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95904U -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95904U
CN216095904U CN202122565296.XU CN202122565296U CN216095904U CN 216095904 U CN216095904 U CN 216095904U CN 202122565296 U CN202122565296 U CN 202122565296U CN 216095904 U CN216095904 U CN 216095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die
pot body
block
fixed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652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新航
马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xi Zhaofeng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xi Zhaofeng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xi Zhaofeng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xi Zhaofeng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652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95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95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95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包括:工作台;定模;冲压模具包括:第一动模,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定模的左右两侧,且能相向移动;移动座,能左右滑动地约束在工作台上,且由同一驱动装置驱动而朝定模移动;打标样块,包括第一打标样块和第二打标样块,第一打标样块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上,能由移动座驱动朝定模移动而向锅体施压,第二打标样块设于定模上与第一打标样块相对的位置;冲针,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中,能由移动座带动而朝定模移动,对锅体进行冲孔。先通过第一动模与定模配合将锅体进行预压固定的方式,可以保证锅体不会发生偏移及晃动,保证了后续打孔加工以及打标加工的精度,有效降低了废品率。

Description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炸锅锅体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常用的烹饪电器,其一般包括带有把手的锅体。在锅体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锅体进行打孔,形成的孔眼主要是用来安装把手。传统的打孔方法是通过人工利用普通的冲床或台钻或者手动冲孔机完成,且冲孔机冲孔后需取下锅,再重新安装至冲孔台进行另外一侧冲孔操作,完成冲孔后再进行印标。现有的锅体的冲孔加工及打标加工操作流程繁琐,效率低,打孔加工方法存在冲孔的精度不高,甚至会出现锅两侧的孔眼不对称,出现不良品甚至废品等不足。
为此申请号为CN202021621208.2(授权公告号为CN21316279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锅体冲压铭牌及冲孔组合装置,其包括冲床和工作台,冲床的前方设置有工作台,工作台的上端固定有定位模具,定位模具的上端设置有锅身本体,工作台上端的左右侧均设置有气缸,气缸与定位模具之间均设置有打孔杆,打孔杆一端相对应定位模具的前后侧均固定有冲头,冲床与工作台之间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端固定有活动板,活动板的前端相对应定位模具的位置处固定有铭牌模具,活动板的后端固定有受力斜座,受力斜座的上方设置有施力斜座。
上述专利中的锅体冲压铭牌及冲孔组合装置还具有一定的不足,首先,虽然上述专利中的冲孔加工以及打标加工是通过一套组合装置完成,但从其装置结构及加工过程能够明显看出两个加工操作是需要先后进行,这种分步加工的操作流程加工效率仍不高,有待改进;其次,锅体仅是靠定位模具进行定位,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只通过锅体内部的定位模具进行定位,在打孔过程中,锅体容易出现偏移,因而打孔的精度不高,仍会出现较多废品;此外,为了方便锅体与其他部件(如把手)安装以及保证锅体在安装位置处的强度,锅体还需要在开孔位置处进行打包(向锅体内或向锅体外凸出的凸包)加工,目前的锅体加工设备中还不能对锅体进行同步的打包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打孔精度高、废品率低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和第二个技术问题中任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包括:
