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29215U -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29215U
CN216029215U CN202122547673.7U CN202122547673U CN216029215U CN 216029215 U CN216029215 U CN 216029215U CN 202122547673 U CN202122547673 U CN 202122547673U CN 216029215 U CN216029215 U CN 216029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driving
power device
slid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476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Cly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Cly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Cly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Cly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476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29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29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29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夹紧铰链第一端的第一夹紧机构、固定铰链第二端的第二夹紧机构、驱动铰链第一端围绕铰链铆接处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检测铰链铆钉高度的检测装置和驱动检测装置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底架上靠近铰链铆接处旋转设置有板体;板体第一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第一夹紧机构设置在板体第二端;第二夹紧机构设置在底架上;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端。解决了现有方案中由于铰链是刚刚进行铰接,铰链部件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使得测得的数值相比铰链正常工作时铆接力的数值都偏大,从而导致铰链部件之间铆接紧密,铰链部件之间磨损严重,相互运动时铰链部件容易产生开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引擎盖通过铰链固定于车身上,并通过铰链实现发动机罩的开启和关闭以保证发动机罩在合理的开启角度内运动,同时铰链需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达到对发动机罩的支撑定位,便于机舱内零件的查看、维修。铰链在装配过程中通过铰链铆钉将两组铰链零件进行铆接。铰链的铆接质量直接影响到铰链的使用。铰链铆接太紧使得铰链零件之间产生摩擦,铰链铆接太松使得铰链零件之间连接不稳固。传统方案中铰链铆接后直接进行测力的检测。由于铰链是刚刚进行铰接,铰链部件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使得测得的数值相比铰链正常工作时铆接力的数值都偏大。从而导致铰链部件之间铆接紧密,铰链部件之间磨损严重,相互运动时铰链部件容易产生开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铰链是刚刚进行铰接,铰链部件之间连接较为紧密,使得测得的数值相比铰链正常工作时铆接力的数值都偏大,从而导致铰链部件之间铆接紧密,铰链部件之间磨损严重,相互运动时铰链部件容易产生开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包括底架、夹紧铰链第一端的第一夹紧机构、固定铰链第二端的第二夹紧机构、驱动铰链第一端围绕铰链铆接处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检测铰链铆钉高度的检测装置和驱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底架上靠近铰链铆接处旋转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第二端;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夹块、夹紧铰链第一端的凸块和驱动所述凸块相互靠近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夹块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夹块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座架、将铰链第二端压向所述座架的压块、驱动所述压块移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座架上的滑架、驱动所述滑架移动的第三动力装置和支撑铰链第二端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座架上;所述滑架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滑架上;所述压块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座架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滑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架上设置有压紧铰链的侧压机构;所述侧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架上的侧架、压紧铰链的侧压块和驱动所述侧压块压紧铰链的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侧架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架上设置有支撑铰链铆接处的立柱;所述板体第一端围绕所述立柱旋转。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底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滑件、驱动所述滑件的第五动力装置和驱动所述检测装置升降的第六动力装置;所述第五动力装置驱动端连接所述滑件;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第六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滑件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滑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位移传感器和旋转设置在所述检测架上的杆体;所述杆体第一端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检测端;所述杆体第二端抵靠铰链铆钉和铰链。