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48266U -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48266U CN216048266U CN202120558213.1U CN202120558213U CN216048266U CN 216048266 U CN216048266 U CN 216048266U CN 202120558213 U CN202120558213 U CN 202120558213U CN 216048266 U CN216048266 U CN 2160482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air duct
- heat
- heat exchange
- return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形成有若干新风道和若干回风道,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均至少紧贴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设置,且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和每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在无需增长装置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形成了波折形的风道结构,提高了新风道与回风道相接触位置处的热质交换面积,提高空气扰动,从而提高了热质交换效率,也有利于相应的新风机的节能和效率的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对人身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风全热交换装置也被愈加广泛地进行使用,新风全热交换装置是指一种含有全热交换芯体的新风、排风的通风换气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引入室内新风和排除室外排风,分别通过间隔通道流经换热器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介质膜片,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水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介质膜片时引起传热传质现象,产生热质交换过程。但现有技术采用的热交换芯体,新风道与回风道均为为平直流道,热质交换效果较差,需要装配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形成有若干新风道和若干回风道,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均至少紧贴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设置,且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和每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包括:若干第一芯片和若干第二芯片,若干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若干第二芯片由上至下依次交替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至少与一所述第二芯片相紧贴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上部形成有若干所述新风道,每一所述第二芯片的上部形成有若干所述回风道。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芯片和每一所述第二芯片均包括:换热膜和压紧框架,所述压紧框架固定设置于所述换热膜上,所述压紧框架内形成有若干所述新风道或若干所述回风道。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框架包括:第一安装条、第二安装条和若干隔条,所述第一安装条、所述第二安装条和若干所述隔条均设置于所述换热膜上,若干所述隔条平行设置,且若干所述隔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安装条之间,每一所述隔条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所述回风道或新风道,且每一所述隔条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一所述隔条的中部均至少与一所述第二芯片的一所述隔条的中部相抵。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隔条均呈S形设置,每一所述回风道和每一所述新风道均呈S形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芯片和每一所述第二芯片均呈六边形设置,所述芯体呈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依次首尾连接的六个连接面,且若干所述回风道于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一回风进口和一回风出口,所述回风进口和所述回风出口分别形成于两所述连接面上,若干所述新风道于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一新风进口和一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形成于另两所述连接面上,且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回风出口相靠近设置,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回风进口相靠近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和每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均呈波浪形或折线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在无需增长装置整体尺寸的情况下,形成了波折形的风道结构,提高了新风道与回风道相接触位置处的热质交换面积,提高空气扰动,从而提高了热质交换效率,也有利于相应的新风机的节能和效率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的第一芯片与第二芯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的风道上下波折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的风道左右波折示意图。
附图中:
1、芯体;11、新风道;12、回风道;101、第一芯片;102、第二芯片;2、换热膜;3、压紧框架;31、第一安装条;32、第二安装条;33、隔条;34、凸起;35、定位孔;4、黏性条;110、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2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包括:芯体1,芯体1内形成有若干新风道11和若干回风道12,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均至少紧贴一新风道11的中部设置,且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和每一新风道11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进一步地,上述的芯体1在实际使用中对应安装于相应的新风机内,且优选地还应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盖板盖设于芯体1的上表面,下盖板盖设于芯体1的下表面,从而使得上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个体,且上述的相对封闭是指各个连接面110以及上面和下面均呈封闭设置,但通过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的设置形成有相应的进、出风口,新风机通过新风道11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回风道12将室内旧空气排出至室外,从而进行空气循环;优选地,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均呈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且新风道11的两端形成的通口与回风道12的两端形成的通口朝向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道11的中部和回风道12的中部相互紧贴且沿同方向设置,并且新风道11的中部和回风道12的中部沿各自的长度方向均呈波折形设置,换句话说,新风道11的中部的轴线和回风道12的轴线均呈波折线设置,使得在一定体积和形状的芯体1中,通过波折的设置,进一步延长新风道11的中部以及回风道12的中部的实际长度。