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9881U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9881U
CN216119881U CN202122690564.0U CN202122690564U CN216119881U CN 216119881 U CN216119881 U CN 216119881U CN 202122690564 U CN202122690564 U CN 202122690564U CN 216119881 U CN216119881 U CN 216119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nding
terminals
reactor according
out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905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斐
葛伟
崔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905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9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9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9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抗器,包括一铁芯,铁芯包括一第一中柱、一第二中柱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柱,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平行设置且均位于两个边柱之间,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为方形;一第一绕组,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第一绕组包括一第一线包;以及一第二绕组,立式绕设于第二中柱,第二绕组包括一第二线包。本申请通过将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方形,采用多线包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从而有利于提高绕组的电感,使得电抗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抗器。
背景技术
电抗器也叫电感器,它是储能、能量转换及电气隔离所必备的电力电子器件,几乎所有电源电路中,都离不开电感器,电感器是电力电子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相关的技术方案中,电抗器通常由绕组和铁芯构成,铁芯穿过空心的绕组以便使绕组产生更大的电感,以承受更大的电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箔绕式电抗器以应对大电流需求,但箔绕式电抗器存在散热差、漏磁损耗高、制程复杂且难以实现自动化绕线等问题,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因而尚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抗器,本申请的电抗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抗器,包括:
一铁芯,所述铁芯包括一第一中柱、一第二中柱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柱,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两个边柱之间,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一第一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第一中柱,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一第一线包;以及
一第二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第二中柱,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一第二线包。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匝数。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具有相同的线径。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均由单根金属线绕制,所述金属线为铜扁线或铝扁线。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金属线为漆包线或膜包线。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线包,所述两个第一线包之间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线包,所述两个第二线包之间并联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第一线包与所述两个第二线包中的每一线包均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所述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包,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之间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线包,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之间并联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中的每一线包均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引出方向,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一引出方向相反的一第二引出方向。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共同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其中所述第三引出排位于所述第一引出排与所述第二引出排之间。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连接至一第四引出排,其中
所述第三引出排与所述第四引出排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三引出排位于所述第一引出排与第四引出排之间。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一引出部,所述第一引出部具有一第一安装孔;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二引出部,所述第二引出部具有一第二安装孔;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三引出部,所述第三引出部具有一第三安装孔;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四引出部,所述第四引出部具有一第四安装孔。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电抗器还包括:
紧固组件,包括两个上压紧件、两个下压紧件、两个上连接件以及两个下连接件,其中
所述两个上压紧件与所述两个下压紧件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两个上压紧件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边柱的上侧,所述两个下压紧件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边柱的下侧;
所述两个上连接件与所述两个下连接件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两个上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柱的上侧以及所述第二中柱的上侧,且均螺接在所述两个上压紧件之间,所述两个下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柱的下侧以及所述第二中柱的下侧,且均螺接在所述两个下压紧件之间。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一绕组之间设有一第一绝缘纸,所述第二中柱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设有一第二绝缘纸。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铁芯的材料为金属粉芯、硅钢片、非晶或纳米晶。
