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71774U -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71774U CN215971774U CN202122600723.3U CN202122600723U CN215971774U CN 215971774 U CN215971774 U CN 215971774U CN 202122600723 U CN202122600723 U CN 202122600723U CN 215971774 U CN215971774 U CN 2159717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assembly
- assembly
- connecting part
- side wall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包括:支架、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两个支撑结构;第一连接部和两个支撑结构设为一体成型的工件;每一支撑结构均包括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缓冲部的一端和连接部固定连接,缓冲部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和后地板总成平行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安装孔;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上均开设有通孔;通过连接件,支架分别和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侧围总成固定连接。如此,通过支架分别和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固定连接,使得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侧围总成的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因此,提升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后地板纵梁101的后段,是通过搭接在侧围总成102上的连接板103,以实现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之间的连接,因此,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采用这种连接方式连接,存在车身刚度不连续的问题;
并且,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连接板103上,由于连接板103分别和后围总成105、侧围总成102的连接位置处的刚度较弱,所以,可能出现冲击力在该处集中,从而使得该处出现撕裂,导致车身变形,无法实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能够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减小了车身在碰撞中的变形,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包括:支架、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
所述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两个支撑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两个所述支撑结构设为一体成型的工件;
每一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缓冲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缓冲部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缓冲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后地板总成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围总成和所述侧围总成上均开设有通孔;
通过连接件,所述支架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和螺母;
所述螺栓穿设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孔,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使得所述支架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尺寸相匹配。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凸起。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上设有第二凸起。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呈“几”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支撑结构的侧面形成“L”字形结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材质设置为铝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通过连接件,支架分别和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固定连接,使得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侧围总成的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因此,车辆遇到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上,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再将冲击力传递到支架的第一凸起上,第一凸起可以吸收冲击力,也就是说,冲击力均匀向第一凸起的四周发散,避免冲击力在该处集中冲击力,从而避免了该处出现撕裂的问题,增加了支架的抗弯强度,减小了车身在碰撞中的变形,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后地板纵梁、侧围总成、连接板、后地板总成和后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支架、后地板总成、后围总成和侧围总成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后地板纵梁;102、侧围总成;103、连接板;104、后地板总成;105、后围总成;1、支架;5、第一连接部;6、缓冲部;7、第二连接部;10、连接件;11、第一凸起;12、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支架1、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
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5和两个支撑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两个所述支撑结构设为一体成型的工件;
每一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缓冲部6和第二连接部7;
所述缓冲部6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5固定连接,所述缓冲部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7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上均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和所述侧围总成102上均开设有通孔;
通过连接件10,所述支架1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所述侧围总成102固定连接。
如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架1分别和后围总成105、所述侧围总成102螺栓连接,同时,支架1和后地板总成104螺栓连接,使得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侧围总成102的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因此,能够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还提高了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的连接处的刚度,并且,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车身刚度不连续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件10包括螺栓和螺母;
所述螺栓穿设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孔,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使得所述支架1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所述侧围总成102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尺寸相匹配。
如此,避免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侧围总成102分别和支架1的连接处容易松动,防止支架1出现歪斜的情况。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5上设有第一凸起11。
如此,在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上,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再将冲击力传递到支架1的第一凸起11上,其中,第一凸起11可以吸收冲击力,冲击力均匀向第一凸起11的四周发散,避免冲击力在该处集中,从而避免了该处出现撕裂的问题。
