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0548U -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0548U
CN216120548U CN202122718011.1U CN202122718011U CN216120548U CN 216120548 U CN216120548 U CN 216120548U CN 202122718011 U CN202122718011 U CN 202122718011U CN 216120548 U CN216120548 U CN 216120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frame
main body
module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180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菲利皮克·瓦德马尔
米图拉·马利克
沃舒克·马利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180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0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0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0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电池框架包括框架主体;框架主体固定在底盘上,框架主体内配置容纳腔和加强部,容纳腔用于盛放多个电池模块,加强部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用于防护电池模块。使用时,将多个电池模块依次置于到容纳腔内,并将电池框架固定到底盘上,避免了单个安装电池模块造成的底盘上紧固点众多,需要安装空间大的问题。由于电池模块内置于电池框架,电池框架能够防护电池模块。此外,电池框架内的加强部分别位于底盘纵向的两端,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框架的强度,降低了车辆碰撞对电池模块产生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辆中,多个电池模块通常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承载式车辆的车体上或者非承载式车辆的车架上,紧固点多,需要大的安装空间来补偿安装公差。此外,当车辆发生正向碰撞时,还会导致电池模块的损坏。
因此,如何便于电池模块的安装及降低车辆正向碰撞对电池模块产生的影响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电池框架,能够便于电池模块的安装及降低车辆正向碰撞对电池模块产生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电池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车辆。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框架,包括框架主体;
框架主体固定在底盘上,框架主体内配置容纳腔和加强部,容纳腔用于容纳多个电池模块,加强部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用于防护电池模块。
优选的,电池模块包括燃料电池模块;
燃料电池模块与框架主体的内壁连接。
优选的,电池模块包括动力电池模块;
框架主体内配置有多个电池隔板,电池隔板横向设置在框架主体内,用于隔开动力电池模块内的各个电池。
优选的,加强部包括第一横隔板、第二横隔板及挡板;
第一横隔板和第二横隔板横向固定在框架主体内,且两端与框架主体的纵梁连接;
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隔板及框架主体,和/或,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横隔板及框架主体,第一横隔板及第二横隔板与框架主体的连接位置均不位于纵梁上。
优选的,挡板的顶面分别圆弧过渡延伸至第一横隔梁和/或第二横隔梁的顶面。
优选的,框架主体的外侧上配置有多个框架连接点,用于连接车身及底盘。
优选的,框架主体的两端均分别配置有电机连接点及防护板连接点。
优选的,框架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副车架,且至少一端具有连接副车架的外安装面。
优选的,电池框架还包括电池底板和电池盖板;
电池盖板和电池底板分别盖设在框架主体的顶端及底端,以形成封装电池模块的封闭腔。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池框架,使用时,将多个电池模块依次置于到容纳腔内,并将电池框架固定到底盘上,避免了单个安装电池模块造成的底盘上紧固点众多,需要安装空间大的问题。由于电池模块内置于电池框架,电池框架能够防护电池模块。此外,电池框架内的加强部分别位于底盘纵向的两端,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框架的强度,降低了车辆碰撞对电池模块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总成,包括电池模块和如上述中任意一项的电池框架,电池模块安装在电池框架内。
优选的,所述电池框架的框架主体包括所述纵梁、横梁和斜梁;
所述斜梁用于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在所述纵梁的外安装面上设有框架连接点。
优选的,所述电池模块包括燃料电池模块、动力电池模块和燃料罐模块;
所述燃料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模块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电池框架内,并通过所述电池框架安装在所述燃料罐模块的两侧。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总成包括上述任意一项中的电池框架,因此,底盘固定装置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池总成所包含的。
为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中的电池框架或者电池总成。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中的电池框架或者电池总成,因此,电池框架或者电池总成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辆所包含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新颖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框架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总成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用于安装动力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安装动力电池的电池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安装动力电池的电池总成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用于安装燃料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的燃料电池模块和电池框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安装燃料电池的电池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安装动力电池的电池总成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的电池总成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料罐模块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浮动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14中:
