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3355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3355U
CN216083355U CN202122079595.2U CN202122079595U CN216083355U CN 216083355 U CN216083355 U CN 216083355U CN 202122079595 U CN202122079595 U CN 202122079595U CN 216083355 U CN216083355 U CN 216083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ochromic
sealing structure
film assembly
electrochrom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795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城
陈坤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795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3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3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3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电致变色膜组件,其设置于第一基底上;设置于第一基底上的第一密封结构,其位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并具有间隙,第一密封结构与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第一基底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凹槽中;第二基底,其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远离第一基底的一端,并与第一密封结构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第三密封结构,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靠近第二基底的一端延伸而成,并位于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二基底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不仅提高了密封性能,而且形成稳固的一体化封装结构,稳定性好,使用可靠性高,在外力作用下仍可保证优异的密封效果和显示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色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致变色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后视镜、节能窗、显示器件、移动终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电致变色器件的核心为材料在外界电场下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例如,电致变色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材料的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等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或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
目前的电致变色器件通常具有叠层结构,包括两个基板,以及设置于两基板之间的导电层和变色活性材料层,变色活性材料层包括电解质、电致变色材料和离子储存材料等。电致变色材料对水汽极其敏感,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密封,以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水汽进入电致变色器件内部而导致电致变色材料的损坏以及器件的失效。因此,提高器件的密封效果是改善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性能的重要手段。
CN112987435A公开了一种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柔性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柔性透明衬底、透明前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第一阻隔层、准固态电解质层、第二阻隔层、离子存储层、透明背电极层和第二柔性透明衬底;通过在准固态电解质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置第一阻隔层和第二阻隔层,可以有效的阻隔水汽的侵入和化学溶剂的挥发,从而防止准固态电解质层在器件制备及使用过程中性能变差,并对电致变色层和离子存储层进行保护。但是,该器件的阻隔层与电致变色层平行设置,电致变色层的侧面没有得到保护,水汽很容易从构件的侧面进入,进而导致器件性能降低,无法满足应用需求。
CN112379554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具体包括:透明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层;封框胶环绕电致变色层并将电致变色层密封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限定出电致变色区域;封框胶具有开口,所述电致变色区域内与开口对应处具有档胶坝,所述档胶坝延伸的方向平行于所述封框胶具有所述开口的边缘延伸的方向。CN110928096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板,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以密封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以及离子储存层。上述电致变色器件中,密封效果通过在薄膜边缘及基底之间设置密封胶来实现,虽然能够阻挡一部分侧面的水汽,但是密封效果仍然不佳,而且密封胶受力容易破损或脱落,尤其不适合应用于经常振动的薄膜器件中,例如后视镜中,容易导致器件的性能衰减、甚至完全失效。
因此,本领域亟待开发一种密封性能优异、结构强度好、稳定性高的电致变色器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通过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三密封结构的设计及相互协同,不仅提高了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而且有效改善了器件的连接强度、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满足了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在多种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为达到此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电致变色膜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第一密封结构,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之间具有间隙,并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和所述第一基底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凹槽中;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端上,并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三密封结构,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的一端延伸而成,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通过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三密封结构的设计,并与其他结构相互协同,不仅显著提高了器件的密封效果,而且使整个电致变色器件形成稳固的一体化封装结构,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从而改善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使其在外力作用下仍可保证优异的密封效果和显示性能等,满足了玻璃窗、后视镜等多种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二基底之间不直接相连,而是通过第三密封结构连接,所述第三密封结构由第一密封结构延伸得到。由于第三密封结构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因此可以缓冲因外界振动传导至基底的作用力,以减小第二密封结构的受力,从而在保证器件结构具有足够密封性能的同时,又能避免第二密封结构受损或脱落等,提高器件整体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橡胶类密封胶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固态胶密封结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硅橡胶密封胶结构、聚氨酯密封胶结构、丁基密封胶结构或聚硫密封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密封胶结构,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丁基密封胶结构或硅橡胶密封胶结构;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弹性模量为0.1~100MPa,例如可以为0.2MPa、75MPa、80MPa、85MPa或90MPa等;最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弹性模量为0.3~70MPa,例如可以为0.5MPa、0.8MPa、1MPa、3MPa、5MPa、8MPa、10MPa、15MPa、20MPa、25MPa、30MPa、35MPa、40MPa、45MPa、50MPa、55MPa、60MPa或65MPa等。