工作台;
定模,设于所述工作台上,供待加工的锅体套设其上;
冲压模具,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在所述定模上放置到位的锅体进行冲压加工;
所述冲压模具包括:
第一动模,有两个,分别布置在所述定模的左右两侧,且能由驱动装置驱动而相向移动,以将锅体压紧在所述的定模上;
移动座,能左右滑动地约束在所述工作台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动模背离所述定模的一侧,且由同一驱动装置驱动而朝所述定模移动;
打标样块,包括第一打标样块和第二打标样块,所述第一打标样块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一动模上,并能由所述移动座驱动朝所述定模移动而向所述锅体施压,所述第二打标样块设于所述定模上与所述第一打标样块相对的位置;
冲针,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一动模中,并能由所述移动座带动而朝所述定模移动,对所述锅体进行冲孔。
为了使得冲针及第一打标样块的左右移动过程更加平稳,所述第一动模上开设有供所述冲针穿过的第一贯通孔以及供所述第一打标样块穿过的第二贯通孔。
为了进一步提高锅体冲孔的精度,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工作台上方且能相对工作台上下移动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在下移过程中能驱动所述第一动模及所述移动座按先后顺序朝向所述定模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动模将所述锅体压紧在定模上后由所述冲针朝所述锅体进行冲孔以及由所述第一打标样块朝所述锅体进行施压打标。
通过第一动模将锅体压紧在定模上后,锅体不会发生偏移及晃动,由此可以保证在打标及冲孔的精度,极大地降低了废品率。
为了实现驱动板与移动座及第一动模之间的驱动配合,还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以及第二限位块均能由所述驱动板驱动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移动座之间通过斜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动模之间通过斜面滑动配合。上述结构设计,可以将驱动板的竖向移动转化为第一动模及移动座的水平移动。
为了在驱动板的驱动下实现第一动模及移动座的先后移动,所述第一限位块以能上下移动的方式约束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驱动板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驱动柱和第二驱动柱,所述第一驱动柱对应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柱的底端部分具有第一楔形结构作为所述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驱动柱的最低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1,所述第二驱动柱的最低位置与所述第一动模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2,其中,L1>L2。
上述结构设计,使得驱动板在下移过程中,第二驱动柱(也即第二限位块)先与第一动模接触驱动第一动模朝向定模移动,而第一驱动柱后与第一限位块接触进而驱动移动座朝向定模移动,优选地是,在第一动模恰好将锅体压紧到定模上时,驱动板继续下移,可驱动移动座移动带动冲针及第一打标样块对锅体进行冲孔及打标。
为了同步实现锅体的打包加工,所述定模在面向所述冲针的表面具有用于套接所述冲针的配合孔,所述第一动模在对应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端口位置和所述定模对应于所述配合孔的端口位置中的一个上具有凸部,另一个上具有与该凸部相匹配的凹部。
为了进一步实现锅体的牢靠定位进而保证打孔精度以及方便锅体的上料及脱模下料考虑,
还包括:
浮动平台,以能相对所述工作台上下活动方式约束在工作台上,所述定模设于浮动平台上且能随浮动平台移动;
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浮动平台与所述工作台之间,并使所述浮动平台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