电池框架1000、框架主体100、容纳腔101、加强部102、第一横隔板102a、第二横隔板102b、挡板102c、框架连接点103、电机连接点104、外安装面105、电池隔板106、电池底板200、电池盖板300、横梁107、纵梁108、斜梁109、中心横隔板110、第一纵隔板111、第二纵隔板112、电池总成10000、电池模块2000、燃料罐模块2001、燃料罐2001a、固定支架2001b、浮动支架2001c、浮动支架主体2001c-1、浮动承载部2001c-2、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固定支架主体2001b-1、固定承载部2001b-2、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b-7。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核心就是提供一种电池框架,能够便于电池模块的安装及降低车辆碰撞对电池模块产生的影响。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新颖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术语“前”指的是从车尾到车头的方向,反之则为“后”,前后方向平行于X轴;术语“上”为从车底到车顶的方向,反之则为“下”,上下方向平行于Z轴。另外,本公开的提及的平行于X轴(X向)、Z轴(Z向)、Y轴(Y向),可以是完全平行于X轴(X向)、Z轴(Z向)、Y轴(Y向),也可以是大致平行于X轴(X向)、Z轴(Z向)、Y轴(Y向);关于垂直于X轴(X向)、Z轴(Z向)、Y轴(Y向)的描述与前述平行的描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关于沿X轴(X向)、Z轴(Z向)、Y轴(Y向)的描述与前述平行的描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4和图7,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电池框架1000,具体地,电池框架1000包括框架主体100,框架主体100的形状不限,可以为任意形状,框架主体100固定在底盘上,为了便于拆装,框架主体100与底盘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框架主体100内配置容纳腔101和加强部102,容纳腔101用于盛放电池模块2000,使用时,将多个电池模块2000依次置于到容纳腔101内,并将电池框架1000固定到底盘上,避免了单个安装电池模块2000造成的底盘上紧固点众多,需要安装空间大的问题。
加强部102分别位于容纳腔101沿着底盘纵向的两端,用于防护电池模块2000,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框架1000的强度,降低了车辆碰撞对电池模块2000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为管状框架,具有较高的扭转及弯曲刚度,且整体重量较小。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为多腔挤压铝材制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碰撞能量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框架1000的强度及抗震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框架主体100为多腔挤压铝材制成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框架主体100为不锈钢等材质焊接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主体100的两端均是指框架主体100安装到底盘上时,沿着底盘纵向的两端。框架主体100的横向、纵向等表示方位的词,均是以电池框架1000安装到底盘上的方向进行的设定,横向即为沿着底盘的横向,纵向即为沿着底盘的纵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102包括第一横隔板102a、第二横隔板102b及挡板102c,第一横隔板102a和第二横隔板102b横向固定在框架主体100内,且两端分别与框架主体100上的纵梁108连接。
这里容纳腔101的两端是指容纳腔101沿着框架主体100的纵向的两端。具体地,第一横隔板102a及第二横隔板102b分别与框架主体100的内壁焊接。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横隔板102a和第二横隔板102b与电池框架1000的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第一横隔板102a和第二横隔板102b与电池框架1000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
挡板102c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隔板102a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一横隔板102a的那端,和/或,挡板102c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横隔板102b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二横隔板102b的那端。第一横隔板102a及第二横隔板102b与框架主体100的连接位置均不位于纵梁108上。
以电池框架1000安装到底盘上后,靠近车辆的车头为前,靠近车辆的车尾为后,第一横隔板102a位于第二横隔板102b的前方为例,挡板102c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隔板102a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一横隔板102a的那端,具体地,挡板102c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隔板102a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一横隔板102a的那端焊接,挡板102c与底盘的纵向倾斜设置。当电池框架1000用于纯电动汽车上时,电池框架1000用于安装动力电池模块,如图1-图3所示,挡板102c的个数为2个,分别关于电池框架1000的纵向对称线设置,具体地,电池框架1000的纵向对称线是指电池框架1000沿着底盘纵向的对称线。燃料电池模块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有第一延伸电池模块2000和第二延伸电池模块2000,第一延伸电池模块2000的两侧分别与2个挡板102c贴合,即2个挡板102c分别限位第一延伸电池模块2000,电池框架1000内还设置有第一纵隔板111和第二纵隔板112,第一纵隔板1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隔板102a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一横隔板102a的那端,第一纵隔板111的个数不限,主要用于隔开第一延伸电池模块2000内的各个沿着纵向设置的电池模块2000,第二纵隔板1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横隔板102b及框架主体100靠近第二横隔板102b的那端,第二纵隔板112的个数不限,主要用于隔开第二延伸电池模块2000内的各个沿着纵向设置的电池模块2000。
