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6931U -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6931U
CN216036931U CN202122076874.3U CN202122076874U CN216036931U CN 216036931 U CN216036931 U CN 216036931U CN 202122076874 U CN202122076874 U CN 202122076874U CN 216036931 U CN216036931 U CN 216036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hanging
moving
track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7687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7687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6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6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6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运输装置,包括轨道组件、运输组件以及吊挂组件,所述轨道组件包括导轨件及电源件,所述导轨件上形成有轨道腔;所述运输组件包括移动轮组,所述移动轮组包括两个移动轮及两个导电件,两个所述移动轮通过走行架相连,两个所述导电件分别与两个电源件接触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移动轮提供电能;所述吊挂组件包括连接杆及吊挂件,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走行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吊挂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所述移动轮组上的所述导电件与所述轨道组件上的所述电源件接触电连接,实现了所述移动轮组在移动过程中快捷取电,提高了移动轮组在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了轨道运输装置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轨道运输领域的技术不断革新,轨道运输通过导轨和滚轮的配合,实现货物或人员的运输工作,轨道运输的优势在于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适用各种多样的环境地形。一方面,轨道运输技术的发展对于货物集散运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轨道运输技术的革新也会直接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既节省了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也节省了运输过程中的时间。
但是,现有的吊挂轨道运输技术中,滚轮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外配电源装置,既增加了滚轮的载重,又对工作时间造成了限制,其对滚轮的使用效率、运输速度、运输稳定性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如何既能方便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电量补充,又能提高轨道的运输效率成为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运输装置,方便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电量补充,提高轨道的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运输装置,包括轨道组件、运输组件以及吊挂组件,所述轨道组件包括导轨件及电源件,所述导轨件上形成有轨道腔,所述电源件为两个,分别提供正负极电源,两个所述电源件设置于所述轨道腔内,并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运输组件包括移动轮组,所述移动轮组设置在所述轨道腔内并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移动设置,所述移动轮组包括两个移动轮及两个导电件,两个所述移动轮通过走行架相连,两个所述导电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轮上,两个所述导电件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源件接触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移动轮提供电能;所述吊挂组件包括连接杆及吊挂件,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走行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吊挂件。
优选的,所述导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各所述导轨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壁及底壁,两个所述侧壁朝远离所述吊挂件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底壁相向延伸;两个所述导轨的侧壁及底壁围成所述轨道腔,两所述移动轮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底壁上。
优选的,两所述电源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移动轮为轮毂电机,所述导电件凸出设置在所述移动轮的轮毂轴上。
优选的,所述移动轮的轮毂轴为中空结构,其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导电件,以向所述导电件提供朝向所述电源件的弹力。
优选的,所述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防尘上盖,所述防尘上盖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至两个所述侧壁。
优选的,所述导电件为导电刷。
优选的,所述移动轮组为两组,两组所述移动轮组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排布,两组所述移动轮组通过走行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并电连接各所述移动轮,用于为各所述移动轮单独供电。
