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6564U -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6564U
CN216106564U CN202122396055.7U CN202122396055U CN216106564U CN 216106564 U CN216106564 U CN 216106564U CN 202122396055 U CN202122396055 U CN 202122396055U CN 216106564 U CN216106564 U CN 216106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roller
filter belt
roller assembly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60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金坤
王雨
李晓波
林伟振
张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ere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ere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ere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ere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60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6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6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6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通过对污泥进行二次脱水,降低干燥环节的能源消耗。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包括脱水机、压榨机和干化装置。其中,压榨机的入料口与脱水机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压榨机用于对经过脱水机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榨;压榨机的出料口与干化装置的入料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处理污泥。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产生量日益增多,污水的处理规模随之变大。在对污水的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设施会产生污泥,如果污泥处理不达标就排往耕地,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对污泥进行处理时,主要包括浓缩、调治、脱水、干化等步骤,其中,脱水的过程十分重要,如果脱水不充分,就会增加干化过程的能源消耗。
在现有技术中,脱水环节单一,脱水环节脱水不充分,导致干化环节能源消耗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能够对污泥进行二次脱水,从而降低干燥环节的能源消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包括:脱水机、压榨机和干化装置。
其中,压榨机的入料口与脱水机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压榨机用于对经过脱水机脱水的污泥进行压榨;以及压榨机的出料口与干化装置的入料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首先,污泥在脱水机中进行初步脱水,然后,再在压榨机中进行二次脱水,最后,二次脱水结束后的污泥会被运送至干化装置进行干燥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在脱水机进行初步脱水的基础上,又用压榨机对污泥进行二次脱水,二次脱水后,污泥中的含水量会大大降低,同时,在干燥环节,污泥中所需要去除的水分也会降低,从而缩短污泥在干燥环节中的时间,进而节约干燥环节所消耗的能源。
进一步地,所述压榨机包括机架;压辊组件设置于机架上;上支撑辊组件设置于机架上;下支撑辊组件设置于机架上,下支撑辊组件设置于上支撑辊组件下侧;上滤带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和上支撑辊组件上,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下滤带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和下支撑辊组件上,并设置于上滤带下方,下滤带沿压辊组件的进料方向运动,且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下滤带用于承载经过脱水的污泥。
进一步地,压辊组件包括第一级压辊;第二级压辊沿压辊组件的进料方向,第一级压辊和第二级压辊依次排布,第一级压辊和第二级压辊的挤压力依次增大;上滤带与下滤带依次缠绕于第一级压辊和第二级压辊上。
进一步地,第一级压辊包括一级花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以及二级花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一级花辊设置于二级花辊远离所述第二级压辊的一侧,且所述二级花辊的直径小于所述一级花辊的直径;其中,所述上滤带和所述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一级花辊和所述二级花辊相互远离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第二级压辊包括多个上压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多个下压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多个下压榨辊设置于多个上压榨辊的下方,且多个上压榨辊和多个下压榨辊沿水平方向依次错位分布;以及对压辊,升降设置于机架上,且设置于下压榨辊的下方;其中,上压榨辊、下压榨辊以及对压辊的直径相同,且小于二级花辊的直径;上滤带和下滤带依次缠绕于多个上压榨辊和多个下压榨辊相互远离的侧面上,且对压辊抵接于下滤带远离上滤带的面上。