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通过第二夹紧机构固定铰链第二端,再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紧机构和铰链第一端围绕立柱旋转,完成铰链的预先拧动,使得铰链部件之间可以正常活动,使得测得的数值与铰链正常工作时铆接力的数值较为接近,保证了铰链测力的准确性,方便对铆接的力进行调整,使得铰链部件运动顺畅;(2)一组杆体抵靠铰链铆钉顶部位置,另一组杆体抵靠铰链位置,通过位移传感器得知铰链铆钉顶部位置数值和铰链位置数值,计算两者的差值得知铰链铆钉的高度,通过检测铰链铆钉的高度,可以得知铰链在旋铆步骤中旋铆的力是偏大还是偏小,可以对旋铆的力进行调整,以提高铰链的旋铆质量方便铰链的拧动,使得铰链部件相互运动时不会产生干涉,避免了铰链部件的磨损开裂;(3)铰链放置后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端伸出,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端穿过铰链和座架,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端伸出,第三动力装置驱动滑架沿第一导轨向上滑动,第二动力装置和压块向上移动,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端收缩,压块压紧铰链的前端,通过第二夹紧机构可以将铰链的前端牢靠的固定,方便拧动铰链的右端,拧动铰链时铰链的前端不会出现松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夹紧机构的右视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1、第一夹紧机构;11、夹块;12、凸块;13、第一动力装置;2、第二夹紧机构;21、座架;22、压块;23、第二动力装置;24、滑架;25、第三动力装置;26、支撑块;27、第一导轨;28、第一滑块;3、第一驱动装置;4、检测装置;41、检测架;42、位移传感器;43、杆体;5、第二驱动装置;51、底板;52、滑件;53、第五动力装置;54、第六动力装置;55、第二导轨;56、第二滑块;6、底架;61、板体;62、立柱;7、侧压机构;71、侧架;72、侧压块;73、第四动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夹紧机构的右视结构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端。
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包括底架6、夹紧铰链第一端的第一夹紧机构1、固定铰链第二端的第二夹紧机构2、驱动铰链第一端围绕铰链铆接处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3、检测铰链铆钉高度的检测装置4和驱动检测装置4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5。底架6上靠近铰链铆接处旋转设置有板体61。板体61第一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3的驱动端。第一夹紧机构1设置在板体61第二端。第二夹紧机构2设置在底架6上。检测装置4设置在第二驱动装置5驱动端。
第一夹紧机构1包括夹块11、夹紧铰链第一端的凸块12和驱动凸块12相互靠近的第一动力装置13。夹块11相对设置在第一动力装置13驱动端。凸块12设置在夹块11上。
优选的,第一驱动装置3为电机。板体61水平设置在底架6上。第一驱动装置3上下方向设置在底架6的上端。第一驱动装置3上端为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端。板体61第一端为板体61左端。板体61左端沿底架6旋转,板体61左端连接第一驱动装置3上端。
优选的,第一动力装置13为夹紧气缸。板体61第二端为板体61右端。第一动力装置13上端为第一动力装置13驱动端。夹块11相对设置在第一动力装置13上端的前后两侧。凸块12设置在夹块11上相互靠近的一侧。
第一动力装置13驱动夹块11相互靠近,凸块12夹紧铰链的右端。
第二夹紧机构2包括座架21、将铰链第二端压向座架21的压块22、驱动压块22移动的第二动力装置23、滑动设置在座架21上的滑架24、驱动滑架24移动的第三动力装置25和支撑铰链第二端的支撑块26。支撑块26设置在座架21上。滑架24连接第三动力装置25驱动端。第二动力装置23设置在滑架24上。压块22连接第二动力装置23驱动端。
座架21上设置有第一导轨27。第一导轨27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28。第一滑块28连接滑架24。
优选的,压块22为L字形。优选的,第三动力装置25为气缸。优选的,第二动力装置23为气缸。座架21设置在底架6的上表面。支撑块26左右方向设置在座架21的后表面。支撑块26的上端支撑铰链的下端。第二动力装置23前后方向设置在滑架24的上端。第二动力装置23的后端为第二动力装置23的驱动端。压块22设置在第二动力装置23的后端。第三动力装置25上下方向设置在座架21的前端。第三动力装置25上端为第三动力装置25驱动端。第三动力装置25上端连接滑架24。
第一导轨27上下方向设置在座架21前表面。
铰链放置后,第二动力装置23驱动端伸出,第二动力装置23驱动端穿过铰链和座架21。第三动力装置25驱动端伸出,第三动力装置25驱动滑架24沿第一导轨27向上滑动。第二动力装置23和压块22向上移动,第二动力装置23驱动端收缩,压块22压紧铰链的前端。通过第二夹紧机构2可以将铰链的前端牢靠的固定,方便拧动铰链的右端,拧动铰链时铰链的前端不会出现松动。
底架6上设置有压紧铰链的侧压机构7。侧压机构7包括设置在底架6上的侧架71、压紧铰链的侧压块72和驱动侧压块72压紧铰链的第四动力装置73。第四动力装置73设置在侧架71上。
优选的,第四动力装置73为气缸。侧压机构7位于座架21的左侧。侧架71上下方向设置在座架21的上表面。第四动力装置73设置在侧架71的上端。第四动力装置73右端为第四动力装置73驱动端。侧压块72设置在第四动力装置73右端。
第二夹紧机构2将铰链固定后,第四动力装置73驱动端伸出,第四动力装置73驱动侧压块72压紧铰链左侧。
底架6上设置有支撑铰链铆接处的立柱62。板体61第一端围绕立柱62旋转。
立柱62上下方向设置在底架6的上表面。板体61左端围绕立柱62外表面旋转。立柱62的上端支撑铰链左端和铰链铆钉。
铰链在铆接后需要将铰链先拧动数次,使得铰链部件之间能够正常活动后,再进行铆接力的检测。铰链第二端为铰链前端。铰链第一端为铰链右端。通过第二夹紧机构2固定铰链第二端,再通过第一驱动装置3驱动第一夹紧机构1和铰链第一端围绕立柱62旋转,完成铰链的预先拧动,使得铰链部件之间可以正常活动,使得测得的数值与铰链正常工作时铆接力的数值较为接近,保证了铰链测力的准确性,方便对铆接的力进行调整,使得铰链部件运动顺畅。
第二驱动装置5包括底板51、滑动设置在底板51上的滑件52、驱动滑件52的第五动力装置53和驱动检测装置4升降的第六动力装置54。第五动力装置53驱动端连接滑件52。检测装置4设置在第六动力装置54驱动端。第六动力装置54设置在滑件52上。
底板51上设置有第二导轨55。第二导轨55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56。第二滑块56连接滑件52。
优选的,第五动力装置53为气缸。优选的,第六动力装置54为气缸。第五动力装置53为左右方向设置。第五动力装置53右端为第五动力装置53驱动端。底板51为水平设置。第二导轨55左右方向设置在底板51上表面。第二滑块56的上端连接滑件52。第五动力装置53右端连接滑件52右端。第六动力装置54上下方向设置在的右端。第六动力装置54下端为第六动力装置54驱动端。检测装置4设置在第六动力装置54下端。
检测装置4包括检测架41、位移传感器42和旋转设置在检测架41上的杆体43。杆体43第一端连接位移传感器42检测端。杆体43第二端抵靠铰链铆钉和铰链。
优选的,位移传感器42为两组。检测架41设置在第六动力装置54下端。位移传感器42上下方向设置在检测架41上。位移传感器42检测端为位移传感器42下端。杆体43第一端为杆体43上端。杆体43第二端为杆体43下端。杆体43上端连接位移传感器42下端。