如上所述的电抗器,可选地,所述电抗器还包括一第三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铁芯的一第三中柱上,其中
所述第三中柱位于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柱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中柱的横截面为方形;
所述电抗器为三相电抗器。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抗器,包括一铁芯,铁芯包括一第一中柱、一第二中柱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柱,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平行设置且均位于两个边柱之间,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为方形;一第一绕组,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第一绕组包括一第一线包;以及一第二绕组,立式绕设于第二中柱,第二绕组包括一第二线包。本申请通过将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方形,采用多线包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与第二中柱,从而有利于提高绕组的电感,使得电抗器能够承受大电流;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分别立式绕设于两个方形中柱上,得以实现自动化绕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线包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铁芯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0-铁芯;11-第一中柱;12-第二中柱;13-边柱;
20-第一绕组;21-第一线包;
30-第二绕组;31-第二线包;
40-第三绕组;
51-第一引出排;52-第二引出排;53-第三引出排;54-第四引出排;55-第五引出排;56-第六引出排;
61-上压紧件;62-下压紧件;
01-第一端子;02-第二端子;101-第一引出部;102-第二引出部;103-第三引出部;104-第四引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包的结构简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铁芯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的结构简图。
请参照图1-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抗器,包括:
一铁芯10,铁芯10包括一第一中柱11、一第二中柱12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柱13,第一中柱11与第二中柱12平行设置且均位于两个边柱13之间,第一中柱11与第二中柱12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一第一绕组20,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11,第一绕组20包括一第一线包21;以及
一第二绕组30,立式绕设于第二中柱12,第二绕组30包括一第二线包31。
本实施例的铁芯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中柱11和第二中柱12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边柱13,两个边柱13与第一中柱11、第二中柱12首尾依次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框”式结构,在同时垂直于第一中柱11、第二中柱12和边柱13的方向上看,铁芯10大体呈矩形环状。可以理解的是,铁芯10也可呈环形、多边形或任意不规则形状,本申请不以为限。铁芯10可选为铁硅芯、铁硅铝芯、铁粉芯或硅钢片芯等。铁芯1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粉芯、硅钢片、非晶或纳米晶。
绕组以立式绕设于铁芯10上,具体的,绕组可以包括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第一绕组20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11上,第二绕组30立式绕设于第二中柱12上,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相对设置。第一绕组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包21,第二绕组3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线包31,第一线包21和第二线包31均由单根金属线绕制,金属线可以为铜扁线或铝扁线。可选地,金属线可为漆包线或膜包线;当金属线为漆包线时,可以选用漆包铜线或漆包铝线。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包21和第二线包31可以由漆包铜线绕设而成,具体的匝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中柱11的轴线的截面内或者垂直于第二中柱12的轴线的截面内,第一中柱11的截面形状与第二中柱12的截面形状均为方形,分别立式绕设于第一中柱11和第二中柱12上的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的形状与中柱的形状相匹配,从而有利于提高绕组的电感,使得电抗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匝数。图2中示出了第一线包21的结构,下面以第一线包21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线包31的结构与第一线包21完全相同。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中柱11的轴线的截面内,第一线包21的投影呈类似于跑道的形状,从而更加贴近第一中柱11的截面形状,使得二者配合后能够产生较强的电感,以提高电抗器承受大电流的能力。第一线包21包括一第一端子01及一第二端子02,第一端子01和第二端子02用于连接外部的引出排,从而通过引出排实现与外部零部件之间的电连接。第一端子01的引出方向与第二端子02的引出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01具有一第一引出方向,第二端子02具有与第一引出方向相反的一第二引出方向。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具有相同的线径。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的线径相同可以保证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所能产生电感的一致性,且有利于简化电抗器的制备过程。通过上述方案,还可以实现线包的自动化绕线,保证线包的尺寸以及一致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的电阻一致,二者的散热条件一致,从而保证电抗器的温升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组20中第一线包21的数量以及第二绕组30中第二线包31的数量、第一线包21与第二线包31的匝数与线径均可根据应用场景的电流需要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绕组20包括两个第一线包21,两个第一线包21之间并联连接;第二绕组30包括两个第二线包31,两个第二线包31之间并联连接。采用多个线包并联连接的方式可以提高铜线的截面积,由此增加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所能产生的电感,使得电抗器能够承受更大的电流。
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一端子01分别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51的上侧与下侧,第一线包21的第一端子01与第一引出排5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焊接、铆接。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一端子01分别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52的上侧与下侧,第二线包31的第一端子01与第二引出排5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焊接、铆接。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分别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53的上侧与下侧,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分别连接至第三引出排53的上侧与下侧,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与第三引出排5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焊接、铆接,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与第三引出排5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焊接、铆接。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线包的第二端子和两个第二线包的第二端子也可以分别连接至两个不同的引出排,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另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绕组2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之间并联连接;第二绕组3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之间并联连接。
