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0376U -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0376U
CN216070376U CN202122394752.9U CN202122394752U CN216070376U CN 216070376 U CN216070376 U CN 216070376U CN 202122394752 U CN202122394752 U CN 202122394752U CN 216070376 U CN216070376 U CN 216070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odule
battery module
power system
bas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47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翎嘉
李翊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1223947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0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0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0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包括底座、电池模块、驱动模块与导热弹性体。底座容置于管状的车架壳体的容置空间,且包括第一承载部以及第二承载部沿容置空间成纵向设置。第一承戴部锁固于车架壳体,第二承载部具有驱动模块底座及驱动模块包覆盖,驱动模块底座可拆地连接至第一承载部。电池模块容置于容置空间,且设置于第一承载部上。驱动模块容置于容置空间,电连接至电池模块,且设置于驱动模块底座上。导热弹性体设置于驱动模块包覆盖与驱动模块间,以及驱动模块底座与驱动模块间。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案是关于一种动力系统,尤指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自行车(Electric assisted bicycle,或简称e-Bike)是一种结合电力驱动与人力驱动的环保电动交通工具。受限于原有车架上的人力驱动系统,目前大多数电动助力自行车系统在组装时,马达、电池等电力系统多采分离式组装方式,除了增加组装的工序外,还增加车架设计难度。当电力驱动系统再结合人力驱动统完成整车的组装,需耗费更复杂的工序,且耗时。另一方面,车架需同时配合电池及马达外型做特殊形状设计,也将增加设计及加工、制作难度。若马达与电池采部分外露于车架的设计,则骑乘时容易受灰尘、泥土、水等物质侵入污染,造成使用寿命缩短。此外,电力驱动系统的分离式组装结构中,电池与控制器及马达之间常形成较长的间隔距离,导致需透过较长导线进行连接时易造成能量损耗,降低系统效率。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以解决习知技术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通过将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整合为一体式动力系统,仅需将一体式动力系统装入车架壳体内部,即可完成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的组装。其中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固定于一底座,并作为和车架壳体组装的界面。电池模块前端还使用可快速插拔的连接器连接整车其他配件,以满足电力/信号需求,方便模块拆装、降低模块拆换时对整车配线的影响。底座整体设计还具有部分弹性,在组装时可克服车架壳体在加工、热处理时产生的公差;在骑乘时能吸收车架壳体的形变,确保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不受外力影响。另外,电池模块端底座带有凹槽设计,将电池模块、驱动模块底座锁固点隐藏于凹槽内,维持外型的平整性。凹槽两侧则做为与车架壳体固定的接面,确保动力系统稳固地固定于车架壳体内。此外,驱动模块和底座之间贴附的导热弹性体,还能增加内藏式驱动系统的马达及控制器的散热面积,在车架壳体振动或形变时维持一定的包覆能力、制震性和散热性。
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于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透过底座整合为一体时,由于底座的二个承载部采可拆的连接,且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透过可插拔连接器电连接,因此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可因应维修需求而拆离。其中容置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的车架壳体还设置有可拆式外盖或穿孔,以对应二个承载部之间或与车架壳体的锁固件的连接处,当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的一者有维修需求时,开启外盖或透过穿孔使二个承载部与车架壳体的锁固件的连接处对应开口外露,即可依据需求拆分二个承载部中的至少一个,使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分离而个别进行所需的维修作业,并于维修后恢复组装,简化拆换程序,并提升维修的效率。
