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6640U - 冲击工装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6640U
CN216116640U CN202121895488.0U CN202121895488U CN216116640U CN 216116640 U CN216116640 U CN 216116640U CN 202121895488 U CN202121895488 U CN 202121895488U CN 216116640 U CN216116640 U CN 216116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channel
opening
rod
imp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954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磊
袁荣荣
周汉
陆智源
张洪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nzh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954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6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6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6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击工装设备,其包括基座组件以及承载释放组件。基座组件限定通道。承载释放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组件上,并且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承载重物。其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移动,以释放所述重物,从而使得所述重物能够沿着所述通道运动。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结构简单稳定、能够将重物保持在位并稳定释放重物,使操作者的操作便捷。

Description

冲击工装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冲击工装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锁具可能因为撞击导致损坏或异常开锁,而现有的锁具生产组装后没有进行冲击测试。因此需要一种冲击工装设备来模拟市场环境中锁具遭受的撞击或冲击。根据遭受的撞击或冲击的锁具的状态来模拟量化破坏力,从而规避可能产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冲击工装设备,其包括基座组件以及承载释放组件。基座组件限定通道。承载释放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组件上,并且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通道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承载重物。其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移动,以释放所述重物,从而使得所述重物能够沿着所述通道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沿上下方向布置,所述承载释放组件的移动方向横向于所述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组件包括筒,所述筒限定所述通道并且所述筒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承载释放组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相对布置在所述通道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杆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杆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筒的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冲击工装设备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相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远离彼此运动,并移出所述通道,从而释放所述重物。
进一步地,所述冲击工装设备还包括第一齿杆、第二齿杆和齿轮,所述第一齿杆与所述第二齿杆布置在所述齿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齿杆与所述第一杆相连接,所述第二齿杆与所述第二杆相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杆以及所述第二齿杆啮合连接,以使得当所述第一杆或所述第二杆朝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杆或所述第一杆能够相应地朝远离所述通道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贯穿所述背板的连通口,所述第一齿杆、所述第二齿杆和所述齿轮与所述筒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能够穿过所述连通口后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同一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固定板,与所述背板相连接,用于固定待测试件,以使得所述待测试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结构简单。具体来说,通过设置通道,并且在通道的上部设置承载释放组件,从而使得操作者拉动承载释放组件即可释放重物,从而使得重物的运动轨迹预定,以便于操作者采集试验数据。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结构稳定,能够将重物保持在位。具体来说,承载释放组件横向于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能够简易而有效地承载和阻挡重物。此外,限定通道的筒上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从而使得重物保持在位时,重物能够由承载释放组件和筒的上部限制运动。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能够稳定释放重物,使操作者的操作便捷。具体来说,通过在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设置第一齿杆、第二齿杆和齿轮,从而使得第一杆和第二杆远离彼此的速度相同。此外,当操作者想要释放重物时,其可以一同拉动第一杆和第二杆,也可以拉动第一杆或第二杆,都能够同时使第一杆和第二杆朝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的、从前向后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的、从后向前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的、从前向后看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通道10、重物11、待测试件12、底座21、连通口211、背板22、第一支撑杆23、第二支撑杆24、筒25、固定板26、第一开口31、第二开口32、卡接件41、第一板411、第二板412、第三板413、第四板414、通孔415、翻边416、抵靠组件42、移动组件51、上盖511、下盖512、第一杆513、第二杆514、第一齿杆515、第二齿杆516、齿轮517、弹簧518、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包括基座组件,用于限定通道10并承载其他各部件。具体来说,基座组件包括底座21、背板22、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4。底座21和背板22大致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底座21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地上。背板22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底座21上,并且大致设置在底座21的中部。背板22的上部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背板22的连通口211。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4大致为细长的杆。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与背板22的左上端相连接,第一支撑杆23的下端与底座21的后部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3、底座21与背板22大致形成三角形,以保持背板22的稳定。相似地,第二支撑杆24的上端与背板22的右上端相连接,第二支撑杆24下端与底座21的后部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二支撑杆24、底座21与背板22大致形成三角形,以保持背板22的稳定。
