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4345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4345U
CN216114345U CN202122522857.8U CN202122522857U CN216114345U CN 216114345 U CN216114345 U CN 216114345U CN 202122522857 U CN202122522857 U CN 202122522857U CN 216114345 U CN216114345 U CN 216114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wind wheel
flow wind
air
degre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2285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雪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2285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4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4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4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底盘组件,底盘组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所前蜗舌和后蜗舌之间共同限定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的一端形成有进风口且另一端形成有出风口;贯流风轮,贯流风轮设在安装空间内,贯流风轮与前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贯流风轮与后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贯流风轮的直径为Φ,第一间隙为Z1,0.04<Z1/Φ<0.05,第二间隙为Z2,0.04<Z2/Φ<0.0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提高了安装空间中气流流动的效率,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市场上房间有大有小,在较小房间中空调室内机的体积受到较大限制,例如日本的房屋整体空间较小,较大的空调室内机无法安装在室内,这种情况导致风轮的风量有限,空调器的能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提高了风道效率,在空调室内机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提高了风道效率,在空调室内机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所前蜗舌和所述后蜗舌之间共同限定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的一端形成有进风口且另一端形成有出风口;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前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后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为Φ,所述第一间隙为Z1,0.04<Z1/Φ<0.05,所述第二间隙为Z2,0.04<Z2/Φ<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缩小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尺寸,避免气流在前蜗舌与后蜗舌处产生泄漏,提高了安装空间中气流流动的效率,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避免了贯流风轮径向跳动接触安装空间的侧壁,提高安全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蜗舌包括:前蜗主体部和前蜗扩压部,所述前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所述前蜗扩压部和所述前蜗主体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过渡圆弧上设有第四标记点,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过渡圆弧相切,所述前蜗舌上设有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距离最小的的第三标记点,所述第三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θ2,其中,20°<θ2<25°。
进一步地,所述前蜗舌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端部上设有第三标记点,所述前蜗舌上设有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距离最小的第四标记点,所述第三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θ2,其中,20°<θ2<25°。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θ3,其中,160°<θ3<170°。
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朝向上设置,所述第三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为θ5,其中,35°<θ5<45°。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朝向上设置,所述第二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θ4,其中,18°<θ4<26°。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且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以及所述第三换热部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换热部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为θ6,其中,40°<θ6<45°,所述第三换热部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七夹角,所述第七夹角为θ7,其中,30°<θ7<40°。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蜗舌包括:前蜗主体部,所述前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前蜗扩压部,所述前蜗扩压部连接所述前蜗主体部,所述出风口朝向下设置,所述前蜗扩压部的朝向出风方向一侧的延长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八夹角,所述第八夹角为θ8,其中,12°<θ8<18°。
具体地,所述后蜗舌包括:后蜗主体部,所述后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后蜗扩压部,所述后蜗扩压部连接所述后蜗主体部,所述后蜗扩压部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方向设置的切线,所述切线和所述前蜗扩压部的延长线之间形成有第九夹角,所述第九夹角为θ9,其中,10°<θ9<18°。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设在室内,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缩小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尺寸,避免气流在前蜗舌与后蜗舌处产生泄漏,提高了安装空间中气流流动的效率,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避免了贯流风轮径向跳动接触安装空间的侧壁,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数据对比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数据对比图2;
附图标记:
1、空调室内机;
2、底盘组件;5、前蜗舌;51、前蜗主体部;52、前蜗扩压部;53、过渡圆弧;6、后蜗舌;61、后蜗主体部;62、后蜗扩压部;7、安装空间;71、进风口;72、出风口;
3、贯流风轮;4、换热器;41、第一换热部;42、第二换热部;43、第三换热部;44、容纳空间;
100、下导风板;101、上导风板;102、无风感导风板;103、摆叶;
A、第一标记点;B、第二标记点;C、第三标记点;D、第四标记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1,空调室内机1包括:底盘组件2、贯流风轮3。
底盘组件2包括:前蜗舌5和后蜗舌6,所前蜗舌5和后蜗舌6之间共同限定有安装空间7,安装空间7的一端形成有进风口71且另一端形成有出风口72。安装空间7的一端的进风口71通入气流,外部空间的气流从进风口71进入安装空间7内,安装空间7的另一端的出风口72排出气流,安装空间7内的气流从出风口72排出安装空间7,进风口71与出风口72形成通路利于气流的流动。