优选的,所述吊挂件包括吊挂调向机构以及吊挂连接件,所述吊挂调向机构连接在所述吊挂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杆之间,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于所述吊挂调向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吊挂调向机构动作并带动所述吊挂连接件进行方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轨道件内设置所述轨道腔,使得所述移动轮组在所述轨道腔内沿所述轨道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所述移动轮组在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在所述移动轮组上设置的导电件与设置于轨道腔内的电源件相配合,实现所述移动轮组在所述轨道腔内能够快捷取电,方便了所述移动轮组在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电量补充,提高所述移动轮组的工作效率;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所述移动轮组的附加配重,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所述轨道运输装置的载重极限,提高了所述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运输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沿A-A剖切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的另一轨道组件沿A-A剖切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单元用相同的标号表示或标注于括号内。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运输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沿A-A剖切面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的另一轨道组件10沿A-A剖切面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组件20的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运输装置,包括轨道组件10、运输组件20以及吊挂组件30,轨道组件10包括导轨件11及设置于轨道件上的电源件12,导轨件11上形成有轨道腔113,电源件12为两个,分别对应提供正负极电源,两个电源件12设置于轨道腔113内,并沿导轨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运输组件20包括移动轮组,移动轮组设置于轨道腔113内,并沿导轨件11的长度方向移动设置,移动轮组包括两个移动轮及两个导电件23,两个移动轮通过走行架22相连,两个导电件23分别设置于两个移动轮上,两个导电件23分别与两个电源件12接触电连接,用于为移动轮提供电能;吊挂组件30包括连接杆31及吊挂件32,连接杆31的一端连接于走行架22,另一端连接于吊挂件32。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轨道件内设置轨道腔113,使得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沿轨道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移动轮组在轨道件内移动的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出现脱轨、打滑、导索断裂、失控等问题;另外,通过在移动轮组上设置的导电件23与轨道腔113内的电源件12相配合,实现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移动过程中能够快捷取电,提高了移动轮组的工作效率;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所述移动轮组的附加配重,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轨道运输装置的载重极限,提高了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效率。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理解,将图1中标注的BC方向定义为导轨件11的长度方向,下文将采用BC方向描述轨道件的长度方向,例如,电源件12在轨道腔113内沿BC方向延伸,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沿BC方向移动;将图2中标注的DE方向定义为导轨件11的高度方向,EF方向定义为导轨件11的厚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件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各导轨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壁及底壁,两个侧壁朝远离吊挂件32的方向延伸,两个底壁相向延伸;两个导轨的侧壁及底壁围成轨道腔113,两移动轮分别设置在两个底壁上。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和区分,下文将导轨件11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分别命名为第一导轨111及第二导轨112。
第一导轨11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侧壁1111以及第一底壁1112,第一侧壁1111及第一底壁1112均呈长板状,其长度方向沿BC方向延伸;第一导轨111先沿DE方向延伸一段形成第一侧壁1111;第一侧壁1111靠近吊挂件32的一端沿EF方向继续延伸一段形成第一底壁1112,第一侧壁1111与第一底壁1112的壁厚均匀;第一导轨111的截面整体呈“L”型,其中,第一侧壁1111为“L”型的竖直段,第一底壁1112为“L”型的水平段。
第二导轨11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侧壁1121以及第二底壁1122,第二侧壁1121及第二底壁1122均呈长板状,其长度方向沿BC方向延伸;第二导轨112先沿DE方向延伸一段形成第二侧壁1121;第二侧壁1121靠近吊挂件32的一端沿EF方向继续延伸一段形成第二底壁1122,第二侧壁1121与第二底壁1122的壁厚均匀;第二导轨112的截面整体呈水平翻转的“L”型,第二侧壁1121为“L”型的竖直段,第二底壁1122为“L”型的水平段。
具体的,第一导轨111的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导轨112的第二侧壁1121平行设置,第一导轨111的第一底壁1112与第二导轨112的第二底壁1122相向设置,第一底壁1112与第二底壁1122的内壁面在同一平面。第一底壁1112与第二底壁1122相对端面之间保持间隔,且最小间隔距离大于连接杆31的最大直径。