进一步地,上支撑辊组件包括第一张紧辊,上滤带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以及第一张紧辊上;第一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上,第一张紧辊设置于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弹性件用于推动第一支撑杆转动;下支撑辊组件包括第二张紧辊,下滤带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以及第二张紧辊上;第二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上,以及第二张紧辊设置于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上;第二弹性件,用于推动第二支撑杆转动。
进一步地,压榨机还包括上纠偏装置,设置于机架上,且设置于压辊组件的上方,上滤带处于压辊组件上方的部分穿过上纠偏装置;以及下纠偏装置,设置于机架上,且设置于压辊组件的下方,下滤带处于压辊组件下方的部分穿过下纠偏装置。
进一步地,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污泥收集装置,污泥收集装置包括壳体;脱水机的出料口与壳体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压榨机的入料口与壳体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螺旋轴转动设置于壳体内部;左螺旋叶片设置于螺旋轴上;以及右螺旋叶片设置于螺旋轴上,且左螺旋叶片和右螺旋叶片分别设置于螺旋轴的两端,左螺旋叶片和右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污泥改性装置,污泥改性装置的入料口与壳体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污泥改性装置的出料口与压榨机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污泥改性装置用于提升污泥的可压缩性。
进一步地,干化装置包括干化箱和干化机,干化箱具有出口和入口,干化机设置于干化箱内,干化机包括:至少一个传动辊组件,传动辊组件包括多个传动辊,多个传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以及一条网带对应缠绕于一个传动辊组件上。
进一步地,干化机包括多个传动辊组件和多条网带,多个传动辊组件与多条网带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传动辊组件沿竖直方向分布;其中,相邻的两条网带的运动方向相反,且从干化箱的入口进入干化箱内的污泥依次通过多条网带传送至干化箱的出口。
进一步地,干化机还包括污泥打散组件,设置于网带的上表面,且每一条网带的上表面均对应设置有多个污泥打散组件,污泥打散组件包括转动轴,转动轴与传动辊相互平行;以及打散板设置于转动轴上,打散板随转动轴转动至靠近对应的网带的位置时,打散板与网带抵接。
进一步地,打散板设置有多组,多组打散板沿转动轴的轴向分布,每组打散板包括多个打散板,多个打散板绕转动轴的周向分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的第一种外部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干化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干化机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打散组件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的第二种外部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的第一种内部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的第二种内部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的第三种内部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螺旋传送机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的第三种外部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的第四种外部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收集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100-脱水机;110-药剂罐;120-排水管;130-法兰;200-压榨机;210-机架;220-压辊组件;221-第一级压辊;2211-一级花辊;2212-二级花辊;222-第二级压辊;2221-上压榨辊;2222-下压榨辊;2223-对压辊;223-缓冲辊;230-上支撑辊组件;231-第一张紧辊;232-第一支撑杆;233-第一弹性件;240-下支撑辊组件;241-第二张紧辊;242-第二支撑杆;243-第二弹性件;250-上滤带;251-下滤带;260-布料装置;270-上卸料辊;271-下卸料辊;272-第一齿轮;273-第二齿轮;274-驱动装置;280-上清洗装置;281-下清洗装置;282-上刮水板;283-下刮水板;284-集液装置;285-导水板;290-上纠偏装置;291-下纠偏装置;300-污泥收集装置;310-壳体;320-螺旋轴;330-左螺旋叶片;340-右螺旋叶片;400-污泥改性装置;500-干化装置;510-干化箱;520-干化机;521-传动辊组件;5211-传动辊;5212-网带;523-污泥打散组件;5231-转动轴;5232-打散板;600-储料仓;700-螺旋传送机;710-壳;720-旋转轴;730-螺旋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污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排放之前往往对污泥进行脱水干化处理,以降低污泥中的水分。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包括脱水机100,用于对污泥进行初步脱水处理。将絮凝剂加入脱水机100中,通过搅拌使絮凝剂与污泥充分混合,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对污泥进行初步脱水,使其含水量降低至85%以下。
絮凝剂可以装在如图1所示的药剂罐110中,通过药剂添加装置(图中未示出)将药剂罐110中的药剂添加入脱水机100中。也可以利用人力直接把桶中的絮凝剂倒入脱水机中,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絮凝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本申请使用的絮凝技术与现有技术同理,絮凝剂可以选择无机絮凝剂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也可以二者搭配使用。