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芯体1包括:若干第一芯片101和若干第二芯片102,若干第一芯片101和若干第二芯片102由上至下依次交替设置,每一第一芯片101至少与一第二芯片102相紧贴设置,每一第一芯片101的上部形成有若干新风道11,每一第二芯片102的上部形成有若干回风道12。进一步地,若干的第一芯片101和若干的第二芯片102依次交错排列,即每相邻的两第一芯片101之间夹持有一第二芯片102,每相邻的两第二芯片102之间夹持有一第一芯片101,若干第一芯片101与若干第二芯片102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形成完整的芯体1结构。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第一芯片101和每一第二芯片102均包括:换热膜2和压紧框架3,压紧框架3固定设置于换热膜2上,压紧框架3内形成有若干新风道11或若干回风道12。进一步地,第一芯片101与第二芯片102进行由上至下地组装时相当于每两相邻的压紧框架3之间夹持一换热膜2,该换热膜2作为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之间的热质交换基础。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压紧框架3包括:第一安装条31、第二安装条32和若干隔条33,第一安装条31、第二安装条32和若干隔条33均设置于换热膜2上,若干隔条33平行设置,且若干隔条33设置于第一安装条31和第二安装条32之间,每一隔条3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回风道12或新风道11,且每一隔条33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每一第一芯片101的一隔条33的中部均至少与一第二芯片102的一隔条33的中部相抵。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安装条31、第二安装条32和若干隔条33于一对应的换热膜2上均匀布置,具体地说布置于换热膜2的同一平面上,相邻的隔条33之间、相邻的第一安装条31和其中一隔条33之间、相邻的第二安装条32和其中另一隔条33之间均形成有上述的新风道11或回风道12,并通过上下的两换热膜2或者最顶部和最底部设置的上盖板和下盖板使得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形成相对封闭仅有两端敞开的通道结构。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安装条31和第二安装条32均呈弯折的长条形结构,第一安装条31和第二安装条32均包括有相对倾斜的两条状部,第一安装条31的两条状部正对下述的六边形的相邻两边设置,第二安装条32的两条状部正对下述的六边形的相邻另两边设置,且第一安装条31和第二安装条32在形状上相对于相对应的换热膜2的中心位置呈180°对称设置。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隔条33均包括两端的倾斜段以及设置于两倾斜段之间的中部段,两倾斜段分别相对于上述的中部段朝向不同方向倾斜设置,并且每一第一芯片101的每一中部段和每一第二芯片102的每一中部段之间相互紧贴于一换热膜2的上、下两侧设置。此外,第一芯片101上的隔条33的两倾斜段的倾斜方向与同一竖直方向上对应的第二芯片102上的隔条33的两倾斜段的倾斜方向相反。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设置相应的回风道12和新风道11的波折形状时存在以下两种波折实施例,其中,包括有:第一类型波折实施例和第二类型波折实施例:
(一)第一类型波折实施例:如图3所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波折实施例而言,每一隔条33的中部段均呈波折形设置,且其波折形具体表现为,中部段的上侧形成有一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上边缘,中部段的下侧形成有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边缘,该上边缘与下边缘保持平行,且上边缘和下边缘均呈波折线形,即上边缘和下边缘均在水平的延伸方向上呈若干凸起和若干凹陷的依次排列且交错布置,即每相邻的两凸起之间具有一凹陷,每相邻的两凹陷之间具有一凸起,每一凸起均相对水平面向上或向下凸出设置;在图3中实际表现为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投影至同一竖直面上时,呈两条上下相紧贴的波折带状;且在实际对上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地装配过程中,每一第一芯片101的中部段的上边缘或下边缘均与一第二芯片102的中部段的下边缘或上边缘相互耦合,上述的耦合举例来说是指第一芯片101的中部端的下边缘的凸起对应伸入至第二芯片102的对应一中部端的上边缘的凹陷内,并使得整个换热膜2的中部在第一芯片101的压紧框架3和第二芯片102的压紧框架3的上下挤压下使得中部变形呈波折形,也可将换热膜2预先生产为相应的波折形状;从而使得换热膜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波浪面,从而在不改变原本的结构体积的情况下,增加了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的实际路径长度,也增加了换热膜2在中部段处的换热实际面积。
(二)第二类型波折实施例:如图4所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波折实施例而言,每一隔条33的中部段均呈波折形设置,与第一类型波折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二类型波折实施例中,每一中部段沿水平方向上具有两侧面,两侧面均与水平方向垂直,且两侧面分别靠近第一安装条和第二安装条设置,两上述的侧面均呈波浪面,也即中部段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波折线形,换句话说,每一隔条33在其延伸设置的长度方向上其呈现为左右依次交叉凸出的蛇形布置,具体地说,第二波折实施例中的隔条的其中一侧面先向左(靠近第一安装条31)凸出再向右(靠近第二安装条32)凸出并如此反复设置,使得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投影至同一水平面上均呈相同的波折带状设置;同时,隔条33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在均平行水平方向设置,则换热膜3仍处于沿水平方向平整的状态即可,第一芯片101的压紧框架3和第二芯片102的压紧框架3分别压紧地抵于该一换热膜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类型波折实施例而言降低了对换热膜的生产加工要求,但相对而言并未增加换热实际面积,改善换热效果主要依赖于对进入上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后对相应的气流的扰动效果。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4中的箭头所示的为相应位置处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且如图2所示通过两虚线将上述的芯体1分为三段,即两侧的叉流段和中间的逆流段,叉流段处的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呈交叉设置,逆流段处的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呈平行设置,且热质交换工作也多完成于逆流段处,逆流段处的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内的流体方向相互平行且反向。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安装条31的内侧和第二安装条32的内侧向内延伸形成三个凸起34,每一压紧框架3具有六个凸起34,且每一压紧框架3的六个凸起34分别布置于六边形的六角处,且每一凸起34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一定位孔35。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通过六根具有一定长度的连接杆由上至下依次若干处于同一竖直线上的定位孔35从而将上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组装完成。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换热膜2的上表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黏性条4,每一黏性条4均沿第一芯片101或者第二芯片102上的若干隔条33的排列方向设置,且每一隔条33的两端分别与两黏性条4进行粘接固定。