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8166U - 对焦马达 - Google Patents

对焦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8166U
CN216118166U CN202121053284.2U CN202121053284U CN216118166U CN 216118166 U CN216118166 U CN 216118166U CN 202121053284 U CN202121053284 U CN 202121053284U CN 216118166 U CN216118166 U CN 216118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art
notch
piece
bearing
fixe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532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述伦
蔡日新
计树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aoze 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532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8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8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8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对焦马达,属于摄像技术领域。本申请的对焦马达,包括: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容纳腔的固定座,在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缺口,缺口与容纳腔相连通;承载部装设于容纳腔中,承载部外侧壁与固定座之间形成有间隙,承载部用于承载镜头;承载部一侧设置有抵接部,抵接部从缺口突出;驱动件设置于固定座开设有缺口的一侧,驱动件与抵接部连接,用于驱动承载部在固定座中运动;阻尼件设置于间隙中,并且,阻尼件连接固定座和承载部,阻尼件能够跟随承载部运动而产生形变。本申请的对焦马达,在承载部和固定座之间设置有阻尼件,当承载部承载镜头在固定座中运动时,阻尼件能吸收承载部的抖动,从而提高镜头的对焦精度。

Description

对焦马达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焦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在一些高端智能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的旗舰机型上,渐渐同时设置多个不同类型的镜头以提高智能设备的成像能力。为此,需要将镜头模组的体积尽量缩小,以满足多镜头的装设需求,然而,受限于镜头进光量、光圈等参数影响,镜头在缩小到一定体积后无法进一步小型化,因此只能对焦马达进行小型化处理,以减小镜头模组的体积。
为实现对焦马达的小型化,相关技术中已有在镜头一侧设置驱动件以实现镜头对焦,由于驱动件设置于镜头一侧,导致镜头只受到一侧的驱动力,在对焦作业时,镜头由于受力不均极易出现抖动或晃动,影响对焦的精度,最终影响成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对焦马达。本申请的对焦马达,在承载部和固定座之间设置有阻尼件,当承载部承载镜头在固定座中运动时,阻尼件能吸收承载部的抖动,从而提高镜头的对焦精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马达,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容纳腔,在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装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承载部外侧壁与所述固定座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镜头;所述承载部一侧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从所述缺口突出;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开设有缺口的一侧,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抵接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在所述固定座中运动;
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间隙中,并且,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阻尼件能够跟随所述承载部运动而产生形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马达,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固定座设置上下贯通的容纳腔,承载部装设于容纳腔中;驱动件设置于固定座开设有缺口的一侧,并且,驱动件与承载部的抵接部连接,以驱动承载部在固定座的容纳腔中运动,如此设置,通过合理设置固定座、承载部和驱动件的位置,使得对焦马达的体积得以实现小型化,从而有利于设备体积的小型化。同时,承载部的外侧壁与固定座中容纳腔的内侧壁之间留存有一定间隙,在间隙中设置有阻尼件,由于承载部只受单侧驱动力驱动,导致承载部的运动稳定性欠佳,设置阻尼件可以吸收承载部运动时的抖动或晃动,使得承载部的运动更加缓和,同时也可减小承载部运动的惯性,从而提高承载部的运动准确性,最终达到精确对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阻尼件为阻尼胶。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件包括SMA线,所述SMA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的缺口两侧,所述SMA线呈V型弯曲且中部勾设于所述抵接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SMA线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SMA线的V型开口方向相反,所述抵接部夹持于两组所述SMA线弯折形成的V型夹角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缺口一侧,两组所述SMA线位于所述缺口同一侧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缺口另一侧,其中一组SMA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另一组所述SMA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悬挂件,所述悬挂件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通过所述悬挂件悬浮于所述容纳腔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悬挂件包括第一悬挂部、第二悬挂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悬挂部和所述第二悬挂部沿所述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悬挂部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二悬挂部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承载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悬挂部和所述第二悬挂部均包括若干弹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包括若干侧座和连接件,各个所述侧座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侧座。