对污泥进行初步脱水后,脱水机100会产生一定的污水,需要排放,因此如图1所示,在脱水机100上设置有排水口,用法兰130将排水管120固定在排水口处,通过排水管120将脱水机100产生的污水排出,可以排至预先设定的污水池,也可以是可移动的污水罐,具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为进一步降低污泥中的含水量,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装置还包括干化装置500,干化装置500的入料口与压榨机200的出料口连通,经压榨处理结束后的污泥会进入干化装置500,在干化装置500内进行干燥处理,使得污泥中的含水量降至30%以下。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干化装置500包括干化箱510和干化机520,干化箱510具有出口和入口,干化机520设置于干化箱510内,干化机520包括至少一个传动辊组件521,传动辊组件521包括多个传动辊5211,多个传动辊5211沿水平方向分布;至少一条网带5212对应缠绕于一个传动辊组件521上。网带5212用于承载污泥,传动辊组件521中的至少一个传动辊5211上设置有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传动辊5211在驱动装置274的作用下,带动网带5212转动,在网带5212转动过程中,网带5212上的污泥会从传动辊组件521的一端传送往另一端,在传送的过程中,污泥中的水分会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蒸发,从而达到干燥效果。
其中,网带5212是具有孔洞的传送带,通过开设孔洞,当污泥承载在网带5212上时,污泥底侧与高温空气之间也具有接触面积,提高了干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延长污泥在干燥机520中的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果,如图3所示,上述干化机520包括多个传动辊组件521和多条网带5212,多个传动辊组件521与多条网带5212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传动辊组件521沿竖直方向分布;其中,相邻的两条网带5212的运动方向相反,且从干化箱510的入口(如图3中上侧边沿处所示的方框)进入干化箱510内的污泥依次通过多条网带5212传送至干化箱510的出口处(如图3中下侧边沿处所示的三角形框其中的一个)。每一个传动辊组件521都具有单独的驱动机构,驱动各自的传动辊组件521转动。例如,当具有两个传动辊组件521时,上层的传动辊组件52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沿第一方向转动,污泥沿上层的传动辊组件521的进料方向从第一端传送至第二端。下层的传动辊组件521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下层的传动辊组件521沿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二端位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
具体地,污泥从干化箱510的入口(如图3中上侧边沿处所示的方框)落在上层的传动辊组件521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传动,污泥会从上层传动辊组件521的第一端被运往上层传动辊组件521的第二端,并不断接近上层传动辊组件521的第二端的边缘位置,最终污泥会从边缘位置掉落在下层传动辊组件521上。在下层传动辊组件521上,污泥会沿第二方向传动,最终接近下层传动辊组件521的第三端或第四端的边缘位置,并从边缘位置掉落至干化箱510的出口处(如图3中下侧边沿处所示的三角形框其中的一个)。通过设置两层传动辊组件521可以延长污泥在传动辊组件521上的传送路程,从而延长污泥停留在干化机520上的干化时间,进而提高干化效果。
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反向,在此种情况下,下层传动辊组件521上的污泥会掉落至如图3所示的干化箱510的出口处(如图3中所示的左侧的三角形框)。第二方向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同向,在此种情况下,下层传动辊组件521上的污泥会掉落至如图3所示的干化箱510出口处(如图3中所示的右侧的三角形框),因此干化箱510的出口应该进行适当调整。
当传动辊组件521具有第三层时,污泥传送方式可类比上述描述,但干化箱510的出口位置应根据传动辊组件521的层数以及转动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干燥效果,如图3所示,干化机520还包括污泥打散组件523,设置于网带5212的上表面,且每一条网带5212的上表面均对应设置有多个污泥打散组件523,污泥打散组件523包括转动轴5231,转动轴5231与传动辊5211相互平行;打散板5232设置于转动轴5231上,打散板5232随转动轴5231转动至靠近对应的网带5212的位置时,打散板5232与网带5212抵接,每一个转动轴5231内部都具有单独的动力机构(图中未示出),用于驱动转动轴5231转动。当污泥在网带5212上传送时,打散板5232会随转动轴5231转动,每一个打散板5232会对经过的污泥进行翻动,使得污泥的更深层暴露在空气中,同时也使得被翻开的污泥变得松散,增加污泥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干燥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打散板5232设置有多组,每组打散板5232沿转动轴5231的轴向分布,多组打散板5232包括多个打散板5232,多个打散板5232绕转动轴5231的周向分布。通过设置多组打散板5232,使得沿网带5212宽度方向上的多处污泥都能够被打散板5232翻动,进一步增加了污泥与高温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干燥效果。
由于经过初步脱水的污泥含水量依然较高,如果直接进行干化处理,在干化环节中所需要去除的水分较高,会消耗较高的能源,因此,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压榨机200,压榨机200的入料口与脱水机100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压榨机200用于对经过脱水机100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榨处理,即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使得污泥中的含水量进一步降低。
其中,压榨机200的入料口与脱水机100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是指只需保证从脱水机100出料口排出的污泥能够通过压榨机200入料口进入压榨机200即可,二者可以是管道连接,通过管道将污泥从脱水机100的出料口传送至压榨机200内。也可以是隔空对应设置,即脱水结束后的污泥从脱水机100的出料口落入压榨机200内,以及任一能够达到此目的的方法。