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也可通过热熔或者机械连接等其他方式将相应的隔条33的两端与换热膜2进行位置上的相对固定。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每一隔条33均呈S形设置,每一回风道12和每一新风道11均呈S形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芯片101和每一第二芯片102均呈六边形设置,芯体1呈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芯体1的外侧形成有依次首尾连接的六个连接面110,且若干回风道12于芯体1的外侧形成有一回风进口和一回风出口,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分别形成于两连接面110上,若干新风道11于芯体1的外侧形成有一新风进口和一新风出口,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形成于另两连接面110上,且新风进口和回风出口相靠近设置,新风出口和回风进口相靠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新风道11的中部和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均呈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和每一新风道11的中部均呈波浪形或折线形设置。进一步地,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以及每一新风道11的中部均在沿其长度方向上(也是流体的运动方向上)呈波折形设置,即新风道11和回风道12均依次形成有若干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凸起或在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凸出;上述的波浪形是相应的凸起处或凸出处呈边缘圆滑设置,上述的折线形是指相应的凸起处或凸出处呈两线相交所呈的凸出的尖脚部,且在整体设计布置上,每一新风道11的中部和每一回风道12的中部应的波折应为表现为振幅相等且波长相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形成有若干新风道和若干回风道,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均至少紧贴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设置,且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和每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若干第一芯片和若干第二芯片,若干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若干第二芯片由上至下依次交替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至少与一所述第二芯片相紧贴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上部形成有若干所述新风道,每一所述第二芯片的上部形成有若干所述回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芯片和每一所述第二芯片均包括:换热膜和压紧框架,所述压紧框架固定设置于所述换热膜上,所述压紧框架内形成有若干所述新风道或若干所述回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框架包括:第一安装条、第二安装条和若干隔条,所述第一安装条、所述第二安装条和若干所述隔条均设置于所述换热膜上,若干所述隔条平行设置,且若干所述隔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条和所述第二安装条之间,每一所述隔条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所述回风道或新风道,且每一所述隔条的中部均呈波折形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芯片的一所述隔条的中部均至少与一所述第二芯片的一所述隔条的中部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隔条均呈S形设置,每一所述回风道和每一所述新风道均呈S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芯片和每一所述第二芯片均呈六边形设置,所述芯体呈横截面呈六边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依次首尾连接的六个连接面,且若干所述回风道于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一回风进口和一回风出口,所述回风进口和所述回风出口分别形成于两所述连接面上,若干所述新风道于所述芯体的外侧形成有一新风进口和一新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形成于另两所述连接面上,且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回风出口相靠近设置,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回风进口相靠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回风道的中部和每一所述新风道的中部均呈波浪形或折线形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58213.1U CN216048266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58213.1U CN216048266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48266U true CN216048266U (zh) | 2022-03-15 |
Family
ID=8059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58213.1U Active CN216048266U (zh) | 2021-03-18 | 2021-03-18 |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48266U (zh) |
-
2021
- 2021-03-18 CN CN202120558213.1U patent/CN2160482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577863B2 (ja) | 対向流型熱交換器 | |
JP2002147984A (ja) | 熱交換器 | |
CN213841288U (zh) | 新型交换芯骨架、单层交换芯及全热交换芯体 | |
KR20030087561A (ko) | 열 교환기 | |
CN216048266U (zh) | 一种新风热交换芯热质交换装置 | |
CN210802181U (zh) | 一种全热交换芯 | |
KR101401443B1 (ko) | 맞흐름식 열교환장치 | |
CN107101517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具有其的板翅式换热器及制造方法 | |
CN109821976B (zh) | 热回收芯体边条自动生产设备 | |
KR101055668B1 (ko) | 재생증발식 냉방기의 코어 모듈 및 그의 제작방법 | |
KR101368309B1 (ko) | 배기열 회수용 열교환기 | |
CN113154918A (zh) | 一种间隔密封式冷却器 | |
WO2024053082A1 (ja) |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 |
CN213631708U (zh) | 高粘度流体用冷却器 | |
CN113251833A (zh) | 一种换热模块及换热器 | |
KR200212983Y1 (ko) | 열교환 유니트 | |
CN2385290Y (zh) | 板式空气换热器 | |
KR102248940B1 (ko) | 열 교환기 및 열 교환기 제조 방법 | |
JPH05157480A (ja) | 熱交換エレメント | |
KR20180115853A (ko) | 열회수용 플라스틱 열교환기 | |
CN221280029U (zh) | 风冷式板翅式散热器 | |
CN219121160U (zh) | 一种风冷换热器 | |
CN220119562U (zh) | 一种新风直吹交换器 | |
KR100424367B1 (ko) | 열회수장치 | |
JP4021048B2 (ja) | 熱交換素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