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对焦马达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对焦马达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展示固定座、承载部和阻尼件之间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对焦马达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驱动件的正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悬挂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表示悬挂件和承载部受力点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展示固定座、承载部和阻尼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展示固定座、承载部和阻尼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展示固定座、承载部和阻尼件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固定座100;
第一侧座100a;第二侧座100b;连接件100c;容纳腔110;缺口120;
承载部200;抵接部210;第一基座200a;第二基座200b;
阻尼件400;
驱动件300;第一SMA线310;第二SMA线320;
第一连接片331;第二连接片332;第三连接片333;
悬挂件500;弹臂510;
第一悬挂部500a;第二悬挂部500b;连接部500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根据图1至图1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对焦马达。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的对焦马达,包括:
固定座100,固定座100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容纳腔110,在固定座100的一侧开设有缺口120,缺口120与容纳腔110相连通;
承载部200,承载部200装设于容纳腔110中,承载部200外侧壁与固定座100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承载部200用于承载镜头;承载部200一侧设置有抵接部210,抵接部210从缺口120突出;
驱动件300,驱动件300设置于固定座100开设有缺口120的一侧,驱动件300与抵接部210连接,用于驱动承载部200在固定座100中运动;
阻尼件400,阻尼件400设置于间隙中,并且,阻尼件400连接固定座100和承载部200,所述阻尼件400能够跟随所述承载部200运动而产生形变。
具体地,关于固定座100。固定座100设置上下贯通的容纳腔110,容纳腔110的形状与承载部200的形状相匹配,使得承载部200得以在容纳腔110中上下运动。关于承载部200,承载部200上开设有容纳镜头的腔体,以使镜头得以装设在承载部200上;在承载部200上朝向固定座100缺口120的一侧设置有抵接部210,并且,抵接部210位于缺口120形成的开放空间中。
具体地,驱动件300设置于固定座100开设有缺口120的一侧,并且,驱动件300与承载部200的抵接部210抵接,以驱动承载部200在固定座100的容纳腔110中运动,如此设置,通过将驱动件300设置于固定座100设置缺口120的一侧,可有效减小对焦马达的厚度及体积,从而有利于对焦马达体积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由于承载部200只受单侧驱动力驱动,导致承载部200的运动稳定性欠佳,为此,在承载部200与固定座100的间隙中设置有阻尼件400。
可以理解的是,阻尼件400可以为弹簧、簧片或阻尼胶,阻尼件400可以只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1,当阻尼件400设置有一个时,阻尼件400正对缺口120设置于固定座100与承载部200的间隙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3、图12和图13,当阻尼件400只设置有至少一组时,每组阻尼件400包括两个在间隙中沿缺口120对称设置的阻尼件400。当阻尼件400设置有一组时,阻尼件400设置于远离缺口120处的间隙中;当阻尼件400设置有两组时,两组阻尼件400中的各个阻尼件400分别设置于间隙中的四个边角处,例如可以为:其中一组阻尼件400设置于远离缺口120处的间隙中,另一组阻尼件400设置于靠近缺口120处的间隙中;当阻尼件400设置有三组或者更多数量时,各组阻尼件400在间隙中均匀设置。
通过如此设置,阻尼件400可以吸收承载部200运动时的抖动或晃动,使得承载部200的运动更加缓和,同时也可减小承载部200运动的惯性,以使得驱动件300设置在固定座100一侧的情况下提高承载部200的运动准确性,最终达到精确对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阻尼件400为阻尼胶。
可以理解的是,阻尼胶的材料可以选择有机硅胶,也可以选择其他高分子材料,例如聚氨酯、环氧树脂或者丙烯酸。在对阻尼胶进行粘合装配时,可以先将阻尼胶涂点在固定座100容纳腔110与承载部200的间隙间,然后在对涂点处进行加热固化或者光照固化,使阻尼胶凝固并与固定座100和承载部200连接稳定。如此设置,使得阻尼胶装配时的位置能够保持准确,减小在阻尼胶在装配时的位置偏差,以提高对焦马达的运动精度。
参考图1、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300包括SMA线,SMA线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座100的缺口120两侧,SMA线呈V型弯曲且中部勾设于抵接部210。
具体地,SMA线设置于固定座100开设有缺口120的一侧,SMA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缺口120的两侧,SMA线呈V型弯曲且中部勾设于抵接部210,对SMA线通电收缩使其拉动抵接部210运动,抵接部210带动承载部200在容纳腔110中运动,从而实现镜头的对焦作业。