所述定模包括能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至少两个活动块,所述工作台上还具有向上延伸的胀紧块,所述胀紧块的顶部伸入到所述定模的各所述活动块之间,并在所述定模下移过程中驱动各所述活动块向外移动而将放置到该定模上的锅体进行胀紧。
为了使定模在随浮动平台下移过程中能够平稳地向外胀紧,以保证锅体内壁面上受力均匀,所述浮动平台上具有滑轨,所述活动块有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活动块均滑动设于所述的滑轨上,所述胀紧块的顶部具有上窄下宽的第二楔形结构,两个所述活动块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胀紧块的第二楔形结构相匹配的楔形口。
为了使得驱动板在解除外部施加的驱动力后能够自动向上复位至初始位置,所述驱动板上具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工作台上具有供所述导向柱插入其中的导向套,所述导向柱上套设有能作用于所述驱动板而使驱动板始终具有向上移动趋势的复位弹簧。
为了在驱动板在向上复位过程中实现锅体的同步脱模,方便加工完成后的锅体进行下料,还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板上且能随驱动板上下移动的抬升块,所述抬升块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定模的前后两侧,两个所述抬升块相对的壁面上均具有朝向所述定模凸出的凸沿,以供所述锅体的翻边放置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是先通过第一动模与定模配合将锅体进行牢靠定位后,再通过移动座的移动带动冲针朝锅体进行冲孔加工以及带动第一打标样块朝锅体进行打标加工。这种先通过第一动模与定模配合将锅体进行预压固定的方式,可以保证锅体不会发生偏移及晃动,保证了后续打孔加工以及打标加工的精度,有效降低了废品率。
2、通过移动座的移动可同时带动冲针朝锅体进行冲孔加工以及带动第一打标样块朝锅体进行打标加工,实现了一次操作同时完成锅体的冲孔及打标加工,提高了锅体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驱动板处于向上弹起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驱动板处于下压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2中A-A处的立体剖视图;
图7为图1中A-A处的立体剖视图;
图8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省去了驱动板及第二动模等部件);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省去了工作台及设置其上的第一动模、定模等部件);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参见图11,空气炸锅的锅体a上需要进行打孔,形成的开孔a1主要是用来安装把手等部件,为了保证连接强度以及与把手等部件适配,开孔a1位置处需要设置向外凸起的凸包a2或内凹形成的凹陷部a3。锅体a上还通常设置标记a4,以便用户识别如水位、方向等信息。
参见图1-图11,一种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包括工作台1、定模2、冲压模具、移动座4、冲针6、驱动装置、浮动平台11以及对应的打标样块,定模2、冲压模具、驱动板7以及浮动平台11等部件均设于工作台1上。
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工作台1为一方形平台,浮动平台11能上下活动地设置其上。具体地,浮动平台11与工作台1之间可通过导柱与导向孔配合,以保证浮动平台11的上下平稳移动。浮动平台11与工作台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2(详见图3),在第二弹性件12的弹力作用下,浮动平台11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再具体地,上述第二弹性件12优选为弹簧气缸。
继续参见图9,定模2设置在浮动平台11上,且能够随浮动平台11上下移动。待加工的锅体a可套设在定模2上进行定位。具体地,定模2包括固定块22以及至少两个活动块21,固定块22设置在各活动块21的顶部,其中,固定块22的顶面的形状与锅体a的内壁的底面的形状相匹配。各活动块21能够能在水平方向上(也即浮动平台11的放置平面上)相互靠近或远离,其中,各活动块21相互远离时处于膨胀状态,该状态下其构成的组合体外壁面的形状与锅体a的内壁的周面的形状基本匹配。各活动块21相互靠近时处于收缩状态,可方便在上料时锅体a放置到定模2上,以及在加工完成后,锅体a进行脱模下料。
本实施例的活动块21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的两个,该两个活动块21的分别与左右布置的两个第一动模3(在下文中说明)相对,也即该两个活动块21与对应的第一动模3进行配合而将锅体a进行压紧。浮动平台11上具有两个左右延伸布置的滑轨(未示出),上述两个活动块21分别对应滑动约束在与之对应的滑轨上。
