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74738U -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74738U CN215974738U CN202122508212.9U CN202122508212U CN215974738U CN 215974738 U CN215974738 U CN 215974738U CN 202122508212 U CN202122508212 U CN 202122508212U CN 215974738 U CN215974738 U CN 2159747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ting
- driving
- motor
- commutator
- driv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举升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均用于通过传动组件与若干举升单元相连。上述举升驱动系统,不仅保证了运动的同步,还同时保证了单个电机失效时设备可以自动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检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举升驱动系统。还涉及一种架车机。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检修中,需要利用架车机将车辆抬起。
架车机包括提供驱动动力的驱动系统以及受驱动系统控制实现同步举升的多个举升单元。目前,固定式架车机的驱动系统一般采用多电机驱动或单电机驱动方式。对于多电机驱动方式而言,每个举升单元均配备一个独立电机,每个独立电机独立驱动其对应的举升单元升降,进而实现整个架车机的升降;对于单电机驱动方式而言,具体为,所有举升单元共用一台驱动电机,单一电机同时驱动全部举升单元升降,进而实现整个架车机的升降。
两种驱动方式均存在缺陷。多电机驱动系统的驱动源不唯一,单机特性及负载不一致,容易产生同步误差;电机数量多,控制电路复杂;位置检测装置数量多,电气成本高。单电机驱动系统的驱动源唯一,电机功率大,导致电机体积大,重量大,不便于位置调节;驱动源唯一,电机出现故障时设备将无法自动动作。
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举升驱动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举升驱动系统,不仅保证了运动的同步,还同时保证了单个电机失效时设备可以自动动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架车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举升驱动系统,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两端均用于通过传动组件与若干举升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的串联输出轴连接的换向器以及与所述换向器连接并用于通过运动转换单元驱动举升单元运动的传动轴。
优选地,所述运动转换单元包括与所述传动轴连接的减速箱以及与所述减速箱连接并用于驱动举升单元运动的丝杆。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换向器之间设置有联轴器。
优选地,所述换向器包括三轴换向器和/或四轴换向器。
优选地,所述串联输出轴和所述传动轴为挠性轴。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举升驱动系统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两组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的两端,每组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供两个举升单元相连。
优选地,所述驱动电机包括3kw电机以及具有刹车装置的3kw电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架车机,包括举升单元和上述举升驱动系统,所述举升驱动系统连接并驱动所述举升单元。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包括驱动件和传动组件,驱动件具有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传动组件设置于驱动件的两端,驱动件通过传动组件与若干举升单元相连。
该举升驱动系统通过驱动件和传动组件同步驱动全部举升单元,从机械结构角度保证整个举升驱动系统的运动同步;驱动件由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组成,采用“n拖多”的形式;保证单个电机故障情况下,设备可以自动动作;电机轴串联方式传动,消除了电机特性不一致造成的升降同步误差影响;单个电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手动安装调节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与举升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
01-举升驱动系统、02-举升单元、10-驱动件、11-第一驱动电机、12-第二驱动电机、20-联轴器、30-换向器、40-传动轴、50-减速箱、60-丝杆、70-举升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与举升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举升驱动系统01包括驱动件10和传动组件,驱动件10具有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传动组件设置于驱动件10的两端,驱动件10通过传动组件与若干举升单元02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10由多个驱动电机串联组成,其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于两个的其他数量,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为了便于说明,下述以两个为例,此时驱动件10的驱动电机为串联的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采用两个小功率电机驱动,具有单个电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手动安装调节等优点。
除此以外,至于传动组件的设置方式,现有技术中有多种实现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将驱动件10输出的旋转动力转换为作用于举升单元02的升降动力的方式,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改进点之一在于上述举升驱动系统01的驱动部分,通过将驱动件10改进为多个驱动电机串联的方式,有效减小架车机升降过程中的同步误差,同时保证单电机失效时设备能自动动作;至于举升单元02的结构形式及其举升原理,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内容,可参照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举升驱动系统01通过驱动件10和传动组件同步驱动全部举升单元02,从机械结构角度保证整个举升驱动系统01的运动同步;驱动件10由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组成,采用“n拖多”的形式;保证单个电机故障情况下,设备可以自动动作;电机轴串联方式传动,消除了电机特性不一致造成的升降同步误差影响;单个电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手动安装调节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部件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优选地,驱动件10位于举升驱动系统01的中心位置,其他部件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该举升驱动系统01以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置,此时对称布置的两组传动组件分别位于驱动件10的两端,每组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供两个举升单元02相连,举升单元02也是对称布置。
其中,在驱动电机为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的实施例中,举升驱动系统01用于四组举升单元02及其举升立柱70的驱动,此时该举升驱动系统01相当于“2拖4”的双电机同步驱动系统,从机械结构角度保证整个架车机举升装置即四组举升单元02的运动同步,同时保证单个电机失效时设备可以自动动作。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驱动电机包括3kw电机以及具有刹车装置的3kw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的结构不完全相同,一个采用具有刹车装置的3kw电机,另一个采用普通3kw电机,此时该驱动件10具备电机刹车的功能。