由于SMA线上V型顶点的位置随着SMA线通电收缩的程度而变化,当SMA线上V型夹角越大时,SMA线通电收缩相同的量,V型顶点移动的距离越长,即,抵接部210的移动距离更长。因此,将SMA线的V型夹角设置在较大的值,可使SMA线上V型夹角顶点到SMA线与固定座100连接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从而减小镜头模组的厚度,以达到镜头模组体积小型化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抵接部210。在抵接部210上与SMA线抵接处开设有卡槽211,如此设置可使SMA线勾设于抵接部210上时二者连接更加稳定,防止SMA线脱离抵接部210的情况出现;此外,卡槽211的槽底为弧面,以及卡槽211的周围设置有倒角或圆角,如此设置,可减小SMA线上V型弯折处与抵接部210的摩擦,有利于提高SMA线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对焦马达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的,为使SMA线在抵接部210卡槽211内的位置更加稳定,可以在SMA线与抵接部210的抵接处点胶固定,或者在卡槽211的开口处设置覆盖板,使得盖板与卡槽211之间形成穿设通道。
参考图4和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SMA线设置有两组,两组SMA线的V型开口方向相反,抵接部210夹持于两组SMA线弯折形成的V型夹角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SMA线包括第一SMA线310和第二SMA线320,在初始状态下,第一SMA线310和第二SMA线320关于抵接部210上下对称,且第一SMA线310的中部与抵接部210的底部相抵接,第二SMA线320与抵接部210的顶部相抵接。当被承载部200需要向上运动实现对焦作业时,对第一SMA线310通电使其收缩拉动抵接部210向上运动,对第二SMA线320通以变化的微小电流使其保持略微张紧,使第二SMA线320与抵接部210的抵接位置保持不变;当对焦完毕,被承载部200需要向下运动实现复位时,可对第二SMA线320通电使其收缩拉动抵接部210向下运动,同时对第一SMA线310通以较小的电流使其保持略微张紧,使第一SMA线310与抵接部210的抵接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设置两组SMA线,可使承载部200实现有序的对焦作业及复原归位,使得承载部200的运动更加可控。
参考图4和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定座10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片331、第二连接片332和第三连接片333;第一连接片331设置于缺口120一侧,两组SMA线位于缺口120同一侧的一端均连接第一连接片331;第二连接片332和第三连接片333设置于缺口120另一侧,其中一组SMA线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片332,另一组SMA线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片333。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连接片可方便对各SMA的供电设置。具体地,在固定座100上位于缺口120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片331,第一连接片331上设置有两个连接端,第一连接片331作为两条SMA线的公共端,第一SMA线310和第二SMA线320位于缺口120同一侧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片331上的两个连接端;同时,在固定座100上位于缺口120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片332和第三连接片333,第二连接片332和第三连接片333互相绝缘设置,第一SMA线31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片332,第二SMA线32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连接片333。此外,至于各SMA线与各连接片的连接形式,可以采用压接,也可以采用焊接,具体的连接形式并不以此为限。
在对焦马达工作时,可以对第一连接片331始终施加电信号;当承载部200需要向上运动时,可对第二连接片332施加较大的电压值,同时对第三连接片333施加较小的电压值,以使得第一SMA线310发生较大程度的收缩并拉动承载部200向上运动、使得第二SMA线320发生较小程度的收缩以使其保持张紧状态;当承载部200需要向下运动时,可对第三连接片333施加较大的电压值,同时对第二连接片332施加较小的电压值,以使得第二SMA线320发生较大程度的收缩并拉动承载部200向下运动、使得第一SMA线310发生较小程度的收缩以使其保持张紧状态。
通过设置公共端,可以简化SMA线控制电路的布设,从而方便对焦马达的生产制造,也可方便装配。
参考图1、图2和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悬挂件500,悬挂件500连接固定座100和承载部200,承载部200通过悬挂件500悬浮于容纳腔110中。
可以理解的是,悬挂件500连接固定座100顶部和承载部200顶部、或者固定座100底部和承载部200底部,以实现对承载部200较好的悬吊作用,防止承载部200由于只受一侧驱动力而导致倾覆,使承载部200能够平稳地悬浮于容纳腔110中,同时,当SMA线断电松弛时,承载部200可依靠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的弹力进行复位,为下次对焦作业做准备,从而提高对焦速度。此外,需要理解的是,设置悬挂件500也能提高驱动件300的驱动效率,从而减少SMA线的设置,有利于节省装设空间,减小对焦马达的体积。
参考图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悬挂件500包括第一悬挂部500a、第二悬挂部500b和连接部500c;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沿连接部500c对称设置;第一悬挂部500a连接固定座100和承载部200,第二悬挂部500b连接固定座100和承载部200,连接部500c连接承载部200。
可以理解的是,悬挂件500设置有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沿连接部500c对称设置。悬挂件500如此设置,在结构上,使得悬挂件500的几何中心位于连接部500c的上,从而使悬挂件500可以转化为图10所示的结构模型;同时,在效果上,使承载受到悬挂件500的作用力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承载部200运动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下描述中,在悬挂件500所在平面上是指在初始状态下悬挂部所在的平面上。
同时,需要理解的是,在悬挂件500所在的平面上,连接部500c和承载部200相连接处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与驱动件300和承载部200相抵接处在该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当驱动件300对承载部200施加驱动力使其在容纳腔110中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承载部200受到驱动件300竖直向上的力或竖直向下的力,如图10所示,承载部200的受力点在悬挂件500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悬挂件500的几何中心靠近或重合,均位于A点处,即,承载部200受到驱动件300的力与承载部200受到悬挂件500的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从而使承载部200受力达到平衡,减小承载部200发生偏转的风险。