贯流风轮3设在安装空间7内,贯流风轮3与前蜗舌5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贯流风轮3与后蜗舌6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贯流风轮3的直径为Φ,第一间隙为Z1,0.04<Z1/Φ<0.05,第二间隙为Z2,0.04<Z2/Φ<0.05。其中,贯流风轮3在安装空间7内转动带动安装空间7内的气流运动,贯流风轮3的转动造成出风口72处的气压大于安装空间7外的大气压,出风口72处的气流从出风口72流向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同时贯流风轮3的转动造成进风口71处的气压小于安装空间7外的大气压,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的气流从进风口71进入安装空间7内。
气流在安装空间7内流动,但是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与前蜗舌5之间的间隙较大造成贯流风轮3无法完全影响间隙内的气流,贯流风轮3与前蜗舌5之间的间隙内的气流流动混乱,风量小;或者,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与前蜗舌5之间的间隙较小造成贯流风轮3的影响范围缩小,贯流风轮3的效率降低,同时贯流风轮3可能径向跳动时碰撞到前蜗舌5。相同道理,贯流风轮3与后蜗舌6之间的间隙较小或较大会造成相同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在避免贯流风轮3径向跳动与安装空间7的壁面碰撞的前提下提高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内气流的有序性,提高贯流风轮3的效率。
例如,第一间隙Z1为0.041Φ,第二间隙Z2为0.041Φ;或者,第一间隙Z1为0.041Φ,第二间隙Z2为0.042Φ;再或者,第一间隙Z1为0.045Φ,第二间隙Z2为0.046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缩小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尺寸,避免气流在前蜗舌5与后蜗舌6处产生泄漏,提高了安装空间7中气流流动的效率,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避免了贯流风轮3径向跳动接触安装空间7的侧壁,提高安全性。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后蜗舌6的靠近进风口71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标记点A,后蜗舌6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第二标记点B,第一标记点A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θ1,其中,15°<θ1<25°,通过设置15°<θ1<25°减小后蜗舌6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可以带动更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贯流风轮3的偏心涡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上存在偏心涡,贯流风轮3在周向结构上是对称的,但是贯流风轮3上的气流流动却是非对称的,贯流风轮3上的气流的相对速度场与绝对速度场都不稳定,气流两次进入、流出贯流风轮3,诱发了贯流风轮3的叶片上的脱落涡的形成,并在一侧逐步积累,形成旋涡团,漩涡团涡量通过脱落涡不断得到补充,同时又由于粘性不断地耗散和扩散,两项平衡,最终形成偏心涡。例如,θ1为16°,减小后蜗舌6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或者,θ1为24°,减小后蜗舌6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再或者,θ1为20°,减小后蜗舌6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前蜗舌5包括:前蜗主体部51和前蜗扩压部52,前蜗主体部51与贯流风轮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前蜗扩压部52和前蜗主体部51之间设有过渡圆弧53,过渡圆弧53上设有第四标记点D,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与过渡圆弧53相切,前蜗舌5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的第三标记点C,第三标记点C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θ2,其中,20°<θ2<2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20°<θ2<25°减小前蜗舌5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可以带动更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贯流风轮3的偏心涡的稳定性。
例如,θ2为21°,减小前蜗舌5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或者,θ2为24°,减小前蜗舌5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再或者,θ2为22.5°,减小前蜗舌5对贯流风轮3的遮蔽,贯流风轮3与安装空间7外部的空间充分接触,贯流风轮3带动较大体积的气流,提高风量,同时稳定偏心涡。
如图1所示,更进一步地,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为θ3,其中,160°<θ3<17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60°<θ3<170°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例如,θ3为161°,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或者,θ3为169°,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再或者,θ3为165°,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进风口71朝向上设置,第三标记点C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五夹角,第五夹角为θ5,其中,35°<θ5<4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35°<θ5<45°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例如,θ5为36°,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或者,θ5为44°,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再或者,θ5为40°,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进风口71朝向上设置,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第四夹角为θ4,其中,18°<θ4<2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8°<θ4<26°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例如,θ4为19°,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或者,θ4为25°,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再或者,θ4为22°,进一步提高了偏心涡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换热器4,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第三换热部43,第二换热部42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部41且另一端连接第三换热部43,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以及第三换热部43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44,贯流风轮3和进风口71设在容纳空间44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限定出的容纳空间44容纳贯流风轮3及进风口71提高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效率。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通常为柱状,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设置在贯流风轮3的周围限定出容纳空间44,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被热交换的空气在贯流风轮3的带动下从进风口71进入安装空间7然后从出风口72排出,贯流风轮3与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充分贴合带动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周围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充分发挥换热器4的作用。