第五动力装置53驱动端伸出,第五动力装置53驱动滑件52沿第二导轨55向右滑动,第六动力装置54驱动端伸出,第六动力装置54驱动检测装置4向下移动。检测装置4靠近铰链铆钉,杆体43下端抵靠铰链铆钉。杆体43位于铰链铆钉两侧。一组杆体43抵靠铰链铆钉顶部位置。另一组杆体43抵靠铰链位置。通过位移传感器42得知铰链铆钉顶部位置数值和铰链位置数值,计算两者的差值得知铰链铆钉的高度。通过检测铰链铆钉的高度,可以得知铰链在旋铆步骤中旋铆的力是偏大还是偏小,可以对旋铆的力进行调整,以提高铰链的旋铆质量,方便铰链的拧动,使得铰链部件相互运动时不会产生干涉,避免了铰链部件的磨损开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夹紧铰链第一端的第一夹紧机构、固定铰链第二端的第二夹紧机构、驱动铰链第一端围绕铰链铆接处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检测铰链铆钉高度的检测装置和驱动所述检测装置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底架上靠近铰链铆接处旋转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板体第二端;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夹块、夹紧铰链第一端的凸块和驱动所述凸块相互靠近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夹块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夹块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座架、将铰链第二端压向所述座架的压块、驱动所述压块移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座架上的滑架、驱动所述滑架移动的第三动力装置和支撑铰链第二端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所述座架上;所述滑架连接所述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滑架上;所述压块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驱动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架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滑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上设置有压紧铰链的侧压机构;所述侧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架上的侧架、压紧铰链的侧压块和驱动所述侧压块压紧铰链的第四动力装置;所述第四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侧架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上设置有支撑铰链铆接处的立柱;所述板体第一端围绕所述立柱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底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滑件、驱动所述滑件的第五动力装置和驱动所述检测装置升降的第六动力装置;所述第五动力装置驱动端连接所述滑件;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动力装置驱动端;所述第六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滑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滑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架、位移传感器和旋转设置在所述检测架上的杆体;所述杆体第一端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检测端;所述杆体第二端抵靠铰链铆钉和铰链。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电机。
CN202122547673.7U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Active CN216029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7673.7U CN216029215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7673.7U CN216029215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29215U true CN216029215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0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47673.7U Active CN216029215U (zh) 2021-10-22 2021-10-22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29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93971Y (zh) 乘用车白车身结构静刚度测试系统
CN211042922U (zh) 一种耐磨强度检测装置
CN111122326A (zh) 一种防眩板疲劳荷载试验机
CN113533040A (zh) 一种橡胶密封件生产用挤压形变恢复性能检测装置
CN212301106U (zh) 一种密封条拉伸强度检测装置
CN106695305A (zh) 铁芯弹簧上料机的弹簧压装机构
CN216029215U (zh) 一种组装后铰链预拧机构
CN110411733A (zh) 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压力位移测试机构
CN211576798U (zh) 一种防眩板疲劳荷载试验机
CN215985198U (zh) 一种用于汽车尾门冲击测试的高低温升降及平移平台
CN212083088U (zh) 一种用于建筑教学的混凝土强度拉伸实验装置
CN209303556U (zh) 一种与滚边胎膜夹具配合的提升机构
CN109959554B (zh) 点阵式车窗玻璃力学性能测试平台及其测试方法
CN110926752A (zh) 一种电动车前叉生产用冲击测试装置
CN205374058U (zh) 一种摩托车减震器试验工装
CN206095555U (zh) 一种fsc赛车车架扭转与弯曲刚度的测量装置
CN209400329U (zh) 一种大口径波纹管拉力试验机
CN211477638U (zh) 一种电动车前叉生产用减震器检测装置
CN219015883U (zh) 一种电瓶车套锁底座抗拉测试设备
CN214844508U (zh) 一种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性能测量装置
CN110441580A (zh) 一种侧滑门模块终检设备
CN205209790U (zh) 一种摩托车减震器测试机构
CN110618035A (zh) 一种减震垫板拉伸试验装置及监测系统
CN208968942U (zh) 一种机械设计样机实验用应力测试装置
CN216370030U (zh) 一种铰链组装用旋铆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