可选地,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绕组20包括三个第一线包21,第二绕组30包括三个第二线包31。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绕组20包括八个第一线包21,第二绕组30包括八个第二线包31。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绕组20包括五个第一线包21,第二绕组30包括五个第二线包31。
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一端子01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51,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一端子01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52。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与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共同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53,其中第三引出排53位于第一引出排51与第二引出排52之间。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是,以上各端子与对应的引出排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包括但不限于螺接、焊接、铆接。采用此种连接方式时,第三引出排53可以作为共同的接入端来使用,第一引出排51为第一绕组20的接出端,第二引出排52为第二绕组30的接出端。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53,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连接至一第四引出排,其中第三引出排53与第四引出排相邻设置,且第三引出排53位于第一引出排51与第四引出排之间。也即,第一绕组20的两个端子分别连接第一引出排51和第三引出排53,第二绕组30的两个端子分别连接第二引出排52和第四引出排,采用此种连接方式,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的接出端和接入端均相互独立,从而便于根据需求连接外部的零件。
本实施例中,当采用螺接或铆接的连接方式时,线包的端子与引出排上均预先打好连接孔,然后利用螺栓或铆钉穿过连接孔后将二者连接固定。当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时,可以直接将线包的端子焊接在引出排上。但是,上述方式中均需要将线包的端子与引出排进行一一连接,当线包数量较大时,端子数量过多,不利于后续的连接使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一端子01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一引出部101,第一引出部101具有一第一安装孔;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二引出部102,第二引出部102具有一第二安装孔;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一端子01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三引出部103,第三引出部103具有一第三安装孔;以及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四引出部104,第四引出部104具有一第四安装孔。当然,上述引出部上安装孔的数量不限,也可以具有两个(参考图7)或两个以上安装孔,方便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明显的降低第一绕组20和第二绕组30的端子数量,无论包括多少线包均可利用同一个引出部与外部零部件实现连接,从而便于后续的连接使用。
请继续参照图1、图5-图7,本实施例的电抗器还包括:
紧固组件,紧固组件包括两个上压紧件61、两个下压紧件62、两个上连接件(被线包遮挡,未示出)以及两个下连接件(被线包遮挡,未示出),其中两个上压紧件61与两个下压紧件62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上压紧件61分别位于两个边柱13的上侧,两个下压紧件62分别位于两个边柱13的下侧;两个上连接件与两个下连接件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上连接件分别位于第一中柱11的上侧以及第二中柱12的上侧,且均螺接在两个上压紧件61之间,两个下连接件分别位于第一中柱11的下侧以及第二中柱12的下侧,且均螺接在两个下压紧件62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中柱11与第一绕组20之间设有一第一绝缘纸,第一绝缘纸可以使第一中柱11与第一绕组20之间保持绝缘;第二中柱12与第二绕组30之间设有一第二绝缘纸,第二绝缘纸可以使第二中柱12与第二绕组30之间保持绝缘。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三相电抗器,电抗器还包括一第三绕组40,第三绕组40立式绕设于铁芯10的一第三中柱(第三中柱于图8中被遮挡,未示出)上,其中第三中柱位于第一中柱11与第二中柱12之间,且与第一中柱11平行设置,第三中柱的横截面为方形。
本实施例中,第三中柱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中柱11和第二中柱12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三中柱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有利于提高第三绕组40的电感,使得电抗器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
如图8所示,电抗器中第一绕组2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第二绕组3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第三绕组40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线包。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一端子01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51,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一端子01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52,至少两个第一线包21的第二端子02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53,至少两个第二线包31的第二端子02连接至一第四引出排54。至少两个第三线包的第一端子01连接至一第五引出排55,至少两个第三线包的第二端子02连接至一第六引出排56。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电抗器接入三相电路中,从而实现在三相电路中的应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铁芯,所述铁芯包括一第一中柱、一第二中柱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柱,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平行设置且均位于所述两个边柱之间,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的横截面均为方形;
一第一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第一中柱,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一第一线包;以及