第二换热部42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六夹角,第六夹角为θ6,其中,40°<θ6<45°,第三换热部43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七夹角,第七夹角为θ7,其中,30°<θ7<4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40°<θ6<45°、30°<θ7<40°提高了气流通过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的顺畅性;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40°<θ6<45°、30°<θ7<40°提高了换热器4的排水效果。贯流风轮3设在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限定出的容纳空间44内,贯流风轮3通常为柱状,本实用新型设置40°<θ6<45°使气流从上往下穿过第二换热部42的过程顺畅,避免了第六夹角太小造成的气流流动不顺畅及第六夹角太大造成的占用空间等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40°<θ6<45°,第二换热部42与竖直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倾角,第二换热部42与周围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冷凝水,倾斜的第二换热部42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向下流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40°<θ6<45°,在第二换热部42不会占用较大空间的前提下使冷凝水自动向下流动,提高了排水效果;而且,先比较第三换热部43,第二换热部42与第一换热部41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较为平缓的第六夹角为第一换热部41提供放置空间,第一换热部41与第二换热部42更贴合贯流风轮3,提高了整体效果。贯流风轮3设在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限定出的容纳空间44内,贯流风轮3通常为柱状,本实用新型设置30°<θ7<40°使气流从上往下穿过第三换热部43的过程顺畅,避免了第七夹角太小造成的气流流动不顺畅及第七夹角太大造成的占用空间等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30°<θ7<40°,第三换热部43与竖直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倾角,第三换热部43与周围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冷凝水,倾斜的第三换热部43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向下流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30°<θ7<40°,在第三换热部43不会占用较大空间的前提下使冷凝水自动向下流动,提高了排水效果;而且相比较第二换热部42,第三换热部43设置在第二换热部42的一侧,第三换热部43更加倾斜,进一步提高排水效果。
例如,θ6为41°,θ7为31°;或者,θ6为44°,θ7为39°;再或者θ6为43°,θ7为35°。
具体地,换热器4为弧形蒸发器。
如图1所示,更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后蜗舌6的靠近进风口71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标记点A,后蜗舌6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第二标记点B,第一标记点A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θ1,其中,15°<θ1<25°;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换热器4,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第三换热部43,第二换热部42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部41且另一端连接第三换热部43,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以及第三换热部43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44,贯流风轮3和进风口71设在容纳空间44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5°<θ1<25°减小对换热器4的遮挡,提升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为柱状,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设置在贯流风轮3的周围限定出容纳空间44,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被热交换的空气在贯流风轮3的带动下从进风口71进入安装空间7然后从出风口72排出,贯流风轮3与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充分贴合带动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周围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充分发挥换热器4的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5°<θ1<25°使柱状的贯流风轮3与换热器4之间的后蜗舌6的尺寸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小了后蜗舌6的遮蔽作用,提升贯流风轮3对换热器4的吸引作用,提升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前蜗舌5包括:前蜗主体部51和前蜗扩压部52,前蜗主体部51与贯流风轮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前蜗扩压部52和前蜗主体部51之间设有过渡圆弧53,过渡圆弧53上设有第四标记点D,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与过渡圆弧53相切,前蜗舌5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的第三标记点C,第三标记点C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θ2,其中,20°<θ2<25°;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换热器4,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第三换热部43,第二换热部42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部41且另一端连接第三换热部43,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以及第三换热部43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44,贯流风轮3和进风口71设在容纳空间44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20°<θ2<25°减小对换热器4的遮挡,提升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现有技术中贯流风轮3为柱状,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设置在贯流风轮3的周围限定出容纳空间44,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被热交换的空气在贯流风轮3的带动下从进风口71进入安装空间7然后从出风口72排出,贯流风轮3与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充分贴合带动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周围的空气流动,提高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充分发挥换热器4的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20°<θ2<25°使柱状的贯流风轮3与换热器4之间的前蜗舌5的尺寸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小了前蜗舌5的遮蔽作用,提升贯流风轮3对换热器4的吸引作用,提升了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更具体地,第一换热部41与第二换热部42为一体化设计。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前蜗舌5包括:前蜗主体部51、前蜗扩压部52。
