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8254U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8254U
CN216078254U CN202120517244.2U CN202120517244U CN216078254U CN 216078254 U CN216078254 U CN 216078254U CN 202120517244 U CN202120517244 U CN 202120517244U CN 216078254 U CN216078254 U CN 216078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sensor magnet
sensor
magnet portion
sh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72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境孝介
水野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036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168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8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8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输出轴的轴向上抑制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不稳定的换挡装置。在该换挡装置(100)中,执行器(1)包含:输出轴(14),其与驱动力传递机构(13)的输出侧连接,且转动换挡切换部件(20);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0),其具有以在沿着输出轴(14)的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传感器部(31)和传感器磁铁部(32),且检测输出轴(14)的旋转角度;控制基板(11),其配置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0)的传感器部(31);以及中盖(17),其支承马达(10)、驱动力传递机构(13)、控制基板(11)。而且,传感器磁铁部(32)安装于输出轴(14),设置有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定位的罩部件(40)。

Description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切换挡位的换挡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基于被驾驶员选择的来自换挡杆的换挡信号来切换变速挡(P、R、N、D)的挡位切换装置。挡位切换装置具备:被基于来自换挡杆的换挡信号输入来自外部管控单元的控制信号的基板、被基于控制信号控制的马达、与马达连结的减速机构部、以及与减速机构部连结的挡位切换部。另外,在该挡位切换装置中设置有检测挡位切换部的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检测部。旋转角度检测部包含:磁传感器、和永磁铁。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挡位切换装置的基板以与挡位切换部的输出轴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基板的与输出轴对置的位置(面)配置有检测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检测部的磁传感器。另外,在输出轴的基板侧的端部配置有具有中空部的筒状的永磁铁。具体而言,在输出轴的基板侧的端部设置有与筒状的永磁铁的中空部匹配的凸部。而且,通过将筒状的永磁铁的中空部插入并匹配到输出轴的凸部,来在输出轴的基板侧的端部安装永磁铁。另外,输出轴被在挡位切换装置的前主体的支承筒部的内侧设置的轴承部件支承得能够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29276号
这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这样的以往的挡位切换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即、为了抑制支承输出轴的轴承部件与沿轴承部件的轴向相邻的部件的接触,在轴承部件与沿轴承部件的轴向相邻的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该情况下,输出轴能够沿着轴向移动该间隙量。其结果为,存在配置于基板的磁传感器(传感器部)与安装于输出轴的永磁铁(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沿着轴向的距离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输出轴的轴向上对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的不稳定加以抑制的换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切换部件,其包含与挡位相应的多个谷部;和执行器,其用于驱动换挡切换部件,执行器包含:马达,其具有轴;驱动力传递机构,其与轴连接,且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输出轴,其与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输出侧连接,且使换挡切换部件转动;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其具有以在沿着输出轴的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传感器部和传感器磁铁部,且检测输出轴的旋转角度;控制基板,其供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的传感器部配置;以及壳体部,其支承马达、驱动力传递机构、控制基板,传感器磁铁部安装于输出轴,设置有将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定位的定位部件。