在一种传动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中,其至少包括换向器30和传动轴40,换向器30与驱动件10即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的串联输出轴连接,传动轴40与换向器30连接的同时,还通过运动转换单元驱动举升单元02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换向器30起到对串联输出轴的输出动力进行换向的作用,经换向后将动力再通过运动转换单元进行转换,然后作用于举升单元02实现驱动。
与上述传动组件的说明类似,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运动转换单元的作用的方式有多种,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在一种运动转换单元的具体设置方式中,其包括与传动轴40连接的减速箱50以及与减速箱50连接并用于驱动举升单元02运动的丝杆60。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器30位于驱动电机与减速箱50之间,用于转换驱动电机输出的旋转运动方向;减速箱50位于换向器30与丝杆60之间,用于调节输入减速箱50的转速转矩,并将驱动力传递给丝杠60。
除此以外,驱动件10与换向器30之间设置有联轴器20。
在本实施例中,该举升驱动系统01由两台驱动电机驱动四根丝杠60运动,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通过联轴器20、换向器30、传动轴40和减速箱50与四根丝杆60连接在一起,驱动四根举升立柱70升降。
示例性的,串联输出轴和传动轴40为挠性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通过高挠性轴连接,为举升单元02提供驱动力,其底部安装座上设有腰形孔,与螺栓配合固定;除此以外,高挠性轴位于驱动电机与减速箱50之间,用于传递两者间的旋转运动。
进一步的,换向器30包括三轴换向器和/或四轴换向器。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驱动件10两端的换向器30,配备一个四轴换向器,可保证架车机故障时能手动转动该四轴换向器的第四轴使举升驱动系统01空载下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除此以外,换向器30与传动轴40及联轴器20连接,其底部设有螺纹孔,与螺栓配合固定;减速箱50与传动轴40及丝杆60连接,其作用与固定方式与换向器30相同;高挠性轴包括传动轴40和串联输出轴,具有挠性特质,可减小传动过程中的振动,并包容一定的安装误差,自带联轴器20,其两端设有螺纹孔,与其自带的联轴器20及螺栓配合固定;联轴器20的金属端设有键槽,用于与各装置轴配合连接,其非金属端相互紧扣。
在一种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同时启动,其旋转运动由第一驱动电机11和第二驱动电机12串联的高挠性轴传递至换向器30,再由换向器30进行换向、调速,通过传动轴40即另一高挠性轴传递给减速箱50,减速箱50进行换向、调速,输出大小合适的转矩和转速,同时带动四根丝杆60转动,使整个架车机的四根举升立柱70同步升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架车机,包括举升单元02和上述举升驱动系统01,举升驱动系统01连接并驱动举升单元02,应具有上述举升驱动系统01的全部有益效果,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相串联的驱动电机的驱动件(10),所述驱动件(10)的两端均用于通过传动组件与若干举升单元(0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10)的串联输出轴连接的换向器(30)以及与所述换向器(30)连接并用于通过运动转换单元驱动举升单元(02)运动的传动轴(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转换单元包括与所述传动轴(40)连接的减速箱(50)以及与所述减速箱(50)连接并用于驱动举升单元(02)运动的丝杆(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0)与所述换向器(30)之间设置有联轴器(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30)包括三轴换向器和/或四轴换向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输出轴和所述传动轴(40)为挠性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0)位于所述举升驱动系统的中心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10)的两端,每组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供两个举升单元(02)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包括3kw电机以及具有刹车装置的3kw电机。
10.一种架车机,包括举升单元(02)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举升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驱动系统连接并驱动所述举升单元(0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08212.9U CN215974738U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08212.9U CN215974738U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74738U true CN215974738U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573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08212.9U Active CN215974738U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74738U (zh) |
-
2021
- 2021-10-18 CN CN202122508212.9U patent/CN2159747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974738U (zh) | 一种架车机及其举升驱动系统 | |
CN101694418B (zh) | 一种多机车定置滚动试验台 | |
CN108439264A (zh) | 一种丝杠驱动拉杆摆臂举升机构 | |
CN212004015U (zh) | 一种直达式高效低损传输总成 | |
CN213141253U (zh) | 一种用于提升晶体的单电机输入双丝杆传动结构 | |
CN214355989U (zh) | 一种机车用牵引传动装置 | |
CN112572478B (zh) | 一种机车用牵引传动装置 | |
CN214356050U (zh) | 一种涡流制动器用蜗轮蜗杆升降机构 | |
CN210536426U (zh) | 游梁抽油机半直驱永磁电机的浮动式安装结构 | |
CN21445028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内置式差速器 | |
CN111503170A (zh) | 混合传输手摇驱动总成 | |
CN212004014U (zh) | 一种混合传输手摇驱动总成 | |
CN211415236U (zh) | 基于双定子无框力矩电机的驱动关节及工业机器人 | |
CN211895860U (zh) | 地铁模块化站台门安装搬运设备 | |
CN210117144U (zh) | 一种双螺杆电梯传动结构 | |
CN210764217U (zh) | 应用齿轮连杆传动的顶升机构 | |
CN214849000U (zh) | 一种用于方舱天线顶升的联动系统 | |
CN221112952U (zh) | 一种多电机传动机构及加压设备 | |
CN2640016Y (zh) | 高压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用电动操动机构 | |
CN201890736U (zh) | 双吊点电动葫芦启闭机 | |
CN111503169B (zh) | 直达式传输总成 | |
CN221819981U (zh) | 一种车载光学平台升降装置 | |
CN219994335U (zh) | 驱动机构及移动式输送机械 | |
CN220086001U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层压机用伺服传输机构及层压机 | |
CN220809811U (zh) | 直升机传动机构及直升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uo Tianchi Inventor after: Ye Bing Inventor after: Wu Qiyong Inventor after: Guo Qinglin Inventor before: Luo Tianchi Inventor before: Wu Qiyong Inventor before: Guo Qingli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