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2537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02537U CN216102537U CN202121440990.2U CN202121440990U CN216102537U CN 216102537 U CN216102537 U CN 216102537U CN 202121440990 U CN202121440990 U CN 202121440990U CN 216102537 U CN216102537 U CN 2161025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rain vehicle
- harness
- mounting
- latch
- air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空气管道,所述空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系统相连通;第一线束固定器,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设置于所述空气管道;线束,所述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固定在所述空气管道上。通过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器,第一线束固定器可以连接于空气管道,从而可以将线束约束在空气管道,进而可以规范线束的走线,防止线束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欧应用较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相关技术中,在全地形车的燃油车型布置中,动力总成附近有530mm的线束处于悬空状态,中间没有车架或固定塑料件,这样无法有效约束线束,导致线束易被损坏,而且影响其他线束或者结构的设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可以将线束约束在空气管道,防止线束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空气管道,所述空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系统相连通;第一线束固定器,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设置于所述空气管道;线束,所述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固定在所述空气管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通过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器,第一线束固定器可以连接于空气管道,从而可以将线束约束在空气管道,进而可以规范线束的走线,防止线束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空气管道为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或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无级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空气管道为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所述无级变速器的进气管道和所述无级变速器的出气管道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空气管道包括:管体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周;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包括:第二安装部和扎带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扎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扎带部束紧所述线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接板,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壳体和第一卡齿,所述壳体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卡齿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接板伸入所述卡槽且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通过空间,所述通过空间的侧向开设有彼此垂直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扎带部通过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穿设所述通过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安装柱,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在所述安装柱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一体成型于所述扎带部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扎带部包括:带体和带头,所述带体设置有第二卡齿,所述带头设置于所述带体的端部且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齿配合的卡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厚度为d,d满足关系式:0.5mm≤d≤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二线束固定器,所述第二线束固定器固定有所述线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线束固定器的第二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线束固定器的扎带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一线束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全地形车1;
线束10;空气管道20;管体21;第一安装部22;
第一线束固定器30;第二安装部31;壳体310;第一卡齿311;
卡槽312;通过空间313;第一穿孔314;第二穿孔315;
扎带部32;带体320;带头321;第二卡齿322;卡头323;
车架40;第二线束固定器41;固定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包括:车架40、动力系统(图中未标出)、空气管道20、第一线束固定器30和线束10。车架40可以构成全地形车1的整体框架结构,动力系统则可以给全地形车1提供动力,从而驱使全地形车1运动。线束10可以起到两个部件之间的电连接作用,而第一线束固定器30则主要用于固定和约束线束10,使线束10的布置更加规范,也可以防止线束10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第一线束固定器30可以为扎带。
动力系统设置在车架40上,这样可以固定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可以作用于全地形车1,空气管道20可以进气或出气,将空气管道20与动力系统相连通,这样新鲜的空气可以进入到动力系统,而出气则可以将动力系统产生的废气排出。
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空气管道20为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或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传动连接,空气管道20为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无级变速器的进气管道和无级变速器的出气管道中的至少一种。当动力系统只包括发动机时,空气管道20为发动机的进气管道,这样可以通过空气管道20向发动机中通入新鲜空气。