参考图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均包括若干弹臂510。
需要理解的是,由于承载镜头需要,承载部200设置为环状,对应的,容纳腔110为圆形容纳腔110。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均包括若干弹臂510。以第一悬挂部500a为例,第一悬挂部500a设置有四根弧形弹臂510,并且,各弹臂510沿承载部200圆环的径向方向并排设置;四根弹臂510的同一端互相连接且均与连接部500c相连接,其中,两根弹臂510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座100,另外两根弹臂510的另一端连接承载部200,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悬挂部500a中四根弹臂510相连接处的宽度大于各弹臂510的宽度。
第一悬挂部500a和第二悬挂部500b设置均设置若干弹臂510,可减小悬挂件500在光轴方向上的刚度,使其变形更加顺畅,有利于提高对焦马达对焦的流畅性;同时,各悬挂部中各弹臂510相连接处的宽度大于各弹臂510的宽度,使得悬挂件500在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刚度大于光轴方向上的刚度,从而进一步减小悬挂件500偏转扭曲的风险,从而保证承载部200在悬挂件500的悬吊作用下只能沿光轴方向运动。
参考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部200包括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承载部200包括可拆卸设置的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具体地,承载部200优选为注塑成型,以使承载部200具备较轻的质量,有利于减小驱动件300的驱动负担,从而提高对焦马达的对焦速度和对焦精度。由于承载部200注塑成型,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工件可能存在缩水和变形等影响良率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而影响装配精度,将承载部200设置为可互相配合的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在加工时,可分别对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分别加工,加工完毕再将第一基座200a和第二基座200b组装形成承载部200,从而提高装配精度,方便产品量产。
参考图4至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100包括若干侧座和连接件100c,各个侧座间隔设置,连接件100c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侧座。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固定座100注塑成型,以使其具备较轻的重量,同时使其具备较多的连接位以连接其他零部件。然而,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注塑工件可能存在缩水和变形等影响良率的情况出现,而减小此种情况出现的方法是缩小注塑工件的体积。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缺陷,固定座100设置为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以及连接件100c,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间隔一定距离相对设置,连接件100c连接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从而在第一侧座100a、第二侧座100b和连接件100c之间形成容纳腔110和缺口120。
如此设置,在加工时,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分别注塑成型,以减小注塑过程中工件的缩水变形。连接件100c可以为连接板,也可以为连接座,以提高固定座100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连接件100c由金属板材制成,以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强度和刚度。
当连接件100c为连接板时,连接板连接第一侧座100a的后侧壁和第二侧座100b的后侧壁。
当连接件100c为连接座时,连接座包括矩形底板和底板三侧边设置的左侧板、后侧板和右侧板,连接座由金属板件裁切成型,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弯折成型,通过如此设置,连接座加工方便,且质量较轻。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设置于底板上,并且,第一侧座100a的左侧壁和后侧壁贴合于连接座的左侧板和后侧板、第二侧座100b的右侧壁和后侧壁贴合于连接座的右侧板和后侧板。
通过设置第一侧座100a和第二侧座100b,可以提高固定座100生产过程中的注塑精度,减小加工误差,有利于提高装配精度,方便量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容纳腔,在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装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承载部外侧壁与所述固定座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镜头;所述承载部一侧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从所述缺口突出;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开设有缺口的一侧,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抵接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承载部在所述固定座中运动;