为达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包括底座、电池模块、驱动模块以及二导热弹性体。底座容置于一管状的车架壳体的一容置空间,且包括第一承载部以及第二承载部,沿容置空间成纵向设置,其中第一承戴部锁固于车架壳体,第二承载部具有部分弹性且具有一驱动模块底座及一驱动模块包覆盖,驱动模块底座可拆地连接至第一承载部。电池模块容置于容置空间,且设置于第一承载部上。驱动模块容置于容置空间,电连接至电池模块,且设置于第二承载部的驱动模块底座与驱动模块包覆盖之间。二导热弹性体分别设置于驱动模块包覆盖与驱动模块之间,以及驱动模块底座与驱动模块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与电池模块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车架壳体的顶端,第二承载部以及驱动模块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车架壳体的底端,且驱动模块部分连通至五通管,其中电池模块通过可插拔连接器与驱动模块电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驱动模块包括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的输出轴垂直地机械连接至自行车中轴,自行车中轴容置于五通管且部分外露于五通管。
于一实施例中,驱动模块包括马达控制器及马达,马达控制器、马达及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沿容置空间成纵向排列,马达控制器电连接至马达以及电池模块,马达的转轴机械连接至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的输入轴。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包括彼此相对的承载面以及锁固面,其中承戴面相对电池模块的底面,锁固面相对车架壳体的内壁面,通过承载面与底面配合使电池模块锁固于第一承载部,及通过锁固面及内壁面配合使第一承载部锁固于车架壳体。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包括一凹槽,凹槽自锁固面朝向承载面凹设,以一第一锁固件穿过车架壳体的内壁面以及锁固面,锁固第一承载部与车架壳体,及以一第二锁固件自凹槽穿过承载面以及电池模块的底面,锁固电池模块与第一承载部。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承载部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与驱动模块底座连接且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承载部的凹槽,并以第三锁固件穿过连接件容置于凹槽的部分,锁固第二承载部的连接件与第一承载部的凹槽,使第二承载部可拆地连接至第一承载部。
于一实施例中,于组装时第二承载部相对第一承载部具有不同的承载高度,以调整驱动模块的一中心轴相对驱动模块底座的位置。
于一实施例中,车架壳体包括开口以及外盖,开口连通至容置空间,外盖可拆地盖合开口,开口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二承载部开设且靠近车架壳体的底端,于外盖拆离开口时,连接件与第三锁固件透过开口而外露。
于一实施例中,驱动模块包覆盖与驱动模块底座透过第四锁固件锁固而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电池模块包括连接器,设置于电池模块连接驱动模块的另一端,且邻设于车架壳体的顶端,连接器透过连接器固定架被固定于该第一承载部上,连接器固定架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承载部的凹槽内,并以第五锁固件穿过连接器固定架容置于凹槽的部分,锁固连接器固定架与第一承载部。
于一实施例中,车架壳体包括一穿孔,自外部穿过车架壳体的内壁面伸入容置空间,且于空间上相对于连接器固定架容置于凹槽的部分以及第五锁固件,以透过穿孔操作第五锁固件。
于一实施例中,车架壳体为下管或座管。
于一实施例中,电池模块还包括连接器,设置于电池模块连接驱动模块的另一端,且邻设于车架壳体的顶端。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具有一倒U型横截面或一H型横截面,于组装时提供电池模块与第一承载部于车架壳体的容置空间中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揭示本案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拆离车架壳体的外盖组装示意图;
图3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拆离车架壳体的示意图;
图4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组装于车架壳体内部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内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6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内部结构于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7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的底座的分解图;
图8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于图1ZA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A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于图1ZB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B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于图1ZB处的另一示范性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的驱动模块与自行车中轴组装示意图;