在该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如上所述,传感器磁铁部安装于输出轴,且设置有将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定位的定位部件。由此,安装于输出轴的传感器磁铁部被定位部件相对于壳体部定位,因此安装于输出轴的传感器磁铁部的轴向的移动被定位部件抑制。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配置于控制基板的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的不稳定。另外,由于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得到抑制,因此能够减小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增大来自传感器磁铁部的针对传感器部的磁力,因此能够提高传感器部的精度。另外,由于能够抑制配置于控制基板的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部与传感器磁铁部因振动等而碰撞。
在上述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优选为:传感器磁铁部包含与定位部件卡合的凸状的卡合部,定位部件固定于壳体部,并且包含能够供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插通的槽部。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已经将定位部件固定于壳体部的状态下,且在使传感器磁铁部的凸状的卡合部插通并贯通了定位部件的槽部后(卡合部穿过了定位部件的端面后),通过使传感器磁铁部转动,来使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卡合于与供卡合部插入的方向侧相反侧的定位部件的端面。由此,能够以比较简易的结构钢将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容易地定位。
该情况下,优选为: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定位部件的槽部以与多个卡合部对应的方式,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若这样构成,则与仅设置一个卡合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均衡地定位。
在上述传感器磁铁部包含卡合部的换挡装置中,优选为: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以在与定位部件进行了卡合的状态下,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在换挡切换部件的可转动角的范围内,不与槽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抑制在换挡切换部件正在转动时,由于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与定位部件的槽部重叠,引起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的定位状态解除。
在上述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优选为:壳体部包含与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抵接的抵接部。
若这样构成,则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被壳体部的抵接部与定位部件夹住,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壳体部的定位。
此外,在本申请中,在上述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也能够考虑以下这样的结构。
(附记项1)
即,在上述传感器磁铁部包含凸状的卡合部的换挡装置中,壳体部包含被定位部件插入的壳体侧孔部,定位部件包含插入到壳体部的壳体侧孔部的筒状部分,传感器磁铁部包含插入到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的柱状部分,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设置于柱状部分的壳体部侧。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在壳体部的壳体侧孔部插入了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的状态下,一边使传感器磁铁部的凸状的卡合部插通定位部件的槽部,一边将传感器磁铁部的柱状部分插入到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另外,能够在传感器磁铁部的凸状的卡合部穿过了定位部件的端面之后,通过转动传感器磁铁部,来使设置于柱状部分的壳体部侧的卡合部容易地卡合于定位部件的端面。
(附记项2)
在上述附记项1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定位部件的槽部与筒状部分的孔部连通。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一边使传感器磁铁部的凸状的卡合部插通定位部件的槽部,一边将传感器磁铁部的柱状部分容易地插入到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
(附记项3)
在上述附记项1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定位部件包含与筒状部分连接,且在壳体部通过紧固部件紧固固定于壳体部的凸缘部。
若这样构成,则在在壳体部的壳体侧孔部插入了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的状态下,凸缘部钩在壳体部的表面,因此能够相对于壳体部将定位部件定位。而且,能够在相对于壳体部定位了定位部件的状态下,容易地通过紧固部件将定位部件紧固固定于壳体部。
(附记项4)
