换热元件设置在第一内腔空间中,转流管路连通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以及换热元件的第一换热接口,转流管路上设置有驱动泵体。上述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中,冷媒自第一转接口向第一内腔空间中注入后,冷媒会浸泡发热主体,部分冷媒还会经过转流管路和第一换热接口进入到换热元件的换热内腔中,在此过程中,该部分冷媒便可以进一步高效率地与服务器中特定位置进行热交换,进而对服务器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散热处理。

Description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服务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影响服务器的运行效率,因此,服务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处理至关重要,目前,服务器多采用液冷方式进行散热处理,例如将服务器放置在冷却箱体内,冷却箱体内充满冷媒,服务器中各种能够产生热量的发热元器件与冷媒直接接触,将发热元器件散发的热量直接转移到冷媒中,循环的冷媒将热量送到液冷主机中与冷却水等进行交换,最终由冷却水将热量带到室外散到大气中,进而实现对服务器的循环散热。
但是,服务器的结构较为复杂,服务器当中包含的发热元器件种类繁多,且各类发热元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散量热的差异化,单纯的利用冷媒与服务器接触,而不是针对各个发热元器件的散热量差异化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处理,容易使部分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满足预期,但部分发热元器件的散热并不能够满足预期,这实际上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无法满足实际的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装置,所述液冷装置包括:
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具有密封的第一内腔空间,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用于容纳发热主体,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一转接口;
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具有换热内腔以及连通所述换热内腔的第一换热接口和第二换热接口,所述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用于导热连接所述发热主体;
转流管路,所述转流管路连通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以及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一换热接口,所述转流管路上设置有驱动泵体。
上述液冷装置中,冷媒自第一转接口向第一内腔空间中注入后,冷媒会浸泡发热主体,部分冷媒还会经过转流管路和第一换热接口进入到换热元件的换热内腔中,在此过程中,该部分冷媒便可以进一步高效率地与服务器中特定位置进行热交换,进而对服务器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散热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顶部;或者,所述第一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顶部,因此,第一转接口既可以当作液态冷媒的入口,供液态冷媒进入第一内腔空间,也可以供气态冷媒从冷却壳体的顶部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因此,能够利用一个转接口使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进入或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二转接口,所述第二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顶部。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转接口可以供气态冷媒从冷却壳体的顶部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因此,液态冷媒从第一转接口进入第一内腔空间,气态冷媒从第二转接口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使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转接口进入或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二换热接口与所述第二转接口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从换热元件的换热内腔中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从第二转接口排出,而不是经过第一内腔空间后与液态气体分层再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流管路和所述驱动泵体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或者,
所述转流管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驱动泵体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外部,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三转接口,所述转流管路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口和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一换热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中设置有均布器件,所述均布器件与所述第一转接口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冷媒从冷却壳体的顶部注入,在从顶部下落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均布器件提高均布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主体包括发热主体件和多个发热单元件,所述发热单元件的热量高于所述发热主体件的热量,所述换热元件与所述发热单元件导热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具有第一换热表面,所述发热单元件具有第二换热表面,所述第一换热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换热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无间隙地导热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之间无缝隙贴合的部分不会被产生的气泡影响传热效果,进而提高传热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单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与所述发热单元件一对一地导热连接,所述转流管路与多个所述换热元件并联连接;和/或,
所述冷却壳体包括主体外壳和多个单元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具有第二内腔空间,多个所述单元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空间中,所述单元外壳具有所述第一内腔空间,所述转流管路与多个所述单元外壳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所述计算设备包括:
所述液冷装置;
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设置在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中,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填充有相变冷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转流管路位于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均布器件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4为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转流管路位于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5为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主体外壳和单元外壳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转流管路位于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8为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主体外壳和单元外壳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9为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转流管路位于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冷装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媒的干度与传热系数关系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媒的流体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媒的运转意图。