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橡胶类密封胶,即通过具有一定弹性(模量)的密封胶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缓冲基底传导的作用力,充分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第二密封结构的保护作用,提高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为非固态密封胶固化得到的密封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非固态密封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够均匀而全面地填充于凹槽及其空隙中,经过固化后形成的第二密封结构可以避免缝隙等缺陷的存在,从而对电致变色膜组件形成有效地包覆和封装;另一方面,通常非固态密封胶自身的密封性能更优于固态密封胶,通过非固态密封胶形成第二密封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非固态密封胶包括环氧胶或硅酮胶。更优选地,所述非固态密封胶为环氧胶。由此,非固态密封胶在固化之前为流体状,可以更加全面的填充凹槽而不留缝隙,以增强器件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因环氧胶本身的密封性能更加优异,采用环氧胶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器件的密封性能,进一步增强电致变色器件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为500~8000mPa·s;更优选地,所述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为1000~5000mPa·s;最优选地,所述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为2000~4000mPa·s,例如可以为2100mPa·s、2300mPa·s、2500mPa·s、2700mPa·s、2900mPa·s、3000mPa·s、3100mPa·s、3300mPa·s、3500mPa·s、3700mPa·s或3900mPa·s等。通常情况下,如果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过低(例如低于500mPa·s),点胶填充凹槽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密封效果;如果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过高(例如高于5000mPa·s),则容易导致粘接界面浸润不够充分,存在粘接缝隙,也会影响密封性能。因此,将非固态密封胶的粘度设置在一定范围内,既可以防止气泡产生,又可以保证粘接界面充分浸润,提升对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效果,即提升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一透明粘接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第一基底之间的粘接性,防止电致变色膜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移动或晃动等,从而改善器件整体的变色效应和使用稳定性等。从工艺角度而言,在制备过程中,将第一基底与电致变色膜组件通过第一透明粘接层连接和固定,不仅保证了电致变色膜组件与第一基底之间的密封性,而且在填充非固态密封胶(形成第二密封结构)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非固态密封胶大量地渗透至电致变色膜组件与第一基底之间,从而影响器件的光学特性(例如透过率)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OCA(OpticallyClear Adhesive)光学胶、SCA光学胶、离子性中间膜(Surper Safe Glas,SGP)、液态LOCA(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胶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亚克力)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的材料为OCA光学胶。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按需选择不同的透明粘接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进一步地,采用OCA光学胶作为第一透明粘接层,不仅保证第一透明粘结层具有较强的粘接力,还能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光学透过性能,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能和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底之间。通常情况下,第一透明粘接层具有一定的粘弹性,由此,将第一透明粘接层延伸至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一基底之间,可以有效缓冲因外界振动传导至基底的作用力,以减小第二密封结构的受力,从而在保证密封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二透明粘接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由此,通过在第二基底和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设置透明粘接层,可以使第二基底和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形成连接,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和连接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为热熔性光学胶层;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SCA光学胶、离子性中间膜(Surper Safe Glas,SGP)、液态LOCA(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胶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亚克力)中的任意一种;最优选地,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层。由此,采用热熔性光学胶层,可以在制备工艺中先将热熔性光学胶层平铺于预定位置,例如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第二基底之间,再通过加热使其熔融而具有粘性,从而实现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第二基底之间的粘接,简化制备工艺;进一步地,采用PVB作为第二透明粘接层,可以保证热熔后,第二基底和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具有较强的粘接力外,还能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光学透过性能,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能和使用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为OCA光学胶层,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层;其中,OCA光学胶是一种可以直接粘合的胶,可以预先将电致变色膜组件稳定粘接于第一基底上;聚乙烯醇缩丁醛为热熔胶。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和第二透明粘接层配合,一方面可以保证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足够的透光性,另一方面能进一步保证器件的密封性能,进一步提高器件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提升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如果第一透明粘接层和第二透明粘接层均为OCA光学胶层,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粘接性,在设置时工艺难度较大,当然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透明粘接层和第二透明粘接层均设置为OCA光学胶层;如果第一透明粘接层和第二透明粘接层均为PVB层,则PVB层不能预先实现上述“预先将电致变色膜组件稳定粘接于第一基底上”的功能,不能充分实现上述密封性能,另一方面,由于PVB中杂质和结晶度的影响,还会干扰电致变色膜组件和电致变色器件的透光性,但对于透光性能等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或者匹配需求的其他应用场景时,也可以选用第一透明粘接层和第二透明粘接层均为PVB层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宽度为0.1~10.0mm,例如可以为0.2mm、0.3mm、5.5mm、6mm、7mm、8mm或9mm等;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宽度为0.5~5.0mm,例如可以为0.6mm、0.8mm、1.0mm、1.2mm、1.5mm、4.0mm或4.5mm等;最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宽度为2.0~3.5mm,例如可以为2.1mm、2.