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5391U -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5391U
CN216085391U CN202121172499.6U CN202121172499U CN216085391U CN 216085391 U CN216085391 U CN 216085391U CN 202121172499 U CN202121172499 U CN 202121172499U CN 216085391 U CN216085391 U CN 216085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junction box
negative
positiv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724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运来
徐张杰
冯春暖
吕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724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5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5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5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涉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领域,用于提高接线盒的拆/装便利性。接线盒插头包括正极插头、负极插头以及连接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的线缆。接线盒插座包括插座本体,贯穿插座本体开设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设置在第一插接孔内的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二插接孔内的第二导电夹持件。接线盒包括接线盒插头,与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正极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一接线盒插座,与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负极插头可插拔连接的第二接线盒插座。光伏系统包括多个光伏组件以及将多个光伏组件电串联在一起的接线盒,接线盒还用于将电串联在一起的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能引出。

Description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作为一种光电转换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产业。光伏组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利用接线盒将多个光伏组件串联在一起后与外部充电设备电连接,以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输出。
在户外复杂的应用环境的影响下,接线盒容易因老化而发生故障。由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一般是粘贴在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背板上,因此,当接线盒发生故障后,存在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用于提高接线盒的拆/装便利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盒插头,该接线盒插头包括正极插头、负极插头以及连接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的线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插头应用于串联多个光伏组件,并将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导出时,可以在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背板上设置接线盒插座,接线盒插座可以与光伏组件所包括的引出线电连接在一起。此时,可以将接线盒插头与接线盒插座插接在一起,以实现多个光伏组件的电串联以及位于两端的光伏组件与其他蓄电装置的电连接。
由于接线盒插头与接线盒插座是以可插拔的方式电连接在一起,当接线盒插头因老化而发生故障时,可以将接线盒插头方便的从接线盒插座上拔出,以实现接线盒插头的快速更换或维修。基于此,可以提高接线盒插头的拆/装便利性。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均包括绝缘壳体、第一插头端子、第二插头端子、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电子元件。其中,第一插头端子和第二插头端子间隔设置在绝缘壳体上。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间隔且相互绝缘的设置在绝缘壳体内,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与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电连接,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与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与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电连接,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与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线缆分别与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电子元件设置在绝缘壳体内,电子元件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将第一插头端子、第二插头端子集成在绝缘壳体上,将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电子元件封装在绝缘壳体内,在从整体上提高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集成度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减小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的体积。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插头应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与接线盒插座插接在一起且体积较小的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可以减小对双玻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背玻的遮挡。基于此,可以提高双玻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另外,在绝缘壳体内部,集成有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电连接在一起的电子元件,当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分别与接线盒插座电连接后,电子元件与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电池串并联在一起,可以降低光伏组件发生热斑效应的风险。将电子元件封装在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内,当电子元件发生故障时,由于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容易从光伏组件上拔出,因此,方便电子元件的快速更换或维修。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绝缘壳体内填充有绝缘胶。