附图标号:
101、气态冷媒;102、发热主体件;103、发热单元件;104、液态冷媒;105、冷却壳体;105a、主体外壳;105b、单元外壳;106a、第一转接口;106b、第二转接口;106c、第三转接口;107、换热元件;108、驱动泵体;109、转流管路;109a、第一换热接口;109b、第二换热接口;111、均布器件;
401、系统泵;402、储液罐;403、换热器;404、供液管;405、回液管;406、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装置,所述液冷装置包括冷却壳体105、换热元件107和转流管路109,所述冷却壳体105具有密封的第一内腔空间,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用于容纳发热主体,所述冷却壳体105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一转接口106a,所述换热元件107具有换热内腔以及连通所述换热内腔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和第二换热接口109b,所述换热元件107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用于连接所述发热主体,所述转流管路109连通所述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以及所述换热元件107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所述转流管路109上设置有驱动泵体108。
发热主体可以为任意需要进行散热的主体,而且,所述发热主体可以为单个主体、或者所述发热主体也可以为包括发热主体件102和多个发热单元件103的多个主体构成的器件结构,其中,多个发热单元件103可以为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如多个发热单元件103具有相同的散热量特性或不同的散热量特性,并且,所述发热单元件103的热量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所述发热主体件102的热量,这取决于发热主体件102和发热单元件103的器件类型,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发热主体可以为服务器或其他类型的电子器件,服务器可以包含电路板和多个处理器、多个控制器等器件,其中,处理器或控制器等作为主要的运行器件,是服务器中主要进行发热的部分,因此可以针对处理器或控制器等主要发热的部分对服务器进行针对性的散热处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确定发热主体的类型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1所示,所述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可以用来用于容纳发热主体,由于第一内腔空间具有密封性,所以,可以通过第一转接口106a向第一内腔空间中注入冷媒,冷媒可以为单相冷媒或相变冷媒,其中,相变冷媒可以在温度达到特定数值时形成相变,即从液态冷媒104变为气态冷媒101,或从气态冷媒101变为液态冷媒104,相变冷媒可以采用任意类型,例如蒸发温度为47摄氏度的“曙光SFM-5016N”相变冷媒、蒸发温度为49摄氏度的“3M Novec649”相变冷媒、蒸发温度为34摄氏度的“3M Novec 7000”相变冷媒、蒸发温度为61摄氏度的“3M Novec 7100”相变冷媒、蒸发温度为33.4摄氏度的“科幕化学Opteon SF33”相变冷媒、蒸发温度为55摄氏度的“科幕化学Vertrel XF”相变冷媒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蒸发温度等相变冷媒,在此不做限定。
基于第一内腔空间中容纳的发热主体,液冷装置提供了能够对发热主体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散热的换热元件107,其中,所述换热元件107具有换热内腔以及连通所述换热内腔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和第二换热接口109b,第一换热接口109a用于流入,第二换热接口109b用于流出,所述换热元件107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因此,当需要对发热主体的特定位置进行散热处理时,便可以将换热元件107与所述发热主体的特定位置进行导热连接,冷媒自第一转接口106a向第一内腔空间中注入后,冷媒会浸泡服务器的整体,同时,部分冷媒还会经过转流管路109和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在此过程中,该部分冷媒可以通过重力作用等方式主动地经过转流管路109和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或者也可以在转流管路109上设置驱动泵体108,利用驱动泵体108驱动该部分冷媒经过转流管路109和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促使部分冷媒经过转流管路109和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在此不做限定。
当部分冷媒经过转流管路109和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以后,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的冷媒便可以进一步高效率地与服务器中特定位置进行热交换,进而对服务器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散热处理,例如服务器中处理器、控制器等具有较高的散热量,换热元件107便可以与服务器中的处理器、控制器等高发热元件进行导热连接,利用换热内腔中的冷媒进行针对性地换热处理。此时,冷媒为相变冷媒时,由于换热内腔中的冷媒会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升高温度,达到蒸发温度以上,然后从液态冷媒104转换为气态冷媒101,然后气态冷媒101会排出到第一内腔空间的外面,将热量带走,进而实现散热。
发热主体向液体冷媒传递热量时,发热主体的表面会产生气泡,气泡的产生会影响传热的效果,例如发热主体中发热单元件103作为发热量较高的器件时,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会产生气泡,气泡的产生会影响发热单元件103传热的效果,如发热单元件103为处理器等高热流发热元器件时,发热单元件103在相变蒸发过程中,气泡会不断地产生,只有气泡尽快脱离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同时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体冷媒不断补充至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才能够持续地利用液体冷媒对发热单元件103进行换热,通常气泡由于浸没在液体冷媒中,气泡脱离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需要依靠气体升力,这种方式的脱离速度较慢,气泡脱离速度较慢会影响换热能力,如果液态冷媒104补充不及时,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会发生干涸,因而使换热能力急剧下降。
因此可以将换热元件107与发热单元件103的表面形成无缝隙地贴合连接,如限定所述换热元件107具有第一换热表面,所述发热单元件103具有第二换热表面,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的表面形状可以无缝隙地贴合在一起,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可以均为平面,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中也可以一个为凸面、一个为凹面,凸面和凹面可以相互之间无缝隙地贴合连接,其中,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可以为其他任意可以无缝隙地贴合的表面形状,在此不做限定,此时,至少可以将所述第一换热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换热表面的一部分区域无间隙地导热接触,因此,第一换热表面与第二换热表面之间无缝隙贴合的部分便不会被产生的气泡影响传热效果,进而提高传热的效率。同时,换热元件107采用液冷板时,也可以加速气泡脱,进而实现液态冷媒104的快速补充,液冷板处在超倍供液状态,换热能力更强,更稳定。