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3mm、3.1mm、3.2mm、3.3mm或3.4mm,以及上述点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构造不同尺寸的电致变色器件时,可以按需设置第一密封结构的尺寸宽度,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宽度为0.1~5.0mm,例如可以为0.2mm、0.3mm、3.5mm、4.0mm或4.5mm等;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宽度为0.4~3.0mm,例如可以为0.9mm、1.6mm、1.8mm、2.0mm、2.3mm、2.5mm或2.8mm等;最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宽度为0.5~1.5mm,例如可以为0.6mm、0.8mm、1.0mm、1.2mm、1.3mm或1.4mm,以及上述点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例如构造不同尺寸的电致变色器件时,可以按需设置第二密封结构的尺寸宽度,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由此,可以充分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更加有效地提高电致变色器件中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由此,可以进一步将电致变色膜组件包裹于密封结构内,以进一步提高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由此,在提高密封性能的同时,还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第二密封结构免于受到外界作用力,进一步防止其破损或脱落,提高器件使用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衬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衬底层。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底层和所述第二衬底层为玻璃衬底或柔性衬底;最优选地,所述衬底层(第一衬底层和第二衬底层)的材料为光学级透明材料,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玻璃、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由此,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衬底材料,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示例性地,所述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为透明导电层,材料为本领域已知的导电材料,包括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AZO(aluminum zinc oxide,氧化锌铝)、FTO(fluorine doped tin oxide,氟掺杂氧化锡)、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中的材料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的材料,在此不做赘述。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边缘处。
优选地,所述汇流条包括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由此,可以保证充分的密封性或可靠性的同时,避免第三密封结构遮挡电致变色区域,以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最大化。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由此,可以保证充分的密封性或可靠性的同时,避免第二密封结构遮挡电致变色区域,以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最大化。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和/或所述第二基底的外周侧设置有边框。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边框的宽度。由此,可以采用边框充分遮挡密封结构和汇流条等不透光区域,以提升器件的美观度。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还设置有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还设置有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设置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反射层和遮挡件,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或,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还设置有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之间,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之间;或,所述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透明粘接层之间,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射层和遮挡件分别位于不同的基底与透明粘接层之间;通过所述反射层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光反射功能,使所述电致变色器件适用于后视镜等领域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遮挡件的宽度。由此,遮挡件可以完全遮挡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和汇流条,以提高器件的美观度和外观一体性。
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所述方法包括:贴合工艺,将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底上;封胶工艺,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环绕设置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使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与所述第一基底形成所述凹槽,并在所述凹槽中设置所述非固态密封胶,所述非固态密封胶固化得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成型工艺,将所述第二基底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加热成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所述“固化”意指固体化,即密封胶由非固态成为固态的转化,其转化方法不受限制,例如可以通过接触空气固化,也可以通过加热固化,还可以通过紫外线(UV)固化,或者通过外力触发固化等,所有能使该密封胶由非固态转化为固态的方法,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或工艺条件等进行选择使用。
优选地,在所述贴合工艺中,所述固定的方法包括:将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与所述第一基底通过第一透明粘接层进行连接,实现固定。
从工艺角度而言,将第一基底与电致变色膜组件通过第一透明粘接层连接和固定,不仅保证了电致变色膜组件与第一基底之间的密封性和稳定性,而且在向凹槽中设置非固态密封胶时,可以有效地防止非固态密封胶大量地渗透至电致变色膜组件与第一基底之间,从而影响器件的透过率等光学特性。
优选地,凹槽中设置的非固态密封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对固化前的非固态密封胶而言,其高度大于等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即使固化过程中密封胶收缩高度下降,也可以使其高度不至于低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充分保证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性。