当电池框架1000用于燃料电池电动车上时,电池框架1000包括盛放燃料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1000及盛放动力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1000,如图4和图10所示,这两个电池框架1000分别设置在燃料罐模块2001的两侧,与安装燃料罐2001a的固定支架2001b及浮动支架2001c集成在一起,如图1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有采用焊接的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通过螺栓等连接方式代替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102c的顶面分别圆弧过渡延伸至第一横隔梁和/或第二横隔梁的顶面,避免挡板102c存在尖角而对电池模块2000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框架1000安装在车身地板的下方,稳定了车辆的通道区域,改善了车辆的噪音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的外侧上配置有多个框架连接点103,用于连接车身及底盘,以实现对车身地板的稳定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00的两端均分别配置有电机连接点104及防护板连接点,将电机及防护板与底盘的连接点也集成在框架主体100上,进一步减少了底盘上的连接点的个数,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副车架,即框架主体100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轴副车架和后轴副车架,三者形成了一个非常坚硬的纵向结构。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至少一端具有连接副车架的外安装面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池模块2000包括动力电池模块,框架主体100内还配置有多个电池隔板106,电池隔板106横向设置在框架主体100内,用于隔开动力电池模块内的各个电池。为了增强电池框架1000的横向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框架主体100的中心位置处还设置有中心横隔板110,中心横隔板110的两端分别与框架主体100的内壁焊接,为了增加中心横隔板110与框架主体100的连接强度,中心横隔板110与框架主体100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连接车身地板的连接点开设在中心横隔板110上。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块2000包括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模块的外壳与框架主体100的内壁连接。燃料电池模块的外壳包括燃料电池组、电气保险丝盒、加湿器、中冷器等的外壳,以增加电池框架1000的稳定性,并在横向和纵向碰撞中为乘客舱提供保护,同时还能保持整个车辆的高刚度和低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框架1000还包括电池底板200和电池盖板300,电池盖板300和电池底板200分别盖设在框架主体100的顶端及底端,以形成封装电池模块2000的封闭腔,如图2、图5和图9所示。
为了提高电池框架1000内的电池模块2000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池盖板300上设置有散热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总成10000,如图2、图5、图9及图11所示,包括电池模块2000和如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框架1000,所述电池模块2000安装在所述电池框架1000内。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总成10000包括上述任意一项中的电池框架1000,因此,电池框架1000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池总成10000所包含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框架1000的框架主体100包括纵梁108、横梁107和斜梁109,斜梁109用于连接横梁107与纵梁108,在纵梁108的外安装面105上设有框架连接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沿着X向(即X轴的正向),框架主体100的第一端上的外安装面105向远离电池总成10000的纵向对称中心线的方向倾斜,沿着负X向(X轴的负向),框架主体100的第二端上的外安装面105向远离电池总成10000的纵向对称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设X轴的正向为沿着车头到车尾的方向。框架主体100的第一端是指电池总成10000安装到车体上时,沿着车尾到车头的方向,框架主体100的前端;框架主体100的第二端是指电池总成10000安装到车体上时,沿着车尾到车头的方向,框架主体100的后端。电池总成10000的纵向对称中心线是指电池总成10000沿着X向的对称中心线。
外安装面105倾斜设置实现了框架主体100与副车架的倾斜连接,使得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将力分解为沿着底盘的横向的分力(即Y向分力)和底盘的纵向的分力(即X向分力),减小底盘纵向受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块包括动力电池模块,如图3所示,具体地,电池框架为矩形框,且矩形框的4个角处均具有连接副车架的外安装面105,该电池总成10000应用于纯电动车(BEV)上。
具体地,框架主体100中,横梁107和纵梁108的个数均为2个,且2个纵梁108沿着框架主体100的纵向平行设置,横梁107沿着框架主体100的横向平行设置。斜梁109的个数为4个,2个纵梁108的两端分别与4个斜梁109的一端焊接,4个斜梁109的另一端分别与2个横梁107的两端焊接,4个外安装面105分别为4个斜梁109背离彼此的倾斜面。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电池模块包括燃料电池模块、动力电池模块和燃料罐模块2001,燃料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模块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电池框架1000内,并通过电池框架1000安装在燃料罐模块2001的两侧。该电池总成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上。