第一侧壁1111、第一底壁1112、第二侧壁1121、第二底壁1122共同围成轨道腔113,用于收容运输组件20。
轨道腔113的内壁沿BC方向开设有存放槽115,具体的,存放槽115分别开设于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21的相对面,该存放槽115用于存放电源件12。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两个电源件12分别为电源正极件121及电源负极件122,电源正极件121及电源负极件122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1111及第二侧壁1121上;电源正极件121与电源负极件122均呈长板状,其长度沿BC方向延伸;具体的,电源正极件121固定设置于第二导轨112的第二侧壁1121的存放槽115内,电源负极件122固定设置于第一导轨111的第一侧壁1111的存放槽115内。
其中,电源正极件121对应电连接于供电电源的正极,电源负极件122对应电连接于供电电源的负极。电源正极件121与电源负极件122在轨道腔113内相对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正极件121与电源负极件122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根据实际需要布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件12可以在轨道腔113内沿BC方向分段设置,使得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能够在特定位置移动过程中实现高效充电,从而节约电源件12的布设成本。
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盖设于轨道腔113开口的防尘上盖114,防尘上盖114整体呈板状,一侧板面覆盖于轨道腔113的开口处;防尘上盖114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侧壁1111以及第二侧壁1121;具体的,防尘上盖114上对应第一侧壁1111及第二侧壁1121的位置处还开设有螺纹孔,便于用户通过螺钉1141对防尘上盖114与第一侧壁1111、第二侧壁1121进行安装或拆卸。防尘上盖114用于封闭轨道腔113,能够避免雨水、灰尘、杂物等落入轨道腔113,影响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移动,还能起到保护移动轮组,延长装置使用寿命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导轨111及第二导轨112围成轨道腔113,提高了轨道运输装置的稳定性;在轨道腔113内沿导轨件11的长度方向设置电源正极件121与电源负极件122,便于移动轮组在运输过程中更快捷、更直接取电,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为移动轮组附加电源的情况,减少了移动轮组自身的附加载重,提高了移动轮组的充电效率和运输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轨道运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运输组件20,运输组件20包括沿BC方向排布的两组移动轮组,两组移动轮组之间通过走行架22连接。
其中,为了方便描述和区分,本文将一个运输组件20中的两组移动轮组分为命名为第一移动轮组211和第二移动轮组212,而第一移动轮组211中又包括两个移动轮,分别为第一移动轮2111和第二移动轮2112。
第一移动轮2111设置于第一导轨111的第一底壁1112上,整体呈轮毂状;第一移动轮2111轴向沿EF方向设置,使得第一移动轮2111能够在第一导轨111的第一底壁1112上沿BC方向进行移动;第一移动轮2111的端面呈圆形,与第一侧壁1111平行设置,能够在第一导轨111的第一底壁1112上沿BC方向做往返滚动。
第二移动轮2112设置于第二导轨112的第二底壁1122上,整体呈轮毂状;第二移动轮2112轴向沿EF方向设置,使得第二移动轮2112能够在第二导轨112的第二底壁1122上沿BC方向进行移动;第二移动轮2112的端面呈圆形,与第二侧壁1121平行设置,使其能够在第二导轨112的第二底壁1122上沿BC方向做往返滚动。
第二移动轮组212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移动轮组211的结构相同。
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轮的外周设置有防滑机构,例如硅胶防滑套,防滑喷雾等,防滑机构用于增大移动轮与底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移动轮与底壁之间发生打滑、脱轨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移动轮为轮毂电机,轮毂电机的外形整体呈滚轮状,内部采用集成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刹车系统设计的电机,工作原理是永磁同步电机,移动轮根据输入的控制指令可以开启、关闭、或以不同转速、不同转向发生滚动。
本实施例中,轮毂电机的轴心位置设置有轮毂轴213,轮毂轴213为中空结构,两个导电件23分别自第一移动轮2111和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的端面凸出设置。
具体的,第一移动轮2111的轮毂轴213内同轴设置有导电件23,导电件23的轴心与第一移动轮2111的轮毂轴213的轴心重合;导电件23呈一端半球形的圆柱状,故其一端为半球端,另一端为平端;导电件23的半球端凸出设置于轮毂轴213朝向第一侧壁1111的端面;轮毂轴213内远离第一侧壁1111的一端设置有弹簧214,弹簧214抵接于导电件23的平端;弹簧214朝导电件23施加弹力,将导电件23的半球端推出轮毂轴213的端面,以致导电件23的半球端能够抵接于第一导轨111内的电源负极件122,从而为第一移动轮组211提供电能。
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内同轴设置有导电件23,导电件23的轴心与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的轴心重合;导电件23呈一端半球形的圆柱状,故其一端为半球端,另一端为平端;导电件23的半球端凸出设置于轮毂轴213朝向第二侧壁1121的端面;轮毂轴213内远离第二侧壁1121的一侧设置有弹簧214,弹簧214抵接于导电件23的平端;弹簧214朝导电件23施加弹力,将导电件23的半球端推出轮毂轴213的端面,以致导电件23半球端能够抵接于第二导轨112内的电源正极件121,从而为第一移动轮组211提供电能。
第二移动轮组212的导电件23与上述第一移动轮组211的导电件23相同设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件23可以采用导电刷,考虑到导电件23与电源件12之间的磨损及导电性能,导电件23的材料一般采用碳电刷。