优选地,在所述成型工艺中,所述将所述第二基底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步骤之前,还包括:设置第二透明粘接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消费电子终端;更优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后视镜。由此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将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相应的结构中,例如消费电子终端的壳体中,或者后视镜的玻璃中,或者建筑幕墙的玻璃中等,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通过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三密封结构的设计,并与其他结构相互协同,有效避免了缝隙等缺陷的产生,对电致变色膜组件形成有效地包覆和封装,不仅提高了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而且使整个电致变色器件形成稳固的一体化封装结构,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从而改善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使其在外力作用下仍可保证优异的密封效果和显示性能,满足了后视镜等多种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5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对比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对比例2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基底,2-电致变色膜组件,3-第一密封结构,4-第二密封结构,5-第二基底,6-第三密封结构,71-第一透明粘接层,72-第二透明粘接层,81-第一汇流条,82-第二汇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示例性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基底1;电致变色膜组件2,其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密封结构3,其环绕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和所述第一基底1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4,设置于第一密封结构3、电致变色膜组件2与第一基底1形成的凹槽中;第二基底5,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1,并且,所述第二基底5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的第三密封结构6,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5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构成。
实施例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基底1;电致变色膜组件2,其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密封结构3,第一密封结构3的宽度为2.0mm,环绕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和所述第一基底1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4,设置于第一密封结构3、电致变色膜组件2与第一基底1形成的凹槽中,第二密封结构4的宽度为0.5mm,高度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相等,为0.3mm;第二基底5,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并远离所述第一基底1,并且,所述第二基底5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的第三密封结构6,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5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构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二密封结构全面填充于第一密封结构、电致变色膜组件与第一基底形成的凹槽中,避免了密封结构中缺陷的存在,从而对电致变色膜组件形成有效地包覆和封装;同时,第三密封结构由第一密封结构延伸得到,可以缓冲因外界振动传导至基底的作用力,以减小第二密封结构的受力,在确保密封性能的同时,使整个电致变色器件形成稳定的一体化封装结构,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从而改善了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可靠性。
实施例2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基底1;电致变色膜组件2,其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所述第一基底1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粘结层71(OCA光学胶层);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密封结构3,第一密封结构3的宽度为2.0mm,环绕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和所述第一基底1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4,设置于第一密封结构3、电致变色膜组件2与第一基底1形成的凹槽中,第二密封结构4的宽度为0.5mm,高度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相等,为0.3mm;第二基底5,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所述第二基底5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所述第二基底5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透明粘结层72(PVB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的第三密封结构6,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5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构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通过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与第三密封结构的设计,并与其他结构相互协同,不仅提高了器件的密封效果,而且使整个电致变色器件形成稳固的一体化封装结构,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同时,第一透明粘结层和第二透明粘结层进一步提高了电致变色膜组件与两个基底之间的粘接力,并具有良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光学性能和使用可靠性。
实施例3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第一透明粘结层71延伸至第一基底1与第二密封结构4之间;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二密封结构的一端与第一透明粘接层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密封结构连接,在保证器件结构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的同时,缓冲了外界振动传导至两个基底的作用力,减小第二密封结构的受力,有效避免了第二密封结构受损或脱落,提高器件整体的使用可靠性。
实施例4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第二密封结构4的高度为0.3mm,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高度为0.25mm;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二密封结构的高度大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可以充分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更加有效地提高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密封性。
实施例5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基底1;电致变色膜组件2,其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所述第一基底1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粘结层71(OCA光学胶层);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密封结构3,第一密封结构3的宽度为2.0mm,环绕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和所述第一基底1共同形成凹槽;第二密封结构4,设置于第一密封结构3、电致变色膜组件2与第一基底1形成的凹槽中,第二密封结构4的宽度为0.5mm,高度与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相等,为0.3mm;第二基底5,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所述第二基底5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所述第二基底5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透明粘结层72(PVB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所述第二基底5之间的第三密封结构6,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5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4与第二基底5之间构成,并延伸至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边缘处设置汇流条(第一汇流条81和第二汇流条82),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的宽度<汇流条的宽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中,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电致变色膜组件上,可以进一步将电致变色膜组件包裹于密封结构内,以进一步提高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同时,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的宽度小于汇流条的宽度,在保证充分的密封性或可靠性的同时,避免密封结构遮挡电致变色区域,以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区域最大化。