图11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的电池模块的连接器与连接器固定架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内藏式动力系统
10:车架壳体
101:内壁面
11:顶端
12:底端
13:容置空间
14:开口
15:外盖
16:五通管
17:穿孔
20:底座
21:第一承载部
211:锁固面
212:承载面
213:凹槽
22:第二承载部
22a:驱动模块底座
22b:驱动模块包覆盖
221:连接件
30:电池模块
31:底面
32a:连接器公端
32b:连接器母端
33:连接器固定架
331:固定孔
40:驱动模块
41:马达控制器
42:马达
43: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
44:可插拔连接器
50a、50b:导热弹性体
60:自行车中轴
F1:第一锁固件
F2:第二锁固件
F3:第三锁固件
F4:第四锁固件
F5:第五锁固件
F6:第六锁固件
ZA、ZB:横截面
X、Y、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例如,若是本揭露以下的内容叙述了将一第一特征设置于一第二特征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包含了所设置的上述第一特征与上述第二特征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含了尚可将附加的特征设置于上述第一特征与上述第二特征之间,而使上述第一特征与上述第二特征可能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本揭露中不同实施例可能使用重复的参考符号及/或标记。这些重复是为了简化与清晰的目的,幷非用以限定各个实施例及/或所述外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再者,为了方便描述附图中一组件或特征部件与另一(复数)组件或(复数)特征部件的关系,可使用空间相关用语,例如“在...之下”、“下方”、“较下部”、“上方”、“较上部”及类似的用语等。除了附图所绘示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关用语用以涵盖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所述装置也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位于其他方位),幷对应地解读所使用的空间相关用语的描述。此外,当将一组件称为“连接到”或“耦合到”另一组件时,其可直接连接至或耦合至另一组件,或者可存在介入组件。尽管本揭露的广义范围的数值范围及参数为近似值,但尽可能精确地在具体实例中陈述数值。另外,可理解的是,虽然“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词可被用于权利要求中以描述不同的组件,但这些组件幷不应被这些用语所限制,在实施例中相应描述的这些组件是以不同的组件符号来表示。这些用语是为了分别不同组件。例如:第一组件可被称为第二组件,相似地,第二组件也可被称为第一组件而不会脱离实施例的范围。
图1是揭示本案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拆离车架壳体的外盖组装示意图。图3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拆离车架壳体的示意图。图4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组装于车架壳体内部的纵向截面图。图5及图6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内部结构的不同视角的分解图。图7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的底座的分解图。图8、图9A及9B分别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于图1ZA处以及ZB处的横截面及不同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图10是揭示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的驱动模块与自行车中轴组装示意图。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1是应用于电动助力自行车(Electric assistedbicycle,或简称e-Bike),以于自行车人力动力系统外另提供一辅助动力。于本实施例中,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以下简称动力系统)1包括底座20、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至少二导热弹性体50a、50b。于本实施例中,动力系统1内藏于一车架壳体10内。车架壳体10例如是自行车的下管或座管,即一种管状壳体,且包括容置空间13以及彼此相对的顶端11及底端12。容置空间13沿管状的车架壳体10的一纵向延伸,例如Z轴方向,连通于顶端11与底端12之间。底座20容置于管状的车架壳体10的容置空间13,且固定于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上。于本实施例中,底座20包括第一承载部21以及第二承载部22,沿容置空间13的纵向(Z轴方向)排列设置,其中第一承戴部21锁固于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上。第二承载部22具有部分弹性,且具有一驱动模块底座22a以及一驱动模块包覆盖22b,驱动模块底座22a可拆地连接至第一承载部21。电池模块30容置于容置空间13,且设置并固定于第一承载部21上。驱动模块40容置于容置空间13,电连接至电池模块30,且设置并固定于第二承载部22上。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底座22a可拆地连接,而于组装时至少部分包覆驱动模块40。导热弹性体50b设置于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40之间,而导热弹性体50a设置于驱动模块座底22a与驱动模块40之间,用以至少从二处包覆驱动模块40,并提供保护、制震及散热的功能,在车架壳体10振动或形变时维持一定的包覆能力、制震性和散热性,以保护驱动模块40免于受损。