在绝缘壳体内填充绝缘胶,以将第一插头端子、第二插头端子插设在绝缘壳体内的部分隔离,同时将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隔离。在实现上述隔离的情况下,绝缘胶还具有防潮、防湿的作用,以提高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电子元件为二极管。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的至少一侧面为非平面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和第二插头端子插入接线盒插座所具有的插接孔内。在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的至少一侧面为非平面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与上述插接孔配合的紧密程度,进而可以防止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从插接孔内脱落的风险。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光伏组件一般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由于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线缆分别与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而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与第一插头端子电连接,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与第二插头端子电连接。因此,当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与正极引出线电连接时,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则需要与负极引出线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串联。将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的至少一侧面设置为非平面结构,可以利用非平面结构直观的标识出需要与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电连接的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或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以有效的避免正极插头或负极插头的误插。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为橄榄球状结构。在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为橄榄球状结构的情况下,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与接线盒插座所具有的插接孔配合的紧密程度被进一步有效的提高,进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从插接孔内脱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线盒插座,包括插座本体,贯穿插座本体开设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设置在第一插接孔内的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二插接孔内的第二导电夹持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插座应用在光伏组件时,可以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开设引出孔。光伏组件所包括的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可以从上述引出孔引出。引出后,将正极引出线插接在第一插接孔内并与第一导电夹持件电连接在一起,将负极引出线插接在第二插接孔内并与第二导电夹持件电连接在一起。
接着,将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插接在第一插接孔内并与第一导电夹持件电连接,将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插接在第二插接孔内并与第二导电夹持件电连接。利用同时连接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的线缆,实现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电串联。
利用接线盒插座实现接线盒插头与光伏组件的电连接,由于接线盒插座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当接线盒插座应用在双玻光伏组件上时,可以有效的减小对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背玻的遮挡,以提高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在靠近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的位置开设引出孔,以将接线盒插座设置在引出孔或靠近引出孔的位置。此时,可以缩短从引出孔引出的引出线的长度。基于此,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小引出线被扯断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引出线上消耗的电能,以提高光伏组件输出的功率。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接线盒插座应用于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均包括引出线插接段和插头插接段。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一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第一导电夹持件与正极引出线电连接。第二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二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第二导电夹持件与负极引出线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一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将第二导电夹持件设置在第二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缩短正极引出线至第一导电夹持件的距离,以及负极引出现至第二导电夹持件的距离。此时,可以缩短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的引出长度。基于此,可以降低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被折断的风险,以及降低电能在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上的消耗,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夹持件和第二导电夹持件均包括引出线夹持部和插头夹持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所包括的引出线夹持部夹持正极引出线,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所包括的引出线夹持部夹持负极引出线。