脱水机100和压榨机200的位置可以是并排设置、错位设置等任一合适的设置方式。脱水机100也可以如图5所示,设置于压榨机200的上方,如此一来,便只需要提供压榨机200所占用的面积,减少底面的占用面积,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方便脱水机100的出料口与压榨机200的入料口的位置隔空对应设置,免去管道的连接设置,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压榨机200包括机架210、压辊组件220、上支撑辊组件230、下支撑辊组件240、上滤带250、下滤带251以及布料装置260。其中,布料装置260设置于机架210上,污泥可以通过布料装置260的入料口进入,然后从布料装置260的出料口排出。
如图6所示,压辊组件220设置于机架210上,并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布料装置260的一侧。上支撑辊组件230设置于机架210上,下支撑辊组件240设置于机架210上,下支撑辊组件240设置于上支撑辊组件230的下侧。
其中,如图6所示,上支撑辊组件230包括第一张紧辊231、第一支撑杆232以及第一弹性件233;下支撑辊组件240包括第二张紧辊241、第二支撑杆242以及第二弹性件243。上滤带250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220以及第一张紧辊231上。第一支撑杆232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210上,第一张紧辊231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32的另一端上。第一弹性件233用于推动第一支撑杆232转动。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220以及第二张紧辊241上。第二支撑杆242一端转动连接于机架210上,第二张紧辊241设置于第二支撑杆242的另一端上。第二弹性件243用于推动第二支撑杆242转动。通过第一弹性件233和第二弹性件243能够分别推动第一支撑杆232以及第二支撑杆242转动,从而能够调节第一张紧辊231和第二张紧辊241的位置,进而能够调节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例如,当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较小时,则会减小二者对污泥的压紧力,影响了污泥的脱水效果。因此,此时可以调节第一张紧辊231和第二张紧辊241的位置,使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支撑杆232和第二支撑杆24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并且均平行于第一张紧辊231和第二张紧辊241。当需要增大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时,可以使第一支撑杆232和第二支撑杆242向远离压辊组件220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增加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
另外,上述第一弹性件233和第二弹性件243可以采用具有恢复力的弹性元件,例如,气囊。通过对气囊充气和放气即可推动第一支撑杆232和第二支撑杆转动。并且该气囊可以通过手动充气和放气,也可以通过例如气压泵自动充气和放气。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下支撑辊组件240设置于上支撑辊组件230的下侧是指二者在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错位,另外,上支撑辊组件230和下支撑辊组件240的数量可以分别为一个,也可以分别为多个;并且上支撑辊组件230和下支撑辊组件240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如图6所示,上滤带250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220和上支撑辊组件230上,并沿第一方向转动;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压辊组件220和下支撑辊组件240上,并设置于上滤带250下方,下滤带251沿压辊组件220的进料方向运动,且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布料装置260的出料口位于下滤带251的上方。例如,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均形成封闭的环形传动结构,且上滤带250顺时针转动,下滤带251逆时针转动,下滤带251在经过布料装置260时,经过布料装置260处理的污泥,会均匀的分布在下滤带251的上表面上,下滤带251会带着污泥进行传动,由于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在沿下滤带251的进料方向上,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运动方向相同,当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经过压辊组件220时,压辊组件220会对其进行挤压,同时,处于二者之间的污泥也会受到挤压,以此实现对污泥的压榨脱水处理。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如图6所示,上述压辊组件220包括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其中,沿压辊组件220的进料方向,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依次排布,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的挤压力依次增大;上滤带250与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上。通过依次增加挤压力,从而对污泥进行逐步脱水。在实现深度脱水的基础上,也避免由于一次性施加过大压力而出现跑泥现象。