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间隙中,并且,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阻尼件能够跟随所述承载部运动而产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为阻尼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SMA线,所述SMA线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座的缺口两侧,所述SMA线呈V型弯曲且中部勾设于所述抵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SMA线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SMA线的V型开口方向相反,所述抵接部夹持于两组所述SMA线弯折形成的V型夹角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缺口一侧,两组所述SMA线位于所述缺口同一侧的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三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缺口另一侧,其中一组SMA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另一组所述SMA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悬挂件,所述悬挂件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通过所述悬挂件悬浮于所述容纳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件包括第一悬挂部、第二悬挂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悬挂部和所述第二悬挂部沿所述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悬挂部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第二悬挂部连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承载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承载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部和所述第二悬挂部均包括若干弹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若干侧座和连接件,各个所述侧座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连接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侧座。
CN202121053284.2U 2021-05-14 2021-05-14 对焦马达 Active CN216118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53284.2U CN216118166U (zh) 2021-05-14 2021-05-14 对焦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53284.2U CN216118166U (zh) 2021-05-14 2021-05-14 对焦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8166U true CN216118166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87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53284.2U Active CN216118166U (zh) 2021-05-14 2021-05-14 对焦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81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5791A (zh) * 2022-06-29 2022-10-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5791A (zh) * 2022-06-29 2022-10-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7290B2 (en) Prism apparatus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eriscope lens module
CN109302556B (zh)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
US11852799B2 (en) Prism device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eriscope lens module
CN109495679B (zh)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
CN110286461B (zh) 镜头组件
US7499231B2 (en) Auto-focus lens module
CN113163100B (zh) 一种Sensor-Shift摄像模组
US11460686B2 (en) Prism device applied to periscope lens module and periscope lens module
CN216118166U (zh) 对焦马达
US7477462B2 (en) Auto-focus lens module
JP6207955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093738B1 (ko) 소형화 및 경량화가 가능한 렌즈 구동 장치
CN110703404A (zh) 镜头模组
CN217159524U (zh) 一种平面弹片组合的立体弹簧
CN214795372U (zh) 相机马达、相机和电子装置
CN214540193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591666U (zh) 一种af模组和ois模块独立的摄像模组
CN112965199A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591665U (zh) 一种Sensor-Shift摄像模组
CN217428226U (zh) 自动对焦马达
CN117896608B (zh) 马达、摄像模组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CN209784705U (zh) 一种新型sma防抖致动器
CN221101226U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底座
CN220271710U (zh) 一种防抖致动器及摄像模组
CN1695185A (zh) 物镜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28

Address after: 215311, 2nd Floor, No. 2133 Donghe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nan Haoze Electronics Co.,Ltd. Kunshan Branch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3062 Room 301, building 4, No. 7, Xinhe Shengfeng Road, Wanjiang street,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haideya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