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所包括的插头夹持部夹持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所包括的插头夹持部夹持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利用引出线夹持部夹持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利用插头夹持部夹持插头端子(包括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和第二插头端子),可以提高第一导电夹持件和第二导电夹持件与引出线以及插头端子的连接的紧密性,在减小引出线和插头端子从第一导电夹持件和第二导电夹持件上脱落风险的情况下,降低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每一引出线夹持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侧板以及连接两个第一夹持侧板底端的底板,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侧板上设置咬合齿。每一插头夹持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侧板以及连接两个第二夹持侧板顶端的顶板,至少一个第二夹持侧板的底端设置向上倾斜的止退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可以插设在由两个第一夹持侧板和一个底板围合而成的空间内并由咬合齿咬合。咬合齿的设置可增大与引出线的摩擦系数,以降低引出线从引出线夹持部上脱落的风险。插头端子(包括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和第二插头端子)可以插设在由两个第二夹持侧板和一个顶板围合而成的空间内并由向上倾斜的止退件向上顶推,以降低插头端子从插头夹持部上脱落的风险。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接线盒,包括接线盒插头,与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正极插头可插拔的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接线盒插座,与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负极插头可插拔的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接线盒插座。接线盒插头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提供的接线盒插头。第一接线盒插座和第二接线盒插座均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提供的接线盒插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盒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接线盒插头和接线盒插座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多个光伏组件以及将多个光伏组件电串联在一起的接线盒,接线盒还用于将电串联在一起的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能引出。接线盒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提供的接线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接线盒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简化结构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简化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夹持件/第二导电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分体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伏组件, 10-电池串, 11-互联条,
12-汇流条, 13-正极引出线, 14-负极引出线,
15-透光板, 16-背板, 17-胶膜,
18-边框;
2-接线盒, 1-1-第一光伏组件, 1-2-第二光伏组件,
1-3-第三光伏组件, 2-1-第一接线盒, 2-2-第二接线盒,
2-3-第三接线盒, 2-4-第四接线盒, 20-接线盒插座,
21-中分体插头, 22-接线盒插头, 220-正极插头,
221-负极插头, 222-线缆, 200-插座本体,
201-第一插接孔, 202-第二插接孔, 203-第一导电夹持件,
204-第二导电夹持件, a-引出线插接段, b-插头插接段,
c-引出线夹持部, d-插头夹持部, c0-第一夹持侧板,
c1-底板, d0-第二夹持侧板, d1-顶板,
e-绝缘壳体, f1-第一插头端子, f2-第二插头端子,
g1-第一导电片, g2-第二导电片, h-电子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光伏系统可以包括电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光伏组件1。该光伏组件1可以以矩形方式构成光伏阵列组件。应理解,图1仅示例出由12个光伏组件1构成的4×3的光伏阵列组件,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由更少或更多光伏组件1构成的光伏阵列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光伏组件1可以包括电连接在一起的多个电池串10,每一电池串10可以利用与电池串10所包括的多个电池片上的主栅线(图中未示出)焊接在一起的互联条11电连接在一起,而且在每一电池串10的端部均引出一段互联条11。多个电池串10则可以利用与端部引出的互联条11焊接在一起的汇流条12实现电并联,位于电池串10两端部的汇流条12也均向外多引出一段,以分别作为光伏组件1的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需要说明的是,光伏组件1还包括层压电池串10的透光板15、背板16,用于将透光板15、背板16与电池串10层压在一起的胶膜17以及边框18。
前文所述,光伏系统可以包括电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光伏组件1,具体的,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将多个光伏组件1的电连接在一起。
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可以采用粘结等方式设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即背板远离电池串的表面)。该接线盒可以为一体式接线盒,也可以为分体式接线盒。其中,当接线盒为分体式接线盒时,该接线盒可以为正极接线盒、负极接线盒或者中分体接线盒。中分体接线盒可以同时与正极接线盒与负极接线盒电连接。
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应用于光伏组件时,如前文所述,每一个光伏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正极引出线和至少一个负极引出线。此时,可以将正极接线盒与其中一个光伏组件所包括的正极引出线电连接,负极接线盒与另一个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负极引出线电连接。基于此,将两个光伏组件利用正极接线盒、正极引出线、负极接线盒和负极引出线电串联在一起。而光伏系统中同一列或同一行且位于端部的光伏组件所具有的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则利用与之相应电连接的正极接线盒或负极接线盒与外部储电装置或逆变装置等电连接。
如前文所述,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一般是粘贴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当接线盒因老化而故障时,需要将接线盒从光伏组件的背板上拆除以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上述粘贴的方式不便于将接线盒从光伏组件的背板上拆除。此时,将会降低接线盒的拆/装效率。
而且,当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应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由于接线盒的体积比较大,因此会遮挡照射在光伏组件背板上的太阳光。基于此,将会降低光伏组件的发电量,使得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大大减小。