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跑泥现象是指污泥由于突然受到过大压力,从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之间被挤出的现象,会对污泥的脱水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避免跑泥,如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辊组件220还包括缓冲辊223,设置于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之间,缓冲辊223的直径小于第一级压辊221的直径,大于第二级压辊222的直径,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第一级压辊221、缓冲辊223和第二级压辊222上。使得污泥在经过第一级压辊221之后,进入第二级压辊222之前,所受到的挤压力再次被分级,更大程度的避免了跑泥现象的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上述第一级压辊221包括一级花辊2211和二级花辊2212,二者均设置于机架210上,一级花辊2211设置于二级花辊2212远离第二级压辊222的一侧,且二级花辊2212的直径小于一级花辊2211的直径;其中,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一级花辊2211和二级花辊2212相互远离的侧面上,即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以“S”型缠绕于一级花辊2211和二级花辊2212上。由于一级花辊2211的直径大于二级花辊2212的直径,因此,根据带传动原理可知,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缠绕于一级花辊2211上时的张紧力,小于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缠绕于二级花辊2212上时的张紧力,从而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缠绕于一级花辊2211上时对污泥的挤压力,小于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缠绕于二级花辊2212上时的挤压力,从而实现对污泥挤压力的逐步增加,以逐步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
另外,一级花辊2211和二级花辊2212沿竖直方向上,可以上下错位分布,也可以处于同一高度,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级压辊222包括多个上压榨辊2221、多个下压榨辊2222以及对压辊2223,均沿水平方向分布;多个下压榨辊2222设置于多个上压榨辊2221的下方,且多个上压榨辊2221和多个下压榨辊2222沿水平方向依次错位分布;对压辊2223升降设置于机架210上,且设置于下压榨辊2222的下方;
其中,上压榨辊2221、下压榨辊2222以及对压辊2223的直径相同,且小于二级花辊2212的直径;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依次缠绕于多个上压榨辊2221和多个下压榨辊2222相互远离的侧面上,且对压辊2223抵接于下滤带251远离上滤带250的面上。即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以“S”型缠绕于多个上压榨辊2221和多个下压榨辊2222上。由于上压榨辊2221和下压榨辊2222的直径均小于二级花辊2212,因此,能够增加上压榨辊2221和下压榨辊2222上缠绕的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的张紧力,以进一步增加对污泥施加的挤压力。
另外,由于污泥经过上述的挤压后,已经实现了部分脱水,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污泥的脱水率,则需要更大的挤压力实现。本申请通过可升降的对压辊2223,实现对压辊2223与下压榨辊2222之间距离的可调节,可以对下滤带251和上滤带250施加更大的挤压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
此外,上述对压辊2223、上压榨辊2221和下压榨辊22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如图7所示,上压榨辊2221和下压榨辊2222均设置五个,并且上下错位分布。并且对压辊222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当对压辊2223设置有两个时,其分别对应设置于如图7所示的自左向右方向上的第二个和第五个下压榨辊2222的正下方,从而对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进行挤压。
其中,上述可升降的对压辊2223,可以采用丝杠螺母。涡轮蜗杆等升降机构,也可以采用支撑架与气囊来实现升降,例如,对压辊2223设置于支撑架的顶端,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气囊,通过对气囊的充气和放气,来实现支撑架的升降,即调节对压辊2223与上方的下压榨辊2222之间的间隙。
当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传动至上述压辊组件220远离布料装置260的一侧时,即污泥在经过第一级压辊221和第二级压辊222的压榨脱水后,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会脱离压辊组件220的挤压力,慢慢分离,污泥经挤压处理后形成泥饼会附着在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为清理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的泥饼,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上卸料辊270、下卸料辊271、上刮料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下刮料器(图中未示出)。
其中,如图8所示,上卸料辊270设置于机架210上,且设置于压辊组件220远离布料装置260的一侧,上滤带250缠绕于上卸料辊270上。上刮料器固定于机架210上,上刮料器抵接于上滤带250远离压辊组件220的面上。下卸料辊271固定于机架210上,且设置于上卸料辊270的下方,下刮料器固定于机架210上,下刮料器抵接于下滤带251远离压辊组件220的面上。通过上刮料器和下刮料器分别能够将对应的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附着的泥饼刮下,从而避免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附着过多泥饼,循环一周后混入待处理的污泥中,影响脱水效果。