参见图4,工作台1上还具有向上延伸的胀紧块13,其中,胀紧块13的顶部穿过浮动平台11而伸入到定模2的两个活动块21之间。其中,胀紧块13的顶部具有上窄下宽的第二楔形结构131,对应地,两个活动块21在顶部限定出与胀紧块13的第二楔形结构131相匹配的楔形口23。在定模2随浮动平台11下移过程中(由驱动板7下压),胀紧块13的顶部伸入到上述楔形口23中,并驱动两个活动块21向外移动而将放置到该定模2上的锅体a进行胀紧。
上述两个活动块21中还具有能够使两者相互靠近而复位至初始位置的弹性件(未示出),在定模2随浮动平台11上移过程中,胀紧块13相对定模2下移,由此,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两个活动块21相互靠近,使得定模2整体上在径向上收缩。
参见图3及图10,驱动板7设于工作台1的上方。驱动板7也对应为方形板,其四个角位置具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73,对应地,工作台1的四个角位置具有供导向柱73插入其中的导向套14。导向柱73上套设有能作用于驱动板7而使驱动板7始终具有向上移动趋势的复位弹簧74。驱动板7的顶部可以与外部的驱动件(如气缸)连接,实现下移的目的。驱动板7在下移过程中可以驱动第一动模3及移动座4朝向定模2移动,即将驱动板7的上下移动转化为第一动模3及移动座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具体在下文中说明)。
参见图4及图9,冲压模具包括第一动模3和第二动模8,其中第一动模3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定模2的左右两侧。第二动模8位于定模2的上方,并以能相对驱动板7上下移动的方式约束在驱动板7的下方。
两个第一定模2相对的壁面均为弧形,与锅体a的对应壁面相匹配。两个第一定模2也对应滑动约束在浮动平台11的滑轨(可与定模2的活动块21共用同一滑轨)上。
参见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第二动模8为板状,其与驱动板7之间也通过导柱及对应的导向槽实现限位配合及导向,从而达到第二动模8能相对驱动板7上下平稳移动的目的。驱动板7与第二动模8之间还具有能作用于第二动模8而使该第二动模8始终具有朝下移动的趋势的第一弹性件75,其中,第一弹性件75优选为弹簧气缸。
参见图9,浮动平台11上还具有移动座4,其也能左右滑动地设置在浮动平台11的滑轨(可与定模2的活动块21共用同一滑轨)上,具体地,移动座4位于第一动模3背离定模2的那一侧,且由驱动板7在下移过程中进行驱动而朝向定模2移动。
参见图4及图5,冲针6固定在移动座4上,并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3中。在移动座4受压朝向定模2移动时,可带动冲针6移动,对锅体a进行冲孔。
参见图4,打标样块包括第一打标样块51、第二打标样块52、第三打标样块53以及第四打标样块54,其中,第一打标样块51固定在移动座4上,并能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3上,冲针6也固定在移动座4上,并能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3上。为了使得冲针6及第一打标样块51的左右移动过程更加平稳,第一动模3上开设有供冲针6穿过的第一贯通孔31以及供第一打标样块51穿过的第二贯通孔32。第二打标样块52设于定模2上与第一打标样块51相对的位置。同样地,第三打标样块53固定在驱动板7上,并能活动穿设在第二动模8上,其中,第二动模8上具有供第三打标样块53穿过的第三贯通孔81,定模2的顶部(也即定模2的固定块22的底面上)对应于第三打标样块53设有第四打标样块54。第一打标样块51与第二打标样块52可实现对锅体a的环壁进行打标,两者相对的壁面上分别设有与对应标记a4相符合的凸筋及浅槽结构。第三打标样块53与第四打标样块54可实现对锅体a的底壁进行打标,两者相对的壁面上也分别设有与对应标记a4相符合的凸筋及浅槽结构。其中,在图4中位于左侧的第一动模3上的第一打标样块51及位于定模2的左侧上的第二打标样块52没有示出。
参见图7,为了同步实现锅体a在开孔a1位置的打包加工,定模2在面向冲针6的表面具有用于套接冲针6的配合孔24,第一动模3在对应于第一贯通孔31朝向锅体a的端口位置具有凸部61,对应地,定模2对应于配合孔24的端口位置中具有与上述凸部61相匹配的凹部62,这样,在第一动模3与定模2配合对锅体a进行冲压的过程中,可以在锅体a预打孔的位置形成向锅体a内凹陷的凹陷部a3。同理,凸部61及凹部62在第一动模3及定模2上的位置反置后,可以在锅体a预打孔的位置形成向锅体a外部凸出的凸包a2。
参见图8及图10,为了驱动第一动模3及移动座4朝向定模2移动,驱动板7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驱动柱71和第二驱动柱72。工作台1的浮动平台11上设置有以能上下移动的方式约束其上的第一限位块711,第一限位块711位于第一驱动柱71的正下方。浮动平台11上具有间隔布置在第一限位块711的前后两侧的定位块16,两个定位块16相对的壁上均具有竖向延伸的凸块160,第一限位块711的前后两侧壁上具有与上述凸块160相匹配的凹槽7110。在自然状态下,第一限位块711与移动座4之间通过斜面滑动配合,在第一驱动柱71下移而驱动第一限位块711向下移动时,可将第一限位块711的竖向运动(也即向下移动)转化为移动座4的水平移动(也即沿左右方向朝向定模2所在位置移动)。