本实施例中,通过弹簧214的弹力将导电件23紧紧抵接于电源件12,使得电源件12与导电件23不断接触磨损后,导电件23仍然能够紧紧抵接于电源件12,提升导电件23的使用寿命,节省导电件23的更换维修成本。
第一移动轮组211与第二移动轮组212沿BC方向排布,第一移动轮组211与第二移动轮组212之间通过走行架22连接。
如图1、图2、图4所示,走行架22主视图中呈“工”型,其两端的水平段为固定于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之间的走行支脚223,中间的竖直段为连接于两个走行支脚223之间的固定部222。
两个走行支脚223中的其一固定连接于第一移动轮组211的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之间,两个走行支脚223中的另一固定连接于第二移动轮组212的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之间。
走行支脚223呈圆柱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走行支脚223的轴心与轮毂轴213的轴承轴心重合,且走行支脚223与轮毂轴213的轴承内壁可以采用过盈配合;走行支脚223的两个端面分别抵住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内的弹簧214一端,迫使弹簧214受到压缩,弹簧214的另一端抵住导电件23。
走行支脚223内设置有导线孔2231,导线孔2231分别开设于走行支脚223的两端面,分别沿走行支脚223的轴向相向延伸,自走行支脚223的一侧圆周面开孔引出,用于将导电件23上的电流引出至吊挂组件30。
走行架22的固定部222桥接于两个走行支脚223之间,固定部222呈圆饼状,其中心朝向吊挂组件30开设有通孔,通孔用于固定连接吊挂组件30的连接杆31。
在其他实施例中,走行架22的固定部222可以分别设置于两个走行支脚223的中部,两个固定部222分别朝向吊挂组件30设置连接杆31,两根连接杆31共同固定连接吊挂组件30。
在其他实施例中,走行架22的固定部222可以分别设置于两个走行支脚223的两端,四个固定部222分别朝向吊挂组件30设置连接杆31,使得轨道运输装置中的吊挂件32在运输过程中更加平稳。
在本实施例中,运输组件20沿BC方向排布,运输组件20包括两个移动轮组,每个移动轮组中包含第一移动轮2111和第二移动轮2112,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分别沿第一底壁1112及第二底壁1122做往返滚动;相比于现有技术,该两个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移动过程更加平稳且安全;另外,采用轮毂电机作为移动轮的设计,也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移动轮的载重能力,提高了移动轮的工作效率。
吊挂组件30包括连接杆31及吊挂件32,连接杆31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连接杆31的一端穿过固定部222上的固定孔221,并通过两个螺母311分别旋入螺纹,两个螺母311双向夹在固定部222的两端面,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吊挂件32。
吊挂件32包括吊挂调向机构321以及吊挂连接件322,吊挂连接件322连接于连接杆31远离固定部222的一端,且吊挂调向机构321连接在吊挂连接件322与连接杆31之间。
其中,吊挂连接件322用于连接吊装设备,可以是机械设备、货物、缆车等设备;具体的,吊挂连接件322通过螺钉连接于吊装设备。
吊挂调向机构321能够沿连接杆31首水平轴向旋转,由于吊挂调向机构321与吊挂连接件322固定连接,吊挂调向机构321沿连接杆31轴向旋转时会带动吊挂连接件322沿连接杆31轴向旋转,从而实现吊挂连接件322的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40,控制模块40电连接两个导电件23,并电连接于各个移动轮,用于向各移动轮单独供电,并发送控制信息。
具体的,控制模块40通过导线连接于各个移动轮的轮毂轴213内的导电件23,当导电件23与电源件12电连接后,电流经电源件12至导电件23,再经导线流至控制模块40,控制模块40分别向各个移动轮输送电流和控制信息,从而控制各个移动轮的转动、停止及转速等。
另外,控制模块40通过导线电连接于吊挂调向机构321,用于控制吊挂调向机构321的沿连接杆31做水平转动的动作,从而带动吊挂连接件322进行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杆31将运输组件20与吊挂组件30相连接,提高了运输组件20与吊挂组件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外,控制模块40控制各个移动轮的开启、停止、转速等,增强了轨道运输装置的可控性,让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过程更加智能化。
本实施例在装配时,先装配轨道组件10,调整第一导轨111件11的第一底壁1112与第二导轨112件11的第二底壁1122之间的距离,并将第一导轨111件11与第二导轨112件11悬挂固定。
再装配运输组件20与轨道组件10,将运输组件20的第一移动轮组211的第一移动轮2111放置于第一导轨111件的第一底壁1112上,再将第一移动轮组211的第二移动轮2112放置于第二导轨112件的第二底壁1122上,使得第一移动轮2111与第二移动轮2112能够分别在第一底壁1112和第二底壁1122上沿BC方向滚动;同理装配完成第二移动轮组212。再将走行架22的走行支脚223分别连接于第一移动轮2111的轮毂轴213与第二移动轮2112的轮毂轴213之间,使得各个轮毂轴213内的弹簧214抵住导电件23,导电件23的半球端紧紧抵住轨道腔113内的电源件12;同理装配完成第二移动轮组212。
再装配吊挂组件30与运输组件20,将连接杆31的一端穿过走行架22上的固定孔221,分别采用螺母311从固定孔221的上下分别旋入连接杆31,夹紧固定部222,使得走行架22与连接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再将连接杆31的一端穿过第一导轨111的第一底壁1112与第二导轨112的第二底壁1122之间的缝隙,再将吊挂调向机构321与吊挂连接件322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杆31的另一端,最后通过导线将吊挂连接件322上的控制模块40与导电件23电连接,并通过导线将控制模块40与各个移动轮、吊挂调向机构321电连接。
最后将防尘上盖114覆盖于轨道腔113的开口处,分别螺接于第一侧壁1111与第二侧壁1121的端面,同理完成第一移动轮组211与第二移动轮组212的轨道组件10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轨道件内设置轨道腔113,使得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沿轨道件的长度方向移动,提高了移动轮组在轨道件内移动的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脱轨、打滑、导索断裂、失控等问题的发生;另外,通过在移动轮组上设置的导电件23与轨道腔113内的电源件12相配合,实现移动轮组在轨道腔113内移动过程中能够快捷取电,方便了移动轮组在轨道运输过程中的电量补充,提高了所述移动轮组的工作效率;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移动轮组的附加配重,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轨道运输装置的载重极限,提高了轨道运输装置的运输效率。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组件、运输组件以及吊挂组件,