在上述附记项1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定位部件的筒状部分插入到了壳体部的壳体侧孔部的状态下,在筒状部分的壳体侧的端面与壳体侧孔部的底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供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转动的间隙。
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传感器磁铁部的凸状的卡合部穿过了定位部件的端面后,沿着上述的间隙,容易地转动传感器磁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拆下了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外盖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拆下了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外盖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表示在外壳安装了中盖的状态的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与换挡切换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局部放大部。
图6是拆下了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外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中盖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传感器磁铁部的卡合部与罩部件的槽部与扇形的传动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执行器;10…马达;10c…轴;11…控制基板;13…驱动力传递机构;14…输出轴;17…中盖(壳体部);17j…台阶部(抵接部);20…换挡切换部件;20a…谷部;30…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1…传感器部;32…传感器磁铁部;32a…卡合部;40…罩部件(定位部件);40a…槽部;100…换挡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8,对安装于电动汽车等车辆的换挡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中,在乘客(驾驶员)经由换挡杆(或者换挡开关)等的操作部进行了换挡的切换操作的情况下,进行针对变速机构部的电换挡切换控制。即,经由设置于操作部的换挡传感器将换挡杆的位置输入给换挡装置100。而且,基于从设置于换挡装置100的专用的控制基板11发送的控制信号,将变速机构切换至与乘客的换挡操作对应的P(驻车)位置、R(倒挡)位置、N(空挡)位置以及D(前进)位置中的任一挡位。这样的换挡切换控制被称为线控换挡。此外,P、R、N以及D位置分别是技术方案中的“挡位”的一个例子。
换挡装置100具备执行器1和包含换挡切换部件20(参照图4)的换挡切换机构2(参照图4)。
执行器1是基于乘客(驾驶员)的换挡的切换操作,驱动换挡切换部件20的驱动装置。执行器1包含有:马达10、控制基板11、连接端子12、驱动力传递机构13、输出轴14、外壳15、外盖16(参照图3)、以及中盖17。此外,中盖17是技术方案中的“壳体部”的一个例子。
马达10是IPM(内部永磁体)式的无刷三相马达。马达10由紧固部件101固定于中盖17。
马达10具有:转子10a、定子10b、轴10c、磁铁10d、以及连接端子10e。这里,将轴10c的延伸方向设为Z方向,将Z方向中的外盖16侧设为Z1方向,将Z方向中的外壳15侧设为Z2方向。
在转子10a内围绕轴10c的旋转轴线C1(参照图1)以等角度间隔交替地埋入有作为永磁铁的N极磁铁和S极磁铁。定子10b具有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的多相(U相、V相以及W相)励磁线圈。轴10c以与转子10a一同围绕旋转轴线C1旋转的方式构成,轴10c被中盖17支承得能够旋转。磁铁10d为了检测轴10c的旋转角度位置而安装于轴10c。磁铁10d配置于轴10c的Z1方向侧(一侧)的端部。
连接端子10e将马达10的定子10b与控制基板11连接。连接端子10e是将定子10b与控制基板11连接的终端。连接端子10e是金属制。连接端子10e将定子10b与控制基板11电连接。即,连接端子10e将马达10与控制基板11连接,并且靠控制基板11侧的端部安装于控制基板11。
如图2所示,控制基板11以控制马达10的方式构成。控制基板11是在基板上安装有电子构件的基板构件。控制基板11由紧固部件102固定于中盖17。
在控制基板11且在Z方向(轴10c的延伸方向)上与磁铁10d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旋转角度传感器11a。旋转角度传感器11a以检测马达10的旋转角度的方式构成。即,旋转角度传感器11a是通过安装于轴10c的磁铁10d,检测轴10c的旋转量(旋转角度)的传感器。旋转角度传感器11a配置于在Z方向上与磁铁10d对置的位置。即,磁铁10d与旋转角度传感器11a隔开规定的间隙配置于轴10c的旋转轴线C1上。
这样,控制基板11以基于旋转角度传感器11a的检测结果控制马达10的方式构成。
控制基板11具有:第一基板侧插入孔11b、第二基板侧插入孔11c、多个嵌合孔11d、以及多个嵌合孔11e。第一基板侧插入孔11b、第二基板侧插入孔11c、多个嵌合孔11d以及多个嵌合孔11e是沿Z方向贯通了基板的贯通孔。在第一基板侧插入孔11b中插入后述的第一突出部252。在第二基板侧插入孔11c中插入后述的第二突出部171。在多个嵌合孔11d中的各个以嵌合的方式插入连接端子12的Z1方向侧的末端部。在多个嵌合孔11e中各个嵌合孔11e中以嵌合的方式插入连接端子10e的Z1方向侧的末端部。
连接端子12使作为外部设备的控制装置与控制基板11经由中盖17连接。连接端子12的靠控制基板11侧的端部安装于控制基板11。连接端子12是将控制装置与控制基板11连接的母线。连接端子12是金属制。这样,连接端子12与配线电缆电连接,由此将控制装置与控制基板11电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13以与轴10c连接,且将马达10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轴14的方式构成。这里,驱动力传递机构13作为减速机构部而构成。