当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时,无级变速器设置于发动机的一侧,其与发动机传动连接,具体地,其通过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来传递动力,可以实现传动比的连续改变,从而得到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的最佳匹配。空气管道20可以为发动机的进气管道,也可以为无级变速器的进气管道,又或者是无级变速器的出气管道,这样可以通过空气管道20向发动机和/或无级变速器中通入新鲜空气,空气管道20也可以供发动机和/或无级变速器内的废气排出,从而可以使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正常工作。
如图1所示,第一线束固定器30可以固定线束10,而且第一线束固定器30设置于空气管道20,这样线束10就可以通过第一线束固定器30约束在空气管道20,从而可以规范线束10的走线,防止线束10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
另外,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空气管道20包括:管体21和第一安装部22,第一安装部22设置于管体21的外周,第一线束固定器30包括:第二安装部31和扎带部32,第二安装部31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扎带部32设置于第二安装部31,扎带部32束紧线束10。也就是说,可以先将第二安装部31连接于第一安装部22,而第一安装部22设置于管体21的外周,从而将第一线束固定器30固定于空气管道20的外周,然后将线束10配合在扎带部32,通过扎带部32束紧线束10,又扎带部32设置于第二安装部31,这样线束10固定于第一线束固定器30,进而将线束10约束在空气管道20。第一安装部22可以为塑料结构,也可以为钣金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先通过扎带部32束紧线束10,再通过第二安装部31安装在第一安装部22的方式。
一种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22为卡接板,第二安装部31包括:壳体310和第一卡齿311,壳体310设置有卡槽312,第一卡齿311设置于卡槽312内,卡接板伸入卡槽312,而且卡接板与第一卡齿311卡接配合。在壳体310设置有卡槽312,第一卡齿311可以设置于卡槽312内,从而使第一卡齿311与壳体310形成一体,便于第二安装部31的安装。将卡接板伸入卡槽312,通过在壳体310的另一端施加压力,卡接板可以与第一卡齿311卡接配合,从而可以使卡接板卡设在卡槽312中,使第二安装部31固定于空气管道20上。采用卡接的方式,可以保证第一线束固定器30的安装可靠性,而且也可以方便后续的第一线束固定器30位置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310设置有通过空间313,通过空间313的侧向开设有彼此垂直的第一穿孔314和第二穿孔315,扎带部32通过第一穿孔314或第二穿孔315穿设通过空间313。在壳体310设置有通过空间313,扎带部32可以穿设通过空间313,扎带部32的两端分别位于通过空间313的相对两侧,从而可以通过扎带部32的两端将线束10束紧在第二安装部31上,通过空间313的侧向开设有彼此垂直的第一穿孔314和第二穿孔315,这样扎带部32可以根据线束10的走向选择性地通过第一穿孔314或第二穿孔315穿设通过空间313,从而可以更好地将线束10束紧在第二安装部31,避免线束10在束紧时出现弯折而导致磨损。第一穿孔314和第二穿孔315的穿设方向彼此垂直。
当然,扎带部32和壳体310均可以为塑料件,第一卡齿311可以为金属件。扎带部32和壳体310均为塑料件,塑料件的价格较低,可以降低成本,其中,扎带部32为柔软性的塑料件,这样不仅便于扎带部32弯曲束紧线束10,而且扎带部32从第一安装部22上拆卸后不易变形,可以多次使用。第一卡齿311为金属件,这样可以增强第一卡齿311的结构强度,在卡接板与第一卡齿311卡接配合时,可以避免第一卡齿311折断或磨损,从而可以提升卡接板与第一卡齿311的卡接效果,保证第二安装部31与空气管道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另一种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22为安装柱,第二安装部3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配合在安装柱上。第一安装部22也可以为安装柱,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3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安装柱设置有外螺纹,而第二安装孔设置有内螺纹,安装柱与第二安装孔之间螺纹配合,从而可以将将第一线束固定器30连接于空气管道20,而且第二安装孔可以相对安装柱转动,从而可以改变扎带部32束紧线束10的方向,进而可以更好地将线束10束紧在第二安装部31,避免线束10在束紧时出现弯折而导致磨损。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安装部31一体成型于扎带部32的端部。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的第一线束固定器30中,第二安装部31与扎带部32为一体成型结构,而且第二安装部31设置于扎带部32一端的端部,第二安装部31用于连接于空气管道20,而扎带部32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部31配合,从而将线束10束紧。而且第二安装部31与扎带部32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简化第一线束固定器30的结构,便于第一线束固定器30的使用和安装。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扎带部32包括:带体320和带头321,带体320设置有第二卡齿322,带头321设置于带体320的端部,而且带头321设置有与第二卡齿322配合的卡头323。第一线束固定器30的结构可以有以下两种实施例。
如图2和图3所示,扎带部32与第二安装部3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当扎带部32根据线束10的走向选择性地通过第一穿孔314或第二穿孔315穿设通过空间313后,可以将线束10配合于带体320,带体320弯曲包裹线束10,并且配合于带头321,而带体320设置有第二卡齿322,带头321设置有卡头323,第二卡齿322可以与卡头323卡接配合,从而可以将线束10束紧。
如图4所示,扎带部32与第二安装部31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第二安装部31也即是带头321部分,该实施例中的带头321可转动地连接于空气管道20,在带头321选择好合适的束线方向后,带体320弯曲包裹线束10,并且配合于带头321,第二卡齿322与卡头323卡接配合,从而可以将线束10束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安装部22为板状结构,第一安装部22的厚度为d,d满足关系式:0.5mm≤d≤10mm。也就是说,当第一线束固定器30为第一种实施例时,第一安装部22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可以更加方便地伸入卡槽312,进而与第一卡齿311卡接配合,从而可以使第一安装部22卡设在卡槽312中,使第二安装部31固定于空气管道20上。而第一安装部22的厚度范围设置为:0.5mm≤d≤10mm,这样可以使第一安装部22不至于太薄,保证第一线束固定器30与空气管道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使第一安装部22不至于太厚,第一安装部22可以伸入至卡槽312内,并且可以与第一卡齿311卡接配合。例如,d可以为1.5mm,也可以为2.0mm。