详见图10,第二驱动柱72的底端部分具有第一楔形结构,第一动模3上具有与上述第一楔形结构720的配合的斜面,在驱动板7下移到位时,第二驱动柱72可通过与第一动模3之间的斜面滑动配合驱动第一动模3朝向定模2移动。上述第二驱动柱72的第一楔形结构720即构成了本实施例的第二限位块721。
为了保证冲孔及打标精度,较为理想的方式为,先由第一动模3朝向定模2移动而将锅体a预压紧后,随即冲针6及打标样块动作对预压紧的锅体a进行冲孔及打标加工,为了实现(在驱动板7的驱动下)第一动模3及移动座4的先后移动,第一驱动柱71的最低位置(也即与第一限位块相抵的位置)与第一限位块711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1,第二驱动柱72的最低位置(也即与第一动模相抵的位置)与第一动模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2,其中,L1>L2。这样,驱动板7在下移过程中,第二驱动柱72(也即第二限位块721)先与第一动模3接触驱动第一动模3朝向定模2移动,而第一驱动柱71后与第一限位块711接触进而驱动移动座4朝向定模2移动,优选的方式是,在第一动模3将锅体a压紧到定模2上时,第二驱动柱72的第一楔形结构的斜面与第一动模3的斜面恰好脱离,在第二驱动柱72继续下移(也即驱动板7下移)过程中,第二驱动柱72与第一动模3之间仅是通过竖向平面配合,因而不会继续增加第一动模3施加在锅体a上的力,在该过程中第一驱动柱71驱动移动座4移动带动冲针6及第一打标样块51对锅体a进行冲孔及打标。
详见图8,浮动平台11与第一动模3之间还设有第四弹性件33,该第四弹性件33能作用于第二动模8,从而使第二动模8始终具有沿左右方向远离定模2的趋势。具体地,浮动平台11的上还具有左右延伸布置的滑槽112,第二动模8的底部具有向下凸出的挡块34,该挡块34滑动约束在上述滑槽112中。本实施例的第四弹性件33为弹簧,该弹簧设于滑槽112中,并与第二动模8的挡块34相抵。在第二驱动柱72上移解除对第二动模8的下压状态时,第二动模8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远离定模2复位至初始位置。
参见图1及图9,为了在驱动板7在向上复位过程中实现锅体a的同步脱模,方便加工完成后的锅体a进行下料,驱动板7上还设置有能随驱动板7上下移动的抬升块15,其中,抬升块15有两个,分别位于定模2的前后两侧。两个抬升块15相对的壁面上均具有朝向定模2凸出的凸沿151,锅体a的顶部边沿位置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其中,在锅体a在定模2上放置到位后,其翻边搁置在抬升块15的凸沿151上。在锅体a加工完成后,抬升块15随驱动板7上移,从而将锅体a从定模2上抬起,达到脱模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的动作过程如下:
(1)、将待加工的锅体a放置到两个相对的抬升块15的凸沿151上,定模2的各活动块21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相互靠近而使定模2整体上处于收缩状态;
(2)、外部驱动件带动驱动板7下移,由此放置到抬升块15上的锅体a也对应下移,在下移到设定位置时,锅体a套设在定模2上;
(3)、驱动板7继续下移,驱动板7上的第二驱动柱72(也即第二限位块721)先与第一动模3接触驱动第一动模3朝向定模2移动,与此同时,位于驱动板7下方的第二动模8也对应压在定模2的顶部,定模2与浮动平台11一并下移,在定模2随浮动平台11下移过程中,工作台1上的胀紧块13的顶部对应伸入到定模2的楔形口23中,并驱动两个活动块21向外移动而将放置到该定模2上的锅体a向外胀紧,由此,通过两个第一动模3、第二动模8以及定模2可将锅体a进行牢靠固定,在该过程中,通过动模与定模2之间的凸部61与凹部62的冲压配合可实现在预打孔位置的打包加工;
(4)、驱动板7继续下移,第二驱动柱72的第一楔形结构的斜面与第一动模3的斜面恰好脱离,在第二驱动柱72继续下移(也即驱动板7下移)过程中,第二驱动柱72与第一动模3之间仅是通过竖向平面配合,因而不会继续增加第一动模3施加在锅体a上的力,而第一驱动柱71与第一限位块711接触进而驱动移动座4朝向定模2移动,在该过程中,移动座4带动冲针6在锅体a的凸包a2或凹陷区进行冲孔以及带动第一打标样块51对锅体a的侧壁进行打标,第二动模8上的第三打标样块53也同时完成对锅体a的底部的打标加工;
(5)、在锅体a打包、冲孔、打标加工完成后,外部驱动件解除对驱动板7的下压状态,在复位弹簧74的作用下,驱动板7带动第二动模8上移,在驱动板7上移过程中,浮动平台11及设置其上的定模2也向上移动,在定模2上移过程中,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定模2的两个活动块21相互靠近,使得定模2整体上在径向上收缩,解除与锅体a的内壁面的施压状态,在第四弹性件33的作用下,两个第一动模3也相对定模2远离,解除对锅体a的外壁面的施压状态,与此同时,抬升块15随驱动板7上移,从而将锅体a从定模2上抬起,达到脱模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锅体a的需要冲孔及打标的位置位于锅体a的同一侧时,如图11所示,这种情况下,第一打标样块51及冲针6均是由移动座4带动,且均活动穿设在第一动模3中,可以想到的是,如果锅体a的侧壁仅需要打标加工而不需要冲孔加工,则移动座4与第一动模3可以固定连接,两者形成的组合件可仅由第一驱动柱71及第一限位块711配合驱动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包括:
工作台(1);
定模(2),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供待加工的锅体(a)套设其上;
冲压模具,设于所述工作台(1)上,用于对在所述定模(2)上放置到位的锅体(a)进行冲压加工;
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模具包括:
第一动模(3),有两个,分别布置在所述定模(2)的左右两侧,且能由驱动装置驱动而相向移动,以将锅体(a)压紧在所述的定模(2)上;
移动座(4),能左右滑动地约束在所述工作台(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动模(3)背离所述定模(2)的一侧,且由同一驱动装置驱动而朝所述定模(2)移动;
打标样块,包括第一打标样块(51)和第二打标样块(52),所述第一打标样块(51)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一动模(3)上,并能由所述移动座(4)驱动朝所述定模(2)移动而向所述锅体(a)施压,所述第二打标样块(52)设于所述定模(2)上与所述第一打标样块(51)相对的位置;
冲针(6),活动穿设在所述第一动模(3)中,并能由所述移动座(4)带动而朝所述定模(2)移动,对所述锅体(a)进行冲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模(3)上开设有供所述冲针(6)穿过的第一贯通孔(31)以及供所述第一打标样块(51)穿过的第二贯通孔(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工作台(1)上方且能相对工作台(1)上下移动的驱动板(7),所述驱动板(7)在下移过程中能驱动所述第一动模(3)及所述移动座(4)按先后顺序朝向所述定模(2)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动模(3)将所述锅体(a)压紧在定模(2)上后由所述冲针(6)朝所述锅体(a)进行冲孔以及由所述第一打标样块(51)朝所述锅体(a)进行施压打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块(711)和第二限位块(721),所述第一限位块(711)以及第二限位块(721)均能由所述驱动板(7)驱动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限位块(711)与所述移动座(4)之间通过斜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块(721)与所述第一动模(3)之间通过斜面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711)以能上下移动的方式约束在所述工作台(1)上,所述驱动板(7)上具有向下延伸的第一驱动柱(71)和第二驱动柱(72),所述第一驱动柱(71)对应于所述第一限位块(711)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柱(72)的底端部分具有第一楔形结构(720)作为所述的第二限位块(721),所述第一驱动柱(71)的最低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块(711)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1,所述第二驱动柱(72)的最低位置与所述第一动模(3)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记作L2,其中,L1>L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2)在面向所述冲针(6)的表面具有用于套接所述冲针(6)的配合孔(24),所述第一动模(3)在对应于所述第一贯通孔(31)的端口位置和所述定模(2)对应于所述配合孔(24)的端口位置中的一个上具有凸部(61),另一个上具有与该凸部(61)相匹配的凹部(62)。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浮动平台(11),以能相对所述工作台(1)上下活动方式约束在工作台(1)上,所述定模(2)设于浮动平台(11)上且能随浮动平台(11)移动;
第二弹性件(12),设于所述浮动平台(11)与所述工作台(1)之间,并使所述浮动平台(11)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