当冷媒为相变冷媒时,液态冷媒104转换为气态冷媒101的过程中会发生膨胀,然后向环境中施加膨胀压力,而利用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作为膨胀的环境时,就可以将冷媒的膨胀限制在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此时只需要将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的耐压值设置为安全数值即可,例如换热元件107为液冷板,液冷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可以使液冷板内部构成的换热内腔具备较高的耐压值。将冷媒膨胀发生的环境转换在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与冷媒膨胀发生在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相比,可以降低冷却壳体105的强度,使冷却壳体105只需要保证密封即可,而不需要较高的耐压值或结构强度,不需要承受较高的膨胀压力。
气态冷媒101排出到第一内腔空间外面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液态冷媒104转换为气态冷媒101后,气态冷媒101会在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处于上层,即,此时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具有未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的液态冷媒104、以及从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排出的气态冷媒101,所以气态冷媒101会处于液态冷媒104的上层,此时,所述第一转接口106a可以位于所述冷却壳体105的顶部,第一转接口106a既可以当作液态冷媒104的入口,供液态冷媒104进入第一内腔空间,且第一转接口106a也可以供气态冷媒101从冷却壳体105的顶部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因此,液态冷媒104和气态冷媒101是从相同的位置进入或排出。
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设置有均布器件111,所述均布器件111可以与所述第一转接口106a连接,均布器件111能够将第一转接口106a注入的冷媒进行均布处理,且冷媒是从冷却壳体105的顶部注入,在从顶部下落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均布器件111的均布效果,均布器件111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出液孔,利用出液孔使冷媒均匀落下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多种均布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5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转接口106a也可以位于所述冷却壳体105的底部,液态冷媒104从冷却壳体105底部的第一转接口106a进入到第一内腔空间中,而不是从冷却壳体105的顶部进入到第一内腔空间中,此时,所述冷却壳体105可以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二转接口106b,所述第二转接口106b位于所述冷却壳体105的顶部,第二转接口106b可以供气态冷媒101从冷却壳体105的顶部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因此,液态冷媒104从第一转接口106a进入第一内腔空间,气态冷媒101从第二转接口106b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液态冷媒104和气态冷媒101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位置进入或排出。
而且,参阅图6至图9所示,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气态冷媒101从换热元件107的第二换热接口109b排出后,气态冷媒101可以在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与液态冷媒104相对分层,流动到液态冷媒104的上层,然后经过冷却壳体105的第一转接口106a或第二转接口106b排出至第一内腔空间之外,或者,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107的第二换热接口109b与所述第二转接口106b之间可以形成直接地连接,例如,所述换热元件107的第二换热接口109b与所述第二转接口106b之间通过管道等形成连接,此时,从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排出的气态冷媒101便可以直接从第二转接口106b排出,而不是经过第一内腔空间后与液态气体分层再排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排出气态冷媒101,在此不做限定。
转流管路109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连接第一内腔空间和换热元件107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例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壳体105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三转接口106c,所述转流管路10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冷却壳体105的外部,同时转流管路109的另一部分从冷却壳体105的外部穿透冷却壳体105的壳壁进入到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所述转流管路109中位于冷却壳体105外部的区段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口106c,所述转流管路109中位于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的区段连接换热元件107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因此,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态冷媒104便可以经过第三转接口106c、以及转流管路109回流到第一内腔空间内的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其中,所述驱动泵体108可以位于所述冷却壳体105的外部,提供驱动液态冷媒104回流的动力。
参阅图2所示,或者,所述转流管路109和所述驱动泵体108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此时,转流管路109的一端开放,该开放的一端处于第一内腔空间内,也即该开放的一端就直接与第一内腔空间形成连通,第一内腔空间中的液态冷媒104能够从转流管路109开放的一端直接进入,并经过换热元件107的第一换热接口109a进入到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
继续参阅图1至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单元件10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07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07与所述发热单元件103一对一地导热连接,所述转流管路109与多个所述换热元件107并联连接。其中,参阅图3、图4、图5、图8、图9所示,所述冷却壳体105包括主体外壳105a和多个单元外壳105b,主体外壳105a和多个单元外壳105b形成连通,能够供冷媒在第一内腔空间和第二内腔空间之间流动,所述主体外壳105a具有第二内腔空间,多个所述单元外壳105b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空间中,所述单元外壳105b具有所述第一内腔空间,所述转流管路109与多个所述单元外壳105b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口106a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105a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所述计算设备包括所述液冷装置以及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设置在所述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填充有相变冷媒。