在此基础上,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第一齿轮272、第二齿轮273以及驱动装置274。其中,第一齿轮272固定于上卸料辊270的一端,并与上卸料辊270同轴转动,第二齿轮273固定于下卸料辊271的一端,并与下卸料辊271同轴转动,驱动装置274固定于机架210上,且与第一齿轮272或第二齿轮273传动连接。通过驱动装置274带动第一齿轮272或第二齿轮273传动连接,例如,驱动装置274与第一齿轮272传动连接,则驱动装置274能够驱动第一齿轮272转动,由于第一齿轮272和第二齿轮273相互啮合,因此,第一齿轮272能够带动第二齿轮273转动,且第一齿轮272和第二齿轮273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样一来,第一齿轮272可以带动上卸料辊270转动,第二齿轮273能够带动下卸料辊271转动,从而能够使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实现卸料。
并且,上述驱动装置274与第一齿轮272之间的传动连接方式不唯一,例如,驱动装置274的输出轴可以直接与第一齿轮272固定连接,从而驱动第一齿轮272转动。也可以使驱动装置274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一个传动轮,并且该传动轮与第一齿轮272通过传动链条传动连接。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上述驱动装置274可以采用市面上常用的驱动电机,其功率以及型号均可根据实际工况确定。
为确保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循环过程中,不会有残留的泥饼混入待处理的污泥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上清洗装置280和下清洗装置281。上清洗装置280固定于机架210上部,用于清洗处于压辊组件220上方的上滤带250。下清洗装置281固定于机架210下部,用于清洗处于压辊组件220下方的下滤带251。当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的泥饼在上卸料辊270位置处排出压榨机200后,通过上清洗装置280和下清洗装置281对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分别进行清洗,从而确保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转动至布料装置260的出口处时能够保持洁净,以便于继续对污泥进行压榨脱水。
基于此,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上刮水板282和下刮水板283,上刮水板282固定于机架210上,并且设置于上清洗装置280的出口一侧,上刮水板282抵接于上滤带250上;下刮水板283固定于机架210上,并且设置于下清洗装置281的出口一侧,下刮水板283抵接于下滤带251上。当经过清洗装置清洗后,再通过上刮水板282和下刮水板283分别将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的水刮去,从而避免上滤带250和下滤带251上的水混入待处理的污泥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泥脱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集液装置284以及导水板285,集液装置284顶面上开设有集液口,集液口设置于压辊组件220下方;导水板285设置于压辊组件220以及布料装置260的下方,且与集液装置284沿水平方向分布,导水板285上开设有导水槽,导水槽与集液装置284内部连通。通过导水槽能够将压滤过程中产生的水导入集液装置284内部,以便于回收处理。同时导水槽也能够将上刮水板282所刮落的水以及未经过压榨过程的上滤带250所滴落的水回收至集液装置284,能够避免污水淋在设备上,有利于设备整体干净整洁。其中,由于下刮水板距离地面较近,其下没有其他装置,即使滴水也不会有其他影响,因此下刮水板所刮落的水可以直接落在地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压榨机200还包括上纠偏装置290以及下纠偏装置291,均设置于机架210上,上纠偏装置290设置于压辊组件220上方,下纠偏装置291设置于压辊组件220下方。且上滤带250处于压辊组件220上方的部分穿过上纠偏装置290,下滤带251处于压辊组件220下方的部分穿过下纠偏装置291。当上滤带250经过上纠偏装置290时,上纠偏装置290对其进行纠偏调整,或者当下滤带251经过下纠偏装置291时,下纠偏装置291对其进行纠偏调整。以此避免其传动时偏离运动轨道,影响压榨效率。
经过上述压榨脱水后,污泥的含水量大大降低,降低至65%以下,如此一来,在干燥环节中所需要去除的水分就大大减少,降低了干燥环节所消耗的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将经过压榨机200压榨后的污泥运往干化装置500,如图9所示,可以利用螺旋传送机700进行传送,螺旋传动机包括壳710、旋转轴720、螺旋叶片730以及动力装置,旋转轴720转动设置于壳710内,螺旋叶片730设置于旋转轴720上。动力装置驱动旋转轴720转动,螺旋叶片730随旋转轴720转动,拖动污泥沿旋转轴720的轴向方向运动。通过将螺旋传送机700的进料口与压榨机200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螺旋传送机700的出料口与干化装置500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能够实现将污泥运送至干化装置500内。另外,也可以利用管道将污泥输送至干化装置500内。还可以是其他任一能够实现此目的的方案,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干燥结束的污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很快进行排放,因此,如图10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储料仓600,用于储藏干燥结束的污泥。
为了方便将污泥运往储料仓600,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运输机构。运输机构可以是如图9中所介绍的螺旋传送机700,螺旋传送机700的入料口的位置与最底层的传动辊组件521的出料端的位置对应设置,螺旋传送机700的出料口与储料仓600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使得经过干燥的污泥能够顺利通过螺旋传送机700传送进储料仓600。其中螺旋传送机700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也可以利用管道将污泥输送至储料仓600内。还可以是其他任一能够实现此目的的方案,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提高污泥脱水压榨的效率,脱水机100的出料口往往不仅设置一个,而是设置多个,但这就导致从每一个出料口排出的污泥,其含水量可能不均匀,如果直接进入压榨机200进行压榨处理,压榨脱水可能不均匀,影响压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污泥收集装置300。具体地,如图12所示,污泥收集装置300包括壳体310、螺旋轴320、左螺旋叶片330和右螺旋叶片340。其中,脱水机100的出料口与壳体310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压榨机200的入料口与壳体310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螺旋轴320转动设置于壳体310内部;左螺旋叶片330设置于螺旋轴320上;右螺旋叶片340设置于螺旋轴320上,且左螺旋叶片330和右螺旋叶片340分别设置于螺旋轴320的两端,左螺旋叶片330和右螺旋叶片340的螺旋方向相反。当污泥从污泥收集装置300的入料口进入时,会在左螺旋叶片330和右螺旋叶片340的带动下,进行混合搅拌,使污泥中的水分均匀分布。