基座组件还包括筒25。筒25限定沿上下方向(即,竖直方向)贯穿其的通道10。通道10具有位于顶部的通道入口和位于底部的通道出口,以使得重物11能够由上至下穿过通道10后向下冲击。作为一个示例,筒25为圆筒,重物11大致为圆柱体。筒25的上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与通道10相连通的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用于容纳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筒25与背板22相连接。当筒25固定在背板22上时,筒25上的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与背板22上的连通口211大致设置在同一高度,并且筒25的通道出口与底座21保持一定距离设置,用于容纳待测试件12(例如,锁具)。
此外,基座组件还包括两个卡接件41和抵靠组件42,以使得筒25与背板22相连接并保持在位。具体来说,两个卡接件41沿上下方向相距一段距离布置。卡接件41大致为部分环形,其套设在筒25的外部,并且其两端与背板22相连接,以卡住筒25。抵靠组件42大致为长方体盒的一个切角。具体来说,其包括第一板411、第二板412、第三板413和第四板414。第一板411大致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板412设置在第一板411后侧,并与第一板411相连接。第三板413和第四板414分别与第一板411和第二板412相连接,并位于第一板411和第二板412两侧。第一板411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板411的通孔415以及围绕通孔415设置的三个翻边416。抵靠组件42通过第四板414与背板22相连接。抵靠组件42的第一板411用于抵靠筒25的底部,以防止筒25向下运动。三个翻边416围绕筒25的底部的外侧,以防止筒25沿其径向方向(例如,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运动。
基座组件还包括固定板26,用于固定待测试件12。固定板26设置在筒25的下方,并且与背板22相连接。待测试件12能够通过连接件(例如,螺丝等)与固定板26相连接,以使得待测试件12固定在通道出口的下方。当重物11从通道10落出后,会冲击固定在通道出口的下方的待测试件12。此外,根据需要,可以改变重物11的重量,从而调整对待测试件12的冲击力的大小。
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51,以释放或承载重物11。移动组件51包括上盖511、下盖512、第一杆513、第二杆514、第一齿杆515、第二齿杆516、齿轮517和弹簧518。上盖511和下盖512能够相互盖合,以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第一杆513、第二杆514、第一齿杆515、第二齿杆516、齿轮517和弹簧518。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大致为扁平状,并且大致呈L形,其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均与齿轮517啮合连接。具体来说,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均大致为长条状,并且其中一个侧面上设有齿。齿轮517为外齿轮,其上设有的齿能够与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上的齿相啮合。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分别布置在齿轮517的相对两侧,并且其具有齿的侧面相对设置。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分别与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相连接。当齿轮517绕第一方向转动时,齿轮517带动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沿水平方向远离彼此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远离彼此运动。当齿轮517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齿轮517带动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沿水平方向朝向彼此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朝向彼此运动。弹簧518的一端与第一杆513相连接,弹簧518的另一端与第二杆514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能够朝向彼此运动。
如图1-5所示,第一杆513具有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第二杆514具有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能够伸出上盖511和下盖512形成的容纳腔。此外,移动组件51布置在背板22的后侧,而筒25布置在背板22的前侧。移动组件51中的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能够穿过背板22上的连通口211后分别伸入筒25上的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由于弹簧518的拉力作用,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能够分别保持容纳在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中。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之间的距离小于重物11的尺寸,从而使得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分别保持容纳在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中时能够承载重物11。
下面结合图1-2描述冲击工装设备的操作过程:
待测试件12以锁具为例。在进行冲击测试前,操作者将锁具固定至固定板26。此时由于弹簧518的拉力作用,因此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分别保持容纳在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中。操作者选取适当重量的重物11,放置在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上。由于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之间的距离小于重物11的尺寸,因此重物11由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承载而不掉落在通道10中。随后,操作者双手拉动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以使得其在横向于通道10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上,远离彼此运动。在操作者双手的拉动下,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分别带动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朝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齿杆515和第二齿杆516同时与齿轮517相啮合,因此即使操作者双手拉动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的速度不同,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也能够分别相对于通道10,以大致相同的速度远离通道10。当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之间的距离大于重物11的尺寸时,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移出通道10,从而释放重物11,重物11向下掉落而落入通道10中,并在向下掉出通道10后,冲击锁具。在重物11向下掉落后,操作者可以释放第一杆第二自由端部612和第二杆第二自由端部622。此时,由于弹簧518的拉力作用,因此第一杆第一自由端部611和第二杆第一自由端部621朝向彼此运动,从而再次分别保持容纳在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中。
由此,操作者完成一次冲击测试。此时操作者可以观察锁具,以采集所需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的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用于承载重物11与释放重物11,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任何其他部件组成的承载释放组件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例如,承载释放组件包括一块板,或者包括数个杆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的弹簧518用于为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的相向运动提供力,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任何其他弹性件均在本申请中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由操作者双手拉动而反向运动,并且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依靠弹性件的作用而相向运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还可以包括驱动装置,以驱动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的相向和反向运动。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结构简单。