对比例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基底1;电致变色膜组件2,其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所述第一基底1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设置有第一透明粘结层71(OCA光学胶层);设置于第一基底1上的第一密封结构3,第一密封结构3的宽度为2.7mm,环绕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组件2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相贴合;第二基底5,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2上,所述第二基底5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3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所述第二基底5与电致变色膜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透明粘结层72(PVB层)。
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相比,对比例1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在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仅设置一个封装结构,导致密封效果不佳,密封结构受力容易脱落,冷热冲击后会出现大面积分层现象,而且无法通过振动测试,使用可靠性不足。
对比例2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不含有第三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底1、第二基底5相连接;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
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相比,对比例2中的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的两端都与基底直接相连,导致第二密封结构在外界振动的作用下容易受损和脱落,冷热冲击测试后会出现大面积分层现象,而且无法通过振动测试,器件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欠佳。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原料/结构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结构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底;
电致变色膜组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
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上的第一密封结构,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周侧面之间具有间隙,并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和所述第一基底共同形成凹槽;
第二密封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凹槽中;
第二基底,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端上,并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连接以形成封装结构;以及
第三密封结构,其由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基底的一端延伸而成,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二基底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透明粘接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
第二透明粘接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粘接层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一基底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汇流条,其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的边缘处;
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延伸至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边框,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或所述第二基底的外周侧;
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边框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遮挡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或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组件之间;
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汇流条的宽度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遮挡件的宽度。
10.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CN202122079595.2U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Active CN216083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9595.2U CN216083355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9595.2U CN216083355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3355U true CN216083355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79595.2U Active CN216083355U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33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0749B2 (en) Electrochromic laye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20090181203A1 (en) Laminated glazing and sealing and peripheral reinforcing means for same
JP2009544997A5 (zh)
CN209765230U (zh) 一种无机电致变色窗
EP4202542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639657B2 (ja)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60833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装置
KR102063776B1 (ko) 전기변색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10242674A1 (en) Long busbars having segments for increased robustness
CN206863436U (zh) 一种无边框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镜片
CN115729006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93340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CN209132561U (zh) 一种全固态电致变色防眩后视镜
CN215219386U (zh) 一种电致变色元件及电子设备
CN205121123U (zh) 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窗
JP4531388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6149104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21326904U (zh) 电致变色器件、后视镜及车辆
CN210666280U (zh) 一种电致变色镜片结构
CN216118321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调光玻璃
CN217467431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JP4570867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CN220085208U (zh) 电致变色镜片
KR101219847B1 (ko) 기밀성이 우수한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WO2022156659A1 (zh) 电致变色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