另外,为了减小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对双玻光伏组件的遮挡,在实际应用中会尽可能减少粘贴在光伏组件背板上的接线盒的数量。这可能会导致光伏组件所具有的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与接线盒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此时,会设置与引出线电连接的引出线延长装置。引出线延长装置会增大光伏组件与接线盒之间的电阻,从而增大光伏组件输出的电能在引出线延长装置上的消耗,以导致光伏系统输出功率的下降。在搬运或安装具有引出线延长装置的光伏组件时,会存在引出线延长装置下垂的可能。下垂的引出线延长装置一方面容易扯断与之相连的引出线,另一方面下垂的引出线延长装置会发生晃动,此时,存在引出线延长装置撞击光伏组件的风险,也就是说,被撞击的光伏组件存在电池片隐裂的风险。
再者,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在实际使用时,通常需要连接器。而现有技术提供的连接器一般为塑料连接器。接线盒在较为恶劣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连接器的老化性能最脆弱。也就是说,连接器最容易因老化而故障。此时,为了确保接线盒的正常工作,需要及时更换连接器。这不仅会降低接线盒的使用效率,而且还会因高频次的更换连接器导致使用成本大大提升。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包括多个光伏组件1以及将多个光伏组件1串联在一起的接线盒2,接线盒2还用于将电串联在一起的光伏组件1所产生的电能引出至如储电装置或逆变装置(图中未示出)。
下面以光伏系统包括三个成排排列的光伏组件1为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2以及接线盒2与光伏组件1的连接关系。应理解,以下举例仅作为解释,不作为限定。
参见图4,为了便于描述,自左至右将光伏组件1依次命名为第一光伏组件1-1、第二光伏组件1-2和第三光伏组件1-3。自左至右将接线盒2依次命名为第一接线盒2-1、第二接线盒2-2、第三接线盒2-3和第四接线盒2-4。
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每一接线盒2均可以包括三个接线盒插座20、中分体插头21和接线盒插头22。接线盒插头22可以包括正极插头220、负极插头221以及连接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的线缆222。三个接线盒插座20自光伏组件1的左边框至右边框间隔且依次排列。其中,中分体插头21插接在位于中间位置的接线盒插座20上,正极插头220插接在位于右侧的接线盒插座20上,负极插头插接221在位于左侧的接线盒插座20上。此时,第一光伏组件1-1上的第一接线盒2-1所具有的正极插头220以及第三光伏组件1-3上的第四接线盒2-4所具有的负极插头221可以与如储电装置或逆变装置电连接,以将光伏系统产生的电能导出。
参见图5,每一光伏组件1所具有的背板16上均开设有三个引出孔(图中未示出),对应每一光伏组件1设置的三个接线盒插座20分别分布在三个引出孔处。也就是说,一个引出孔处对应设置一个接线盒插座20。每一光伏组件1上均具有三组引出线,每一组引出线均包括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每一组引出线对应一个引出孔,且每一组引出线从与其对应的引出孔中引出后与引出孔处的接线盒插座20电连接在一起。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还可以不包括中分体插头21以及与其电连接的接线盒插座20。
参见图4,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接线盒插头22与接线盒插座20是以可插拔的方式电连接在一起,当接线盒插头22因老化而发生故障时,可以将接线盒插头22方便的从接线盒插座20上拔出,以实现接线盒插头22的快速更换或维修。基于此,可以提高接线盒插头22的拆/装便利性。
参见图4,利用接线盒插座20实现接线盒插头22与光伏组件1的电连接,由于接线盒插座20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当接线盒插座20应用在双玻光伏组件上时,可以有效的减小对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背板16的遮挡,以提高光伏组件1的输出功率。
参见图4,由于引出孔可以开设在靠近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的位置,以将接线盒插座20设置在引出孔或靠近引出孔的位置。此时,可以缩短从引出孔引出的引出线的长度。基于此,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小引出线被扯断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减小在引出线上消耗的电能,以提高光伏组件输出的功率。
参见图4,仅仅利用接线盒插头22以及与接线盒插头22所包括的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插接在一起的接线盒插座20即可实现多个光伏组件1的电串联,以及将电串联在一起的光伏组件1所产生的电能输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线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不需要再单独设置连接器。因此,可以完全避免由于需要设置连接器而存在的光伏组件的使用效率低以及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插座20从结构上讲,可以包括插座本体200,贯穿插座本体200开设的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设置在第一插接孔201内的第一导电夹持件203,设置在第二插接孔202内的第二导电夹持件204。
参见图6,上述插座本体200可以由绝缘外壳以及填充在绝缘外壳内的绝缘胶构成。其中绝缘外壳的材质可以是工程塑料、聚碳酸脂、电玉粉、安基塑料粉或其他任意一种绝缘材料。上述绝缘胶可以是热塑性胶或热固性胶中的任意一种。在绝缘外壳内填充绝缘胶的情况下,绝缘胶不仅可以确保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之间的电绝缘,而且还具有防潮、防湿的效果。应用在户外恶劣的环境下,可以提高接线盒插座2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6,应理解,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以确保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在第一插接孔201内的设置方式,以及第二导电夹持件204在第二插接孔202内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可以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分别插接在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内。又例如,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可以以粘贴的方式分别与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所具有的孔壁紧固连接在一起。
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插座20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利用具有良好导热且绝缘性能的硅胶(当然也不仅限于硅胶)将接线盒插座20粘贴在光伏组件1的背板16开设的引出孔上。此时,光伏组件1所具有的正极引出线13可以插设在第一插接孔201内并与第一导电夹持件203紧固电连接,光伏组件1所具有的负极引出线14可以插设在第二插接孔202内并与第二导电夹持件204紧固电连接。当然,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的插接位置也可以互换,此时,只需要将与接线盒插座20插接在一起的接线盒插头22所包括的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也适应性的互换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确保正极引出线13通过导电夹持件(第一导电夹持件203或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正极插头220电连接,负极引出线14通过导电夹持件(第一导电夹持件203或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负极插头221电连接即可。