前蜗主体部51与贯流风轮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前蜗扩压部52连接前蜗主体部51,出风口72朝向下设置,前蜗扩压部52的朝向出风方向一侧的延长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八夹角,第八夹角为θ8,其中,12°<θ8<1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2°<θ8<18°提高了送风距离,同时避免出风口72发生回风喘振现象。安装空间7内的气流从出风口72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2°<θ8<18°使气流完全贴合前蜗扩压部52的壁面,避免外部空间的空气从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与前蜗扩压部52的壁面之间的空隙进入安装空间7内,避免气流回流导致的回风喘振导致的噪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例如,θ8为13°;或者,θ8为17°;再或者,θ8为15°。
如图1所示,具体地,后蜗舌6包括:后蜗主体部61、后蜗扩压部62。
后蜗主体部61与贯流风轮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后蜗扩压部62连接后蜗主体部61,后蜗扩压部62的靠近出风口72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方向设置的切线,切线和前蜗扩压部52的延长线之间形成有第九夹角,第九夹角为θ9,其中,10°<θ9<1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0°<θ9<18°进一步提高了送风距离,同时进一步避免出风口72发生回风喘振现象。安装空间7内的气流从出风口72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10°<θ9<18°使气流完全贴合后蜗扩压部62的壁面,避免外部空间的空气从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与后蜗扩压部62的壁面之间的空隙进入安装空间7内,避免气流回流导致的回风喘振导致的噪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例如,θ9为11°;或者,θ9为17°;再或者,θ9为14°。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下导风板100,下导风板100衔接后蜗扩压部62,下导风板100的板面与后蜗扩压部62的靠近出风口72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方向设置的切线平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下导风板100的板面与切线平行有助于气流动压转换为静压,提高用户舒适度,提高出风效率。下导风板100衔接后蜗扩压部62作为后蜗扩压部62的延伸,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顺着下导风板100排出,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而且排出的气流在经过下导风板100的过程中因为下导风板100的阻碍作用使气流自身流速降低,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流动到用户身上时速度较低,提高用户体验。如图2所示,在送风、制冷模式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相比较现有技术中下导风板100非顺接出风口72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的同风量功率实测降低5W左右。
如图1所示,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上导风板101,多个上导风板101可转动地设在底盘组件2上,多个上导风板101可封住出风口72,多个上导风板101之间通过支臂连接。例如,两个上导风板101通过转轴与底盘组件2连接。
如图1所示,更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无风感导风板102,无风感导风板102可转动地设在前蜗扩压部52,无风感导风板102可转动至与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垂直。例如,无风感导风板102上设有多个通孔,气流从多个通孔通过时,多个通孔将气流打散同时减缓气流流速,用户感到更舒适,提高了用户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贯流风轮3包括多段中节、端盖及转动轴,空调室内机1上设有轴承座及电机,转动轴与轴承座连接,端盖与电机连接。
可选地,前蜗舌5上设有卡扣,前蜗舌5与底盘组件2的其他部件通过卡扣连接。
可选地,后蜗舌6上设有螺丝,后蜗舌6与底盘组件2的其他部件通过螺丝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摆叶103,多个摆叶103通过卡扣设在后蜗扩压部62上,摆叶103的连杆设于后蜗扩压部62的背离出风口72的一侧。
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一种空调室内机1包括:底盘组件2、贯流风轮3、换热器4、上导风板101、下导风板100、无风感导风板102及摆叶103。
底盘组件2包括:前蜗舌5和后蜗舌6。
前蜗舌5包括前蜗主体部51和前蜗扩压部52,前蜗扩压部52连接前蜗主体部51,前蜗扩压部52和前蜗主体部51之间设有过渡圆弧53。
后蜗舌6包括后蜗主体部61和后蜗扩压部62,后蜗扩压部62连接后蜗主体部61,后蜗扩压部62的靠近出风口72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口72方向设置的切线。
前蜗舌5和后蜗舌6之间共同限定有安装空间7,安装空间7的上端形成有进风口71且下端形成有出风口72,进风口71朝向上设置,出风口72朝向下设置。
贯流风轮3设在安装空间7内,贯流风轮3的直径Φ为125毫米。贯流风轮3包括多段中节、端盖及转动轴,空调室内机1上设有轴承座及电机,转动轴与轴承座连接,端盖与电机连接。
贯流风轮3与前蜗主体部5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Z1,第一间隙Z1为0.045Φ,即第一间隙Z1为5.625毫米;贯流风轮3与后蜗主体部6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Z2,第二间隙Z2为0.045Φ,即第二间隙Z2为5.625毫米。
后蜗舌6的靠近进风口71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标记点A,后蜗舌6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第二标记点B,第一标记点A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为20°。
过渡圆弧53上设有第四标记点D,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与过渡圆弧53相切,前蜗舌5上设有与贯流风轮3之间距离最小的的第三标记点C,第三标记点C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为23°。其中,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第四标记点D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θ3,第三夹角θ3为161°。
第二标记点B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θ4,第四夹角θ4为20°。
第三标记点C与贯流风轮3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五夹角θ5,第五夹角θ5为39°。
前蜗扩压部52的朝向出风方向一侧的延长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八夹角θ8,第八夹角θ8为16°。
切线和前蜗扩压部52的延长线之间形成有第九夹角θ9,第九夹角θ9为17°。
换热器4为弧形蒸发器,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及第三换热部43。
第二换热部42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部41且另一端连接第三换热部43,第一换热部41、第二换热部42以及第三换热部43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44,贯流风轮3和进风口71设在容纳空间44内。第二换热部42与第一换热部41一体化设置。
第二换热部42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六夹角θ6,第六夹角θ6为44°。第三换热部43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七夹角θ7,第七夹角θ7为33°。
两个上导风板101可转动地设在底盘组件2上,多个上导风板101可封住出风口72,两个个上导风板101之间通过支臂连接。
下导风板100衔接后蜗扩压部62,下导风板100的板面与后蜗扩压部62的靠近出风口72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方向设置的切线平行。
无风感导风板102可转动地设在前蜗扩压部52,无风感导风板102可转动至与出风口72排出的气流垂直。其中,无风感导风板102上设有多个通孔。
多个摆叶103通过卡扣设在后蜗扩压部62上,摆叶103的连杆设于后蜗扩压部62的背离出风口72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置提高了送风距离,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距离实测11.5米,满足客厅全部区域送风覆盖。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置提高了出风效率,同风量功率比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1低1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图未示出),包括: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