同时,左侧的污泥会在左螺旋叶片330的带动下向出料口位置传送,右侧的污泥会在右螺旋叶片340的带动下向出料口位置传送,如此一来,便使得经过搅拌的污泥从污泥收集装置300的出料口集中排出。可以使得压榨机200的入料口小型化,避免由于脱水机100的出料口的数目过多而需要在压榨机200上开设过大入料口,提升了系统的整体美观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污泥在压榨机200中的脱水程度,如图1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泥脱水干化装置500还包括污泥改性装置400,污泥改性装置400的入料口与壳体310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污泥改性装置400的出料口与压榨机200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污泥改性装置400用于提升污泥的可压缩性。当污泥进入污泥改性装置400后,向污泥改性装置400中加入改性剂和骨架剂,进行混合搅拌。在搅拌过程中,污泥的可压缩性能得到提高,污泥由絮状变为松散状,且内部的自由水得到进一步释放,经过改性的污泥在进入压榨机200后,能够实现更充分的压榨,从而提高压榨脱水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脱水机;
压榨机,所述压榨机的入料口与所述脱水机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压榨机用于对经过所述脱水机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榨;以及
干化装置,所述压榨机的出料口与所述干化装置的入料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榨机包括:
机架;
压辊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上支撑辊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下支撑辊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下支撑辊组件设置于所述上支撑辊组件下侧;
上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压辊组件和所述上支撑辊组件上,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
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压辊组件和所述下支撑辊组件上,并设置于所述上滤带下方,所述下滤带沿所述压辊组件的进料方向运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所述下滤带用于承载经过脱水的污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辊组件包括:
第一级压辊;以及
第二级压辊,沿所述压辊组件的进料方向,所述第一级压辊和所述第二级压辊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级压辊和所述第二级压辊的挤压力依次增大;
所述上滤带与所述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第一级压辊和所述第二级压辊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压辊包括:
一级花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以及
二级花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一级花辊设置于二级花辊远离所述第二级压辊的一侧,且所述二级花辊的直径小于所述一级花辊的直径;
其中,所述上滤带和所述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一级花辊和所述二级花辊相互远离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压辊包括:
多个上压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
多个下压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所述多个下压榨辊设置于所述多个上压榨辊的下方,且所述多个上压榨辊和所述多个下压榨辊沿水平方向依次错位分布;以及
对压辊,升降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设置于所述下压榨辊的下方;
其中,所述上压榨辊、所述下压榨辊以及所述对压辊的直径相同,且小于所述二级花辊的直径;所述上滤带和所述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多个上压榨辊和所述多个下压榨辊相互远离的侧面上,且所述对压辊抵接于所述下滤带远离所述上滤带的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辊组件包括:第一张紧辊,所述上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压辊组件以及所述第一张紧辊上;
第一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张紧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以及
第一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
所述下支撑辊组件包括:第二张紧辊,所述下滤带依次缠绕于所述压辊组件以及所述第二张紧辊上;
第二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张紧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上;以及
第二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榨机还包括:
上纠偏装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设置于所述压辊组件的上方,所述上滤带处于所述压辊组件上方的部分穿过所述上纠偏装置;以及
下纠偏装置,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设置于所述压辊组件的下方,所述下滤带处于所述压辊组件下方的部分穿过所述下纠偏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脱水机的出料口与所述壳体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压榨机的入料口与所述壳体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
螺旋轴,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左螺旋叶片,设置于所述螺旋轴上;以及
右螺旋叶片,设置于所述螺旋轴上,且所述左螺旋叶片和所述右螺旋叶片分别设置于所述螺旋轴的两端,所述左螺旋叶片和所述右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脱水干化系统还包括污泥改性装置,所述污泥改性装置的入料口与所述壳体的出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污泥改性装置的出料口与所述压榨机的入料口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污泥改性装置用于提升污泥的可压缩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化装置包括干化箱和干化机,所述干化箱具有出口和入口,所述干化机设置于所述干化箱内,所述干化机包括:
至少一个传动辊组件,所述传动辊组件包括多个传动辊,多个传动辊沿水平方向分布;以及
至少一条网带,一条所述网带对应缠绕于一个所述传动辊组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化机包括多个所述传动辊组件和多条所述网带,多个所述传动辊组件与多条所述网带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所述传动辊组件沿竖直方向分布;
其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网带的运动方向相反,且从所述干化箱的入口进入所述干化箱内的污泥依次通过多条所述网带传送至所述干化箱的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化机还包括污泥打散组件,设置于所述网带的上表面,且每一条网带的上表面均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污泥打散组件,所述污泥打散组件包括: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传动辊相互平行;以及
打散板,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打散板随所述转动轴转动至靠近对应的所述网带的位置时,所述打散板与所述网带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污泥脱水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散板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打散板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分布,每组所述打散板包括多个所述打散板,多个所述打散板绕所述转动轴的周向分布。
CN202122396055.7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Active CN216106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055.7U CN2161065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055.7U CN2161065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6564U true CN21610656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0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6055.7U Active CN2161065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6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05086B1 (ko) 폐수슬러지 처리용 탈수 건조장치
CN103007614A (zh) 高效节能带式压滤机
CN113816582A (zh) 一种预浓缩式污泥压滤脱水设备及方法
CN106492531A (zh) 一种分体浓缩带式压滤机及污泥脱水工艺
CN216106564U (zh)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系统
JPS5927279B2 (ja) スラッジ脱水装置
CN216106576U (zh) 一种带式脱水压滤机
KR101209290B1 (ko) 프레싱 유니트 및 고효율 스크루 프레스와 프레싱 유니트를 이용한 슬러지 함수율 저감 시스템
CN212222780U (zh) 一种渗滤液处理中污泥真空脱水装置
CN104524846B (zh) 楔形增压锯齿沟槽双面脱水上压榨带式压滤机
CN116813171A (zh) 一种给排水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CN215916644U (zh) 一种基于辊筒碾子的干湿分离器
CN210620559U (zh) 立式污泥脱水机
CN110078351B (zh) 一种污水淤泥处理及回收再循环方法
CN212312845U (zh) 一种适用于高水分菌袋废料的碾压式脱水机
CN105836985B (zh) 污泥处理系统
CN110734205B (zh) 浓缩脱水强压一体化污泥脱水机
CN203170095U (zh) 高效节能带式压滤机
CN216273708U (zh) 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
CN110790470A (zh) 二次脱水压滤机
CN111620535A (zh) 一种强力压榨污泥脱水装置
CN221028053U (zh) 一种污泥脱水干化机
CN113292219B (zh) 一种自适应污泥浓度的v型带式脱水设备及其应用
CN219861013U (zh) 一种高压带式深度脱水机
CN218115268U (zh) 一种污泥处理用脱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