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7384U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7384U
CN216087384U CN202122385375.2U CN202122385375U CN216087384U CN 216087384 U CN216087384 U CN 216087384U CN 202122385375 U CN202122385375 U CN 202122385375U CN 216087384 U CN216087384 U CN 216087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connecting pipe
heat dissipating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853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龙国
张显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yi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yi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yi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yi Zhi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853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7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7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7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件、连接管及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有混合腔,混合腔包括有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外部目标热源通过连接管连接于第一接口,第二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于多个散热件,其中,连接管、混合腔以及散热件连通形成的冷却腔体内设有冷却介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连接器及冷却腔体维持散热件对外部目标热源的换热效果,当某个散热件无法正常运行时,可有效避免外部目标热源出现过热或损坏,提高散热装置整体散热性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对目标热源进行散热时,为提高散热效率会使用多个散热件进行散热,通过将多个散热件设置于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快速散热,也即每一散热件与电子设备的某一待散热部位对应散热,如对芯片或电子设备进行散热时,常会设置多个风扇装配于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通过多个风扇产生的气流对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散热。然而这种散热方式在某一散热件的出现运行故障时,故障的散热件会无法有效地对装配位置处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这就会导致电子设备的局部温度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严重的,甚至导致电子设备损坏或烧毁,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在某一散热件故障后,无法有效地对目标热源进行散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散热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件、连接管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包括有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外部目标热源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于多个所述散热件,其中,所述连接管、所述混合腔以及所述散热件连通形成的冷却腔体内设有冷却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件内开设有散热腔,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散热腔以及所述冷却腔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冷却腔体具有真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混合腔和/或所述散热腔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
和/或,所述连接管内设有毛细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连接管的用于连接外部目标热源的一端设有贴装面,所述贴装面贴附在外部目标热源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贴装面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主体以及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主体的表面,所述散热腔设置在所述散热主体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朝向所述散热件设置以及向所述散热件提供流动气体。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热源,所述目标热源与所述散热装置的连接管连接。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外部目标热源与混合腔的第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多个散热件与混合腔的第二接口通过多个连接管连接,在所述连接管、所述混合腔以及所述散热件连通形成的冷却腔体内设有冷却介质,通过冷却介质及所述冷却腔体均衡多个散热件的散热效果,这样,在散热装置中只要有一个散热件能够正常运行,即可通过该散热件维持冷却腔体内冷却介质的换热效果,进而避免外部目标热源出现过热的问题,同样也可有效避免每个散热件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的某一待散热部出现局部过热的问题,进而提高整体散热性能的可靠性,避免芯片损坏,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外部目标热源;200、散热件;201、风扇;202、散热片;203、散热腔;204、散热主体;205、散热通道;300、连接器;301、混合腔;311、第一接口;312、第二接口;313、第二毛细结构;302、换热壁;321、第一换热端;322、第二换热端;400、连接管;401、第一毛细结构;402、冷凝端;403、蒸发端;404、贴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的过程中,为提高散热效率会使用多个散热件进行散热,通过将多个散热件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不同位置一一对应进行快速散热。然而这种散热方式,在某一散热件运行出现故障时,故障的散热件即无法对对应位置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会导致电子设备的局部温度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严重的,甚至导致电子设备烧毁、损坏,不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在对芯片进行散热时,为提高对芯片的散热效率,常会使用多个风扇对芯片进行散热,芯片与多个风扇之间设置多个连接管,连接管走作为导热件将芯片的热量通过风扇产生的气流排出,以达到给芯片降温的目的。现有技术中,为进一步提高对芯片的散热,多会在一个芯片上连接多个连接管,每个连接管连接一个风扇,使多个连接管连接在芯片的不同位置,这种散热方式在遇到某一连接管端部的风扇出现无法运行的情况时,就会影响连接管另一端与芯片连接位置处的散热效率,容易造成连接管与芯片连接位置处出现局部过热,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严重的甚至导致芯片烧毁,需要更坏芯片或整个电子设备,这就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芯片的散热需要借助铜基板、连接管及散热鳍片及风扇完成,通常每个芯片焊接在铜基板上,将热量传递至铜基板,铜基板焊接一个连接管,连接管内循环有冷却介质,热量传递至冷却介质内,连接管的冷凝端与散热鳍片及风扇的作用下,蒸发端出的高温冷却介质会在连接管冷凝端散热后,重新循环至蒸发端为芯片散热,进而维持芯片处温度的恒定。但这种散热方式下,一个风扇可能会为同时为多根连接管及散热鳍片进行散热,或者某一位置处的风扇出现问题后,会影响对应与连接管蒸发端连接的芯片的散热,由于每根连接管内的冷却介质循环通道均为独立冷却通道,当风扇不转,会导致无法冷却散热鳍片,由连接管传导至散热鳍片的热量无法带走,导致连接管不能形成气液两相流循环,连接管不能正常工作,发热芯片所产生的热量无法传导出来,严重时会导致发热芯片烧毁,使系统的可靠性降低。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某一散热件故障后,无法有效地对目标热源进行散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件200、连接管400及连接器300,所述连接器300包括有混合腔301,所述混合腔301包括有第一接口311及第二接口312,外部目标热源100通过所述连接管400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311,所述第二接口312通过所述连接管400连接于多个所述散热件200,其中,所述连接管400、所述混合腔301以及所述散热件200连通形成的冷却腔体内设有冷却介质。