所述轨道组件包括导轨件及电源件,所述导轨件上形成有轨道腔,所述电源件为两个,分别提供正负极电源,两个所述电源件设置于所述轨道腔内,并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运输组件包括移动轮组,所述移动轮组设置在所述轨道腔内并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移动设置,所述移动轮组包括两个移动轮及两个导电件,两个所述移动轮通过走行架相连,两个所述导电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移动轮上,两个所述导电件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源件接触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移动轮提供电能;
所述吊挂组件包括连接杆及吊挂件,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走行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吊挂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导轨;各所述导轨包括固定连接的侧壁及底壁,两个所述侧壁朝远离所述吊挂件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底壁相向延伸;两个所述导轨的侧壁及底壁围成所述轨道腔,两所述移动轮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底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电源件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为轮毂电机,所述导电件凸出设置在所述移动轮的轮毂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的轮毂轴为中空结构,其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导电件,以向所述导电件提供朝向所述电源件的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防尘上盖,所述防尘上盖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至两个所述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为导电刷。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轮组为两组,两组所述移动轮组沿所述导轨件的长度方向排布,两组所述移动轮组通过走行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运输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并电连接各所述移动轮,用于为各所述移动轮单独供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件包括吊挂调向机构以及吊挂连接件,所述吊挂调向机构连接在所述吊挂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杆之间,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于所述吊挂调向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吊挂调向机构动作并带动所述吊挂连接件进行方向转动。
CN202122076874.3U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Active CN216036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6874.3U CN21603693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76874.3U CN21603693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6931U true CN216036931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23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76874.3U Active CN216036931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6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17434A (zh) 一种带有举升装置的搬运小车
CN203158728U (zh) 一种物料自动称量系统
CN109605393A (zh) 一种模块化可调节轨道爬行装置
CN216036931U (zh) 一种轨道运输装置
CN110228498A (zh) 变轨距轮对用锁紧机构的防尘盖及变轨距轮对
CN110228494A (zh) 一种变轨距轮对用车轮及变轨距轮对
CN104571105B (zh) Agv智能布料车
CN204112804U (zh) 立体停车设备的抗停电驱动装置
CN212098447U (zh) 轮式集电器及集电器组件
CN211945712U (zh) 一种机电安装用电缆缠绕装置
CN210500350U (zh) 越障爬壁机器人复合式变磁力吸附模块
CN114772456B (zh) 一种节能型单轨吊车用悬浮无磨损驱动装置
CN212889890U (zh) 绝缘子磁悬浮受流器
CN202817988U (zh) 刹车电机
CN209904772U (zh) 轨道制动器中的闸瓦与车轮踏面自动找正结构
CN115284252A (zh) 轨道、巡检设备和巡检系统
CN203792335U (zh) 钢质导轨竖直移动平台
CN209988966U (zh) 一种行车系统
CN208411326U (zh) 用于智能自动导引小车的牵引伸缩销机构
CN206968443U (zh) 一种反重力磁吸悬浮装置
CN215444783U (zh) 一种主动控制型电磁悬浮轴承
CN111864979A (zh) 一种传送带轮距可调的双电机同步运动控制装置
CN206856522U (zh) 一种轨道物流小车供电结构
KR20210002777U (ko) 호이스트 구동장치
CN219838484U (zh) 一种离心压缩机转运平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