于本实施例中,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透过底座20固定,且彼此组装整合为一体时,由于底座20的第一承载部21与第二承载部22采可拆的连接,且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之间可透过例如驱动模块40上的可插拔连接器44(参见图10)电连接至电池模块30,因此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可因应维修需求而拆离。于其他实施例中,可插拔连接器44例如自电池模块30延伸并连接至驱动模块40对应的接口,本案并不受限于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的连接方式或种类。于本实施例中,组装时第一承载部21与电池模块30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车架壳体10的顶端11,第二承载部22以及驱动模块40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车架壳体10的底端12,且驱动模块40部分连通至自行车的一个五通管16。于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40的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的一输出轴垂直地机械连接至一自行车中轴60,以提供辅助动力,自行车中轴60容置于五通管16且部分外露于五通管16,例如再连接自行车的曲柄及踏板,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40包括一马达控制器41、一马达42以及前述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容置于并沿容置空间13成纵向排列(Z轴方向),马达控制器41电连接至马达42以及电池模块30,马达42于空间中介于马达控制器41与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之间,马达42的一转轴机械连接至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的一输入轴,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的前述输出轴垂直地机械连接至自行车中轴60。为提供自行车中轴60辅助动力,组装时马达42以及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定义的一中心轴沿緃向(Z轴方向)配置,例如对应自行车中轴60而需调整相对底座20的位置。由于第一承载部21与第二承载部22采可拆的连接,当第一承载部21固定于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第二承载部22于组装时则可相对第一承载部21设计不同的承载高度,借此调整驱动模块40中的马达42以及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43的中心轴相对驱动模块底座22a的位置。当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1例如呈长条板状沿纵向(Z轴方向)延伸,且包括彼此相对的一承载面212以及一锁固面211。于本实施例中,承戴面212相对电池模块30的一底面31,锁固面211则相对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1还包括一凹槽213,自第一承载部21横截面观之,凹槽213自锁固面211朝向承载面212(即朝向Y轴方向)凹设。并以例如螺丝的第一锁固件F1穿过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以及锁固面211,锁固第一承载部21于车架壳体10内部。又以例如螺丝的第二锁固件F2自凹槽213,穿过承载面212以及电池模块30的底面31,锁固电池模块30与第一承载部21。由于底座20对应承载电池模块30底面31的第一承载部21带有凹槽213,可将电池模块30的第二锁固件F2的锁固点隐藏于凹槽213内,维持外型的平整性。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1具有例如倒U型横截面(参考图9A),承载面212与电池模块30的底面31例如是平面,第一承载部21的凹槽213与锁固面211沿纵向(Z轴方向)延伸,且锁固面211于凹槽213的相对两侧作为第一承载部21与车架壳体10的连接面,确保第一承载部21、电池模块30固定于车架壳体10内。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1具有例如H型横截面(参考图9B),承载面212与电池模块30的底面31例如是彼此设置对应的凹面与凸面,亦即第一承载部21的承载面212可部分突伸至电池模块30的底面31,某些设计中电池模块30的底座31也可部分突伸至第一承载部21的承载面212,进一步提供电池模块30与第一承载部21彼此的定位,确保第一承载部21与电池模块30准确地固定与贴合,并确保组装后稳固地固定于车架壳体10内。当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且不再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1透过例如螺丝的第一锁固件F1稳固地锁固于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第一承载部21的锁固面211贴合内壁面101,电池模块30通过底面31承载于第一承载部21的承载面212上。