空调室内机1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1,空调室内机1设在室内,空调室内机1与空调室外机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缩小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的尺寸,避免气流在前蜗舌5与后蜗舌6处产生泄漏,提高了安装空间中气流流动的效率,增加了风量,提高了能效;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0.04<Z1/Φ<0.05、0.04<Z2/Φ<0.05,避免了贯流风轮3径向跳动接触安装空间7的侧壁,提高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所前蜗舌和所述后蜗舌之间共同限定有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的一端形成有进风口且另一端形成有出风口;
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前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后蜗舌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为Φ,所述第一间隙为Z1,0.04<Z1/Φ<0.05,所述第二间隙为Z2,0.04<Z2/Φ<0.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蜗舌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标记点,所述后蜗舌上设有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距离最小的第二标记点,所述第一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二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θ1,其中,15°<θ1<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蜗舌包括:前蜗主体部和前蜗扩压部,所述前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所述前蜗扩压部和所述前蜗主体部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所述过渡圆弧上设有第四标记点,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过渡圆弧相切,
所述前蜗舌上设有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距离最小的第三标记点,所述第三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θ2,其中,20°<θ2<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四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θ3,其中,160°<θ3<17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朝向上设置,所述第三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为θ5,其中,35°<θ5<4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朝向上设置,所述第二标记点与所述贯流风轮的中心的连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θ4,其中,18°<θ4<2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且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以及所述第三换热部之间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第二换热部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六夹角,所述第六夹角为θ6,其中,40°<θ6<45°,所述第三换热部与竖直线之间形成有第七夹角,所述第七夹角为θ7,其中,30°<θ7<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蜗舌包括:
前蜗主体部,所述前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前蜗扩压部,所述前蜗扩压部连接所述前蜗主体部,所述出风口朝向下设置,所述前蜗扩压部的朝向出风方向一侧的延长线和水平线之间形成有第八夹角,所述第八夹角为θ8,其中,12°<θ8<1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蜗舌包括:
后蜗主体部,所述后蜗主体部与所述贯流风轮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后蜗扩压部,所述后蜗扩压部连接所述后蜗主体部,所述后蜗扩压部的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上设有朝向出风方向设置的切线,所述切线和所述前蜗扩压部的延长线之间形成有第九夹角,所述第九夹角为θ9,其中,10°<θ9<18°。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
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设在室内,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CN202122522857.8U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114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22857.8U CN216114345U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22857.8U CN216114345U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4345U true CN216114345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22857.8U Active CN216114345U (zh) 2021-10-19 2021-10-19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43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7513A (zh) * 2022-05-30 2022-08-09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7513A (zh) * 2022-05-30 2022-08-09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3063B (zh) 对旋风扇
CN108266808A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611434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4428595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机
CN110762797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03991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481331U (zh) 轴流柜机
CN209763295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20170003038A1 (en) Air-conditioning indoor machine
CN114110758A (zh) 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841241A (zh) 空调柜机
CN107036184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2539466B (zh) 导风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CN207225019U (zh) 车载空调及其离心风机安装结构
CN2133927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3198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991818U (zh) 一种应用在空调机上的贯流风扇轴承座
CN107327949A (zh) 空调器
CN111981566B (zh) 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443977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108469073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207961047U (zh) 一种大风量低功耗的风机
CN108443978B (zh) 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