同时,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计算设备还配备有系统泵401、储液罐402、换热器403、供液管404、回液管405以及调节阀406等。其中,参阅图13所示,系统泵401、储液罐402以及调节阀406等还可以根据需求在设备的结构中省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设置采用的部件,在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12至图14所示,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系统泵401从储液罐402抽取较低温度的冷媒,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系统泵401也可以省去,进而仅采用如图14中所示的支路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使用系统泵401、支路泵、甚至其他配合的泵体,只要能够满足冷媒的驱动和传递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冷媒经过加压后通过调节阀406送入冷却外壳的第一内腔空间内,其中调节阀406可以采用电磁阀或电动阀等,调节阀406用于调节冷媒的供液量,保证第一内腔空间内的液量在需求液位,例如浸没所以的发热主体,在其中一个方式中,冷媒可以通过第一转接口106a从冷却壳体105的顶部进入第一内腔空间中,冷媒直接从发热主体的顶部流过,注入量足够后可以使冷媒直接浸泡发热主体,此时发热主体在冷媒的热量可以被冷媒吸收,使冷媒温度小幅度升高,冷媒在冷却壳体105的第一内腔空间中继续由转流管路109送入发热主体上设置的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由于换热元件107与发热主体上的特定位置形成导热接触,一般都是布置在发热主体的发热量较高位置或器件上,因此,冷媒在换热元件107的换热内腔中可以与发热主体的特定位置形成较大热量的交换,吸收大量的热量后会使冷媒温度大幅度提升。
所选冷媒如果为单相冷媒(非相变冷媒),此时冷媒只是提升温度,如果选择相变冷媒,此时部分冷媒会进行相变,从液体冷媒转换为气态冷媒101,从而形成气液两相,以相变冷媒为例,此时冷媒会在发热主体的特定位置吸收大量热量,使部分冷媒相变为气态冷媒101,两相冷媒流体回到换热器403冷凝冷却后回到储液罐402完成一个循环,其中,换热器403的出口可以做成两相流回液或者全气回液,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装置包括:
冷却壳体,所述冷却壳体具有密封的第一内腔空间,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用于容纳发热主体,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一转接口;
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具有换热内腔以及连通所述换热内腔的第一换热接口和第二换热接口,所述换热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用于导热连接所述发热主体;
转流管路,所述转流管路连通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以及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一换热接口,所述转流管路上设置有驱动泵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顶部;或者,所述第一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二转接口,所述第二转接口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二换热接口与所述第二转接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流管路和所述驱动泵体位于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或者,
所述转流管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驱动泵体位于所述冷却壳体的外部,所述冷却壳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内腔空间的第三转接口,所述转流管路连接所述第三转接口和所述换热元件的第一换热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中设置有均布器件,所述均布器件与所述第一转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主体包括发热主体件和多个发热单元件,所述发热单元件的热量高于所述发热主体件的热量,所述换热元件与所述发热单元件导热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具有第一换热表面,所述发热单元件具有第二换热表面,所述第一换热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换热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无间隙地导热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换热元件与所述发热单元件一对一地导热连接,所述转流管路与多个所述换热元件并联连接;和/或,
所述冷却壳体包括主体外壳和多个单元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具有第二内腔空间,多个所述单元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空间中,所述单元外壳具有所述第一内腔空间,所述转流管路与多个所述单元外壳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转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上。
10.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
发热主体,所述发热主体设置在所述冷却壳体的第一内腔空间中,所述第一内腔空间中填充有相变冷媒。
CN202223443739.9U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Active CN219533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739.9U CN2195337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739.9U CN2195337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3741U true CN21953374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7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3739.9U Active CN219533741U (zh) 2022-12-22 2022-12-22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3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6611B (zh) 一种液体浸没冷却式交换机及交换机组
KR20170069956A (ko) 확장가능한 액체 잠김 냉각 시스템
CN118659059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系统
CN110456893A (zh) 一种增强型浸泡式冷却机箱
CN114945260B (zh) 浸没式冷却系统
CN216017518U (zh) 浸没式冷却系统
CN110913658B (zh) 一种基于脉动热管与相变材料耦合的机柜
CN216058098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114190063B (zh) 一种一体定向浸没冷却式服务器模块及数据中心
CN209879440U (zh) 冷却结构、计算机系统及可移动平台
CN117096497B (zh) 基于浸没式非流动液冷热管理技术的储能冷却系统
CN219533741U (zh)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CN118244858A (zh)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CN215935411U (zh) 一种冷却机柜及浸没式液冷温控系统
CN217213630U (zh) 一种液冷设备壳体、液冷设备及液冷系统
CN115988847A (zh) 浸没液冷系统
CN213938723U (zh) 一种用于4g通信柜的散热器
CN115377564A (zh) 电池模组冷却系统、电池箱及储能设备
CN210519307U (zh) 一种用于刀片服务器中央处理芯片的水冷散热装置
CN114916188A (zh) 一种散热系统、电子设备及液冷系统
CN220381550U (zh) 液冷装置以及计算设备
CN218244250U (zh) 一种混合液冷装置
CN220742761U (zh) 一种液冷充电桩
CN219435966U (zh) 一种套层结构电池包
CN221448976U (zh) 液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