第二承载部22可例如脱离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而可以有不同的承载高度来承载不同尺寸的驱动模块40以调整中心轴的位置。另外,为实现第二承载部22与第一承载部21的可拆式连接,第二承载部22还包括一连接件221,第二承载部22透过连接件221连接至第一承载部21。详细来说,连接件221与驱动模块底座22a连接,且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承载部21的凹槽213内,并以例如螺丝的第三锁固件F3穿过连接件221容置于凹槽213的部分,锁固第二承载部22的连接件221与第一承载部21。由于部分的连接件221与第三锁固件F3的锁固点隐藏于凹槽213内,可维持底座20外型的平整性。另外,通过可拆式方式连接第一承载部21以及第二承戴部22,使底座20整体设计还具有部分弹性,在组装时可克服车架壳体10在加工、热处理时产生的公差;在骑乘时能吸收车架壳体10的形变,确保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不受外力影响。当然,第一承载部21以及第二承载部22的连接方式可视实际应用需求调变,本案不受限于此,且不再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底座22a可透过例如螺丝的一第四锁固件F4锁固而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导热弹性体50a设置于第二承载部22的驱动模块底座22a与驱动模块40之间,导热弹性体50b设置于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40之间,当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底座22a透过例如螺丝的第四锁固件F4锁固而连接时,驱动模块底座22a与驱动模块40紧配导热弹性体50a,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40紧配导热弹性体50b,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为金属制成且具有弹性,前述紧配方式还提升导热弹性体50a与导热弹性体50b对驱动模块40的保护、制震及散热效能。
于本实施例中,电池模块30包括一连接器,设置于连接驱动模块40的另一端,即邻设于车架壳体10的顶端11,作为与自行车上其他元件连接用途。连接器例如由一连接器公端32a与一连接器母端32b组合而成(参考图11),连接器母端32b设置于电池模块30的一端且与电池模块30电连接,连接器公端32a可拆地连接至连接器母端32b。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提供一连接器固定架33,连接器公端32a透过连接器固定架33固定于第一承载部21。于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固定架33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承载部21的凹槽213内。以例如螺丝的第五锁固件F5穿过连接器固定架33容置于凹槽213的部分,锁固连接器固定架33与第一承载部21。于本实施例中,车架壳体10还包括一穿孔17,自车架壳体10外部穿过内壁面101伸入容置空间13,且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五锁固件F5锁固连接器固定架33与第一承载部21处。于电池模块30透过底座20的第一承戴部21固定于车架壳体10时,可透过穿孔17操作第五锁固件F5,以进行连接器与连接器固定架33的拆装及维修。当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且不再赘述。于一实施例中,连接器固定架33包括有多个固定孔331,并利用多个例如螺丝的第六锁固件F6固定于车架壳体10,使连接器固定架33上的连接器公端32a与电池模块30上的连接器母端32b稳固连接,且因为连接器固定架33以第六锁固件F6固定于车架壳体10,当电池模块30有维修需求时即可透过前述穿孔17将第五锁固件F5卸下,使第一承载部21连同承载的电池模块30自车架壳体10的容置空间13卸下以进行更换或维修,连接器固定架33(及其上的连接器公端32a)则仍以第六锁固件F6固定于车架壳体10不致松脱。而当更换或维修完毕,可再将第一承载部21连同承载的电池模块30放置回容置空间13中,并透过穿孔17将第五锁固件F5上紧以将第一承载部21再固定于车架壳体10。
于本实施例中,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二导热弹性体50a、50b,整合配置于一体式底座20,整体再容置于车架壳体10的容置空间13内,形成内藏式动力系统1。其中底座20作为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等与车架壳体10组装的界面。组装时,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二导热弹性体50a、50b,可先对应固定于底座20的第一承戴部21以及第二承戴部22上,再沿纵向(Z轴方向)套入车架壳体10的容置空间13内。透过第一锁固件F1穿过车架壳体10的内壁面101以及第一承载部21的锁固面211,锁固第一承载部21与车架壳体10,透过第三锁固件F3穿过连接件221容置于第一承戴部21的凹槽213的部分,锁固第二承载部22与第一承载部21,及透过第四锁固件F4锁固而连接驱动模块包覆盖22b与驱动模块底座22a等,即可将底座20及其上的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二导热弹性体50a、50b固定于底座20并容置于车架壳体10内,形成内藏式动力系统1。由于底座20的第一承载部21与第二承载部22采可拆的连接,且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透过可插拔连接器44电连接,因此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可因应维修需求而拆离,且拆装极为简便。