如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机构13具有:齿轮部13a、齿轮部13b、轴部13c、齿轮部13d、齿轮部13e、以及轴部13f。
齿轮部13a和齿轮部13b因来自马达10的驱动力而旋转。齿轮部13a是大径的齿轮。齿轮部13a是树脂制。齿轮部13b是小径的齿轮。齿轮部13b是金属制。轴部13c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C2。轴部13c将齿轮部13a和齿轮部13b支承得能够旋转。轴部13c的靠Z1方向侧的端部被中盖17支承得能够旋转。轴部13c的靠Z2方向侧的端部被外壳15支承得能够旋转。
齿轮部13d和齿轮部13e因来自马达10的驱动力而旋转。齿轮部13d是大径的齿轮。齿轮部13d是树脂制。齿轮部13e是小径的齿轮。齿轮部13e是金属制。轴部13f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C3。轴部13f将齿轮部13d和齿轮部13e支承得能够旋转。轴部13f的靠Z1方向侧的端部被中盖17支承得能够旋转地。轴部13f的靠Z2方向侧的端部被外壳15支承得能够旋转。
如图5所示,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0具有以在沿着输出轴14的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且检测输出轴14(换挡切换部件20)的旋转角度。传感器部31配置于控制基板11,并且传感器磁铁部32安装于输出轴14的靠控制基板11侧的端部。
输出轴14以将马达10的驱动力输出给换挡切换部件20(参照图4)的方式构成。输出轴14沿Z方向延伸。输出轴14与驱动力传递机构13的输出侧连接。输出轴14与换挡切换部件20的输入侧连接。输出轴14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C4。输出轴14被中盖17和外壳15支承得能够旋转。
输出轴14具有朝向控制基板11侧(Z1方向侧)末端渐细的台阶形状。具有台阶形状的输出轴14包含第一部分14a~第五部分14e。第一部分14a~第五部分14e依次从Z2方向侧朝向Z1方向侧配置。另外,第一部分14a~第五部分14e的直径(与输出轴14正交的截面的直径)依次缓缓变小。
输出轴14的第一部分14a被外壳15支承得能够旋转。在输出轴14的第二部分14b嵌合有扇形的传动装置50。在输出轴14的第三部分14c上嵌合有将扇形的传动装置50的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覆盖部件51。在输出轴14的第四部分14d处插入有具有凸缘的圆管状(截面L字状)的轴承部件52。另外,轴承部件52受中盖17支承。这样,输出轴14被外壳15和中盖17决定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在输出轴14的第五部分14e上嵌合有传感器磁铁部32。此外,在Z方向上,在轴承部件52与覆盖扇形的传动装置50的上表面的部件51之间,以抑制轴承部件52(例如,金属制)与部件51(例如,树脂制)间的接触的方式,设置有间隙CL1。
外壳15和外盖16构成收容马达10、控制基板11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13的收容空间18。收容空间18是由外壳15和外盖16形成的内部空间。这里,控制基板11在收容空间18内配置于比中盖17靠外盖16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外壳15配置于Z2方向侧。外壳15具有靠Z1方向侧的面向Z2方向侧凹陷的凹形状。具体而言,外壳15具有:内底面15a、和从内底面15a起延伸的内侧面15b。内底面15a是形成于外壳15的靠Z1方向侧的面的凹形状的底面。内侧面15b是从内底面15a的缘部起向Z1方向侧延伸的侧面。
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部152以将中盖17和控制基板11双方相对于外壳15定位的方式构成。即,第一定位部152是中盖17和控制基板11的共用的定位部。
具体而言,第一定位部152具有从外壳15向外盖16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52。第一突出部252具有:小径部252a、第一台阶部252b、以及大径部252c。小径部252a插入到控制基板11的第一基板侧插入孔11b。由此,第一定位部152将控制基板11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位。
第一台阶部252b设置于小径部252a与大径部252c间的边界部分。第一台阶部252b是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载置面。在第一台阶部252b上载置使小径部252a插入到了第一基板侧插入孔11b的控制基板11。由此,第一定位部152将控制基板11沿Z方向定位。
大径部252c插入到中盖17的中盖侧插入孔17c。由此,第一定位部152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将中盖17定位。
插头部15c构成为能够供用于进行作为外部设备的控制装置与控制基板11间的相互通信的配线电缆(未图示)插入。插头部15c设置于外壳15的外侧面。插头部15c具有供配线电缆插入的插入孔。此外,配线电缆也具有向控制基板11供给电力的功能。
如图3所示,外盖16配置于Z1方向侧。外盖16具有使靠Z2方向侧的面向Z1方向侧凹陷的凹形状。外盖16是从Z1方向侧覆盖外壳15的罩。
如图2所示,中盖17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部件。这里,中盖17具有:第二定位部17a、多个突起部17b、中盖侧插入孔17c、以及定位孔17d。
如图2所示,第二定位部17a将控制基板11相对于中盖17定位。第二定位部17a具有从中盖17向外盖16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71。第二突出部171从中盖17的靠Z1方向侧的面117a朝向Z1方向侧突出。
第二突出部171具有:小径部171a、第二台阶部171b、以及大径部171c。小径部171a插入到控制基板11的第二基板侧插入孔11c。由此,第二定位部17a将控制基板11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位。
第二台阶部171b设置于小径部171a与大径部171c间的边界部分。第二台阶部171b是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载置面。在第二台阶部171b上载置使小径部171a插入了第二基板侧插入孔11c的控制基板11。由此,第二定位部17a将控制基板11沿Z方向定位。大径部171c与中盖17一体设置。