具体来说,通过设置通道10,并且在通道10的上部设置承载释放组件,从而使得操作者拉动承载释放组件即可释放重物11,从而使得重物11的运动轨迹预定,以便于操作者采集试验数据。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结构稳定,能使重物11保持在位。具体来说,承载释放组件横向于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能够简易而有效地承载和阻挡重物。此外,限定通道10的筒25上设有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从而使得重物11保持在位时,重物11能够由承载释放组件和筒25的上部限制运动。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冲击工装设备能够稳定释放重物11,使操作便捷。具体来说,通过在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之间设置第一齿杆515、第二齿杆516和齿轮517,从而使得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远离彼此的速度相同。此外,当操作者想要释放重物11时,其可以一同拉动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也可以拉动第一杆513或第二杆514,都能够同时使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朝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组件,限定通道(10);以及
承载释放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组件上,并且部分地设置在所述通道(10)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承载重物(11);
其中,所述承载释放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10)移动,以释放所述重物(11),从而使得所述重物(11)能够沿着所述通道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10)沿上下方向布置,所述承载释放组件的移动方向横向于所述通道(10)的长度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组件包括筒(25),所述筒(25)限定所述通道(10)并且所述筒(2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通道(10)相连通的第一开口(31)和第二开口(32);
所述承载释放组件包括第一杆(513)和第二杆(514),所述第一杆(513)和所述第二杆(514)相对布置在所述通道(10)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杆(513)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杆(514)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32)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32)设置在所述筒(25)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件,布置在所述第一杆(513)和所述第二杆(514)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杆(513)和所述第二杆(514)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10)相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513)和所述第二杆(514)能够相对于所述通道(10)远离彼此运动,并移出所述通道(10),从而释放所述重物(11)。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齿杆(515)、第二齿杆(516)和齿轮(517),所述第一齿杆(515)与所述第二齿杆(516)布置在所述齿轮(517)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一齿杆(515)与所述第一杆(513)相连接,所述第二齿杆(516)与所述第二杆(514)相连接,所述齿轮(517)与所述第一齿杆(515)以及所述第二齿杆(516)啮合连接,以使得当所述第一杆(513)或所述第二杆(514)朝远离所述通道(1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杆(514)或所述第一杆(513)能够相应地朝远离所述通道(10)的方向运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背板(22),所述背板(22)上设有贯穿所述背板(22)的连通口(211),所述第一齿杆(515)、所述第二齿杆(516)和所述齿轮(517)与所述筒(25)设置在所述背板(22)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杆(513)和所述第二杆(514)能够穿过所述连通口(211)后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32)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口(211)、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32)设置在同一高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装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固定板(26),与所述背板(22)相连接,用于固定待测试件(12),以使得所述待测试件(12)设置在所述通道(10)的下方。
CN202121895488.0U 2021-08-13 2021-08-13 冲击工装设备 Active CN216116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95488.0U CN216116640U (zh) 2021-08-13 2021-08-13 冲击工装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95488.0U CN216116640U (zh) 2021-08-13 2021-08-13 冲击工装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6640U true CN216116640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25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95488.0U Active CN216116640U (zh) 2021-08-13 2021-08-13 冲击工装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6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97536B2 (ja) 秤で荷重を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を行う装置
DE10240856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m Befestigen von Plattenlaufwerken in einem Plattenarray
KR101193384B1 (ko) 임팩트 테스트 머신
DE102011011018B3 (de) Pendelfallanlage
CN216116640U (zh) 冲击工装设备
KR101628521B1 (ko) 자동차의 도어 아웃사이드 핸들 오픈 구현용 시험기
JP6663071B1 (ja) 扉閉鎖装置及び扉閉鎖装置を備えた動物捕獲装置
CN111929014A (zh) 牵引绳垂直振动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5486493A (zh) 一种牵制释放模拟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8353222B2 (en) Force measuring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US9540120B2 (en) Drop test device and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 drop test
KR100726559B1 (ko) 관성하중 시험용 인스트러먼트 패널의 고정장치
DE102015006594B4 (de) Prüfpendel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Prüfpendelanordnung
DE102012107071A1 (de) Vorrichtung zur Simulation des Verhaltens der Nabelschnurversorgung von Robotern
KR101228136B1 (ko) 비접촉식 센서를 설치하기 위한 연결 구조체 및 그 설치 방법
RU2804678C1 (ru) Стол для испытательного стенда на ударные нагрузки
CH650336A5 (de) Gefuehrtschalige waage.
CN214309391U (zh) 一种滑轨寿命测试设备
CN210213198U (zh) 一种便携式计量仪表工具一体箱
TWI680287B (zh) 落重式衝擊實驗機
CN106872135B (zh) 跌落测试装置
US11624689B2 (en) Assembly for FOPS test
CN220215855U (zh) 一种分类放置装置
RU6900U1 (ru) Стенд для ударных испытаний изделий
CN214373042U (zh) 一种力学用计量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