具体地,燃料罐模块2001包括燃料罐2001a、固定支架2001b和浮动支架2001c,固定支架2001b和浮动支架2001c均固定在底盘上,浮动支架2001c和固定支架2001b均与燃料罐2001a连接,且沿着燃料罐2001a的轴向相距预设距离设置,用于将燃料罐2001a沿着底盘的纵向安装在底盘上。为了实现稳定支撑,优选浮动支架2001c和固定支架2001b分别固定在燃料罐2001a的两端。当燃料罐2001a在长度或者直径方向发生位置偏移或几何尺寸变化时,由于浮动支架2001c与燃料罐2001a之间弹性连接,因此,使得浮动支架2001c能够补偿燃料罐2001a在长度方向(即沿着底盘的纵向)或者直径方向(即沿着底盘的横向)的位移或变化,避免燃料罐2001a固定失效。此外,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浮动支架2001c能够对燃料罐2001a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分解车辆沿着纵向或直径方向的分力,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浮动支架2001c包括浮动支架主体2001c-1、浮动承载部2001c-2、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浮动支架主体2001c-1用于与底盘固定,浮动承载部2001c-2用于连接燃料罐2001a,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及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的一端分别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两侧相切连接,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及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的另一端与浮动支架主体2001c-1连接。考虑到稳定性,优选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的一端及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的一端分别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两侧外切连接。
当燃料罐2001a受到弯曲载荷时,由于浮动承载部2001c-2与浮动支架主体2001c-1之间弹性连接,因此,能够适应燃料罐2001a弯曲,避免了燃料罐2001a受到弯曲载荷产生破坏,进而提高了燃料罐2001a的抗弯曲强度。当燃料罐2001a受到扭力载荷时,燃料罐2001a能够将扭力传递给浮动承载部2001c-2,由于浮动承载部2001c-2与弹性连接件之间相切设置,因此,容易将扭力传递给对应侧的弹性连接件发生扭转,补偿燃料罐2001a受到的扭力产生的扭转,进而提高了燃料罐2001a的抗扭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浮动支架2001c还包括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
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的一端分别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两侧连接,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的另一端与浮动支架主体2001c-1连接。
沿着Z向,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连接点,及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连接点中,一者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下方,另一者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上方。以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连接点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下方,及第一弹性连接件2001c-3与燃料罐2001a的连接点和第二弹性连接件2001c-4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连接点均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上方为例,如图13所示,第一弹性支撑件2001c-5和第二弹性支撑件2001c-6近似在一条水平线上,且与浮动承载部2001c-2的底端外切连接,使得燃料罐2001a在受到扭转载荷时,浮动承载部2001c-2能够沿着自身轴线转动,避免沿着燃料罐2001a轴向或者沿着燃料罐2001a纵向发生较大的偏移。
进一步地,浮动支架主体2001c-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分别用于连接燃料电池模块及动力电池模块对应的框架主体100。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用于连接框架主体100的连接面与底盘的纵向倾斜设置,且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的连接面沿着远离固定支架2001b的方向,向远离燃料罐2001a的方向倾斜。即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沿着X轴的负向,向远离X轴的方向倾斜,使得车辆发生正向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负荷分解为平行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分力(即X向分力)及垂直且背离燃料罐2001a轴线方向的分力(即Y向分力),避免挤压燃料罐2001a,进一步提高了燃料罐2001a的安全性。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浮动支架主体2001c-1两侧的第一倾斜连接部2001c-7处碰撞产生的负荷均分解为沿着底盘纵向的纵向分力(即X向分力)及沿着底盘横向的横向分力(即Y向分力),横向分力之间相互抵消至少一部分,因此,改善了碰撞受力传入底盘结构的情况。
具体地,固定支架2001b包括固定支架主体2001b-1、固定承载部2001b-2、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和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
固定支架主体2001b-1用于与底盘固定,固定承载部2001b-2用于连接燃料罐2001a,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及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两侧外切连接,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及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的另一端与固定支架主体2001b-1连接。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及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分别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两侧外切设置便于将燃料罐2001a上的扭矩传递给固定支架主体2001b-1。此外,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及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分别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两侧外切连接,减小了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及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分别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2001b还包括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和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和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两侧连接,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和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的另一端与固定支架主体2001b-1连接。