如图2所示,多个突起部17b从中盖17的靠Z1方向侧的面117a朝向Z1方向侧突出。多个突起部17b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在多个突起部17b各自的靠Z1方向侧的面上载置控制基板11。由此,多个突起部17b将控制基板11沿Z方向定位。在多个突起部17b各自的靠Z1方向侧的面形成有紧固孔。在紧固孔设置有内螺纹部。在紧固孔中螺纹紧固紧固部件102。由此,将控制基板11固定于中盖17。
中盖侧插入孔17c是沿Z方向贯通了中盖17的贯通孔。中盖侧插入孔17c迎合第一定位部152的配置位置形成。在中盖侧插入孔17c中插入有将控制基板11定位的第一突出部252。具体而言,在中盖侧插入孔17c插入有第一突出部252的大径部252c。
定位孔17d是沿Z方向将中盖17贯通的贯通孔。定位孔17d迎合连接端子12的配置位置形成。定位孔17d被插入有连接端子12。具体而言,定位孔17d被插入连接端子12,并且将连接端子12的靠控制基板11侧的末端部定位。由此,连接端子12的末端部高精度地插入到控制基板11的嵌合孔11d。
如图2和图3所示,中盖17收容于收容空间18的内部,并且安装有马达10。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中盖17上,在中盖17的靠Z1方向侧的面117a(外盖16侧的面)上至少固定有马达10。另外,在中盖17上,在在中盖17的靠Z1方向侧的面117a上固定有控制基板11。在中盖17上,在中盖17的靠Z2方向侧的面(外壳15侧的面)上固定有驱动力传递机构13的轴部13c和轴部13f。
(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和罩部件)
接下来,对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0和罩部件4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设置有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定位的罩部件40。罩部件40确定传感器磁铁部32的Z方向的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传感器磁铁部32包含与罩部件40卡合的凸状的卡合部32a。而且,罩部件40固定于中盖17,并且包含能够供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插通的槽部40a。另外,从输出轴14的轴线方向(Z方向)观察,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另外,罩部件40的槽部40a以与多个卡合部32a对应的方式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和罩部件40的槽部40a各自以大致120度间隔设置有三个。此外,罩部件40是技术方案中的“定位部件”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中盖17上,设置有供罩部件40插入的孔部17h。在孔部17h的中央部设置有供输出轴14插入的孔部17i。另外,在孔部17h处设置有台阶部17j。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7j与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抵接。具体而言,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32b与台阶部17j的靠Z1方向侧的面抵接(参照图5)。由此,传感器磁铁部32朝Z2方向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即,规定传感器磁铁部32的靠Z2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台阶部17j是技术方案中的“抵接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罩部件40包含插入到中盖17的孔部17h中的筒状部分40b。
此外,罩部件40的槽部40a与筒状部分40b的孔部40c连通。槽部40a以从筒状部分40b的Z1方向侧到Z2方向侧地贯通的方式设置。另外,从Z方向观察,槽部40a具有与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对应的形状(大致四边形形状)。另外,槽部40a具有能够供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插通的大小(从Z方向观察,比卡合部32a稍大的形状)。
另外,罩部件40包含与筒状部分40b连接,且在中盖17上通过螺丝41(参照图6)紧固固定于中盖17上的凸缘部40d。凸缘部40d以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凸缘部40d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在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凸缘部40d的顶点附近设置有供螺丝41贯通的孔部40e。螺丝41经由凸缘部40d的孔部40e螺纹紧固于中盖17,由此将罩部件40固定于中盖17。
另外,传感器磁铁部32包含插入到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的柱状部分32c。而且,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设置于柱状部分32c的中盖17侧(Z2方向侧)。卡合部32a向与柱状部分32c延伸的方向(Z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另外,卡合部32a设置于柱状部分32c的Z2方向侧的端部。另外,卡合部32a具有大致棱柱形状。
另外,传感器磁铁部32在Z1方向侧的端部包含沿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从柱状部分32c突出的磁铁主体部32d。在磁铁主体部32d包含有永磁铁。另外,磁铁主体部32d具有扇形形状。
另外,在传感器磁铁部32设置有被嵌合(压入)输出轴14的孔部32e。从Z1方向观察,孔部32e具有与输出轴14(第五部分14e)对应的形状(大致长方形形状)。