参考图1、图6及图7所示,通过所述连接器300内的混合腔301,使第一接口311连接的连接管400与所述第二接口312连接的多根连接管400内的冷却介质在所述混合腔301内进行混合,进而,当所述第二接口312连接的某一连接管400内的冷却介质温度较高时,其内部较高温度的冷却介质会在所述混合腔301内与其他所述第二接口312连接的连接管400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混合换热,进而使所述第一接口311位置处的连接管400内的冷却介质温度有效降低,以此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换热。
作为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二接口312连接的一个连接管400内冷却介质温度较高,连接的一个散热件200处于异常状态,无法有效对该连接管400进行散热时,所述散热装置也可通过其他散热件200对处于异常状态的散热件200的散热效率进行补偿,也就能够维持对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散热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外部目标热源100出现过热或损坏的情况。
进一步的,至少有一个散热件200处于正常散热工作状态,通过所述第二接口312将冷却后的冷却介质与其他处于异常状态散热件200无法有效降温的冷却介质在所述混合腔301内进行换热,以进一步通过处于正常散热工作状态的散热件200对整个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散热,以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整体散热性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接口311与所述第二接口312具有间隙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调节所述间隙区的宽度或所述第一接口311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口312开口方向之间的夹角角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接口311连通的连接管400与所述第二接口312连通的连接管400向所述混合腔301内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优选的,可使所述第一接口311与所述第二接口312设置于所述连接器300的两个相对面位置,也就是使所述第一接口31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口312的开口方向之间的夹角角度为0,以进一步提高在所述冷却腔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
应当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接口31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口312的开口方向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0时,所述冷却腔体内的液态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会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混合腔301内的混合时间将会延长,因此,也就提高了冷却介质在所述混合腔301内的混合换热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所述第一接口31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接口312的开口方向之间的夹角角度,本申请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散热件200内设置有散热腔203,所述连接管400连通所述散热腔203以及所述冷却腔体,进而可使所述冷却介质通过所述散热腔203与所述散热件200换热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提高所述散热件200对冷却介质的换热效率。
所述冷却腔体具有真空度,在该真空度下,冷却介质能够以液态以及气态两种状态存在,且液态冷却介质与气态冷却介质的温度一致,同时,冷却介质在低于大气压的环境中沸点降低,使得冷却腔体中的冷却介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环境中就能从液态蒸发成气态,这一过程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冷却介质由液态蒸发成气态的临界温度由冷却腔体的真空度决定,真空度越低,临界温度越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冷却介质的种类及物理性质调整所述冷却腔体内真空度的数值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301和/或所述散热腔203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可引导液态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腔体内由散热件200的一端连接管400通过所述混合腔301吸引至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连接的连接管400内,进而使所述第一接口311连接的连接管400通过液态的冷却介质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相应位置进行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液态冷却介质在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换热后,由液态冷却介质蒸发为气态冷却介质,气态冷却介质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向压力较低的散热腔203一侧流动,当流动至所述散热腔203内,通过散热件200与所述第二接口312连接的连接管400换热后,由气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冷凝为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如此往复循环,最终达到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散热降温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在所述连接管400内设置有毛细结构,以提高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在散热腔203、所述冷却腔体及所述连接管400内的流动时的驱动力,进一步提高对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散热效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使所述散热腔203内的毛细结构、所述冷却腔体内的毛细结构及所述连接管400内的毛细结构的一体成型,以提高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冷却腔体内的流速。
作为示例,所述毛细结构可设置为细槽结构、网结构等,当槽或孔小足够小时,对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具备吸引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述冷却腔体的内部尺寸及填充的冷却介质的填充量来灵活地调整槽或孔的尺寸。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连接管400内的第一毛细结构401将外部目标热源100内热量通过冷却介质的换热后,由液态冷却介质蒸发为气态冷却介质,所述气态冷却介质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管汇集到连接器300内的混合腔301内,并通过混合腔301内的第二毛细结构313经过所述第二接口312导向各个所述散热件200,进而通过所述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对所述连接管400的蒸发端403产生的气体冷却介质进行冷凝,通过散热件200冷凝后冷却介质发生变相,由气体变相为液体,液体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毛细结构401后经过过渡段的毛细结构,汇流至混合腔301内,与混合腔301内的冷却介质再次进行换热,混合换热后,通过第二毛细结构313的过渡段毛细结构回流至连接管400蒸发端403处的第一毛细结构401中,并再次与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换热后,快速带走外部目标热源100处的热量,所述液态的冷却介质受热蒸发为气态,气态冷却介质在压力作用下,向气压较低一侧的散热件一端的所述连接管400流动,进而达到快速给外部目标热源100降温的目的。