参见图6,可以沿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的长度方向,将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分为引出线插接段a和插头插接段b。引出线插接段a和插头插接段b的深度可以分别根据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的长度和插头(包括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插头端子(包括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的长度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参见图6,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导电夹持件203设置在第一插接孔201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a,第一导电夹持件203与正极引出线13电连接。第二导电夹持件204设置在第二插接孔202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a,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负极引出线14电连接。将第一导电夹持件203设置在第一插接孔201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a,将第二导电夹持件204设置在第二插接孔202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a。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缩短正极引出线13至第一导电夹持件203的距离,以及负极引出线14至第二导电夹持件204的距离。此时,可以缩短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的引出长度。基于此,可以降低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被折断的风险,以及降低电能在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上的消耗,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作为另外一种示例,第一导电夹持件203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插接孔201所包括的插头插接段d靠近引出线插接段a的位置,第二导电夹持件204还可以设置在第二插接孔202所包括的插头插接段b靠近引出线插接段a的位置。
作为第三种示例,第一导电夹持件203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插接孔201所包括的插头插接段b和引出线插接段a相连接的位置,第二导电夹持件204还可以设置在第二插接孔202所包括的插头插接段b和引出线插接段a相连接的位置。
参见图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均包括引出线夹持部c和插头夹持部d。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203所包括的引出线夹持部c夹持正极引出线13,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204所包括的引出线夹持部c夹持负极引出线14。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203所包括的插头夹持部d夹持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204所包括的插头夹持部d夹持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f2。利用引出线夹持部c夹持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利用插头夹持部d夹持插头端子(包括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可以提高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引出线以及插头端子的连接的紧密性,在减小引出线和插头端子从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上脱落风险的情况下,降低断路的风险。
至于第一导电夹持件203和第二导电夹持件204的具体结构则多种多样,例如,引出线夹持部c和插头夹持部d可以是上下分布的结构,也可以是左右分布的结构。
参见图7,作为一种示例,引出线夹持部c位于插头夹持部d的上方,两者可以直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导电件连接在一起,至于导电件的具体结构则多种多样,例如,导电件可以是导电片或导电柱等。引出线夹持部c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侧板c0以及同时连接在两个第一夹持侧板c0底端的底板c1。由底板c1和两个第一夹持侧板c0形成顶端具有开口的引出线夹持空间。为了提高引出线夹持部c的夹持力,两个第一夹持侧板c0沿由底板c1向顶部开口的方向逐渐靠拢,以形成缩口结构。相应的,插头夹持部d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夹持侧板d0以及同时连接在两个第二夹持侧板d0顶端的顶板d1。由顶板d1和两个第二夹持侧板d0形成底端具有开口的插头夹持空间。为了提高插头夹持部d的夹持力,两个第二夹持侧板d0沿由顶板d1向底部开口的方向逐渐靠拢,以形成缩口结构。需要解释的是,当引出线夹持部c和插头夹持部d直接连接在一起时,上述底板c1和顶板d1可以共用。
作为另外一种示例,引出线夹持部c位于插头夹持部d的左侧,两者可以直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上述导电件连接在一起。此时,引出线夹持部c靠近插头夹持部d的第一夹持侧板c0可以与插头夹持部d靠近引出线夹持部的第二夹持侧板d0共用。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引出线夹持部c以及插头夹持部d的夹持力,可以在至少一个第一夹持侧板c0的内侧面设置咬合齿(图中未示出)。在至少一个第二夹持侧板d0的底端设置向上倾斜的止退件(图中未示出)。上述止退件可以是止退杆或止退板。在实际应用中,当引出线插设在引出线夹持空间后,咬合齿的设置可增大与引出线的摩擦系数,以降低引出线从引出线夹持部c上脱落的风险。当插头端子插设在插头夹持空间后,止退件向上顶推插头端子,可以降低插头端子从插头夹持部d上脱落的风险。
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插头22,从结构上讲,可以包括正极插头220、负极插头221以及连接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的线缆222。正极插头220、负极插头221与上述接线盒插座20以及光伏组件1所具有的正极引出线13和负极引出线14的电连接关系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将从正极插头220、负极插头221的具体结构以及与线缆222的电连接关系的角度,重点阐述接线盒插头22。