一第二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第二中柱,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一第二线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匝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具有相同的线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包与所述第二线包均由单根金属线绕制,所述金属线为铜扁线或铝扁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为漆包线或膜包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线包,所述两个第一线包之间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线包,所述两个第二线包之间并联连接,其中所述两个第一线包与所述两个第二线包中的每一线包均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所述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三引出排的上侧与下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包,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之间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线包,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之间并联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中的每一线包均包括一第一端子及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引出方向,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一引出方向相反的一第二引出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至一第一引出排,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至一第二引出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共同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其中所述第三引出排位于所述第一引出排与所述第二引出排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连接至一第三引出排,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连接至一第四引出排,其中
所述第三引出排与所述第四引出排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三引出排位于所述第一引出排与第四引出排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一引出部,所述第一引出部具有一第一安装孔;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二引出部,所述第二引出部具有一第二安装孔;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一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三引出部,所述第三引出部具有一第三安装孔;以及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线包的所述第二端子焊接为一体,构成一第四引出部,所述第四引出部具有一第四安装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器还包括:
紧固组件,包括两个上压紧件、两个下压紧件、两个上连接件以及两个下连接件,其中
所述两个上压紧件与所述两个下压紧件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两个上压紧件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边柱的上侧,所述两个下压紧件分别位于所述两个边柱的下侧;
所述两个上连接件与所述两个下连接件于空间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两个上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柱的上侧以及所述第二中柱的上侧,且均螺接在所述两个上压紧件之间,所述两个下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中柱的下侧以及所述第二中柱的下侧,且均螺接在所述两个下压紧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一绕组之间设有一第一绝缘纸,所述第二中柱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设有一第二绝缘纸。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材料为金属粉芯、硅钢片、非晶或纳米晶。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抗器还包括一第三绕组,立式绕设于所述铁芯的一第三中柱上,其中
所述第三中柱位于所述第一中柱与所述第二中柱之间,且与所述第一中柱平行设置,所述第三中柱的横截面为方形;
所述电抗器为三相电抗器。
CN202122690564.0U 2021-11-04 2021-11-04 电抗器 Active CN216119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0564.0U CN216119881U (zh) 2021-11-04 2021-11-04 电抗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90564.0U CN216119881U (zh) 2021-11-04 2021-11-04 电抗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9881U true CN216119881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3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90564.0U Active CN216119881U (zh) 2021-11-04 2021-11-04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98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57750B1 (ko) 고주파 변압기
US8471663B2 (en) Combined windi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device
CN113012894B (zh) 集成变压器及电源变换器
CN206451577U (zh) 一种变压器
CN102064004A (zh) 变压器及其磁芯结构
CN216119881U (zh) 电抗器
CN209183377U (zh) Llc变压器
CN101436461A (zh) 非晶合金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7361336U (zh) 用于双分裂变压器的低压箔式线圈引出线结构
CN215988373U (zh) 初级线圈结构及其高压脉冲变压器
CN2929926Y (zh) 高压组合式电流和电压互感器
CN213519533U (zh) 一种内外串联线圈的电感
CN216719696U (zh) 一种带新型线材结构的电感
CN101471171A (zh) 一种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的器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82763U (zh) 中压电力电子设备用输入输出电抗器
CN209766207U (zh) 一种大电流电感器
CN206271516U (zh) 一种磁性元件
CN206711722U (zh) 一种大电流电抗器
CN101471170A (zh) 一种非晶合金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器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7740324U (zh) 电感器
CN220984287U (zh) 一种取电变压器
CN112509730B (zh) 一种单列换位导线和制备方法
CN212230221U (zh) 一种变压器和电感器的一体线圈
CN219370761U (zh) 一种低压大电流输出变压器骨架
CN215600210U (zh) 一种油浸式开口立体卷铁心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