沿着Z向,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和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及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和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中,一者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下方,另一者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上方。以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及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与固定支架2001b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均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下方,及第一刚性连接件2001b-3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和第二刚性连接件2001b-4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连接点均位于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上方为例,如图14所示,第一刚性支撑件2001b-5和第二刚性支撑件2001b-6近似在一条水平线上,且与固定承载部2001b-2的底端外切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固定承载部2001b-2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主体2001b-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b-7,分别用于连接燃料电池模块及动力电池模块对应的框架主体100。
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b-7用于连接框架主体100的连接面与底盘的纵向倾斜设置,且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b-7的连接面沿着远离浮动支架2001c的方向,向远离燃料罐2001a的方向倾斜。即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c-7沿着X轴的正向,向远离X轴的方向倾斜,使得车辆在正向碰撞时,碰撞产生的负荷分解为平行燃料罐2001a的轴线的分力(即X向分力)及垂直且背离燃料罐2001a的轴线方向的分力(即Y向分力),避免挤压燃料罐2001a,进一步提高了燃料罐2001a的安全性。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固定支架主体2001b-1的两侧的第二倾斜连接部2001b-7碰撞产生的负荷均分解为沿着底盘纵向的纵向分力(即X向分力)及沿着底盘横向的横向分力(即Y向分力),横向分力之间相互抵消至少一部分,因此,改善了碰撞受力传入底盘结构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固定燃料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1000的两端及固定动力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1000的两端均具有连接副车架的外安装面105。
具体地,安装动力电池模块的电池框架1000的外安装面105的个数均为2个,2个外安装面105分别设置在电池框架1000的两端,如图4所示,2个外安装面105分别位于框架主体100的同一侧的两端。具体地,框架主体100中,横梁107、纵梁108和斜梁109的个数均为2个,且2个纵梁108沿着框架主体100的纵向平行设置,横梁107沿着框架主体100的横向平行设置,1个纵梁108的两端分别与2个横梁107的一端焊接,另1个纵梁108的两端分别与2个斜梁109的一端焊接,2个斜梁109的另一端分别与2个横梁107的另一端焊接,2个外安装面105分别为2个斜梁109背离彼此的倾斜面。
如图7所示,安装燃料电池模块的外安装面105的个数为2个,且分别位于框架主体100的同一侧的两端,用于安装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具体地,框架主体100中,横梁107、纵梁108和斜梁109的个数均为2个,且2个纵梁108沿着框架主体100的纵向平行设置,横梁107沿着框架主体100的横向平行设置,1个纵梁108的两端分别与2个横梁107的一端焊接,另1个纵梁108的两端分别与2个斜梁109的一端焊接,2个斜梁109的另一端分别与2个横梁107的另一端焊接,2个外安装面105分别为2个斜梁109背离彼此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电池框架1000或者电池总成10000。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电池框架1000或者电池总成10000,因此,电池框架1000或者电池总成10000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均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辆所包含的。
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申请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端或后端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
所述框架主体固定在底盘上,所述框架主体内配置容纳腔和加强部,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多个电池模块,所述加强部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两端,用于防护所述电池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燃料电池模块;
所述燃料电池模块与所述框架主体的内壁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动力电池模块;
所述框架主体内配置有多个电池隔板,所述电池隔板横向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内,用于隔开所述动力电池模块内的各个电池。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横隔板、第二横隔板及挡板;
所述第一横隔板和所述第二横隔板横向固定在所述框架主体内,且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主体的纵梁连接;
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横隔板及所述框架主体,和/或,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横隔板及所述框架主体,所述第一横隔板及所述第二横隔板与所述框架主体的连接位置均不位于所述纵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顶面分别圆弧过渡延伸至所述第一横隔梁和/或第二横隔梁的顶面。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外侧上配置有多个框架连接点,用于连接车身及所述底盘。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两端均分别配置有电机连接点及防护板连接点。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副车架,且至少一端具有连接所述副车架的外安装面。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底板和电池盖板;