通过所述混合腔301换热后,即使出现其中一个散热件200损坏无法工作的情况,也可由其他正常工作的散热件200对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换热,进而达到对外部目标热源100散热降温的目的,避免外部目标热源100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参考图2-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连接管400内包括第一毛细结构401,所述混合腔301内设置有第二毛细结构313,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连通,以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及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使所述冷凝端402一侧形成的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由所述散热件200向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之间循环。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设置于所述连接管400内壁,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设置于所述混合腔301内壁,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连通,以提高连接管400内的液态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及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在所述散热件200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流动速度,以提高对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换热效率。
其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可设置为多孔结构、沟槽结构、自烧结结构等其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复合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可采用铜粉、铝粉、镍粉及碳纳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粉末一体烧结成型或挤压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外部目标热源100与所述散热件200之间的间隔距离或预设散热效率,调整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的结构或材质,进而调节对冷却介质循环效率。
作为示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设置过渡段的毛细结构,可使所述过渡段毛细结构为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向所述混合腔301内延伸设定距离的第一毛细结构401,或使所述过渡段毛细结构为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向所述连接管400内延伸设定距离的第二毛细结构313,以使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之间衔接过渡,进一步提高液态冷却介质在混合腔301及所述连接管400的循环效率。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毛细结构401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313可设置为具有相同结构的毛细结构,以提高冷却介质循环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混合腔301为真空腔体,作为示例,所述连接器300可与所述连接管400为一体成型结构。
参考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400的用于连接外部目标热源100的一端设置有贴装面404,所述贴装面404贴附在外部目标热源表面100。通过所述贴装面404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表面装配连接,所述贴装面404的另一侧用于与所述冷却腔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贴装面404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可通过焊接或是胶粘等工艺组装形成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贴装面404面向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一侧可设置为如圆形及方形,并使所述贴装面404的与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表面贴合,以提高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换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装面404为方形,所述贴装面404的表面面积大于所述连接管400管径,所述贴装面404内具有方形容腔,所述容腔内壁设置有毛细结构,以进一步通过贴装面404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装配贴合的稳定性,同时增大换热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贴装面404面向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一侧为圆形,所述贴装面404内部设置有毛细结构,以通过所述贴装面404适配装配位置为圆形截面的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并通过毛细结构提高贴装面404位置处的毛细力,增强对液态的冷却介质的吸引作用,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贴装面404的内壁设置有毛细结构,通过所述毛细结构进一步加强冷却空腔内的毛细力,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贴装面404的内壁设置有毛细结构与连通管400内的毛细结构一体成型,以进一步提高毛细力,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包括换热壁302,所述换热壁302围成所述混合腔301,所述换热壁302包括第一换热端321及第二换热端322,通过所述第一换热端321连通所述蒸发端及所述混合腔301,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端322连通所述冷凝端402及所述混合腔301,所述第一换热端321与所述第二换热端322成角度设置。优选的,其中所述连接管400与所述换热壁302一体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包括多个散热件200及多个所述第二接口312,所述散热件200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接口312通过连接管400连接。优选的,可通过多个所述第二接口312及所述散热件200对所述混合腔301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以提高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管400包括蒸发端及冷凝端402,所述蒸发端与所述第二接口312通过所述连接管400连接,所述冷凝端402与所述第一接口311通过连接管400进行连接,所述蒸发端用于与所述散热件200进行换热,所述冷凝端402用于与所述散热件200装配连接,使所述混合腔301设置于所述冷凝端402及所述蒸发端之间,以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管400与外部目标热源100重叠接触区域称之为蒸发端,所述连接管400与散热件200重叠接触区域称之为冷凝端40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连接于所述散热件200,所述连接管400的蒸发端403连接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所述连接管400的蒸发端403设置有贴装面404,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装配于所述贴装面404,并通过所述贴装面404与连接管400蒸发端403处的冷却介质换热。优选的,所述贴装面404可设置为铜基板。