参见图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均包括绝缘壳体e、第一插头端子f1、第二插头端子f2、第一导电片g1、第二导电片g2和电子元件h。其中,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间隔设置在绝缘壳体e上。第一导电片g1和第二导电片g2间隔且相互绝缘的设置在绝缘壳体e内,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与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g1电连接,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f2与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与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g1电连接,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f2与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线缆222分别与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g1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电子元件h设置在绝缘壳体e内,电子元件h与第一导电片g1和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正极插头220所具有的第一插头端子f1插设在上述接线盒插座20所包括的第一插接孔201内,并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203与光伏组件1所包括的正极引出线13电连接。将正极插头220所具有的第二插头端子f2插设在上述接线盒插座20所包括的第二插接孔202内,并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光伏组件1所包括的负极引出线14电连接。将负极插头221所具有的第一插头端子f1插设在另一接线盒插座20(另一接线盒插座20可以设置在另一光伏组件1上)所包括的第一插接孔201内,并利用第一导电夹持件203与另一光伏组件1所包括的正极引出线13电连接。将正极插头220所具有的第二插头端子f2插设在另一接线盒插座20所包括的第二插接孔202内,并利用第二导电夹持件204与另一光伏组件1所包括的负极引出线14电连接。由于电缆222同时与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电连接以及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f2电连接,因此,可以将其中一个光伏组件1的正极引出线13与另一光伏组件1的负极引出线14电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多个光伏组件1的电串联。
电子元件h与第一导电片g1和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以实现与光伏组件1所包括的电池串10的并联。在电子元件h采用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电子元件h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1发生热斑效应的风险。将电子元件h封装在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内,当电子元件h发生故障时,由于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容易从光伏组件1上拔出,因此,方便电子元件h的快速更换或维修。
封装在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内的电子元件h的极性相反。例如,封装在正极插头220内的电子元件h仅可以实现第二导电片g2向第一导电片g1的单向导通。封装在负极插头221内的电子元件h则仅可以实现第一导电片g1向第二导电片g2的单向导通。上述电子元件h可以是二极管或其他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电子元件。
参见图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绝缘壳体e内填充有绝缘胶,以将第一插头端子f1、第二插头端子f2插设在绝缘壳体e内的部分隔离,同时将第一导电片g1、第二导电片g2隔离。利用绝缘胶实现上述隔离的情况下,绝缘胶还具有防潮、防湿的作用,以提高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的使用寿命。需要解释的是,上述绝缘胶可以是具有良好导热绝缘效果的硅胶,当然也不仅限于硅胶。
参见图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的至少一侧面为非平面结构。需要将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插入接线盒插座20所具有的插接孔(包括第一插接孔201和第二插接孔202)内。在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的至少一侧面为非平面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与上述插接孔配合的紧密程度,进而可以防止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从插接孔内脱落的风险。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的右侧面为非平面结构,而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的左侧面为平面结构。上述非平面结构可以是如弧形面、波浪形面或异形面等任意一种。采用该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非平面结构还具有显著标识的作用。由于接线盒插头22所包括的线缆222分别与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g1和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g2电连接,而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g1与第一插头端子f1电连接,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g2与第二插头端子f2电连接。因此,当正极插头220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f1与正极引出线13电连接时,负极插头221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f2则需要与负极引出线14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个光伏组件1的串联。当第一插头端子f1和第二插头端子f2上的非平面结构的朝向均为右时,则说明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与接线盒插座20的连接正确,否则,则说明正极插头220和负极插头221与接线盒插座20的连接错误。
作为另外一种示例,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为橄榄球状结构。在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为橄榄球状结构的情况下,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与接线盒插座20所具有的插接孔配合的紧密程度被进一步有效的提高,进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一插头端子f1和/或第二插头端子f2从插接孔内脱落。
参见图9,中分体插头21的结构与正极插头220或负极插头22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接线盒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插头、负极插头以及连接所述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的线缆;
所述正极插头和负极插头均包括绝缘壳体、第一插头端子、第二插头端子、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电子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端子和第二插头端子间隔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上;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间隔且相互绝缘的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内,所述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与所述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电连接,所述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与所述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所述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插头端子与所述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电连接,所述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插头端子与所述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所述线缆分别与所述正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一导电片和所述负极插头所包括的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所述电子元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内,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内填充有绝缘胶,和/或,所述电子元件为二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插头端子的至少一侧面为非平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端子和/或第二端子插头为橄榄球状结构。