于本实施例中,容置电池模块30、驱动模块40以及二导热弹性体50a、50b的车架壳体10还包括一开口14以及一外盖15。其中开口14设置于车架壳体10侧面,相对靠近于底端12开设且自车架壳体10外部连通至容置空间13内部,外盖15可拆地设置于车架壳体10以盖合开口14。外盖15可开设有多个穿槽以帮助驱动模块40散热,较佳地当车架壳体10为自行车的下管时,开口14可相对开设于下管朝自行车前行方向的侧面,配合外盖15的多个穿槽于骑乘时形成撞风,达到更佳散热效果。需说明的是,当车架壳体10为自行车的座管时,开口14亦可相对开设于座管朝自行车前行方向的侧面。开口14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二承载部22配置,使得于外盖15拆离开口14时,连接件221与第三锁固件F3恰可透过开口14而外露。当驱动模块40有维修需求时,使用者可开启外盖15使第一承载部21与第二承载部22的连接处对应开口14外露,即连接件221与第三锁固件F3对应开口14外露,则使用者即可拆分第一承载部21与第二承载部22,配合可插拔连接器44,使电池模块30与驱动模块40轻易分离而进行所需的维修作业,并于维修后恢复组装,简化拆换程序,并提升维修的效率。当然,本案内藏式动力系统1的组装、维修程序并不以此为限,且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通过将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整合为一体式动力系统,仅需将一体式动力系统装入车架壳体内部,即可完成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的组装。其中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固定于一底座,并作为和车架壳体组装的界面。电池模块前端还使用可快速插拔的连接器连接整车其他配件,以满足电力/信号需求,方便模块拆装、降低模块拆换时对整车配线的影响。底座整体设计还具有部分弹性,在组装时可克服车架壳体在加工、热处理时产生的公差,在骑乘时能吸收车架壳体的形变,确保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不受外力影响。另外,对应电池模块端的底座带有凹槽设计,将电池模块、驱动模块底座锁固点隐藏于凹槽内,维持外型的平整性。凹槽两侧则做为与车架壳体固定的接面,确保动力系统稳固地固定于车架壳体内。此外,驱动模块和底座之间贴附的导热弹性体,还能增加内藏式驱动系统的马达及控制器的散热面积,在车架壳体振动或形变时维持一定的包覆能力、制震性和散热性,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靠度及竞争力。于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透过底座整合为一体时,由于底座的二个承载部采可拆的连接,且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透过可插拔连接器电连接,因此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可因应维修需求而拆离。其中容置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的车架壳体还设置有可拆式外盖或穿孔,以对应二个承载部之间或与车架壳体的锁固件的连接处,当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的一者有维修需求时,开启外盖或透过穿孔使二个承载部与车架壳体的锁固件的连接处对应开口外露,即可依据需求拆分二个承载部中的至少一个,使电池模块与驱动模块分离而进行个别所需的维修作业,并于维修后恢复组装,简化拆换程序,并提升维修的效率。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容置于一管状的车架壳体的一容置空间,且包括一第一承载部以及一第二承载部沿该容置空间成纵向设置,其中该第一承载部锁固于该车架壳体,该第二承载部具有部分弹性且具有一驱动模块底座以及一驱动模块包覆盖,该驱动模块底座可拆地连接至该第一承载部;
一电池模块,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且设置于该第一承载部上;
一驱动模块,容置于该容置空间,电连接至该电池模块,且设置于该第二承载部的该驱动模块底座与该驱动模块包覆盖之间;以及
二导热弹性体,分别设置于该驱动模块包覆盖与该驱动模块之间,以及该驱动模块底座与该驱动模块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承载部与该电池模块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该车架壳体的一顶端,该第二承载部以及该驱动模块于空间上相对靠近于该车架壳体的一底端,且该驱动模块部分连通至一五通管,其中该电池模块通过一可插拔连接器与该驱动模块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驱动模块包括一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该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的一输出轴垂直地机械连接至一自行车中轴,该自行车中轴容置于该五通管且部分外露于该五通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驱动模块包括一马达控制器以及一马达,该马达控制器、该马达以及该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沿该容置空间成纵向排列,该马达控制器电连接至该马达以及该电池模块,该马达的一转轴机械连接至该减速及动力转向齿轮组的一输入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承载部包括彼此相对的一承载面以及一锁固面,其中该承载面相对该电池模块的一底面,该锁固面相对该车架壳体的一内壁面,通过该承载面与该底面配合使该电池模块锁固于该第一承载部,及通过该锁固面及该内壁面配合使该第一承载部锁固于该车架壳