所述散热件200包括风扇201及包括多个散热片202,所述风扇201装配于所述冷凝端402,多个所述散热片202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凝端402,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202之间具有散热通道205,所述风扇201驱动气流在所述散热通道205内流动,可使所述散热片202沿所述连接管400冷凝端402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以提高所述连接管400冷凝端402的散热面积,所述散热片202刻设置为金属片,如铜片、铁片等换热效率高的金属片结构,所述散热片202设置有装配通道(图中未标注),所述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通过装配通道将所述散热件200整体装配于所述连接管400,所述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的冷却介质与所述散热片202进行换热,进而为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进行散热。
所述风扇201装配于所述散热片202的一端,使所述风扇201的出风方向与所述散热通道205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气流能够沿所述散热通道205快速通过,进而提高所述风扇201对所述散热片202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包括由3颗发热芯片,每个发热芯片对应3个外部目标热源100,外部目标热源100装配于所述贴装面上,其中,所述贴装面可设置为铜基板,分别通过3个连接管400的蒸发端,连接管400蒸发端处的冷却介质吸收发热芯片的热量,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气态冷却介质通过连接管400进入连接器300内的混合腔301内,经过混合腔301将多个连接管400内的气态冷却介质进行混合后,分流至3个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气态的冷却介质分别在3个冷凝端402通过散热件200释放热量,并重新凝结成液态的冷却介质,液态的冷却介质由连接管400管壁第一毛细结构401回流至混合腔301内,混合腔301内第二毛细结构313与连接管400管壁的第一毛细结构401连通,液态的冷却介质经由混合腔301内第二毛细结构313分流回至3个连接管400的蒸发端,形成一体式散热回流结构。
其中风扇201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及第二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共用一个第一风扇201,第三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通过第二风扇201散热,当第一个风扇201失效时,连接的有两个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失去作用,也就是无法对气态冷却介质进行冷凝,两个连接管400内气态的冷却介质会通过混合腔301回至第三连接管400中冷凝端402进行冷却,最终冷凝为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经过第二毛细结构313分流后,再经第一毛细结构401回流至蒸发端403。
当第二风扇201失效时,第三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失去作用,第三连接管400内气态的冷却介质会通过混合腔301回至第一连接管400冷凝端402及第二连接管400的冷凝端402进行冷却后凝结成液态,经过第二毛细结构313分流后,再经第一毛细结构401回流至蒸发端403。
进而能够实现对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散热降温的目的,有效避免单个风扇出现故障后,影响对所述外部目标热源100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装置整体性能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热源,所述目标热源与所述散热装置的连接管40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散热件、连接管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包括有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外部目标热源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于多个所述散热件,其中,所述连接管、所述混合腔以及所述散热件连通形成的冷却腔体内设有冷却介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内开设有散热腔,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散热腔形成所述冷却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体具有真空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和/或所述散热腔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
和/或,所述连接管内设有毛细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用于连接外部目标热源的一端设有贴装面,所述贴装面贴附在外部目标热源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装面的内壁设有毛细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主体以及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主体的表面,所述散热腔设置在所述散热主体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朝向所述散热件设置以及向所述散热件提供流动气体。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目标热源,所述目标热源与所述散热装置的连接管连接。
CN202122385375.2U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087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5375.2U CN216087384U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5375.2U CN216087384U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7384U true CN216087384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6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5375.2U Active CN216087384U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73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638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638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7780A (zh) 功率模块用复合式散热器及复合式散热器组件
CN108167792A (zh) 一种封闭式微喷射流细微通道led冷却装置
CN216087384U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85070B (zh) 散热器
TWM450187U (zh) 循環式熱虹吸散熱裝置
US7120022B2 (en) Loop thermosyphon with wicking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die as evaporator
CN106304805A (zh) 一种板翅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WO2017088805A1 (zh) 散热装置及应用该散热装置的投影设备
KR100939992B1 (ko) 전기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장착한 전기전자기기
CN211178080U (zh) 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
CN210349818U (zh)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CN113115578A (zh) 散热设备
CN217721879U (zh) 散热器和设备
CN213208032U (zh) 散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20020085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投影设备
CN219716062U (zh) 高功率散热器
JP7269422B1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108538797A (zh) 一种液态金属散热装置
CN214041986U (zh) 散热组件和投影仪
CN218954826U (zh) 一种水冷散热式无极工矿灯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220044025U (zh) 一种热虹吸散热器
CN216014190U (zh) 一种计算机复合散热机构
US11732976B1 (en) Rapi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17386303U (zh) 一种浸没式相变服务器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