5.一种接线盒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本体,贯穿所述插座本体开设的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孔内的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孔内的第二导电夹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盒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插座应用于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均包括引出线插接段和插头插接段;所述第一导电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所述第一导电夹持件与所述正极引出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夹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接孔所包括的引出线插接段,所述第二导电夹持件与所述负极引出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盒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夹持件和第二导电夹持件均包括引出线夹持部和插头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盒插座,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引出线夹持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侧板底端的底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夹持侧板上设置咬合齿;
每一所述插头夹持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夹持侧板顶端的顶板,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夹持侧板的底端设置向上倾斜的止退件。
9.一种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盒插头,与所述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正极插头可插拔的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接线盒插座,与所述接线盒插头所包括的负极插头可插拔的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接线盒插座;
所述接线盒插头为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盒插头;所述第一接线盒插座和第二接线盒插座均为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盒插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还包括中分体插头,以及与所述中分体插头插接在一起的第三接线盒插座;所述中分体插头与所述正极插头或负极插头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接线盒插座为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盒插座。
11.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光伏组件以及将多个所述光伏组件电串联在一起的接线盒,所述接线盒还用于将电串联在一起的所述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能引出;所述接线盒为权利要求9或10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盒。
CN202121172499.6U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Active CN216085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2499.6U CN216085391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2499.6U CN216085391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5391U true CN216085391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6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72499.6U Active CN216085391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5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2280B2 (ja) ソフトパッケージリチウムイオンパワー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2347460B (zh) 通过将单格电池突出部焊接在滑动配合的公母连接器上形成的重复框架蓄电池
CN103262355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组件连接器
CN106935782B (zh) 一种电池单元及包括该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
CN112072017A (zh) 一种基于电芯串的电池模组
CN210956825U (zh) 一种户用储能装置
CN216085391U (zh) 一种接线盒插头、接线盒插座、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CN209747582U (zh) 一种单串电池模组及多串电池模组
CN213340661U (zh) 电池模组的电压采集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6597789U (zh) 一种串联组装的锂电池组件
CN212303843U (zh) 电池装配组件及锂离子电池
CN215912072U (zh) 光伏组件的接线盒和微型逆变器的连接结构及光伏组件
CN212848604U (zh) 一种基于电芯串的电池模组
CN204243124U (zh) 一种快装蓄电池模组及应用该快装蓄电池模组的电动车
CN210839468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104485439A (zh) 一种快装蓄电池模组及应用该快装蓄电池模组的电动车
CN220895794U (zh) 采样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7035911U (zh) 软包电池组及电池模组
CN218498314U (zh) 一种大容量电池
CN115842503B (zh) Bipv光伏瓦片
CN218602703U (zh) 采集板、电池装置、供电设备及储能一体机
CN217768606U (zh) 锂电池
CN213279575U (zh) 一种柔性光伏组件的线缆连接结构
CN210778896U (zh) 电池模组和用于电池模组的加热装置
CN204236215U (zh) 一种具有快装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