另外,如图5所示,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孔部32e的内部设置有台阶部32f。此外,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台阶部32f与输出轴14的第四部分14d和第五部分14e的边界的台阶部之间沿着Z方向设置有间隙CL2。
另外,在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插入到中盖17的孔部17h中的状态下,在筒状部分40b的靠中盖17侧的端面40f与孔部17h的底面(台阶部17j)之间,设置有能够供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转动的间隙CL3。间隙CL3的在Z方向上的宽度W与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的厚度t大致相等。由此,限制传感器磁铁部32的Z1方向侧和Z2方向侧的移动。另外,在间隙CL3内,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构成为能够以Z方向为轴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以在与罩部件40卡合了的状态下,从输出轴14的轴线方向(Z方向)观察,在换挡切换部件20的可转动角的范围内,卡合部32a不与槽部40a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输出轴14上嵌合有扇状的传动装置50,输出轴14、扇状的传动装置50以及换挡切换部件20同轴旋转。而且,在外壳15设置有壁部15d和壁部15e,从Z方向观察,输出轴14向一方向转动,由此壁部15d与扇状的传动装置50接触,输出轴14向另一方向转动,由此壁部15e与扇状的传动装置50接触。而且,扇状的传动装置50的在壁部15d与壁部15e之间的转动范围为换挡切换部件20的可转动角。例如,可转动角是45度。而且,在扇状的传动装置50在壁部15d与壁部15e之间转动的范围内,从Z方向观察,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与罩部件40的槽部40a不重叠。即,在换挡切换部件20的转动动作中,抑制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与罩部件40的槽部40a的卡合解除(传感器磁铁部32脱落)。
(传感器磁铁部的安装方法)
接下来,对传感器磁铁部32向中盖17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将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插入到中盖17的孔部17h,并且通过螺丝41将罩部件40固定于中盖17。接下来,将传感器磁铁部32的孔部32e插入(压入)到输出轴14,并且将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插通到罩部件40的槽部40a。由此,在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插入传感器磁铁部32。
而且,如图5所示,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从罩部件40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40f起向Z2方向侧进行了移动的状态下,传感器磁铁部32以Z方向为轴转动。另外,卡合部32a在筒状部分40b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40f与孔部17h的底面(台阶部17j)之间的间隙CL3内移动。由此,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与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40f卡合。
此外,在该时刻,中盖17未安装于外壳15,因此,安装于输出轴14的扇状的传动装置50没有与外壳15的壁部15d、壁部15e接触。因此,在扇状的传动装置50超出扇状的传动装置50的可转动角(可转动范围)地进行了转动的状态下,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在插通到罩部件40的槽部40a之后转动。由此,能够实现在将中盖17安装于外壳15之后,在扇状的传动装置50在壁部15d与壁部15e之间转动的范围内,从Z方向观察,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与罩部件40的槽部40a不重叠。
如图5所示,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孔部32e中插入输出轴14,由此传感器磁铁部32与输出轴14同轴,并且规定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的在Z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30的位置的不稳定的部位成为传感器磁铁部32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32b(台阶部17j)与控制基板11的靠Z2方向侧的面之间的尺寸L1、和传感器磁铁部32的靠Z2方向侧的端面32b与传感器磁铁部32的靠Z1方向侧的端面之间的尺寸L2两处。而且,能够抑制因设置罩部件40而输出轴14的对应于间隙CL3量的移动(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之间的尺寸L1的不稳定)。
(换挡切换机构)
如图4所示,换挡切换机构2与变速机构部(未图示)内的油压控制电路部(未图示)中的油压阀体的手动滑阀(未图示)和驻车机构部(未图示)连接。变速机构部以通过驱动换挡切换机构2,来机械式地切换换挡状态(P位置、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的方式构成。