所述电池盖板和所述电池底板分别盖设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顶端及底端,以形成封装所述电池模块的封闭腔。
10.一种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块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框架,所述电池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池框架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框架的框架主体包括纵梁、横梁和斜梁;
所述斜梁用于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在所述纵梁的外安装面上设有框架连接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燃料电池模块、动力电池模块和燃料罐模块;
所述燃料电池模块和动力电池模块分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电池框架内,并通过所述电池框架安装在所述燃料罐模块的两侧。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框架或权利要求10-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总成。
CN202122718011.1U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6120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8011.1U CN216120548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8011.1U CN216120548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0548U true CN216120548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4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18011.1U Active CN216120548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05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4333A (zh) * 2022-03-31 2022-10-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77A (zh) * 2022-03-31 2022-10-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4333A (zh) * 2022-03-31 2022-10-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77A (zh) * 2022-03-31 2022-10-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WO2023185438A1 (zh) * 2022-03-31 2023-10-0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77B (zh) * 2022-03-31 2023-11-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115214333B (zh) * 2022-03-31 2024-01-1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身的中部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12486B1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CN216120548U (zh)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总成及车辆
CN112310541B (zh) 电池包和车辆
US8573647B2 (en) Vehicle with traction battery capable of absorbing crash energy
US9505295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RU2640674C2 (ru) Рамная несущ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с приемным контейнером для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одного компонента автомобил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US20120125704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mounting battery module in vehicle
JP5414387B2 (ja) 車両用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フレーム構造体
JP6506327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US10439183B2 (en) Impact absorbing elements attached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a battery enclosure
JP2017197093A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2009220808A (ja) 自動車のガルバニ電池用の保護ハウジング
CN114537116A (zh) 电池组搭载车辆
US20210221441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10518727B1 (en) Step assembly for energy absorption
CN114987615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结构
CN114379349A (zh) 轴距结构和包括该轴距结构的车辆
CN114228833A (zh) 一种汽车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及汽车
CN116513314A (zh) 一体式车架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CN117360192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
KR20210103624A (ko) 고전압배터리를 탑재하는 차량의 차체
EP4043256B1 (en) Automobile
CN217515238U (zh) 一种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9727774U (zh) 车辆及其连接装置
CN220147425U (zh) 箱梁式车架本体、车架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