此外,第一连接部5的第一凸起11是由本身拱起形成,没有增加厚度,又兼顾了支架1的重量、成本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6上均设有第二凸起12。
如此,缓冲部6不但可以对第一连接部5起到支撑作用,还可以在发生碰撞后,以自身的形变吸收冲击力,减轻冲击力到车身的伤害,减少车身的变形。
此外,缓冲部6的第二凸起12是由本身拱起形成,没有增加厚度,又兼顾了支架1的重量、成本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呈“几”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支撑结构的侧面形成“L”字形结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支架1的材质设置为铝材质。
如此,铝材质例如铝合金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采用铝材质,一方面能够减轻汽车的重量,在行车过程中,减少油耗;另一方面,使得汽车的各个部件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变形小,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上均开设有通孔,支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5和两个支撑结构,每个支撑结构均包括缓冲部6和第二连接部7,其中,第一连接部5和第二连接部7上均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和通孔的直径尺寸相匹配,通过连接件10连接件10具体包括螺栓和螺母,支架1分别和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侧围总成102固定连接;
当车辆遇到碰撞时,冲击力传递到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上,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再将冲击力传递到支架1的第一凸起11上,第一凸起11可以吸收冲击力,也就是说,冲击力均匀向第一凸起11的四周发散,避免冲击力在该处集中冲击力,从而避免了该处出现撕裂的问题,增加了支架1的抗弯强度,减小了车身在碰撞中的变形,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如此,通过支架1分别和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螺栓连接,使得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侧围总成102的连接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因此,能够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还提高了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的连接处的刚度,并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支架1,直接将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没有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板103,因此,本实用新型保证了车身刚度的一致,解决了车身刚度不连续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后地板总成(104)、后围总成(105)和侧围总成(102);
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5)和两个支撑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两个所述支撑结构设为一体成型的工件;
每一所述支撑结构均包括缓冲部(6)和第二连接部(7);
所述缓冲部(6)的一端和所述连接部(5)固定连接,所述缓冲部(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7)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连接部(7)上均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和所述侧围总成(102)上均开设有通孔;
通过连接件(10),所述支架(1)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所述侧围总成(10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包括螺栓和螺母;
所述螺栓穿设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通孔,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使得所述支架(1)分别和所述后地板总成(104)、所述后围总成(105)、所述侧围总成(10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尺寸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上设有第一凸起(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6)上设有第二凸起(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呈“几”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部(5)和所述支撑结构的侧面形成“L”字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材质设置为铝材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00723.3U CN215971774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600723.3U CN215971774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71774U true CN215971774U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572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00723.3U Active CN215971774U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71774U (zh) |
-
2021
- 2021-10-27 CN CN202122600723.3U patent/CN2159717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77617B2 (en) | Efficient joint for vehicle energy-absorbing device | |
US9493189B2 (en) | Subframe for vehicle including lever for detaching subframe from underbody during front impact | |
US9315167B1 (en) | Bumpers including a reinforcement bracket and vehicl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WO2008108598A1 (en) | Crash box for an automobile | |
US10640149B2 (en) | Apron upper member of vehicle | |
US8967700B2 (en) | Motor vehicles having bumper counter rotation brackets | |
CN206734403U (zh) |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 |
CN215971774U (zh) | 一种提升车身扭转刚度结构 | |
CN114074624B (zh) | 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959614A (zh) | 溃缩吸能盒及仪表板横梁的前围支架 | |
CN212220362U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保护机构 | |
CN111169415B (zh) | 一种用于低速电动车辆的保险杆 | |
CN214729130U (zh) | 一种提升汽车a柱碰撞性能的结构及汽车 | |
CN212796772U (zh) |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
WO2008108597A1 (en) | Crash box for an automobile | |
CN210526649U (zh) |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 |
CN211166775U (zh) | 车辆的后端总成结构和车辆 | |
CN111661135A (zh) |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吸能保护机构 | |
JP2003072590A (ja) |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CN221660844U (zh) |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支架、汽车碰撞加强装置及汽车 | |
CN213167964U (zh) | 一种后碰加强装置、后碰加强总成结构及汽车 | |
CN219687252U (zh) | 一种具有牵引钩安装结构的前防撞梁总成 | |
CN215244733U (zh) | 具有缓冲和限位功能的行人保护副横梁系统 | |
CN114506392B (zh) | 副车架结构及车辆 | |
CN210212299U (zh) | 限位保护装置、包括该限位保护装置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