换挡切换机构2包含有:上述换挡切换部件20和具有销21a的定位部件21。换挡切换部件20是棘爪板。换挡切换部件20具有:以与挡位(P位置、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多个(4个)谷部20a和设置于谷部20a之间的山部20b。定位部件21以在销21a嵌入到因执行器1的驱动而转动的换挡切换部件20的多个谷部20a中任一个谷部20a的状态下形成挡位的方式构成。定位部件21是棘爪弹簧。定位部件21以在自身与挡位(P位置、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对应的转动角度位置保持棘爪板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传感器磁铁部32安装于输出轴14,且设置有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定位的罩部件40。由此,安装于输出轴14的传感器磁铁部32被罩部件40相对于中盖17定位,因此安装于输出轴14的传感器磁铁部32的轴向的移动受罩部件40抑制。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配置于控制基板11的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另外,由于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受到抑制,因此能够减小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增大来自传感器磁铁部32的针对传感器部31的磁力,因此能够提高传感器部31的精度。另外,由于能够抑制配置于控制基板11的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之间的距离不稳定,因此能够抑制传感器部31与传感器磁铁部32因振动等而碰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在已经将罩部件40固定于中盖17的状态下,且在使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插通并贯通了罩部件40的槽部40a之后(卡合部32a穿过了罩部件40的端面40f之后),通过转动传感器磁铁部32,来使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卡合于罩部件40的与卡合部32a插入的方向侧相反侧的端面40f。由此,能够以比较简易的结构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容易地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与仅设置一个卡合部32a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均衡地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在换挡切换部件20正在转动时,由于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与罩部件40的槽部40a重叠,引起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的定位状态解除这种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被中盖17的台阶部17j与罩部件40夹住,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的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在在中盖17的孔部17h插入了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的状态下,一边使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插通罩部件40的槽部40a,一边将传感器磁铁部32的柱状部分32c插入到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另外,能够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穿过了罩部件40的端面40f之后,通过转动传感器磁铁部32,来使柱状部分32c的设置于中盖17侧的卡合部32a容易地卡合于罩部件40的端面40f。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一边使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插通罩部件40的槽部40a,一边将传感器磁铁部32的柱状部分32c容易地插入到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在中盖17的孔部17h插入了罩部件40的筒状部分40b的状态下,凸缘部40d钩在中盖17的表面,因此能够将罩部件40相对于中盖17定位。而且,能够在相对于中盖17定位了罩部件40的状态下,容易地通过螺丝41将罩部件40紧固固定于中盖1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穿过了罩部件40的端面40f之后,沿着上述的间隙CL3,容易地转动传感器磁铁部32。
(变形例)
此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上是例示且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义和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传感器磁铁部32的凸状的卡合部32a插通于罩部件40的槽部40a而卡合于罩部件40,来使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定位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通过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和罩部件40的槽部40a以外的结构,来将传感器磁铁部32相对于中盖17定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和罩部件40的槽部40a各自三个三个地设置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传感器磁铁部32的卡合部32a和罩部件40的槽部40a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外的数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Z方向观察,罩部件40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罩部件40也可以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以外的形状(大致四边形形状、大致圆环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在外壳15与覆盖外壳15的开口的外盖16之间的空间配置中盖17(将外壳15与外盖16结合)的换挡装置100中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对具有外盖覆盖中盖的一侧,且外壳覆盖中盖的另一侧的结构(将中盖与外盖结合,且将中盖与外壳结合的结构)的换挡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另外,也能够对不具有中盖的换挡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5)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换挡切换部件,其包含与挡位相应的多个谷部;和