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承载部包括一凹槽,该凹槽自该锁固面朝向该承载面凹设,以一第一锁固件穿过该车架壳体的该内壁面以及该锁固面,锁固该第一承载部与该车架壳体,及以一第二锁固件自该凹槽穿过该承载面以及该电池模块的该底面,锁固该电池模块与该第一承载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承载部包括一连接件,该连接件与该驱动模块底座连接且至少部分容置于该第一承载部的该凹槽,并以一第三锁固件穿过该连接件容置于该凹槽的部分,锁固该第二承载部的该连接件与该第一承载部的该凹槽,使该第二承载部可拆地连接至该第一承载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于组装时该第二承载部相对该第一承载部具有不同的承载高度,以调整该驱动模块的一中心轴相对该驱动模块底座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架壳体包括一开口以及一外盖,该开口连通至该容置空间,该外盖可拆地盖合该开口,该开口于空间上相对于该第二承载部开设且靠近于该车架壳体的一底端,于该外盖拆离该开口时,该连接件与该第三锁固件透过该开口而外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驱动模块包覆盖与该驱动模块底座透过一第四锁固件锁固而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池模块包括一连接器,设置于该电池模块连接该驱动模块的另一端,且邻设于该车架壳体的一顶端,该连接器透过一连接器固定架被固定于该第一承载部上,该连接器固定架至少部分容置于该第一承载部的该凹槽内,并以一第五锁固件穿过该连接器固定架容置于该凹槽的部分,锁固该连接器固定架与该第一承载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架壳体包括一穿孔,自外部穿过该车架壳体的该内壁面伸入该容置空间,且于空间上相对于该连接器固定架容置于该凹槽的部分以及该第五锁固件,以透过该穿孔操作该第五锁固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架壳体为一下管或一座管。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承载部具有一倒U型横截面或一H型横截面,于组装时提供该电池模块与该第一承载部于该车架壳体的该容置空间中的定位。
CN202122394752.9U 2021-09-30 2021-09-30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Active CN216070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4752.9U CN2160703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4752.9U CN2160703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0376U true CN216070376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7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4752.9U Active CN216070376U (zh) 2021-09-30 2021-09-30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03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61567B2 (en) Electric bicycle
JP4859569B2 (ja) 電動モータの制御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468617B1 (en) Motor driven vehicle
US11345437B2 (en) Battery for electric bicycle
US20180001785A1 (en) Bicycle battery unit
US20100212980A1 (en) Power wheel
EP2595216A1 (en) Battery pack and s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070376U (zh)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内藏式动力系统
CN111377033B (zh) 驱动机构
US11936251B2 (en) Electric compressor with inverter circuit section and filter circuit section
CN108163129B (zh) 一种双用自行车助力器
CN113479021B (zh) 一种轻量化胎压监测传感器
TWM624342U (zh) 電動助力自行車的內藏式動力系統
CN217691808U (zh) 一种换电连接器插座
CN217523055U (zh) Bms外壳及电池箱
JP2003231493A (ja) 電動自転車
CN213008605U (zh) 一种中置电机的助力自行车
CN212401437U (zh) 车架罩体结构
CN210000461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
WO2019163410A1 (ja) 電動圧縮機
CN212033890U (zh) 一种传动外壳及应用该传动外壳的电机和链锯
CN112242580A (zh) 水冷板、水冷组件、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6140120U (zh) 一种电动车的电池设置结构及电动车
CN217883141U (zh) 电机组件及滑板车
CN220523291U (zh) 密封器件、电驱动装置、电驱动系统及电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