所述定模(2)包括能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至少两个活动块(21),所述工作台(1)上还具有向上延伸的胀紧块(13),所述胀紧块(13)的顶部伸入到所述定模(2)的各所述活动块(21)之间,并在所述定模(2)下移过程中驱动各所述活动块(21)向外移动而将放置到该定模(2)上的锅体(a)进行胀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平台(11)上具有滑轨,所述活动块(21)有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的两个,两个所述活动块(21)均滑动设于所述的滑轨上,所述胀紧块(13)的顶部具有上窄下宽的第二楔形结构(131),两个所述活动块(21)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胀紧块(13)的第二楔形结构(131)相匹配的楔形口(23)。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板(7)上具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73),所述工作台(1)上具有供所述导向柱(73)插入其中的导向套(14),所述导向柱(73)上套设有能作用于所述驱动板(7)而使驱动板(7)始终具有向上移动趋势的复位弹簧(7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驱动板(7)上且能随驱动板(7)上下移动的抬升块(15),所述抬升块(15)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定模(2)的前后两侧,两个所述抬升块(15)相对的壁面上均具有朝向所述定模(2)凸出的凸沿(151),以供所述锅体(a)的翻边放置其上。
CN202122565296.XU 2021-10-22 2021-10-22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Active CN216095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5296.XU CN216095904U (zh) 2021-10-22 2021-10-22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5296.XU CN216095904U (zh) 2021-10-22 2021-10-22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95904U true CN21609590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5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65296.XU Active CN216095904U (zh) 2021-10-22 2021-10-22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95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2068B (zh) 精整冲压件或精冲件上的具有毛刺的切割面的设备和方法
CN207170685U (zh) 一种车门内板冲翻孔复合模具
US9914164B1 (en) Machine press
CN110576100B (zh) 一种锅盖的侧冲孔模具
CN105945149A (zh) 一种u形板的冲压模具
CN216095904U (zh)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CN207735427U (zh) 一种新型多工序一体模具
CN205763219U (zh) 一种汽车灯罩冲压模具
CN210614836U (zh) 一种锁板精冲模具
CN211218275U (zh) 一种锅盖的侧冲孔模具
CN209986083U (zh) 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键盘框架的冲压模具
JPH0375247B2 (zh)
CN109622697B (zh) 一种冲筋模具
CN116000185A (zh) 可同时对空气炸锅锅体进行多道工序加工的模具结构
CN211027729U (zh) 一种小空间多孔位斜冲新型结构
CN214263429U (zh) 具有定位作用的翻孔冲头和翻孔冲压模具
CN204974927U (zh) 模具斜切结构
CN210999091U (zh) 一种切边修整治具
CN208895009U (zh) 一种冲裁件双面倒角半切式整平类级进模
CN211564203U (zh) 一种边沿向内斜弯曲扣件液压复合模
CN211027789U (zh) 一种小空间摇摆打凸结构
CN210387219U (zh) 食品罐罐身多工序复合成型模具
CN207288615U (zh) 下料冲孔翻孔一次成型模具
CN113523099A (zh) 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外壳冲压成型系统及方法
CN211071515U (zh) 一种斜面翻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