执行器,其用于驱动所述换挡切换部件,
所述执行器包含:
马达,其具有轴;
驱动力传递机构,其与所述轴连接,且传递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
输出轴,其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输出侧连接,且使所述换挡切换部件转动;
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其具有以在沿着所述输出轴的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传感器部和传感器磁铁部,且检测所述输出轴的旋转角度;
控制基板,其供所述输出轴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所述传感器部配置;以及
壳体部,其支承所述马达、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控制基板,
所述传感器磁铁部安装于所述输出轴,
设置有将所述传感器磁铁部相对于所述壳体部定位的定位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磁铁部包含与所述定位部件卡合的凸状的卡合部,
所述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部,并且包含能够供所述传感器磁铁部的所述卡合部插通的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传感器磁铁部的所述卡合部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槽部以与所述多个卡合部对应的方式,大致等角度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磁铁部的所述卡合部以在与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卡合的状态下,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在所述换挡切换部件的可转动角的范围内,不与所述槽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包含与所述传感器磁铁部的所述卡合部抵接的抵接部。
CN202120517244.2U 2020-06-16 2021-03-11 换挡装置 Active CN2160782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3601A JP7516897B2 (ja) 2020-06-16 シフト装置
JP2020-103601 2020-06-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8254U true CN216078254U (zh) 2022-03-18

Family

ID=7919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7244.2U Active CN216078254U (zh) 2020-06-16 2021-03-11 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825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96006A (ja) 2021-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7231B2 (en) Motor
EP3926214B1 (en) Shift device
WO2010024406A1 (ja) 電動モータ
JP7384709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EP1897205A1 (en) Motor drive assembly
CN216078254U (zh) 换挡装置
CN215257784U (zh) 换挡装置
EP2977736B1 (en) Torque detection devic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vehicle
JP2009201277A (ja) 減速機構付き電動モータ
JP7516897B2 (ja) シフト装置
JP6116735B1 (ja) レンジ切替装置
JP2006006062A (ja) モータ
JP2010057299A (ja) 電動モータ
JP4099032B2 (ja) モータ
KR20180068415A (ko) 파워 모듈 및 변속기
JP7516898B2 (ja) シフト装置
USRE47564E1 (en) Motor
KR102367482B1 (ko) 차량용 전자식 변속기 제어용 액츄에이터
JP5694884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JP5948220B2 (ja) モータ
JP7512807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075858A (ja) モータ
JP2023531627A (ja) パワートレインにおける作動のための原動機の構造コンセプト
JP751280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2664783B1 (ko) Sbw 액추에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