可选地,如图1所示,车架40设置有第二线束固定器41,第二线束固定器41固定有线束10。在车架40上设置有第二线束固定器41,而且第二线束固定器41固定有线束10,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线束10进行固定,从而可以规范线束10的走线,防止线束10甩动脱落,或与其他物体摩擦而出现损坏。在第一线束固定器30背离第二线束固定器41处,车架40可以设置有固定件42,固定件42可以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车架上,固定件42可以直接固定线束10,也可以通过第三线束固定器固定线束1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空气管道,所述空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系统相连通;
第一线束固定器,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设置于所述空气管道;
线束,所述线束通过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固定在所述空气管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空气管道为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或
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无级变速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无级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空气管道为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道、所述无级变速器的进气管道和所述无级变速器的出气管道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道包括:管体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周;
所述第一线束固定器包括:第二安装部和扎带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扎带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扎带部束紧所述线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卡接板,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壳体和第一卡齿,所述壳体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卡齿设置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接板伸入所述卡槽且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通过空间,所述通过空间的侧向开设有彼此垂直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扎带部通过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穿设所述通过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安装柱,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在所述安装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一体成型于所述扎带部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部包括:带体和带头,所述带体设置有第二卡齿,所述带头设置于所述带体的端部且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齿配合的卡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厚度为d,d满足关系式:0.5mm≤d≤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二线束固定器,所述第二线束固定器固定有所述线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40990.2U CN216102537U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全地形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40990.2U CN216102537U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全地形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02537U true CN216102537U (zh) | 2022-03-22 |
Family
ID=80721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40990.2U Active CN216102537U (zh) | 2021-06-25 | 2021-06-25 | 全地形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02537U (zh) |
-
2021
- 2021-06-25 CN CN202121440990.2U patent/CN2161025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63756B1 (en) | Canister holding structure | |
CN107000657B (zh) | 用于将线束安装至车辆的支撑结构上的自紧固支架以及包括该自紧固支架的车辆 | |
US6330989B1 (en) | Conduit guide for bicycles | |
CA2514404A1 (en) | Pipe clamp | |
EP1724506A1 (en) | Securing tool and clamp tool | |
US20030006057A1 (en) | Wire harness | |
US20050242246A1 (en) | Fastener for elongated members such as wire harnesses | |
CN216102537U (zh) | 全地形车 | |
CN111561611A (zh) | 线束管夹以及线束装置 | |
US7220028B2 (en) | Winker apparatus | |
US8459681B2 (en) | Bicycle cable housing guide | |
JP2004182228A (ja) | 自転車用管類カバー | |
EP2894087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US20100199463A1 (en) | Band clamp for elongated member | |
EP0793044A1 (en) | Pipe support assembly | |
CN210532637U (zh) | 一种管路固定块、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9865212U (zh) | 尿素罐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884284U (zh) | 一种新型固定件 | |
CN214124660U (zh) | 线束固定装置及车灯装置 | |
CN219382379U (zh) | 一种多捆扎方式的线束支架 | |
CN211530670U (zh) | 用于车辆线束和管件的固定装置及车辆 | |
CN218967107U (zh) | 一种一体式车头架 | |
CN217455654U (zh) | 一种车用冷却系统新型管路总成 | |
CN216275918U (zh) | 一种挖掘机用排气管道固定结构 | |
CN217804613U (zh) | 固定机构、固定装置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